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合集下载

古诗文中鸿雁意象详解

古诗文中鸿雁意象详解

古诗文中鸿雁意象详解鸿雁是一种大型候鸟,春来北国,秋去南方,在千百年来的往返途中,传递了多少故事,承载了多少文化,真是难以尽数!作为最常用的原型意象,在古代诗文中,鸿雁的文化内涵是最丰富,最深厚的。

为了便于掌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试陈述之。

1、哀鸿遍野哀鸿,即哀鸣的鸿雁,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

哀鸿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音渠)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这一意义,是由这首诗引来的后起义。

黄侃《水龙吟秋花》“天涯吟望,哀鸿遍地,都成愁侣。

”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这几首诗词的作者都是对战争和社会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为“哀鸿”而哀也。

杜牧《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虏弦”是外族人的弓箭,云外惊飞四散哀鸣的当然是汉族边地的百姓。

这是“哀鸿”的哭喊。

2、孤雁失群据说,鸿雁群栖群飞时是不鸣叫的,鸿雁鸣叫意味着失群。

所以古诗文中写孤雁失群都是从鸣叫声入笔。

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蒋捷《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薛道衡《出寒曲》:“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钱起《送征雁》:“秋空万里静,嘹唳独南征。

……怅望遥天外,乡情满目生。

”“断鸿”和“断雁”都是失群的孤雁,“征雁”也因“独”而孤,几个作者都是抓住孤雁的鸣叫声,与落日、西风、寒夜哀笳、霜天、寂静的秋空等凄清索漠的意象相组合,极写客中游子的悲切和孤伤。

写孤雁的目的是托物写人。

或怀人念远,或睹物思乡,或自伤孤寂。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行人断,边秋一雁声。

古诗词中的鸿雁形象及其意蕴

古诗词中的鸿雁形象及其意蕴

·古诗词中的鸿雁形象及其意蕴中国古代的诗歌,真可谓是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其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阅读鉴赏诗歌时,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的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去领悟诗中意象的意蕴,进入诗歌的意境,深入品味诗中蕴涵的情感。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作者心境的不同,同一个物象在不同诗词中表现出的意蕴往往不尽相同,因而体现出意象的丰富性,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下面,笔者仅就古诗词中鸿雁形象的意蕴加以阐述。

一、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鸿雁传书”的典故语出《汉书·苏武传》,从这个著名的典故开始,鸿雁就成了书信的象征,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这一点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普遍了。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中有:“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希望远道而来的鸿雁能够带来友人的消息,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真是情真意切。

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李商隐《离思》);“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晏殊《清平乐》);“云中谁寄锦书来,实可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等。

二、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触发点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前两句,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因遭长时期的贬谪而产生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鸿雁”意象的基本含义

“鸿雁”意象的基本含义

困 难 和 挫 折 , 迎 难 而 上 , 不 断 总 结 经 验 , 再 接 再 厉 ,畏缩 退 却只 能 半途 而废 。
3 对 就 业指 导工 作 的再 认识
益 、集 体利 益 与 实现 个 人 价值 的关系 , 自觉 服 务 于 国家 的需 要 ,到 民办企 业 和基 层 去 ,到 艰苦 的地 方
业 形 势 变化 不 断更 新 指 导 内容 ,及 时 采用 新 技 术 、 新 手段 进 行指 导 ,善于 创 造 新颖 的指 导形 式 ,与 时
俱进 。
就业 。 只有走 出去 ,才 能开 阔视 野 ,接 受到 新 鲜信 息和新 鲜观念 ,密砺 并改造 自己,获得较 高 的回报 。
“ 鸿
雁 ” 意






中 国古典 诗 歌不 喜 浅露 ,讲 究含 蓄 ,每每 托 物 言 志 ,借 景抒情 。诗 歌 中 的一 些 常用 意 象 ,在 历 代
苏武 己死 ,而 汉 使者 故 意 说天 子打 猎 时射 下 一 只北
方 飞 来 的鸿 燕 ,脚 上 拴着 帛书 ,是苏 武 写 的 。单于
25 “ 等 不 靠 , 不 屈 不 挠 ” 的认 识 。 在 当 前 就 .
业难度 不断加 大 的情 况下 ,一 些毕 业 生仍 存 在 “ 等
用 人 单位 上 门相 亲 ”的思 想 ,在 择 业过 程 中 ,稍 微 遇 到 一 点挫 折 就 丧 气 ,不 敢 前进 。 针 对 这 一 隋况 ,
我校 教 育毕 业生 要 主动 出击 , 自力 更 生 ,克 服 “ 等
靠 ”思 想 ,正确 认 识 和对 待 择 业过 程 中遇 到 的各种
33 就 业 指 导 要 与 毕 业 教 育 相 结 合 。就 业 指 导过 . 程 中教 育 毕业 生 以国家 利益 为 重 ,正 确 处理 国家利

古诗文中鸿雁的意蕴

古诗文中鸿雁的意蕴

古诗文中鸿雁的意蕴古诗文中鸿雁的意蕴浙江温州十九中刘胜文客观事物一旦进入诗人们的审美视野,就会染上不同的感情色彩.成为客观物象与诗人主观情意的融合.也就是意象.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同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诗文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意蕴,鸿雁就是这样.一,以鸿雁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发思乡怀亲之情.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李商隐《离思》:"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二,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触发点.如温庭筠《商山早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欧阳修《戏答元珍》:"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秦观《减字木兰花》:"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三,以鸿雁比喻人生际遇和精神境界.古诗文常以"孤鸿""哀鸿"的悲呜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如《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苏轼《t-算子》:"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阮籍《咏怀》:"孤鸿号外野,翔鸟呜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古诗文还常以鸿雁翱翔于天际的自由自在比喻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如嵇康《赠秀才入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李白《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l士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搿===:=::搿:::::::::===:::::=:==鼙:::::::=:===:====::::: 萎蠹未薹毫:麓麓第骞譬毫雾:盘::===:受::疑::::;::::::::::::=:=::::j尊:::':j:::::j一::::::5藿誊≮墨警警董善筹善善薯蠹善善蕞豢盏蕞薯整燕薯爱彗嚣笺辫辫攀赛≤舞囊秘鞴藜豢繁杀蓦辱蠢※誊善豢善燕薯蠹菇善蔓蕞蕞≯薯参毫蔓鬻薯,《当代》20o5年6期刊登了作家王大进的中篇小说《葬礼》,第~章末尾写道:他不仅是个光会赚钱的生意人.更是一个知道礼义仁至信的大丈夫.句中的"礼义仁至信"既乱了次序.又错用了"至"字.正确的说法应为"仁义礼智信".在封建社会.有"三纲五常"之说."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项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条准则. "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但今天仍有其可资借鉴的一面.像小说《葬礼》中的顾宝坤.就是个知道"仁义礼智信" 的"生意人"兼"大丈夫",他自觉运用"五常" 调节人际关系,发展自己的事业,成为远近闻名的民营企业家.9.语文漫谈.IJz暮zrIlAz。

雁在古诗词中的内涵

雁在古诗词中的内涵

雁在古诗词中的内涵雁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中的重要符号,它在古诗词中的内涵十分丰富,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

1.愁思。

雁是候鸟,代表着离别和相思。

古代诗人常用“雁阵”、“孤雁”、“飞雁”等词汇来表达思乡之情和离别之苦。

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临風而立,轉從容。

問誰與談處,雙雁西飛去。

”2.忠诚。

雁是一种忠诚的鸟类,它们通常会形成一字形或V字形的队列,在长途飞行中互相鼓舞和帮助。

因此,雁也成为了忠诚、团结和坚定的象征。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句子“孤雁南飞雁列北,归帆西绕海棠西”,就表达了革命志士对家乡的忠诚感。

3.自由。

雁是自由的鸟类,在飞行时能展翅高飞,代表着自由、独立和不受拘束。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绕绣楼。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神秘。

雁被认为是神秘的动物,因为它们有着通灵和神奇的力量。

在古代,人们相信雁能够预示天气、预示战争、预示灾难等。

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雁来音信如故至,不觉关情转凄清。

”综上所述,雁在古诗词中代表着思乡之情、忠诚、自由和神秘等多种内涵。

它既是文学形象的载体,也是文化象征的象征,为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丰富内涵贡献了一份独特的力量和色彩。

重阳节古诗之鸿雁飞

重阳节古诗之鸿雁飞

重阳节古诗之鸿雁飞鸿雁飞重阳节,古人雅致,传统节日如诗如画。

这是一首以鸿雁为主题的古诗,描述了鸿雁飞翔的壮丽场景,以及鸿雁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一、鸿雁的飞翔壮丽鸿雁,是一种具有灵性和美丽姿态的候鸟。

重阳节之际,鸿雁南迁,以其特殊的飞行形态引发了许多古人的想象和赞美。

它们从北方向南方迁徙,辗转悠游,飞跃长空。

诗人借助鸿雁的飞翔,表达了人们向往自由和远方的情感。

二、鸿雁的特点与象征意义鸿雁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许多古诗中的常用造景元素。

鸿雁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群居习性。

鸿雁喜欢结群飞行,通过队列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团结和协作精神。

因此,诗人们常用鸿雁来象征团结、友爱和集体荣誉感。

其次,鸿雁的声音独特而嘹亮。

鸿雁的鸣叫声悠长而响亮,使人们在秋天的大地上聆听到了远方的召唤。

正如诗人所描绘的那样:“一声归去百应愁”。

因此,鸿雁也成为了寄托思乡之情的象征。

此外,鸿雁在文化上也被视为吉祥和幸运的象征。

古人认为鸿雁的飞行轨迹与吉祥的图案相似,因此常用鸿雁作为吉祥的象征,希望能够招来好运和顺利。

三、鸿雁飞的内涵与思考鸿雁飞在古诗中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作用。

鸿雁的飞行轨迹、声音、群居习性等特点被用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高尚情感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鸿雁的飞行轨迹给人以向往远方的感觉,鸿雁飞过的地方是广阔的原野和蔚蓝的天空,使人们感到无限的自由和憧憬。

在古人的诗词中,鸿雁往往被描绘为多情而自由的候鸟,象征着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人们。

鸿雁的集体习性表达了人们渴望团结和友爱的追求。

鸿雁飞在天空,成群结队,体现了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

诗人在描述鸿雁时往往用“亲”、“友”等词语,强调了人们之间的深情和友爱。

鸿雁的召唤之音则寄托了人们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亲情的眷恋。

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洞庭一宿霜飞渡,铜驼应共冰壶寒。

”鸿雁的归来不仅仅代表了物种的繁衍与迁徙,更象征了人们对家园的牵挂和思念。

四、结语鸿雁飞,古人雅致,重阳节这个中华传统节日中,鸿雁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寄托着人们对自由、幸福和团结的追求。

古诗词中“鸿雁”意象的审美内涵

古诗词中“鸿雁”意象的审美内涵

古诗词中“鸿雁”意象的审美内涵作者:刘丹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4年第09期古典诗词中,鸿雁是一个特殊的文学意象,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审美内涵。

从遥远的诗经时代就开始了“雍雍鸣雁,旭日始旦”的歌唱,随着雁去雁归来,咏雁的诗歌也层出不穷。

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李商隐的“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洪升的“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诗人们以各种形式咏雁,寄托无限情思,抒写人生感悟。

征鸿嘹唳,回荡在迁客骚人易感的心灵;雁字一行,书写在唐诗宋词灿烂的云霄。

“夜闻归雁生乡思”鸿雁作为一种意象,其候鸟的特点,让它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渲染和烘托思乡怀亲之情、羁旅漂泊之感的重任。

古人认为,雁候鸟,春北飞,秋南飞,因在北方产卵,故北飞雁称归雁。

春已归来,东风“熏梅染柳”,大雁开始北归。

目睹北归雁,游子怎不心动,禽鸟尚知回故土,人又何以堪?张渭“自恨不如湘浦雁,春来即是北归时”(《别韦郎中》),卢照邻“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昭君怨》),均表现了对雁能随着节序南飞北还的羡慕,由此而生人不如雁之感叹。

辛弃疾北望中原,“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汉宫春·立春日》),这一“怕”字饱含了词人忧国怀乡的多少辛酸感伤!欧阳修被贬到峡州夷陵县做县令时,“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戏答元稹》),宋之问旅宿淮阳亭,见“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旅宿淮阳亭口号》)而引动归思。

像这种借鸿雁来抒发思乡怀归之情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可谓俯拾皆是。

雁寄托了漂泊在外的客子重返故乡的无限期望。

鸿雁的南北迁徙,更易勾起迁客骚人的羁旅飘零之伤感。

李白在《临江王节士歌》中道:“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

吴云寒,燕鸿苦,风号沙宿潇湘浦。

” 诗人以洞庭叶落、北雁南飞起兴,感叹自己的遭遇与南北飘零的鸿雁一样辛酸。

杜甫更是写了一首《归雁》:“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

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

雁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雁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雁作为一种常见的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雁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传递信息:雁是一种候鸟,具有迁徙的习性。

在古诗中,雁常被用来象征传书和传递信息。

诗人通过雁这一意象,表达了思念远方亲人和朋友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期盼。

2.忠诚与思念:雁具有忠诚和守约的品质。

在古诗中,雁被用来象征忠诚和思念。

诗人通过雁的形象,表达了对故土、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忠诚品质的赞美。

3.时光的流转:雁的迁徙习性使得它们每年都会往返于南北之间。

在古诗中,雁常被用来象征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

诗人通过雁的形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4.离别与团聚:雁的迁徙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大风、大雪等恶劣天气,使得雁群分散。

在古诗中,雁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团聚。

诗人通过雁的形象,表达了对离别和重逢的感慨,以及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思考。

5.美好爱情的象征:雁在古诗中还常被用来象征美好的爱情。

雁的双宿双飞、相守相伴的习性,使得它们成为了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

诗人通过雁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忠贞爱情的赞美。

综上所述,雁在古诗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了思
念、忠诚、时光流转、离别与团聚以及美好爱情等多种情感和意境。

这些象征意义使得雁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经典意象。

诗经《小雅·鸿雁》原文翻译赏析

诗经《小雅·鸿雁》原文翻译赏析

诗经《小雅·鸿雁》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小雅·鸿雁》原文翻译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诗经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小雅·鸿雁》原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鸿雁》,《诗经·小雅·鸿雁之什》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三章,每章六句。

《鸿雁》一诗的主题,历来看法不一。

《毛诗序》云:“美宣王也。

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

”朱熹《诗集传》云:“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云:“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费尽辛苦,民不能知,颇有烦言,感而作此。

”细究诗意,朱熹之说近于诗情。

《毛诗序》以为是赞美宣王能安置流民,是因为同《车攻》、《吉日》、《庭燎》等诗排在一起。

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译文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

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

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

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

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

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

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注释⑴鸿雁:水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

⑵肃肃:鸟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

⑶之子:那人,指服劳役的人。

征:远行。

⑷劬(qú)劳:勤劳辛苦。

⑸爰:语助词。

矜人:穷苦的.人。

⑹鳏(guān):老而无妻者。

寡:老而无夫者。

⑺于垣:筑墙。

⑻堵:长、高各一丈的墙叫一堵。

作:筑起。

⑼究:终。

宅:居住。

⑽嗷嗷:鸿雁的哀鸣声。

⑾哲人:通情达理的人。

⑿宣骄:骄奢。

鉴赏《鸿雁》一诗的主题,历来看法不一。

《毛诗序》云:“美宣王也。

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

为什么古代诗人都喜欢写大雁?这两种理由,你可能不太知道

为什么古代诗人都喜欢写大雁?这两种理由,你可能不太知道

为什么古代诗人都喜欢写大雁?这两种理由,你可能不太知道在古代诗词中,大雁作为最常用的秋之意象,往往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

鸿雁作为诗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大雁是作为古典诗歌中经常会出现的物象,一般来说有两种象征意义。

一种是看到空中的大雁,就会让人想起思乡之情,大雁南归,候鸟的迁徙,往返在南方和北方之间,就像是回家一样,与自己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生活一样,牵动了许多诗人的心。

触景生情,因此借大雁来寄托自己羁旅思乡之情。

正如唐朝诗人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钱起的《送征雁》:“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薛道衡《出寒曲》:“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诗人看到大雁迁徙南飞,大多都会联想到自己漂泊字他乡,思乡之情就会涌上心头。

诗人常运用秋风、落叶等萧败的意象一起写,构成凄清哀婉的意境,来抒发作为游子飘泊异乡的悲伤。

另外一种是表达爱情,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这里面说的就是大雁,两个人的爱情相濡以沫,相守白头,这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也是最令人羡慕的,而大雁真正实现了这一点。

不过相对来说,大雁更多的是第一种象征意义比较多。

在古代诗词中,梧桐、黄花、孤雁、落叶等等都是诗人常用的意象。

但是出现最多的就是孤雁。

正如朱敦儒《临江仙》:“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诗人看见孤雁南飞,而自己仍然流落他乡,亲朋离散,触景生情。

于是借孤雁为了表达自己思乡的孤独落寞,期望有朝一日能与爱人相守,与亲人相聚。

唐代诗人杜甫也正是如此,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在外漂泊,看到了天上迁徙的大雁就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羁旅思乡的悲伤的心情。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阅读以及答案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阅读以及答案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阅读以及答案《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阅读以及答案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

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

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

“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

”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

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

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

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

”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

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

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鸿雁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鸿雁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鸿雁古诗中鸿雁意象的鉴赏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众多的意象如繁星般璀璨,而“鸿雁”这一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诗的天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鸿雁,作为一种候鸟,每年都会在特定的季节迁徙,春来秋往,从不失约。

这种有规律的迁徙行为,在古代诗人的眼中,成为了一种象征着守信和忠贞的符号。

在交通和通讯都极为不便的古代,人们对于远方的思念和牵挂往往难以传递,而鸿雁的定期往返,仿佛是在坚守着一种承诺,一种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

这种守信的特质,使得鸿雁在诗歌中常常被用来比喻那些坚守信念、忠诚不渝的人。

同时,鸿雁的长途迁徙,要经历风雨的洗礼,要穿越千山万水,其路途之艰辛,令人感叹。

古代诗人借鸿雁的迁徙,来抒发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漂泊之感和羁旅之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诗人以孤雁自喻,描绘了孤雁在茫茫云海中形单影只、思念同伴的情景,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孤独漂泊、渴望归群的心情。

又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人看到北归的大雁,想到它们能把书信带回故乡,而自己却羁旅在外,归期未定,心中涌起无限的乡愁。

鸿雁在天空中飞翔的姿态,常常引发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它们振翅高飞,不受拘束,能够穿越云层,飞向远方。

这种自由翱翔的形象,成为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摆脱世俗束缚的象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人面对万里长风和南飞的秋雁,心中的忧愁得以暂时消散,涌起一股豪迈之气,渴望像鸿雁一样自由驰骋。

此外,鸿雁在古代还常常被用作传递书信的象征。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女主人公在西楼之上,望着天空中归来的雁阵,期待着能收到远方爱人的书信,将相思之苦和盼望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常常把希望寄托在鸿雁身上,希望它们能带来远方亲人的消息,缓解思念之苦。

鸿雁的寓意象征意义

鸿雁的寓意象征意义

鸿雁的寓意象征意义鸿雁的寓意是:哀鸿遍野、孤雁失群、归雁衡阳、鸿雁传书、理想与追求。

象征是:在古代诗文中,鸿雁的文化内涵是丰富、深厚的。

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意义是:又因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故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象征寓意: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

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等。

扩展资料:在古代诗歌中,鸿雁一般比喻情人间传递书信的使者。

最早是在《诗经》里出现的这个寓意,然后,后人多采取这个寓意。

尽管是在诗歌最盛的唐朝,诗人们还是以《诗经》中的多数意象做比。

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即使这个寓意。

其它的寓意鸿雁还有自喻,也就是以物喻人,喻意鸿雁孤高的形象。

俗世词《卜算子》里一句“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一句是此意。

寓意是:哀鸿遍野、孤雁失群、归雁衡阳、鸿雁传书、理想与追求。

象征是:在古代诗文中,鸿雁的文化内涵是丰富、深厚的。

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意义是:又因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故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象征寓意: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

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雁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雁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雁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在古诗词中,雁是一个常用的意象,它通常具有以下几种象征意义:
1.爱情和离别:雁是候鸟,具有迁徙的特性。

它经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相思之情。

在古代,人们常将离别的场景与雁的飞行联系起来,表达离别时的思念之情。

例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其中的“孤帆”和“长江天际流”表达了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

2.忠诚与友情:雁是群居的鸟类,它们通常以队形飞行,一起合作度过漫长的迁徙之旅。

在古代,雁常被赋予忠诚和友情的象征。

例如《木兰诗》中有句:“雁声传到家家户,家家有弟无乾坤”,表达了木兰的忠诚和家国情怀。

3.高飞和自由:雁是高飞的鸟类,它们能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因此,雁也常被用来象征追求自由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在《赋得高飞雁》中,杜牧写道:“两河骨肉飞来去,洛阳烽火远相临。

天外轻云孤雁阵,地中寒碧野云深。

”这里的雁象征着自由飞翔的精神和越过障碍追求理想的意愿。

总之,雁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意象出现,它既代表了离别和相思之情,又象征了忠诚和友情,同时也具有高飞和自由的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使得雁成为了许多优美诗词中凄美、温暖或激昂的象征之一。

古诗文鸟的意象

古诗文鸟的意象

古代很多诗词大家,常常以鸟类为意象,来渲染离愁别绪、新怨旧恨,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古诗中常见的“鸟”的意象有以下几种。

一、鸿雁作为常见的意象,在古诗词中,鸿雁文化内涵丰富。

1.思乡怀亲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

这种情景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还家。

思乡之情含蓄而又婉转。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嘏《寒塘》),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

一雁归巢,雁归人留,孤独清冷之意跃然纸上,思乡怀亲之情人木三分。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夜里,从远方飞来的归雁的叫声,勾起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感情真挚,寓意深刻。

2.羁旅愁苦诗人由鸿雁引发思乡之情进而表达羁旅愁苦,在古诗词中也较常见。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诗人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长期遭贬而产生的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天色微明,大雁横空飞过关塞,点化出晚秋破晓时的冷清安静;在这静谧之中,陡然一声长笛,划破长空,显得那样清越凄厉,循声望去,只见一人危楼独倚。

羁旅愁苦透过大雁、笛音已人心底。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羁旅之愁的万端感慨倾泻而出。

3.哀鸿遍野哀鸿,即哀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胡儿夜哭,荒凉凄惨,不忍目睹。

诗人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于诗语之中。

古诗词中“鸿雁”意象的审美内涵

古诗词中“鸿雁”意象的审美内涵

人易感 的心灵 ; 雁字一 行 , 书写在唐 诗宋词 灿烂
的云霄 。

旋成行 ” ( 方干《 夜会郑 氏昆季林 亭》 ) 、 “ 蜃楼百
尺 横沧海 , 雁字一 行书绛霄 ” ( 黄 庭 坚《 虚飘飘》 )
“ 夜 闻归 雁 生 乡思 ”
便 是 这一 特 征 的 生 动 写 照 。 唐汝询日 : “ 雁 集 雁 不堪愁里 听 , 云 漂 泊 之 感 的重 任 。古 人 认 为 , 雁候 鸟 , 春北飞 , 秋 李 欣《 之句 。 北 周 庾 信 曾写 过 《 秋 夜 望 单 南飞 , 因在北 方产卵 , 故 北 飞 雁 称 归 雁 。 春 已归 山 况 是客 中 过 ”
辛弃疾《 水 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也有 “ 落 酸 。杜 甫更是写 了一 首《 归雁 》 : “ 欲雪违胡地 , 先 的愿 望。
都 借 孤 雁 形 象 而表 露 无 遗 。 南 宋 爱 国词 人 忧 国 怀 乡 ,更 爱 以孤 雁 入 词 ,
鸿 雁 的南 北 迁 徙 . 更 易 勾 起 迁 客骚 人 的 羁 旅
飘零之伤感 。 李 白在《 临江王节士歌》 中道 : “ 洞庭 传 达 国破 家 亡 的痛 苦 和 复 国壮 志难 酬 的孤 独 。 张
白波 木 叶 稀 , 燕 鸿 始 人 吴 云 飞 。吴 云寒 , 燕鸿苦 , 炎《 解连环 ・ 孤雁 》 以“ 楚 江空晚 , 怅离群万 里 , 恍
风号沙宿潇湘 浦 。”诗人 以洞庭叶落 、 北 雁南飞 然 惊散 ” 。 表达 国破 家亡 的失落孤寂 , 以孤雁 “ 暮
起兴 。 感 叹 自己 的遭 遇 与 南 北 飘 零 的鸿 雁 一 样 辛 雨 相 呼 , 怕 蓦 地 玉关 重 见 ” 的想 象 , 寄 托 收 复 中原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的鸿雁意象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的鸿雁意象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的鸿雁意象鸿雁,是我国文化传统中一种富有意象的动物。

它们以其特有的行为和形态,成为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题材之一。

在《夜泊牛渚怀古》中,杜甫就用“夜闻归雁生乡思”一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而在病入新年时,感叹物华的文人也常常以鸿雁来作为意象,以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鸿雁在中文文学中常被用来表现思乡情怀。

夜晚听到鸿雁呼啸,总是不由自主地感慨生活的不易,也更加深刻地追忆起家乡的风土人情。

这种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也反映了我国文化中深厚的家国情怀。

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所言:“落霞与孤鸿齐,秋水共长天一色。

” 鸿雁的呼声,常常唤起那些在异乡漂泊的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

另鸿雁也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变迁和感悟。

在病入新年之际,看到南飞的鸿雁,总会令人陷入对人生的沉思。

鸿雁孤飞南去的壮阔景象,让人不禁联想到岁月更迭,时光荏苒。

正如元代诗人杨万里在《鹧鸪天·病中忆江南》所写:“鸿雁东北引,途人思北辰。

” 鸿雁的迁徙,让人产生对生命的反思,也使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对于我个人而言,鸿雁的意象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思考。

每当夜幕降临,我总会感叹生活的不易,同时也常常陷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病入新年之时,我更是会通过观赏鸿雁南飞的景象,来凝视岁月的流转,以及内心的感慨。

鸿雁的形象,正如同我内心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带着沉重而深刻的情感,触动着我内心深处的共鸣。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的鸿雁意象,不仅在古代文人笔下成为了常见的题材,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对鸿雁的观察和感悟,我们不仅能联想到对故乡的思念,更能够体悟到人生的变迁和感慨。

鸿雁的呼声,总能唤起我们内心对家乡和人生的眷恋和思考。

无论是在古代诗词中还是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鸿雁的意象都将继续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思考,成为我们表达对生活和人生感慨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我们需要深刻思考和抒发情感的时候,鸿雁的意象也将成为我们表达思念和感慨的重要支撑。

雁意象发展历程

雁意象发展历程

雁意象发展历程
鸿雁的意象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起源,它是一种自然界中的象征,被赋予了许多特殊的寓意和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鸿雁的意象也发展了许多不同的历程。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雁常常被描绘为一种忠诚与友爱的动物。

在《楚辞》中,鸿雁被用来比喻彼此分离的恋人,它们在冬季南飞时,会形成一个长长的“V”字型队列,犹如思念彼此的心
灵相连。

这种形象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爱情的理解,表达出最深沉的感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雁的意象也逐渐与家国情怀相联系。

在古代诗词中,如《九歌》和《离骚》中,常常将鸿雁的南飞比作壮丽壮丽壮观的国家边疆和国家命运的象征。

它们象征着一个坚强的国家,不畏困难和挑战,坚持不懈地向前进。

在现代文学和艺术中,鸿雁的意象进一步扩展到了关于自由和追求梦想的主题上。

人们将鸿雁的迁徙途中的艰辛与人类追寻自由和追求梦想的旅程相对应。

它们振翅高飞,超越任何障碍,带给我们无限的勇气和信心,激励我们追求我们的理想和梦想。

总的来说,鸿雁的意象在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中发展了很长时间。

它从最初的象征爱情和友情,演变为象征家国情怀和自由追求的形象。

这种发展进程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让人们对于生活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经典意象赏析——鸿雁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经典意象赏析——鸿雁
诗歌经典意象赏析 ——鸿雁
思乡•羁旅
鸿雁是一种大型候鸟,每年秋季 南迁,春季北归。鸿雁便成了敏 感而多情的诗人寄托羁旅感伤的 物象。
唐代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写 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思乡•羁旅

女词人李清照在《一剪梅》
中道:“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哀鸿遍野”一词“哀鸿”多指代什么?
课堂小结
鸿雁意象在传统文学中出现次数之 频繁与文化情蕴之浓郁让人感叹不 已。鸿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常见 的鸟类,在古人托物以言志或借物 以抒情的文化实践中,被赋予了诸 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古 代文学中一个具有美学深蕴与文化 内涵的符号化意象。
课后作业
1.听一听:歌曲《鸿雁》。 2.想一想:《春江花月夜》中“鸿雁 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 句的“鸿雁”主要表达那种情感?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 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 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 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 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 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 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 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 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 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 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书信·传情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 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 汉使者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 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苏 武写的帛书,单于只好放了苏 武。后来就用“鸿雁书”“雁 足”、“鱼雁”等指代书信、 音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作者:邓乐群
字体:【大中小】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

秋虫潜鸣,是对寒冷的畏惧和哀叹;鸿雁南翔,则是对寒冷的抗争,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和向往。

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境开阔,精神振奋。

故秋虫的审美基调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扬抡《伯牙心法·飞鸣吟》:“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

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

一举万里兮,天下何小小!”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在中国古代词汇中,“鸿志”喻指大志,“鸿程”喻指远程,“鸿业”喻指大业,“鸿风”喻指高风亮节……西晋奇士嵇康临刑前“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其生死达观和胸襟气度被传为千古佳谈。

鸿雁是大型水鸟,体重可达四至五公斤。

鸿雁因个体庞大,起飞时常用双翅击打水面向前俯冲,然后借助惯力徐徐离水起飞,飞翔时引颈向前,脚紧贴腹部,一只接一只,蔚为壮观。

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之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

“水落江空天气清,西风萧飒雁南征”;“辍耕垅上鸿鹄志,长啸山中鸾凤音。

”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闹海蛟”对“摩天鸿”……《五代史·朱汉宾传》:“朱瑾募其军中骁勇者,黥双雁于其颊,号雁子都。

”则更是将鸿雁作为果敢精壮的象征。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

“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

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雁行”、“鸿序”,遂成为秩序井然的代名词。

《风宣玄品·秋鸿》曲《列序横空》:“后先有序列成行,天际飞
扬。

翼拂云声闻天上,影照秋潭形象。

云间波上,带影一行作两行。

”就以清丽的文笔,赞美了鸿雁的这一特征。

鸿雁的行序整齐之美,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礼记》:“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即取鸿雁飞翔有序之义,举形于旗首,藉以警众。

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即或停歇,也往往选择水草茂密、荒无人烟的洲渚。

人们能看到竦持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中的鸿雁。

“春光深浅没人知,我正南归雁北归”;“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

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语。

鸿雁列队飞翔时,头雁的双翅下各产生一股微弱的气流,后雁顺着这股气流排成“人”字形依次飞翔时,比较轻松省力。

在飞行中,头雁遇到的空气阻力大,消耗的体力多,坚持不了多久,它就得退居“人”字的一翼,由它身后另一翼的头雁接替,如此循环,雁阵也就在“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宛如一支变幻莫测的神笔,连真带草,在天空中有规律地挥洒,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杨西峰重修真传《秋鸿》曲《列序横空》:“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

……横斜字列无穷,小异也大同。

云淡淡,月,身点破苍穹。

”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由衷赞叹。

鸿雁为水禽,性爱洁净,且南翔在深秋之季,其时天寒月冷,水碧沙净,中国古代的不少文人因看破红尘,超然物外,往往在诗词中赋予鸿雁以空灵澄澈的美学色彩,以寄托自己的逸怀高行。

鸿雁的南迁始于农历八月,终于十月,愈近冬季,雁阵的出现愈为频繁,其阵容也愈加壮观。

故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李益《五城道中》:“沙鸣后骑来,雁起前军度”;贾岛《赠李金州》:“晓角吹人梦,秋风卷雁群”;温庭筠《秋夜出户观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

均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毛泽东《忆秦蛾·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则以雁阵的长空鸣叫烘衬秋季长征的军旅生活,并藉此抒发其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雄心壮志。

“诗言志”与“诗主情”是汉文学创作的两大传统理论,长期以来,这两大传统理论各持己见,互立门户。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如“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等等;也有侧重抒情的诗句,如“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等等;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既有因秋临塞下、雁去衡阳而引起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穷感叹,又有因岁月流迁而坚定诗人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报国信念。

雁意象在此词中不再单纯是主体悲苦情韵的抒情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起着警钟长鸣、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

情景互生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

“情景各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中国古代美学的“景中情”与“情中情”是两个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的审美移情层次:由物及我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由我及物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前者因景入情,以情化景,景处处成了情;后者由情观物,以物体情,情处处变成了景。

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

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均能找到生动例证。

如前面所论述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大都属“景中情”;王船山咏雁诗词中的“同文从鸟纪,驰檄指龙庭”、“清姿从倒韭,壮志欲眠戈”、“清泉涵片影,井底血函经”等诗句,则属“情中景”;至于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徐志摩的“已是萧萧落叶声,更闻孤雁客心惊。

关山到处多缴,冷月凄风况独征”等诗,则“内极才情,外周物理”,已淳然进入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学院历史系】
(摘自《文艺研究》2001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