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月是故乡明古诗解析
月是故乡明古诗解析月是故乡明,这是张九龄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名句,在中国古诗词中广为流传。
这句话中“月”字的意义十分深刻,因此也引起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和研究。
首先,“月”在古代中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象征符号,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普遍的象征意义。
月亮不仅是一种天体物质,更是以它作为形象,涵盖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道德、精神和意识形态上的概念。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一般代表着女性、爱情、离别等等,在此基础上,“月”又承担起了一种恒定的象征符号的角色,被广泛运用在艺术创作和文学创作中。
其次,“故乡”和“明”这两个词也带有很深的古文化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故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承载着人们的乡愁、思乡、情感和文化。
每个人的故乡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我们这些游子来说,故乡是一份牵挂和记忆。
而“明”,这个词在唐代古诗中也是经常使用的,它可以代表良好的风貌和生活状态。
表明一个人、一个地方都是清晰、明澈和正面的。
最后,张九龄这一句“月是故乡明”还有一层意义,它是在表达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
月亮在古时候就存在着,张九龄的故乡曾经也存在,这种共通的具象化符号,让他在时间的力量面前保持了距离感的稳固。
人们从月亮的光芒中看到故乡的历史和文化,从内心找到回归和融合的方式。
总之,这句古诗中的“月是故乡明”,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元素的意义和符号所涉及的主题。
月亮在古代的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故乡”这个概念在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句诗语的深邃和韵味,使得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浅析唐诗中的月文化
在传统 的文化中承担 了孤独失意的意味。究其原因, 在于月亮
美 学 的结 构 形式 与 艺 术 心灵 的生 命 体 验发 生 了 同物 对 映效 应 , 对 象 因此 可 以移 人 人 的感 情 。 月亮 皎 皎 , 悬夜 空 , 冷清 又 孤 孤 既 独, 与人 类 的 情感 体 验 正相 吻 合 。
又充满情趣的画面, 一切都显得 自在安然、 新鲜活泼, 洋溢着诗
人 对 自然 山水 的热 爱 和隐逸 山水 间 的飘 逸 情怀 , 显心 月 互 融 尽
乡愁 , 人 怀 念家 园、 母 的情 思 , 寄托 于 明月 传 递 。” 诗 父 常
.
从 月 相 的形 态 及 其 变化 来看 , 圆月 如 盘 , 团团 圆 圆 , 家在 离 外 的 人 , 望 明月 , 绪 常 常飞 越空 间 , 起 同在 一 轮 明月 照耀 仰 思 想
的滤洗和浸润中,可以说 , “ 是月给了唐诗 以丰富意蕴 , 给诗人
思乡 的主 题 , 梦重 温 的情 思 。月 亮是 昭然 于 天 际凝 然 不 动 的 旧
月夜> 《 、静夜思> 《 、枫桥夜泊> 《 、 月夜忆舍弟》 《 、 拜新月》 《 、嫦 娥> 《 、把酒问月》《 、古朗月行 》《 、 正月十五夜》 《 、江楼月》《 、峨眉
山月歌 》《 、霜月 > …这些 难 以尽 数 的 唐诗 题 目 , 浴 在 月光 … 都沐
以美 妙 的灵感 ” 。而 由于诗 人 心境 的不 同 , 大量 的 咏月 诗 中 , 在 月亮 所表 现 出来 的意 蕴也 不 尽相 同 , 写 又各 具 风韵 。诗 人 将 描 月亮 融 于 内心 思想 情 感 之 中 , 造 出许 多 优美 的意 境 , 现 出 创 体 现 实社 会 与历 史积 淀交 错作 用 而 成 的文 学 丰 富性 , 创造 了唐 诗
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典诗词“月”意象探析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诗词“月”意象探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关于以“月”为主要意象的诗歌,探析“月”之意蕴,感受“月”之美。
2、通过主题阅读、专题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自主鉴赏诗歌、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深度思维的能力。
3、积累诗歌素材,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丰厚底蕴,培养文化自信。
重难点:“月”的意象在读懂诗歌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活动过程〗师生探析——学生展示月之意蕴——寓哲之月多情之月意境之月〖情境任务〗一、师生探析情境任务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他想去的地方,想念的人,都由明月代他完成了。
你还知道哪些“寄托之月”?其实月亮的意蕴是非常丰富的,今天我们探讨月之意蕴。
二、学生展示情境任务2:《道德经》中写道“物或损之而益之,或益之而损之”,苏轼的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告诉我们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人生不如意常八九,何不保持一颗“平常心”?你还能从哪些诗歌中找到“寓哲之月”?情境任务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写下一抹轻愁“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女主人公的无尽相思,全附着这月光送到了爱人身边,人间的情,天上的月,因循轮转,从未停歇,你还知道哪些“有情之月”?情境任务4:李白在《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与青松、清泉、山石一起营造了清幽美好的意境。
你还领悟到哪些“意境之月”?要求:学生从以上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并自定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学习过程〗第一部分:师生探析一、情境任务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他想去的地方,想念的人,都由明月代他完成了。
你还知道哪些“寄托之月”?其实月亮的意蕴是非常丰富的,今天我们探讨月之意蕴。
二、思维指导,思路点拨抓住特点,通过联想,由物及情,由物至理。
第一,从外在形态去联想。
第二,从颜色去联想。
第三,从时间意识去联想。
古典诗歌中的月意象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 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 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 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 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 味深长,荡气回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 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 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 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 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3、从月亮的特征来看,尽管人们身在不同的地方,
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都 是和这一特性有关的,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 远》),看着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 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 望着同一轮明月。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 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 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如出一辙,自然浑成, 意境雄浑壮阔;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 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 一片真心,通过诗人的艺术想象,无知的月亮,就 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
古典诗歌中的月意象
何为“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 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 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 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概括地 说就是借物抒情。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文化
(王安石《泊船瓜洲》) 渚云低暗底,关月冷相随 。
(崔涂《孤雁》) 野旷云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袁枚 )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明月。
四:评价方法 1:课堂讨论
情况、积极参与程 度、上交论文质量。
2:诗歌朗诵、 现代诗歌创作比赛 成绩。 五:反思小结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 2:月光较朦胧,月亮上有一些黑斑,有时周围 还会出现一困淡淡的光环——月晕,这就增加 了它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可以引起人们的无 限遐想,同时月亮柔和,温婉,这一点很适合 中国人委婉含蓄的审美习惯,所以月亮成了人 们寄托感情的对象。
第七课时 1:“月思”诗歌朗诵会。 2:“月思”现代诗歌创作比赛。(例: 雷抒雁《捉月》“猛然一跳,诗人便与月 亮融合,月在诗人怀里,诗人在月亮怀 里。”把月与诗人融为一体,把李白之 死写成浪漫、美好的意境。)
( 吕本中《采桑子》)
第六课时 探究“月文化”的根源 1:从月亮的特征来看,尽管人们身在不同 的地方,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许多 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是和这一特 性有关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
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
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
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这里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
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
古典诗词中的月光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月光意象每当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月亮悬在空中,圆润淡雅,清明秀逸,月光如水般洒向人间,河峦山川,花草树木便融入月光中,影影绰绰,如梦似幻,如歌似画。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驻足观赏,寄情抒怀、咏唱不绝,对着神秘,深邃的月光,又有多少仁人志士,歌以咏志,壮怀不已。
因此充满魅力的深邃、宁静的月光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礼记?月令》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月光不仅有飘逸清雅的气韵,华润多姿的外观,幽幽袭人的清香,而且具有善解人意,冷静沉着,超脱世俗的内质,其风姿神韵,成为温文尔雅、志存高洁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着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中,加入了吴刚砍桂树的传说,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民神奇而美妙的想象力,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此历代的文人墨客写尽月光的风姿、异质、光影、奇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冰清玉洁、神圣美好的月光世界,月光成了古诗词中一道极其美丽的风景线,悲欢离合缠绵悱恻尽蕴其中。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光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在古代诗词中文人墨客赋予月以思乡思人之情。
游子思乡,思妇念归的深挚缠绵情感,潇潇洒洒地装点出一个多姿多彩,波澜起伏的情感世界。
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者依据游子思妇的情感变化借明月、孤月、藏月、落月的描写,写出了感叹、惆怅、思恋之情。
感情波澜变化多端,激荡升沉不绝如缕,诗中情景相谐水乳交融,把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渲染得空灵又朦胧,把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抒写得深挚又缠绵。
李白《峨嵋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中李白借月抒发思乡思亲之情。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月文化也占了最重要的一部分。
月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文化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中国古代古典诗词中可以看出,月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月被誉为“皓首异彩,月桂明珠”,它洋溢着神秘、优雅的气息,被古人誉为“瑞景”。
月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古人的情感和思想,月文化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一直深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每一句话中。
从古至今,月文化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被广泛运用,以表达诗人对月亮的美好感受和情感。
例如,《李白集》中的《月下独酌》,其中诗人讴歌月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此诗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彰显了月文化的魅力。
另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也把明月描绘得栩栩如生:“照却江山万顷,波澜动远空。
明月来相照,下窗雁断音。
”诗中所描绘的月亮洋溢着神秘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隐约感受到月的魅力。
月文化不仅仅是以月亮为主题的文学,它更多的是表达诗人对月亮的情感。
古人把月亮象征着幸福,它象征着祥和、美好,象征着长久、和平、美满。
因此,古人在创作中不禁将月文化融入其中,用诗歌来表达对月亮的情感,寄寓对家乡的思念,寄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古人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更是表达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思念的深刻内涵。
瞻望古典诗词中的月亮
瞻望古典诗词中的月亮
古往今来,诗人们对月亮情有独钟,尤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们常常借月抒怀,赋予它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1.表达思乡之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2.表达思亲之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3.表达思友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4.表达离愁别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5.表达悠然闲适之情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6.表达乐观豁达之情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7.表达凄婉忧郁之情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8.表达失意怅惘之情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苏轼《虞美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9.表现幽静和谐环境气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杨万里《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10.表现朦胧幽雅环境气氛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
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
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
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这里作者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
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
明月也确乎有情,将“愁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脉朴素无华、隐逸高蹈、诗意绵绵的月文化,它是一种表达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化,是与老百姓的情感方式密不可分的民间文化。
沿着诗歌源头顺流而下,就会发现,月亮与中国诗词的关系源远流长。
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
《诗经“陈风”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诗句,以皎洁的月光衬托美丽的女子,抒发男女青年相约相念之情。
《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的佳句。
魏晋南北朝时期,咏月抒情诗日渐增多,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
曹操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名句创造了寓情于景的含蓄意境,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等颇为脍炙人口。
何逊的“青草似青袍,秋月团如扇”比喻新颖雅致,别具一格。
谢庄的名篇《月赋》:“白露暖空,素月流天”,“美人迈兮青生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声情并茂,写景生动,情深意长。
中国古典诗歌的王冠产生在唐代,唐诗中情景交融的咏月诗更灿若群星。
《全唐诗》中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有描写月色的佳句,风格多样,各有千秋。
张若虚之婉转优美,孟浩然之恬静自然,王维之清新飘逸,李白之雄奇豪放,杜甫之沉郁顿挫,白居易之通俗平易,李贺之奇峭瑰丽,杜牧之哀伤清逸,李商隐之凄恻浓艳,韦庄之疏淡清远等风格,都在咏月诗中充分表现。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以景抒情,恬淡自然。
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白居易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以景衬情,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余音绕梁。
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几时杯同把,昨夜月同行。
”以月拟人,真挚生动。
品尝这些诗句,怎能不使人沉浸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呢?宋词在写月抒情,创造意境上别开生面,不朽之作俯拾皆是。
冯延已的“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写重重离情,婉约含蓄;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人格化景物,生动逼真。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月亮在中国诗词中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它通常象征着爱情、思念、孤独、华丽、蓝色、纯洁、雅致、恬静和静谧等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1. 和爱情相关的意义
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和思念,尤其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它经常被用来描述两个人之间的浪漫关系,并且通常被描绘为一个美丽的女人。
月亮也经常被用来表达一个人对爱人的思念和留恋之情。
2. 孤独和忧伤的象征
月亮也可以象征孤独和忧伤。
在夜晚,月亮总是独自一人悬挂在天空中,这个形象经常被用来表达一个人的孤独感或者思念爱人的难过之情。
3. 华丽和优雅的象征
月亮还常常被用来象征华丽和优雅。
月亮经常被描绘成一件华丽的艺术品,例如一枚美丽的珠宝或者一个精美的玉佩。
这种象征意义经常被用来描述优雅的女性或者让人想起华丽的宫廷文化。
4. 蓝色和纯洁的象征
月亮经常被描绘为一片蓝色天空中的一块白色纯洁的区域,这种象征意义让人想起天空和广袤的海洋。
月亮也经常被用来象征纯洁和无瑕的美丽。
月亮还被用来象征雅致和恬静。
它通常被描绘为一个静静地悬挂在天空中的物体,并且常常被用来表达一个人渴望平静和宁静的心情。
古典诗词中的象征意义探析
古典诗词中的象征意义探析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描述自然、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文字背后的隐喻和象征常常需要读者深入挖掘,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意。
本文将探索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象征意义,并阐述其中背后的文化内涵。
1. 春天:在古代诗词中,春天常常被描绘为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
它代表着新的开始、活力和希望。
春的绚丽花开和草生的画面,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渴望和向往。
同时,春天也象征着社会的昌盛和国家的繁荣。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的“依山尽”暗示着春天的阳光如同被山峰阻挡一般,给人一种温暖、绵长的感觉。
而“黄河入海流”,则表达了春天的来临和大自然的逐渐回归正常状态。
2. 月亮:古代诗词中的月亮往往被赋予浪漫、美丽和高洁的象征意义。
人们常常将月亮与爱情、思念和诗意联系在一起。
月亮也常常成为诗人表达自己情感的载体,用以抒发内心的离愁和壮志。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描写了月亮的美丽,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形象地描述了月光透过窗户的照射,给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感觉。
同时,诗人还以牵牛织女星的形象,暗示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3. 花:花朵在古代诗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往往代表着美丽、纯洁和短暂的生命。
诗人们通常用花来表达对美的追求,抒发对生命的思考和敬畏。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里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寄托着美好事物的恒久存在,而“岁岁年年人不同”则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岁月的更迭。
通过对花的描绘,诗人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的追求。
以上仅是古典诗词中的少数象征意义的例子,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其他的隐喻和象征,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解读。
这些象征意义背后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
月亮这一独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种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其中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近四百首,占其诗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写月最多的诗人。
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不同氛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诗人对月都有不同的描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
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
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向”。
因此,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美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是完全能够体现出来的。
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来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从中可以悟出李白自小便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
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分析
论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关键字:意象月亮李白杜甫“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纵观20世纪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8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相关的论著;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性论文不断涌现,据笔者粗略统计,这二十多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共有96篇。
80年代主要集中于对李白诗月亮意象的研究,成果较为单薄;90年代以后,李白、杜甫诗月亮意象仍是研究热点之一,与此同时,从古典诗词的整体出发,探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以及它成为古典诗词典型意象的原因的论文明显增多;也有不少论文对李白、杜甫以外其他诗人作品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研究;还有的论著则采用了原型批评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全新的探究,使这一专题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深化。
月亮客观的美感特质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
从外形看,月亮呈现出“圆”和“曲”两种形状。
圆形给人造成的视觉印象是美满、丰盈;曲线则柔美、回旋。
在光色上,月亮或银白,或微黄,清新淡雅,光亮但不刺目,有着含蓄的光彩。
这些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世界。
月亮的原型特征决定了它在诗词艺术中的独特地位。
论者多是从神话、哲学等角度来探讨这一原因的。
例如祭月原型与诗的崇月情感模式《礼记·祭法》亦有载:“夜明,祭月也。
”郑樵注曰:“春秋传曰:…日月,星辰之神。
‟”由此可见人们是将月作为神来祭拜。
这是先民们在泛神的困境中,在生活处于一种无意义的喧哗与骚动的时刻,怀着一股不可遏抑的冲动去寻求隐喻和象征,寻求把人与自然、把生命和宇宙统一起来的那种原始力量的产物,月亮的存在宁静而永恒,成为诗人精神世界的神秘启示物,启豁着他们面向苍穹的“天问”意识。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
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
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
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
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
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
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作者:张永芳
来源:《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第10期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脉朴素无华、隐逸高蹈、诗意绵绵的月文化,它是一种表达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化,是与老百姓的情感方式密不可分的民间文化。
沿着诗歌源头顺流而下,就会发现,月亮与中国诗词的关系源远流长。
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
《诗经“陈风”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诗句,以皎洁的月光衬托美丽的女子,抒发男女青年相约相念之情。
《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的佳句。
魏晋南北朝时期,咏月抒情诗日渐增多,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
曹操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名句创造了寓情于景的含蓄意境,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等颇为脍炙人口。
何逊的“青草似青袍,秋月团如扇”比喻新颖雅致,别具一格。
谢庄的名篇《月赋》:“白露暖空,素月流天”,“美人迈兮青生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声情并茂,写景生动,情深意长。
中国古典诗歌的王冠产生在唐代,唐诗中情景交融的咏月诗更灿若群星。
《全唐诗》中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有描写月色的佳句,风格多样,各有千秋。
张若虚之婉转优美,孟浩然之恬静自然,王维之清新飘逸,李白之雄奇豪放,杜甫之沉郁顿挫,白居易之通俗平易,李贺之奇峭瑰丽,杜牧之哀伤清逸,李商隐之凄恻浓艳,韦庄之疏淡清远等风格,都在咏月诗中充分表现。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以景抒情,恬淡自然。
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白居易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以景衬情,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余音绕梁。
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几时杯同把,昨夜月同行。
”以月拟人,真挚生动。
品尝这些诗句,怎能不使人沉浸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呢?
宋词在写月抒情,创造意境上别开生面,不朽之作俯拾皆是。
冯延已的“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写重重离情,婉约含蓄;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人格化景物,生动逼真。
晏几道的《临江仙》把幸福的爱情诉诸明月作证;朱淑真的《去年元月时》通过“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往昔与“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的今昔的对比,抒发了对美好往事的无限眷恋。
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借月光发泄了对金人的南侵,兵荒马乱惨景的感慨。
文天祥的“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写出了他身陷囹圄,报国无门的激愤。
元散曲中也有不少咏月佳篇。
曾瑞在《商调“集贤宾”宫词》中,用“唯嫦娥与人无世情,可怜自孤另。
透疏窗斜照月偏明”,写出了被冷落的妃嫔的痛苦之情。
关汉卿的“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婵娟”,张可久的“紫萧寒月满长空”等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篇佳句。
有月相伴,就有精神的自由飞升,就有诗兴,就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所以,从古到今,文人骚客们总爱对月吟咏,写出了许多与月有关的名篇佳句。
而这些诗人们笔下的月,由于个体
生命体验的不同,在诗人们的笔下,又体现了不同的意蕴。
我们很难用理性的概念来概括它的象征意义,粗略地勾画一下,它在不同情境之下,大体具备以下象征意义。
一、爱情的使者无论是人间还是天上,世间只有情难诉,而最富有诗意的男女爱情却总要向那一轮圆月诉说,月亮成了爱情的证明,成了寄寓男女相思之情的多情之物。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明月千里寄相思”,只有“月亮代表我的心”,也才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
李清照的《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对满月的期盼,也正是满腔相思之情的外露。
自居易的《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思妇盼归图——痴心的女子斜倚在雕梁画栋的阁楼窗外,仰望月空,形单影只,百无聊赖,一腔思念与怨恨绵绵无绝期,只有到心上人回来的那一刻方能罢休。
这里的月是相距千山万水的恋人惟一能共同欣赏的景物,满怀心事只能与月倾诉,这里的月是相思之物。
自古以来,月亮、爱情、诗就这样难分难解。
二、乡情、亲情、友情、家国情的纽带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便是游子思乡的名篇之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月光洁白如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望月思乡,于平淡之中见出款款思乡之深情。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是唱出了杜甫的万千思乡、念人之绪。
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都不约而同选择“月”的意象寄托思乡之情。
而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弟共享明月,正是思念至深至切的体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又是李白对好友王昌龄的切切关怀与思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是照我还”吟出了诗人心中因思念而起的疑问。
在这些文人骚客的笔下,已难以分清究竟是月有情还是人有情。
三、离愁别恨的象征月圆喻团圆,月缺自然就是离别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
但纵有豁达之人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仍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挥之不去,渐远渐浓。
能做的只有猛饮烈酒,倒头酣睡,却不免夜来清醒,辗转反侧,孤寂中,看“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忆“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宋?晏几道),盼何时杯重把,共叙欢娱情。
滞留的一方要么“无言独上西楼”,看“月如钩”;要么“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宋?王安石)。
更有力劝“明月楼高休独倚”,以免“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尽管“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唐?张九龄),却仍是“青鸟不传云中信”,只落得“肠断白萍洲”。
愁极恨至。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
四、对永恒、无常的感慨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和世事无常之感。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
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
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感慨万千。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
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
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
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
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五、高洁志行的寄托月悬于天,何等高洁,何等神圣。
月就这样以它特有的气质又成为了人们理想的寄托物,诗人们更是借它来言志抒怀。
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向世人展示了自己诗仙的豪情与洒脱。
而诗人的梦中,竟能“一夜飞渡镜湖月”,诗人的诗兴由此而发,壮怀由此而起。
而他的“举杯邀明月”之举,更见出其孤独之中的高志亮节。
在浩瀚的古典诗词里,众位诗词巨匠将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叹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
不论是悲、欢、离、合,都融入朗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的飞升,今天读来仍余韵袅袅,荡气回肠。
月的这些意蕴,是诗人们所赋予的,但也正应其可寄寓如许多的意蕴,清辉遍洒的月又成了文人骚客们的宠儿,相信这一脉月文化也将随着我们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永远流传下去,也许在将来的时候,人们又会赋予它新的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