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外角及其性质》教案及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1) (1)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1) (1)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第二节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初步学会数学说理。

2、数学思考:能剪剪拼拼,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相关结论。

3、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学会使用简单的说理来计算三角形相关的角。

4、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体会探索过程,学会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实践及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形的外角及其性质难点:使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实行相关计算时能准确地表达推理的过程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教材由学生已经熟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引入,然后探索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在表现方式上改变了以往"结论-例题-练习"的陈述模式,而是采用"问题-探究-发现"的研究模式,并采用了拼图和数学说理两种方法,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剪剪拼拼,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相关结论,另一方面又加以简单的数学说理,使学生初步体会,要得到一个数学结论,能够采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还能够采用数学推导说理的方法,观察实验只能给我们带来一个直观形象的数学结论,而推导说理才能使我们确信这个数学结论是否准确,当然对于这个点的理解还有待于以后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作与交流意识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2]问题1:图中那个角是三角形的外角?(多媒体显示图形)问题2:三角形的外角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谁能说说什么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学生观察图形找出三角形的外角引出本节课题。

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和学生间交流,师生共同得出:1、三角形外角的特点:①顶点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上。

②一条边是三角形的一条边。

③另一条边是三角形的某条边的延长线。

2、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注重:1、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学生是否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外角和的教案说明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外角和的教案说明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外角和》的教案说明筠连县第三中学唐世举总论本教学设计分为六个部分,包括: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过程设计,课堂小结及评价反思。

设计反映了从数学观察、数学猜想、数学证明得到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定理及三角形外角和等于360°的全过程;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从而确定了教学活动的关键点。

以这些分析为基础从而确定教学目标,而过程设计则针对目标从六个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

下面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本节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本节课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第9章第一节的第二小节。

其教学内容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外角和,即: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它是对图形进一步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在后面证明中用以研究角相等的重要方法之一,还是计算角的度数的重要依据之一,更是角的不等关系证明的理论依据之一。

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学生对于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以及外角和等于360°的理解和运用,并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说理,学生能简单的写出一些推理过程。

二、本节内容的相关介绍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任意一外角的相邻内角和不相邻内角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内容之后而设计。

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及外角和看似简单,运用却非常的灵活,角的比较、角的计算及其它们之间相互转换是平面几何入门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是贯穿于今后平面几何学习的整个过程,本节内容的地位极为重要。

很多学生在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后在运用过程中仍然捉襟见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是十分有难度的。

本节内容在与后面的有关三角形角的计算、证明、不等关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与等腰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这些知识的联系比较紧密;而且与高中的立体几何和三角函数知识也有一定的联系;它也会应用于物理、土木工程、机电、水利等实际的学科知识中去,从这些方面也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说明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说明
进而为铺地板等实际问题找到了解决的根源;这也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 学生情况分析
1、 学生的思维活动特点
初中二年级学生已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
具体形象成分仍起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原有知识进行合情推理的同时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
由易到难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经历探究、思索的过程
诱导他们正确解题、运用多种方法解题
拓展他们的思维
提高想象能力
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我根据主体教育、创新教育、成功教育等教学观
采用讨论、精讲、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同学间的互相探讨、启发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在它之前
学生对三角形已有初步的认识
如学生已掌握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三角形按角按边的分类、三角形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有关知识
角和边是组成三角形的两元素
理解掌握好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及外角和
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角的关系
有利于对多边形内、外角的研究及几何图形的解剖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团队协作、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三角形外角性质及外角和定理的探索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问题
四、 学法选择:
(1)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
研究问题
合作交流
使他们在学习中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不断拓展和完善自我认识
(2) 归纳总结法:从实例到抽象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

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经历探索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外角的概念。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练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提出问题:在三角形中,除了内角,还有没有其他的角呢?从而引出三角形外角的概念。

2、讲授新课三角形外角的概念结合图形,讲解三角形外角的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让学生指出三角形的外角,并强调外角的特征。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提出猜想: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剪拼等方法进行验证。

证明猜想: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推理证明。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3、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在△ABC 中,∠A = 80°,∠B = 60°,求∠ACD 的度数。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进行求解。

规范解题步骤,强调解题思路。

4、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基础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和性质。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5、课堂小结回顾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和性质。

强调三角形外角性质在解题中的应用。

6、布置作业布置书面作业,如课后练习题。

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外角和是多少度?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和性质。

11.2.2: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11.2.2: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与相邻内角的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三角形外角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三角形外角随内角变化的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角形外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个方法似乎效果不错,大家都很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但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外角的定义和性质还是感到有些困惑。
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尽量通过图示和演示比单纯的语言解释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有了亲身体验,这种互动式学习让学生们更加投入,也更容易理解和记住知识点。
11.2.2: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一、教学内容
11.2.2:三角形的外角
1.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2.三角形外角与相邻内角的关系;
3.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解决问题;
4.三角形外角的应用案例分析。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及其与内角的关系;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一、教学内容:1.了解三角形的外角概念;2.理解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3.掌握计算三角形外角的方法;4.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透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概念、性质以及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取启发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外角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勤于思考、乐于合作的态度。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问题1.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三角形内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设计一个问题:已知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分别为60°和80°,请问第三个角的度数是多少?请同学们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3.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讨论,然后展示解决的方法。

4.引出新的问题: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那么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请大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5.让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方法,引导出结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为180°。

步骤二:引入外角的概念1.继续围绕三角形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那么第三个角的度数是多少?2.让学生站起来,并围成一个三角形,让其中的一个学生作为角负责人,把三个角度数加起来看看是多少。

3.让学生们共同讨论交流,引导出结论: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为180°,所以第三个角的度数应该是180°减去已知两个内角的度数之和。

4.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之前讨论的都是三角形的内角,那么一个三角形还有其他的角吗?步骤三:外角的性质1.通过对三角形的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还有一些角没有被我们讨论到,即三个顶点外面的角。

2.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一个三角形的每个内角的补角是一个外角。

3.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角补角等于外角”的性质。

步骤四:计算外角的方法1.引导学生发现外角和内角之间的关系后,介绍计算外角的方法:一个三角形的每个外角等于其内角对应的两个外角之和。

三角形的外角【公开课教案】

三角形的外角【公开课教案】

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2课时三角形的外角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用到了把△ABC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这个角叫做什么角呢?下面我们就给这种角命名,并且来研究它的性质.活动目的:引出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意事项:教师应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意见之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三角形的外角的角度进行思考。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活动内容:①三角形的外角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结合图形指明外角的特征有三:(1)顶点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上.(2)一条边是三角形的一边.(3)另一条边是三角形某条边的延长线.②两个推论及其应用由学生探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问题1:如图,△ABC中,∠A=70°,∠B=60°,∠ACD是△ABC的一个外角,能由∠A、∠B求出∠ACD吗?如果能,∠ACD与∠A、∠B有什么关系?问题2:任意一个△ABC的一个外角∠ACD与∠A、∠B的大小会有什么关系呢?由学生归纳得出: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例1、已知:∠BAF,∠CBD,∠ACE是△ABC的三个外角.求证:∠BAF+∠CBD+∠ACE=360°分析:把每个外角表示为与之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即得证.证明:(略).例2、已知: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BE、CD相交于F,∠A=62°,∠ACD=35°,∠ABE=20°.求:(1)∠BDC度数;(2)∠BFD度数.解:(略).活动目的: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三角形外角的两个推论,引导学生从内和外、相等和不等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作更全面的思考.注意事项:新的定理的推导过程应建立在学生的充分思考和论证的基础之上,教师切勿越俎代庖。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活动内容:①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D平分外角∠EAC,∠B=∠C.求证:AD∥BC分析:要证明AD∥BC,只需证明“同位角相等”,即需证明∠DAE=∠B.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B =21∠EAC (等式的性质) ∵AD 平分∠EAC (已知)∴∠DAE =21∠EAC (角平分线的定义) ∴∠DAE =∠B (等量代换)∴AD ∥B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呢?这个题还可以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 =∠B +∠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 =∠C (已知)∴∠C =21∠EAC (等式的性质) ∵AD 平分∠EAC (已知)∴∠DAC =21∠EAC (角平分线的定义) ∴∠DAC =∠C (等量代换)∴AD ∥B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还可以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 =∠B +∠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 =∠C (已知)∴∠C =21∠EAC (等式的性质) ∵AD 平分∠EAC (已知) ∴∠DAC =21∠EAC ∴∠DAC =∠C (等量代换) ∵∠B +∠BAC +∠C =180° ∴∠B +∠BAC +∠DAC =180° 即:∠B +∠DAB =180°∴AD ∥B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BACDE② 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1是它的一个外角,E 为边AC 上一点,延长BC 到D ,连接DE .求证:∠1>∠2.证明:∵∠1是△ABC 的一个外角(已知)∴∠1>∠ACB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ACB 是△CDE 的一个外角(已知)∴∠ACB>∠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2(不等式的性质) ③.如图,求证:(1)∠BDC >∠A .(2)∠BDC =∠B +∠C +∠A .如果点D 在线段BC 的另一侧,结论会怎样?[分析]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辅助线的作法及重要性,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证法一:(1)连接AD ,并延长AD ,如图,则∠1是△ABD 的一个外角,∠2是△ACD 的一个外角.∴∠1>∠3.∠2>∠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2>∠3+∠4(不等式的性质) 即:∠BDC >∠BAC .(2)连结AD ,并延长AD ,如图.则∠1是△ABD 的一个外角,∠2是△ACD 的一个外角.A BC D E1F2∴∠1=∠3+∠B∠2=∠4+∠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2=∠3+∠4+∠B+∠C(等式的性质)即:∠BDC=∠B+∠C+∠BAC证法二:(1)延长BD交AC于E(或延长CD交AB于E),如图.则∠BDC是△CDE的一个外角.∴∠BD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DEC是△ABE的一个外角(已作)∴∠DEC>∠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BDC>∠A(不等式的性质)(2)延长BD交AC于E,则∠BDC是△DCE的一个外角.∴∠BDC=∠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DEC是△ABE的一个外角∴∠DEC=∠A+∠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DC=∠B+∠C+∠BAC(等量代换)活动目的: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几何证明题,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证明思路,特别是不等关系的证明题,因为学生接触较少,因此更需要加强练习.注意事项:学生对于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关系的证明比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在证明第2小题中,要引导学生找到一个过渡角∠ACB,由∠1>∠ACB,∠ACB>∠2,再由不等关系的传递性得出∠1>∠2。

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外角和它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外角和它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给定一个多边形,求其所有外角的和。
3.实践题: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三角形外角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拍摄生活中含有三角形外角的照片,并简要说明其应用。
-设计一个含有三角形外角的简单建筑模型,并解释其结构原理。
4.小组合作题: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和研究以下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例题解析: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外角度数、证明线段平行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如“三角形外角与相邻内角的关系”、“如何计算三角形外角的度数”等。
2.交流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相互学习。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三角形外角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教师总结: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梳理知识结构。
3.情感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勇于探究、善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三角形外角性质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四)课堂练习
1.基础练习:设计一些基础题目,让学生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巩固所学知识。
2.提高练习:设计一些拓展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1.基础题: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中关于三角形外角的基础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和性质的运用。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教案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教案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教案教案标题: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计算三角形外角的方法;3. 能够应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和计算机;2. 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和性质的PPT或教学板书;3. 三角形外角计算的实例题目;4. 学生练习册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或教学板书展示一个三角形,并标出三个内角。

2. 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多少?为什么?3. 提示学生注意三角形的外角,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外角的定义和性质。

讲解(10分钟):1. 展示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和性质的PPT或教学板书,解释外角定义为不与该角所在的边相邻的角。

2. 强调外角与内角的关系:外角等于与之相对的内角之和。

3. 通过实例演示计算三角形外角的方法,并解释计算过程。

练习(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计算外角的练习题。

2. 监督学生的练习过程,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巩固(10分钟):1. 随机抽取几个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解题方法和答案的正确性。

3. 确认学生对三角形外角的计算方法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拓展(10分钟):1. 提出一个应用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供必要的提示和指导。

3.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鼓励他们互相讨论和交流解题思路。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和性质。

2. 确认学生对三角形外角的计算方法和性质的掌握程度。

3.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检查。

教学反思:教案中的教学过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确保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2)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2)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教案:三角形的外角一、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2.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3. 三角形外角与相邻内角的关系;4. 三角形外角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计算方法;2. 能够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计算方法的运用;2. 教学重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三角板;2. 学具:每人一套三角形模型、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外角,并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三角形的外角有什么特点?它与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关系?”2. 讲解三角形的外角定义: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用三角板标注出三个内角,然后指出三角形的外角。

讲解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并通过三角形的旋转,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角形外角的变化。

3. 讲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教师通过举例和讲解,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同时,强调三角形外角与相邻内角的关系,即三角形的外角等于相邻内角的补角。

4. 讲解三角形外角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外角的计算方法,即通过已知内角的大小,求解外角的大小。

同时,给出三角形外角的计算公式:外角= 180° 内角。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有关三角形外角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并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6.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有关三角形外角的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2.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外角等于相邻内角的补角;3. 三角形外角的计算方法:外角= 180° 内角。

三角形的外角数学教案及反思

三角形的外角数学教案及反思

03
教学过程实施
Chapter
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01
提出问题:什么是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外角有哪些性质?
02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三角形 外角与内角的关系,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引导学生思考
定义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并给出性质定理。
通过举例、证明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外 角的性质。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学生能 够正确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设计
活动1
让学生自主画一个三角形,并标出所有的内角和外角,然 后测量并计算内角和与外角和是否分别等于180°和360° 。
活动3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三角形,并尝试证明其外角大于任何 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活动2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三角形,并尝试证明其外角和等于 360°。
活动4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三角形和一个点D在BC边上(不同于 B、C),然后画出DE⊥AB于点E和DF⊥AC于点F,并尝 试证明DE+DF=2DG(G为BC中点)。
Chapter
三角形外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1 2 3
建筑设计中角度测量
在建筑设计中,利用三角形外角可以帮助测量建 筑物的角度,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航海与航空导航
在航海和航空领域,通过观测两个目标点与观测 点构成的三角形外角,可以确定目标点的方位和 距离,实现导航定位。
地理学中的方位角计算
在地理学中,利用三角形外角可以计算两点之间 的方位角,进而确定地理位置和方向。
三角形的外角数学教案及反思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实施 • 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 拓展延伸与应用举例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三角形外角教案

三角形外角教案

三角形外角教案教案:三角形外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7页,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外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外角与相邻内角的关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外角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判断和计算三角形的外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2. 能够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形外角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三角形外角与相邻内角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你在这个三角形的每个顶点上分别画一条线段,这些线段与原来的三角形形成了哪些新的角?它们有什么特点?2. 讲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教师讲解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即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并通过PPT展示三角形外角的动画效果,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外角的概念。

3. 探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学具,发现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如: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不相邻的内角等。

4.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一道有关三角形外角的例题,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45度和60度,求这个三角形的外角。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外角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外角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如:“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不相邻的内角”。

7. 作业设计:1. 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标出它的各个内角和外角,并注明它们的度数。

3. 求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30度和60度时,这个三角形的外角是多少度?作业答案:1. 略2. 错误3. 90度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显然,∠ACD是∠ACB的邻补角,所以∠ACD=180°-∠ACB=180°-50°=130°.那么,∠ACD与∠A,∠B又有什么关系呢?∵∠ACD=180°-∠ACB=130°,∠A+∠B=70°+60°=130°,∴∠ACD=∠A+∠B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是否都有这种关系?已知:∠ACD是△ABC的一个外角,求证:∠ACD=∠A+∠B.证明:∵∠A+∠B+∠ACB=180°,∴∠ACB=180°-∠A-∠B.∵∠ACB+∠ACD=180°,∴∠ACD=180°-∠ACB.∴∠ACD=180°-∠ACB=180°-(180°-∠A-∠B)=∠A+∠B.一般地,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推出下面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是由定理直接推出的结论.和定理一样,推论可以作为进一步推理的依据.∵∠ACD是△ABC的外角∴∠ACD=∠A+∠B.10分钟应用新知练习1 如图,口答:(1)∠1 = + ;(2)∠2 = + .练习2 说出图形中∠1 的度数.例1 如图,∠BAE,∠CBF,∠ACD 是△ABC 的三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160°95°140°30°135°D60°70°CBADCBA4321CDBA知能演练提升一、能力提升1.将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叠放在一起,则∠α的度数是()A.165°B.120°C.150°D.135°2.如图,在△ABC中,AD为边BC上的中线,在△ABD中,AE为边BD上的中线,在△ACD中,AF 为边DC上的中线,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1>∠2>∠3>∠CB.BE=ED=DF=FCC.∠1>∠4>∠5>∠CD.∠1=∠3+∠4+∠53.如图,若∠A=32°,∠B=45°,∠C=38°,则∠DFE等于()A.120°B.115°C.110°D.105°4.将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摆放,点E在AC上,点D在BC的延长线上,EF∥BC,∠B=∠EDF=90°,∠A=45°,∠F=60°,则∠CED的度数是()A.15°B.20°C.25°D.30°5.如图,∠ABC的平分线与∠A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若∠A=60°,则∠P等于()A.30°B.40°C.50°D.60°6.如图,AB∥EF,∠ABC=75°,∠CDF=135°,则∠BCD= .7.如图,已知在△ABC中,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BE与CD相交于点F,∠A=62°,∠ACD=35°,∠ABE=20°,则∠BDC= ,∠BFC= .8.如图,D,E,F分别是△ABC三边延长线上的点,求∠D+∠E+∠F+∠1+∠2+∠3的度数.9.如图,在△ABC中,D是边BC上一点,∠1=∠2,∠3=∠4,∠BAC=63°,求∠DAC的度数.10.如图,在△ABC中,∠ACB>∠B,AD平分∠BAC,P为线段AD上的任意一点,EP⊥AD交直线BC于点E.(1)若∠B=35°,∠ACB=75°,求∠E的度数;(∠ACB-∠B).(2)求证:∠E=12二、创新应用★11.如图①,有一个五角形图案ABCDE,你能说明∠A+∠DBE+∠C+∠D+∠E=180°吗?如果点B向下移动到AC上(如图②)或AC的另一侧(如图③),上述结论是否依然成立?请说明理由.知能演练·提升一、能力提升1.A 如图,∵∠2=90°-45°=45°,∴∠1=∠2-30°=15°. ∴∠α=180°-∠1=165°.2.C 由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内角,知∠1>∠2>∠3>∠C ,故选项A 正确;根据三角形中线的定义,知BE=ED=DF=FC ,故选项B 正确;∠4与∠5的大小不能判定,故选项C 错误;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知∠1=∠2+∠4,∠2=∠3+∠5,所以∠1=∠3+∠4+∠5,故选项D 正确.3.B4.A5.A 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P=∠PCD-∠PBD=12(∠ACD-∠ABC )=12∠A=30°. 6.30° 7.97° 117°8.解 ∵∠D+∠3=∠CAB ,∠E+∠1=∠ABC ,∠F+∠2=∠ACB ,∴∠D+∠E+∠F+∠1+∠2+∠3=∠CAB+∠ABC+∠ACB=180°. 9.解 ∵∠3是△ABD 的外角,∴∠3=∠1+∠2. ∵∠1=∠2,∠3=∠4, ∴∠4=2∠2. 在△ABC 中,∵∠2+∠4=180°-∠BAC=180°-63°=117°,∴∠1=∠2=39°.∴∠DAC=∠BAC-∠1=63°-39°=24°. 10.(1)解 ∵∠B=35°,∠ACB=75°,∴∠BAC=70°.∵AD 平分∠BAC ,∴∠DAC=35°,∴∠ADC=70°. 又∠DPE=90°,∴∠E=20°.(2)证明 ∵∠B+∠BAC+∠ACB=180°,∴∠BAC=180°-(∠B+∠ACB ). ∵AD 平分∠BAC ,∴∠BAD=12∠BAC=90°-12(∠B+∠ACB ). ∴∠ADC=∠B+∠BAD=90°-12(∠ACB-∠B ). ∵PE ⊥AD ,∴∠DPE=90°,∴∠ADC+∠E=90°. ∴∠E=90°-∠ADC ,即∠E=12(∠ACB-∠B ). 二、创新应用11.解 在题图①中,∠A+∠C=∠DNM , ① ∠DBE+∠E=∠DMN ,②①+②,得∠A+∠DBE+∠C+∠E=∠DNM+∠DMN.∵∠D+∠DNM+∠DMN=180°, ∴∠A+∠DBE+∠C+∠D+∠E=180°.在题图②、题图③中,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理由与题图①完全相同.。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教案:三角形的外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7页的第9课时,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外角的定义,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外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外角的定义,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外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外部,并提出问题:“你们能找出这个三角形的外角吗?”学生尝试指出三角形的外角,并描述外角的位置和大小。

2. 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索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学生可以使用三角板、直尺和圆规进行测量和绘制,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3. 合作交流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些有关三角形外角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外角的性质进行解答。

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形外角的理解和运用。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有关三角形外角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反馈答案。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6. 巩固练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一些有关三角形外角的综合练习题。

学生通过合作和讨论,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外角的掌握。

7. 课堂小结8.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完成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

2. 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指出其外角,并描述外角的位置和大小。

答案:1. 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答案。

2. 三角形的外角是指三角形的一个边不在该边上的角,它的大小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设计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设计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初步学会数学说理;2.学会运用简单的说理来计算三角形相关的角;3.体会探索过程,学会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实践及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形的外角及其性质;难点: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时能准确地表达推理的过程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实验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十一章第二节。

其教学内容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即: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它是对图形进一步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在后面证明中用以研究角相等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能观察、分析事物,初步具有创新意识,但创造潜能还有待挖掘。

在课堂上通过具体问题的指引,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探索,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五课型及教学时间分配新授课一课时六教学准备几何画板、PPT课件七教学方法归纳总结验法、合作讨论法八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学生自己完成,完成后小组核对答案即可)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多少度?2、在ABC中,(1)∠C=90°,∠A=30 ° ,则∠B= ;(2)∠A=50 ° ,∠B=∠C,则∠B= .3、在△ABC中,∠A:∠B:∠C=2:3:4则∠A=,∠B=,∠C=_____(二)微课(简要复习上节课知识、内角和公式变形,讲授外角的定义,强调关键点并利用其总结外角性质)(三)理解教材1、提问: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的关系?(检查学生对微课的学习情况)2、逐一理解:(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着重的强调或不讲)三角形外角识别,与内角区分(辅以练习)(四)小试牛刀1、求图中角的度数(这组相对简单,学生独立完成即可,抽取成绩相对弱一些的同学来回答)2、角的大小关系(2人小组讨论,充分理解外角的性质,注意语言的描述)(五)趁热打铁1.如图,D是△ABC的BC边上一点,∠B=∠BAD,∠ADC=80°,∠BAC=70°. 求:(1)∠B的度数;(2)∠C的度数.2.∠A+∠B+∠C+∠D+∠E+∠F的度数.(六)思维碰撞已知:如图,在△ABC中,AD平分外角∠EAC,∠B= ∠C. 则AD ∥ BC请说明理由.(后两组题目,都先各自思考,教师巡视观察,由情况再讨论,或给出思路再探究)(七)课堂检测《天府数学》课内训练(八)课后作业:必做:《天府数学》A组选作:《天府数学》BC组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最深的感悟是什么?九板书设计三角形外角1.外角定义例1.2.外角和的定义例2.3.证明外角和定理十教后反思。

教案范例丨初中数学《三角形的外角》

教案范例丨初中数学《三角形的外角》

THANKS
感谢观看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 多少度吗?那么,三角形的外角和内 角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环节:小组合作,寻找规律
分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 组4-5人,让他们利用纸板 和量角器测量不同三角形 的外角,并记录数据。
观察与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测量数据, 思考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 关系,以及三角形外角之 和的规律。
分享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测量结 果和发现的规律,其他同 学补充和质疑,教师进行 点评和总结。
巩固环节:练习题目,加深理解
基础练习
给出一些三角形,让学生计算其 外角之和,并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变式练习
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 继续计算外角之和,加深对规律的 理解。
应用练习
结合实际问题,如建筑设计、工程 测量等,让学生运用三角形外角的 知识解决问题。
06
掌握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三角 形外角与内角之间的关系定理和推论,并能够灵活运用它 们解决问题。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启发式教学法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思考和发现的方式, 自主探究三角形的外 角性质。
通过启发式提问,引 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和探究问题本质。
借助具体实例和问题 情境,激发学生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
单元测试成绩分析
考试成绩的分数段统计和分 布情况
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的对比 分析
考试中学生易错和难题的分 析
针对考试结果的教学反思和 改进措施
个性化辅导和反馈策略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辅 导计划制定
提供额外的练习和资源 支持
01
02
03
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 的沟通和交流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外角》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外角》教案、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三角形外角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建筑设计、地理测量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动态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展示三角形外角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外角的概念。
2.运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发现并证明三角形外角定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小组合作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关于三角形外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调查报告。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报告。此类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5.数学日记: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的数学日记,内容包括学习收获、解题心得、学习困惑等。通过数学日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外角》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认识到外角与内角的关系,能够正确画出三角形的外角。
2.掌握三角形外角定理,即一个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能够运用外角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3.学会运用外角性质解决线段、角度的求解问题,如证明线段平行、角度相等或互补等。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通过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三角形外角及其性质》
一、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说明:1、学习内容的排列与教材的编排顺序相一致。

2、学习水平分为A、B、C、D四个等级:
A:识记---了解、认识、感知、初步体会、初步学会
B:理解----说明、表达解释、懂得、领会
C:再现性情景应用---掌握、会用、归纳等
D:生成性的情景应用---会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解决问题、总结评价等
3、对于每一知识要点和技能要点所需达到的学习水平,可在空格内“√”。

二、教学设计建议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上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四章《三角形》第二节的第2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的相关知识后进行学习的。

三角形和内角和外角互为邻补角,本节课从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到研究三角形的外角,是对三角形认识的扩展和深化。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运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三角形的外角与其相邻的内角是互补关系。

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应注重渗透数学说理过程,从简单的问题中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几何语言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内角间有什么数量关系?
2、△ABC中∠A =50°,∠B=60°,求∠ACD的度数。

A
B C D
3、引出三角形的外角;
——课题《14.2(2)三角形的外角及其性质》
二、新知探究
1、外角:三角形一个内角的邻补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2、△ABC中一个内角相邻的外角有几个?他们有怎样的关系?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外角?请画出△ABC的所有外角。

A
B C D
3、问:根据上题的计算结果,请找出外角∠ACD与△ABC的三个内角间的数量关系。

你有何发现?
(1)与相邻内角:∠ACD+∠ACB=180°
(2)与不相邻内角:∠ACD=∠A+∠B, ∠ACD>∠A, ∠ACD>∠B
4、你能否对刚才发现在的结论加以说明呢?也即是:∠ACD=∠A+∠B
说理方法一:
因为∠ACD+∠ACB=180°(平角的意义)
又因为∠A+∠B+∠C=18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所以∠ACD=∠A+∠B (等量代换) 说理方法二:做平行线(略)
A
B
C
D
1
E
5、你能把得到的结论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吗?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文字表述: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互补;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问题:三角形一个外角大于与它相邻的内角吗? 三、巩固练习
1、请说出图中∠1的度数
2、快速抢答:见课件
3、练一练:如图所示,AB//CD,∠A=37°, ∠F=26°,那么∠C等于()
A、26°
B、63°
C、37°
D、60°
4、如图,求∠1的度数。

5试一试:如图,D是△ABC的BC边上一点,∠B=∠BAD,∠ADC=80°,
∠BAC=70°. 求:(1)∠B的度数;(2)∠C的度数
变式:如图,D是△ABC的BC边上一点,∠B=2∠BAD,∠DAC=40°,
∠C=35°. 求:∠B的度数;
6、从与每个内角相邻的两个外角中分别取一个相加,得到的和称为三角形的外角和。

如图: ∠1+ ∠2+ ∠3就是△ABC的外角和.
思考:∠1+ ∠2+ ∠3= ?度
A
B C
D
结论: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7、思考题:∠A+∠B+∠C+∠D+∠E+∠F= .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三、教学效果检测
(一)评价目标双向表
(二)课内检测题 1
、请说出图中∠1的度数
2、快速抢答:见课件
3、练一练:如图所示,AB//CD ,∠A =37°, ∠F =26°,那么∠C 等于( )A 、 26° B 、 63°
C 、 37°
D 、 60°
4、如图,求∠1的度数。

5、试一试:如图D 是△ABC 的BC 边上一点,∠B =∠BAD ,∠ADC =80°,∠BAC=70°. 求:(1)∠B 的度数;(2)∠C 的度数
变式:如图,D 是△ABC 的BC 边上一点,∠B =2∠BAD ,∠DAC =40°,
∠C=35°. 求:∠B 的度数;
检测题达成度________%
(三)课后检测题
1.△ABC 中,若∠C-∠B=∠A ,则△ABC 的外角中最小的角是______(填“锐角”、“直角”或“钝角”).
2.如图,x=______.
(1) (2) (3)
3.如图2,△ABC 中,点D 在BC 的延长线上,点F 是AB 边上一点,延长CA 到E ,连EF ,则∠1,∠2,∠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4.如图3,在△ABC 中,AE 是角平分线,且∠B=52°,∠C=78°,求∠AEB 的度数.
5.如图,在△ABC 中,∠A=60°,BD 、CE 分别是AC 、AB 上的高,H 是BD 、•CE 的交点,求∠BHC 的度数.
6、思考题:∠A +∠B +∠C +∠D +∠E +∠F =
A C
B 检测题达成度________%
A
C
D
《三角形的外角及其性质》教学设计说明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上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四章《三角形》第二节的第2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的相关知识后进行学习的。

三角形和内角和外角互为邻补角,本节课从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到研究三角形的外角,是对三角形认识的扩展和深化。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运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三角形的外角与其相邻的内角是互补关系。

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注重渗透数学说理过程,从简单的问题中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几何语言的能力。

教材由学生已经熟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引入,然后探索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让学生在问题中进行观察,根据已学过的性质加以简单的数学说理,最后推导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外角和定理。

这一过程是对刚学的定理的实践练习,同时也是论证几何的启蒙,是演绎推理的演练。

课堂教学环节如下:1、通过复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ACD的度数引入新课,引出外角的概念。

2、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通过前面外角的计算,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外角与内角有什么关系?再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建构新知,学生通过推理得出结论,让学生概括总结,使学生加深对三角形外角性质的理解。

3、通过巩固练习中题目的练习,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新知识,明确规范的证明格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通过计算∠1+ ∠2+ ∠3的度数和,给出三角形外角和概念。

最后通过一思考题加强学生对外角和的理解。

5、小结二、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研究三角形的外角及其性质,本节的知识内容很突出,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外角及其性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索,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我认为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灵活性,感受数学基础的重要,在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提高学生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外角的特征掌握还不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确定三角形的外角:在几何证明时,不能直接利用外角的性质,而是重新又推导证明过程,学生的思路不灵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