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学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小学数学二年

级下学期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

枯燥的计算教学一直无法引起教师与学生的兴趣,不断地练习、反馈则似乎是提高正确率的唯一途径。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三位数加减法犹是如此,作为一年级下两位数加减法的后续学习内容,两者之间在算理以及算法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也就造成了学习迁移能力强的学生不用老师教也能正确计算,而本身基础较差学习力又特别弱的学生则反复操练依旧错误百出。基于这样的状况,我更希望在自己的教学上寻找突破口,既能突破对学优生对计算技能的单一运用又能保证学困生对基本算理的深刻理解。

因此,在《三位数减法》这一内容的整体设计中,我首先加强了横式计算中“个位-个位、十位-十位、百位-百位”这种相同数位相减算理的理解与运用,其实,教材在这一块是弱化的,对于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的计算方法,教材只出现在不退位减法中,对于退位减法则避开了这一算法转而凸现其他算法。然而,我认为在后续的竖式计算教学时,它的算理依旧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如果能在前期横式计算时得以加强,相信对竖式计算的算理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其次,深化对直观工具——“简图”的运用,虽然是二年级的学生,在计算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但是,对于新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连续退位,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无法通过方法与技能的迁移而自主习得的。因此,在教学时,仍然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步的运算过程。最后,明确每一节新授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地练习解决学生在计算上的困惑。

《三位数加减法估算》教学反思

对于估算,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的,但是需求却不强烈。尤其是面对估算学习时,会与原有的精算产生认知与习惯上的冲突。首先,在精确计算中学生始终被要求计算精准无差错,答案是唯一确定的,而今天的估算只需要一个大概结果,并没有统一标准只需合情合理就行。因此使学生对结果的认知上有了冲突,对结果不确定性的理解存在困惑,往往会觉得计算就能解决问题,为何还要估算基于学生这样的现状,将核心内容做了一些调整。

调整前:

调整后:

经过调整后,虽然改成看似雷同的三个问题,但这三个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而且这三个问题是依托前者有层次的进行的。问题1:600只够不够只要简单考虑估小

够就肯定够,而这一问题正好符合前期学生的基础,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都有话说,也会说。问题2:800只,够不够虽然也是问够不够,但是数量上发生改变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仍然会基于前者的经验选择估小,然后再进一步估算。而老师的跟进问题能不能一下子就判断出来的,继而引发学生思考:到底要怎么估呢我还是跟之前一样估吗还是我要换种估法了一步步的有学生发现这回都估大了更好判断。这个时候两次的经验让他发现估算不仅可以往小估,还可以往大估。问题3:700只,够不够这次的问法又有不同,直接抛给学生“刚才估成400+200=600,实际比600多。估成500+300=800,实际比800少。那比600多又比800少,需要700只现在到底够不够呢怎么估才能一下子判断够不够呢”让他一下子就聚焦在矛盾点上,这回不能再想刚才往小估成整百数往大估成整百数都不太可行,而且要一下就判断出来。促使学生动脑筋往整十数上估。

调整成这样有层次的提问后发现课堂活起来了,在学生的脸上能够看到时而愁眉莫展,时而喜上眉梢。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角形的分类》反思

学生在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时,对于三类特征的认识还是较为片面和局限的,往往只是基于表象性的某点去理解三类三角形的特征,而没有更为整体的、深入地去观察每类三角形的本质属性。

三角形的类型,除了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之外,有没有其他类型的学生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考路径教师如何更有效的引导如果学生看到3类三角形的共同特点是2个锐角,就能促使学生有思考的方向,反例就是2个直角、2个钝角。因此,我认为教师的板书尤为关键。

1、原先设计时的板书

二年级下是学生第一次遇到两步计算的巧算,那么对于巧算概念的引入及运算顺序的含义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教学将巧算作为计算课时单独呈现,而这一次,我大胆尝试将两步计算问题与巧算内容整合。

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

呈现例题“一年级125人,二年级167人,三年级163人,三个年级一共需要多少张票”想一想求票数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接着要求学生思考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你用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请学生选1道算一算和是多少。

第二环节:理解巧算背后的含义

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左往右计算,正好复习连加的计算法则。其次,也有学生观察到数据特点167与163先算可以凑整,因此呈现这样的计算过程:

125+167+163=125+ 230=355

这样计算可以吗但是他的表达你们觉得清晰吗如果要先算后面167+163的话我们可以添上“()”,改变运算顺序。想一想,现在让你计算“163+125+167”你会怎样计算你能不能像刚才一样结合含义谈一谈

第三环节:自主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你用递等式计算,要求:先观察算式类型,再观察数据特点

(1)138+257+114(2)389+163+237(3)478+243+222

教学反思:

1、由能巧算的算式引入,不利于学生掌握“和不变”才是连加巧算的基础。这次我选择的例题数据不是特别好,有2个数能凑整,学生容易受数据影响。

2、整合的教学使得一节课中学生不仅要学习问题解决中信息收集与处理,学习递等式的格式,综合算式的表达,还要理解巧算的含义,学习方法、掌握方法,内容相对比较多,对于中下的孩子来说挑战比较大。

3、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巧算含义的理解总感觉有些困难,学生比较容易记住表面的东西,我始终有些疑惑,是否真的需要从含义上让学生理解这样的运算定理呢我想可能也许需要通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才能得到一些结论。

《轻与重》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