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第二稿)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
根据学科建设方向以及人才队伍基本状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稳步推进博士点立项(支撑)学科和一级硕士点学科建设;倡导优良的学术风气,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周期团队建设周期暂定为三年。
三、组建条件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正高级职称(45岁以下的负责人须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不少于3人)。
团队成员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立项建设(支撑)学科、一级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4.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具体的组建条件如下。
理工类团队: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10万元(含)以上;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篇以上或授权发明专利3项以上(1项授权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检索收录论文)或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或出版学术专著1部;③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得超过45周岁。
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8周岁(男)或53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3万元(含)以上;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篇以上或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以上或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探究
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2期 150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更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石。
科技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自身发展和高等教育的需要。
这些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此外,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有序开展。
同时,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方方面面起到教育引导作用。
可以说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属于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大学生中较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高校学风建设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良好的学习成绩、知识水平为保证。
科技创新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使学生善于思考,增强主观能动性,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促进学风的建设。
(三)学生管理工作是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枢纽学生管理工作正是学校各部门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重视辅导员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充分利用辅导员和学生的密切接触的特点,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
及时发现问题,为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二、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不浓目前大学生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是围绕“课余文化”活动来开展,不能引起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比重也较小。
另外,学生社团组织中针对科技创新方面的讲座和论坛非常少见,不能发挥学生组织在科创活动中的作用。
大连工业概况
大连工业大学概况大连工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原隶属于国家轻工业部,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辽宁省管理为主的体制。
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大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
近年来,学校遵循学科为本、质量为上、创新为先、特色为重的办学理念,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成为以工为主,以轻工、食品、纺织和艺术设计为特色,工、理、文、管、经五大学科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现有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055.8亩,总建筑面积46.5万平方米,是一座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高等学府。
学校实施人才工程和创新团队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历较高、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
有专任教师800余人,教师队伍中双聘中科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2名,有教授、副教授300余人。
目前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6000余人,研究生956人,留学生53人。
学校现设有化工与材料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纺织轻工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服装学院、管理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爱丁堡国际航空服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3个学院和体育教学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2个教学部。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为学校设置的独立学院。
学校设有本科专业(方向)48个、高职专科专业(方向)18个,其中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等4个专业为国家直接管理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服装工艺技术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被列为辽宁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试点专业。
2006年,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两个专业同时被评为A+级专业,进入全国相同专业前5%领先行列。
学校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现有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制浆造纸工程、制糖工程、发酵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企业管理28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作者:董姝妍,孙晓程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3期董姝妍,孙晓程(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34)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构建了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
这一协同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培养的文化系统、协同培养的过程系统、协同培养质量评价系统四个模块紧密合作的“循环上升体系”。
该体系通过协同培养的文化系统和过程系统的互动,实现“政产学研”多元化目标,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政产学研”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84-02基金项目: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度教学成果奖培育立项;项目编号:201460作者简介:董姝妍(1978-),女,山东东平人,大连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组织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为关键,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改革体制机制,着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了一个历史高度。
为完成这一战略目标,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协同培养可以实现多元化培养方式的有机交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契合,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因此本文从综合能力提升的视角,探讨借由“政产学研”的协同方式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基本概念界定人才培养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基本职能,也是大学之于社会的主要意义所在。
新工科建设指南
新工科建设指南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工程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抓住机遇,推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我国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新工科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旨在引导高等工程教育主动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工科建设不仅是工程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网络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实施的必然要求。
因此,深入理解和把握《指南》的精神实质,对于推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对《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包括新工科建设的背景、目标、原则、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
我们还将结合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在新工科建设中实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创新,以推动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与要求新工科建设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新型人才,其核心内容与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工科建设要求深化工程教育改革。
这包括优化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推动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新工科建设需要构建多元化、创新性的工程教育体系。
这包括完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教育平台。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工程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工程教育新模式。
第三,新工科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一、团队定位科研创新团队的定位是关键。
大连工业大学作为一所知名高校,我们的团队要有明确的定位,那就是立足国内,面向国际,以创新为核心,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人才。
1.确立研究方向:结合学校优势和行业发展趋势,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如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环保等。
2.明确团队目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我国产业升级。
二、团队架构一个合理的团队架构是团队高效运作的保障。
1.核心团队:由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研究生组成,负责科研项目的研发和实施。
2.辅助团队:由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组成,为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3.外部协作团队:与国内外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共同开展科研攻关。
三、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团队建设的核心。
1.选拔优秀人才:通过选拔、招聘、培养等途径,吸引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
2.培训与提升: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3.职业发展:为团队成员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如晋升、职称评定等。
四、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是团队运作的关键环节。
1.项目选题: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选择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项目。
2.项目申报: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研项目资金支持。
3.项目实施: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
4.成果转化: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助力产业升级。
五、团队文化建设团队文化是团队凝聚力的源泉。
1.价值观:倡导创新、协作、共享的团队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2.团队活动: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
3.沟通交流: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分享经验,共同进步。
六、团队评估与激励团队评估与激励是团队建设的重要手段。
1.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团队评估体系,对团队的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考核。
2.激励机制:设立团队奖励基金,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团队成员给予奖励。
大连工业大学 “网信协理员”高效解决网络运维难题
网络用户数 / 人 20000 15000 10000 5000
2015
2016
2017
(1)校园网用户数量
2018 统计年度 / 年
新型“网信协理员”运行模式是基于
传统网络维护模式,经多年经验总结,改
850
进升级形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重复、
800
繁冗的信息咨询性“报修电话”消弭于无
图 6 协理员团队试运营数据
迫在眉睫的问题。 2018 年,学校开始按照上述体系系统
培养网信协理员。图 6 显示了 2015~2018 年度具体的电话报修次数和校园网用户受 惠层面。2015~2017 年沿用老式网信中心 学生团队维护模式时,报修数量较大;而 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加,2018 年采用 了新型协理员模式参与运维后,报修数量 下降。可见,随着协理员团队日趋稳定并
处理报修过程中,受理报修的老师任 务繁重,记录故障的“保修单”不仅要记 录故障现象,还要把判断问题的解决步骤 简要记录,待学生团队成员空闲的时候上 门处理,主要处理事项多为电脑故障、上 网账号报错、网线故障、墙上端口问题以 及交换机故障等。
2. 存在问题与阻力 传统模式下的电话报修和上门维护两 种网络维护方法,存在不少问题。首先, 容易受到运维条件的影响,导致受理电话 报修时咨询信息传达不够准确;其次,团 队成员精力数量有限,处理报修效率低下, 前期培训耗时长,到其业务能力大幅提升 时,大多已进入考研或就业关键期,技术
以大连工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以下 简称“网信中心”)为例,网信中心面向 全校 20000 多名教师员工和本硕博学生设 有 23000 多个信息点。作为校园必要的综 合性运维体系,每年教学时段受理报修电 话 800 余次,月均报修量近百,校园网络 整体规划分工简略,技术人员有限,用户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1.03•【字号】辽政发〔2016〕93号•【施行日期】2017.01.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发〔2016〕93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现将《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辽宁省人民政府2017年1月3日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精神,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强省目标,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彰显特色、打造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宗旨,以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分类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加快走进世界一流,大幅提升辽宁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高等教育强省提供坚强保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建设一流。
全面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瞄准世界一流,聚焦全国一流,整合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居于国内外领先地位的学科群。
坚持服务振兴。
围绕创新驱动、开放驱动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立足辽宁高端装备制造和沿海区位等优势,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一批对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支撑的高校和学科,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基础、拓空间、增动能的作用。
基于创新团队建设视角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以辽宁工业大学“先进材料”大学生创新团队为例
第7卷第2期Vol.7No.22016年4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Apr.2016基于创新团队建设视角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以辽宁工业大学“先进材料”大学生创新团队为例王冰,唐立丹,齐锦刚,刘伟东,刘亮(辽宁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创新能力、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简述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发展,以辽宁工业大学“先进材料”大学生创新团队为例,讲述大学生创新团队的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和评价激励机制等,为材料类专业及相关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团队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6)02−0029−02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国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力,取决于我们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1]。
中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大国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要成为一个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则必须成为一个教育大国和教育强国。
同时,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已不适应社会需求,“团队协作”正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团队合力所展现出的强大威力和魅力正感染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2]。
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是加强具备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是其适应我国经济、科学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戈利特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UROP),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这应该是“大学生创新团队”最早的雏形。
借鉴美国国家实验室实践经验_以体制机制创新盘活大连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议
一、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实践经验美国国家实验室是美国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高美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突破性技术和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经过产业化后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科技变革和经济发展。
美国国家实验室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建立的吸引全球人才的机制、实验室基础设施共享的机制、实验室与实业深度融合的机制等,对我们建立、运营、整合包括实验室在内的各类科学研究机构,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一)政府提供主要资金支持,确保科研经费充足据统计美国有国家实验室42个,由包括能源部、国防部等11个部门提供财政资助,每年从联邦政府获得资金超过150亿美元。
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分为三类(见表1)。
可以看出,这三类实验室都是由美国联邦政府出资,直接投资或者提供主要经费支持,稳定性较高。
据统计,国家实验室承担的研发工作占美国基础研究的18%、应用研究的16%和技术开发的13%,各实验室年度经费占联邦政府研究与开发经费的1/3。
如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2017年的研发经费,82%来自能源部,14%来自国防部,其余4%来自其他联邦政府部门。
除直接给予经费支持外,联邦政府借鉴美国国家实验室实践经验以体制机制创新盘活大连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议◎耿世忠屠晓倩〔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美国国家实验室在长期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先进做法,提炼总结出其在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人员管理、实验室设施共享、实验室与其他机构合作等方面的具体实践经验,结合大连实际,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现有的科学基础设施与正在建设的科学基础设施进行整合,形成既相互补充、又服务社会,进而释放推动科技进步的创新能量,为大连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实验室;美国经验;体制创新;创新驱动分类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模式国有国营模式(GOGO)国有民营模式(GOCO)民有民营模式(COCO)资产所属政府拥有资产政府拥有资产承包商拥有管理政府管理,工作人员为政府雇员委托包括大学、企业和非营利机构管理政府资助,承包商管理资产表1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分类还为各类实验室提供项目支持。
大连工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励委员会评审专家;市人民政府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职;辽宁省委“新世纪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百名人才培养工程”。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其它
博士
硕士
学士
其它
总人数
平均 年龄
示范中心教师基
本情况
人数
22
2
6
2
9 14 9
占总人 数比例
68.7
6.3
18.7 6.3 28.1 43.8 28.1
辽宁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申报评审材料
大连工业大学 二○一三年六月
目录
一、高等学校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申报书 二、支撑材料
1. 关于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干部任职的通知 2. 规章制度 2-1 大连工业大学教学督导制度 2-2 大连工业大学院级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实施方案 2-3 大连工业大学教师教学评价优秀奖评选办法 2-4 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2-5 大连工业大学学生评教制度 2-6 大连工业大学教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 2-7 大连工业大学教学名师奖评选及管理办法 2-8 大连工业大学教师进企业从事工程实践管理办法(试行) 2-9 大连工业大学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任教暂行规定
专职
12 杨 菲 31 硕士 初级 讲课大赛、教学名师评选、名师观摩 专职
13 刘发盛 41 硕士 中级 教师评价、学生评教
专职
14 游 春 31 硕士 初级 教学环节质量监控
专职
15 任文东 49 博士 教授 承担培训、评估、咨询工作
兼职
16 任 戬 57 硕士 教授 承担培训、评估、咨询工作
兼职
聘请大连理工大学著名管理学专家侯铁珊、渤海大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 人单凤儒,省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辽宁师范大学郑艳、大连理工大学 王博来我校做示范观摩课,每次观摩课参加的校内教师均超过 200 人。参加观摩 后,教师需要撰写“教学观摩心得体会”,并提交给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大连工业大学校级研究所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大连工业大学校级研究所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我校校级研究所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校级研究所是学校科技创新及转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组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的平台,是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校级研究所是依托重点学科或优势学科群,整合各方面资源高起点构建;在相应学术领域中有坚实的工作基础、特色和业绩;具有相关支撑学科、技术的系统集成条件,有利于推动学科交叉,可以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条校级研究所是学科建设的重点,依托院系应将其列入重点建设和发展的范畴。
第五条校级研究所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构建科研平台,形成学术团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科研水平,有力支撑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成高层次的科技研发、孵化、转化平台。
第二章校级研究所建设指导思想第六条建设校级研究所,要紧紧围绕学校“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把重点放在有广泛前景,对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扩大学校社会影响有重大作用的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及人文社科等学科上。
第七条校级研究所建设与重点实验室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相辅相成。
建设校级研究所,既要依托现有学科专业在学术上、人才资源上和设备条件上的优势,又要能推进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我校科技创新和研究成果转化的能力。
为学校建设更多硕士点、博士点、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及进行高水平、高层次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第八条建设校级研究所,应从学校实际出发,择优支重,分批建设。
第三章校级研究所建设目标第九条校级研究所建设目标是形成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工程化研究验证环境,对科技成果具有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评估的能力;拥有一支一流的技术创新、开发与系统集成队伍;具有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成为与相关企业保持长期实质性技术合作,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企业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技术依托。
第十条组织建设一批校级研究所,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为手段,持续不断地为社会提供研究成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并提出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促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促进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及新兴交叉专业建设与发展;为行业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开展高水平的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使之最终成为具有省内先进实验条件和管理水平,能在本学科研究中独有建树,出高水平成果的研究基地。
双创时代下促进本科生创新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双创时代下促进本科生创新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在本科生创新和科研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大连工业大学尤其是机械学院的实践经验,从多层面分析了现在本科生科创培养模式的成果与不足,提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方法。
通过构建综合能力培养新模式,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和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等方式,将科研创新成果对接社会需求,与企业之间构建更深层次的协同育人机制,以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和创新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科研;本科生培养;模式探索1.引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创新的主阵地,不仅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目标,更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与创业活动,尤其是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作为创新的主力军,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对于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力、促进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和提高就业优势都有极大的帮助。
对高校而言,促进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新不仅能营造浓厚的科研和创新氛围,培养大量的预备科研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更能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为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注入活力,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品质。
在社会层面,高校促进本科生的创新与科研能够有效地推动产学研融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1.现有问题在良好的顶层设计及政策支持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迭代已经越发成熟,但在基层教学工作实践中,还是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1)在学校层面,存在人才培养模式简单陈旧、创新氛围淡薄、教学指导师资有限、研究经费不足、创新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减少、社会实践条件不满足等问题。
(2)在教师层面,传统的双创课程大多是管理学院、工创中心的教师来承担,同时也引入行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前者理论水平虽高,但说服力不足;后者有案例和人设支撑,但教学经验欠缺。
关于辽宁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的思考
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在发展新赛道、在发展新动能中不断塑造新优势。
创新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重要部署。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辽宁要依托新材料、精细化工、智能制造芯片制造装备等领域的创新基础和产业优势,加快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通过重构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进一步激发创新潜能,把辽宁的担当和作为体现在关键技术攻关上,体现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
二、辽宁省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的基础和条件(一)产业实力雄厚辽宁省工业门类齐全,在国民经济行业的41个工业大类中拥有40个,207个中类中拥有197个,666个小类中拥有500余个。
装备制造业体系完整、底蕴雄厚,在国家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显著的科研攻关能力和技术工人储备优势,飞机及发动机、机器人、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和成套装备的研发设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是国家装备制造业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之一;原油加工能力约1.3亿吨/年,占全国总量的15%,烯烃、芳烃原料供应能力居全国前列;重组后的辽宁省粗钢产能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成为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中关于辽宁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的思考◎包建〔内容提要〕辽宁省是工业大科教大省,工业门类完整性居全国领先水平,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东北首位,产业基础扎实、创新优势明显,两院院士数量、院所数量、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均居东北第一、全国前列,在共和国工业史上创造了1000多个第一。
近年来,随着辽宁省产业转型振兴发展的不断深入,一些关键技术、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日益显现,严重影响了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质发展,也影响了集成电路装备等新轨道的培育。
辽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亟须依托产业主导产业链条上下游创新资源和能力的优化整合,打造科技创新联合体,围绕重点优势领域开展协同创新,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提升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助力发展,探索无限——记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开辟了若干具有引领性的研 究方向,是我国计算力学及工程科学计算 领域的旗帜性单位。科研成果曾先后4次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其中基于辛 几何的弹性力学新体系开创了计算力学研 究的全新方向;结构优化多项基础研究工 作被权威学者评价为“引发了整个拓扑优 化领域(研究)”以及对相关领域的“里 程碑式”贡献。近年来,实验室有关基于 移动可变形组件的结构拓扑优化新框架等 方面的成果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被评 价为“可以极大减少计算困难”“开创性 贡献”。这些工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持续 关注,吸引了众多学者开展后继研究, 相关工作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 奖。实验室人员还多次应邀在世界计算力 学大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半大会 报告。近年来,实验室在计算力学顶级期 刊发文量排名世界第4位,若干代表性论 文被引次数位居相应期刊前列,还获得 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二等奖各1 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 等奖3项)等多项重要科技奖励。实验室
实验室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计 算力学与工程科学计算的理论和方法; 2)结构优化设计的现代理论和计算方 法;3)大规模计算工程软件系统研究开 发和应用;4)复杂环境下重大工程和工 业装备结构的试验、分析与评价。
实验室拥有力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工程力学、固体力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 设计制造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力 学、船舶与海洋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 站。建有“计算力学与工程科学计算”和 “结构优化”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 新研究群体;“结构优化的理论、方法及 应用”教育部创新团队;“结构强度与轻 量化设计”和“结构耦合分析与设计”2 个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目前 有固定人员9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 人、韩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 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2.12.17•【文号】教技函[2012]78号•【施行日期】2012.12.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名单的通知(教技函[2012]78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教育(人事)司(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部属有关高等学校:经所在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专家通讯评审和现场答辩,并经公示,2012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团队已经确定,现予公布(名单见附件),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2012年度入选创新团队资助期限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资助经费一般为300万元。
“985工程”学校入选团队的资助经费由学校从“985工程”经费中安排;其他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入选团队资助经费由我部资助二分之一,所在高校匹配二分之一;地方高校入选团队资助经费由我部资助二分之一,高校主管部门匹配二分之一。
我部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年度拨付,各单位匹配经费应于2014年前拨付到位。
二、有关高等学校应按照我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教人〔2004〕4号)的有关规定,做好创新团队后续管理工作。
请于2013年3月前组织创新团队建设论证并报送研究计划,按时报送团队年度进展报告;有关高等学校要大力支持团队的工作,协助解决团队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为团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附件:2012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名单教育部2012年12月17日附件。
以科技创新锻造辽宁海洋经济增长新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海洋事业发展,2023年9月7日主持召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特别强调要发展海洋经济。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辽宁责无旁贷、首当其冲。
发展海洋经济,既要用好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基础条件,更要用好科技创新这个最关键变量,在加快海洋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上下功夫。
为此,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锻长板和补短板相结合的指示要求,准确把握辽宁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优势,全面分析辽宁海洋科技创新的短板和弱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辽宁海洋科技创新的思路和举措,为实现辽宁海洋经济发展新突破提供科技支撑。
一、辽宁海洋科技创新基础和优势根据《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21》,在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辽宁区域海洋创新指数排名第6位,具备良好基础和发展优势。
在涉海高校院所方面:拥有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12个机构。
在海洋重大创新平台方面:拥有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刚刚获批重组。
建设有海洋食品科学、海水淡化、海洋生物等3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现代渔业、极地海洋等23个省级专以科技创新锻造辽宁海洋经济增长新引擎◎杨晓惠1王天蛟2〔内容提要〕海洋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是孕育新产业、引领新增长的重要领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本文首先分析了辽宁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优势,然后指出辽宁存在海洋创新方面的科教优势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的问题,最后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辽宁海洋科技创新的思路和举措。
积极打造创新驱动结构性改革的“新供给”——来自六大化工科研院所的调研报告
积极打造创新驱动结构性改革的“新供给”——来自六大化工科研院所的调研报告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指示精神,科学编制好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谋篇新格局、布局新出发、探索新路子、培育新动能、增强新供给,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专题调研组近日对业内有代表性的六家科研院所进行了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情况调研。
其中,调研组对清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展了实地调研,对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展了书面调研。
这六所高校和院所在国内石化行业的科研创新领域具有领先优势,近年来结合各自学科优势和技术积累,承担了一系列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均成绩斐然。
在系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调研组撰写了调研报告,以期为石化行业在“十四五”时期扩大高端技术“新供给”、推进行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成绩: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取得双丰收“十三五”以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石化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攀升,重大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为全行业的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表现为:一是突破了非常规油气专用钻井液新技术及工业化应用、凹陷区砾岩油藏勘探理论技术体系、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等一批先进勘探开发技术,为我国油气稳产和保供提供了保障。
二是攻克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煤气化、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乙醇技术,保持了我国现代煤化工国际领先的地位。
三是开发了茂金属聚乙烯专用树脂、脂肪/环族异氰酸酯全产业链制造技术、新一代高性能国产氯碱离子膜、耐高温半芳香尼龙PA10T系列产品等一批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补短板”和“制高点”技术,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四是推广了微通道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微界面反应新技术、碳四烷基化技术、副产盐酸催化氧化制氯气技术等一批先进过程强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行业绿色发展水平。
大连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大连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学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兴趣为驱动、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生)创新创业活动(简称“大创活动”)。
大创活动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培养方案。
第二条大创活动的目的是引导我校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吸引和鼓励广大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的创新创业活动,获得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成长环境。
第二章组织与责任第三条为推动大创活动高效有序开展,改革原有的管理模式,以“齐抓统管”的方式,统筹各部门对大创活动“齐抓分管”的状态,学校成立由主管副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宣传部(新闻中心)、团委、科学技术处(产业办)、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招生就业处、人事处、国有资产管理处、财务处、网络信息中心、实验仪器中心、研究生学院、教学单位等多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校大创活动的宏观指导和部门协调。
第四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委员由有一定学术声望、治学严谨、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热心大创活动的教师组成。
委员会承担大创活动项目的评定、审核和指导,对大创活动的重要政策和措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五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办公室负责学校大创活动的日常管理和协助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工作。
第六条各学院要将大创活动纳入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范畴,成立大创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大创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包括:建立健全院级大创活动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大创活动、建设创新创业基地、认定与记载学生创新创业学分、审核与上报教师创新创业工作量及奖励、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等。
各教学单位要选择有责任心、有能力、热心于大创活动的教师或行政干部担任组长,组长为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增补委员,是所在学院与校大创办公室的联系人。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3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3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
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13.11.07
•【文号】教技函[2013]59号
•【施行日期】2013.11.0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3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名单的
通知
(教技函[2013]59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教育(人事)司(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部属有关高等学校:经有关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专家通讯评审和会议答辩评审,并经公示,2013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团队已经确定,现予以公布(名单见附件),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入选创新团队资助期限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资助经费自然科学领域30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领域150万元。
“985工程”高校所属团队的资助经费由所在高校“985工程”建设经费支持,非“985工程”高校所属团队的资助经费由教育部和所在单位按照1:1比例共同支持。
二、有关高校应按照我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教人〔2004〕4号)的规定,做好创新团队后续管理工作,于2014年6
月前组织创新团队建设论证,并提交建议论证报告,资助期满及时组织结题验收。
三、有关高校要把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平台建设紧密结合,积极为团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附件:2013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名单
教育部
2013年11月7日附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大工大校发〔2014〕17号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辽宁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新一轮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
根据国家、辽宁省、大连市有关科技政策,参照《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2013]3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学科建设以及人才队伍现状等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推进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科技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建设周期团队建设周期:三年(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
三、组建条件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人员作为团队负责人需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团队考核成员需在组建团队前三年内的年度科研量化考核合格。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团队考核人数为最少3人),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合理,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合理,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45周岁。
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8周岁(男)或53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4.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点学科、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5.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和艺术类团队。
各类团队的经费条件为:理工类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10万元(含)以上;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5万元(含)以上,其中外语、思政、体育类团队人均3万元(含)以上;艺术类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5万元(含)以上。
四、申报和审批程序1.学校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团队的申报工作。
由拟组建团队负责人向所在学院递交《团队组建申请书》,学院审核并择优推荐上报,每人只能加入一个团队。
2.科学技术处(产业办)进行资格初审,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由校学术委员会(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评审,并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进行公示。
公示如无异议,公布获批组建团队名单,并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
3.我校首轮科研创新团队考核合格的负责人可自动入围组建第二轮科研创新团队,在第二轮组建团队时可调整团队成员,但需满足组建条件的第1、2、3、4条。
五、建设任务1.通过团队建设,在多个学科逐渐形成具有明确研究方向的若干团队,产生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学校科研特色与方向的重要科研成果(获奖、论文、专利等),承担一批国家、省(部)级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创新人才。
2.考核须同时满足团队考核条件和成员考核条件,具体要求如下:Ⅰ理工类团队(1)团队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科研经费10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向、横向经费累计100万元(含)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经费累计500万元(含)以上;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人均2篇(含)以上。
(2)成员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团队考核成员中2/3人数(四舍五入)以上须主持纵向项目1项(含)以上或主持横向项目经费累计5万元(含)以上,或团队负责人主持纵向项目经费累计300万元(含)以上,或团队纵向项目每年人均15万元(含)以上;同时每个考核成员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至少1篇。
考核条件中“符合要求的论文”包括:SCI收录期刊论文、EI收录期刊论文。
Ⅱ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1)团队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科研经费5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向、横向经费累计30万元(含)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经费累计100万元(含)以上;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人均2篇(含)以上。
(2)成员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团队考核成员中2/3人数(四舍五入)以上须主持纵向项目1项(含)以上或主持横向项目经费累计2万元(含)以上,或团队负责人主持纵向项目经费累计150万(含)以上,或团队纵向项目每年人均5万元(含)以上;同时每个考核成员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至少1篇。
考核条件中“符合要求的论文”包括:SCI收录期刊论文、EI收录期刊论文、SSCI收录期刊论文、A&HCI收录期刊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大连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认定的权威核心期刊论文和高水平期刊论文、CSSCI/CSCD 来源期刊论文(核心版及扩展版)。
Ⅲ艺术类团队(1)团队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科研经费10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向、横向经费累计100万元(含)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经费累计500万元(含)以上;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人均2篇(含)以上。
(2)成员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团队考核成员中2/3人数(四舍五入)以上须主持纵向项目1项(含)以上或主持横向项目经费累计5万元(含)以上,或团队负责人主持纵向项目经费累计150万元(含)以上,或团队纵向项目每年人均5万元(含)以上;同时每个考核成员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至少1篇。
考核条件中“符合要求的论文”包括:SCI收录期刊论文、EI收录期刊论文、SSCI收录期刊论文、A&HCI收录期刊论文、《大连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认定的权威核心期刊论文和高水平期刊论文、CSSCI/CSCD来源期刊论文(核心版及扩展版)。
在符合要求的期刊上发表的作品每2幅相当于1篇论文(同一种刊物只计一篇)。
六、说明1.项目(课题) 、获奖、论文、发明专利须以大连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2.项目(课题)、获奖、论文、发明专利第一署名人或论文通讯作者(须在论文中注明)必须是团队成员。
3.只有围绕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以团队成员集体署名(不少于3人,有团队负责人署名)完成的获奖、论文、发明专利方可认定为团队取得的成果(艺术类作品获奖除外)。
4.在一个考核期内,同一项目获得不同级别奖励就高计算。
5.增刊、专刊、特刊、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作品)不计(收录论文除外)。
6.讲师及以下职称的年轻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可不计入考核指标,同时也不参与奖励分配,具体人员由团队负责人确定。
7.新进校工作的教师,可由团队负责人申请加入团队,如参加考核,其成果应当满足团队成果考核条件和成果署名条件,考核和发放奖励时间从其加入团队申请得到批准当月起计算。
8.考核条件中“符合要求的论文”可由奖励、发明专利、科研经费折抵,具体说明如下:(1)团队考核条件中折抵论文的说明以奖励折抵:获国家二等奖(含)以上奖励1项可以折抵全部考核论文;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6篇;获得省(部)级二等奖1项或大连市一等奖1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4篇;获得省(部)级三等奖1项或大连市二等奖1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2篇;获得社会力量奖一等奖1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5篇;获得社会力量奖二等奖1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3篇;获得社会力量奖三等奖1项或大连市三等奖1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1篇。
其它获奖按《大连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折抵。
以发明专利折抵:1项授权发明专利可以折抵1篇考核论文,最多可以折抵论文考核总数的20%(可折抵论文数有小数的按四舍五入取整);1项转化后的发明专利可以折抵1篇考核论文,最多可以折抵考核论文总数的50%(可折抵论文数有小数的按四舍五入取整)。
同一项发明专利只能折抵一次,专利总折抵数不超过考核论文总数的50%。
以科研经费折抵:理工类团队、艺术类团队超额完成的科研经费,每30万元可折抵1篇考核论文;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超额完成的科研经费,每15万元可折抵1篇考核论文。
通过奖励、发明专利、科研经费折抵的论文总数不大于考核论文要求总数的80%(获国家级奖励除外)。
(2)成员考核条件中折抵论文的说明以奖励折抵:奖励证书中必须有署名(有外单位参加的获奖按去掉外单位成员后计算署名次序),且省(部)级一等奖只能由前6名成员折抵;省(部)级二等奖或大连市一等奖只能由前4名成员折抵;省(部)级三等奖或大连市二等奖只能由前2名成员折抵;社会力量奖一等奖只能由前5名成员折抵;社会力量奖二等奖只能由前3名成员折抵;社会力量奖三等奖或大连市三等奖只能由第1名成员折抵。
其它获奖按照《大连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参照的奖励级别由相应成员折抵。
以发明专利折抵:必须是第一发明人。
以科研经费折抵:理工类团队、艺术类团队以项目主持人身份进账科研经费,每30万元折抵1篇考核论文;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以项目主持人身份进账科研经费,每15万元可折抵1篇考核论文。
9.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由艺术设计学院或服装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定。
10.新引进人才申请组建团队参照本方案执行。
11.近三年指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七、管理与经费资助1.团队负责人由学校聘任并签订聘任合同,团队成员由团队负责人自行聘任。
团队成员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
团队负责人如不能履行合同职责,可向学校提出申请解除其聘任合同,并在聘期内不得加入新团队。
2.团队在年度工作完成后,须向科学技术处(产业办)提交《团队建设年度进展报告》,并接受学校组织的年度评估和检查。
对完成情况不好的团队,学校将提出警告,并限期整改。
3.对考核合格的团队,学校按每人1.2万元/年发放奖励。
八、附则1.本方案自2014年1 月1 日起施行,原《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暂行)》(大工大校发[2012]38号)自行废止。
2.本方案由科学技术处(产业办)负责解释。
2014年4月22日主题词: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科学技术处(产业办)2014年4月2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