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粮食安全问题
《2024年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范文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耕地资源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的规模、质量和安全。
因此,研究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不仅对于我国这样的大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全球的粮食安全战略布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耕地资源的现状及特点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推进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总量大但人均少,质量参差不齐,分布不均,且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三、耕地资源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其数量、质量和分布直接决定了粮食生产的规模、质量和安全。
首先,充足的耕地资源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和条件。
其次,高质量的耕地资源能够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最后,合理的耕地资源分布能够保证粮食生产的区域平衡和供应稳定。
四、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策略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利用好耕地资源。
首先,要严格保护耕地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滥用。
其次,要提高耕地资源的质量,通过科技手段和农业措施来改善土壤质量和水源条件。
此外,还要优化耕地资源的分布,通过合理的农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策略来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五、国际经验与启示许多国家在保护和利用耕地资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些发展中国家则通过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来保护耕地资源。
这些国际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必须坚持科技兴农、政策引导、法律保障、市场调节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好耕地资源。
六、结论总之,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保护和利用好耕地资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耕地资源的宝贵性和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利用好耕地资源。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和教育,提高 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能水平。
04
加强农业政策支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01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对粮食 生产者的补贴力度。
03
鼓励金融机构为农业提供信贷支 持,缓解农民融资难问题。
02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为粮食 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201 4
04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保障农民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该地区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 术和设备,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同时加 强农民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能 水平,实现了粮食单产和生产效益的显著提升。
案例四
总结词
通过政策改革,完善耕地保护机制,保障粮食生产的基 础。
详细描述
该地区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改革,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和政 策体系,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土地利用规 划和管理,防止非法占用耕地和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 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
作用
耕地资源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 要作用。
02
粮食安全概述
定义与标准
定义
粮食安全是指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安全、营养、足够的食物来满足其基本的人类需求。
标准
粮食安全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可获得性、可利用性、稳定性、质量和营养均衡性。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人类生存的基础
THANKS
感谢观看
挑战
粮食安全的挑战包括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土地和水资源紧张、食品安全等问题。此外,粮食生产与 消费的矛盾、贫困和不平等也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近年来,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耕地资源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其保护与利用对于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耕地资源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促进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
首先,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耕地资源的数量受到了严重的压缩。
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而农地转用率的提高使得耕地面积减少。
此外,大规模的工业化农业也带来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进一步限制了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耕地资源的优质问题也不容忽视。
耕地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给粮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过度的农药和化肥使用使得土壤质量下降,而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则导致土壤的盐碱化和酸化。
此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某几种主要粮食作物,也加剧了耕地资源的利用压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耕地资源状况,保障粮食安全。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耕地保护的力度。
加强耕地流转管理,控制农地转用,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行为,确保耕地的稳定供给。
其次,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耕地适宜性和农作物耐逆性。
优化农业结构,推广合理轮作休耕制度,减少耕地的连作弊端。
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肥力。
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少土壤盐碱化和酸化的风险。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力。
研发适应气候变化的耐旱、耐寒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发展精细化农业技术,实施智慧农业,优化施肥和灌溉等关键环节,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粮食的安全与营养价值。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粮食安全挑战。
各国应加强对话与沟通,分享经验和技术。
提供技术援助和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供给能力。
加强国际粮食安全组织的建设,促进全球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粮食结构变化
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和膳食结构变化 ,口粮消费将呈下降趋势,而肉蛋 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将增长,带动 饲料粮需求增加。
粮食安全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市场波动等外 部因素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不 利影响。
政策法规完善方向
加强耕地保护
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占 补平衡,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
区域性差异变化对供需平衡影响
01
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供需矛盾加剧
我国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供需矛盾
日益加剧,给粮食宏观调控带来挑战。
02
区域性粮食安全风险增加
部分地区由于耕地资源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粮食生产面临较大
风险,可能引发区域性粮食安全问题。
03
粮食流通成本上升
粮食安全强调获取足够的粮食是 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与国 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
粮食安全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不断演变,从最初的解决饥饿 问题,到确保营养充足、健康饮
食。
国家战略地位体现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政治安全和经济安 全的重要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国家长治 久安、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条 件。
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 安全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 耕地资源现状与挑战 • 粮食安全概念及重要性 • 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 • 粮食生产现状及增产途径探讨 • 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安全影响评估 •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政策建议
01
耕地资源现状与挑战
耕地数量与分布
耕地总量
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耕地资源,但人 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
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政策措施来确保粮食生产、流 通和消费的安全。
土壤质量与粮食安全的关联性
土壤质量与粮食安全的关联性在当今全球范围内,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粮食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其安全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而土壤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其质量对粮食的产量和品质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土壤质量与粮食安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本文将探讨土壤质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土壤质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良好的土壤质量是保障粮食产量的基础。
首先,土壤提供了植物生长必需的养分。
不同类型的土壤含有不同种类和量的养分,这些养分通过作物根系吸收,供给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所需。
如果土壤质量差,养分含量低,作物生长将受到限制,导致产量下降。
其次,土壤质地对水分的保持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优质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能够储存和调节水分。
在干旱地区,良好的土壤质地能够减少水分蒸发,提供充足的水分供应,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
在多雨地区,土壤的透水性则能有效排水,避免作物水分过剩,造成水浸等问题。
此外,土壤结构和土壤微生物对粮食产量也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植物根系的伸展和氧气的供应,促进作物生长。
而土壤微生物则参与了多种生物转化过程,如养分循环和植物病害防治等,对保持土壤健康和促进作物生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土壤质量对粮食质量的影响土壤质量直接影响粮食的质量和安全性。
首先,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土壤环境条件会影响作物的养分吸收和蓄积。
养分不足或者养分过量都可能导致粮食中的营养成分不均衡。
例如,氮肥过量施用会使蛋白质含量升高,但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他营养物质可能会减少。
这将影响食物的口感和质量。
其次,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农药等污染物可能会被作物吸收并富集在粮食中。
如果土壤中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或农药污染,粮食就可能含有毒性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土壤质量的提高和环境保护对粮食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三、提高土壤质量的策略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土壤质量至关重要。
以下提出几项策略,可帮助改善土壤质量并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粮食安全生产一直是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涉及到广大农民的生计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环境的恶化,粮食安全生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粮食安全生产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我国的粮食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农作物受灾较为严重,造成粮食减产。
在应对这一问题上,我们建议做好灾害防治工作,提前做好气象预警,采取措施减少农作物受灾程度,确保粮食产量。
土地资源稀缺和质量下降也是粮食安全生产的另一个困难。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田被征用用于建设,土地资源严重受限。
过度化肥农药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质量也随之降低。
我们建议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品质。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是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引入智能化农业设备,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粮食产销衔接不畅是粮食安全生产的一个难题。
农产品产销脱节导致农民难以销售农产品,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建立健全的粮食市场体系,加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联系,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加强管理,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才能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的双赢局面。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粮食安全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字数:450】第二篇示例:粮食安全是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变得愈发严峻。
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了粮食安全生产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归纳提升]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耕地少。 (2)耕地资源质量整体欠佳,污染和退化严重。 (3)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5)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课前篇自主预习
(4)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课前篇自主预习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不同时期国内粮食生产的状况
时间
1949— 2015年 1996年 以来
生产状况
意义
粮食产量增加速度约为人口增加速度的 粮食安全状况得到了显著
2.2倍
改善
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00千克
基本上实现了粮食供需平 衡
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新课导入
1994年,美国的莱斯特.布朗发 表报告《谁来养活中国》,预 测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 将达到3.69亿吨,不仅中国无法 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 起,并预言“粮食的短缺危机 将使中国的经济奇迹过早结 束” 。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 粮食问题显然没有沿着布朗所 担心的方向发展,这是否意味 着布朗的担忧是杞人忧天?中 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
课前篇自主预习
3.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途径 依靠增加人力、物质和技术投入,从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作 物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水平等各个环节,挖掘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 潜力。 4.调节粮食安全的手段 (1)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2)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包括谷物和大豆)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 段之一。 (3)建立粮食储备。
《耕地资源与国 家粮食安全》 讲义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讲义一、耕地资源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耕地,则是粮食生产的根基。
没有足够的耕地,就无法保障粮食的稳定供应,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就无从谈起。
耕地资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粮食,还承载着丰富的生态功能。
它是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的重要场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经济角度看,耕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助于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于稳定国民经济、保障就业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我国虽然地域辽阔,但耕地资源相对有限。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耕地被占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同时,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如过度开垦、滥用化肥农药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耕地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和南部地区耕地相对集中,但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此外,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也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可供开垦为耕地的土地数量有限,且开垦成本高、难度大。
三、耕地资源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耕地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粮食种植面积的缩减,从而影响粮食总产量。
当耕地面积无法满足粮食需求时,我们就不得不依赖进口,这会增加国家粮食供应的风险,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贸易限制的影响。
耕地质量的下降会降低粮食单产。
土壤肥力不足、污染严重等问题会使农作物生长受到抑制,病虫害增多,从而影响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护策略加强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明确耕地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对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用地,避免盲目扩张和无序占用耕地。
加大对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力度,推广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强土壤改良和修复工作。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源于工业“三废”,以及农业投入的农药、化肥、农膜等,污染过程具有隐蔽性和 滞后性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南方地区的土壤污染比北方 严重,主要为无机物污染,其中镉、镍、中等重金属污染相对突出。2016年,国家制定了《土壤 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的永续利用。
平。 ⑤ 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五)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目前,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 生产监测,为国家把握农业生产 全局提供多种服务和决策依据。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耕地的特点
(三)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① 以昆仑山一祁连山一秦岭—淮河为界, 南方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4/5,耕地不 到全国耕地总量的2/5,水田面积占全 国水田总面积的90%以上;
② 而北方水资源、耕地资源分别占全国 总量的1/5和3/5,耕地以旱地为主, 水热条件较差,大部分依赖灌溉。
探究——盐碱地
2.想一想,海水稻种植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
① 盐碱地种植水稻,产量低,经济效益低; ② 破坏滩涂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 ③ 海域自净能力下降;造成泥沙淤积,影响港口功能;影响海洋渔业发展。
探究——盐碱地
3.议一议,海水稻种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哪些意义?
① 据了解,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5亿亩,其中有2亿亩具备种植水稻潜力,如果 都能种上海水稻,按照目前的亩产量300斤计算,每年能多收入600亿斤粮食。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耕地的特点
(四)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2013年,我国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后备 资源总面积为8029.15万亩,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及黑龙江省。 经过长期的土地开发,剩余部分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 土地。
《中 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说课稿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对于学生理解我国的资源状况、农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资源观和国家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和现状。
(2)理解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3)掌握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表分析,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珍惜和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2)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2、教学难点(1)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内在联系。
(2)如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粮食安全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这样较为复杂的现实问题,学生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思维框架。
同时,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热点问题充满兴趣和关注,这为我们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解,让学生对我国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土地资源保护与粮食安全有关问题
土地资源保护与粮食安全有关问题1. 引言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是全球各国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粮食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物资,保障粮食安全对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土地资源保护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联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2. 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土地资源保护是指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和保护,以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同时也是采矿、建设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重要资源。
土地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土地资源保护被广泛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安全是指保障人民获得足够的、安全的粮食供应,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稳定,也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
4. 土地资源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4.1 增加耕地面积土地资源保护可以通过保护和改善土地的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合理扩大农田面积,对于提高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2 保护生态环境土地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保护土地资源意味着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植被、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通过实施土地资源保护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土地退化和环境污染,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4.3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资源保护可以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安排粮食种植和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和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5.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5.1 土地荒漠化问题土地荒漠化是指土地退化为荒漠或沙漠的过程,是土地资源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面对当前的粮食安全压力,中国结合本国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其中重要的一环是耕地资源的保护。
中国在耕地保护上取得新进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九条规定,农用地划定为保护性耕地,禁止开发和建设。
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限制住户转让耕地,禁止个体经营者从事非农业性活动,限制工业用地的转变,实行耕地流转管理,等等。
这些措施有效保护耕地,有助于确保粮食安全。
当前,中国耕地资源处于脆弱状态,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首先,中国耕地面积的减少是耕地资源的重大影响因素。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用地被开发用于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项目,使得耕地面积快速减少,从而不利于粮食安全。
其次,土壤污染是耕地资源变化的另一个影响因素。
伴随着经济发展,工业污染对耕地的渗透有所增加,耕地的产量大大降低,从而影响粮食安全。
此外,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资源的分配也变得更加困难,进一步影响粮食安全。
为了实现粮食安全,中国应采取措施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首先,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耕地进行严格的管控,以确保供大众和农业生产使用;其次,应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技术,预防和消除土壤污染,改善耕地的质量,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再次,应加强耕地的管理,完善耕地利用的系统,有效防止非农业性活动对耕地的占用,以确保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耕地资源保护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在耕地资源保护上,仍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城市化过程中耕地的大量消失,工业污染的不断增加,以及耕地管理不规范等,都严重损害了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影响了粮食安全。
总之,要保证粮食安全,中国必须加强对耕地资源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切实把握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加强耕地管理,有效预防和消除土壤污染,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实现粮食安全。
2.3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解析
2.3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基础题【答案】1.D 2.C【解析】1.内蒙古为我国主要牧区,因此草地所占比重大,在内蒙古土地利用情况图中Ⅱ所占比例最大,因此Ⅱ为牧草地,D正确。
故选D。
2.内蒙古东侧为大兴安岭山地,由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当地既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也有针叶林分布,C正确。
内蒙古海拔不太高,很少有冰蚀湖,A错误。
内蒙古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应重点发展畜牧业,大幅度扩大耕地可能会导致土地荒漠化,B错误。
材料显示,内蒙古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重占到15%以上,占比重不少,D错误。
故选C。
【答案】3.B 4.C【解析】3.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但是后备资源少,宜耕、宜林荒地面积不大,A错误。
耕地和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B正确。
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地区,C错误。
南方降水多,但是水田受地形、河流影响,比较分散,D错误。
故选B。
4.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土地整理的背景:沟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零星未利用土地和废弃地多;因工矿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和压占等,废弃了大量土地;可以通过旧村归并,退宅还耕;塌陷区的土地复垦等恢复土地生长功能,或作为后备耕地,ABD不符合题意,错误。
植树造林对增加耕地面积作用不大,符合题意,C正确。
故选C。
【答案】5.C 6.D【解析】5.根据所学知识,非洲整体地势较高,主要以高原为主,只有西北部和南部地势较低,粮食生产条件不足,府粮食种植面积不大,故A错;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是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丰富,但土壤比较贫瘠,因此单产量也不高,南北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热量充足,虽然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地势海拔较高,故单产不高,沙漠气候区不适宜种植粮食,故B错;非洲经济落后,人口增长迅速,土地较贫瘠,粮食问题突出,人多,土地资源逐渐减少,矛盾突出,故C正确;由于非洲只有西北部和南部地势较低,其余沿海地势较高,且海岸线比较平滑,故港口较少,海运不发达,D答案错误。
农业行业中的粮食安全问题及整改建议
农业行业中的粮食安全问题及整改建议一、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原因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在农业行业中备受关注。
虽然我国在粮食产量上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粮食安全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农业生产方式存在问题,大规模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导致土壤资源退化和农产品污染。
其次,农产品加工环节监管不严,一些不合格的农产品流入市场。
此外,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1.1 农业生产方式问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大规模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为主,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同时也对土壤、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还会造成农产品中农残超标等问题。
1.2 农产品加工环节问题农产品加工环节监管不严,不合格的农产品流入市场,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隐患。
一些企业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使用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超标等不合规行为,并未得到及时查处和整治。
1.3 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特别是在粮食的生产环节中,灾害往往会导致粮食减产或者损失。
二、粮食安全问题的整改建议为了解决农业行业中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及解决措施:2.1 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是解决农业生产方式问题的关键。
应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农民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同时,加强对土壤的保护与修复,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产品中农残的含量。
2.2 加强农产品加工环节监管加强监管力度,建立更加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管体系。
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监督,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提高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和质量安全标准,确保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安全和卫生。
2.3 强化农业风险管理针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加强农业风险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测和应对准备。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中国的耕地与粮食安全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中国的耕地与粮食安全一、课标呈现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耕地资源1.耕地:指自然土壤经过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用、培育和改良,形成的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2.3.4.知识点2:我国耕地资源1、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角度特点数量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质量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少分布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潜力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2、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①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②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③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4.我国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确保耕地数量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执行非农建设的耕地补偿制度,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复垦指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耕地质量广泛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推进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加强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的应用;推进农田综合整治,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防止耕地污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减少对耕地和灌溉水源的污染,切实保障耕地安全提高耕种积极性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扶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切实提高农民的耕种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应用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粮食病虫害预警与监控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知识点3:耕地保护粮食安全1.保障粮食数量安全(1)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复种指数等。
(2)保护耕地的措施:必须坚持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2.保障粮食质量安全(1)粮食质量安全依赖于耕地质量安全。
(2)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内容: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3)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主要措施“藏粮于民”要调动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完善保护粮食生产政策体系,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藏粮于技”要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的激励机制,加快新品种繁育“藏粮于地”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合理轮作,提升耕地质量4.中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
我国土壤资源特点及土壤安全利用
我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平安利用导读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多样,空间分异明显,但宜耕地面积小,总体质量不高;受人为活动强烈影响,土地垦殖率高,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总体上,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均属严重制约型,人地、人粮矛盾突出,特别是近20 年来,由于利用管理缺乏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建立占用耕地使优质耕地减少过快;生态脆弱带土地退化势头没有遏止,土壤污染有加剧趋势,土壤平安形势日趋严峻。
我国土壤资源根底调查工作根底薄弱,土壤资源现状不清,缺乏科学有效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和标准,土壤资源管理相对粗放。
需要加强土壤资源科学的根底研究,深化土壤功能与平安的涵,更新我国土壤资源清单,为多目标土地利用提供根底数据、模型和决策。
土壤具有维系生物质生产、容纳和消减污染物、过滤水源、固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土壤平安〞是指土壤功能发挥的状态和水平。
在平安的状态下,土壤可以持续地发挥上述功能,而平安水平降低则阻碍土壤功能的实。
因此土壤平安关系到粮食平安、水平安和生态环境平安,进而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开展。
我国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均属严重制约型,人地、人粮矛盾突出,特别是近20 年来,由于利用管理缺乏合理的布局和规划,随着利用程度不断强化,我国优质耕地急剧减少、根底地力持续下降、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土壤平安形势日趋严峻。
土壤平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国家粮食平安、食品平安、水平安和生态环境平安,进而影响到国家平安和国际履约能力。
在全面获取我国土壤资源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的根底上,全面把握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管理我国土壤资源是土壤平安的前提,需要进一步开展我国土壤资源科学,加强根底数据积累并提供效劳全方位、多层、高精度土壤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对策与方案,真正实现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1 我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利用特征1.1 土壤资源丰富多样,适宜性广泛我国土地面积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1. 引言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中国面临着粮食安全问题的新挑战。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举措,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粮食需求得到满足。
2. 粮食安全形势分析2.1 粮食产量与需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近年来,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农田面积缩减、耕地水平下降等问题制约了粮食增产。
同时,随着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粮食需求也在不息增长。
2.2 粮食进口和储备中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需求。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还通过国家储备粮等手段来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然而,进口和储备虽然能够缓解短期粮食供应压力,但并不能解决长期的粮食安全问题。
3. 主要问题分析3.1 土地资源压力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土地资源相对有限。
农田面积缩减、农用地流失等问题严峻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3.2 水资源短缺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很大,但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地区较多。
农业浇灌用水占用了大量的水资源,因此,水资源短缺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严峻恐吓。
3.3 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导致了气温提高、降水模式变化等问题,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4. 应对举措分析4.1 加强土地保卫与管理通过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农田的保卫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进步。
4.2 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推广节水浇灌技术,优化农田水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缩减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4.3 增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农业向高效、生态、可持续的方向进步。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4.4 加强粮食储备与监管完善国家储备粮制度,增加粮食储备数量,提高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加强粮食市场监管,遏制粮食市场的不正常波动。
粮食安全思维导图
粮食安全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特征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藏粮于地含义藏粮于地vs藏粮于仓储备对象不同藏粮于仓实际生产出的粮食量藏粮于地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投入环节不同藏粮于仓生产、仓储藏粮于地改善耕地质量附加效益不同藏粮于仓产生巨大库存压力和仓储财政负担土地成本建设成本维护成本产生大量陈化粮,造成粮食浪费藏粮于地强调耕地生产能力的维持利于灵活调整种植结构粮食充足的年份改种经济作物,提高农民经济效益通过休耕、轮作等方式缓解生态压力粮食短缺情况下恢复粮食生产关键提升耕地质量耕地面积是基本确定的,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提升耕地质量因素和农业生产投入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藏粮于地不是实际的粮食生产,不需要农业机械、化肥等投入,只与耕地资源有关实施藏粮于地的有利条件粮食生产供应自给并略有盈余我国粮食生产稳定性增强国内外粮食市场供应充足,流通渠道通畅我国经济状况良好,购粮资金充足传统农耕文化对藏粮于地的启示保护和提高耕地肥力,追求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采取耕地质量提升措施实施藏粮于地的具体措施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高标准农田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施肥,合理轮作、休耕,提升耕地质量我国不同区域中低产田的主要问题与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东北及内蒙古地区中低产田集中分布,黑土地土壤退化严重黑土区用养结合,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培肥风沙盐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华北平原地区中低产田分布较广,耕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地下水超采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改善耕层结构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区中产田分布较多,土壤酸化日益加剧,污染严重治酸控污低产坡耕地改造或退耕恢复植被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耕地退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地膜残留污染严重发展节水农业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次生盐渍化回收残膜青藏高原区中低产田集中分布,生态脆弱,不利于农业生产开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土地沙化现象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藏粮于农调动和保护好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藏粮于仓增加粮食储备跨区调剂通过粮食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匹配不均衡问题节约粮食加强宣传教育,节约粮食XX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意义海洋牧场提高产量拓展空间保障安全粮食储备救灾备荒稳定粮价,保障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安全问题摘要:土壤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粮食安全的核心。
文章在研究我国土壤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系统阐述我国粮食安全正面临着耕地减少、粮食减产的挑战。
提出要解决我国耕地土壤和粮食安全问题,必须实施“藏粮于土”的行动计划,全面提高我国土壤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主要内容是: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实施基本农田严格保护机制;开发土壤潜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有弹性有应变能力的种植制度;防治土壤污染,保障粮食安全;适度开荒复垦,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
关键词:土壤资源;生态环境;粮食安全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
我国粮食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粮食增产息息相关。
本文从土壤学的角度,对土壤资源与粮食生产、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与粮食安全的出路作一探讨,以期有助于缓解资源约束和保障粮食安全。
1 土壤资源与粮食生产1.1 土壤资源丰富“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
土壤资源与粮食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是土壤类型多,绝对数量大。
我国地域辽阔,国土总面积有960万km 2。
气候类型从热带到寒温带,由湿润区到干旱区。
在全国有14个土纲、39个亚纲、138个土类和588个亚类[1]。
雏形土、干旱土面积超过国土的10%,有机土、铁铝土、变性土、火山灰土和灰土占1%,其余的人为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新成土等介于两者之间(表1)。
这样丰富的土壤资源,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而且耕地、林地和草地的绝对数量都居世界前列,分别为第4位、第8位与第3位。
1.2 人均耕地不足我国多山,耕地面积小,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65%是山地,有一半土地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耕地仅占国土总面积14.5%,而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按人口平均,耕地仅占0.11 hm 2,林地占0.17 hm 2,草地占0.26 hm 2,人均占有农、林、牧用地只有世界平均数的1/3[2]。
另一方面,土地浪费情况又十分严重。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承包土地荒芜,或被城镇和经济开发区滥占后长期闲置。
1.3 耕地土壤质量参差不齐我国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土壤质量参差不齐。
根据我们的资料,西部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5.7%,其中包括干旱土,寒冻雏形土和盐成土,不利于农业利用。
然而,经过长期的农业利用,培育了大面积稳定的基本农田,如灌淤条件下形成的灌淤土,堆垫条件下形成的土垫人为土和泥垫人为土,蔬菜栽培条件下形成的肥熟土和水耕条件下形成的水耕人为土等。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3],我国现有耕地中,按产量分,高产田占21.54%,中产田占有37.24%,低产田占41.22%。
然而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于0.5%的耕地约占10%,缺磷耕地占59%,缺钾耕地2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指出,长江中下游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上升,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增加,速效钾含量略有下降。
华北地区全氮和速效磷增幅较大,但速效钾含量损耗很多。
东北地区肥力下降较为明显。
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受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侵蚀的耕地有853.33万hm 2 [4]。
1.4 后备耕地土壤资源有限我国是一个古老农业国,土地开发利用比较充分,可供继续开发的后备土壤资源十分有限。
目前全国后备耕地土壤资源总量约1000万hm 2,主要分布在北纬40~50度之间的一年一熟地区,同时又是降水量少,干燥度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资源量少质差,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1.5 耕地土壤资源区域差异大表1 中国主要土纲土壤资源的估算1)Table 1 Soil resources inventory of different soil orders in China 代号 土纲 面积率/% 代号 土纲 面积率/% A B E F G H有机土 人为土 铁铝土 变性土 干旱土 盐成土 0.22 4.84 0.44 0.30 23.01 3.64 J K L M N均腐土 富铁土 淋溶土 雏形土 新成土 其他土壤8.67 8.89 7.42 21.51 9.76 0.04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一书中[1],全国共划分3大土壤区域、16个土壤地区、54个土壤区。
为了定量描述土壤分区的特征,我们在比例尺1/1000万的《中国土壤分区图》上求得各土壤地区面积。
同时援引中国农业年鉴2003中的农业统计资料[5],全国水资源协调小组(1987年)的中国水资源概况(会议材料)及石山从2004年有关全国百强县的资料[6],然后按某一土壤地区内有关省、区所占比重求得每个项目的加权平均值。
其中I 1与I 2、Ⅲ5与Ⅲ4、Ⅲ6与Ⅲ36个土壤地区测得的数据根据当地材料有所订正,其结果制成表2。
就3大土壤区域言,东南部湿润土壤区域占国土总面积41.6%,人口密集,经济发达,集中了全国81%的人口,72.2%的耕地。
2004年全国百强县中本区域就占有94个,但都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6]。
人地矛盾、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西北干旱土壤区域,占国土总面积35.7%。
由于干旱和高寒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制约,水土矛盾尖锐,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人口和耕地少,分别占全国4%与8.2%。
2004年全国百强县本区域只有2个。
中部半干润土壤区域具明显过渡性,占国土总面积22.7%,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全国15%与19.6%。
工业发展较滞后,农业比重高,2004年全国百强县本区域只有4个。
与水、土、气等农业自然资源相应,我国粮食生产在区域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
东南部湿润土壤区域占国土总面积不到一半,粮食总产量却占全国81.5%,集中程度十分惊人。
西北部干旱土壤区域和中部半干润土壤区域分别占国土总面积1/3多和近1/4,而粮食总产量只占4.2%与14.3%。
在同个土壤区域内,农业自然资源的不均衡性也很大。
例如,在东南部湿润土壤区域内,北方3个土壤地区,地多水少,人均耕地0.13 hm 2以上,旱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85%左右。
南方4个土壤地区,水多地少,水田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93%,人均耕地在0.07 hm 2上下,造成农业上南水北旱的地区结构差异,并形成了我国长期存在的南粮北调的格局。
2 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
2.1 耕地减少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面积有限的耕地不断地被占用,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粮食生产的负担。
按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传统耕地面积,从1996年到2003年7月间共减少666万hm 2,约为总耕地面积的7%,而按中国国土资源部根据卫星遥测资料确定的全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10月(1.30039亿hm 2,)到2004年10月(1.2247亿区号及简称 占全国总农业人口占占国土总占全国耕复种指占全国水 占全国 占全国 人均粮食 全国百强 1Ⅰ2中温带土壤地区 6.96 54.8 8.6 16.3 83.4 4.8 7.2 13.7 723 1 Ⅰ3暖温带土壤地区 19.771.3 5.2 15.7 128.1 3.9 25.8 20.5 378 27 6Ⅰ7热带土壤地区 1.6 71.7 1.0 1.3 118.4 2.4 1.4 1 242 - Ⅱ中部半干润土壤区域 15 73.1 22.7 19.6 - 15.6 13.8 14.8 346 4 Ⅱ1中温带土壤地区 2.0 67 6.0 4.2 84.5 1.0 2.1 2.5 437 3 Ⅱ2暖温带土壤地区 9.0 71.3 6.2 10.8 97.4 2.5 8.8 7.9 321 1 Ⅱ3高原温带土壤地区 4.0 80.5 10.5 4.6 97.8 12.1 2.9 3.9 357 - Ⅲ西北部干旱土壤区域 4.0 71 35.7 8.2 - 16.1 3.8 4.2 395 2 Ⅲ1中温带土壤地区 1.1 66.4 8.0 2.9 76.3 1.4 1.1 1.5 437 - Ⅲ2暖温带土壤地区 2.22 72.7 12.4 4.4 72.3 2.6 2.2 2.2 321 2 Ⅲ3高原温带土壤地区 0.49 72 5.0 0.7 73 1.3 0.4 0.5 313 - Ⅲ4高原温带土壤地区 0.08 85.5 2.0 0.11 65.4 2.3 0.03 0.0008 356 - Ⅲ5高原亚寒带土壤地区 0.05 82.1 5.3 0.06 65.4 6.2 0.02 0.0005 338 - [7]年度 1996 1997 1998 19992000 2001 2002 20032004粮食生产 50454 49417 51229 50839 46218 45264 45706 43070 46947 粮食总消费 46050 46531 46983 47406 47705 48241 48350 48800 49220 年度盈亏 4404 2886 4247 3433 -1488 -2978 -2644 -5733 -2253hm2)8年间共减少576.9万h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5.8%[7]。
粮食播种面积从1998年到2003年减少到1亿hm2以下,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
1978至1996年间,我国新垦地1125.6万hm2(占耕地总面积12%),而占用耕地1629万hm2,年均递减28万hm2。
人均耕地由0.1 hm2减少到0.08 hm2(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2004,会议材料)。
2004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了大量耕地,由于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当年反减少耕地80万hm2。
现在耕地减少主要集中在灌溉设施、基础设施均较好的南方沿海地区,在那里城镇周围的优质耕地减少2/5左右,有的地方甚至超过3/5。
而新开垦的耕地多为偏远的丘陵山区贫瘠之地。
因此,造成新开垦的耕地质量远低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
有数据表明,开垦0.2 hm2以上的耕地才能弥补占用0.06 hm2现有耕地的生产能力,使我国总体上优质高产田在减少。
我国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滥占乱用农地的状况虽受到一定遏制,但由于土地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土地产权不明晰,所以虽然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实际上农地仍在不断被征用[8]。
加上对耕地价值和质量测评标准认识不足,土地管理中“形硬实软”、“明稳暗减”的现象所在皆有,造成耕地隐性流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局面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
2.2 粮食减产从1996年到2004年,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呈减少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