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合集

合集下载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我们的身体详细内容: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骨骼与肌肉的作用,健康的生活习惯。

2. 第二章:动物与植物详细内容:动植物的分类,常见动植物的特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详细内容:天气现象的认识,季节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认识主要器官的功能,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2. 使学生掌握动植物的分类方法,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感。

3.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天气现象,了解季节变化,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人体器官的功能,动植物的分类方法,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2. 教学重点: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关爱生物,关注自然环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模型、实物、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讲述故事、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突出教学主题,简洁明了。

2. 板书内容:列出教学重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

3. 板书布局:合理规划,层次分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自己身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2)绘制动植物分类图,并注明特点。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原因。

2. 答案:(3)结合教材,观察天气现象,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组织课外观察、实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规划与教材章节的对应关系。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尤其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节:科学就在我们身边1.2节:用科学的方法观察2. 第2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2.1节: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2.2节:植物的变化3. 第3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3.1节:动物的生活3.2节:动物的适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无处不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及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科学方法的运用2. 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及适应环境的特点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样本、动物模型、投影仪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引入,如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 内容结构:按照教材章节,列出每个章节的核心要点,以直观的图示和关键词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

了解一种动物,描述它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答案: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表。

动物的描述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如观察自然、参观动物园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3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新版教科版3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年级上册教材目录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1.我看到了什么2.校园的树木3.大树和小草4.观察水生植物5.植物的叶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7.植物的共同特点动物1.寻访小动物2.蜗牛(1)3.蜗牛(2)4.蚯蚓5.蚂蚁6.金鱼7.动物的共同特点我们周围的材料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2.谁更硬1些3.比较柔韧性4.它们吸水吗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6.砖和陶瓷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水和空气1.水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3.谁流得更快1些4.比较水的多少5.我们周围的空气6.空气占据空间吗7.空气有重量吗3上册始业教育课【教学目标】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1些感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1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相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

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1下。

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3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1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1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详细内容:动物的特征、动物的行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详细内容:天气的变化、气候的特点、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4. 第四章:水的世界详细内容:水的存在形式、水的循环、水的重要性和保护。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认识植物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水的重要性、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模型、天气和气候图片、水循环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活动手册、画笔、彩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教具和学具进行演示和操作。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辅助板书:展示植物、动物、天气和气候的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画出植物的生长过程。

(2)描述你熟悉的动物的行为。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分析原因。

2. 答案:(1)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

(2)动物的行为:捕食、繁殖、迁徙等。

(3)天气变化记录: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参观植物园、动物园,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2)开展天气和气候的观察活动,了解身边的气候变化。

(3)进行水资源调查,提高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我们的身体》: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了解它们的作用。

2. 第二章《动物和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3.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4. 第四章《空气和水》:了解空气和水的特性,学习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第五章《力和运动》:学习力的概念,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6. 第六章《声音和光》:探究声音和光的传播规律,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提高科学素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力、声音、光等。

2.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醒目地展示教学内容。

2. 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3. 结构:合理布局,层次分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和三种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举例说明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3)画出力的示意图,并解释力的作用。

2. 答案:(1)略。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进行科学探究。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知识面。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结构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2. 《动物的生活》常见动物的特点动物的运动动物的适应性3. 《身边的材料》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材料的分类和特点材料的再利用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植物的基本结构,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2. 了解常见动物的特点、运动方式及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爱护动物的情感。

3.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了解材料的分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运动方式、材料的分类。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特点、材料的再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模型、各种材料样品。

2.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以动物园为例,让学生观察动物的运动方式和适应性。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多样性。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以具体的动物为例,讲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适应性。

通过分类游戏,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分类和特点。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植物的生长过程图。

观察周围动物的运动方式,并进行记录。

收集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分类和特点描述。

4. 小组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运动方式和材料的分类。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生长过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光合作用:吸收阳光、水分、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有机物2. 动物的特点与运动方式特点:形态、生活习性、适应性运动方式:爬行、行走、跳跃、游泳等3. 材料的分类与特点分类:金属、塑料、纸质、玻璃等特点:硬度、透明度、导电性、可塑性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植物的生长过程图,并标注光合作用。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标准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标准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材,教学内容涉及第一章《我们身体》,详细内容为第一、二节,主题为“认识我们身体”与“骨骼与肌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自己身体结构,知道人体基本部位及其功能。

2. 使学生掌握骨骼与肌肉基本知识,解它们在身体运动中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骨骼与肌肉协调运动原理。

教学重点:认识身体各部位及其功能,解骨骼与肌肉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模型、骨骼模型、肌肉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同学们观察人体模型,引导他们说出身体各部位名称。

(2)通过提问方式,解学生对身体各部位功能解。

2. 例题讲解(1)讲解骨骼与肌肉基本知识,让学生解它们在身体运动中作用。

(2)通过骨骼模型和肌肉模型,直观展示骨骼与肌肉协调运动原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保护我们骨骼和肌肉。

(2)进行身体部位连线游戏,巩固学生对身体部位认识。

六、板书设计1. 身体部位及功能2. 骨骼与肌肉关系3. 骨骼与肌肉协调运动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身体部位,并标注出各部位功能。

答案:学生作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

2. 作业题目:思考生活中如何保护我们骨骼与肌肉,写一篇小短文。

答案:学生短文,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对身体部位、骨骼与肌肉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健康,通过课外阅读、网络查询等方式,解更多关于身体保健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是确保教学效果关键。

在本教案中,骨骼与肌肉协调运动原理是教学难点,而认识身体各部位及其功能,解骨骼与肌肉基本知识则是教学重点。

教科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的世界,内容涉及物质的性质、分类和变化;2. 第二章:力的作用,内容涉及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和相互关系;3. 第三章:热现象,内容涉及温度的测量、热传递和热能的转化;4. 第四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内容涉及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5. 第五章:光现象,内容涉及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 使学生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对热现象的认识,能够用温度计正确测量温度,了解热传递和热能转化;4. 引导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能够辨别不同声音的特性;5. 让学生了解光现象的基本知识,能够解释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力的作用效果、热传递和热能转化、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传播与折射;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和分类、力的定义和相互关系、温度计的使用、声音的特性、光的反射和折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物质变化实验、力的作用实验、温度计、声音实验器材、光学实验器材等);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融化、气球爆炸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力的作用的兴趣;2. 知识讲解: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物质性质、分类、力的定义、作用效果、热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现象等知识;3. 实验演示:进行物质变化实验、力的作用实验、温度计使用实验、声音实验、光学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知识;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的身体》: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了解它们的功能。

2. 第2章《动物与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区分不同类型的动植物。

3. 第3章《天气与气候》:了解天气变化,认识基本气象现象。

4. 第4章《电与磁》:探索电和磁的基本性质,学习简单电路和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与磁章节的电路连接和磁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人体的器官功能、动植物分类、天气变化及电与磁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写出章节名称。

2. 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列出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

3. 图表:绘制相关结构图、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分别描述它们的特点。

(2)画出简单电路图,并解释电路的工作原理。

(3)描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内容与图表;7. 作业设计的题目与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详解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详解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详解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1节《种子的发芽》、第2节《植物的生长》、第3节《植物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认识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植物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的过程、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幻灯片、实物展示植物种子、植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种子、花盆、泥土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幻灯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第1节《种子的发芽》,引导学生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进行实践操作,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现象。

3. 例题讲解:以第2节《植物的生长》为例,讲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分析植物生长的必备条件。

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分析它们的生长特点。

6. 知识拓展:引入第3节《植物的变化》,讲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7. 课堂实践:分组进行植物种植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2. 内容:a. 种子的发芽b. 植物的生长c. 植物的变化3. 结构:a. 种子b. 萌芽c. 幼苗d. 成株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生长的过程,画出植物的生长变化图。

b. 论述植物生长的必备条件。

2. 答案:a. 生长变化图:根据观察到的植物生长过程,画出相应的生长变化图。

b. 植物生长的必备条件:水分、养分、光照、温度、空气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认识植物;3. 水的性质;4. 空气的力量;5. 声音的奥秘;6. 光的传播;7. 交通安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了解植物、水、空气、声音、光等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实验操作、数据分析;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水的性质、空气的力量、声音的传播、光的反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显微镜、烧杯、滴管、气球、音叉、激光笔等;2. 学具:学生实验盒、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植物生长、演示水的性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2. 新课内容:结合教材,讲解相关知识点,如科学探究方法、植物的生长等;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4. 随堂练习:设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实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探究水的性质、声音的传播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新课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2. 板书布局:左侧展示教学内容,右侧展示相关图片、公式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特点;(2)实验:比较软水和硬水的性质;(3)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 答案:(1)植物的生长特点: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生长发育等;(2)软水和硬水的性质:软水泡沫多,硬水泡沫少;(3)声音传播: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光的传播现象、交通安全问题等。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 干净的抹布、黑板, 一杯清水]出示一杯清水, 提问:这是一杯清水,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 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 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 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 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 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 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 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 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 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2套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2套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2套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身边的科学1.1 我们身边的科学1.2 观察和描述2. 第二章:植物的生长2.1 植物的生长过程2.2 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

2.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身边的科学现象;植物的生长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植物种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本章内容,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a. 身边的科学: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学会描述和记录。

b. 植物的生长: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光合作用原理。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和记录。

a. 观察身边的物体,学会描述和记录。

b. 种植植物,观察生长过程,了解光合作用。

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身边的科学:观察、描述、记录2. 植物的生长:生长过程、光合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观察家中的一盆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

b. 解释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2. 答案:a. 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株长大、开花结果。

b. 光合作用原理: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阳光、水和二氧化碳,有机物和氧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在家中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过程。

b.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c. 开展科学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这类现象,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

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湿布、一杯水、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

(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兴趣,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我们的身体》: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2. 第二章《动物与植物》: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探究生物的多样性。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现象,认识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4. 第四章《水与生命》:探讨水的重要性,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5. 第五章《力与运动》:学习力的概念,探索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6. 第六章《光与影子》:研究光的传播,了解影子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力的概念、光的传播等。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等活动,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如“我们的身体”、“力与运动”等。

2. 提纲: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方便学生记忆和复习。

3. 图表:用图表、示意图等形式展示抽象的科学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2)简述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分析光在自然界中的传播现象。

2. 答案:(1)人体主要器官及其功能:心脏负责输送血液,肺部负责呼吸,肝脏负责解毒等。

(2)力的概念及其应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果,如推、拉、提等。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1.1《有趣的现象》: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科学现象。

1.2《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科学对生活的作用。

2. 第2章《生物与环境》:了解生物的生存环境,培养关爱生命的意识。

2.1《我们的生物朋友》:认识常见的动植物。

2.2《生物与环境》: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第3章《多样的物质》: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3.1《物质的状态》:认识固态、液态、气态。

3.2《物质的变化》: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激发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增强环保意识,关爱生物,珍惜资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状态与变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重点:科学观察、实验操作、基本概念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教学课件等。

2. 学具:观察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教学主题。

2. 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列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3. 图表:用图示、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记录下来并简单分析。

绘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图。

分析物质的状态变化,举例说明。

2. 答案: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分析:如水沸腾、植物向光性等。

生物与环境关系图:如植物与阳光、水分的关系。

物质状态变化:如冰融化、水蒸发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我们的生活与科学1.2 观察与发现2. 第2章:生物与环境2.1 生物与非生物2.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3. 第3章:植物的生长3.1 植物的结构3.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关爱植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及生长过程。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关爱植物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与非生物的实物或图片。

植物的种子、幼苗、成熟植株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

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

2. 新课导入:讲解第1章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与科学的关系。

进行观察与发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通过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植物的基本结构及生长过程。

2. 板书布局: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与非生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种植一种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 答案:生物特点: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

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和我的朋友了解自己的特点,认识朋友的长处和不足。

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

2. 植物的世界认识常见的植物及其特点。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 动物的家园认识常见的动物及其特点。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4. 大自然的力量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力量。

了解力量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2.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学会保护动植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及生长过程。

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

了解动植物的特点,关注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图片。

模型、标本等。

2. 学具:彩色笔、画纸。

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和朋友的优点和不足。

出示植物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例,讲解植物的特点及生长条件。

以动物的生活习性为例,讲解动物的特点及生活环境。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自己喜欢的植物和动物,并标注特点。

小组合作,调查了解自然界中的力量,并记录下来。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与他人相处,关爱动植物。

六、板书设计1. 我和我的朋友:优点:善良、友善、乐于助人不足:自私、任性、斤斤计较2. 植物的世界:特点:光合作用、生长周期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结果3. 动物的家园:特点:生活习性、适应环境生活环境:水域、陆地、空中4. 大自然的力量:风力、水力、太阳能影响:生活、环境、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和我的朋友”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和朋友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画出自己喜欢的植物和动物,并标注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短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描述与朋友的相处之道。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特点和繁殖方式;3. 《动物的生活与适应》:探讨动物的生活习性、适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4. 《天气与气候》:认识天气现象、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5. 《生活中的能量》:研究能量转换、能源利用和节能环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2. 使学生掌握植物、动物、天气、能量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自然、节约能源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动物适应环境、天气现象、节能环保。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天气图表、能量转换装置等;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生活中的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或观察,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突出章节主题;2. 内容: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3. 颜色:用不同颜色区分重点、难点、关键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2)了解一种动物,分析其适应环境的特点;(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4)设计一个节能环保的小方案。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开花结果;(2)动物适应环境特点:形态、结构、行为等方面;(3)天气对生活的影响:穿衣、出行、活动安排等;(4)节能环保小方案: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垃圾产生等。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认识天气与气候3.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4. 动物的特征与分类5.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6. 地球上的水资源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认识天气与气候,学会观察天气变化,了解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3. 掌握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植物及其特点。

4. 了解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培养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5.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6. 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动物的特征与分类。

2. 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上的水资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地球仪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观察天气变化、植物生长过程等。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教学主题:醒目地展示教学内容,如“认识天气与气候”、“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等。

2. 知识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列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3. 图表:利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记录表: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植物观察报告: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和特点。

(3)动物分类图:根据动物的特征,制作动物分类图。

2. 答案:(1)天气观察记录表:根据观察,分析天气变化规律,提出合理的生活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的气体,水可以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

科学探究: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变成了什么样”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了解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小组材料】湿棉签、玻片、材料盘、杯子、黑卡纸、实验记录表、前测单【教师材料】展台、一杯水、湿毛巾、板贴、课件、切换笔、板书勾画【教学过程】一、前测:水到哪里去了1.水是怎样的。

师出示一杯水放展台上,讲述:我们都知道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一年级时我们曾对水进行过观察。

提问:谁来说一说水是怎样的?2.师生交流,教师板贴特点。

提问:老师用湿毛巾写的水字有什么变化吗?水渐渐消失,它到哪里去了呢?3.学生填写前测单。

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记录单,将个体猜想填写到表格中,全班进行统计。

4.分析学生前概念。

把每位同学的想法都汇总在投影上,从汇总表中对学生前概念进行分析。

二、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1.引导方法,观察玻璃上水的蒸发。

讲述:同学们,这只是猜想,科学研究得讲究证据,我们需近距离来观察水的蒸发才行。

给每一组发一块玻璃,可以把水放在玻璃上,近距离的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2.指导操作。

给每2位同学准备一块玻璃片、一小杯水、棉签,用棉签蘸一些水,在玻片上划一划,水就会留在玻璃片上。

把玻片放平,静静观察。

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3.视频指导。

用感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

4.小组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记录,扫描学生观察记录。

5.师生交流。

在学生观察的时候,老师将表格收齐,并进行统计,把统计情况呈现在投影上,让学生解释自己的记录。

6.观察总结。

通过观察发现,水在玻璃上渐渐不见,变成了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水蒸气。

7.根据水蒸气的特点再次引发猜想:水变成水蒸气后去哪里了?8.总结。

水蒸气就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

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就是水的蒸发现象。

三、比较:水和水蒸气1.教师引导。

水在蒸发后变成了水蒸气,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又有什么不同?2.学生交流,以板贴进行调整,呈现韦恩图。

3.总结。

水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只不过水是液体它看得见、摸得着,而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

四、拓展:一杯水的蒸发1.教师引导。

很少的水过了一会就蒸发了,如果是一滴水会不会蒸发?大概需要多久才能蒸发完?一杯水会不会蒸发?大概需要多久?2.指导课外研究活动。

课后进行“观察一杯水的蒸发”,取一杯水,每天同一时间在杯子上标上一个刻度,连续观察一杯水的蒸发现象。

3.初步思考如何加快水的蒸发。

提问:这杯水放到哪里会蒸发得快一些?可以做一个对比实验,来观察温度对水蒸发快慢的影响。

【教学板书】水到哪里去了液体水蒸发水蒸气气体水的特点水蒸气的特点2.水沸腾了【教材简析】本节课学生主要做好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能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身心体验。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片现象,结合提示的问题,明确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杯子里水会出现什么现象。

探索板块:共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预测,即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暴露学生已有的认知。

第二部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记录加热温度数据,教材中的提示要点给予了详细的参考。

由于该过程涉及到实验器材的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谨防烫伤。

研讨板块:组织整理实验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利用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对水沸腾过程的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有序、有条理的汇报;明确水的沸点在正常压强下是100℃,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100℃。

知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亲历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常见水沸腾现象,但不会太在意,只有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例如温度的上升,水沸腾时能够看见气泡以及听到声音等,缺乏对沸腾过程具体的认知。

酒精灯等试验器材第一次接触,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也是第一次具体涉及。

在探究活动中,要学会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完成观察实验,并且十分注意实验安全的意识已经初步具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课件出示图片提问:你烧过水吗?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一)预测活动(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1)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2)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材料准备]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酒精灯使用参考视频(可用其他微课、网络视频):https:///v/dXMvMjQyMjAyNjk5LzgxODQ2MzE5LnNodG1s.html?fromv sogou=1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正常压强下是100℃。

(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2.水沸腾了水中:气泡产生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水面上:热气产生水沸腾: 100℃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 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

不同水量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应当提前做好预实验,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时间的设置可以是0分钟,2 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

在这里,观察的重点在于温度计的示数以及水的变化。

此时水的变化也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水底、水面、水面上方,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2. 水沸腾时的活动记录,表格已经详细的呈现出了需要观察的四个角度,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并及时地记录。

这里容易将水中和水面的现象混到一起,此时水中和水面都有气泡产生,要注意观察区别。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水沸腾时的温度,它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如果触碰到温度计,改变了它的位置,有可能会引起一些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解释。

【作业设计】1.正常压强下,水沸腾的温度是()A. 90℃B. 100℃C. 60℃2.水沸腾时的温度()A.不断上升B.保持不变C.逐渐下降3.水变成水蒸气,它的体积()A.不变B.变大C.变小3.水结冰了【教材简析】通过前面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冬天湖面的冰和冬天房檐下冰的图片,初步体验冰和水的不同,引出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观察发现水结冰过程中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过程,以及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学生还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水的液态——水变成了水的固态——冰。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霜。

了解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使学生认识到水结冰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

再让学生想办法能把试管里的冰取出来,初步体会环境温度高起来时,冰可以融化成水。

再提出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冰融化成水的温度条件等。

【学情分析】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

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

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