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1模块一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整理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一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
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孟子:《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
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是心理学的标志)泰勒: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布鲁姆:三层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 1.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地消失,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2.学生的变化需要教师终身学习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传统: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现代:杜威、克伯屈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班级授课制)
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根本分歧: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
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
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
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
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
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
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
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
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
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
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
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教育的涵义: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
1
动,就是教育。

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从狭义上说,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社
会学家利托尔洛;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马克思、恩格斯)
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一)原始形态教育
1.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
起;
2.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
3.教育内容简单;
4.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基本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一)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二)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相互关系;)
(一)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1.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
育投入;
2)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2.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2)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3)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互制约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
目的的确立;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
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
发展的规模、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
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
手段、组织形式。

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
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
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
术的手段。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制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
目的;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
领导权;
2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
的权利。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
育内容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
用;
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
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
济制度;
2)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
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
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
制度服务;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
作用;
(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
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5)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对文化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人的发展特征对教育的制约:
(一)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
地促进人的发展;
(二)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阶段性,从实际出
发进行教育;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
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四)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互补性,进行长善
救失;
(五)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
施教。

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

教育必须遵循人发展的这些特征。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素质及其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作用;
3.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具体内容如下:
遗传素质及其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

因为:
第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
第二,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
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因为:第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

第二,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作用:
我国古代对此早有研究过,墨子提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孟母三迁”,说明古人注重环境对人的熏陶。

1.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表现
第一,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第二,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第三,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2.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
第一,环境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
3
复杂性;
第二,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既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又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由专业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青春期生理的变化:GP27
(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青春期是人一生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是指个体从生长突增开始到生长基本上停止的时期。

在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初中生在二、三年内出现非常快的成长现象,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高中生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发育发展之后,在生理发育上已基本达到成熟。

青春期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身体外形显著变化,体重迅速增加;
2.内脏器官发展明显;
3.第二性征出现和性成熟;
4.神经系统基本成熟。

&&&&&&&&&&&&&&&&&&&&&&&&&&&&&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1、中学生的身体外形;
2、体内机能;
3、脑的发育;
4、性的发育和成熟。

1)男生的第二性征及性成熟;
2)女生的第二性征及性成熟。

三、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
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
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义务教育的特点:
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公益性)、普及性(统一性)等特点。

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英国);
2.单轨制(美国);
3.分支制(苏联)。

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之父)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
长;
3.重视职业教育,并力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
育融合;
4.高等教育大众化、层次多样化。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完整体系的学制是以现代学制的出现为标志。

清政府采取“废科举、兴学堂”的措施,开始了中国现代学制改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
1.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该学制只颁布而没有实施。

2.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
1903年,清政府任命张之洞、荣庆、张百熙
4
三人重新修订,另颁发癸卯学制。

该学制分为三段五级。

3.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该学制缩短了普通教育3年。

4.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
1922年,在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所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二)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2.1995年的学制改革;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
制改革的决定》
4.1995年《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
制度的规定。

四、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
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
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
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
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西方教育目的论:
1.社会本位论;
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
教育除了社会目的外,无其他目的;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教育结果只能以社会效率来衡量。

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

2.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
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等。

(二)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第一,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第二,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第三,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第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发展历程: (一)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三)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四)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五)进入新世纪颁布的教育方针
2006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5
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第一,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第二,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德育
德育的含义: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四个基本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德育不等于智育。

智育主要是以发展认识能力为主要任务。

而德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价值规范,形成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

德育的意义:
第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第二,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第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智育
智育的含义: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

智育的意义:
第一,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第二,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智育的任务:第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第二,发展学生的智力。

体育
体育的概念: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

体育的意义:
第一,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第二,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第三,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体育的任务:
第一,增强学生的体质;
第二,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第三,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四,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体育的内容:
体育的内容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武术、军事体育六项。

体育的组织形式:
1.体育课
2.早操、课间操
3.课外体育锻炼
4.运动队训练
5.运动竞赛
美育
美育的概念:(又称审美教育)
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在我国,首次把美育作为教育方针一部分提出来的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

6
美育的意义:
第一,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第二,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第三,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美育的任务:
第一,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

美育的实施途径:
第一,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
第二,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
第三,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第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第三,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第一,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第二,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第一,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农业、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第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第二,通过参加社区的工厂、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第三,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工艺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五、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
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
究法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般来说,中学教育科研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是中学科研经常使用的方法。

调查研究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全部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等。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具体地可以采用访谈、问卷、测验、专家调查等形式。

调查研究法的运用:准备阶段、制定调查计划、制定调查工具、试调查阶段、实施调查阶段、撰写调查报告。

(二)观察法
观察研究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和日常生活条件下语言、行为的客观表现来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根据不同的标准,观察法可以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观察法的运用;
观察法前应该有一定理论准备;确定观察目的、对象、观察内容;设计好观察指标。

(三)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是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的一种研究类型,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

实验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要求较高的一种研究类型。

按实验对象的分配方法把教育实验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循环实验等。

7
实验研究法的运用:实验设计、实验实施、撰写实验报告
(四)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自己工作环境中,谋求当前问题解决和改进的一种研究方式。

行动研究法的运用: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评价与总结、修正方案进一步实施。

(五)历史研究法
历史法就是通过对人类已有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分析,认识教育现象和发现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的运用:
掌握历史研究法的三个步骤:收集资料、史料的鉴别和史料的分类。

补充资料: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问题是人们从大量教育现象中提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的课题。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前者如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德育、管理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后者如学校与社区、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政治改革等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理论上就是要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第二,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三,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
第四,有助于了解
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教育学都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原则;“立志乐道”的道德修养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等。

战国时期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传说为乐正克所作)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

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韩愈的《师说》、朱熹的《童蒙须知》、《四书集注》以及古代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等。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走向学科与内容的独立。

捷克著名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尔》、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