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完整版

合集下载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程的意义》教案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程的意义》教案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程的意义》教案单元教学目标: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 能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能检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 能够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讲解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以及用方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方程的概念:认识等式和方程,理解方程的定义,区分等式和方程。

了解方程中未知数的含义,体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

2.方程的解: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能够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掌握检验方程解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检验。

3.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求解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建立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并能准确地计算结果。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能够区分等式和方程。

•能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检验方程的解。

•能够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方程中未知数的含义,建立方程模型。

•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单元教学过程:本单元教将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游戏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一课时:认识等式和方程•教学目标:理解等式的意义,认识程,初步了解方程的解。

•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回顾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等式,例如:2+3=5, 10-4=6。

2.引入新知:通过一实际例子,例如:小明有x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两人共有12个苹果,列出等式:x+5=12。

引导学生理解等式的意义,并引出方程的概念。

3.讲解方程的概念:讲解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强调方程中必须含有未知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简易方程的定义和解题方法。

2. 能够根据问题建立简易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找出未知数的值。

3. 能够分析问题,运用简易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简易方程的定义和解题方法。

2. 建立简易方程并解方程找出未知数的值。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建立简易方程,并解方程找出未知数的值。

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黑板、黑板笔、教材。

2. 教学素材:相关的例题及解析。

3. 提前准备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简易方程的定义。

2. 给学生出示一些简易方程的例子,并让学生猜测方程中的未知数是什么,并解释为什么。

Step 2 提出新问题1. 出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明和小红的年龄加起来是32岁,小红的年龄是小明的两倍,求小明和小红的年龄分别是多少?”2. 让学生自己思考这个问题,尝试建立简易方程,并解方程找出答案。

Step 3 定义和解析简易方程1. 介绍简易方程的定义和解题步骤。

2.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建立简易方程,并解方程找出未知数的值。

Step 4 练习1. 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些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2. 鼓励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互相交流解题方法。

Step 5 拓展与应用1. 出示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建立简易方程,并解方程找出答案。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Step 6 总结与反思1. 总结简易方程的定义和解题方法。

2. 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提出不足之处,并给予改进建议。

拓展活动:让学生自主寻找一些实际问题,并尝试用简易方程解决,然后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延伸阅读:鼓励学生阅读与简易方程相关的数学题目、故事或者数学生活应用,拓宽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五年级数学老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每一篇五年级数学教案都是五年级数学教师的心血,你不妨与我们分享你的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希望你喜欢。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点,能判断或写出3的倍数,并能说明判断理由。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规律的活动,获得探索数学结论的成功感受;体验数学充满规律,体会数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研究并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准备计数器教具和学具。

教学过程:一、激活经验1.复习回顾。

提问: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板书:找出倍数——观察比较——发现特征)2.引入课题。

谈话:我们上节课通过找2和5的倍数,对找出的倍数进行观察、比较,分别发现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过程,探索、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1.提出猜想,引导质疑。

引导:我们知道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O.那你能猜想一下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想法。

(按思维惯性,可能许多学生会猜测个位上是3的倍数)许多同学认为,3的倍数可能是个位上是3.6.9的数。

(板书:3的倍数,个位上是3、6、9)质疑:利用以前的经验学习新内容,是不错的学习方法。

今天大家联系2和5的倍数的特征这样猜想,想法是很好的,数学学习经常可以这样类推。

那这一次的猜想还对不对呢?大家来看几个数:13是3的倍数吗?26和49呢?(根据回答擦去板书内容后半部分)2.利用经验,组织探究。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易方程》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接触方程,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简单解决含有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内容主要包括:1. 理解方程的概念,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2.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正确列出方程;3. 能通过简单的运算解决含有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缺乏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

2.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正确列出方程。

3.能通过简单的运算解决含有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方程的概念,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正确列出方程。

2.难点:解决含有未知数的实际问题,以及方程的求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共同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学具:练习本、铅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如:“小明买了3个苹果,小红买了2个苹果,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

如:“等式是用等号连接的两个数或表达式,而方程则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小明有x个苹果,小红有y个苹果,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数,并列出方程。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用。

(2)学会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3)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理解分数的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用。

(2)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分数的含义和意义的理解。

(2)分数加减法运算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分数卡片。

(2)分数加减法练习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分数的相关知识。

(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内容。

(2)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表示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分数之间可以进行加减运算吗?2. 探究新知(1)介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通过示例,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 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五、课堂小结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 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

3. 能够理解分数的含义,并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举例说明:购物时找零、分配物品等情境中如何运用分数的加减法。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生活中分数加减法的应用实例。

2024年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

2024年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

2024年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第五单元中涉及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具体内容根据教材而定)。

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式,培养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鼓励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提高数学思维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强调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知识点:确定并解释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如(具体内容根据教材而定)。

重点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具体内容根据教材而定)。

教学难点难理解的概念:针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

难掌握的技能:针对本单元中较为复杂的数学技能,提供有效的练习和指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复习前知:回顾与新知识点相关的旧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情境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目标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 知识探究概念讲解:清晰讲解本单元的基本概念,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举例说明: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实践应用练习巩固:安排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分享交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全班分享和讨论。

4. 拓展提升思维挑战: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拓展题目,挑战学生的思维极限。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提升解题效率。

5. 课堂总结知识梳理: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回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那么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擅长讨论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可以综合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那么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展小数四那么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详细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络。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展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

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老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学生阅读题目后,老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考虑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根据条件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分解图形时简单图形的差。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和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纸片。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过程: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一、在拼图活动中认识组合图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等四边形以及三角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正方形,请你用这些图形拼一个复杂的图形,并说一说像什么。

2、请学生将拼出的各式各样的图形,介绍给大家:你拼的图形什么?二、在探索活动中寻找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图形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图形,进行拼图操作活动。

学生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选出贴在黑板上。

指名回答:我拼的图形像我家楼梯的台阶,像一张方桌、客厅地面……学生观察老师出示的图形,这幅图形象一张客厅的平面图。

学生讨论怎样算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通过这一操作活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

让学生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特点。

让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必要性,并让探索的基础上,讨论得出计算组合图形请大家看一看,老师也准备了一个图形。

对,像一张客厅的平面图,现在要在上面铺地板。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应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吗?只要求主面积,就知道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了。

那么能直接算出来吗?3、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将图形进行分割,图形割后,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

学生动手算一算,想一想,不能直接算怎么办,动手画图,怎样他割。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3.增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字母表示数解决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综合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用字母表达数学关系,学会倾听、表达、讨论,提高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
5.激发学生数学兴趣:通过拓展思考,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举例:求解2x+3=7,学生需要理解x代表一个具体的数,通过运算找到x的值。
(3)用字母表示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需要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
举例: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两倍,如何用字母a和2a来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4)字母与数字的结合运算:在含有字母的算式中,学生可能会对字母与数字的结合运算感到困惑。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掌握基本的字母表示方法。
2.课堂实例:
(1)用字母表示常见的运算关系,如a+b,a-b,a×b,a÷b等。
举例:计算3a+4b时,学生需要理解3和4是数字,a和b是代表未知数的字母。
针对以上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策略:
1.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概念。
2.采用直观演示、逐步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解含字母的简单方程的技巧。
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举例:在表示运算规律时,用a×b表示两个数相乘,比用具体的数字表示更具有普遍性。
2.教学难点
(1)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从具体的数字运算过渡到字母表示数是一个难点。

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悉并掌握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点。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和技巧。

2. 理解并应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数学公式和定理。

三、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1. 单位换算:长度、重量和容量的转换。

2. 分数的运算:加法和减法。

3. 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换算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单位换算的方法和技巧,并讲解相关数学公式和定理。

3. 练演练:让学生进行基础练,加深对单位换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拓展应用: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单位换算问题。

5. 深化训练:进行较难的练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6. 总结归纳:对本单元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

7. 实践应用:进行实际情境的练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 家庭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针对练和作业,进行批改和讲解错题。

3. 学生之间互相订正作业,并进行互评。

六、教学资源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和练册。

2. 讲义和课件。

3. 实物示例和实际情境练题。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紧密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了全面而系统的教学过程。

通过导入、知识讲解、练习演练、拓展应用等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情境。

同时,在综合评价和家庭作业的设置上,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和巩固复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三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使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对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增强学生动手操作水平和观察水平,在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准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梯形若干个,剪刀一把;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转化)师: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式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根据学生所述,教师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师: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把我们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

师: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出示课件)这辆小汽车的车窗玻璃是什么图形?还记得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出示课件)这是一大一小两个梯形,你认为梯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会与什么相关?它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

(板书课题)二、猜测验证,自主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出梯形的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确实很重要,我们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都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么你们认为梯形能够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呢?1、生猜想。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2、公式探究。

师:你们的这些想法是否准确呢?下面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先给同学们30秒的时间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

(30秒过后)师:好了,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然后选出一种的方法,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优秀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优秀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优秀7篇五年级《梯形的面积》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1、小黑板上画下面复习题中的两个三角形图和教科书第80页上面的插图。

2、用厚纸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其中一个梯形涂成红色。

3、学生将教科书第147页上面的两个梯形剪下来。

教学过程:一、复习。

出示三角形图。

问: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怎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拼一拼。

教师再边说边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二、新课。

1.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出示教科书第80页上面的梯形图。

问:这个图形是什么形?(梯形)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刚才我们回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问:谁能依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每人都拼一拼,摆一摆。

然后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摆一摆。

)教师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个涂成红色),边说边演示:先把两个梯形重叠,把红色的梯形放在上面,以梯形右下角的顶点为中心,把红色的梯形旋转180度,再把红色的梯形的左边沿着白色的梯形的右边向上移动,使红色梯形的上底和白色梯形的下底同在三条直线上。

然后,再带学生一起拼摆。

问: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旋转、平移,两个梯形组成了一个新的图形,是什么形?(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什么?(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它的底等于3+5=8,高是4,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一个梯形的面积怎样算?(提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5)×4÷2=8×4÷2=32÷2=16(平方厘米)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规律,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练习和讨论,提高小数乘除法的计算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3. 简易方程的解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3)简易方程的解法。

2. 教学难点:(1)小数乘除法的运算技巧。

(2)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规律的灵活运用。

(3)简易方程的列式和解法。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检查学生计算结果,对错误进行讲解。

2. 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学生举例说明小数乘除法的运算过程。

(3)教师总结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3.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规律(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

(2)学生举例说明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3)教师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4. 简易方程的解法(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简易方程的解法。

(2)学生举例说明简易方程的解法。

(3)教师总结简易方程的解法。

5. 综合练习(15分钟)(1)教师出示综合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检查学生练习结果,对错误进行讲解。

6.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 分数乘整数的应用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 运用分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

3.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4. 运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分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入分数乘整数的学习。

2. 讲解概念:讲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分数乘整数的例题。

4. 实践操作: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数乘整数的练习题。

5. 应用拓展:运用分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7. 作业布置:布置分数乘整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价其应用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进行评价。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多媒体教学设备、练习纸、计算器。

3. 参考资料:相关分数乘整数的教学案例、习题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 第3-4课时:例题讲解与实践操作。

4. 第6课时:作业布置与课后反思。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4. 及时批改作业,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3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3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3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说出2的倍数有哪些,3的倍数有哪些二、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一)探索公倍数1.观察刚才同学们说的2的倍数和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2.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得出公倍数的含义。

(二)探索最小公倍数,引出课题。

三、探索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一)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1.列举法2.分解质因数法3.短除法(二)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方法1.找出下面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7和14 8和24 9和185和6 2和7 9和42.观察每横数据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3.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得出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方法。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习题。

五、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找最小公倍数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 …6的倍数有:6、12、18、24、30、… …4和6公倍数有:12、24、… …最小公倍数: 12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篇2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1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用乘法计算:3.5×3=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

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4)初步理解算理。

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3.5元扩大10倍 3 5角× 3 × 31 0. 5 元 1 0 5角缩小10倍105角就等于10.5元(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5(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5 × 53. 6 0 3 6 0缩小100倍(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此外,我也在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在小组讨论时,我会尽量参与到每个小组的讨论中,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及时发现并解答他们的疑惑。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解答问题,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促进知识的内化。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通过提问和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了今天的学习内容。但我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回顾可能还不够,我需要设计一些课后作业或小测验,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够自我检测,及时发现并弥补自己的知识盲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五单元简易方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找出某个未知数的情况?”比如,我们知道苹果的价格和买苹果的总花费,想要算出买了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简易方程的奥秘。
(2)等式性质的灵活运用:在求解方程时,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灵活运用等式性质,需要教师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指导。
举例:在解方程5x+2=3x+4时,引导学生将等式两边同时减去3x,然后两边同时减去2,得到2x=2。
(3)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培养学生求解方程后,将解代入原方程检验的习惯,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举例:在解方程2(x-3)=8时,求解得到x=7,引导学生将x=7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确认等式两边相等。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列出简单实际问题的方程,如“路程问题”、“年龄问题”等;
-解决涉及简单方程的应用问题,并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应用。

本单元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运算,但对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需要将分数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分数运算的规律和技巧还需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分数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激励评价法: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练习本等。

2.学具:分数卡片、小棒、骰子等。

3.教学资源: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日蛋糕,引导学生关注蛋糕上的水果,并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多少?”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情境:小明有2/3袋糖,小红有1/4袋糖,他们一起吃糖,请问他们一共吃了多少糖?让学生观察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是分数的加法。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2/3和1/4的和。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
元教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预案
梯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的内容,完成第81页上“做一做”和练习十九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小黑板上画下面复习题中的两个三角形图和教科书第80页上面的插图。

2、用厚纸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其中一个梯形涂成红色。

3、学生将教科书第147页上面的两个梯形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三角形图。

问: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怎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拼一拼。

教师再边说边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

1.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出示教科书第80页上面的梯形图。

问:这个图形是什么形(梯形)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刚才我们回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问:谁能依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每人都拼一拼,摆一摆。

然后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摆一摆。


教师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个涂成红色),边说边演示:先把两个梯形重叠,把红色的梯形放在上面,以梯形右下角的顶点为中心,把红色的梯形旋转180度,再把红色的梯形的左边沿着白色的梯形的右边向上移动,使红色梯形的上底和白色梯形的下底同在三条直线上。

然后,再带学生一起拼摆。

问: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旋转、平移,两个梯形组成了一个新的图形,是什么形(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什么(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它的底等于3+5=8,高是4,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
一个梯形的面积怎样算(提示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5)×4÷2
=8×4÷2
=32÷2
=16(平方厘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刚才我们已经看到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算的(底×高)
问:在这里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就是梯形的高)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
S=(a+b)×h÷2
问:为什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中要除以2(提问学生重申说明:我们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把梯形转化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而由两个梯形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正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相等,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上底加下底再乘以高,梯形的面积就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


2.应用总结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1)出示第81页例题。

指名读题,教师出示水渠的教具,再指出它的横截面,让学生看清它的横截面是一个梯形。

再让学生看书。

问:这个梯形的上底是多少下底呢
这个梯形的高是多少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2)完成教科书第8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独立计算(说明:四边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九第1、2题。

四、作业。

练习十九第3、4题。

梯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的内容,完成第81页上“做一做”和练习十九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小黑板上画下面复习题中的两个三角形图和教科书第80页上面的插图。

2、用厚纸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其中一个梯形涂成红色。

3、学生将教科书第147页上面的两个梯形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三角形图。

问: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怎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拼一拼。

教师再边说边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

1.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出示教科书第80页上面的梯形图。

问:这个图形是什么形(梯形)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刚才我们回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问:谁能依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每人都拼一拼,摆一摆。

然后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摆一摆。


教师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个涂成红色),边说边演示:先把两个梯形重叠,把红色的梯形放在上面,以梯形右下角的顶点为中心,把红色的梯形旋转180度,再把红色的梯形的左边沿着白色的梯形的右边向上移动,使红色梯形的上底和白色梯形的下底同在三条直线上。

然后,再带学生一起拼摆。

问: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旋转、平移,两个梯形组成了一个新的图形,是什么形(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什么(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它的底等于3+5=8,高是4,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
一个梯形的面积怎样算(提示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5)×4÷2
=8×4÷2
=32÷2
=16(平方厘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刚才我们已经看到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算的(底×高)
问:在这里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就是梯形的高)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
S=(a+b)×h÷2
问:为什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中要除以2(提问学生重申说明:我们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把梯形转化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而由两个梯形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正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相等,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上底加下底再乘以高,梯形的面积就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


2.应用总结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1)出示第81页例题。

指名读题,教师出示水渠的教具,再指出它的横截面,让学生看清它的横截面是一个梯形。

再让学生看书。

问:这个梯形的上底是多少下底呢
这个梯形的高是多少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2)完成教科书第8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独立计算(说明:四边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九第1、2题。

四、作业。

练习十九第3、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