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50年人地关系
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到人海关系地域系统_吴传均院士对中国海洋地理学的贡献
![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到人海关系地域系统_吴传均院士对中国海洋地理学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aa90e3898762caaedd33d42d.png)
收稿日期:2007-12-14;修订日期:2007-12-24作者简介:张耀光(1934-),男,上海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海洋人文、经济地理与海岛开发规划研究工作。
E 2mail:zhan 2gyaoguang@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到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吴传均院士对中国海洋地理学的贡献张耀光(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辽宁,大连116029)摘要:世界近代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必须依靠海洋。
中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吴传钓院士是中国杰出的地理学家,他提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1]这一精辟的理论。
同时他也是中国海洋地理学研究的实践者、倡导者和组织者。
把人地关系的研究拓展到人海关系研究。
提出了“地理学要面向海洋”,多次提出:中国是个重要的海洋国家,地理工作不能限于“陆军”,还要建立“陆军海战队”,鼓励研究海洋。
对吴传钓院士亲自参加海洋地理研究的实践、对年轻人的提携、把中国海洋地理学的研究推向国际等作了较详尽的介绍。
关 键 词:吴传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8)01-0006-04 2002年6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挂牌成立。
吴传均院士偕瞿宁淑先生,施雅风院士偕沈健先生,王颖院士以及丁德文院士等都到会祝贺。
吴传均院士在会上为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提了贺词(图1),内容是:“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中心将转向亚太地区中国要因势利导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角度加强研究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辽阔海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贺词虽然是对被庆贺单位的祝愿,实际也是吴传均院士海洋地理研究学术思想的体现。
吴传均院士不但对中国海洋地理的发展做了许多组织和倡导工作,而且他也参与了大量的海洋地理研究。
中国人口的分布与移动
![中国人口的分布与移动](https://img.taocdn.com/s3/m/831acd0279563c1ec5da71ac.png)
中国人口的分布与移动1 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及其原因1.1 人口分布状况胡焕庸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经过近50 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
2010年人口普查,人口数前五位的省份是:广东省104320459、山东省95792719、河南省94029939、四川省80417528、江苏省78660941。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
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
若从人口密度来考察(表1)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
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1996年): 2138、677、431、313、19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低到高的阶梯降低趋势十分明显。
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梯上,我国一、二、三阶梯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 人,75.4人,313.4人。
①由东向西 ,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阶梯。
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 1990年 ,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 ②,东距长江口770 公里 ,西距国镜最西端达3660 公里 ,南距三亚 164 公里 ,北距漠河2470 公里 ,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不均衡状况 ,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的东南方。
1.2 原因1.2.1自然环境原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总是受到各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长期的综合作用。
中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的不平衡性,正是人口分布规律的反映。
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
![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d3a1aed19ec3d5bbfd0a74be.png)
【内容提要】我国地理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跨入21世纪之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重大任务。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强烈地改变了我国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
我国及各地区的“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地理学是实现这些国家重大任务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肩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地理学/发展进程/当前形势/未来任务geography in china/past progress/present situation/future direction.【正文】1 50年来我国地理学发展的辉煌成就1.1 根据我国自然利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1952年全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一些综合大学建立了地理学系,并属理科。
在各大区与省师范院校中普遍设立地理学系,师资培养有很大进展。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地理学的方向和领域不断发展。
在“文革”前高等学校的地理教育,采用前苏联的教学体制,分专业教学,以二三级分支建立专业,加强了数理化自然科学,增加了实践时间,使地理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发展。
在为国家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地理学研究机构逐步增加,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
首先是在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综合性的地理学研究机构和有地区特色且针对我国特殊的地理问题的专业性地理学研究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在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建立的研究机构更多。
80年代我国人文地理学得到复兴,促进了应用地理、计量地理、旅游地理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由地球信息科学家开拓的gis在全国学术界和社会许多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动了地球信息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一个地理信息科学基本体系。
地理学研究机构和地理研究的发展,使地理学在为国家目标服务和科学问题的研究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 “以任务带学科”,提高了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以任务带学科”是我国50年来地理学取得蓬勃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高三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高三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4315f5069eae009581bec50.png)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下图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B.促进经济迅猛发展C.新材料应运而生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解析:现在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主要是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资源导致的资源短缺。
答案:A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解析: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素质较低,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答案:C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石漠化面积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容量统计图,回答3~4题。
3.图中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 A.石漠化面积环境人口容量生物多样性B.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容量石漠化面积C.环境人口容量石漠化面积生物多样性D.石漠化面积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容量解析: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使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因而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曲线呈减少趋势,为生物多样性曲线;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面积扩大,①曲线呈上升趋势,为石漠化面积曲线;森林减少,短时间内耕地面积会扩大,人口容量会扩大,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人口容量会减少,②曲线为环境人口容量曲线。
答案:A4.据图可知,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C.喀斯特地貌广布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解析:石漠化面积扩大主要是森林覆盖率降低所致,而森林的减少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
答案:D(2010·潍坊调研)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5~6题。
5.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A.耕地面积在减少B.总人口数在增加C.人均耕地在减少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解析: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两者的相对关系即人均耕地在减少,而不是某一要素耕地或者总人口数的变化。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https://img.taocdn.com/s3/m/66a3537e561252d380eb6e5a.png)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摘要]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
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
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
[关键词] 三农问题;村民自治;农村税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复兴或重建是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难题。
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
中国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个历史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矛盾积累的结果,它在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尖锐。
总的来看,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着很深的社会、历史和体制根源,必须对此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进而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
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年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
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增加额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6。
从纯农业的角度来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
论述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发展历程发展简史[教材]
![论述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发展历程发展简史[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dbb7edd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4.png)
论述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发展历程发展简史本文由秋楚寒霜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论述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发展历程发展简史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
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 3 个阶段。
古代阶段这是地理知识积累的时期,以片断记述为主,出现了各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
在中国地理古籍和其他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其中既有《礼记·王制》篇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的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中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孙丑下》还有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的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
从公元前 5~前 3 世纪成书的《尚书·禹贡》开始,在许多地理古籍中还记述了大量的人文地理现象,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则讨论了人地关系的若干问题。
但是在中国古代未产生系统的人文地理著作来表述人地关系思想。
在西方,地理学一直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古希腊、罗马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一些相互隔离、闭关自守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家,经济、文化处于衰落状态,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相应处于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较大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地理大发现开始后,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于种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近代阶段 19 世纪初至 20 世纪 50 年代,地理学进入出现不同学派、学说纷出、各种学科建立并形成体系的时期。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dc4e26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2.png)
中国⾯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国⾯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即⽣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前者主要发⽣在⼴⼤农村,后者则集中在城镇地区。
⽽且,中国不仅受到国内环境问题的困扰,同时还⾯临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
可以说中国的环境问题状况及发展趋势异常严峻。
1、⽣态破坏问题1)⽔⼟流失⾯积有增⽆减⽔⼟流失是我国⽣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
长期以来,由于规模不断扩⼤的滥垦、滥伐等违背⾃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使我国的⽔⼟流失越来越严重。
⽬前总的状况是:⼩⽚治理,⼤⽚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剧,恶性循环,⽔⼟流失⾯积有增⽆减。
根据计算,全国⽔⼟流失⾯积已从解放初期的116万平⽅公⾥增加到现在的约160万平⽅公⾥,增长了38%,占国⼟⾯积的1/6。
⽔⼟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
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地资源,使耕地表⼟流失,带⾛⼤量营养物质,降低⼟壤肥⼒,并最终导致⼟地⽣产⼒的下降,据估计,全国年⼟壤流失量达50亿吨,其中仅黄⼟⾼原年流失量就达23亿吨,长江流域为22亿吨。
其次造成下游河道与⽔库的淤积,既危及⾏洪安全,⼜降低⽔库库容,缩短⽔库寿命。
⽔⼟流失是“⾃然侵蚀” 与⼈类活动造成的“ 加速侵蚀” 相互迭加的结果,⼜由于后者的强度增加⽽不断发展。
今后,随着我国⼈⼝的增长,⼈地关系⽇趋紧张,对⼟地的开发强度会直莱越⼤,如载根本性治理措施,⽔⼟流失将进⼀步加剧。
2)⼟地荒漠化加剧所谓荒漠化是指在⼲旱、半⼲旱和某些半温润地区,由于⽓候和⼈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地退化,使其⽣物和经济⽣产潜⼒减少,甚⾄基本丧失。
我国北⽅地区沙漠、⼽壁、荒漠化⼟地总⾯积为153.3万平⽅公⾥,占全国陆地国⼟⾯积的16%,其中⼟地沙质荒漠化(简称⼟地沙化,即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地退化)⾯积已达20万平⽅公⾥,且沙质荒漠化⼟地蔓延速度不断加快。
对我国荒漠化成因的分析表明,沙化⼟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于⼈类不合理的活动的,包括过度农、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资源利⽤不当等。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f49fe772af45b307e971974e.png)
城市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
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
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2、简述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大分工
化规律的科学。(P2)●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
●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 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 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 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
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 的城市“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P27)
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
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3、综述,城市地 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
答: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
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4e087e5102de2bd960588da.png)
3.核心思想: 地理环境决定 人类社会 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 应环境。
4.评价: 夸大了 地理环境 对 人地关系 的认识。
对人类的影响,反映了当时人们
地理环境决定论
环境
影 环境
影 响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拉采尔
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 1844年-1904年)德国地理学家,地 理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曾任莱比锡 等大学教授。 他深受李特尔的思想影响,并运 用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认为 人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 地关系的主导因素。 在其主要著作《人类地理学》中, 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理、心理以 及人类分布、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进程。
2.基本思想: 单纯地把 地理环境 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 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 自身需求 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过度采矿 过度捕捞 过度放牧 过度砍伐
人定胜天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五十年后,名副其实的“北大荒”
新中国成立后,半个世纪的开垦,使北大荒成为北大仓。 然而现在,“北大仓”面临的尴尬就是其所能骄傲与自豪的 黑土地已越来越少。 据资料表明,目前黑土区耕地表层有机质含量已经下降到 2.5%~6.5%之间,与开垦初期的11.8%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 由于过度开荒,这里的原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目前,黑土层每年约以0.7厘米~1厘米的速度流失(而形 成1厘米的表土则需要400年时间),专家预测,以这样的速度, 再过50年大部分黑土层将基本消失,剩下的就将是黄土状亚粘土 。这种土,农作物几乎无法生长,东北黑土区将变成名副其实的 “北大荒”。
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地理环境决定论就是自然环境决定论 B.地理环境决定论产生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 力较弱的年代 C.地理环境决定论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我国西北生态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
![我国西北生态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https://img.taocdn.com/s3/m/80c13e8202d276a200292ef0.png)
我国西北生态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平方公里,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就达到14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56%,土地沙漠化严重、土地退化加剧。
西北地区林草植被覆盖度总体不高,质量和功能下降。
西北地区现有森林面积约为22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只有4. 87%,远低于全国12.98%的平均水平。
江河源头森林植被不断萎缩,涵养水源,稳定江河径流的能力明显减弱。
西北地区草场广阔,但主要是干旱半干旱的稀疏草场,质量好的草原草场、草甸草场少;并且,退化草场的面积已经达到草原总面积的75%。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还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生态平衡失调、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和地下水位下降的困扰。
西北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总量贫乏,干旱频发。
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但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十分之一。
部分湖泊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面积缩小,有的甚至已经干涸。
西北最大的淡水湖泊新疆艾比湖,面积从50年代的1200平方公里缩小到现在的500平方公里。
缺水和干旱成为影响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人地关系矛盾也是影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好转的因素之一。
西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土地承载能力十分有限。
人口剧增,而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比较滞后,这就给生态环境容量有限的西北
地区造成了沉重的压力,使原本脆
弱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中国研究人员在对西北地区近50年以来的生态状况进行分析后认为,受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度不高、水资源紧缺和人地矛盾等客观因素影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呈恶化趋势。
2-人地关系论
![2-人地关系论](https://img.taocdn.com/s3/m/890f6a513c1ec5da50e27009.png)
人地关系的地域性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议题。
人地关系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但作为地理学的理论 概念,又不同于一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地理学理论概念
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加深利用与改造地理环境,增强适 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 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2、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论是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人地关系认识 的反映,是近现代地理学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具有地理哲学 的意义。 人地关系论是指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各种认识、观点和思想 的总称,即关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论。 人地关系论不是一个思想理论,而是围绕人地关系的一系 列思想理论。古代社会的人们就注意到人地关系的存在,提出 了对各种人地关系的认识,如中国古代有“天命论”的思想, “天与人交相胜”的人地相关思想。但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思 想上形成认识系统,是近代地理学形成以后才开始出现的,主 要思想论点有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相关论、适应论、人类生 态论和协调论等。
恶化、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人们认识到人
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可持续发展涉及人口 (population)、资源(resource) 、环境(environment) 和发展(development) 的诸多问题。人地关系协调就是协 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即PRED 协调。
基本论点:
认为地理学是“人类生态学的科学”, 侧重于分析人
类在空间上的关系,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 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生 态论与适应论都是试图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 地关系的特点,论点大体相同。
苏州市近50年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苏州市近50年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605e39151e79b896802267e.png)
表 1 2002 年苏州市土地开发强度和产出率 与江苏省和全国比较
Table 1 Land use intensity and output in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and China in 2002
土地固定资产 耕地化肥 土地综合
耕地农业 粮食
投入强度 投入强度 产出率
27 卷第 4 期
李兆富等: 苏州市近 50 年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51
合产出率 109 @ 104 元Pkm2 的 22 倍强; 以单 位面积 耕地 实 现的 农 业产 值 表示 的耕 地 农 业产 出 率 达 3113 @ 104 元Phm2, 是江苏省的 1132 倍, 全国的 2172 倍; 粮食单产达6 684kgPhm2, 是江苏省的 1112 倍, 为 全国粮食单产的 1152 倍( 表 1) 。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一素养一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一素养一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https://img.taocdn.com/s3/m/e41762f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8.png)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必备知识”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 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 本知识体系。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 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人 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到一定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人 类的生存和活动也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人地关 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 环境和发展同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 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 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 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对于“人地协调观”发展的问题,我国提出了五大发 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在“绿 色”发展中,明确指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 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 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 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 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等。
1.多年来,导致十八洞村一直贫困的自然因素主要 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源 D.灾害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2.近年来,十八洞村脱贫致富采取的措施最可能是 ()
A.加强政策引导,发展林牧特色旅游 B.扩大水田面积,发展水稻—养鱼农业 C.完善交通建设,发展水路—公路交通 D.保护生态环境,鼓励外出务工经商 3.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根本原因是( ) A.农业结构调整 B.交通条件改善 C.政策支持引导 D.耕地面积扩大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8fff96dcfab069dc502201b2.png)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摘要:本文主要是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其中重点说明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各个发展阶段。
指出经济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总结了中国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发展特点及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 发展特点 作用 问题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作为地理学两大分支的学科----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都经历了漫长的资源积累和科学形成的发展阶段。
十八世纪初,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形成,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得到了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则形成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它在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事业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特征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又收到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重要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特点,经济地理学在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1.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20世纪前经济地理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1.1史志描述(17世纪以前)在经济地理作为学科出现之前,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关文献多为人们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这些记述大多出自历史学家之手,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
尽管并非是经济地理名著,但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这两本书,前者叙述山的毛罗和所蕴藏的矿物,后者以一千多字的篇幅记述了当时中国疆土九州的各方面的情况,都是科学价值很高的古代地理著作。
春秋战国之后,随着人类居住和经济的发展,更加详细。
典型巨著如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是极其重要的经济地理史料。
欧洲的经济地理记述传统,随着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而逐渐向商业和贸易方向侧重。
欧洲的部分学者,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开始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活动等调查研究。
人地关系及理论重点
![人地关系及理论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fc26c24431b90d6d85c7bf.png)
2021/2/4
17
可持续发展思想
•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第一次关于全球环 境战略的国际会议,标志着环境开始纳入国际事务议程; 就环境论环境,并未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 加尔文教
– 命定论——“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 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加尔文 (1509-1564)
– 必须在绝对的信仰中得到安慰
• 思想改变生产与环境
2021/2/4
24
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 现代西方史学的变革,是以法国年鉴学派的出现为标志 的。
• 所谓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 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这些历史学家反对旧 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 领域。
•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SD的概 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 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 正式诞生。
2021/2/4
19
可持续发展思想
•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SD被各国普 遍接受;人类已经认识到发展与环境相辅相成,不可 人为割裂开来;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传统生活方 式的重要里程碑。
人地关系及理论重点
第一节 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理论
• 一、人地关系的含义 • 二、人地关系理论
2021/2/4
2
一、人地关系的含义
• 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简称。
• “人”——人类本身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性。 做为生产者通过个体的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 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存必需的产品;做为消费 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返还 给自然环境。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17ba1bec77da26925c5b0bb.png)
浅谈我国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意义重大。
近几年,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出现加剧趋势,严重的水土流失已对中国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水土资源安全构成威胁。
一、水土流失现状(一)分布范围广、面积大中国国土面积960万km2,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2/3,在总土地面积中,耕地占14%,林地占16.5%,天然草地占29%,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和高寒荒漠等占35%。
2004年,全国11条河流土壤侵蚀总量16.22亿t,其中长江、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9.32亿t和4.91亿t。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全球屈指可数。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7%,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风蚀面积191万km2,在水蚀、风蚀面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km2。
调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二)形式多样且类型复杂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
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石质山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伴随有大量的重力侵蚀;青藏高原以冻融侵蚀为主;西部干旱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风蚀非常严重;西北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则是风蚀水蚀共同作用区。
(三)土壤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最直接的表现是土壤的被侵蚀流失。
据统计, 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 5.0×109t。
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 2.4×109t,其中上游地区达 1.56×109t,位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 1.6×109t。
(四)生态恶化,加剧贫困程度植被破坏,造成水源涵养能力减弱, 土壤大量“石化”、“沙化”,沙尘暴加剧。
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_温铁军
![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_温铁军](https://img.taocdn.com/s3/m/b4580f36dd36a32d737581fa.png)
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新中国50年,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业主产品供需基本可以保证总量平衡。
大多数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尤其是在人口增长翻番、人均耕地面积相应减少了一半的情况下,仍实现了粮食产量翻番:分别从1949年的410亿斤/4.5亿人,增加到近年来的1万亿斤/12.6亿人。
另一方面,近年来农业不断大丰收导致了农产品的销售困难,种植业从过去所说的低效益,演变成“负效益”。
乡镇企业增长幅度和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能力连年下滑,农民收入又出现了连续负增长。
不仅造成基层政府税费征收困难,乡村组织因此大量负债,而且由于占人口70%的低收入农民滞留在自给自足的传统乡村,使“大中国、小市场”的矛盾突出,拖住了“扩大内需”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后腿。
考察中国农村发展,我们注意到,这50年也是其出现比较显著的制度变迁的特殊历史阶段。
当把50年的农村经济制度的形成与演变,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也许能够分析其演进过程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1.三次土地制度变革与农业现代化纵观建国50年,我们都会清晰地看到,以农民为主体的、以按社区人口平均分地为实质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已经进行了三次:第一次是1949~1952年的土改,第二次是1978~1982年的“大包干”,第三次是1997~1999年落实“30年不变”的延包政策。
每次间隔不过20~30年,也就是大约一代人。
这就难免使人困惑:假如外部条件难以改变,我们能否走出这样“二、三十年再来一次”的恶性循环?而且,在这50年间,农村人口从4亿增加到9亿,人均耕地面积相应减少了一半多。
结果是:人地关系越紧张,土地承担的对农民人口的社会保障功能就越大于生产功能,也就越得体现公平原则———按人均分。
中国农地通过这样几次按人均分之后,终于全面“福利化”了。
而当土地这个农业第一要素成了9亿农民的福利基础、并被各种长期政策固定下来之后,人们却发现政府与高度分散的、细碎的、兼业化的小农经济之间,几乎无法进行交易,也难以有效管理。
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2
![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2](https://img.taocdn.com/s3/m/ded79036fd0a79563c1e72a4.png)
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
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 20%~30%,单位产值用水量比 发达国家高出5~10倍。
世界七个水资源总量丰富国家比较
人均径流量(立方米/人)
径流总量(亿立方米)
巴西
俄罗斯
加拿大
美国 印度尼西亚
中国
印度 世界
468700
120000 90000 60000 30000 0
0
20000 40000 60000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7%的耕地养活21%的 人口
1份的世界平均财富 养活6倍的人口
1/4的新增产值用来 养活新增加的人口
7% 22%
人
活我
口 压
世国 界以
力
的 人 口
的 耕 地 养
2005年1月6日是我国十三亿人口日
人口压力 人 口 数 量 庞 大
②层大气出现了逆温现象,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受污染的大气不易 对流扩散;加上该市为盆地地形,受污染的大气不易平流稀释扩散, 进一步加剧了大气污染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
说一说这些论述中都蕴含了哪些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轻重甲》)
1.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 公布的材料显示,在全球 “大气中的总悬浮物、二氧 化碳、二氧化硫等完全污染 物含量”领先的前十个城市 里,贵阳、重庆、太原、兰 州、北京、广州等8个中国城 市榜上有名。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50(1949-2000)年人地关系摘要: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包括土地制度在内的经济制度内部存在缺陷所引起的。
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特别是坚持和完善农村经济制度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保证。
本文主要论述1949到2000年的人地关系。
分三个阶段主要分析土地制度因实际情况的变更。
最后分析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地关系土地制度可持续发展1 人地关系理论1.1 人地关系含义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客观存在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和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产生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人地关系的地域性或地域组合,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特殊对象。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自然环境所决定。
最早见于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一书, 后被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给以系统化并建立起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自然可能论认为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各种选择的可能性。
该理论首先使古典地理学所含的两个不可调和的思想基础摆脱了尴尬境地即:“一方面认为地理学是对人类居住地的地球表面进行研究,离开了人就无所谓地理学。
人类适应论认为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如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样, 人类的分布活动应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而不是强调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
除此之外, 在人地关系的研究中还有因果关系论、二元论、劳动作用论和文化景观论等重要观点和理论。
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创新的过程,这些理论曾经代表了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最高水平, 而且对地理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统的水平变量, 在系统结构的任何通路中要交替地安排。
1.2 人地关系研究背景1.2.1资源环境问题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急剧发展以及强大的技术手段的运用,强烈地改变着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结构,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的变化。
全球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进入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然而由于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付出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巨大代价,许多全球性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土地退化、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环境公害、化学物质迁移、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呈现在公众面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现。
中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早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但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为严峻的可持续发展压力,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公众的资源环境需求越来越接近或者超过了区域的资源保障能力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具体体现在:①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GDP 高速增长、基础型产业结构、城市空间扩展的无序甚至失控,资源的相对不足、环境容量。
有限成为区域发展的最大瓶颈;②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
1.2.2 人地关系的急剧恶化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基础,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背后是人地关系的急剧恶化,其深层次的哲学层面上的人地关系恶化,源自于发展观念的不合理。
于人的价值取向和发展伦理观指导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实践的失衡以及自身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稀缺等因素,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下,影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因素:人类需求结构因素、人类活动结构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和区际关系因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对生态的破坏、对环境质量的降低以及对空间的占有都达到了空前规模,加剧了全球与区域的人地关系矛盾。
上述人地矛盾问题的恶化,源自于对“地”的无价值认识的传统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念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带来了许多“有增长无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人类对物质的需求不断增大,生产和消费的规模也超过了任何时代,区域性的资源环境问题已蔓延到全球。
解决人地矛盾不断恶化的现实性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地理学交叉学科的优势,运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揭示、分析人口经济过程以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本规律和辩证关系,为人地关系的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路径与保障。
2. 1949—2000人地关系发展变化2.1个体农民所有、家庭分散经营的土地制度(1949年-1952年)纵观各阶级社会发展史可以看出,土地问题一直是事关王朝兴衰重大问题。
正因为如此,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最为关注的问题。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直到党中央在进行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土地分配仍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
将近的耕地被人口比重不到的地主阶级占有着,以上的其他农村人口主要包括贫农、中农和富农),他们占却只占有余剩下的的土地。
充分印证了“富者田连吁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说法。
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进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农村土地改革的全面展开,也标志着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个体农民所有的土地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2.1.1 实行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必要性任何制度的确立都不是突如其来的,都有其“前因后果”即实行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首先在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新解放区实行土地制度的根本性改革,确立起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一定具有深层次的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在地主的高利贷、重租和贱买贵卖的多番盘剥之下,生活窘迫,有时连最基本的生计都难以为续,更遑论改善生产条件,这也造成旧中国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与落后。
中国向来以农立国,却解决不了最基本的吃饭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束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极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主要障碍。
如果不对土地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农村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成果就难以巩固,新中国工业化的蓝图同样没有实现的可能。
因此,建立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是新中国建设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是一场薪新而深刻的伟大革命。
正如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所致的闭幕词中所说:“战争和土改是在新民主主义的历史时期考验全中国一切人们、一切党派的两个‘关’,他号召人民像过战争关一样过土改关,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
”2.1.2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确立的历史意义(1)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作为中国自土地私有以来耕地分配最平均、最彻底的一次经济变革,使长期存在的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所有权相分离的状况得以根本改变,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者的直接结合,农民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这就为农民劳动能力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正如马克思所说,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是农业生产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工具的所有权是手工业生产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样。
因此对生产力最大的解放就是对人最大的解放。
(2)组织农民政治团体,提髙农民政治地位由于农民长期处于地主阶级及其反动势力的压迫之下,政治意识淡薄。
这意味着依靠农民自身力量难以自动地获得乡村政治权力,必然要借助于自身之外的政治力量来实现这一政治诉求。
因此,中国共产党以其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为后盾,动员和组织农民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治势力和政治权威,便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运动,就是中国共产党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推翻地主阶级政治权威,建立农民掌握的新的基层政权的过程。
2.2 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土地制度(1953年-1978年)我国农村土地集体化的过程,主要是指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由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逐渐演变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农村土地制度的过程。
其中集体,统一经营土地制度确立的标志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普遍建立。
我国农村土地集体化的具体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2.2.1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向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制度的过渡阶段毛泽东在年秋的全国第三次互助合作会议指出,我们应该认识到,现阶段互助合作运动的中心已经从互助组转移转向合作社,合作社的发展要有计划、分等级进行,其中率先发展应该的是初级社。
参加互助组的农民只是在细微的生产环节上实行协作,以解决劳动力和耕畜等生产要素分布不均的问题。
互助组并没有收回把个体家庭所有的土地,农民仍然拥有对农产品的所有权。
然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采取的生产形式和互助组的区别是很大的。
尽管在初级社土地仍归农民所有,但在入社时,农民的土地必离开来,由合作社集体统一经营。
这样,个体农民和土地之间的直接的经济关联和控制权就荡然无存了,所有合作社成员的收入状况完全取决于初级社的经营态势。
从农村土地制度的经营形式的层面,不得不说这个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新变革路径的产生:即由“农民个体私有,家庭自主经营”向“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转变,这次变革是在不改变土地归个体农民所有的基础上的土地使用制度的革新,是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2.2.2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的初步形成阶段1955年初秋,“农村社会主义高潮”运动在广大农村兴起。
这场以建立高级社为最终目标。
1956年6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关于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化的规定,即要求入社农民必须把自家拥有的土地、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全部交给合作社,归集体所有。
2.2.3人民公社时期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土地制度的确立阶段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在这样一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就成为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不断高涨和过于表面化的胜利,使毛泽东对“超英赶美”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充满了极大的信心,助长了毛泽东对个人意志的自信。
毛泽东的这种过于乐观的心态预示着“大跃进”、人民公社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三面红旗”将要逐渐树立起来。
2.3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1978年至今)2.3.1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实行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高级社的突出问题,就是劳动成果的考核标准问题,即如何确定每个人所付出劳动数量和质量,以便做到公平、公正的统一分配。
在生产实践中,农民们发现,只有联系农作物的最终产量来计算劳动者的报酬,才能准确评价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
农民感到,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包”的单位越小,评价劳动者所付出劳动的准确性越高,而包产到户之后,家庭内部的劳动成员之间就可以不计较个人付出劳动的多少,因此生产管理的成本就大大减少,社员之间因计算报酬问题而发生的纠纷和摩擦的可能性也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