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信访,它象社会万花筒中的一个窗口,从中可以掌握社会脉搏的跳动;它象“温度计”,能准确体现某种社会动向发展速度,它又象“多棱镜”,能折射出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配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必然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道路拓宽及各种惠农政策的不断增多等与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利益的再调整。

加之,农民法治意识、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当感觉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一部分人开始运用手中的权力捍卫自己的利益,但由于受“权大于法”思想的影响,利益受到侵害时不是选择拿起法律武器,而是一味的上访,造成了目前农村信访量居高不下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目前这种现象的形势、原因、影响及对策。

一、当前农村信访的形势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分配格局日见雏形,农村信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信访总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信访范围不断扩大,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纠缠上访不断增多,其形式主要表现为“八个转变”。

(一)信访原因由矛盾类型向纠纷类型转变。

过去农村的信访主要是以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为主,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纠纷、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涉法矛盾纠纷占主流,其范围包括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一是农村新老宅基地的更换,邻里之间房屋的滴水、出路,新建房屋私抬地平面、地块买卖与占地等纠纷是一个永远有内容的话题。

并且当前农村中存在的“空心村”现象越来越突出,且有连年上升的趋势,一些老宅院常年闲置无用,给子女盖房再要宅基地,不断向村边、村外扩展,这样耕地和宅基地“争嘴”现象愈来愈突出。

二是医患矛盾。

医生和患者的矛盾日渐上升,愈演愈烈,双方协商无果,或根本就不去协商,于是患者或其家属便放弃走司法程序,而是堵住政府或医院门口,大造声势,扰乱正常工作秩序,要求尽快解决问题。

三是涉法案件。

个别上访人员自认为一些涉法案件处理不公,但又嫌起诉麻烦,怕耽误时间,于是为达个人目的,不走司法程序,而是集体上访。

四是干群矛盾。

一些村干部素质低,处理问题不当、不公,不能一碗水端平,坐偏车。

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恶化了干群关系,上访者有不把其推下台誓不罢休的气势。

五是村两委换届选举的后遗症。

自实行村民自治以来,农民可以投上神圣的一票,选出自己满意的村官。

但是在选举中,个别投机取巧者,依靠自己的家庭势力拉票、贿票,最终当上了村官,结果引起群众不满;也有个别人因为在选举中没有达到个人目的而恶意寻事的;还有因为选举不符合程序,群众质疑的。

因村官选举而引起的上访事件,在近几年的上访事件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六是占地拆迁。

因企业占地、公路占地或拆迁未得到赔偿,或过高赔偿要求未被满足而引起的上访事件,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

(二)信访总量由少向多转变。

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农村信访总量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据目前态势,预计今后数年信访量还将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三)信访主体由个体向群体转变。

“群”访越来越多,上访主体多元化、联合化、组织化倾向明显,往往群众受“法不责众”、“民意难违”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抱着人越多越有理、问题就越容易解决的想法,利用集体的名义,有组织、有目的地上访,使要解决处理的问题更趋复杂化,有时甚至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四)信访行为由“文”访向“武”访转变。

现在“武”访的人呈上升趋势,部分上访人员选择重大活动、重大节日、重要会议、领导人巡视等时机采取静坐、下跪、打标语等过激方式,有意制造不良影响,向党委政府施加压力。

少数上访群众情绪失控、行为越轨,出现堵塞交通要道、冲击党政机关等行为。

(五)信访层次由逐级向越级转变。

群众多数存在“唯大”、“唯上”的错误思想,存在“基层没用、上级有用、上上级更有用”的错误观念,认为有问题所找的机关越大越好,所反映的问题就越容易解决,从而使上访群众有了问题不是逐级反映,而是采取越级上访的办法,给基层党委、政府施加压力。

(六)信访调处难度由易向难转变。

过去信访案件所反映的问题比较单一,所涉及的部门较少,现在许多的信访案件所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有时要牵扯到多个部门,调处结果又往往很难让群众满意,这在客观上又把信访案件交给了基层党委政府,造成基层干群关系紧张。

(七)信访途径由部门向领导转变。

群众觉得通过“人治”途径解决问题比“法治”途径解决问题效果好,习惯于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纠纷问题,就是应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问题也不愿意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往往是上访人绕过责任单位、司法部门和信访部门向各级党政领导反映问题,存在找的领导官越大解决问题的效果越好,越能达到目的的错误观念。

(八)信访态度由稳重型向轻易型转变。

过去群众遇到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是向责任部门反映困难和问题,在处理结果不公平时再上访。

现在有的群众遇到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不向责任部门反映问题,就急于到政府上访,有时越级上访,在群众的思想中认为上访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和尚欠发达带来的必然结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涉及到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问题所引发的上访成为目前上访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必然涉及到赔偿问题,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财政紧张,赔偿标准达不到群众的期望值,一些村民就开始上访。

如某县为解决日益拥挤的交通状况,决定拓宽并延长一条旧路,在延长的时候,涉及到占用该县某村土地,该村一村民以赔偿标准低为由,开始上访。

政府职能部门不得已决定绕开该村,但该村民又以不利其通行为由,继续上访。

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一些村民不是以大局为重,而是只看重眼前的利益,百般阻扰。

甚至鼓动一些村民和其一起上访,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每年都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解决信访问题,不仅造成了严重影响,还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二)制度不健全带来的遗留问题。

由于制度不健全或不按制度办事而引发的上访问题也构成近几年信访不断增多的原因之一。

一是由于几千年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遇到问题不是按照法律法规办事,而是通过拉关系、找熟人等方法来解决,往往引发不公,留下了隐患;二是各种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为某些人找到了可乘之机。

如某县某村一村民为在县城行医方面,便托关系将户口挂靠在了该县一城中村。

20年以后,要求承包户口所在村的农用田。

该村召开村民大会表决否决他的要求后,便一直上访。

不仅给该村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他本人也因忙于上访而无暇顾及工作,生活陷入贫困。

三是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引发的矛盾。

各种制度落实不到位,如该收回、该销毁的凭证不及时收回、销毁引发的矛盾,某村村民拿着民国时期颁发的土地证要求村集体归还其宅基地,被告知该证已作废后,便不断上访。

因宅基地使用证填写不规范引发的上访也时有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一部分村民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这方面的典型表现就是“权大于法”思想在村民心中根深蒂固。

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寻求法律救援,而是层层上访。

认为级别越高权力越大的领导说话越是管用、威力越大,甚至通过越级访给基层政府施加压力,动不动就以赴省进京告状为由,要挟基层政府,,一旦得到一点“指示”便可以作为“尚方宝剑”向有关部门施加压力明明是涉法涉诉案件,非要基层政府予以解决,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如某村相邻两家张某和朱某因道路通行产生纠纷,张某将道路堵住,朱某就开始上访,多次到省到京上访。

张某因怕朱某上访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也开始上访。

原本是一个简单的民事纠纷,到最后变成当事双方都上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是诉讼成本过高及某些执法者自身素质不高,不能公平、公正判案也是引发上访的原因之一,担心其反映的机关和人员与其上级机关和领导有直接工作关系,对问题解决的公正性持怀疑态度。

一些人认为打官司既费时费力也费财,不如上访告状来的快,只要能够引起上一级领导的重视,一声令下,就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解决,既省时又省财。

三是部分群众受“法不责众”思想的影响,以为别人都能上访告状我也能,因此一遇到问题就纠集一些亲戚朋友组成庞大的上访团上访,扰乱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

四是现代通讯和交通高度发达,为农民越级上访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五是有权解决和处理问题的部门相互推诿,群众反映无门,就要到上级部门上访。

(四)个别干部素质不高。

是一些干部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处理问题能力不强、工作作风粗暴,当发生矛盾纠纷时,不仅不能很好的处理,有些时候反而会起到一些负面的作用,矛盾越积越深,最后发展到上访。

二是由于农村关系错综复杂、沾亲带故,村干部以权谋私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村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转而向上级政府寻求帮助。

三是某些干部出于私人目的,在出现矛盾纠纷时,不是积极地引导矛盾双方走法律程序,而是极力鼓动其上访,最后问题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三、农村信访造成的社会影响
(一)在农民上访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群众思想不统一,群众内部矛盾更加突出,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上访问题突出的村社,往往存在村社集体组织班子不团结,战斗力不强,甚至有的村社干部本身就参与了上访。

由于村社干部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处理农民上访问题上,无心发展生产,经济发展缓慢。

(三)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

在一些具有招商引资项目的乡镇、村社,部分群众由于土地征用过程中的赔付不到位,或在一小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的挑拨下,寻找种种借口刁难业主以满足其无理要求,甚至阻挠业主的正常经营活动,伤害了业主的利益和感情。

其直接后果是:想来的不敢来,已落户的想迁走。

某乡镇就因农民的上访阻工造成当地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无法正常生产,本想在本地继续投资上千万搞扩大再生产的这家企业,因这里的人“不好惹”到别的地方投资去了。

四、解决信访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没有稳定就无从发展,不改革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但发展是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

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带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关键是我们的政府部门如何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为了稳定放弃改革、放弃发展,也不能为了发展而放弃稳定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既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也考虑村民的接受能力,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在平稳中较快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在村民中形成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经过近些年的普法教育,村民的法律意识有所加强,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不再无动于衷、不再忍气吞声,而是开始寻求帮助。

但往往选择的是行政机关而不是司法部门,导致了许多集体访、越级访的发生。

要想改变群众的这种思维定势,一是要继续加大普法力度,当发生矛盾纠纷时首先想到得是拿起法律的武器找律师上法院打官司。

二是引导村民正确用法。

一些人自认为法律学得比较精通,当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时,便断章取义,甚至歪曲法律的原意,只看到自己的权利,不考虑应承担的义务,当要求其承担义务时,便认为是侵害了其合法权益。

因此要引导村民正确用法,既要大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又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三是消除群众“权大于法”及“法不责众”的思想认识误区。

不论人多人少,不论何事何故,只要违反法律规定,触犯法律,就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坚决打击“法不责众”思想的蔓延和盛行。

(三)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是要不断加强村干部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的修养,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问题和紧急问题的反应能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二是加强村干部廉洁自律教育。

牢固树立“立法为公、执法为民”和“甘当人民公仆”的为民意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解决问题不徇私、不枉法,争当廉洁的表率,在群众中树立公正严明的形象。

三是提高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能力。

贯彻落实规章制
度不弄虚不作假,坚决到位,不该执行的坚决不执行,不该通融的坚决不通融,不留隐患。

四是扩大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村干部不专断、不独行,每项重大决策都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民主,保证决策的公平公正。

(四)健全乡、村两级组织,加强信访队伍建设首先,乡镇要组建一支懂政策、业务强的信访干部队伍,这支干部队伍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是政治坚定,有干事创业和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对党的农村政策非常了解。

三是具备一定的农村工作经验。

四是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水平,能处理和化解农村各种矛盾。

五是坚持原则、办事公道,敢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

六是清正廉洁、作风正派,能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村级信访组织,应由村支书牵头,由村中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组成,他们在村中有一定的威望,诚信度高,群众相信他们,愿意向他们反映情况,依靠他们。

有了他们,农民就会觉得在村中就有说理的地方,不必舍近求远。

这样可以做到小事不出村。

(五)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法律办事。

一是很多信访问题的发生,都是由于制度不健全带来的后遗症。

虽然我国的法治进程在不断地加快,但是法律的滞后性决定了每一部法律都不可能万能的,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不断充实。

因此,要不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坚决执行现有的法律法规。

在处理信访问题的时候,要区别对待,对那些确有冤情的上访人,要积极地帮助其解决,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也要热情为期指出负责的部门。

对那些无理访、缠访行为要坚决的予以打击。

《信访条例》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它公民的合法权利,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如有违法,严格按照第四十七条和四十八条的规定处罚。

(六)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定期排查、超前化解应作为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重要方法。

乡村干部要经常扎在群众堆里,对村民的思想动态要清楚,做到听民情之声、了民情之意、做民情所想、解决民情所需。

要及时掌握信访信息,做到早预测、早预防。

要组织人员定期排查,见微知著,对可能发生的越级或集体上访,提前发现、提前介入,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将一些矛盾纠纷尤其是信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针对突发事件要建立及时报告制度,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对上级政府部门有明确意见的信访问题,要及时安排分管部门组织力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

要深入细致地排查,化整为零,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就地化解,努力将问题解决在当地。

有不稳定苗头的,由所在单位负责控制,实行日报制,掌握最新动态并及时地让上级了解情况,确保防控到位。

不断定期排查,建立“工作日志”,通过日汇报、月座谈、季总结,不断挖掘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问题,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

(七)发展经济、加强学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俗话说,闲则生事,乡村干部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立足村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闯出适合本村发展的新路子。

让村民人人有活干,视时间如财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文化和发展经济上。

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构
建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信访问题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必然产物,既不可怕也不需要逃避,只要积极解决、合理引导、逐步规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民主法治的不断健全、人民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必然被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趋势所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