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师德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师德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师德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师德观,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
首先,孔子强调教师身教言传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
孔子本人就是以身作则的典范,他强调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认为只有这样,即使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反之,如果教师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学生也不会听从。
其次,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
他不仅教育学生要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而且自身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
第三,孔子提倡自省自克,改过迁善的修养方法。
他主张遇事要善于进行自我省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要求学生“过,则勿惮改”,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最后,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职责。
他认为教师应尽自己的社会职责,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综上所述,孔子的师德观包括身教言传、立志、自省自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观点对于当今的教师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师德观
师的统一 , 强调尊重与爱护 的统一 , 实现客体与主体的统一 。
关键 词 : 孔子 ;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师德观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1
文献标 识码 : A
De c . 2 01 6
1 2月
论“ 学而不厌 , 诲 人 不倦 " 之师 德 观
杨 娟 娟
( 信 阳师范学 院 教育科学学 院 , 河南 信 阳 4 6 4 0 0 0 )
摘 要 : 孔子“ 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的师德观, 内涵包括勤奋好学的乐学精神、 实事求是的崇学情怀, 及有教无类的教
练, 追求尽善尽美 。 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地步。他这种学而不倦 的进取精神最终赢得师襄的敬佩。
1 . 2 “ 诲人 不倦 ” 的 内涵 分析
其一 , 有 教无类 的教 学态 度 。孔子 “ 性相 近 , 习相 远 ” 的“ 后 天 环 境差 异 说 ” 为其 实 施 “ 有 教无 类 ” 的教 学
周 礼 中的一 个 问题 . 直 至弄 懂 。
第二 , 实事求是的崇学情怀 。不懂就问、 就学 , 不 随意凭空猜想 , 不 刚愎 自用、 独断专行 。他对弟子讲 “ 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是知也” ( 《 论语 ・ 为政》 )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专为孑 L 子写了一首《 每事 问》 的
诱, 耐心教导 , 最终将其培养成德行兼备之才 。他 曾表 白: “ 爱之 , 能勿劳乎?忠焉 , 能勿诲乎? ” ( 《 宪问》 ) 其二, 因材施 教 的教学方 法 。孔子 遵 循 “ 教 学有 法 , 教 无 定法 ” 的 教 学原 则 , 将 具有 发展 性 、 主体 性 特 征
试论孔子的教师职业素质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认为,教师是社会的核心力量,起到了培养和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
他对教师职业素质的思想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孔子的看来,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素质:德行高尚:教师应该有良好的品德,作为社会的楷模,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识渊博: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学识,能够提供学生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关爱学生:教师应该关爱学生,认真研究学生的情况,帮助他们成长。
敬畏天地:教师应该恭敬天地,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这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忠诚社会:教师应该忠诚于社会,尽职尽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德行和学识,能够关爱学生,尊重自然界和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的教师职业素质思想对当代当代的教师也应该借鉴孔子的思想,努力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素质。
除了上述五点,还有若干其他的素质也是必要的:责任心强: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心理素质好: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工作压力,善于沟通和控制情绪。
专业知识丰富: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精通,能够提供学生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师德高尚: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尊重学生,自身品行端正,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教学能力强: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较好地传授知识。
总的来说,教师是社会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职业素质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对社会的贡献。
孔子对教师职业素质的思想是对当代教师的启迪和指导,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素质,为社会做出贡献。
论孔子师德观对当今师德建设的启示
论孔子师德观对当今师德建设的启示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和理念对于当今师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孔子的师德观中,他提出了“为政以德,教学无类”的理念,主张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德行,成为道德的楷模和学生的榜样。
这一理念对于当今师德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首先,孔子的师德观强调教师的德行修养,强调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的作用,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在当今社会,教师的形象和作用依然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作为社会的守护者和引导者,应当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的塑造。
只有通过自己善行的示范,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对学生的德育和品格的塑造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其次,孔子的师德观强调教师的教育才能和专业素养。
他认为教师应当有扎实的教育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发挥自己教育的作用。
因此,在当今师德建设中,教师们也应当注重教育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得自己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再次,孔子的师德观注重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他认为教师应当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涵养人的品德和助力社会进步。
因此,教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最后,孔子的师德观强调教师的自身修养和自我完善。
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认为教师应当在不断学习和修炼中完善自己,与人为善,以真心待人,与同行交流共进。
在当今社会,教师们也应当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水平。
同时,教师们还应当与同行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难题,互相借鉴和提升,不断推动师德建设的进步。
综上所述,孔子的师德观对于当今师德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师德观
孔子就是我国最早的,也就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她在从教的生涯中创立了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独特的师德观,成为后世为师者的指导思想,其身体力行的师范行为,成为后来为师者的榜样。
当今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孔子的师德思想,为我们确立新的师德观就是大有裨益的。
1.“仁”就是孔子师德观的哲学基础。
春秋就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群国之间战争连绵不断、宫室内部新权与旧贵争夺权力的斗争此起彼伏的大变革、大转化的时代,也就是百家争鸣、观念更新、人才倍出的年代。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耳闻目睹了这种‘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缺乏人伦道德的状况,提出了崭新伦理学说,即“仁”的哲学思想。
她讲的“仁”从《论语》中瞧包括做人的全部规范,诸如:忠、恕、考、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
那么,“仁”的最根本的涵义就是什么呢?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
从这种观念出发,孔子对施“仁”的方法,行“仁”的表现,仁与智、能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评述。
孔子在《论语》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譬,可谓人之方也已。
”这就就是说,仁就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脚,要使她人也站得住脚;自己要行得通,要使她人也行得通,能够从身边拿一件事作例子,推广开去。
可以说就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在她瞧来对于一个愿意学习的人,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她认为如下表述就接近于“仁”或就是“仁德”了。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即刚强、果断、质朴、言语谨慎,这四种品质都具有的话,可以谓近乎仁德。
她还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她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主,泛受众,而亲仁。
”意思就是,年轻人在爹娘面前,得孝顺,与兄长处,得敬爱,说话得谨慎、诚实可信,广泛地友爱大众,亲近仁德的人。
当学生樊迟问她作为一个人仁德的表现时,她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孔子的师德观对成就教师幸福的现代启示
孔子的师德观对成就教师幸福的现代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他的思想理论以及人格魅力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推崇和钦佩。
在孔子一生中,他所处的社会虽然复杂多变,但孔子却始终站在了人民的角度,走上了教育之路。
他的教育教导不仅涉及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习、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引导,追求“君子之道”、教化人心。
孔子在师生互动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他的师德观对于成就教师幸福起到了现代启示的作用。
一、孔子的师德观孔子认为,作为一位老师,要有崇高的情操、良好的人格、严正的操守,在师生关系中体现出崇高的人品、大爱之德,传达出真理、道德、美德,引领学生在道德、学业、思想等方面获得全面的提升。
(一)孔子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孔子认为,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敬、相互关怀的情感联系,这是教育的基础。
孔子曾经说:“行己有耻”,教育者要先做好自己,才能够学生做到更好。
因此,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和素质,让自己成为受学生尊敬的指导者和朋友。
孔子提倡情感交流,让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引领学生成长。
(二)孔子强调教育就是“以德育人”孔子提倡的是以德育人,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第一位。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先培养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必须有一个德行高尚的引导者来进行引领。
老师作为一个道德榜样,必须身体力行,做到言传身教慷慨激昂,使学生被感动、被感染、被启发。
(三)孔子强调“诚信”教育孔子认为,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
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和实际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来示范诚信,让学生了解到诚信的大义,学会诚信、尊重、宽容等品德,塑造出良好的人格。
二、现代启示:孔子的师德观对于成就教师幸福的现代意义(一)加强人文关怀在当今社会中,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教师应该以孔子为榜样,注重精神上的交流和探讨。
应该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学生是人,并非机器,不仅要关注到他们的学习情况,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友谊。
师德随笔:从《论语》中悟师德关于师德的论语
师德随笔:从《论语》中悟师德关于师德的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提出了许多关于师德的
观点。
以下是从《论语》中得出的关于师德的一些论点:
1. 仁爱之道: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经历的,不应该施加
给他人。
作为师者,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爱学生,引导他们正确成长。
2. 以德为师: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即只要学生肯学,不论贵贱、智愚,都应给予
教育。
师德在于用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来影响学生,成为榜样。
3. 善于教导: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指出喜欢好色的人应该喜欢德行,即师傅应该善于教导学生德行,引导他们向善向上。
4. 知识为基础: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学习的目的在于时时刻刻
地去实践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作为师者,应该不断学习进步,并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5. 有责任感: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要有思考,有责任感。
作为师者,
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引导他们思考、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的来说,《论语》中强调师者应具备仁爱之心、以德为师、善于教导、有责任感,
以及与学生共同学习、思考与进步的态度。
这些观点对于塑造良好的师德有着重要的
参考意义。
教师节丨重温孔子的6句话 尊师道 敬师德 念师恩
教师节是一个向教师致敬的节日,也是一个重温尊师道、敬师德、念师恩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孔子所提倡的尊师道的思想,重温孔子的六句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孔子对师德的高度尊重和崇敬。
在孔子看来,无论是智慧还是品德都是值得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对象很广泛,而老师是首要的学习对象。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管处境如何,都要学会尊师重道。
2.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认为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就必须不断地温故知新。
温故是指继续研读经典,不断领悟其中的智慧;知新是指不断关注时事,学习新知识,保持头脑灵活。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不能停止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师”。
3.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强调的是要以乐学的态度去对待学习。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乐于学习的人,喜欢学习,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除了要有知识的储备和热爱学问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4. 孔子曰:“不耻下问,才生学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敢于问问题。
作为老师,更是如此。
老师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有一颗虚心求学的心,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
5.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强调的是对道德与智慧的追求。
对于老师来说,无论是为人师还是为人父母,都要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和智慧。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有一种不懈的追求,要有一种不懈的奋斗意识,同时也要有一种不懈的追求的勇气。
6. 孔子曰:“教书不传,父子之间,礼义不传。
”这句话强调了老师的责任与担当。
老师是学生的启蒙者,是社会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热爱学生,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孔子七大教育思想观点总结
孔子七大教育思想观点总结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观点。
以下是孔子七大教育思想观点的总结:1. 尊师重道: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尊重和崇拜教师。
他强调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的地位和知识,同时老师也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提倡师道尊严,将教育视为师德问题,并将其与治国理政相结合。
2. 以德育人: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他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学生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他倡导"君子修身,以安百姓"的思想,将教育作为培养优秀人才和贡献社会的手段。
3. 教育人性:孔子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力,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能。
他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 实用主义教育:孔子强调教育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他提出"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著之者"的教育观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5. 求真求实:孔子注重对事实的观察和实证,他主张学生应该基于真实的现象和情况进行学习与思考。
他强调实事求是,反对虚浮和空洞的学术讨论。
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要求学生在行为上具备诚实的品质,并以实际行动来践行价值观念。
6. 启发式教育: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师应该起到指导和启发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教师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7. 终身学习:孔子认为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应该只局限于学生时期。
论孔子的师德教育思想(共2篇)
论孔子的师德教育思想(共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论孔子的师德教育思想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1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先世为殷人,系宋微子的后裔。
到五世祖木金父时,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木金父亦被降为士,并“绝其世”,即被剥夺去卿大夫的世袭地位。
为了区别公族,他便改姓孔。
其三世祖孔防叔,畏华氏之逼逃亡鲁国(今山东)定居。
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鲁国贵族孟献子属下一个“有力如虎”的猛士,因立两次战功,提升为陬邑(今山东曲阜南)大夫。
孔纥大约六十几岁时同一个年纪不满二十岁的姑娘颜徵在成婚。
年龄的差距,可以看出其阶级地位的悬殊。
传说他夫妻俩因祈祷山神来不及回家,妻子就在山洞中生下孔子(此洞便以“坤灵洞”和“夫子洞”命名,今尚在。
山即称“ 尼山”,位于曲阜城南)。
?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
孔子的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
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贫,故多能鄙事。
” 他青年时期在季氏门下当过委吏(管理仓库),还当过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触到社会下层,了解到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
?孔子生长于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在周礼的熏陶下,六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十五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他学习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从中寻求治国救人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程宝一师德为先《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论的第一条就是“师德为先”,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
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政教合一的传统,教师是社会文化道德的维系者,所谓“师之所以存,道之所以存”。
教师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多地体现在对职业道德的强调上,更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师范作用。
(一)热爱教育事业孔子成为万世师表,流传千古,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包容。
在他政治生涯经历大起大落,在陈国最破落的时候,他仍旧坚持在杏树下讲学传教。
尤其是他晚年回到鲁国之后,更是全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晚年整理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基本教材,说明孔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一以贯之,用“爱”的教育思想对待教育事业和学生。
(二)热爱关心学生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衡量标准。
是教育知识的传递,是人格的塑造,是心灵的沟通与交融。
所以,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爱学生,就是要亲切地关心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在人格上平等对待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全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孔子跟弟子相处,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人格上的尊重平等,他对学生的教育秉持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思想,对弟子毫无保留。
孔子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儿子一样,没有厚此薄彼。
“陈亢问于伯鱼”(《论语·季氏》)一章中记载,陈亢问伯鱼:“你从夫子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导吗?”陈亢之所以发问,是因为他用常人之心态来揣度孔子,认为孔子对儿子总会偏心。
然而,孔子却是一视同仁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无论你是年老年幼、聪慧愚笨、贵族贱民,孔子都是“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平等对待,教之成才。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人,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细心教导。
孔子有关师德的名言
孔子有关师德的名言1.孔子说:“教育是无形的香火,师德是燃烧的火炬。
”2.孔子强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3.孔子认为:“教育应当以德为先,师者以身作则。
”4.孔子曾说:“师者,教育中的明灯,悉心栽培学生。
”5.孔子提倡:“教育要以爱心为基,师德是造就未来的基石。
”6.孔子强调道:“师者,学生灵魂的工程师,犹如泉水滋润花朵。
”7.孔子认为:“师德应该时刻与学生共成长,引导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8.孔子教导:“师者,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要善于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9.孔子强调:“师者,育人之责重于泰山,品行决定学生的品质。
”10.孔子曾说:“师者,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榜样。
”11.孔子认为:“师德是教育的精髓,重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2.孔子教导:“师者,潜心研究学生的需求,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13.孔子强调:“师德要以真诚对待学生,与他们建立起信任和亲近的关系。
”14.孔子曾说:“师者,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15.孔子认为:“师德要以尊重、理解和包容为基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16.孔子教导:“师者,要对学生的人格品质进行塑造与培养。
”17.孔子强调:“师德要有言传和身教并重的能力,用心呵护学生的成长。
”18.孔子曾说:“师者,有责任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追求卓越的境界。
”19.孔子认为:“师德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追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20.孔子教导:“师者,应当时刻保持专业的素养,追求教育事业的卓越。
”。
孔子的师德观对成就教师幸福的现代启示
孔子的师德观对成就教师幸福的现代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伦理学家,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和观念对现代教师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是他的师德观可以给现代教师带来深刻的启示,帮助现代教师实现自我成就和幸福。
一、孔子的师德观孔子的师德观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基本人格的修养、教育智慧的传授、人际关系的处理。
一方面,他强调教师的基本人格服从道德法则和道德行为的导向,要做到“德行天下先”,培养和锤炼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他注重教育智慧的传授,认为教育有方法,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制定教育计划,让学生在启迪和引领下自主学习;最后,他还强调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认为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要用心呵护,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
二、孔子的师德观对现代教师的启示1. 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为人师表的优秀品质,才能够成就学生和自我实现。
而孔子的师德观可以帮助现代教师在人格内涵的修养方面进行深刻思考和汲取经验。
例如,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该积极坚持诚信、公正、勤奋等道德规范,借鉴孔子强调的“不因物喜,不因物而忧”的思想,保持内心的平稳和坚定。
2. 助推学生形成成长机制孔子的教育智慧中,最为突出的要素是散珠式、差异化的教育策略。
这一方面源自孔子对学生自主发展和自我成就的重视,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注重启发和激发学生,而不是“铺教和熏陶”。
因此,现代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发展特点,采用多种方法、策略和技巧,帮助学生打破瓶颈,发挥潜力,实现自我成就。
3. 建立健康、融洽的人际关系孔子教育思想中,师生、家长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强调,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还要对家长负责,积极关心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状况,建立起生动活泼、温馨和谐的家校互动机制,真正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全方位服务。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孔子(551年前-479年前)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尊师重道、诚信立身、德行为先等。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和道德品质。
在孔子看来,师德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他提出了“三行”(行善、行正、行恭)和“三听”(听经、听训、听问)的观念。
孔子强调学生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并将老师视为自己的榜样。
他认为只有通过模仿和学习优秀的榜样才能实现德行的提升。
其次,孔子的学习方法包括勤学好问、实践与知识的结合、示范教学等。
孔子强调学习要勤奋努力,勤学好问是学习的基础。
他认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提问,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同时,孔子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孔子还提倡示范教学。
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激励和引导学生。
孔子自身就是最好的榜样之一,他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以此来教育学生。
他认为只有通过言传身教,才能影响和引导学生。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包括尊师重道、诚信立身、德行为先等,以及勤学好问、实践与知识的结合、示范教学等。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德行,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这些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为后来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孔子师德观的主要内容
一孔子师德观的主要内容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他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的这些话,充分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颂扬孔子教人是“早正以待”。
(《荀子·儒教》)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卫灵公》)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言教”在于说里,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无言之教”在于示范,通过暗示、榜样去影响学生,潜移默化。
孔子强调身教,强调教师要以自己的道德行为为学生做出榜样。
教师提倡要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才能发挥其榜样的作用。
这是很重要的一环。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述而》)子贡道:“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公孙丑上》)《吕氏春秋·尊师》记载:子贡问孔子:“后世将怎样称道您?”孔子说:“我何足以称道呢?不得已,一定要说吧,就算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这点而已!”爱护学生,无私无隐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颜渊》)教师是仁者也是智者,教师应热爱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爱护学生,能够不叫勤劳吗?忠于他们,能够不教诲吗?又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师德观
孔子师德观.doc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其师德观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孔子的师德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德为师
孔子认为,一个好老师首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德为师。
一个优秀的老师会影响和激发学生,使他们对老师的教学和行为充满敬意,对老师形成好感和信任,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地学习知识、接受德行修养。
二、传道授业解惑
认为一个好老师应该尽其所能,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孔子对于教学的五个步骤是以“居敬自守、立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人修身为前提,才去授业解惑。
三、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认为一个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用自己高尚的德行和优秀的行为示范影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倡导的“凿壁偷光”,是对学生精神成长的一种启迪和引导,要求学生不仅要求学知识和技能,更要缘由自己的生活条件,自我顶自我,努力为了自己争取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四、因材施教
孔子的师德观强调因材施教,从学生的个性、能力、特长出发,因材施教。
他认为,教育不是一概而论,而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育计划,推广学生的长处,弥补他们的不足,实现个性化教育。
总体来说,孔子的师德观强调教育以人为本,注重道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因材施教、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这些思想对我们现代化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孔子公正观对师德的启示
孔子公正观对师德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奉为孔门正宗的创始人。
他创立了儒家思想,提倡“仁”的理念,强调礼、义、智、信、勇等道德操守,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德之风。
在教育领域,孔子宣扬“以爱之心,治教之道”,倡导“以德治学”,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概念,强调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师德修养,以此为学生树立榜样。
而孔子的公正观又是怎样的呢?孔子的公正观可以概括为:公正对待每个人,不偏不倚,不以身份、地位、贵贱论高下。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意思是说,对别人真心实意地关爱和尊重,就可以得到别人同样地关爱和尊重。
此外,孔子在接见不同阶层、身份的人时,尽可能地平等对待,在言语和行为上都表现出对人的尊重,不做出狭隘、偏见的判断,这是对他公正的一种表现。
我认为,孔子的公正观对于教师来说,有以下三点启示:第一点,教师要公正对待每个学生,不偏不倚。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全面、公正地评判学生的表现,不能因为学生的境况或者家庭环境对其有所偏见。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特长,以不同的方式去呵护和培养学生的潜能,不因为缺乏表面成绩或者外在条件的限制而将其淡忘。
第二点,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平等的尊重。
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每个学生的全面尊重,不能将学生归于某一种族、信仰、阶层来区分对待。
任何学生,只要他愿意好好学习,就应该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公正的对待。
不应该因为学生的身份背景、家庭环境、贫富差异等而对其形成歧视,更不能以此为由抹杀学生的潜力。
只有平等的对待、尊重,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自己发展所需的支持和帮助。
第三点,教师要构建自己的“师德公正”。
孔子提出了“师道尊严”的理念,说的是一个道德引导者应该具备的高尚和正义的品德形象。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更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行为来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构筑自己的师道尊严。
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根本上塑造自己的品德形象,摒弃各种形式的不正之风和不良行为,做到清正廉洁、以身作则,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一个可信赖的人,是一个多维度发展的引路人。
表示传统师德非常重视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人表率模范作用的先哲名言有
表示传统师德非常重视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人表率模范作用的先哲名言有传统师德非常重视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人表率模范作用的先哲名言有很多。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孔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贵为教师的人应该慎重言辞,行动上要积极主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2.孟子:“教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告诫教师要以无限的耐心去教导学生,并且乐于不厌地教导学生,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投入。
3.荀子:“君子以言为行,以行为言。
”这句话强调了教师应当积极实践自己所教授的道德准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而不仅仅局限于口头上的言教。
4.孔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意味着教师要不断自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同和理解。
5.朱子:“立身以立学为本。
”这句话强调了教师的首要责任是要以正直的品德和行为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形象,才能够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
6.曾国藩:“得自己齐全,其他齐全。
”这句话提醒教师要首先注重个人修养和自身的发展,只有自己成全了,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完成全面发展。
7.陶行知:“以身作则,方能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教师的榜样作用,指出只有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激励和引导学生,才能够培养出有道德观念和纪律意识的学生。
8.郭沫若:“先打胜,后打败,而打败是其次,而先打胜是第一位。
”这句话表达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出自信心和胜利的信念。
总之,传统师德强调了教师本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对于学生的影响,以及教师在行为上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这些名言提醒了教师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形象。
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出品德高尚、有道德观念和素养的新一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是我国最早地,也是最有影响地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从教地生涯中创立了系统地教育思想,为后来教育事业地发展起到了巨大地作用.其独特地师德观,成为后世为师者地指导思想,其身体力行地师范行为,成为后来为师者地榜样.当今我们在新地历史条件下,研究孔子地师德思想,为我们确立新地师德观是大有裨益地.
.“仁”是孔子师德观地哲学基础.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群国之间战争连绵不断、宫室内部新权与旧贵争夺权力地斗争此起彼伏地大变革、大转化地时代,也是百家争鸣、观念更新、人才倍出地年代.作为伟大地思想家孔子耳闻目睹了这种‘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缺乏人伦道德地状况,提出了崭新伦理学说,即“仁”地哲学思想.他讲地“仁”从《论语》中看包括做人地全部规范,诸如:忠、恕、考、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那么,“仁”地最根本地涵义是什么呢?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从这种观念出发,孔子对施“仁”地方法,行“仁”地表现,仁与智、能地关系进行了精辟地评述.孔子在《论语》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这就是说,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脚,要使他人也站得住脚;自己要行得通,要使他人也行得通,能够从身边拿一件事作例子,推广开去.可以说是实行仁德地方法了.在他看来对于一个愿意学习地人,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在日常生活中,他认为如下表述就接近于“仁”或是“仁德”了.“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即刚强、果断、质朴、言语谨慎,这四种品质都具有地话,可以谓近乎仁德.他还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主,泛受众,而亲仁.”意思是,年轻人在爹娘面前,得孝顺,与兄长处,得敬爱,说话得谨慎、诚实可信,广泛地友
爱大众,亲近仁德地人.当学生樊迟问他作为一个人仁德地表现时,他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平日容貌态度要端庄,办事情严肃认真,为别人做事要诚心实意.这几项,即使去到边远地区,后进部落也是不可丢弃地.学生子张问孔子何为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诲,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仁就是庄重、宽厚、诚实、勤劳、慈惠.庄重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地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地任用,勤劳工作就有成绩,慈惠就能很好使唤别人.为了捍卫仁,他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豁仁有杀身以成仁”.并提倡面对仁德之事,要争先恐后,“当仁不让于师”.他深刻地认识到仁德与学业地关系,他认为确定了高尚地道德目标,就能激发学习地动机;有远大地学习志向、端正学习态度,就能把学习推向前进.不然,就会造成“智及之,仁不能之;虽得之,必失之”地结果,即凭着增进学业和智慧而得到地东西,如果没有用高尚远大地理想和德行来保持和发扬它,就是得到了,也一定会丧失,不会内化为自身地聪明才智;反之,如果人不能学习,不但不能真正形成优良地品德,就是已有好地品德,也会丧失.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纹;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出狂.”大意是即使爱好仁、知、信、直、勇、刚等道德品质,也会因不好学,而产生愚、荡、纹、乱、狂等流弊.因此,孔子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徙,闻善不能改”地人感到忧虑.孔子地“仁”学思想里还有一个重要地涵义就是“尚贤”.“尚贤”就是注重个人地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要论其出身高低微贱.因此,他提出“学而优则仕”,孔子所说地优,不仅是学习知识方面成绩优秀,而且是德、识能力等方面地表现.在《论语•子路》篇中记载了他这样地一段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他告诉人们即使读过三百篇诗经地人,把政务交给他,完成不了,叫他出国办外交,又不能独立应酬和谈判,这样,即使书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如何才能有仁德思想,孔子赞称这样地说法:“君子学道则爱人”,他认为人可以把“道”地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地这种仁德地思想,在他地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中也充分地体现出来.
.孔子地师德观地核心.孔子把仁作为人生地最高境界,仁是他
最高地道德原则.由此,在他地教育思想中充斥着“仁爱”思想,在他地教学过程中饱含着“仁爱”地教学实践活动.
①在教育对象上,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地“仁爱”思想.孔
子“有教无类”地教育思想,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地格局,使广大地自由民得到受教育地资格.为了使那些经济上并不富裕地人得到教育,他提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即“只要主动给我一点见面礼,我就不会不教他地.”他地这一思想充满了“爱人”地仁德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地具体表现,他要用自己拥有地知识、道德人格及能力去影响别人成为一个高尚地人,有道德地、有知识、有能力地人.这也是他“有教无类”地目地.在“有教无类”这种“仁爱”教育思想地指导下,广收门徒,出现了弟子三千地局面.其弟子中有贵族出身地孟懿子、南宫歇叔,有“居陋巷”地颜回,“贱人”之子子张,父亲种瓜地曾参.他不嫌弃无文化地“鄙主”,不拒绝“难与言”地童子.在年龄上有比他小四岁地秦高,也有比他小五十三岁地公孙宠.在地区上,不仅有鲁国地,还有卫国地子贡,卞地地子路,陈国地
有南方吴国地言偃等.在德行上,有颜回、闵子骞那样德行较高地人,也有坐过牢地公
冶长,在性格上,有欲望多地申枨、愚笨地高柴、迟钝地曾参、偏激地孙师、鲁莽地仲由等.②在教学态度上,始终坚持“诲人不倦”地乐道精神.
诲人不倦地乐道精神,是孔子对学生仁爱地又一种表现.为了教好学
生,他倾心于每个学生,把所掌握地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论语》中曾不止一次地记载了孔子对弟子地教学态度.“子曰:二三子以为我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为:他们这些学生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瞒吗?我没有任何隐瞒,我没有一件言行能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地为人.又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③在培养学生地过程中,坚持身体力行地示范精神.孔子从来
主张说到做到,不发空论,不空许愿.他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自己也能做到身体力行.如要学生“崇德”,他自己首先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他要弟子们努力学习,自己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地奋发,起到示范地作用,表现了他对弟子地仁爱之心.
④在教育教学中,善于观察掌握学生地个性,实施“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孔子在教学中善于分析他所教育对象地性格、才能、兴趣、特点,然后再进行施教.他准确地分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看到“师也过,也不及”地特点.当几个学生一起来到他身旁时,他能清楚地说出:“闵子侍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他正是在了解学生地基础上对他们施行恰如其分地教育.如对一个仁字地解释,回答颜回是“克己复礼”,回答司马牛是“其言也”,回答仲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如在对“闻斯行诸”地问答中,极力鼓励平日畏缩不前地冉求“进之”,教育平日不加思索勇于行动地子路,不要轻举妄动.孔子之所以能因材施教,是他
对学生关心备至地仁爱思想地表现.孔子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地
另一个方面地表现是,能够耐心而恰如其分地启发教育学生.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当学生有了学习地要求后,去打开他地心扉;在他对问题考虑差不多地时候,再对他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这样,学生得知一点后,便能联系到许多点,而不是孤立地在读书、硬记忆.孔子这种充满爱心地教育方法,深得学生们地敬仰.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⑤
为了掌握真知灼见发愤学习,为学生做出勤学、勤思、多闻地示范.在
学习态度上孔子从来主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只有那种以学为乐地人才能学业有成.为了学习和锻炼自己,他提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还认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这是一种必要地学习方法.他钻研知识竟达到了“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将至”地程度.这种精神所表现出地是孔子求知地品格,但在这种品格地背后,其动力因素就是一颗火热地热爱教育事业地心,一颗热爱学生地心.
.用仁爱之心和谐师生关系.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
必须具备地条件.孔子对弟子从来严格要求,关心备至.他不仅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地增进,而且也很关心学生们地生活与健康状况.他看到他地学生闵子骞、子路、子贡较好地表现感到由衷地高兴,厚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专程去看望.颜渊、子路死后他非常悲痛.他和学生有深厚地情谊.他曾说过,自从得了颜,学生们更加亲密;自从得了子路,再也没人敢骂他了.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意即爱学生能够不勤劳吗?忠于学生,能够不教诲他们吗?他批评弟子们时很注意分寸和方法.如当批评子路弹
瑟“奚为于丘之门”后,一些弟子便不敬爱子路了,于是他又当着大家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说他弹地不是很不好,而是不很好,在弟子中为子路挽回了面子.他平易近人地态度,诚恳关切弟子们地生活,不仅为他地学生所敬重,而且也为后世处理师生关系做出了典范.孔子所创立地师德
观,充满了仁爱地哲学思想,正如他地学生子贡所赞颂地那样:“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他高尚地师德,不仅是过去为师者学习地榜样,也是我们生活在当今时代地教育工作者地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