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词四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

12 词四首◇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四首词都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渔家傲·秋思》词,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苏轼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四首词..2.品味语言,体味词的韵律美、意境美..3.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在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感受词的音韵美..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难点◇1.重点:(1)从整体上把握词的内容,感受其中的意蕴..(2)体会作者的情感..2.难点:提高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九年级上册时,我们一起学习了《岳阳楼记》,我们从中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民之情..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渔家傲·秋思》来领略他的边塞情怀..二、学习新课(一)学习《渔家傲·秋思》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步骤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诵读,让学生把握诵读的节奏、停顿和语气..提问:朗读时的情感是怎样的?明确:低沉、忧郁、哀伤..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塞.(sài)下浊.酒(zhuó)燕.然(yān)未勒.(lè)羌.管(qiāng)寐.(mèi)3.学生合作疏通文义,分别概括词的上下阕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明确: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凄凉的秋景;下阕重在抒情,集中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忧国思乡之情..4.用散文的笔法改写上阕内容..(提示:紧扣“异”字..然后教师展示自己改写的内容..)明确:每当秋天来临,边塞的景物就与中原迥然不同:边塞没有江南的风景宜人,有的只是一片凄凉:大雁向衡阳飞去,无半点留恋..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边塞独特的声音..重重叠叠、形势高险的山峰中耸立着一座孤城,夕阳西下,烟雾缭绕,城门因战事吃紧而早已关闭,戒备森严,虽有王维“大漠孤烟直”的开阔,但已没有了那种壮美..此景怎一个“凄凉”了得..步骤三:精读课文,赏析语言1.这首词不仅写景雄浑、开阔,抒情深沉、真挚,而且语言简洁含蓄,比如“异”字,统领上阕内容,准确含蓄..请合作赏析本首词的精彩词句..明确:“衡阳雁去无留意”从侧面写出了边塞秋景的凄凉;“长烟落日”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让人想起“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景象,极具边塞的特色;“浊酒”写出了边塞生活条件艰苦;“燕然未勒”引用窦宪的典故,使语言精当典雅;“羌管悠悠”运用叠音词,写出了羌管之音的悠扬、哀伤,更能衬托守边将士的思乡情结..教师小结:整首词通过描写艰苦的守卫边疆的生活,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作者忧国与思乡之情相互交织,矛盾纠缠,最终爱国战胜了思乡..2.请赏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明确: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将军和征夫都已满头白发,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二)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诗、词、文、书、画上均为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之一..苏轼在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下此词..步骤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发(fā)骑(jì)为(wèi)2.应以怎样的语调和气势读这首词?明确:昂扬的语调,奔放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之情)4.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步骤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明确:词的上阕描绘了出猎时的盛大场面..词中的“狂”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在百姓倾城而出,观看狩猎;“狂”在他自比孙郎,乘马射虎..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明确:上阕写出猎时的盛大场面,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意气风发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的抒情做铺垫..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这一情怀又具体表现在哪些词句上?明确:词:“开张”——豪放..词句:“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步骤四:品读课文,赏析手法1.苏轼的这首豪放词作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①衬托..“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②用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他要为国立功的壮志..③隐喻..词中以“天狼”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④寓情于景..借出猎表达了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2.带着热情、豪放的感情朗诵课文..朗诵指导:上阕:描写场面,朗读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下阕:抒发豪情,朗读声调要高亢,气势豪迈..教师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生活中总有许多磕磕绊绊,我们应该学习苏轼以乐观的心态,豁达的胸怀勇敢地去面对..三、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附:板书设计渔家傲·秋思{ 风景异{雁去 边声 角声千嶂 长烟 孤城归无计{燕然未勒白发 泪}守边御敌 思家爱国江城子·密州出猎狂{牵黄擎苍:姿态 信心:亲射虎锦帽貂裘:着装 忠心:遣冯唐倾城千骑:行为 决心:射天狼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一位英雄带骑兵五十人直闯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这一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心驰神往..这位青年将军便是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位爱国战将的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二、学习新课(一)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辛弃疾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中原的理想..步骤二:诵读课文,把握大意1.听录音,借助注解把词读通、读顺,并划出节奏..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点评..3.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词句..步骤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1.“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2.“沙场秋点兵”的“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明确:不仅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渲染了肃杀的气氛..3.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在梦中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4.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坚决恢复中原,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教师小结: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梦中和抗金队伍战斗的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之情..(二)学习《满江红》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成为了千古不朽的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仿效学作..鉴湖女侠的这首《满江红》,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的《满江红》..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秋瑾(1875—1907),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旦吾,乳名玉姑,自号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秋瑾不幸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父亲就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钧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1903年春,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就是此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她不愿在贵夫人的脂粉堆里虚度一生,正如词中所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是他们夫妻之间的矛盾,以致后来发展到使她终于写下这首《满江红》而远走高飞,踏上自费留学日本的道路..秋瑾在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7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步骤二:诵读课文,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问题..3.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步骤三:分析探究,理解内容1.内容分析..明确: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际上活得“奴仆不如”,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这八年的辛酸坎坷..“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心情,别具匠心..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凌云壮志,“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然真诚恳切地待人,但仍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2.明确主旨..明确: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的心情和即使有所顾虑,也要坚定地摆脱世俗,走向革命道路的决心..表达了秋瑾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和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教师小结:秋瑾的这首《满江红》,一方面写出自己虽挣脱家庭束缚,但又怕知音难觅的担忧;另一方面表现了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要摆脱世俗,坚定地走向革命路..三、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2.完成《课时A计划》的相关练习..附:板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满江红{上片:回顾过往生活下片:思虑未来前途◇课后反思◇诗词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品味、鉴赏,要多渠道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绽放课堂、享受课堂,使师生共同演绎高效精彩的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学的活动..对作者本人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我进行了补充,这无疑对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着极大的帮助..。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词四首》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 满江红 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 满江红 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教案

《满江红》教学目标1. 充分朗读词作,仔细品味推敲,读出词的情境;2. 通过朗诵与注释资料的佐证,体悟秋瑾女儿身,男儿志的一腔报国之情;3.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对古诗词情境的把握。

教学难点:感受词人的爱国胸襟和英雄气概。

教学方法朗诵讨论点拨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初一学过一首汉乐府《木兰诗》,认识了一位巾帼英雄木兰(代父从军)。

这节课的作者也是位巾帼英雄。

(引出作者——秋瑾)解题:《满江红》是词牌名,之前岳飞也写过,一首什么样的词?(生答)二、读词,识秋瑾1.读准字音,请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拭、蛾眉2.读出句读,无标点朗读。

八年风味/徒思渐,苦将侬/强派作蛾眉3.读出词的情境:(时间、地点、人物、事件)(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小住”表明时间之短,只有几个月;“又是”中秋本该团圆,毫无欣喜,寄寓他地;“黄花开遍”表明菊花盛开,点明时令。

“秋容如拭”写出明净秀丽的自然景观。

(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渐。

“四面歌残”用典故“四面楚歌”,表明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晚清如同被汉军包围的项羽。

(国家破败)“八年”“徒”结婚八年,白白地蹉跎青春无可奈何;“徒思浙”写出她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

(个人孤寂)4.小结从诗的上阙部分,得知秋瑾是一位深居在封建婚姻和家庭中的苦闷彷徨的贵妇形象。

三、读词,懂秋瑾1.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在封建家庭中做一位衣食无忧的贵妇不好吗?“蛾眉”“身不得,男儿列。

”——词中寻找“鉴湖女侠”——注释与资料辅助进一步引导理解“竞雄”“女侠”——注释资料2.理解秋瑾的“男儿志”。

“强派”“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等句。

——回归词句3.秋瑾为何想做男儿呢?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资料,列一个秋瑾大事年表。

1875年出生1896年结婚1903年寓居北京1904年留学日本1907年去世从这个大事年表中你得出哪些信息?①秋瑾年仅32岁。

部编版九下语文12课词四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下语文12课词四首教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用现代文扩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2)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9.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在反复吟诵中,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学生活动2
1、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3、集体朗读,读准节奏。
4、指名朗读,读出感情。
5、同桌译读,弄清文意。
活动意图说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朗读能力,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环节三:朗读领会,赏景品情:
教师活动3
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现在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
(白发征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
学生活动3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并回答。
2、学生小组合作回答。
活动意图说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环节四:赏析诗句,拓展诗词
教师活动4
小小诗词包蕴意象万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哈姆雷特”,同一诗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请根据刚才的理解来赏析你喜欢的诗句,希望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赏析本首词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请用“我找到了景,看见了一幅图”说话。
2、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4、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教案

12词四首上课素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交替)、铺陈描写、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指导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宛如一座瑰丽的花园。

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这节课我们来领略四首词的韵味。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2.生难字词(1)字音酒酣.(hān)遣.(qiǎn)浊.酒(zhuó)羌.管(qiāng) 麾.下(huī) 炙.(zhì)(2)词义【八百里】指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2词四首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这五首词。

2.品读鉴赏,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1.准确背诵,理解词的情感。

2.学会品读鉴赏的方法。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语言品味等,这就使“通过深研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以体会其创作风格和人格魅力”可以成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高中乃至高校的语文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一、新课导入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渔家傲·秋思》。

二、读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三、品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请用: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句式说话。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4.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5.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书写,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2)诵读四首不同词牌名的词,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理解四首词的内容。

2.教学难点:结合词人的生平和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四首词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朗诵下面的诗句。

(出示课件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教师:(出示课件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继续领略一下边塞风光和仁人志士的志向。

教师板书课题:12 词四首(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本知识预设:词(出示课件5)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教案

12词四首【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能力目标】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德育目标】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典诗词”。

《词四首》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分别是晏殊的《浣溪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些词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通过学习这些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典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然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适当的例子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作品。

2.能够理解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赏析。

2.难点:对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词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实践法:通过创作自己的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好《词四首》的课文,包括原文和注释。

2.多媒体: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材料,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然后导入本课的主题《词四首》。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四首词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和朗读,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12《词四首》-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2《词四首》-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2《词四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课程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教学内容是《词四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同时,本课程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学生能够对诗歌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叙述。

•学生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随机教师会挑选一位学生作为主持人,让他找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读,其他学生评分,得分最高的同学可以获得小奖励。

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韵律和格律。

2. 文本导读教师在此环节主要是通过逐行分析,分析出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并且帮助学生理清诗歌的结构和意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小组讨论随机选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这首诗歌。

每一个小组应该有一个组长,其他组员可以畅所欲言,从不同方面来讨论这首诗歌,如情感,意义,结构,词汇的巧妙运用等。

4. 格律分析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格律,对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并让一些学生上台表现。

5. 个人表达针对这首诗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它们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两百字的随笔,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谈一谈自己对诗歌的感受或对诗人的评价。

四、教学评估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评价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诗歌的了解和理解。

同时,课后用课堂讨论和写随笔的方式来评估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该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并且因材施教。

•在自由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方向,避免跑题。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诗歌的分析,在教材上获得更多的乐趣。

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九下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课前导学】宋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词人如柳永、晏殊、欧阳修等多将宋词用于“玩赏”,几乎没有跳出“春女思,秋士悲”的藩篱。

在密州的几年,苏轼的豪放词风逐渐形成。

苏轼将自己的理想、对政治的看法、对现实的追问都写进词里。

他的豪情壮志如一支利箭划开了宋词华丽的外衣,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范围,从此宋词不再只是狭隘的“言情”,还能“言志”,开了豪放派的先河。

苏轼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杭州通判任满。

当时苏辙在山东济州任职,苏轼为了跟弟弟相距近些,就请求调到山东。

这年五月,朝廷派他到密州担任太守,此时他年已四十。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十月,苏轼率领很多人马,到常山祭神祈雨。

回来的路上,他和同僚们在铁沟附近举行一次习射打猎。

这个活动激发了苏轼的豪情壮志,他用粗放的笔调,写下了气壮山河、光耀千古的爱国主义词篇《江城子·密州出猎》。

词人在上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出猎图,下阕刻画了一个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

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诗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欣赏词的画面美、情感美。

2.感悟苏轼豪放的词风。

教学重点:通过赏析感受词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苏轼豪放的诗风。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朗诵诗词1.配乐朗诵本诗。

(师:首先请听老师将本词朗读一遍,仔细听)读准字音聊发( fā) 擎( qínɡ)苍貂裘( diāo qiú) 千骑( qí)平冈( ɡānɡ) 酒酣( hān )鬓( bìn ) 遣( qiǎn )2.分节奏老夫/聊发(fā)/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nɡ)苍,锦帽/貂裘(diāo qiú),千骑(qí)/卷/平冈(ɡān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质教案

12词四首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并当堂流畅地背诵。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及其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通过关键字词的解读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词语言之精美,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师:诗歌的音频朗读材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通读诗词,初步感知词意,并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2课时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大漠边关,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战马嘶鸣、狂风呼啸声,令人心寒。

倘若置身此处,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词人范仲淹笔下戍守边疆的将士们将爱国情怀、思乡之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融合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边塞秋歌。

今天我们就一起吟诵《渔家傲·秋思》,感受将士们爱国思乡的情怀吧!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宝元三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颍州上任途中病死。

死后谥号文正,有《范仲淹全集》。

1.听朗读音频,注意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3.这首词分为上下阕,写的内容各是什么?上阕:写景,展现了一幅荒凉凄清的边塞秋季风光图。

下阕: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情,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情怀。

第12课《词四首:满江红》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词四首:满江红》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满江红【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把握《满江红》的大意,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领会作者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1.作者介绍预设1:秋瑾秋瑾(1875—1907),民主革命烈士。

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工诗词,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笔调雄健,感情奔放。

今有《秋瑾集》。

预设2:秋瑾的家庭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典型的小官僚地主家庭。

其父秋寿南曾任湘乡县督销总办。

秋瑾兄妹四人。

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受封建教育,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

预设3:秋瑾的创作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

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220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15首,共二百四十余首。

如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

前期:1891-1904 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

后期:1904-1907 抒发革命豪情,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2.背景资料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预设: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新词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采取各种形式把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也有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感慨。

通过对这些词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这些词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古代词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词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词作品,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美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难点: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词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词的文学特点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3.欣赏法:教师通过朗读、播放音乐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教案。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词的学习氛围。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对词有什么了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意,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链接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案:12 词四首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案:12 词四首

12 词四首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歌的学习,继续徜徉在诗歌的古风古韵中。

二、学习《渔家傲·秋思》1.了解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江苏吴县人。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军事家,1040年,曾带兵组织西北战线,抗击西夏。

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对苏辛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2.了解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3.理解词意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4.品读分析上阕:写边塞特有的景色。

下阕: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5.赏析名句(1)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交流点拨】峰峦连绵,暮霭四起,落日低垂,边塞的孤城在黄昏中闭上城门,描写了一幅苍茫空远、辽阔孤寂的塞外落日孤城图。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交流点拨】“家万里”和“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

“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表现了诗人渴望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内心苦闷、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交流点拨】“羌管悠悠霜满地”:环境描写,听觉、视觉相结合,融情于景,表现边地环境的凄清艰苦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辛,流露浓重的思乡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词四首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这句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示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

体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怀。

3.把握主旨,品味情感。

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

目标导学二:《江城子·密州出猎》1.品词入味,理解内容。

(1)词人在上阕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明确:①“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②“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

③“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为报倾城随太守。

④“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亲射虎,看孙郎。

(2)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这些“狂”态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①因老当益壮而“狂”——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②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明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词人运用典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明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

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

(4)再读全词,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阕主要描写出猎的盛况,下阕主要抒发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苏轼的这首豪放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①衬托,“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②用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他要为国立功的壮志。

③隐喻,词中以“天狼”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④寓情于景,借出猎表达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委婉地表达出词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三、板书设计渔家傲·秋思⎩⎪⎨⎪⎧⎭⎪⎬⎪⎫写景:荒凉、萧瑟抒情:思乡、报国借景抒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装备齐全随从众多倾城观猎下阕⎩⎪⎨⎪⎧益壮而狂雄心壮志气势磅礴报效朝廷第2课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一、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副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

上联写出辛弃疾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

郭沫若为什么会如此评价辛弃疾?今天就让我们从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辛弃疾年轻时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南归,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陈同甫(1143—1194),名亮,与辛弃疾都力主抗金,志同道合,结为挚友。

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2.研读细品,理解本词的情感与主旨。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什么会“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明确: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浇愁。

体现出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又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

“秋”字,即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明确:①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②情感:抒发了作者爱国卫国之情。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5)再次朗读这首词,试归纳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渴望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

3.探究本词的写作特点。

(1)朗读这首词,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明确:“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词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2)这首词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壮”的特点?明确: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非常雄壮、勇猛;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词人有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却又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③从语言风格上看,本词壮丽豪放。

所以叫作“赋壮词”。

目标导学二:《满江红》1.认识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秋瑾(1875-1907),自号鉴湖女侠,心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4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起义,被捕牺牲。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欲展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这句包含了哪些信息?明确:这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中秋节,北京城。

(2)请分别归纳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阕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3.品析词句,理解情感与主旨。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这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化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2)怎样理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内涵?明确:这句进一步说明了自己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了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3)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明确:①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作者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②以谐音字“身”与“心”、“列”与“烈”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现词人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表明了她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会比男子差,反映出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

(4)再次朗读本词,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写出秋瑾对身为女子而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愤愤不平,表现了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男子的气概,表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目标导学三:对比阅读,分析词的异同对比阅读这四首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相同点:①感情上都与爱国紧密联系;②风格上都具有豪放、开阔、雄壮的特点。

不同点: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渔家傲·秋思》是与思乡紧紧联系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满江红》则是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三、板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阕:描述军旅生活 挑灯看剑 沙场点兵下阕:描写战斗场面 马作的卢 弓如霹雳可怜白发生满江红⎩⎪⎨⎪⎧上阕:回顾过往生活——苦闷、不屑下阕:展望未来前途——忧虑、期待 可取之处 1.注重朗读,并能够引导学生赏析词句,明确四首词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