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重点
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教育的起源——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原始时期教育特点•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均等•以生活经验为主要教育内容•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学习•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教育尚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教育二、私学兴起1.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什么是“士”?颜回能“闻一知十”)•士食田(原来占有数量有限的土地)•统治者争相养士•养士之风促进了新的教育形式——私学的兴起。
2.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1)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2)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在民间(3)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三、私学的特点•经济基础:个体经济•阶级基础:士、农、工、商的联盟•办学机构:已脱离政治机构而独立•教育对象:自由受教、惠及平民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孔丘的教育思想二、教育作用论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1.“有教无类”的含义不分贵贱贫富和种类,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四、教育目的——培养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1.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2.君子品格——三达德•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评价:•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观。
•这一口号与“任人唯贤”的选士路线相配合,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
•中国教育从发展伊始就与政治捆绑在一起,对于教育、科学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特点:•重人事,轻鬼神•重文事,轻武事•重政事,轻科技六、教学方法• 1.学、思、行结合•(1)学习是求知的途径和唯一手段,并且,学习知识须不断深化。
(2)学思结合(3)学以致用,学思行结合,行是学的目的2.启发诱导•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中国教育简史
2、乡学(设在地方) 地方乡学有四学:校、序、庠、塾。《礼记· 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州字之误)有序, 国有学。”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大司徒兼管教育,教育内 容包括德、行、艺三方面。
《周礼· 地官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 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 数。”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5万年—BC21)
1、母系氏族的公社阶段的教育:(5万年—5千年)
我们仅以半坡文化为例来说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教 育情况。宅是公共活动的场所,周围的小房子的房门都 齐向大房子。这座大房子是氏族成员在此举行氏族会议、 节日庆典以及宗教活动的场所,它还是老人教育孩子的 场所,可见这座大房子的所有活动都起着重要的教育作 用。母系氏族公社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社会传统习 惯教育,主要是在这种公共场所中进行的。可见此时教 育的内容增加了场所也相对稳定了。
夏朝文字:二里头陶文 (1952年发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 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 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冈文化的一种 考古学文化。属于青铜时代文化。
成都双流发现4千年前 夏朝民居遗址 (2007 年发掘)
二、商代的教育(BC16—BC11)
商朝的统治长达600余年,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在政治、 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古籍 中有关商代的学校的记载,比夏代更加丰富更加详尽。 除了继承了前代的“庠”、“序”外,又有“学”、 “瞽宗”等名称。从甲骨文的大量记载来看,商代的 “学”或“瞽宗”已经发展成为真正的教学之地了,它 标志着我国学校的正式形成。
四、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内容
生产劳动教育
生活习俗教育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统考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一、单项选择题1.秦朝时期主要教育政策: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D见闻为与开心意3.察举制度人才选拔的特点是首先凭士人在当地的声名及,即:A社会舆论4.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说,是强调:C能者为师5.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D“三舍法”6.明太祖定都南京,重建国学于鸡鸣山下。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国资协会,改国子学为:B国子监7.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领土上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B马礼逊学堂8.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教育变革标志为: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9.荀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B闻、见、知、行10.科举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D试卷成绩11.韩愈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B传递儒家道统12.北宋的庆历兴学的主持人是:A范仲淹13.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B“致良知”说14.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A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1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件政策是: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6.《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C学、问、思、辩、行17.朱熹认为小学的学习重点是:D“学其事”18.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19.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最早的电报学堂是:B福州电气学塾20.中国最早的一所教会女学是:C宁波女塾二、填空题1.周“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等四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
2.“不治而议论”的办学方针,使稷下学宫真正体现了办学自主、学术自由、管理民主的特色。
3.王充以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4.嵇康在批判经学教育的同时,创立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5.朱熹把人生的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6.1898年由经元善集资,并得到中外人士赞助,设“经正女学”于上海城南桂墅里,此为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女子学堂,7.梁启超于1896年发表了“《论师范》”一文,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8.西周学校的类型,大概可以分为“国学”与“乡学”两大系统,9.汉武帝即位后,断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唯一指导思想,10.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11.朱熹逝世后不久,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读书经验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12.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关系二十八年(1902年)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13.外国传教士1839年在澳门创办“马礼逊学堂”这是在中国领土上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14.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泮宫”15.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要条件是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1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记》17.韩愈《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从恢复与捍卫儒家道统的高度,对教师问题进行系统论述,1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1866年12月,奕诉等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讲习化学、天文、数学等,20.西晋时创设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立高等学府的开始,三、论述题1.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免费下载】中国教育简史
二、倡古文 三、振师道 第六节 中外教育的交流 一、中日教育 二、中朝教育 三、中印教育 第三编 宋至清中叶时期的教育 第十章 宋明教育思潮(上) 第一节 理学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一、理学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 二、理学教育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理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振兴道统 二、天理权威 三、道德修身 第三节 理学教育的方法 一、 立志 二、 居敬 三、 读书 第十一章 宋明教育思潮(中) 第一节 功利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一、功利思潮的发端 二、功利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功利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理在事中 二、才贵适用 三、百家之学 第三节 功利教育的方法 一、讨论 二、游历 三、质实 四、创发 第十二章 宋明教育思潮(下) 第一节 心学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学教育思潮的产生 二、心学教育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心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心、理合一 二、知、行合一 三、本体之乐 第三节 心学教育的方法 一、悟通 二、循真 三、磨练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教育简史》张惠芬、金忠明编著(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第二版 2007 年 7 月第六次印刷
目录 前言 修订版记言 第一编 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教育的起源与本质 第一节 教育与生存 一、远古人类的教育活动 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 三、教育的起源与本质 第二节 教育与发展 一、原始宗教的教育功能 二、原始艺术的教育功能 第三节 教育与文字 一、语言的发展 二、文字的产生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建立 一、夏代的学校教育 二、商代的学校教育 三、西周的学校教育 第二节 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射御之教 二、礼乐之教 三、书数之教 第三章 官学衰落与私学兴起 第一节官学衰落与学术下移 一、官学衰落 二、学术下移 第二节 士与私学 一、士阶层的崛起 二、私学的发展 第三节 稷下学宫与诸子百家 一、稷下学宫 二、诸子百家 第四章 教育学派与教育思想 第一节 孔丘、孟轲、荀况与儒家学派 一、教育作用论 二、贤士教育论 三、六艺教育论 四、教育方法论 五、后期儒家的教育理论 第二节墨翟与墨家学派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标准答案《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作者:————————————————————————————————日期:2《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
3、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4、《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5.韩愈《》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从恢复与捍卫儒家道统的高度,对教师问题进行系统论述。
6.夏代“为政尚武”,故在国都设“”以培养武士。
7.稷下学宫采取“”的办学方针,保证了稷下先生学术自由。
8.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而又实际推行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等人拟定的《》。
9.1927年5月,国民政府正式实施“”的教育方针。
10.洋务运动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秦始皇采纳法家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A无为而治 B儒道释三教合一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A学、思、行 B闻、见、知、行C学、问、思、辨、行 D见闻为与开心意3.唐代科举考试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的方法是………………()A帖经 B墨义 C诗赋 D策问4.朱熹认为大学教育的重点是…………………………………………()A学习四书五经B“明其理” C应科举D“学其事”5.王安石在太学的教学管理上实行了…………………………………()A苏湖教法 B三舍法 C监生历事制度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6.西周时期教育主要特征为……………………………………………()A.政教一体,学在官府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A. “存天理,去人欲”说B. “致良知”说C. “教为圣人”说D. “知行合一”说8.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A.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B.修己以安人C.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D.学而优则仕9.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A. “生活即教育”B.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C. “主动”、“习行”D. “教学做合一”10. 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A.学、思、行B.闻、见、知、行C.学、问、思、辨、行D.见闻为与开心意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1、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1分)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论述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
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
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
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
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
(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2.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答: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2)兼容并包,改革北大:整顿校风,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改革教学体制。
(3)论学与术:(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要旨在于以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科学思想,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如果说,康有为、梁启超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倡导者,那么,蔡元培就是20世纪中国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缔造者。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从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到教学体制和措施,特别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积极和合理的因素。
从他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教育简史
第三节
的发展阶段。 一、曲折道路
当代教育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
1952~1956,将全国私立学校改为公立 1957年以后,改革思想偏差,造成一些损失
1961~1963,稳步发展。(高校434所,适龄儿童入学率85%)。 1966~1976,文革中教育事业遭破坏。 1978年以后,中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第五,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中国的教育在政府“科教新国”战略
方针的指导下,正在继续推动教育改革
与发展,努力提高全国人民受教育程度
和文化素质,争取实现更高的教育目标。
中国的教育按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可划
分为中国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和当代教育。
古代部分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到清朝中叶
为止;近现代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为止。新中国成立后为当代 教育部分。
第一节
古代教育
原始社会专门传授生产经验的场所“庠”,可看 做是中国最原始的教育形态。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 主要存在三种类型。
第一种:官学
建于西周,有“国学”和“乡学”之分。 教学内容为“六艺”: 礼(礼仪) 乐(音乐) 射(射箭) 御(驾车) 书(书写) 数(数学)
第二种:私学
春秋时代,孔子开讲学之风,产生私学。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之象。
墨子
老子
孔子
庄 子
孟 子
荀 子
第三种:书院
书院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学风强调:学术研究、身心修养; 教风强调:导师讲解、个人钻研。 宋代“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石鼓书院(湖南衡阳) 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
中国教育简史
Zhong guo jiao yu jian shi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 校教育的产生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渔猎是原始社会的重要内容。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 3、教育内容十分单一; •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四、养士与稷下学宫
•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 • 1、不治而议论 • 2、自由辩论 • 3、学无常师 • 4、学士手则
第三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作用
•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三、论有教无类
招生原则
四、论教育内容
《诗》《书》《礼》《易》《乐》 《春秋》
乐: 射: 御: 书: 数:
私学兴起的意义:
• 1、它冲破了西周以平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 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 2、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机构中 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
• 3、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 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
• 4、私滨法
• (一)立志有恒 • (二)自省自克 • (三)改过迁善
六、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 (一)启发诱导 • (二)因材施教 • (三)学思并重 • (四)诚实谦虚
孔子对教育所做的贡献:
•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教 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 2、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 3、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
条件; • 4、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4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4一、名词解释1.万木草堂:答:万木草堂是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设立万木草堂,兼授中学和西学。
学生每日要写札记,隔日有体操,每月初一、十五练习演说,逢假期出门游历,显然引进了近代西方的教学方法,造就了一批维新运动的骨干。
2.《天演论》:答:《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首次把进化论的思想传播到中国,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
对整个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激励爱国志士奋发图强,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
3.晏阳初论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答:晏阳初论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是晏阳初针对中国农村“愚、穷、弱、私”四大顽症设计了“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卫生教育攻弱,以公民教育攻私。
4.洪仁玕“三宝”之说:答:洪仁玕“三宝”之说是洪仁玕在《资政新编》中提出“三宝”之说,主张以宗教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学艺术作为教育内容。
他把宗教道德教育视为“上宝”,将西方的先进制度和科学技术称为“中宝”,把诗画美术,作为培养新人的“下宝”。
5.山海工学团:答:山海工学团是1932年9月,陶行知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
山海工学团包括有青年工学团、儿童工学团、妇女工学团等。
山海工学团的教学活动完全体现了陶行知的办学思想。
抗日战争爆发后,山海工学团的试验停止。
6.《新教育大纲》:答:《新教育大纲》是杨贤江的主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他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教育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本质,论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有关“教育与劳动的结合”等观点。
对中国革命的教育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题7.简述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及其意义。
答:魏源比较清楚地意识到西方在工艺技术方面确实有许多先进于中国之处,正是依靠这些先进技术武装,才能入侵中国。
在《海国图志》序言中明确指出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只有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才能富国强兵,抵御侵略。
中国教育简史
▪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
西周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 是“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礼”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乐修内,礼修外。乐和 礼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乐是综合艺术课。 “射”、“御”之教是军事训练课。 “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意即: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 得,然后可以启发他;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 言辞表达,此时可以开导他。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做到“举 一反三”。
▪孔子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式教学 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儒家私学到了战国时期开始走向分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 “孟氏之儒”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庄子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的解脱,在教育上主张培养“真人”、“至 人”,即一种无功、无名、无情的完全自由的人物。 ▪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的差别: 1、社会基础不同。西周官学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 地位的阶级基础之上;私学则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和新兴地主阶级为 首的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在内的阶级联盟基础之上。
中国教育简史
1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原始人群时期(约200万年至5万年前),教育发展缓慢。 氏族公社时期(约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教育的发展速度有
所加快,具有了多方面的内容,并出现了教育机构 的萌芽。
2
一、原始教育的社会背景和基本特征
➢社会背景 ➢生产力低下,无社会分工 ➢基本特征: ➢1.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 ➢2.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教育手段以言传身教为主。 ➢3.教育无阶级性,男女分工不同,但教育权利平等。 ➢4.知识不断积累,产生了文字。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的答案
简答: 6、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
答: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 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
主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2)、要爱与教相结合;
(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 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 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 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 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 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 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退回
第四章
名词解释: 1、监生历事: 2、卧碑: 问答:
3、颜元重“实学”和“习行”教育思想的意义何 在
4、王夫之有哪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观点? 回首页
1、监生历事:
它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 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 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 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 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 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 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 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退回
3、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 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 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 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 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 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 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 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 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中国的教育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从殷商以来,中国就发展起了一套古老而又完备的教育制度。
鉴于历史悠久的原因,对中国教育的研究有许多有趣的内容。
本文将概述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从战国统一到当代,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最早的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据史料记载,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每个孩子都从家庭学习。
这种家庭教育被称为内训,它的内容主要是孩子们学习尊重父母的重要性,以及传统的道德观和礼仪。
后来,政府强力推行内训,这就是所谓的官方内训,孩子必须学习春秋经传统文化,以及官方法律。
在这里,非常重要的是这些知识通常是用文章形式传授的。
到了战国时期,官方教育就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程度,中国出现了特殊的学校,称为“书院”,这些学校招收有一定阶层的学生,他们学习诸子百家的经典,进行高级的读书研究。
到了汉朝,官方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皇帝开始选拔年轻人以填补官职,因此官方推行了一个新的教育体系,被称为“科举”。
科举的内容包括“科技”、“常规”和“地方”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详细的考试内容。
考试结束后,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官职,但他们会获得极大的权力与荣誉。
科举制度曾一度成为中国主要的教育制度,但最终它受到了政府的反对,此后,中国教育体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清朝和民国时期,官方重视促进民众教育,出现了新型学校,如国子监、民学堂、中学等,重点推行“文法兼修”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国子监。
由于新的学校和学习方式的普及,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变化,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出了“大学入学考试制”,即高考制度,整个社会秩序彻底变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这种新的教育体系不仅更加公平公正、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而且也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使大量普通人士能够受到更充分的教育。
当前,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完善,科学管理的教育体系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牢记:以教育思想研究为主,教育制度学习为辅;以学习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为主,外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为辅。
●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原始形态教育学校教育的出现↓↓原始社会教育中国西方古代学校→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学校的出现→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备↓↓夏商始建于西周、发展于汉代、完备于唐宋↓↓↓↓庠、序、校等国学乡学汉代的官学、私学官学私学(书院)↓↓视学制度科举制度●教育思想(中国古代)→《学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种文化现象↓↓↓↓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经典思想教育功利教育无为境界法制教育↓↓↓↓道德教化科技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色彩权威主义教育色彩●中国古代教育史之教育制度(一)●中国古代教育史之教育机构(一)中国古代教育史之教育机构(二)一、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把被选的士分为九品三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将士分为九品的执行者为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担任。
为“综核名实”而立,在初期受到一定的效果,之后,演变为按门第取士。
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流弊。
(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选举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德取人的察举制→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606年,隋炀帝招十科举人,其中进士科的开始标准着科举制度的产生。
1、生源和考试手续:(1)生源:“生徒”和“乡贡”。
(2)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2、考试的类型和科目: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科目主要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6科3、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种(三)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1、宋代的改革(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
开放教育(专科)《中国教育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开放教育(专科)《中国教育简史》课程教学大纲开放教育(专科)《中国教育简史》课程教学大纲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2008年8月修订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国教育简史》,是一部比较系统深入地探讨现代政治学一系列基本理论范畴的学术专著。
全书紧密环绕教育学所关注的人类社会政治现象展开其逻辑体系。
其内容,从探讨教育学的内在价值入手,深入地比较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详尽地考察了中国教育的的兴起与发展趋势,历史地评述了古往今来的演变进程,一系列教育的基本理论范畴,进而预测和展望了当代中国教育发展及其无比壮丽的前景。
《中国教育简史》注重吸取当今中外教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力求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是目前中国教育研究领域中一本体例新颖、观点独到、富有特色的教育学专著,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术性、现实性和可读性。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限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学习教育学科打下基础,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打下基础,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课程的任务。
通过学习本课程,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历代丰富的教育遗产、教育思想、教育体制、著名教育家,以及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历程,把握中国教育的传统特点和发展规律,更好地推动当今的教育改革。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中国教育简史》属于公共选修课,每学期滚动开出,后续相关课程有《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方法》、《学校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课程内容有总体的把握;2.牢固掌握中国教育简史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中国教育简史问题;学习掌握从实践中探索一般规律和理论概括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1.通过基本文字教材的准确叙述和音像教材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较全面的掌握;2.文字教材的编写要求全面系统,条理清晰、通俗易懂;音像教材的制作要做到形象、活泼,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尽可能结合史例进行讲解;3.收听收视视频课之前,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必要的文字教材的预习,课后布置必要的思考题或作业。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中国的教育历史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自那以后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以应对不断改变的社会环境。
曾经有过多次高潮低谷,但一直在以一种高度文明的方式进行治理。
由此,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和政治思想,孕育了许多文明思想。
从早期历史到唐朝,中国的教育体制正式完善,社会上形成了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官僚教育制度。
考试分为临封、朝试和科举。
对不同的考生有不同的考试内容,有十个等级和十六个部门。
考试通过率不高,但是名额有限,必须把完全没有机会参加考试的人排除在外,因此,政府有时会召开官方招考,为获得职位参加招考的人命名。
随着官员级别的提高,教育也有所改变,一些考生都完成了正规的学术训练,他们可以到僧院研习经典文献,考取学位,以获得官职。
在此期间,僧人被看作是最有学问的人,他们受到尊重,深受政府的重视,甚至被赋予了政治权力,进行政府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僧人们把经典文献教给了一般民众,为其家庭改变提供了可能性。
到清朝,官员教育被取消,政府招募了民间文师和士兵,发起了民间教育活动。
以下学校十分受欢迎:私学、乡村学校、城镇学校、城市学会、家庭教育以及特别教育机构。
大多数学校宣扬孝道,也教授必修科目,包括书法、绘画、数学、乐理等。
也有一些学校教授经学、医学、天文学、技术等专业知识。
这些孪生精神,激励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
由于战乱,中国教育在这一时期受到了重创。
尽管如此,19世纪末,中国又迎来了新的教育发展,政府正式确立了中学教育系统,鼓励建立公立学校,并计划在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方面进行改革。
同时,政府还鼓励汉语和文化的研究和教育,推广新的教育思想,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体系得到了迅猛建设,政府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促进平等教育,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
政府还鼓励各种学校从事培训,确立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独立学院等,并推出全民参与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政策。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简史》课程练习题举例:二、名词解释:次相授受:汉代私学大师教授弟子的一种教案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可以二传、三传乃至更多,这就是次相授受或转相传授。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试行大学院制。
以大学院为全国最高的学术和教案管理机构,蔡元培为大学院长。
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
大职业教育主义:是我国现代教育家黄言培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该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无锡,原为宋代大学者杨时讲学的场所。
明正德年间,乡人邵宝继承杨时讲学之志,重建书院,谓之“东林”。
庚款兴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
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
“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时期培养革命军事干部的学校。
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于1924年5月,1926年更名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设于广州南部的黄埔岛上,所以习惯称之为“黄埔军校”。
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
共办5期,毕业生近7000人。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黄埔军校蜕变成培养蒋介石嫡系军官的场所。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是私学联合体。
其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学士守则等。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一.名词解释1、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2.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所著名学府,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的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
3.东汉设科射策太学考试最常使用的是“设科射策”的形式。
所谓“射策”,就是由学官将疑难问题书于简策,将它并列排放,覆盖试题,考生随意抽取其中一策进行解答。
类似于现今的抽签考试。
所谓“设科”,就是依据试题的难易程度分出甲、乙两科,西汉末时则分甲、乙、丙三科。
甲科(上第)合格者授郎中,乙科(中第)为太子舍人,丙科(下第)为文学掌故。
P110 4.“有教无类孔子提倡的办学方针。
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一方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另—方面也使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
5.三舍法这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为重要的措施,是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
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考评成绩亦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免殿试,中等者免礼部试,下等者免贡举。
6、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展开全文1. 原始时期社会生活需要推动教育活动。
到氏族公社末期出现教育机构萌芽。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男女教育由区别,根源在于分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2. 夏商周(西周春秋)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产生、原始社会解体,形成奴隶制社会教育制度,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西周有小学、大学学习阶段的区分,有乡学、国学的衔接,其特点是六艺教育。
春秋时期官学衰废、私学兴起,思想流派随之产生。
2.2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有教无类。
学而优则仕。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学思行集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好学、乐学,不耻下问,实事求是。
道德教育: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教师: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3.战国私学在战国形成众多流派,并出现稷下学宫这样集诸多学派、以自由讲学为特色的高等学府。
儒家至战国发展出注重内发的孟轲学说以仁义为、注重深造自得、性善论,和注重外铄的荀况学说以礼法为重、注重文献经传、性恶论。
3.2孟子性善论。
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与学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道德教育: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气,反求诸己。
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3.3荀子性恶论。
性伪之分,性伪之合,化性起伪。
教学方法:闻见知行。
教师:师云亦云。
4.秦汉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
教育的政治伦理化、养士与选士紧密结合,儒学对各学科教育的支配性影响。
4.2董仲舒贤良对策,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择贤任能。
人性之质中,有仁气和贪气。
道德教育:德教是立政之本;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重义轻利,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
教学方法:强勉努力,专心致志,精思要旨。
国开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网上形考、期末机考试题及答案
国开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网上形考、 期末机考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1.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2.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在这种体制下,教育权、受教育权被奴隶主贵族所掌握。
3.文翁兴学:汉景帝末年,蜀郡大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选派郡吏中聪慧者到长安,就学于博士。
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于是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
蜀郡从此学风大盛。
4.苏湖教法:北宋著名教育冢胡顼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屎远的影响。
5.“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
前三种是以识字为主的教材,《于家诗》是诗歌类教材,合称“三、百、于、于",是社会上使用最为厂泛的蒙学教材。
6.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源于宋代,通称制艺,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
作文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者不能作任何发挥,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对偶文体。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7.学校教育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答:其一,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店的发展,一部分人逐渐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其二,教育事务逐渐复杂,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其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建立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内容。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内容摘要: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
但在其发展的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先进,有其落后。
但从整体来看是在曲折中前进,本文主要从三大方面阐述: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曲折中前进,及其带给我们的反思及中国教育现状带来的反思。
关键词:中国教育史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教育发展的起点,可追溯至远古的原始社会。
可以说,随着早期人类的产生,教育活动就在中华大地上萌芽了。
一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上古:舜时,设庠为教,分下庠,上庠,七岁入下庠,庶老为师,十五岁入上庠,国老为师。
先秦到汉初:先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春秋时期,孔子办学,开启了私学教育。
夏商时期的教育萌芽:相传在夏朝,国家就设立了以“序”为形式的官方学校,到了商代中华文明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并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新的学校形式“瞽宗”。
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发现当时的学校还被称为:大学、右学等,教育的对象主要面及贵族子弟,学习内容以文武、礼仪、乐舞等为主,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多有涉及。
而老师则由巫师、乐师或者政府官员充当。
西周: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礼记。
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
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
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一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出土于西周初期的《大盂鼎》记载,“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意思是大孟年纪很轻时父亲就死了,他继承了父亲的官职。
康王就对他说:“你年纪这么轻就做官,我要你进我的小学。
”。
在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以中国古代的太学为例,它不仅为历代封建王朝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并且对其他国家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在唐朝,中国曾以高度发达的文化吸引了朝鲜、日本等国的大批学生前来中国留学。
中国古代书院也具有很大的特色,它注重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有成套的规章制度,有多种多样的分科和独特的学风。
它不仅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而且对当时的学术、学派的发展和形成,甚至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风尚都发生过重要影响。
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更是名师辈出。
从古代的孔丘墨翟孟轲荀况、王充、韩愈朱熹,到近代和现代的蔡元培、杨贤江、徐特立、陶行知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古代,不仅有《论语》《孟子》荀子等蕴藏着丰富教育资料的典籍,而且还有像学记这样精深的教育专著古代教育家们还概括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温故知新”,“言行一致”,“改过迁善”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
这些都是中国教育思想遗产中的瑰宝。
到了近现代,中国曾积极向外国学习,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
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
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走过了一些曲折的道路,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最大的教训是在吸取时没有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鉴别,忽视了中国的特点。
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教育史研究来说都是一笔财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
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经验是丰富的,在教育方针学制、课程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很多创造,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总结。
二中国教育史在在迂回曲折中前进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也是为当时社会服务的。
无论从原始社会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已经初步建立起的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还是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兴起与衰落,以及近代和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无不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并与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经济等活动结合在一起,并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尽管期间的教育政策不断发展、变化,但总是在继承基础上改革,在改革中不断补充完善。
继承中发展,改革上完善对于中国教育史,我认为它始终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否则就会被其它的新事物取而代之。
例如:汉代建立察举制来选拨人才,但由于察举的选举权在主管官员手里,主管随意性强,就产生了许多弊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便被九品中正制取代;到魏末晋初后,中正官又逐渐被士族垄断,九品中正制终于被隋朝的科举制度替代。
科举制度发展1300多年后,时代的列车到了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又由于积弊太深而完全废除终止,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
在以上文教政策的变迁之中,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当初统治者制定这一政策时都对当时的社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是在这一政策的实施中被某些阶层某些权势垄断,新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便在继承先前文教政策利于社会统治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实施新的文教政策。
教育的发展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离开传统的教育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教育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27年的时间,在实现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转变,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历程中,成就卓著,失误严重,经验丰富,教训深刻。
为以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积累了宝贵财富”。
二是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确立以邓小平为首的新领导集体,开始了创建有中国特色德尔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从拨乱反正,到恢复高考制度,建立学位制度提高教师地位,走向了探索和深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的教育在一届届新一代领导人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向教育的春天,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完善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三中国教育史带给我们的反思在回顾近百年教育史研究挫折与成就的同时,我们该如何适应教育科学改革实践的需要,努力促进21世纪我国教育史学科健康良性发展呢?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教育史学科必须打破史学、教育学的界限,从教育学中走出,进入历史学,在教育学、历史学之间寻找跨越的桥梁,确立全面的教育史观以促进教育史学的理论更新。
而且我认为要做好以上,必须做好以下工作:其一,要深入研究教育史,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基本原理及教育哲学素养。
新的教育理论不但会使我们对教育史有新认识,找出研究新视角,发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而且还会使研究者具有其他历史学者无法具备的专业理论素养。
具有良好的教育理论是教育史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教育史研究不同于其他历史学科的一个显明特其二,要深入研究教育史,还应该打好史学基础,借鉴史学研究成果,使教育史学体系科学化,从而提高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水平。
(二)从中国教育史的整体发展历程来看,我认为今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应从以下几大方面进行研究:①加强断代史的研究,如先秦教育史的研究、宋教育史的研究等。
②对著名教育家思想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如孔丘教育思想研究、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等。
③加强专题教育史的研究,如师范教育史高等教育史少数民族教育史地方教育史的研究等等。
1989年3月4日,邓小平同当时的中央负责人谈话,指出中国不允许乱。
同时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得不够。
”弹指一挥间,16年过去了,让我们看看中国的教育现状吧!反思之一:溺爱,中国家庭灭杀孩子的头号刽子手每当我们踏过校门口,会发现中小学校门口每到中午、下午放学时间,都在上沿着当年八路军进城时的热烈相迎的盛大场面。
无论是寒风肆虐的冬天,还是酷暑难当的夏天,这一出出戏是常演不衰的。
我们称之为“陪行”。
我想说:不要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了;不要再让孩子背负一个原本不属于他们心灵的重担了;不要再等到悲剧发生是咋哭声中呼喊你们的爱子爱女了……反思之二:中国“格式化”的教育看着中国学生在世界各项竞赛中获得金奖的确值得我们欣慰,但我们的学生从没有获得诺贝尔大奖也是不争的事实。
难道中国学生却是缺少创造力,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一些问题呢?走进中国的教学课堂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格式化”的过程。
所有的人都在全力以赴的记忆那些僵死的、芜杂的公式,使用同样的方式说话,用同一个模式去思考问题,做同样玩文字或者数字的游戏题目。
于是“生产”出了大量思维僵化、创造力枯竭的学生。
看看试卷上一样的答案,看看画纸上一样的图案,这难道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国家自然科学奖曾4年出现一等奖空缺的现象,不又说明了我国教育的僵化吗?教育不单单是靠老师传授知识,还要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身教育的相互配合。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是的,真教育应是在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教育,是自身对自身的理解;是老师对学生的理解;是家长对孩子的理解;是人类对社会的理解。
人格只能用人格来铸造,情感只能以情感去点燃,只有拥有一片奉献之心、一片理解之心、一片平等之心、一片责任之心,才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掩卷沉思,倍感今天社会主义教育形式的来之不易,倍感在经历3000多年变迁发展后中国教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呈现的勃勃生机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深刻感觉到了时代赋予我们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肩上的重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努力为建设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奋斗,为“科教兴国”增砖添瓦!参考文献:[1]李宗棣: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中国文化出路探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2]崔运武:舒新城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3]蔡振生: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3).[4]孙培青:沈灌群传略[A].沈灌群教育论稿[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朱英:在开拓创新中发展,近20年来中国近代史新领域、新课题研究述评[J].史学月刊。
1998,(6).[6]杜成宪: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试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7,(7).[7]田正平: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召开第六届年会[J].教育史研究,1998,(4).[8]马立武:20世纪的中国教育与教育史学[J].教育评论。
1999,(4).[9]刘海峰:在教育与历史之间——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1,(3).[10]施克堂: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考证问题[J].教育史研究,1999,(3).[11]周愚文:百年来教育史在我国师资培训课程中地位的演变[A].林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