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尔王

莎士比亚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把握剧中主要人物形象。

2、理解本剧的主题及特色

3、教学重难点:理解本剧的主题及特色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1、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

著名的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

2、创作背景

《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历史。葛罗斯特受到作为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说的“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番话,正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

二、阅读节选部分剧本,初步了解剧情。

主要情节:

围绕着不列颠老王李尔展开,叙述了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尔、二女儿里根,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驱逐到国外,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被迫流亡,并且发了疯。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是军队失败,她也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也悲痛地死去。

三、把握人物形象及主题:

1、李尔王:李尔原本是一呼百应、高高在上的英格兰王。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却又任性、独断专行。听惯了赞扬与奉承的李尔,在听到小女儿

考迪利娅毫无修饰的表白后,他大发雷霆将她远嫁法国;忠心的肯特也因直言劝谏而被流放。他因此而铸成大错,酿成悲剧。也正因为他显而易见的缺陷才使他成为一个普通人。因而,他及他所犯的普通人犯的错误更让人们感到可亲、可信。而且,“他在接二连三的苦难中脱胎换骨,从一个暴躁、固执、任性的暴君变成一个对于世上一切受苦受难的人极为同情的老人”。开始时他接受不了命运对他的捉弄。他茫然失措地问道:“这儿有谁认识我吗?谁能够告诉我,我是什么人?”但他渐渐地接受了残酷的事实,并消除了固有的等级观念,想到要与弄人分享“微贱的东西”。对他说“心里还流着一块地方为你悲伤”。在他疯了之后,却能更清楚地认识、判断这个世界;正如葛罗斯特在失明之后才明白了艾德加蒙冤的真相。李尔经历了受难一变疯一恢复理智一疯狂而死。他“死在他获得精神上重生之后,他的死不是一般意义的悲剧,而是一种胜利。”

2、弄人形象

是受惯人们冷眼与凌辱的下人;他看似疯傻的话语、对白,淋漓尽致地控诉了世道的炎凉和人间的丑恶。而正是在其充满讽刺和智慧的语言的引领下,才促使李尔王认识的不断转变。

3、掌握本剧双层主题:

莎翁在本剧中将个人悲剧遭遇与社会道德沦丧这双层主题相结合。一方面,《李》通过描述李尔和葛罗斯特遭受儿女虐待的经历揭露了子女不孝这一令人发指而又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是本剧的表层主题。另一方面,一贯以热情歌颂人道主义理想而著称的莎士比亚在本剧中一反常态,“对人道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进行全面深刻反思与批判”。揭示了社会的道德沦丧这一深层主题。这样两个主题不是割裂开来、互不联系的,而是紧紧融和、贯通在一起的。李尔被长女贡纳梨和次女吕甘逐出门外、弃之荒野以及葛罗斯特遭受逆子爱特门陷害被剜去双目,正是神学枷锁打开后人性无节制的泛滥和欲望的无限膨胀的残酷表现和必然后果。一幕幕家庭悲剧使人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危机。

四、小结本剧艺术特色之悲剧特色

2、悲剧情节交错

在结构上,它有两条相互交织的情节:主情节是李尔遭受长女、次女虐待、变疯,最后死去;次情节是葛罗斯特被庶子爱特门陷害、失去双目,最终为忠义而死。这两条情节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共同推动全剧的发展。艾德加走到李尔这边,反对他的弟弟艾德蒙;后者则跑到李尔的敌人那边,由于他的阴谋,高娜瑞和里根发生了矛盾,最后促成她们的彻底失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场悲剧也就是一场——葛罗斯特想救李尔是造成他自己的痛苦的直接原因。因此这两场悲剧的相互影响使得每一场都获得比单独存在更多的可懂性、悬念、可信性和悲剧性。”主次情节的结合,使悲剧因而带有普遍意义,并发展到“使我们感到威胁,很怕自

己会牵涉进去。”悲剧的氛围进一步得到强化。

2悲剧人物遭遇

交叉叠加的遭遇使我们感受到最大限度的恐惧与怜悯。第三幕的第一、二、四场及第四幕的第一场都设置在荒野。在那儿,被女儿逐出家门的李尔遇到了迫不得已装疯的埃德加。随后,身心受到极度痛苦刺激的李尔真的疯了。而在同一幕的最后一场。葛罗斯特被李尔的二女婿康瓦尔剜去了双目。第三幕中,半疯半傻的弄人、假装疯傻的埃特加和真的疯了的李尔,在荒野上暴风雨的肆虐中相聚。李尔在暴风雨中呼号:“战栗吧,你尚未被人发觉、逍遥法外的罪人!你杀人的凶手,你用伪誓欺人的骗子,你道貌岸然的逆伦禽兽!……”在第四幕,失明的葛罗斯特与埃特加相遇,悲剧人物的凄惨遭遇再次叠加。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混乱颠倒的世俗影像——在那儿,奸人当道、忠良蒙冤、家不家、国不国、子不子、父不父。耄耋的退位君王仅仅因为轻信,而一无所有流落荒郊,经受着凄风苦雨;正直善良的年轻贵族却要为躲避追杀而装疯卖傻、四处流浪;忠义的大臣为声张正义被剥夺权位并失去双眼……至此,悲剧人物的悲剧叠加,制造出的悲剧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悲剧气氛的渲染

论及《李》剧的悲剧特色,不得不提的是剧中暴风雨的作用。首先,暴风雨具有象征意义。这一自然现象不仅为悲剧主人公营造了展露个性、发泄内心苦闷的空间,而且它象征了主人公本身的内心风暴,为悲剧英雄的脱胎换骨扫荡障碍。从第二幕第四场开始到第三幕第六场的剧情,都是伴随着暴风雨而进行的。此外,暴风雨具有极强的悲剧气氛渲染作用。虽然《李》剧中没有《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出现的鬼魂、女巫来制造恐怖离奇的气氛,也没有《奥赛罗》中那样的纯洁爱情激起缠绵悱恻的情愫,但是由于暴风雨的出现,剧本的涵义更加丰富,从而同样另人难以忘怀。

由于《李》剧在主题、情节、悲剧人物形象、悲剧气氛等方面的特点,使得它因此而独具特色。成为莎士比亚不朽的四大悲剧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