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实地考察之 上海市龙华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实地考察之上海市龙华寺
蒋绮思 08123030
【摘要】五代吴越王钱弘俶始建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佛寺。
【关键词】龙华寺龙华塔建筑群木构架反思
正文
1、历史背景:远在上海开埠之前若干年,这儿水天一色、尘辙不到,是一块纯净的修行宝
地。传说,三国时期,西域康居国的僧康僧会下江南,云游到此,与广泽龙王斗法。龙王输了,就把龙宫宝地奉献出来,让康僧会在此修建梵宇。因此,寺名龙华。康僧会后来到吴王孙权那里,为孙权求得十三颗放出五色祥光的佛骨舍利子。孙权江南造了十三座塔供奉舍利子,龙华塔即为其一。塔影横江,令人赞不绝口。唐诗人皮曰休没见着最美的塔影,就写诗来表示心中的遗憾:“今寺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尚嫌残月清光久,不见波心塔影横。”传说是当不得真的,因为考古发现证明,三国时期此地还未成陆地。寺院和塔能从海水中冒出来吗?再者,皮氏的这首诗在其文集和《全唐诗》中均不见踪影。实际上,宋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年),吴越王钱弘俶夜泊海上,风雨骤至,见草莽之中祥光烛天,钟梵隐然,于是出资建寺造塔。寺名龙华,取自弥勒降世龙华树下的典故。佛经声称,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修道,需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得成佛,降世到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召开龙华法会,普渡众生。
文化特征:古刹、古钟、桃花向为龙华三绝。钟楼中间悬挂一青龙铜钟,重三千公斤。
此钟洪音震发,若惊霆行天,穷壮极丽,为海邦列刹之冠。“数声断续斜阳外,较胜寒山夜半闻”,连寒山寺的钟声也在其下。远处听之宏亮,近处听之悠扬,若钟声与潮声相伴,徐徐而息,意境幽深。予夜时分,若得明月、潮水、清风相应,更显得夜半钟声的宏阔、深沉、悠远。“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百年之前,乘船去看龙华庙会,畅游一天,晚间方归,寺里钟声悠扬,犹如后浪推前浪,层层叠叠,余韵不绝,连船过了十八弯,钟声还清晰可闻。而今每至农历三月十五前后,龙华庙会热闹空前,但是人们已无需乘船而去,而且寺院四周噪杂不堪,钟声黯然失色,已非花华之胜,更难激发起游客们诗意般的联想。
2、考察内容:
关注点一:龙华寺的建筑特点及布局形式。
一步入山门,就能看出龙华寺的待点,因为眼前是弥勒殿(或称山门殿)而非天王殿。寺院中轴线上排列的大殿全是皇宫式建筑,具有明显的汉地古建筑的审美特征和民族风格。歇山式弥勒殿,飞檐翘角,协调稳重,又有飞动轻快之美感。龙华寺让弥勒独居一殿,别具特色。龙华寺建筑群仍保持着宋代的伽蓝七堂制(注1)。占地达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219平方米。(图一)沿中轴线长194米,依次排列着弥勒殿(山门殿)(图二)、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和藏经楼等六个殿堂。一般而言,天王殿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单檐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天王殿的两侧有钟楼和鼓楼,鼓楼位于天王殿右前侧。(图三)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上挂大鼓,击之声音宏敦。钟楼位于天王殿左前侧。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上挂洪钟,击之声音幽扬。天王殿的正中,供奉在兜率天修行的弥勒菩萨的本相,头戴五佛冠,佩璎珞,面相庄严慈祥,具有五智圆满之德,人称天冠弥勒。
大雄宝殿是龙华寺的主体建筑,为双檐歇山式,借助于台基地势和宝殿前后左右建筑的衬托,给人以壮丽雄飞之美感。(图四)
关注点二:歇山式屋顶的特征。
庙内,多为歇山式屋顶。歇山式-常见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歇山建筑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即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在外部形象看,歇山建筑是庑殿(或四角攒尖)建筑与悬山建筑的有机结合,仿佛一座悬山屋顶歇栖在一座庑殿顶上。因之,它兼有悬山和庑殿建筑的某些特征。如果以建筑物的下金檩为界将屋面分为上下两段,那么上段具有悬山式建筑形象
和特征,如屋面分为前后两坡,梢间檩子向山面挑出,檩木外端安装博缝板等;下段则有庑殿建筑的形象和特征。
关注点三:现今社会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龙华寺的南面,就是非常标志性的龙华塔了。龙华塔内壁呈方型,底层高大,逐层收缩成密檐。每层四面皆有塔门,逐层转换,塔内楼梯旋转而上,供游人登塔远眺。塔顶饰有七相轮,新铸塔刹重达3.2吨,由复盆、露盘、相轮、
浪风索等18个部件组成。塔现楼阁式曲柱重金,飞
檐面翘,檐下悬有56个铜铃,风动铃响,姿态雄伟
美观。
建国后,经古建筑学家鉴定:龙华塔重建于宋太
宗兴国二年,塔的砖身是北宋原物。1984年5月再
次对宝塔进行修葺。新铸塔尖宝瓶重175公斤,高
1.90米,由上下两截相套而成。新铸塔刹重达3.20
吨,由覆盆、露盘、相轮、浪风索等18个部件组成。
对塔心柱作全面修补,更换顶部长约10米的塔心柱,
并对塔身进行了修葺。从塔的檐角上发现宋式檐拱
额枋,砖拱上刻有宋式花纹及塔脚下的宋式瓦当,
证明古人造塔在塔基础下采用垫木、木桩、石子,
克服了地下松土质不均造成的沉陷,从而使龙华塔
在宋代起至今屹立千余年。
龙华塔有令人称叹的结构和历史,却在2012年
的今天,在一片工地围绕下,倾斜的越发严重,成
为一座再也不能登临的危塔。这是极为令人惋惜的。
在城市日新月异的今天,发展的确是必须的,但是
在追求着交通的便捷,商业的繁重,经济的发展的
同时,在经历的时间最残酷的磨练至今的瑰宝,这
些看尽世间沧桑的古建筑们,是该如何去迎合面对
如今人们的需求呢?看着倾斜的龙华塔在工地施工
期间的沙尘里屹立着。笔者是感慨的。左边的这张
照片,是笔者在隔着高高的围墙拍摄的塔的内部情
况。斑驳的墙面,灰尘的挤压,凌乱搁置的杂物。
这些令人扼腕的情况,是在城市一味前进发展时所
忽略的灰色空间。即使是千年古塔。古建筑的保护
与传承,依然是当今需要注意的一个课题。
3、小结:
由于笔者的家就在龙华附近,所以对于龙华寺龙华塔有着很深的情缘。当初因为家境的原因,还曾当上龙华塔观望,甚是幸运。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严谨和瑰丽,我从中国建筑史的课程和这次的课外考察中,深刻了解了其中的细节与含义。这是劳动者的智慧结晶,也是漫长文化的祭奠。古建筑的美丽在于它承载的文化,它的技术构造,它的历史积淀,当然最重要的是让身处其中的人,如论是个多久时间的流逝,依然能够感受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