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资料】春秋战国人物志 ( 约前770-221 )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最全名人录:儒道法墨、兵家纵横,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最全名人录:儒道法墨、兵家纵横,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最全名人录:儒道法墨、兵家纵横,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精彩纷呈,奠定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一、思想家:14位老子(陈):道家始祖、道德经、世界文化名人。

孔子(鲁)、儒家始祖、《论语》《春秋》、封建大一统思想,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鲁):孔孟孔孟、亚圣、《孟子》、世界文化名人。

庄子(宋):老庄哲学,著有《庄子》,《逍遥游》。

韩非子(韩):法家大家、助力中华大一统、《韩非子》。

鬼谷子(卫):兵家始祖、纵横家、弟子(孙膑、庞涓、苏秦、张仪)。

墨子(宋):墨家始祖、兼爱非攻尚贤、非儒即墨、《墨子》。

荀子(赵):后圣、性恶论、弟子(韩非子、季斯)列子(郑):道家代表人物、列子学、《列子》。

季扎(吴):三让吴王、外交家、儒家美学思想家。

附、孔子门生:子贡(卫):孔门十哲”、鲁卫丞相、经商富翁、外交上存鲁弱齐。

颜回(鲁):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子路(鲁):孔门十哲”、“二十四孝”、孔子侍卫卜子夏(魏):孔门十哲,魏文侯王师、助魏称霸中原。

二、文学家:3位屈原(楚):忠诚、《离骚》宋玉(楚):著有《九辩》左丘明(鲁):史学家、《左传》三、著名君王:24位齐桓公(齐):管仲改革、春秋首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鲁庄公(鲁):曹刿论战,击败齐桓公,鲁国国力鼎盛期。

晋献公(晋):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打下晋国霸业基础。

晋文公(晋):西制秦、南伐楚、开启晋国中原百年霸业。

郑庄公(郑):第一个小霸,挑战周天子,箭射王肩。

秦穆公(秦):秦霸西戎、减轻戎患,益国十二、辟地千里。

宋襄公(宋):仁义霸主、泓水之战楚庄王(楚):一鸣惊人,并国二十六、启地三千里。

吴王僚(吴):专诸刺杀吴王僚吴王阖闾(吴):重用伍子胥和孙武,率吴师攻入楚国郢都。

吴王夫差(吴):艾陵之战大破齐国,北上和晋国争霸,被越王勾践灭国。

越王勾践(越):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三千越甲可吞吴。

魏文侯(魏):求贤若渴,李悝变法,人才济济,战国首霸。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权谋和战争的时代。

许多历史人物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塑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春秋战国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尊奉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提倡“仁者爱人”的道德伦理观念,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的良知和品德,以实现社会和谐。

孔子主张的思想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名轲,字子宗,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和政治家,被称为“孟子”以示对孔子的敬意。

他提出了“性善”观念,主张通过教育改造和人际关系的良好调节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理论为后世儒家学派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贡献。

鲁迅(1881年-1936年)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时期,通过其文学作品和思想观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鲁迅的代表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以冷峻的批判态度剖析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侵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名籍,字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

他在楚汉战争中率领楚军,打败了秦朝并自立为西楚霸王。

然而,项羽在战争结束后未能巩固自己的地位,最终被刘邦击败。

项羽的一生充满了战争和权谋,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字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汉朝的创立者。

他在楚汉战争中击败了项羽,统一了中国各地,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的治理与发展奠定了中国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司马迁,字子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西汉时期的官员。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

在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主要人物,他们各自的事迹与贡献。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被尊为"圣人"。

孔子的思想强调以仁爱、礼治和民本为中心,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影响至今。

2.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誉为"第二代圣人"。

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提倡"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辩论。

孟子的思想强调政治伦理道德和君主的德治,对于后来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鲁迅(1881年-1936年)鲁迅,原名周樟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和呼唤民众觉醒为主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鲁迅的思想主张科学思想、民主政治,他的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的立场对于中国思想解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孙子(公元前5世纪)孙子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和战略家,也是《孙子兵法》的作者。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原则,对于中国古代战争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战略思想注重以少胜多、以智取胜,被誉为古代军事艺术的典范。

5.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强调天命观念,主张君主专制统治,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辩论。

荀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春秋战国著名人物事迹800字

春秋战国著名人物事迹800字

春秋战国著名人物事迹800字春秋战国有名人物事迹1春秋时期,盛夏的一天,秦宫御苑马厩里一夜之间丢失了十多匹良马。

这些御马膘肥体壮,毛色闪滑,是将要配备给部队的军马,有些马还是秦国用重金从西域一些国家买来的,现在突然一夜丢失,这可是关系国家征战拓疆的军国大案。

秦穆公闻讯后怒上眉梢,他当即严令御马监的官吏和巡城将军严查暗访,务必要限期破案。

顿时,秦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百里之遥禁戒森严,到处增岗设卡,军士官兵四路八乡追查盗马贼。

这天晚上,巡城大将军孟明视率着一队骑士查找到雍城东南20多里的卧龙沟里,只见几只窑洞前的火堆四周有着几十个人影,火堆上还烤着什么东西。

孟明视一看情况可疑,立刻命令士兵团团包围了这个地方。

认真一查,正是这群人盗杀了朝廷的御马。

这还了得,巡城将军当场把这群盗马贼抓了起来,连夜押解回城。

第二天一早,孟明视回宫奏报案情:“禀报主公,为臣昨夜已将盗马贼悉数抓捕归案,现押回城内,听候主公定夺。

”秦穆公问道:“共有几名盗贼?”“60多个。

”“啊,60多个,怎会有这么多个盗马贼,马匹是否追回?”孟明视回答说:“十多匹马大多已被马贼宰杀吃掉,按朝廷刑律,凡盗宫中之物者,杀无赦。

臣待主公下诏颁旨,方能示众处斩。

”秦穆公在龙椅上自言自语地说:“60多人一夜之间吃掉十多匹御马,真是闻所未闻呀。

”孟明视接着说:“臣已查清,这些盗马贼还将部分马肉分送给当地无食果腹的老百姓,为臣马上去把其余的刁民抓来,一同处决。

”说完转身欲走,这时穆公轻轻地挥了挥手说:“慢,孟明视前边带路,本公要亲自查看一番。

”说着,他撩起衣袍,跟着孟明视朝殿外走去。

君臣来到法场一看:只见那些“盗贼”被五花大绑,跪在地上,一个个衣衫褴褛、头发蓬乱、面黄肌瘦,还有一些十三四岁的少年和年过花甲的老人。

穆公一看此等状况,不由得眉头紧皱,手臂一挥,孟明视随即猛喝一声:“刀斧手,预备行刑。

”“不可!”秦穆公面色沉重地说:“民之为盗,皆因饥寒所迫,吾之过,吾之过失也!”说到这里他痛心地抬起头,挥了挥手说:“放了他们。

春秋战国著名人物一览表

春秋战国著名人物一览表

春秋战国著名人物一览表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与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领导力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

本文将从不同领域选取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为大家提供一个全面的一览表。

一、政治家与军事家1. 孔子(551-479 BC)-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成为中国社会和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孟子(372–289 BC)-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他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论点,并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3. 荀子(313–238 BC)-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哲学家。

他主张以王治国,提出了许多政治理论,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韩非子(280–233 BC)-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法学家,他提出了秉法励治的观点,主张统治者应采取严厉的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定。

5. 孙膑(?–341 BC)与庞涓(?–340 BC)- 孙膑和庞涓是战国时期的两位军事家,他们以他们的军事才能而闻名于世。

孙膑是吴国的军事顾问,庞涓是秦国的大将。

二、文化与学术领域1. 屈原(约340–278 BC)- 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先驱。

他的代表作《离骚》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传诵与赏析。

2. 墨子(约470–391 BC)- 墨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提出了爱、非攻、兼爱、尊师等思想,主张实践与实用主义。

他的学说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3. 鲁班(?–? BC)-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木匠和工程师,他的名字已成为中国木工行业的代名词。

他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对中国古代建筑和木工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荀子(313–238 BC)- 荀子的学说在当时流传甚广,他强调人之自利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并提倡合理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介绍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他们的行为不论好与坏对与错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对我们自己有借鉴意义。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一)楚穆王——灭江、六、蓼等国楚穆王,芈姓,熊氏,名商臣,是楚成王的长子。

当初,楚成王打算立商臣为太子,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见。

子上说:“君王的年纪还不算大,而且有很多宠爱的妻妾,如果将来要废黜商臣,另立太子,必定会出祸乱。

楚国立太子,常常选择年轻的。

而且商臣这个人,眼睛像胡蜂,声音像豺狼,是一个残忍的人,不能立为太子。

”楚成王没有听从,仍立商臣为太子。

楚成王四十六年(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楚成王想废黜商臣,改立王子职为太子。

商臣听到消息但还没有证实,就问他的老师潘崇说:“怎样才能得到确切的消息呢?”潘崇说:“你设宴招待楚成王的妹妹江芈(《史记》误作楚成王的妃子),故意对她表示不尊敬。

”商臣听从潘崇的计谋照做。

江芈发怒说:“啊!贱东西!难怪君王要杀掉你而立王子职为太子。

”商臣告诉潘崇说:“事情确实。

”潘崇说:“你能事奉王子职吗?”商臣说:“不能。

”潘崇说:“能逃亡出国吗?”商臣说:“不能。

”潘崇说:“能发动政变吗?”商臣说:“能。

”同年十月,商臣率领宫中的警卫军包围楚成王,并且逼楚成王自杀。

楚成王请求吃了熊掌以后再死,企图拖延时间,等待外援,但商臣不答应。

十月十八日,楚成王上吊自杀。

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

楚穆王即位后,把他做太子时的房屋财物赏赐给潘崇,任命潘崇担任太师,执掌国家大事,并且兼任掌管宫中警卫军的长官。

楚若敖——楚国的第十四任君王楚若敖,芈姓,熊氏,名仪,因此也称芈熊仪。

中国西周末期、春秋初期时楚国的第十四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国第十二任国君芈熊徇,他的父亲是楚国第十三任国君芈熊咢。

周宣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91年),楚熊咢去世,其子熊仪继任楚国国君之位。

楚若敖二十七年(即周平王七年(公元前764年),在位27年的楚若敖去世,因死后葬在若敖,故被尊为“若敖”,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名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名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名人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人类的历史。

人类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便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

因此,历史原本就是生动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名人,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名人篇一:甘罗十二岁出使战国时,秦王派遣大臣蔡泽去燕国拆散燕国和赵国的联盟。

燕王听信蔡泽的话,叫太子丹去秦国做人质,又请秦王派一个大臣来燕国当相国。

秦国吕不韦派张唐到燕国去。

张唐说:“我曾经为秦昭王攻打过赵国,赵国悬赏说:”能抓到张唐,赏赐100 里土地。

‘现在去燕国一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够去。

“文信侯吕不韦闷闷不乐地回到家。

伺奉他的是个12岁的孩子,名叫甘罗,他是甘茂的孙子。

听说这件事以后,甘罗就对吕不韦说:”让我去说服他,教他去赵国。

“吕不韦大声斥责道:“走开!我亲自请他,他都不肯去,难道他会听小孩子的话?”甘罗不服气地说:“从前项橐7 岁的时候,就当孔子的老师,现在我已经12岁了。

我要是请不动他,您再骂我也不晚哪!”吕不韦说:“那么,你就去试试吧。

”甘罗见了张唐问:“将军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比谁大?”张唐说:“武安君南边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北边打败了燕国和赵国,每战必胜,每攻必取,不知打了多少回胜仗,夺到了多少座城池,我哪儿比得上他呐?”甘罗又问:“那么文信侯的权力跟应侯范雎的权力比起来,哪个大呐?”张唐说:“当然是文信侯的权力大。

”甘罗说:“应侯要攻打赵国,武安君不愿意去,离开咸阳七里就死在杜邮。

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上燕国当相国,将军却坚决不干,我还不知您将死在什么地方呢!“张唐慌忙叫人整理行装,准备出发。

甘罗对吕不韦说:“张唐已准备出发去燕国,可他还有点怕赵国,请丞相借给我五辆车子,让我上赵国替他疏通疏通。

”不几天甘罗到了赵国。

赵襄王到城外迎接秦国派来的外交官。

甘罗问:“燕太子丹上秦国做人质,大王知道吗?”赵王说:“知道。

”甘罗又问:“张唐去燕国当相国,大王知道吗?”赵王说:“也听说了。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大记事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大记事

齐国齐桓公(口号:尊王攘夷九合诸侯,春秋首霸)齐国齐威王(创办稷下学宫,使齐国中兴)齐国齐宣王(延续了齐国强盛)齐国齐泯王(公然废掉周天子,六诸侯国合兵攻之,葬送齐国老本)齐国孟尝君田文(战国四公子,出使过秦,深受门客和百姓拥护)齐国:管仲(春秋齐国名相,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齐国:孙武(孙子兵法,后入吴,与伍子胥联合成就夫差霸业)齐国:鬼谷子(庞涓、孙膑、张仪、苏秦的老师,兵学圣人)齐国:孙膑(孙膑兵法,辅佐齐威王,两次破魏,使齐国称雄)齐国:其他:鲍叔牙、邹忌(政治家),司马穰鞠、田忌(军事家)晋国晋文公(城濮之战破楚,中原霸主)晋国:先轸(军事家,辅佐晋文公称霸)魏国魏惠文王(政治、军事改革,战国时期使魏国首先强盛)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关键时刻救赵)魏国:西门豹,李悝(经济政治改革,使魏国首先强盛)魏国:庞涓(军事家,孙膑师兄,最后葬送魏国老本)楚国楚庄王(中原霸主,形成晋楚两极争霸格局)楚国春申君黄胜(战国四公子,秦灭赵时救赵)赵国赵简子(一代明君,传位于贤,未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赵国赵襄子(一代明君,三家分晋)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强国、出使秦国,考察刚刚即位的秦昭襄王,雄才大略,有灭秦野心)赵国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秦灭赵时说服魏,楚救赵)赵国:廉颇(赵国名将,使秦不敢轻易攻赵)赵国:蔺相如(文臣,与廉颇成就“将相和”美名)赵国:赵睿(破秦军,迫使秦国战略退缩,短时间内不能攻赵,暂时阻止了秦国的对外扩张)赵国:赵括(长平之战失利被杀,险些使赵国亡国)赵国:毛遂(在长平之战后,同平原君一起出使楚国,说服楚王救赵)赵国:李牧(破秦军,使秦国第一次攻赵失利)秦国秦穆公(秦国春秋一代明君,秦国强盛的开始)秦国秦昭襄王(秦国明君,揭开了秦国大规模对外兼并战争的序幕)秦国:商鞅(商鞅变法,使秦国在战国中后期成为最强大国家)秦国:张仪(纵横家,骗楚王,使楚国葬送大片国土)秦国:白起(拔70城,长平之战秦军统帅,扩大秦国版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篇一:平王东迁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

周幽王时,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

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

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

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雒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

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

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

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间接犯了弑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

而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须依赖诸侯国保护,致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各地诸侯才知道,原来犬戎真的打进镐京了。

于是,他们纷纷带着大队人马前来镐京救援。

诸侯们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然后就回各自的封国了。

没想到这些诸侯们前脚一走,犬戎后脚就又进来了,而且是经常进犯。

当时,京师宫殿被焚毁,国库亏空,而且西边的很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边境烽火也是连年不息。

于是,平王就与群臣商议迁都到洛邑(今河南洛阳)。

周公反对道:“不好!洛邑虽然居于天下之中,但是四面受敌;而镐京呢,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右边有陇国、蜀国,而且沃野千里,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天府之国。

现在,大王如果要舍弃镐京,迁都到洛邑,臣认为不可!”平王没有听取周公的谏议,把都城迁到了洛邑。

平王东迁,并没有迁徙丰、镐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国的时候,只能依靠诸侯的力量,从此落入了诸侯的掌控之中。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历史总会重复再现,有时甚至会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出现,所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可贵的借鉴。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一)屠岸贾——《赵氏孤儿》中的大奸臣屠岸贾(gǔ),屠岸姓,名贾,是在戏剧和民间传说中一直是以一个大奸臣的面目的角色。

元代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杂剧,影响深远,以后的许多剧种都据此编出了精品剧目,多年流传。

人物经历屠岸贾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在晋灵公和晋景公时期都当过大夫的官职,他的家族就曾经是一个贵族,祖父屠岸夷和父亲屠岸击都是晋惠公时期的大夫官职,为什么他家竟然全是大夫官职,这里还有一个要说一下,就是他的祖父屠岸夷是晋惠公身边的一个大臣,在晋惠公权利的争斗中,为晋惠公立下大功,为此后来被封为大夫官职。

在晋国与秦国的一次战争中屠岸夷被秦军抓获,并且秦穆公将他杀死了,晋惠公认为他有功就追加他为上大夫。

并且令他的儿子屠岸击世袭大夫官职。

屠岸贾也因此受益。

晋国开始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由于晋文公励精图治使这个小国,一下子成为了具有霸主地位的强国,在晋文公和晋襄公时期一直保持着霸主地位,到了晋襄公之后的晋灵公继位,由于他的昏庸加之屠岸贾这样的小人怂恿,只图享乐渐渐的失去了霸主地位。

屠岸贾善于奉承而得到晋灵公的信任和宠爱,屠岸贾对于晋灵公惟命是从,就像一只忠实的狗,一个昏庸的君主加上一个这样受宠的奸臣,什么样的国家都会败坏在他们的手上的。

晋灵公继位时还是一个在母亲怀抱的小孩,晋襄公临终前,托付当时的相国赵盾把年幼的夷皋也就是晋灵公立为太子。

晋灵公继位以后,由于年幼开始还听命赵盾的话,因为赵盾是有名的忠臣,晋襄公也很信任他才托付他扶持晋灵公,赵盾也煞费苦心,但是到了年长后的晋灵公,贪图享乐亲近小人,赵盾多次劝阻,反而对赵盾产生厌烦。

这其中加之屠岸贾的怂恿和教唆有直接关系,屠岸贾为了迎合巴结晋灵公,为晋灵公专门建造豪华庄园供晋灵公享乐,晋灵公经常与宫女姬妾在这里淫乐,而且屠岸贾还到各地选择良家美女强行招入庄园。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资料讲解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资料讲解

春秋:齐桓公(小白)、管仲、隰朋、鲍叔牙、易牙、竖刁、郑庄公(寤生)、太叔段、祭足、颍考叔、公子纠、宫之奇、公孙无知、晋文公(重耳)、狐突、狐偃、狐毛、介子推、里克、邳郑、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石碏、石厚、州吁、郑突、郑忽、老子、孔子、孙武、左丘明、伍子胥、范蠡、西施、勾践、阖闾、夫差、文种、专诸、要离、庆忌、吴王僚、伊尹、烛之武、公子光、魏舒、晏婴、庆父战国:乐毅、吴起、孙膑、庞涓、廉颇、赵牧、赵奢、赵括、项燕、田单、韩非、荀子、庄子、墨子、惠子、孟子、燕丹、荆轲、高渐离、樊於期、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邹忌、白起、商鞅、李悝、蔺相如、屈原、魏斯、乐羊、西门豹、孔伋、杨朱、聂政、申不害、尸佼、赵武灵王、匡章、淳于髡、张仪、苏秦、田辟疆、田忌、鬼谷子、甘德、石申、李冰、扁鹊、范雎、蔡泽、郭隗、唐蔑、宋玉、触龙、毛遂、鲁仲连、公孙龙秦:嬴政、吕不韦、李斯、尉缭、王翦、王贲、李信、蒙骜、蒙武、蒙恬、嬴扶苏、嬴胡亥、赵高、章邯、司马欣、董翳、李由、甘罗、嫪毐、阳泉君、嬴子婴、嬴成矫、徐福、卢生、陈胜、吴广、项梁、项羽、张良、韩信、萧何、刘邦、陈平、周勃、夏侯婴、曹参、范增、项伯、项庄、樊哙、英布、彭越、熊心(楚怀王)、龙且、郦食其、钟离昧、周殷、灌婴、周章、魏咎、赵歇、田儋、田臧、李归、邓说、伍徐、张贺、庄贾、朱鸡石、余樊君、王离、陈余、张耳、宋义、涉间、苏角、李左车、田荣、殷通汉:刘邦、萧何、曹参、韩信、张良、英布、周勃、周亚夫、吕雉、吕禄、吕产、陈平、灌婴、灌夫、郅都、宁成、张汤、东方朔、刘彻、刘启、刘安、卫青、卫子夫、霍去病、霍光、刘贺、田蚡、窦婴、苏建、苏武、司马相如、卓文君、司马谈、司马迁、扬雄、李广、李陵、王莽、赵飞燕、赵合德、刘秀、马援、邓禹、吴汉、盖延、赵破奴、张骞、刘细君、王昭君、梁冀、陈蕃、窦武、何进、卢植、皇甫嵩、朱隽、班超、班固、班昭、董卓、蔡邕、袁绍、袁术、郑玄、张衡、贾谊、晁错、郭解、剧孟三国: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黄忠、马超、魏延、法正、庞统、周瑜、司马懿、徐庶、曹丕、曹植、曹彰、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满宠、蒋济、韩浩、陈群、张辽、徐晃、许褚、典韦、张郃、于禁、乐进、李典、曹仁、文聘、张燕、曹洪、曹休、曹真、夏侯敦、夏侯渊、夏侯霸、夏侯威、姜维、鲁肃、吕蒙、陆逊、张昭、张纮、虞翻、丁奉、徐盛、陈武、潘璋、甘宁、太史慈、蒋钦、周泰、董袭、骆统、廖化、马谡、王平、蒋琬、刘禅、孙亮、凌统、费祎、诸葛瑾、公孙渊、邓艾、钟会、诸葛恪、司马师、司马昭、孙皓、曹髦晋:司马炎、司马衷、贾充、贾南风、王祥、羊祜、王浑、王浚、陆机、陆云、周处、刘琨、谢逖、陶侃、孙秀、刘渊、石勒、石虎、王弥、苟晞、潘岳、石崇、左思、王览、王导、嵇康、阮籍、阮咸、刘伶、王戎、杜预、荀勖、何曾、张华、司马攸、司马玮、司马亮、司马伦、司马冏、司马颖、司马颙、司马乂、司马越、段匹磾、张寔、刘曜、刘聪、司马睿、王羲之、王献之、桓温、谢安、谢玄、谢道韫、桓玄、苻坚、姚苌、慕容垂、陶渊明、王敦、司马道子、孙恩、谢琰、王恭、殷仲堪、瘐楷、卢循、徐道覆、王猛南北朝: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元雍、元琛、元晖、法庆、尔朱荣、郦道元、刘裕、刘义隆、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刘义康、刘湛、宇文泰、高欢、高洋、宇文觉、高长恭、萧道成、袁粲、褚渊、刘秉、萧衍、萧统、陈霸先、陈叔宝、谢灵运、杨大眼、元英、邢杲、万俟丑奴、阮孝绪、王筠、萧宝卷、陈庆之、萧子云、萧子显、杨炫之、苏绰、祖冲之、贺拔岳、贺拔允、贺拔胜、侯景、魏收、王僧辩、萧绎、庾信、宇文护、斛律光、顾野王、江总、綦毋怀文、颜之推、施文庆、沈客卿隋:杨坚、杨广、杨勇、翟让、李密、杨素、杨玄感、独孤皇后、贺若弼、韩擒虎、牛弘、史万岁、宇文恺、杨玄感、宇文述、何妥、何稠、裴矩、陈棱、宇文化及、杨林、王世充、宇文智及、宇文成都、阴寿、刘焯、李春、杨俊、杨秀、杨谅、卢思道、操天成、明克让、虞庆、郑译、梁士彦、宇文善、窦荣定、长孙冕、高颖、智永禅师、伍建章、伍云召、伍天锡、鱼俱罗、邱瑞、定彦平、魏文通、新文礼唐:李渊、李世民、侯君集、李靖、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柴绍、程知节、尉迟恭、秦琼、长孙无忌、李存恭、封德彝、段志玄、刘弘基、徐世绩、李治、武则天、太平公主、韦后、李隆基、杨玉环、王勃、陈子昂、卢照邻、杨炯、王之涣、安禄山、史思明、张巡、雷万春、李白、高力士、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杜牧、李商隐、郭子仪、张易之、张昌宗、来俊臣、杨国忠、李林甫、高适、王昌龄、孙思邈、玄奘、鉴真、高骈、狄仁杰、黄巢、王仙芝、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薛涛、鱼玄机、贺知章、李泌、韩愈、柳宗元、上官婉儿五代十国:朱温、刘仁恭、丁会、李克用、李存勖、葛从周、王建、刘知远、石敬瑭、郭威、柴荣、孟昶、荆浩、刘彟、张及之、杜宇、高季兴、喻皓、历真、李茂贞、朱友珪、朱友贞、刘守光、卢文进、李嗣源、冯行袭、康义诚、薛贻矩、朱弘昭、冯赟、李存孝、霍存、张归霸、张延寿、氏叔琮、朱瑾、朱珍、张存敬、牛存节、李罕之、乐从训、王师范、康怀英、王彦章、时溥、秦宗权、史懿、苏逢吉、杨邡、桑维汉、耶律德光、安重荣、边光范、袁继忠、李筠、薛怀让宋:赵匡胤、赵匡义、石守信、慕容延钊、曹彬、潘美、赵普、杨业、田重进、王禹偁、林逋、杨延昭、杨文广、包拯、狄青、寇准、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吕惠卿、曾布、曾巩、苏洵、宋江、方腊、岳飞、秦桧、韩世忠、梁红玉、赵构、朱熹、柳永、黄庭坚、秦观、晏殊、晏几道、陆游、辛弃疾、魏良臣、李清照、唐婉、史弥远、韩佗胄、贾似道、丁大全、文天祥、陆秀夫、高俅、蔡京、杨戬、童贯、张叔夜、韩锜、岳云、张宪、梅尧臣、苏舜钦、吕文焕、吕文德、杨幺、沈括元:铁木真、术赤、窝阔台、察合台、拖雷、忽必烈、博尔术、博尔忽、木华黎、赤老温、欧阳贞、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周德清、夏镇、蒙哥、土土哈、床兀儿、不花帖木儿、燕铁木儿、撒敦、唐其势、泰不花、王保保、伯颜、脱脱、陈也先、倪云林、司居敬、速浑察、相威、黄道婆、图帖睦尔、雪别台、刘杰、杨琼、郑露、明玉珍、刘福通、陈友谅、陈友定、张士诚、徐寿辉、柯九思、彭莹玉、倪文俊、张必先、张定边、妥欢贴睦尔(元顺帝)、赵孟頫、管道升、康里脱脱、鲁明善、汪汝懋、张雨、赛典赤·赡思丁、盛懋、黄公望、察罕铁木儿、亦黑迭儿丁、也里迷失、王开明:朱元璋、刘基、宋濂、高启、李善长、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沐英、冯胜、朱亮祖、傅友德、朱允炆、朱棣、郑和、铁铉、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唐赛儿、唐寅、文征明、祝枝山、周文宾、冯梦龙、吴承恩、汤显祖、戚继光、严嵩、严世蕃、胡宗宪、俞大猷、谭纶、海瑞、李时珍、徐霞客、宋应星、王守仁、高拱、张居正、冯保、徐阶、王振、刘瑾、魏忠贤、崇祯皇帝、正德皇帝、天启皇帝、王承恩、陈圆圆、张献忠、李自成、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毛文龙、王世贞、顾起元、何可纲、赵率教、祖大寿、丘睿、柳如是、李香君、邓子龙、徐渭、王抒、杨大中、方孝孺、齐泰、黄子澄清:皇太极、顺治、多尔衮、孝庄、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康熙、洪承畴、吴三桂、范仁宽、纳兰明珠、索额图、姚启圣、施琅、尚可喜、耿精忠、雍正、年羹尧、隆科多、李卫、乾隆、纪晓岚、刘墉、和绅、和琳、阿贵、福康安、张廷玉、周培公、熊赐履、李光地、陈廷敬、于成龙、南怀仁、汤若望、林则徐、关天培、嘉庆、道光、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林凤翔、李开芳、陈玉成、李秀成、田文镜、洪宣娇、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慈安、奕昕、左宗棠、曾国藩、曾国荃、刘永福、李鸿章、荣禄、张之洞、李莲英、邓世昌、丁汝昌、曹雪芹。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吕不韦中国历史上二十大富豪,中国古代十大奸臣 (?~前235)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滑县)人。

吕不韦原为韩国的大商人,因贩贱卖贵而家累千金。

一天,吕不韦贩货于赵国的邯郸,碰见秦国人质异人(后改名子楚),以为奇货可居,就劝说子楚去结交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若借其力可以成为安国君(秦昭襄王之太子)之继承者。

吕不韦资助子楚千金,使其回归秦国,又以五百金购珍宝献于安国君的......[详细]猗顿猗顿,山西省临猗县人。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

原是春秋时代的鲁国的贫寒书生。

他在生计艰难时,听到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往而问术”。

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母畜)。

猗顿千里迢迢来到西河(今晋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后又兼营盐业,十年之间,成为与陶公齐名的巨富。

畜牧起家《史记集解》引《孔丛子》说:猗顿原籍鲁国,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饥寒交迫,艰难地......[详细]智罃 (?~前560)荀罃(?-前560年),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政治人物、将军。

荀氏、按封地又为智氏,名罃,字子羽,谥号武。

荀林父之弟荀首(智首、智庄子)之子。

史称智武子。

智罃为晋国名门荀氏之一员,父亲荀首。

前597年,邲之战之时,他与父亲下军大夫荀首共同参战,在楚军压倒的军力前,晋军崩溃,智罃被楚国俘虏。

荀首俘虏了公子榖臣、射杀连尹襄老。

公元前588年荀首提出楚共王异母兄弟谷臣交换自己的儿子智罃,共王同意了。

智罃回国之......[详细]晋武公 (前754~前677)晋武公(前754年—前677年),又称曲沃武公,姬姓,名称,晋穆侯曾孙,曲沃桓叔之孙,曲沃庄伯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公元前716年,继父位成为曲沃的国君,在吞并晋国前称曲沃武公。

公元前678年,杀死晋侯缗,吞并晋国,并以珍宝贿赂周釐王,周釐王便封其为晋国国君,列位诸侯。

春秋战国著名人物一览表

春秋战国著名人物一览表

春秋战国著名人物一览表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这是一个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

这一时期就是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

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据《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

十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

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创始人是孔子。

道家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认为“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创始人是墨子。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春秋战国的历史名人与英雄传记

春秋战国的历史名人与英雄传记

春秋战国的历史名人与英雄传记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战争的时代。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历史名人与英雄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逐一介绍其中的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名人与英雄。

一、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出生在鲁国,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的伦理观念,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他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并被奉为圣人。

二、墨子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名墨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他提出了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主张和平、博爱和非侵略。

墨子还擅长工程技术,在战争中提出了许多机械攻城的设备和战略。

三、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出生在齐国,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性、政治和社会伦理的观点。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善良本性,只要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美好潜能。

四、韩非子韩非子(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名韩非,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出身韩国,后为秦国所重用。

他主张法治和强力政治,提倡借助法律手段来建设强大国家。

韩非子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突出的成就,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荀子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卿,字况景,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守旧、重礼的观念而著称。

荀子主张天命观念,强调君主的威严和政教的合一,主张稳定的政治秩序和传统的道德原则。

六、项羽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是中国战国时期秦末楚汉相争中的英雄人物。

[精华版]春秋战国主要人物

[精华版]春秋战国主要人物

春秋:齐桓公(小白)、管仲、隰朋、鲍叔牙、易牙、竖刁、郑庄公(寤生)、太叔段、祭足、颍考叔、公子纠、宫之奇、公孙无知、晋文公(重耳)、狐突、狐偃、狐毛、介子推、里克、邳郑、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石碏、石厚、州吁、郑突、郑忽、老子、孔子、孙武、左丘明、伍子胥、范蠡、西施、勾践、阖闾、夫差、文种、专诸、要离、庆忌、吴王僚、伊尹、烛之武、公子光、魏舒、晏婴、庆父战国:乐毅、吴起、孙膑、庞涓、廉颇、赵牧、赵奢、赵括、项燕、田单、韩非、荀子、庄子、墨子、惠子、孟子、燕丹、荆轲、高渐离、樊於期、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邹忌、白起、商鞅、李悝、蔺相如、屈原、魏斯、乐羊、西门豹、孔伋、杨朱、聂政、申不害、尸佼、赵武灵王、匡章、淳于髡、张仪、苏秦、田辟疆、田忌、鬼谷子、甘德、石申、李冰、扁鹊、范雎、蔡泽、郭隗、唐蔑、宋玉、触龙、毛遂、鲁仲连、公孙龙秦:嬴政、吕不韦、李斯、尉缭、王翦、王贲、李信、蒙骜、蒙武、蒙恬、嬴扶苏、嬴胡亥、赵高、章邯、司马欣、董翳、李由、甘罗、嫪毐、阳泉君、嬴子婴、嬴成矫、徐福、卢生、陈胜、吴广、项梁、项羽、张良、韩信、萧何、刘邦、陈平、周勃、夏侯婴、曹参、范增、项伯、项庄、樊哙、英布、彭越、熊心(楚怀王)、龙且、郦食其、钟离昧、周殷、灌婴、周章、魏咎、赵歇、田儋、田臧、李归、邓说、伍徐、张贺、庄贾、朱鸡石、余樊君、王离、陈余、张耳、宋义、涉间、苏角、李左车、田荣、殷通汉:刘邦、萧何、曹参、韩信、张良、英布、周勃、周亚夫、吕雉、吕禄、吕产、陈平、灌婴、灌夫、郅都、宁成、张汤、东方朔、刘彻、刘启、刘安、卫青、卫子夫、霍去病、霍光、刘贺、田蚡、窦婴、苏建、苏武、司马相如、卓文君、司马谈、司马迁、扬雄、李广、李陵、王莽、赵飞燕、赵合德、刘秀、马援、邓禹、吴汉、盖延、赵破奴、张骞、刘细君、王昭君、梁冀、陈蕃、窦武、何进、卢植、皇甫嵩、朱隽、班超、班固、班昭、董卓、蔡邕、袁绍、袁术、郑玄、张衡、贾谊、晁错、郭解、剧孟三国: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黄忠、马超、魏延、法正、庞统、周瑜、司马懿、徐庶、曹丕、曹植、曹彰、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满宠、蒋济、韩浩、陈群、张辽、徐晃、许褚、典韦、张郃、于禁、乐进、李典、曹仁、文聘、张燕、曹洪、曹休、曹真、夏侯敦、夏侯渊、夏侯霸、夏侯威、姜维、鲁肃、吕蒙、陆逊、张昭、张纮、虞翻、丁奉、徐盛、陈武、潘璋、甘宁、太史慈、蒋钦、周泰、董袭、骆统、廖化、马谡、王平、蒋琬、刘禅、孙亮、凌统、费祎、诸葛瑾、公孙渊、邓艾、钟会、诸葛恪、司马师、司马昭、孙皓、曹髦晋:司马炎、司马衷、贾充、贾南风、王祥、羊祜、王浑、王浚、陆机、陆云、周处、刘琨、谢逖、陶侃、孙秀、刘渊、石勒、石虎、王弥、苟晞、潘岳、石崇、左思、王览、王导、嵇康、阮籍、阮咸、刘伶、王戎、杜预、荀勖、何曾、张华、司马攸、司马玮、司马亮、司马伦、司马冏、司马颖、司马颙、司马乂、司马越、段匹磾、张寔、刘曜、刘聪、司马睿、王羲之、王献之、桓温、谢安、谢玄、谢道韫、桓玄、苻坚、姚苌、慕容垂、陶渊明、王敦、司马道子、孙恩、谢琰、王恭、殷仲堪、瘐楷、卢循、徐道覆、王猛南北朝: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元雍、元琛、元晖、法庆、尔朱荣、郦道元、刘裕、刘义隆、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刘义康、刘湛、宇文泰、高欢、高洋、宇文觉、高长恭、萧道成、袁粲、褚渊、刘秉、萧衍、萧统、陈霸先、陈叔宝、谢灵运、杨大眼、元英、邢杲、万俟丑奴、阮孝绪、王筠、萧宝卷、陈庆之、萧子云、萧子显、杨炫之、苏绰、祖冲之、贺拔岳、贺拔允、贺拔胜、侯景、魏收、王僧辩、萧绎、庾信、宇文护、斛律光、顾野王、江总、綦毋怀文、颜之推、施文庆、沈客卿隋:杨坚、杨广、杨勇、翟让、李密、杨素、杨玄感、独孤皇后、贺若弼、韩擒虎、牛弘、史万岁、宇文恺、杨玄感、宇文述、何妥、何稠、裴矩、陈棱、宇文化及、杨林、王世充、宇文智及、宇文成都、阴寿、刘焯、李春、杨俊、杨秀、杨谅、卢思道、操天成、明克让、虞庆、郑译、梁士彦、宇文善、窦荣定、长孙冕、高颖、智永禅师、伍建章、伍云召、伍天锡、鱼俱罗、邱瑞、定彦平、魏文通、新文礼唐:李渊、李世民、侯君集、李靖、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柴绍、程知节、尉迟恭、秦琼、长孙无忌、李存恭、封德彝、段志玄、刘弘基、徐世绩、李治、武则天、太平公主、韦后、李隆基、杨玉环、王勃、陈子昂、卢照邻、杨炯、王之涣、安禄山、史思明、张巡、雷万春、李白、高力士、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杜牧、李商隐、郭子仪、张易之、张昌宗、来俊臣、杨国忠、李林甫、高适、王昌龄、孙思邈、玄奘、鉴真、高骈、狄仁杰、黄巢、王仙芝、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薛涛、鱼玄机、贺知章、李泌、韩愈、柳宗元、上官婉儿五代十国:朱温、刘仁恭、丁会、李克用、李存勖、葛从周、王建、刘知远、石敬瑭、郭威、柴荣、孟昶、荆浩、刘彟、张及之、杜宇、高季兴、喻皓、历真、李茂贞、朱友珪、朱友贞、刘守光、卢文进、李嗣源、冯行袭、康义诚、薛贻矩、朱弘昭、冯赟、李存孝、霍存、张归霸、张延寿、氏叔琮、朱瑾、朱珍、张存敬、牛存节、李罕之、乐从训、王师范、康怀英、王彦章、时溥、秦宗权、史懿、苏逢吉、杨邡、桑维汉、耶律德光、安重荣、边光范、袁继忠、李筠、薛怀让宋:赵匡胤、赵匡义、石守信、慕容延钊、曹彬、潘美、赵普、杨业、田重进、王禹偁、林逋、杨延昭、杨文广、包拯、狄青、寇准、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吕惠卿、曾布、曾巩、苏洵、宋江、方腊、岳飞、秦桧、韩世忠、梁红玉、赵构、朱熹、柳永、黄庭坚、秦观、晏殊、晏几道、陆游、辛弃疾、魏良臣、李清照、唐婉、史弥远、韩佗胄、贾似道、丁大全、文天祥、陆秀夫、高俅、蔡京、杨戬、童贯、张叔夜、韩锜、岳云、张宪、梅尧臣、苏舜钦、吕文焕、吕文德、杨幺、沈括元:铁木真、术赤、窝阔台、察合台、拖雷、忽必烈、博尔术、博尔忽、木华黎、赤老温、欧阳贞、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周德清、夏镇、蒙哥、土土哈、床兀儿、不花帖木儿、燕铁木儿、撒敦、唐其势、泰不花、王保保、伯颜、脱脱、陈也先、倪云林、司居敬、速浑察、相威、黄道婆、图帖睦尔、雪别台、刘杰、杨琼、郑露、明玉珍、刘福通、陈友谅、陈友定、张士诚、徐寿辉、柯九思、彭莹玉、倪文俊、张必先、张定边、妥欢贴睦尔(元顺帝)、赵孟頫、管道升、康里脱脱、鲁明善、汪汝懋、张雨、赛典赤·赡思丁、盛懋、黄公望、察罕铁木儿、亦黑迭儿丁、也里迷失、王开明:朱元璋、刘基、宋濂、高启、李善长、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沐英、冯胜、朱亮祖、傅友德、朱允炆、朱棣、郑和、铁铉、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唐赛儿、唐寅、文征明、祝枝山、周文宾、冯梦龙、吴承恩、汤显祖、戚继光、严嵩、严世蕃、胡宗宪、俞大猷、谭纶、海瑞、李时珍、徐霞客、宋应星、王守仁、高拱、张居正、冯保、徐阶、王振、刘瑾、魏忠贤、崇祯皇帝、正德皇帝、天启皇帝、王承恩、陈圆圆、张献忠、李自成、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毛文龙、王世贞、顾起元、何可纲、赵率教、祖大寿、丘睿、柳如是、李香君、邓子龙、徐渭、王抒、杨大中、方孝孺、齐泰、黄子澄清:皇太极、顺治、多尔衮、孝庄、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康熙、洪承畴、吴三桂、范仁宽、纳兰明珠、索额图、姚启圣、施琅、尚可喜、耿精忠、雍正、年羹尧、隆科多、李卫、乾隆、纪晓岚、刘墉、和绅、和琳、阿贵、福康安、张廷玉、周培公、熊赐履、李光地、陈廷敬、于成龙、南怀仁、汤若望、林则徐、关天培、嘉庆、道光、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林凤翔、李开芳、陈玉成、李秀成、田文镜、洪宣娇、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慈安、奕昕、左宗棠、曾国藩、曾国荃、刘永福、李鸿章、荣禄、张之洞、李莲英、邓世昌、丁汝昌、曹雪芹。

【写作资料】春秋战国人物志 ( 约前770-221 )

【写作资料】春秋战国人物志 ( 约前770-221 )

【写作资料】春秋战国人物志 ( 约前770-221 ) 周平王周幽王之子,名宜臼,幽王正妻申后所生。

初立为太子,后为幽王废而改立宠妃褒姒子伯服为太子。

幽王死后,宜臼在申侯、鲁侯与许文公拥立下即王位,是为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死去。

秦襄公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

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

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

东迁后,平王又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东的土地赐予秦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

郑庄公郑武公之子,名寤生,是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

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继武公之后,为周平王的卿士。

后来,周平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任虢公忌父为右卿士,由郑庄公为左卿士,于是周、郑之间发生了矛盾,双方互派人质。

不久,周平王死去,继之者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结果双方发生争执,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左卿士之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不去朝见周王。

于是桓王率领蔡、卫、陈三国之师伐郑,战于葛,被郑军打得大败。

到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居然召齐、卫、宋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

周桓王周平王之子,名林,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在位。

桓王即位之初,秉承平王之志,继续削弱卿权,以加强王权,依然保持「宗周」之余烈。

是时,卫国定君,必假王室之威;晋国内乱,必借王室力量干涉,以至于王室尚能自由取易郑国之田。

到了公元前707年,桓王夺郑伯政,郑庄公不朝。

桓王还能率诸侯之师伐郑,双方战于葛,但被郑军打得大败。

从此,王室转衰,虽一度得志于虢,但桓王已无力振作,「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业已形成。

<!-- end of content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名小白,其兄齐襄公在位时,昏庸暴乱,诸弟出逃,小白也逃往莒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与传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与传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与传记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

这段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生平事迹被记载于各种传记之中。

本文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与传记为主题,介绍其中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传记。

1. 孔子孔子,字仲尼,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的思想被后世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晚年编著了《论语》,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行和与弟子的对话,丰富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例如,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和礼仪之道。

传记中还记载了孔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的经历,展现了他为修身、齐家、治国的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2. 孟子孟子,名轲,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他是孔子的学生,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被后世尊称为“孟子”。

孟子的传记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

书中详细描述了孟子的思想,包括性善论、民本思想等。

同时,书中还记录了孟子游说诸侯、传道授业的经历,突显了他为实现民主、普惠的政治理想而努力的奋斗过程。

3. 孙子孙子,名不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兵法家。

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法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经典之作。

《孙子兵法》中包含了诸多军事原则和战略思想,被誉为兵家三十六计的核心之一。

孙子的传记内容主要涉及他的军事才能和对战争的独到见解,记录了他所指导的实战经验和对军事策略的深刻思考。

4. 孟非孟非,名轲,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他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宰相,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非善于政务处理,为魏国谋划善政,为人民谋福祉。

他的传记主要记载了他的才智和政绩,以及他与魏国君主的关系,展现了他为国家强盛、民众幸福而奋斗的崇高追求。

5. 荀子荀子,名况,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他的思想被称为荀学,主张道德教化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荀子的传记内容主要围绕他的思想观点和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记载了他在齐国担任官职时的政绩和为国家治理而倡导的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名相,个个雄才大略,他被称春秋“第一权臣”(一)

春秋战国时期名相,个个雄才大略,他被称春秋“第一权臣”(一)

春秋战国时期名相,个个雄才大略,他被称春秋“第一权臣”(一)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在春秋战国时期,小编收录了36位名相,小编分次为大家介绍。

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看看今天的名相吧。

1.祭仲——辅佐郑庄公及庄公死后的郑国首脑人物祭[zhài]足(?—公元前682年),字仲,又称祭仲,郑国祭邑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谋略家。

他在郑庄公在位时出任大夫,深受宠信。

郑庄公逝世后,他先后扶立郑庄公的四个儿子为国君(即郑昭公、郑厉公、郑子亹和郑子婴),掌管郑国政权数十年。

但有论者认为祭足需为郑国政变频繁负责。

祭仲深受郑庄公的信任,成为郑国重臣。

祭仲寿命很长,从政半个多世纪,先后辅佐郑国五位国君。

在郑庄公死后,成为可以废立国君的权臣。

春秋时期,齐、鲁、晋、宋等各国都出现一批“权臣”,从时间顺序看,祭仲可谓是春秋“第一权臣”。

祭仲是当时郑国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一生的活动分两个阶段:郑庄公在时,他作为一名重要谋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郑庄公死后即进入政治生涯的第二阶段,他连续经历郑昭公、郑厉公、复位郑昭公、郑子亹、郑子仪几个执政期,在郑国的多难年代,他是国家事实上的顶梁之柱。

正是在他死后,齐桓公的大臣认为“祭仲已死,郑国无人”,才敢于出兵干涉郑国内政。

从总体上讲来,祭仲以自己的足智多谋兴旺郑国,支撑郑国。

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历史和故事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性,故事是历史的传播载体,起到了传承历史的作用,历史则是故事的内涵,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欢迎阅读与借鉴!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

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

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

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

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齐国历史上着名的齐威王继位。

当时,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间,齐国尚未从姜齐末年的内乱中恢复过来,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条件也不成熟,各路诸侯趁机攻伐田齐新兴政权。

因此,齐国的国力一直比较弱。

其时,齐国内政纷乱,军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刚继位的齐威王却不理国政,沉湎女乐,国内形势日渐严峻。

然而,群臣却不了解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进言劝谏。

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淳于髡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长的“隐语”讽谏齐王。

淳于髡见了威王,绝口不提国家大事,却出个谜语让威王猜。

他道:“大王的宫廷里有只大鸟,好几年了,既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威王一听,便知道淳于髡在以猜谜语为名,劝谏自己,他豪情万丈地道:“这只鸟,要么不飞,一飞就直冲云霄;要么不叫,一叫就震惊世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国势日盛。

他一改常态,将官员都召集起来,该赏的赏,该罚的罚。

他又激励前线的士兵们,让他们奋勇出击。

诸国见齐国日益强大,连忙把侵占的齐国国土都交还了回来。

就这样,齐威王称雄了三十多年。

后来“一鸣惊人”成为一个成语,比喻有才能的人从前默默无闻,后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有一年,楚国大规模出兵侵略齐国。

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

可是让他随身带去送给赵国的礼品却很微薄,淳于髡见状,仰天大笑,竟把帽子上的带子都笑断了。

威王疑惑不解地问道:“你笑什么?”淳于髡道:“刚才我来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个老农,他拿着一个猪肘子和一杯酒,祭奉田神,并说:‘求田神保佑我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我看他想得到的那么多,可拿出来的又那么少,所以大声笑了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事迹1000字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事迹1000字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事迹1000字左右(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个人事迹、英雄事迹、先进事迹、名人事迹、感人事迹、爱国事迹、劳模事迹、好人事迹、其他事迹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personal deeds, heroic deeds, advanced deeds, celebrity deeds, touching deeds, patriotic deeds, deeds of model workers, deeds of good people, and other deeds. How to write, stay tuned!春秋战国时期名人事迹1000字左右齐桓侯死后,秦越人云游赵秦各国,救人无数,医术逐步出神入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资料】春秋战国人物志 ( 约前770-221 ) 周平王周幽王之子,名宜臼,幽王正妻申后所生。

初立为太子,后为幽王废而改立宠妃褒姒子伯服为太子。

幽王死后,宜臼在申侯、鲁侯与许文公拥立下即王位,是为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死去。

秦襄公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

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

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

东迁后,平王又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东的土地赐予秦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

郑庄公郑武公之子,名寤生,是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

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继武公之后,为周平王的卿士。

后来,周平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任虢公忌父为右卿士,由郑庄公为左卿士,于是周、郑之间发生了矛盾,双方互派人质。

不久,周平王死去,继之者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结果双方发生争执,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左卿士之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不去朝见周王。

于是桓王率领蔡、卫、陈三国之师伐郑,战于葛,被郑军打得大败。

到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居然召齐、卫、宋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

周桓王周平王之子,名林,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在位。

桓王即位之初,秉承平王之志,继续削弱卿权,以加强王权,依然保持「宗周」之余烈。

是时,卫国定君,必假王室之威;晋国内乱,必借王室力量干涉,以至于王室尚能自由取易郑国之田。

到了公元前707年,桓王夺郑伯政,郑庄公不朝。

桓王还能率诸侯之师伐郑,双方战于葛,但被郑军打得大败。

从此,王室转衰,虽一度得志于虢,但桓王已无力振作,「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业已形成。

<!-- end of content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名小白,其兄齐襄公在位时,昏庸暴乱,诸弟出逃,小白也逃往莒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杀,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在齐国高氏帮助下,取得君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任用管仲,在内进行行政改革,发展生产,使齐国经济、军事力量大增,对外「尊王攘夷」,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又顺应了当时戎狄内侵、中原各国关注如何抵御的态势。

齐桓公在诸国间获得了极高的威信,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宋襄公春秋五霸之一。

宋桓公之子,名兹甫,公元前650年即位。

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宋襄公用武力护送齐太子昭回国,夺取君位,是为齐孝公。

宋襄公自以为立孝公有功,企图以此为资本继齐而霸。

但宋国毕竟实力不足,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执,其霸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晋献公之子,名重耳,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受到连累,被迫逃亡。

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直到公元前637年,才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登上君位,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对内任用贤能,改革军政,国力增强;对外尊奉周王,帮助王室平乱,取得「尊王」美誉。

晋文公最终灭曹却楚,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春秋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

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

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方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

楚庄王楚穆王之子,名侣,春秋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

他曾整顿内政,兴修水利,任用平民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发展经济,使农工商贾各守其业。

政治上遵循「楚国之令典」,注意选用旧贵族,「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加强了贵族的力量。

军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阵法,使兵士之间团结一致。

这些有力措施,为楚庄王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今湖北竹山西南),国势大盛,继而又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疆,派人询问象徵天子权威的九鼎之轻重。

后在(今河南荥阳北)之战大败晋军,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附,当上了中原的霸主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

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

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

小白取得君位后,经鲍叔牙的推荐,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实施改革。

他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徵」,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

从公元前681年北杏(今山东东阿)会盟开始,管仲辅佐齐桓公先后「存邢救卫」,伐蔡、伐楚,观兵于召陵,制止了楚向中原的深入,同时,又多次为王平戎难,甚至徵集诸侯派军队帮助周王戍守成周。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把周王的代表周公以及宋、卫、郑、许、曹等国召来葵丘(今河南兰考)开会,使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甙。

管仲作为齐国的政治家,其对内、对外政策,将守旧与革新结合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两重性、过渡性。

但是,他毕竟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孔子说:「(无)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当是事实。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

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

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

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

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狐偃春秋时晋国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

曾随从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历各国,并且帮助重耳回国即位。

回国后任上军之佐,帮助晋文公改革内政,以「尊王」相号召,平定王子带之乱,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战胜楚军,使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时晋国的贵族。

他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他和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

文公找寻不到,还曾以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遂称绵山为介山。

又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赵衰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成季、孟子余,春秋时晋国的卿。

他曾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

回国后,任原(今河南济源北)大夫,亦称原晋。

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还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

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

他原为虞大夫,虞亡时被晋俘去,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

后出走到楚,为楚人所执,又被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赎回,用为大夫,称为五大夫。

他与蹇叔等大臣共同辅佐秦穆公,建立了霸业。

蹇叔春秋时秦国大夫。

有贤名,为百里奚所推荐,秦穆公任为上大夫。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袭郑,他加以谏阻,认为长途偷袭,军易疲劳,郑亦会有备,穆公不听,仍派孟明东征。

时其子亦在军中,他泣送其子,断言秦军定在崤山为晋所败。

结果,秦军至滑(今河南偃师东南),知郑已有防备,返途到崤山被晋军所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等被俘,穆公深悔不听其言。

晏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

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

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吴王僚吴王余之子,或说庶兄,名州于,春秋时吴国的国君,公元前526年至公元前515年在位。

曾屡次兴兵伐楚,后被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求助勇士专诸所杀。

专诸一作设诸,春秋时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西北)人。

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

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吴王阖闾吴王寿梦死后,子诸樊即位,诸樊死,其弟余祭、余依次继位,到四弟季札,季札让位不受,本应将王位回传于诸樊之子公子光,但继位为王的是余子州于,即吴王僚,公子光极为不满。

公元前515年,吴王僚派兵伐楚,吴军陷入包围,进退不能,公子光趁机夺权,派专诸刺死王僚,登上吴王宝座,是为吴王阖闾(又称阖庐)。

吴王阖闾任用孙武、伍员等贤臣,国力大振,数败楚国,并攻入楚郢都(今湖北江陵北),盛极一时。

后来在对越的作战中,阖闾负伤而死。

<!-- end of content -->越王勾践越王允常之子。

公元前496年,勾践即越王位,同年在李大败吴师。

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投降,勾践做了吴臣仆。

此后二十年间,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任用贤臣,繁息人口,发展生产,重建武装,越国重新强大起来。

从公元前482年起,越开始攻吴。

前473年,灭掉吴国,统一了东南一带。

后来勾践又北上争霸,横行江淮,号称霸王。

<!-- end of content -->吴王夫差吴王阖闾之子。

阖闾死后,夫差继位。

夫差不忘父仇,立志报复。

数年后,夫差大举伐越,越军大败,向吴降服。

夫差不听伍员灭越的劝告,却听信佞臣太宰与越议和,失去了统一东南的时机。

服越以后,夫差日渐骄横,北上争霸中原,连年用兵,导致国力空虚。

此时越经过多年积聚,力量增强,不断攻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吴王夫差自杀。

伍子胥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夫。

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杀,他逃亡经过宋、郑等国入吴。

后帮公子光(即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

不久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

后吴王夫差时,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吴王不听,渐被疏远,最后吴王赐剑命他自杀。

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

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主张改革图强,认为当时晋国六卿所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其中亩大而税轻者可以成功。

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

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申包胥楚君冒的后代,申氏,名包胥,也称王孙包胥,春秋时楚国贵族。

他和伍子胥为知交,公元506年吴用子胥之计,攻破楚国。

他到秦国求救,在宫廷上痛哭七天七夜,终使秦国发兵救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