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优于学科课程辨析题
活动课程优于学科课程辨析题
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都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
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活动课程着重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活动课
程通常包括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等,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锻
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
神和创造力。
活动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而学科课程则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
学科课程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和
理论素养的培养,通过学科课程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各种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
学科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
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
将来升学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这两者的辨析来看,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各有其独特的教育
意义。
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
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科课程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理论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因此,两者在学校教育
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合理安排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使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含义及其二者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关系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含义及其二者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关系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根据课程性质的差异划分,并一般被新一代课程模式所涵盖。
学科课程是以学习学科知识为目的,以教授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通常以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采用课桌本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课程是融入生活情境、多媒体资源、教育技术等交互式课程,让学生实践、探究性以及体验式学习参与活动实践等,通过有趣鲜活的学习过程来累积知识和技能。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协调各自的作用,有助于增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发展。
首先,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更深刻地把握知识要点和重要性等,构建完整的信息处理模式。
以德语教学为例,传统教学通过平面文字介绍德语文法规则,而现代教学则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在实际应用和表述中更好地学习德语,更好地综 synthesize 各项知识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结合,使学生拓宽思维能力,增强综合能力。
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学科课程从理论上接受知识,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夯实基础学习能力;而活动课程注重实践、实际体验,以实践来验证个人知识、有效地指导学习,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实际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增强综合能力。
最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学科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认识模式;活动课程则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创新灵感,将学科思维与实际相结合,梳理各种学科间的联系,给予学生创新的探究环境,带来更多的可能和创新性思维。
从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结合,将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学习能力,发展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今后发展趋势。
总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被细分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服务学校各个年级的学习和发展。
因此,学校应充分结合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科学有效地将它们嵌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促进全面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营造学习富有成效的课堂气氛。
如何理解和处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如何理解和处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束义福(一)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对活动课的表述是:“活动课程是指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内容的课程。
由此可见,活动课程重点在于:一是活动课程首先是一种课程,体现在“目标上”和“计划上”;二是活动课程的构成减分是活动,由活动项目及活动方式组合向成,三是活动课程不应排斥学科课程,应根据教育方针和目标,将具有系统教育作用的活动进行精心设计,使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四是活动课程应重视学生的本性,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活动课程不是脱离课堂的活动行为,也不是紧张教学过程中的间歇和调剂,它是一种教学行为,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今年部分省市实施新课程计划开设活动课,这一开放式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新观念,对我国传统的课程观是一个新突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课程体系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与学科课程共同构建基础教育的发展格局,如同一鸟之双翼,学科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学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占优势,活动课程则通过学生素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大量的直接经验。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活动课的开设是着眼于知识过程的完整性,力矫旧的课程计划—从教学内容角度—对于这种完整性的人为割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开设活动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冲破以课本为唯一的知识载体,以书本知识为主要经验来源的旧的基础教育格局,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使知识获得趋向于完全和深刻。
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级成部分,它不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续,它本身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教育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科课程通常指的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本学科,如数学、科学、语言艺术、社会研究和外语等。
这些课程旨在提供学生必要的学术知识和技能,以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学科课程通常由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机构制定,以确保学生获得一致的教育标准。
活动课程则是指学校为学生提供的额外课外活动和课程,这些活动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体育运动、艺术表演、音乐、戏剧、手工艺、志愿服务和领导力培养等。
活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增强自信心,丰富课外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学生的教育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学科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学术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学术基础;而活动课程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外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
学校通常会努力平衡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以确保学生在学术和非学术领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都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而活动课程则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有机结合,学校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都是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学科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学术知识和技能,活动课程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促进了其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重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平衡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校本化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
校本化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这些课程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化学科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本文中,我将针对这些课程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1. 校本化学科课程校本化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的化学课程。
这种课程旨在提供更符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在实施校本化学科课程时,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化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通过校本化学科课程的实施,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掌握更多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指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丰富化的化学学习体验。
通过组织化学科主题活动、实验活动、科普讲座等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活动课程中,学生可以参与到各种化学实验、展览和比赛中,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化学科学的视野,培养综合素质。
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和教师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化学学习的机会和途径,使其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3. 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指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实训课程等形式,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身临其境的实验和实践中感受化学科学的魅力,增强化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完成化学实验、调研和创新项目,探究问题、发现规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实践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实验设备和资源支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简论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简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提倡活动课程,认为活动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有些人认为活动课程虽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不能取代传统的学科课程。
本文将就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展开探讨。
活动课程是什么?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生繁忙的学习中,安排适当的体育运动、音乐舞蹈、手工制作、灵活游戏等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个性兴趣的培养。
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活动课程更注重学生对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因素影响。
活动课程更加贴近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时,活动课程还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与他人分享的精神。
由此看来,活动课程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科课程是什么?学科课程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课程标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教授学科知识及相关技能和实践操作,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的基础、前沿和应用的知识,为高等教育或就业做准备。
学科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必须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和作业,展现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
学科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是否合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课程的成功教学。
两者的关系对于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通常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没有直接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活动课程是单独存在的,它并不能影响学科课程,并且它是在学科课程完成后才进行的。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
活动课程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辅助、补充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第二种观点认为: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具有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活动课程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在学科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学科课程也能反馈并影响活动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相同点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相同点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尽管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它们也具有若干相
同之处。
首先,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都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
学科课
程提供了系统性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素养,为今后的发展提供
基础。
活动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多样性和双向交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调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都能够强化学生的课堂表现。
学科课
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认识、理解和掌握知识,使学生可以更好
地掌握知识,并有助于提高成绩。
活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及其重要性,而且有助于提
高学业成绩。
最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都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学科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拓宽他们的视野,
塑造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活动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自我,培养社
会意识,学习有效沟通,练习创新思维,及时树立良好的做人思想,
实现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都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提高表现、实现人生价值,具有许多相同之处。
因此,学校应该融合学科课程和
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激发他们最大潜能。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异同点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异同点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俩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名词,其实咱们平常接触的东西就藏在里头了。
先说学科课程吧,简单来说,这就是咱们在课堂上学的那些知识。
比如,数学、语文、科学、历史,简直就是咱们知识的“主菜”。
每一节课就像是大厨精心烹饪的一道道佳肴,得细嚼慢咽,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学科课程一般都是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老师们按照计划一板一眼地讲,像是在打着节奏,学生们呢,就像是小鼓手,跟着节拍一起来。
这种课程让咱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得说,有时候学得枯燥无味,真是让人想打个盹。
再聊聊活动课程,嘿,这可就有趣多了!活动课程就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剂,别看它不在教室里,却让学习变得生动无比。
运动会、艺术节、科学实验,这些活动课程就像是那种让人血脉喷张的赛事,参与感满满。
大家一块儿动手动脚,像一群开心的小鸟,飞来飞去,时不时还有一些小竞争,让气氛活跃起来。
学科课程里学的东西,活动课程里可是要把它们搬到现实中来,用实践去体验。
就像做饭,光学理论可不够,还得亲自上手,才能知道盐和糖放多少最合适。
再说说它们的异同点,乍一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似乎是天差地别的两回事儿。
其实不然,它们之间又有不少共同点呢!比如,都是为了让学生成长。
学科课程教你知识,活动课程则让你把知识应用出来,真是一对儿绝配。
就像一把刀和砧板,一个不行,另一个也白搭。
它们都得靠老师的引导,老师在学科课程里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活动课程中又是气氛的调和剂。
老师的幽默感可是关键,搞笑一点,大家就更愿意参与。
但说到不同,它们的风格可真是截然不同。
学科课程讲究的是严谨,板正的姿态,像是个循规蹈矩的老学究。
而活动课程则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随性、自由,谁都可以在这幅画上添一笔。
有时候在活动课程中,大家笑成一团,学习也像是变得轻松了不少。
想想看,那个时候,大家穿着运动服,肆无忌惮地挥洒汗水,真是爽到飞起。
还有一点,学科课程主要是个人的战斗,大家各自埋头苦读。
如何理解和处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精选.
如何理解和处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束义福(一)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对活动课的表述是:“活动课程是指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内容的课程。
由此可见,活动课程重点在于:一是活动课程首先是一种课程,体现在“目标上”和“计划上”;二是活动课程的构成减分是活动,由活动项目及活动方式组合向成,三是活动课程不应排斥学科课程,应根据教育方针和目标,将具有系统教育作用的活动进行精心设计,使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四是活动课程应重视学生的本性,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活动课程不是脱离课堂的活动行为,也不是紧张教学过程中的间歇和调剂,它是一种教学行为,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今年部分省市实施新课程计划开设活动课,这一开放式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新观念,对我国传统的课程观是一个新突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课程体系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与学科课程共同构建基础教育的发展格局,如同一鸟之双翼,学科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学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占优势,活动课程则通过学生素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大量的直接经验。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活动课的开设是着眼于知识过程的完整性,力矫旧的课程计划—从教学内容角度—对于这种完整性的人为割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开设活动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冲破以课本为唯一的知识载体,以书本知识为主要经验来源的旧的基础教育格局,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使知识获得趋向于完全和深刻。
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级成部分,它不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续,它本身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简论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简论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简论在教育实践中,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活动课程以学生的活动和实践为核心,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态度,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和支撑。
学科课程则是按照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要求,有目的地组织知识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日常教学中,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简要探讨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关系。
一、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共同点1.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科课程则注重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和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
活动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发展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情感态度。
学科课程则通过系统有序的课程安排,让学生逐步学习、掌握和应用学科知识,培养方法和思想,发展学科素养和能力。
3.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
活动课程能够引导学生以身体、情感、思维等方面全面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
学科课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和理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学科打下良好基础。
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虽然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1. 目的性不同活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和发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全面体验和学习生活、社会和学科知识,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学科课程则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形式不同活动课程的教学形式非常丰富多彩,可以是游戏、实验、观察、讨论等,更注重学生的操作和实践,相对来说更自由、开放。
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各自优缺点
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各自优缺点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各自优缺点学科课程优缺点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优点在于:1、以浓缩的形式集纳人类在各个基本学科领域探索的成果,间接经验的容量较大,有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2、便于按知识逻辑顺序组织教材,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主要缺点有以下几点:1、科目繁多的学科课程导致总体课程体系臃肿不堪,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学科课程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组织和编排,而学生的现实生活却是完整的,这种课程上的人为的割裂,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的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由于学科划分过细,造成知识面过窄,内容偏深偏难。
4、各学科相互分离,彼此孤立,造成学习内容相互分离甚至脱节。
5、具体的某门学科课程对于该学科的一位未来专家或专业工作者来说是必备的,但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也许是多余的,因为它们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经验缺乏联系。
学科自身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往往有冲突,学科教师面临这种冲突时,往往容易牺牲学生的利益,迫使学生服从学科的要求。
综合课程优缺点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1、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
2、综合课程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3、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两大缺点:1、编写综合性的教材书难度大;2、教师难以胜任。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简论
简论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新课程已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铺开。
新课程把“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改变了以往单一学科化的课程设置,使学校课程体系更趋合理,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落实。
要富有成效地实施新的课程计划,发挥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必须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处理好两类课程的关系。
一、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把握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上升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
两种认识虽有质的不同,但不是互相分离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关系。
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理性的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就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
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获得,感性认识则必须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才能获得。
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符合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
其中,学科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借助课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学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占优势;活动课程则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大量的直接经验。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人的认识开始于经验。
一个人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
这是人的认识的两个来源,缺少任何一个,人的知识都是不完全的、不深刻的。
中小学生的知识也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学生在学校中同时进行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
一是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最新信息为主要任务,同当前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发生直接联系的学习活动;二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同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发生直接联系的学习活动。
为了给学生提供这两类学习活动内容,学校设置了相应的课程,这就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以前人积累的分门别类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获取他们认识世界所需的直接经验。
课程与教学论(5.1.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一)学科课程 (二)活动课程
(一)学科课程
1. 学科课程的内涵 ( 1 )概念 学科课程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及一 定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 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 并分学科进行安排的课程形态。 要义: 开设依据有三 重视基础知识 关注间接经验 分科方式组织
(二)活动课程
(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通过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 社会生活的方式,使学生在直接经验中实现对知识 进行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 要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发展性课程。
(二)活动课程
(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综合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
(二)活动课程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概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 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 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活动。 特点 第一,实践性。 第二,社会性。 第三,服务性和体验性。
(二)活动课程
(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两点说明 这四大方面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而特别指定的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部。除上 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包括有班团队活动、 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 这四大方面在逻辑上并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 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倡导 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部内容之 中。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 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四大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划分依据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划分依据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课程主要是指各种学科知识的学习,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而活动课程则是指各种体育、音乐、美术等实践活动的学习。
这两者在学校教育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学科课程是学生学习各种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各种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各种学科知识,还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和讨论。
通过讲授,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各种学科知识;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课程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
通过活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音乐、美术等实践活动。
学生在活动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各种实践技能,还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实践和讨论。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交流彼此的想法和经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科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活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教学,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互促进的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互促进的案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融入社会实践、校园实践、科研实践等课外实践活动的课程,它的特点是注重学科知识运用、实践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
而学科课程是指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正规课程,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将学科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学科课程则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使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和孜孜可追。
下面举几个案例,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化学课程相互促进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反应机制。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合成一些有机物质,如醋酸乙酯、苯甲酸乙酯等,以及观察它们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比如与碱的反应产生的酯的酸水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课程中所学的合成方法和反应机制。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物理课程相互促进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定律、光的反射定律等。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可以进行一系列光学实验,如反射实验、折射实验、颜色混合实验等,不仅能巩固物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生物课程相互促进在中学生物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有关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可以参与实际的植物观察和种植活动,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水分运输等,加深对植物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就是能够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而学科课程则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使活动更有针对性、更加系统。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一、学科课程1.概念界定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中心课程”。
主张根据国家、社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从各门科学中选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独立地安排它们的授课顺序、授课时间和授课期限,采取班级授课的形式进行授课。
我国古代《周礼》中记载的六门学科: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六经:《诗经》《尚书》《仪礼》《易经》《乐经》《春秋》。
西方古代的“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就是早期的学科课程。
2.学科课程的特点(1)所学内容分科设置。
学科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然后分专业、分学科由专职教师按照事先编排好的课表组织教学活动,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
学科课程理论也就是“术业有专攻”这一说法的理论依据。
(2)学科之间彼此独立。
学科课程理念下设置的课程是从人类有史以来根据活动经验进行概括整理的科学知识中选取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内容组成的各个学科,学科与学科之间“壁垒森严”自成一体、相互独立、互不干涉。
(3)知识结构系统简约。
学科课程的内容根据知识内在逻辑关系加以组织,具有系统性、简约性的特点。
因此要求教师教学的连续性和科学性,对学生训练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学科课程也正是基础教育中“打牢双基”这一具体做法的理论基础。
3.学科课程简要评述社会的经济不断发展,课程的门类也不断增加,但是学科课程从古到今始终占据着课程论的核心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各国各地区课程的设置,学科课程与班级授课制相得益彰,形成了世界尤其是中国主要的教学模式。
课程论的基本问题都是围绕学科课程展开的,学科课程能够保证教学有章可循,有效进行。
教师只要借助课本、教学参考书就可以连续的、严密的、完整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完成教学任务。
不但如此,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设置不同的课程,使学生迅速快捷、系统地掌握大量知识,最终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进而推动社会和国家不断向前发展。
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各自优缺点
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各自优缺点学科课程优缺点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优点在于:1、以浓缩的形式集纳人类在各个基本学科领域探索的成果,间接经验的容量较大,有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2、便于按知识逻辑顺序组织教材,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主要缺点有以下几点:1、科目繁多的学科课程导致总体课程体系臃肿不堪,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2、学科课程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组织和编排,而学生的现实生活却是完整的,这种课程上的人为的割裂,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的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3、由于学科划分过细,造成知识面过窄,内容偏深偏难;4、各学科相互分离,彼此孤立,造成学习内容相互分离甚至脱节;5、具体的某门学科课程对于该学科的一位未来专家或专业工作者来说是必备的,但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也许是多余的,因为它们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经验缺乏联系;学科自身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往往有冲突,学科教师面临这种冲突时,往往容易牺牲学生的利益,迫使学生服从学科的要求;综合课程优缺点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1、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2、综合课程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3、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两大缺点:1、编写综合性的教材书难度大;2、教师难以胜任;活动课程优缺点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活动课程具有以下优点:1、重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2、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有利于学生在与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人格的不断发展;3、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重视课程的综合性,主张以社会生活问题来统合各种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活动课程的缺点主要有:1、过分地夸大了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容易导致“功利主义”;2、忽视儿童思维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往往把儿童日常生活中个别经验的作用绝对化而不顾及这些经验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系统知识水平;3、对于习惯了学科课程的讲授方式的教师而言,活动课程的组织较困难;。
通过化学教学案例说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特点及区别
通过化学教学案例说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特点及区别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两个不同的教学模式。
学科课程主要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活动课程则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案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两种课程的特点及区别。
在化学学科课程中,教师主要通过讲授化学知识、原理和实验方法来教育学生。
教师会使用课本、幻灯片、实验演示等工具来传达知识内容,学生通过听课、做笔记、课后作业等方式来学习。
这种课程模式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完成学科的考核任务。
与学科课程不同,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如实验、观察、探究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化学现象的发生和变化,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活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活动课程中扮演着主体的角色,通过实践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学生角色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学科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理解,学生需要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监督。
而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和探索,扮演着主体的角色。
在教学方法上,学科课程以讲授和演示为主,而活动课程则以实践和探究为主。
学科课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而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学生角色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化学教学案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两种课程的特点及区别。
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系统的化学知识;而通过活动课程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相互补充的,在化学教学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一、概述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的设计和安排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是学校中常见的教学形式。
本文将对这三种课程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以期对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学科课程1. 学科课程的定义和特点学科课程是指以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各门学科。
其特点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2. 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使其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3. 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和练习,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来传授知识和技能。
三、活动课程1. 活动课程的定义和特点活动课程是指以各种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包括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等。
其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强调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素养,使其在实践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为身心健康和情感发展提供保障。
3. 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实践和体验,通过学生的参与和表现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审美情感。
四、综合课程1. 综合课程的定义和特点综合课程是指将学科知识和活动内容有机结合的课程,包括综合实践课、综合活动课等。
其特点是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强调跨学科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2. 综合课程的教学目标综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其在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中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复杂问题和面对挑战。
3. 综合课程的教学方法综合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跨学科整合和项目实践,通过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结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
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和基本的课程形式,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简约型等特点。
它的优点在于强调每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是较少的考虑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主张学生动手“做”,手脑并用,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点。
它的优点在于能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缺点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短兵相接、孰执牛耳
学科课程论和活动课程论一直是彼此相互对立的两种课程理论,二者各有其理论渊源与基本主张,也各有其优缺点,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实践中往往也被当作两种互不相容的课程类型。
在《现代课程论》中,钟启泉教授译为学科课程并界定为“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总和”,而施良方教授则译为分科课程并界定为“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从其文字表述上看,虽说二者译法不一,但在内容上却是一致的。
笔者更倾向于前者说法,毕竟分科是相对于综合而言的,而学科才是相对于活动而言的。
追根溯源,分科课程由来已久,后随科学知识门类的增多、细化而形成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经夸氏、赫氏、斯氏发展而倍受学校教育的青睐。
其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在于它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按学科组织起来的教材,可以系统地授受文化遗产;通过学习逻辑地组织起来的教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智力;以传统知识为基础,容易组织教学,也容易进行评价。
”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它也常常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
追根溯源,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经裴氏、福氏、一战前后的“新教育”运动以及蒙氏、凯氏直至杜威集其大成。
其目标是“提高主体的人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连续发展的质”,“着眼于客观事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的,要求采取各种各样的学科和学科领域的统合形态,突出生活现实和社会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以经验活动、劳动等为内容,旨在培养具丰富个性的主体”,其吸引力可能在于其“乡土性、综合治理性、主体性和经验性”等特征。
上述这两种课程类型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课程类型从上述简要描述我们也可看出,二者其实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各自在张扬其优点的同时也都毫无疑问地暴露其缺陷,二者因其各自不同的功能,在学校教育中应各占一定地位,任何以牺牲对方来一统天下的企图,都已被证明是愚顽且自食其果的。
既如此,是否就意味着在特定的中小学教育阶段,二者同等重要昵?换言之,二者在中小学阶段能够完全做到相互统一、平衡吗?在笔者看来,这显然是不行的。
虽然“生活世界是我们的第一承托者,也是我们最根本的生长家园,人在科学世界里所获得的理智方面的发展,只有回溯到现实的生活世界才能被赋予其对人生的意义”,但并非科学世界就不重要,只是要将其纳入到“生活—科学—生活”这一链条中来而已,虽然还有专家提出“学生本位课程”,企图将二者媾合,并认为其“是有别于学生中心课程的熔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于一炉的新型课程”,“体现了当代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但笔者始终认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者相较,鉴于中小学校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前者应当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其理由至少有三:第一,中小学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主要还是学习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
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各类知识的庞杂性之间的矛盾,使得我们不得不寻找一条较为简捷有效的学习途径,这条捷径便是千百年来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教学。
活动课程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形形色色的教育生活论、活动课程论只是提醒或呼吁人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活动、经验及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并非让我们将具有特殊内涵的学校教育还原为生活这一活动本身,即便是十分崇尚活动课程的美国,现今“中等教育的课程也多以学科为中心,相应地,教师也按科任制配备,其组织是分班制”。
第二,就二者的关系而言,虽然对学生的发展来说都不可或缺,但其作用还是有所区别的。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也涉及到直接和间接经验的学习,前者主要以间接知识为主,具有系统性、简捷性、强目的性特征;
后者以直接经验为主,具有随意性、过程性、情境性、盲目性等特征。
作为以传递既定文化知识的中小学教育,其任务是传授间接的知识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毕竟不是工匠式师徒技艺传授,而是以博雅知识为主的素质教育。
第三,历史已完全证明,但凡以活动课程为中心而不予学科课程以相当地位的中小学校,其教育最终都会以质量低劣而不得不再度求助于学科课程。
前苏联建国后短短3年中的钟摆现象、美国战后教育整体质量的下降、旧中国零零星星的教育实验以及“道尔顿制”、“萨莫希尔学校”等的夭折等都似乎表明活动课程及活动教学具有先天的不足,它只能作为一种思想层面和辅导地位来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如果以其为主来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无异于将学校教育泛化或混同于人类的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活动,这无疑有悖于学校教育的特点与初衷,也会使教育教学活动事倍功半。
总之,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同时也便于设计和管理。
其弱点也是明确的。
一则,由于分科课程的“分科”是人为的,因而缺乏内在整合性,忽视知识的联系性,从而也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二则,忽视学生的动机和已有经验,容易脱离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
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活动课程具有以下优点:第一,重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有利于学生在与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人格的不断发展;第三,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重视课程的综合性,主张以社会生活问题来统合各种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
活动课程的局限主要表现为过分地夸大了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容易导致“功利主义”,忽视儿童思维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往往把儿童日常生活中个别经验的作用绝对化而不顾及这些经验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系统知识水平,另外,对于习惯了学科课程的讲授方式的教师而言,活动课程的组织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