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合集下载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方案计算过程参考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方案计算过程参考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方案计算过程参考
设计换热器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换热器类型、选择换
热器材质、计算换热面积、计算换热器尺寸、计算流体流量和温度等。

1.确定换热器类型:根据具体的工艺要求、流体性质和换热效率要求,确定使用的换热器类型,如管壳式换热器、管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

2.选择换热器材质:根据流体性质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换热器材质,如不锈钢、碳钢、镍及其合金等。

考虑耐腐蚀性、强度和成本等因素。

3.计算换热面积:根据流体的流量、温度和换热传热系数,计算所需
的换热面积。

换热面积的计算可以通过换热器设计软件进行,也可以通过
数学公式计算,例如Q=U*A*(ΔTm)式中的A即为换热面积。

4.计算换热器尺寸:根据换热面积、管子直径和管排布方式,计算换
热器的尺寸,包括换热器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等。

根据需要还可以进行结
构强度校核和模态分析等。

5.计算流体流量和温度:根据工艺要求和热力学计算,确定流体的流
量和温度。

通过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原理进行计算,例如根据流体的流
量和温度差,计算冷却液的质量流率和冷却液的温度变化等。

总结起来,设计换热器的过程包括确定换热器类型和材质、计算换热
面积和尺寸,以及计算流体流量和温度等。

根据具体的工艺要求和流体性质,选择合适的设计参数,通过数学计算和换热器设计软件进行计算,最
终得到满足工艺要求的换热器设计方案。

列管式换热器选型设计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选型设计计算

第一部分列管式换热器选型设计计算一.列管式换热器设计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换热器设计的优劣最终要以是否适用、经济、安全、负荷弹性大、操作可靠、检修清洗方便等为考察原则。

当这些原则相互矛盾时,应在首先满足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再考虑一般原则。

1.流体流动空间的选择原则(1)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内,因为管内清洗比较方便。

(2)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

(3)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受压,可节省壳体金属消耗量。

(4)饱和蒸气宜走管间,以便于及时排出冷凝液,且蒸气较洁净,它对清洗无要求。

(5)有毒流体宜走管内,使泄漏机会较少。

(6)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利用外壳向外的散热作用,以增强冷却效果。

(7)粘度大的液体或流量较小的流体,宜走管间,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流动时,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可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8)对于刚性结构的换热器,若两流体的温度差较大,对流传热系数较大者宜走管间,因壁面温度与α大的流体温度相近,可以减少热应力。

在选择流体流径时,上述各点常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

2.流体流速的选择根据管内湍流时对流传热系数αi∝u0.8,流速增大,则αi增大,同时污垢热阻R si 减小,利于传热,从而可减少传热面积,节约设备费用;但同时又使压降增大,加大了动力消耗,提高了操作费用。

可见应全面分析权衡比较适宜的流速。

(1)所选流速要尽量使流体湍流,有利传热。

(2)所选流速应使管长或程数恰当。

管子过长,不便于清洗管内污垢;而管子过短,管程数增加,使结构复杂化,传热温差减少,均会降低传热效果。

(3)粘度大的流体,流速应小些,可按滞流处理。

(4)高密度流体(液体),阻力消耗与传热速率相比一般较小,可适当提高流速。

在我们教材及换热器设计手册中均给了出一些经验数据,以供参考。

3.管子规格及排列情况(1)管径选择:国内换热器系列标准件中管子规格为Φ25×2.5mm、Φ19×2mm,在再沸器中可采用Φ38×3mm。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计算设计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换热器的需求首先需要明确换热器的设计参数,包括流体的性质、流量、进出口温度、压力等。

这些参数将在后续的计算中使用。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换热器型号根据设计参数和换热需求,选择合适的列管式换热器型号。

常见的型号包括固定管板式、弹性管板式、钢套铜管式等。

第三步:计算表面积根据流体的热传导计算表面积。

换热器的表面积是根据热传导定律计算得到的,公式为:Q=U×A×ΔT,其中Q为换热量,U为传热系数,A为表面积,ΔT为温差。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所需的表面积。

第四步:确定管子数量和尺寸根据所需的表面积和型号,确定换热器中管子的数量和尺寸。

根据流体的流速和换热需求,计算出每根管子的长度和直径。

第五步:确定管板和管夹的尺寸根据管子的尺寸,确定管板和管夹的尺寸。

管板和管夹是固定管子的重要部分,负责把管子固定在换热器中,保证流体的正常流动。

第六步:确定换热器的材质和厚度根据流体的性质和工作条件,确定换热器的材质和厚度。

常见的材质有不锈钢、碳钢、铜等。

通过计算流体的温度、压力和腐蚀性等参数,选择合适的材质和厚度。

第七步:校核换热器的强度对换热器的强度进行校核。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对换热器的强度进行计算和验证,确保其能够承受工作条件下的压力和温度。

第八步:制定施工方案和图纸根据设计结果,制定换热器的施工方案和详细图纸。

包括换热器的总体布置,管子的连接方式,焊接和安装步骤等。

上述是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步骤,下面将介绍列管式换热器的计算方法。

首先,需要计算流体的传热系数。

传热系数的计算包括对流传热系数和管内传热系数两部分。

对于对流传热系数,可以使用已有的经验公式或经验图表进行估算。

对于管内传热系数,可以使用流体的性质和流速等参数进行计算。

其次,根据传热系数和管子的尺寸,计算管子的传热面积。

管子的传热面积可以根据管子的长度和直径进行计算。

然后,根据热传导定律,计算换热器的传热量。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1.流体流径的选择哪一种流体流经换热器的管程,哪一种流体流经壳程,下列各点可供选择时参考(以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为例)(1) 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内,以便于清洗管子。

(2) 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3) 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受压.(4) 饱和蒸气宜走管间,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气较洁净,冷凝传热系数与流速关系不大。

(5) 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利用外壳向外的散热作用,以增强冷却效果。

(6) 需要提高流速以增大其对流传热系数的流体宜走管内,因管程流通面积常小于壳程,且可采用多管程以增大流速.(7) 粘度大的液体或流量较小的流体,宜走管间,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流动时,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在选择流体流径时,上述各点常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例如首先考虑流体的压强、防腐蚀及清洗等要求,然后再校核对流传热系数和压强降,以便作出较恰当的选择.2。

流体流速的选择增加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将加大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可能性,即降低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可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但是流速增加,又使流体阻力增大,动力消耗就增多。

所以适宜的流速要通过经济衡算才能定出.此外,在选择流速时,还需考虑结构上的要求。

例如,选择高的流速,使管子的数目减少,对一定的传热面积,不得不采用较长的管子或增加程数。

管子太长不易清洗,且一般管长都有一定的标准;单程变为多程使平均温度差下降。

这些也是选择流速时应予考虑的问题。

3。

流体两端温度的确定若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温度都由工艺条件所规定,就不存在确定流体两端温度的问题。

若其中一个流体仅已知进口温度,则出口温度应由设计者来确定。

例如用冷水冷却某热流体,冷水的进口温度可以根据当地的气温条件作出估计,而换热器出口的冷水温度,便需要根据经济衡算来决定。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在计算和选型上的注意事项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在计算和选型上的注意事项

列管式换热器(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是一种常用的热传递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制药、食品等领域。

它以其结构简单、热交换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受到了工程技术人员的青睐。

在设计列管式换热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许多关键的计算和选型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一、换热器的性能参数计算1. 换热面积的计算换热面积是换热器设计时最为重要的参数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性能。

换热面积的计算需要考虑流体的流速、温度差、传热系数等因素,通常采用表面传热系数和对流传热方程来进行计算。

2. 热负荷的计算热负荷是换热器所需要处理的热量大小,必须准确计算以保证换热器的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在计算热负荷时,需要考虑流体的流速、密度、比热容等参数,以及流体的温度差等因素。

3. 温差分布的计算温差分布是指流体在换热器内部的温度分布情况,它直接影响着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设计换热器时,需要合理计算温差分布,以保证流体在换热器内部能够充分接触和传热。

二、换热器的选型与材料选择1. 流体性质的分析在进行换热器的选型和材料选择时,首先需要对流体的性质进行全面的分析。

包括流体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粘度、比热容等)、化学性质(如腐蚀性、毒性等)等因素,以便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型号。

2. 材料的选择换热器的材料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一般来说,不同的流体对材料的要求也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材料,如碳钢、不锈钢、铜合金等。

3. 设备的选型在进行换热器的选型时,需要考虑实际使用情况、换热效率要求、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方便性等因素。

同时还需考虑设备的制造标准、工作压力、温度等参数。

三、换热器的布局和结构设计1. 换热器的布局换热器的布局设计直接关系到设备的使用效果和维护便利性。

合理的布局设计可以减小流体的阻力、降低能耗、提高换热效率。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方案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方案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方案计算设计方案计算是列管式换热器设计的关键步骤之一,它能够帮助工程师选择适当的列管式换热器类型、尺寸和工作参数。

以下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方案计算的例子,供参考:1.确定换热器类型:首先需要确定所需的列管式换热器类型。

常见的列管式换热器类型有直流式、逆流式和交叉式。

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和换热效果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类型。

2.确定管束尺寸:根据换热介质的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参数,计算所需的列管式换热器的管束尺寸。

例如,可以根据热传导方程和设计参数等计算出所需的管束长度、直径和数量等。

3.计算流体参数:根据提供的流体性质数据,例如流体的温度、密度、粘度和热传导系数等,计算出流体的物性参数以及相应的流体换热参数。

这些参数是设计换热器的重要基础。

4.计算传热面积:传热面积是设计换热器的重要参数之一、根据热传导方程和传热区域的形状等计算出所需的传热面积。

通常,传热面积的计算可以根据传热系数、温差和传热介质流量等因素进行。

5.计算传热系数:传热系数是换热器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参数。

通过合适的实验或经验公式,计算出传热系数,并考虑到局部传热系数不均匀的因素。

这一步骤将有助于准确地估算传热过程。

6.确定换热器的管材和流体分配:根据所需的换热效果和介质性质等,选择适当的管材和流体分配方案。

例如,可以选择不锈钢、铜或铁等耐腐蚀性好的材料,并确定合适的管道连接方式。

7.计算换热器的压降和泄漏等:换热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压降和泄漏。

根据设计参数和所选的换热器类型、尺寸等,计算出合适的压降和泄漏。

这将有助于保证换热器的正常运行和工作效果。

8.最后的设计优化和评估: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评估。

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或其他工程设计工具,优化换热器的结构、材料和工作参数等,以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和经济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方案计算的一个简单示例,具体的设计计算过程和方法将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设计要求而有所不同。

列管式换热器的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计算

四、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4.1、确定物性参数: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口温度的平均值壳程油的定性温度为T=(140+40)/2=90℃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t=(30+40)/2=35℃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煤油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ρo=825kg/m3μo=7.15×10-4Pa•Sc po=2.22KJ/(Kg•℃)λo=0.14W/(m•℃)循环冷却水在35℃下的物性数据:ρi=994kg/m3C pi=4.08KJ/(kg.℃)λi=0.626W/(m.℃)μi=0.000725Pa.s4.2、计算总传热系数:4.2.1、热流量m o=[(15.8×104)×103]/(300×24)=21944Kg/hQ o=m o c po t o=21944× 2.22×(140-40)=4.87×106KJ/h=1353KW4.2.1.2、平均传热温差4.2.1.3、冷却水用量W i=Q o/C piΔt=4.87×106/(4.08×(40-30))=119362 Kg/h 4.2.2、总传热系数K=0.023×××=4759W/(.℃﹚壳程传热系数:假设壳程的传热系数污垢热阻管壁的导热系数λ=45W/﹙m.℃﹚则总传热系数K为:4.3、计算传热面积S’=Q/(KΔt)= (1353×103)/(310×39)=111.9m2考虑15%的面积裕度,S=1.15×S’=128.7 m24.4、工艺结构尺寸4.4.1、管径和管内流速选用φ25×2.5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μi=1m/s 4.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119362/(994×3600)0.785×0.022×1=106.2≈107根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128.7/(3.14×0.025×107)=15.32m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

列管式换热器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计算

管程流体进口温度t1℃出口温度t2 ℃定性温度℃流量W1 kg/h比热CP1 KJ/(kg·K)黏度Pa·s导热系数W/(m·K)密度kg/m3热负荷KW按逆流计算的传热温差ΔT ℃计算温度校正系数PR查图求得温度校正系数Φ实际的传热温差ΔT ℃初选总传热系数K W/(m2·℃)换热面积 m2参照换热面积选取列管换热器结构参数壳体直径 mm列管数(根)列管外径 mm列管内径 mm列管长度 mm管间距 mm折流板间距 mm列管材质及导热系数 W/(m·K)设计的换热面积 m2结垢校正因子,对DN25管子取为1.4,对DN19管子取为1.5管程数串联的壳程数管子排列方式对压降的校正因子,正三角形为0.5,正方形斜转45度为0.4,正方形为0.3管程流体被加热取0.4,被冷却取0.3壳程流体被加热取0.4,被冷却取0.3管壁内侧表面污垢热阻(m2·℃)/K管壁外侧表面污垢热阻(m2·℃)/K换热管壁厚 mm换热管平均直径 mm采用此传热面积下的总传热系数 W/(m2·℃)冷却水壳程流体蒸汽凝液28进口温度T1 ℃18038出口温度T2 ℃6033定性温度℃120 244341流量W2 kg/h200004.174比热CP2 KJ/(kg·K) 4.250.0008黏度Pa·s0.000240.6176导热系数W/(m·K)0.685995.7密度kg/m3943.1 2832.99815热负荷KW2833.33333373.820987160.065789474120.966.43888844100042.6457064560024525203000321504555.81.4110.50.40.30.00020.00022.522.5764.2599722(1)核算压力降①管程压强降管程流通面积 m20.07693管程流速 m/s0.886073 Re22056.58取管壁粗糙度 mm0.1相对粗糙度0.005查图求得摩擦系数0.032直管中压力降 Pa1876.199回弯管压力降 Pa1172.625壳程总压力降 Pa4268.353②壳程压强降管子正三角形排列时,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子数17.21772折流板数19壳程流通面积 m20.025434壳程流速 m/s0.231613 Re22753.57壳程流体摩擦系数0.507648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力降 Pa2211.017流体流过折流板缺口的压强降 Pa1441.878壳程总压力降 Pa3652.896(2)核算总传热系数①管程对流传热系数查表得 Pr 5.4 Nu134.746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W/(m2·℃)4160.956②壳程对流传热系数查表得 Pr 1.43 Nu78.33724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W/(m2·℃)2146.44③总传热系数总传热系数k W/(m2·℃)782.4556此换热器安全系数 % 2.380818。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2.4 列管换热器设计示例某生产过程中,需将6000 kg/h的油从140℃冷却至40℃,压力为0.3MPa;冷却介质采用循环水,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0.4MPa,循环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为40℃。

试设计一台列管式换热器,完成该生产任务。

1.确定设计方案(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冷流体(循环水)进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

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和壳体壁温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式换热器。

(2)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为便于水垢清洗,应使循环水走管程,油品走壳程。

选用ф25×2.5的碳钢管,管内流速取u i=0.5m/s。

2.确定物性数据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口温度的平均值。

壳程油的定性温度为(℃)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油在90℃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密度ρo=825 kg/m3定压比热容c po=2.22 kJ/(kg·℃)导热系数λo=0.140 W/(m·℃)粘度μo=0.000715 Pa·s循环冷却水在35℃下的物性数据:密度ρi=994 kg/m3定压比热容c pi=4.08 kJ/(kg·℃)导热系数λi=0.626 W/(m·℃)粘度μi=0.000725 Pa·s3.计算总传热系数(1)热流量Q o=W o c poΔt o=6000×2.22×(140-40)=1.32×106kJ/h=366.7(kW)(2)平均传热温差(℃)(3)冷却水用量(kg/h)(4)总传热系数K管程传热系数W/(m·℃)壳程传热系数假设壳程的传热系数αo=290 W/(m2·℃);污垢热阻R si=0.000344 m2·℃/W , R so=0.000172 m2·℃/W管壁的导热系数λ=45 W/(m·℃)=219.5 W/(m·℃)4.计算传热面积(m2)考虑15%的面积裕度,S=1.15×S′=1.15×42.8=49.2(m2)。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定性温度 ℃
物性数据ρ2=879 kg/m3
CP2=1.813 kJ/kg·K
μ2=4.4×10-4N·S/m2
λ2= =1.384×10-4kW/m·K
2、水蒸汽(下标1表示)的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 蒸汽压力200Kpa下的沸点为Ts=119.6℃
物性数据ρ1=1.1273 kg/m3
γ1=2206.4 kJ/kg
蒸汽体积流量V=Gν=0.564×0.903=0.510 m3/s
取蒸汽流速u’=20 m/s
=0.180m=180mm
选用无缝热轧钢管(YB231-64)Φ194×6mm,长200mm。
3、冷凝水排出口
选用水煤气管 即Φ42.25×3.25mm,长100mm。
(七)、校核流体压力降
1、管程总压力降
1、列管式换热器是目前化工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换热器,它的结构简单、坚固、容易制造、材料范围广泛,处理能力可以很大,适应性强。但在传热效率、设备紧凑性、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消耗量等方面还稍次于其他板式换热器。此次设计所采用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
2、由于水蒸汽的对流传热系数比苯侧的对流传热系数大得多,根据壁温总是趋近于对流传热系数较大的一侧流体的温度实际情况,壁温与流体温度相差无几,因此本次设计不采用热补偿装置。
实际管数n=NT-NTb-n3=169-23=146根,每程73根排列管
实际流速
m/s
与初假设苯的流速u’2=0.55m/s相近,可行。
3、换热器长径比
符合要求( )
(五)、校核计算
1、校核总传热系数K值
(1)管内对流传热系数α2
W/m2·℃
(2)管外对流传热系数α1
式中:n为水平管束垂直列上的管数,n=7;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方案计算过程参考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方案计算过程参考

根据给定的原始条件,确定各股物料的进出口温度,计算换热器所需的传热面积,设计换热器的结构和尺寸,并要求核对换热器压强降是否符合小于30 kPa的要求。

各项设计均可参照国家标准或是行业标准来完成。

具体项目如下:设计要求:1.某工厂的苯车间,需将苯从其正常沸点被冷却到40℃;使用的冷却剂为冷却水,其进口温度为30℃,出口温度自定。

2.物料(苯)的处理量为1000 吨/日。

3.要求管程、壳程的压力降均小于30 kPa。

1、换热器类型的选择。

列管式换热器2、管程、壳程流体的安排。

水走管程,苯走壳程,原因有以下几点:1.苯的温度比较高,水的温度比较低,高温的适合走管程,低温适合走壳程2.传热系数比较大的适合走壳程,水传热系数比苯大3.干净的物流宜走壳程。

而易产生堵、结垢的物流宜走管程。

3、热负荷及冷却剂的消耗量。

=30℃,冷却冷却介质的选用及其物性。

按已知条件给出,冷却介质为水,根进口温度t1水出口温度设计为t=38℃,因此平均温度下冷却水物性如下:2=0.727Χ10-3Pa.s密度ρ=994kg/m3粘度μ2导热系数λ=62.6Χ10-2 W/(m.K) 比热容Cpc=4.184 kJ/(kg.K)苯的物性如下:进口温度:80.1℃出口温度:40℃密度ρ=880kg/m3粘度μ=1.15Χ10-3Pa.s2导热系数λ=14.8Χ10-2 W/(m.K) 比热容Cpc=1.6 kJ/(kg.K)苯处理量:1000t/day=41667kg/h=11.57kg/s热负荷:Q=WhCph(T2-T1)=11.57×1.6×1000×(80.1-40)=7.4×105W冷却水用量:Wc=Q/[c pc(t2-t1)]=7.4×105/[4.184×1000×(38-30)]=22.1kg/s4、传热面积的计算。

平均温度差( ) 确定R 和P 值查阅《化工原理》上册203页得出温度校正系数为0.8,适合单壳程换热器,平均温度差为△tm=△t ’m ×0.9=27.2×0.9=24.5由《化工原理》上册表4-1估算总传热系数K (估计)为400W/(m2·℃)估算所需要的传热面积:S 0=估计 =75m25、换热器结构尺寸的确定,包括:(1)传热管的直径、管长及管子根数;由于苯属于不易结垢的流体,采用常用的管子规格Φ19mm ×2mm管内流体流速暂定为0.7m/s所需要的管子数目:,取n 为123 管长: =12.9m 按商品管长系列规格,取管长L=4.5m ,选用三管程管子的排列方式及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式:管子的排列方式,采用正三角形排列;管子与管板的连接,采用焊接法。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计算一、需求分析在进行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与计算之前,首先要明确用户需求。

包括换热介质的种类、流量、进出口温度、压力等参数。

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可以确定换热器的基本工况。

二、换热面积计算换热面积是列管式换热器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常用的换热面积计算方法有经验公式法、传热负荷法和数值计算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经验公式法。

经验公式法是通过已有的实验数据和经验公式来计算换热面积。

常用的经验公式有Dittus-Boelter公式、Sieder-Tate公式和Petukhov公式等。

选择适当的公式并对其进行解析,可以计算出换热器的换热面积。

三、流体参数计算在进行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与计算之前,需要准确地确定流体的物性参数。

包括流体的热传导系数、粘度、比热容等。

这些参数的计算可以通过查表或者使用流体模拟软件来实现。

四、管道布置管道布置是列管式换热器设计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管道布置可以提高换热效率,减小流体的压降。

通常情况下,采用等分流或者逆流布置方式。

在进行管道布置时,需要考虑管道的长度、中心距、管程数等因素。

五、管壳选型根据用户需求和换热介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管壳材质和型号。

常见的管壳材质有碳钢、不锈钢、铜合金等。

在选择管壳型号时,要考虑流体进出口大小、壳体结构和安装方式等因素。

六、压降计算在进行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与计算时,需要考虑流体在管内和管外的压降。

通过压降计算可以确定管道的尺寸、长度和流速等参数。

压降计算一般有几种方法,包括经验公式法、流体力学模拟法和试验法等。

七、材料选用在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计算中,材料的选用非常重要。

常见的材料有碳钢、不锈钢、铜合金等。

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确保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八、换热器结构设计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包括换热管的排列方式、管道的长度和直径等。

这些参数的选择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换热介质有关。

换热器的结构设计要满足换热效率高、压降小和结构紧凑等要求。

总结: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计算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换热面积计算、流体参数计算、管道布置、管壳选型、压降计算、材料选用和换热器结构设计等。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设计计算列管式换热器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热负荷、传热系数、
综合热传导系数、管壁温度、传热面积等。

下面将介绍列管式换热器的设
计计算方法。

1.确定热负荷:首先需要确定需要换热的流体的温度差,以及流体的
流量。

根据热传导方程和换热面积乘以传热系数,可以计算出热负荷。

2.确定传热系数:传热系数是判断换热器传热效果的重要参数。

根据
换热器内外壁传热面积、内外壁综合热传导系数以及传热面积乘以壁面传
热系数,可以计算出传热系数。

3.确定综合热传导系数:综合热传导系数可以通过考虑换热器材料的
导热系数和传热面与环境之间的热传导路径来计算。

4.确定管壁温度:根据热传导方程和壁面传热系数,可以计算出管壁
温度。

5.确定传热面积:传热面积是换热器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传热面积
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换热器的传热效果。

传热面积可以通过测量换热器的长度、管道内径和管板数量来计算。

综上所述,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主要包括确定热负荷、传热系数、综合热传导系数、管壁温度和传热面积等参数。

根据这些参数可以得到换
热器的设计方案,以满足实际的换热需求。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的计算步骤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的计算步骤

表4-18设计条件数据
物料 流量 kg/h 组成(含乙醇量)mol% 温度 ℃ 操作压力MPa
进口 出口
釜液 109779 3.3 145 0.9
原料液 102680 7 95 128 0.53
试设计选择适宜的列管换热器。
解:
(1) 传热量Q及釜液出口温度
a. 传热量Q
选用 规格钢管,设管内的流速 ,则:
单管程所需管子根数n:
设单台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为 ,则单台传热面积为:
选取管束长l=6m,则管程数 为
故应选取管程数 为2。根据以上确定的条件,按列管换热器标准系列,初步选取型号为G800-II-16-225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两台,其主要性能参数如下:
解:
a. 设管内的表面传热系数为
则管内
由以上条件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空气表面传热系数 :
所以
判断合用否?
又 ℃
热流量
所需换热面积为

换热管的实际面积为 ,则
所以该换热器合用。
b. 若将苯的流量提高20%,则管内表面传热系数将增大,设为

0.686
0.578 678.0
935.6
908.0
2.617
4.267
4.135
由热流量衡算得:
=113.1℃
(2) 换热器壳程数及流程
a. 换热器的课程数
对于无相变的多管程的换热器壳程数 的确定,是由工艺条件,即冷、热物流进出口温度,按逆流流动给出传热温差分布图如图4-71所示,采用图解方法确定壳程数 。
◎ 计算传热面积并求裕度
根据计算的K计值、热流量Q及平均温度差△tm,由总传热速率方程计算传热面积A0,一般应使所选用或设计的实际传热面积AP大于A020%左右为宜。即裕度为20%左右,裕度的计算式为:

列管式换热器的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计算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热交换设备,用于将热量从一个流体传递给另一个流体。

它由一组管子和外壳组成,热量通过管壁传递。

在设计或计算列管式换热器时,需要考虑各种参数和因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列管式换热器的计算方法。

首先,需要确定列管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传热面积影响热量传递的效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A=n×π×D×L其中:A表示传热面积(m2)n表示管子数量D表示管子外径(m)L表示管子长度(m)然后,需要计算每个管子的传热系数。

传热系数表示单位面积上的传热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U=(1/(1/h_i+δ_i/k_i+1/h_o))其中:U表示总传热系数(W/(m2·K))h_i表示内壁对流传热系数(W/(m2·K))δ_i表示管壁导热系数(W/(m·K))k_i表示管壁导热系数(W/(m·K))h_o表示外壁对流传热系数(W/(m2·K))对流传热系数可以通过经验公式、实验或计算获得。

管壁导热系数可以根据管材的材料及厚度获得。

接下来,需要计算传热器的热负荷。

热负荷表示单位时间内流体传递的热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m×Cp×ΔT其中:Q表示热负荷(W)m 表示流体的质量流量(kg/s)Cp 表示流体的定压比热容(J / (kg·K))ΔT表示流体进出口温度的温差(K)最后,需要计算传热器的温度差。

温度差表示流体进出口温度之间的差距,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ΔT = (T_i - T_o) / ln(T_i / T_o)其中:ΔT表示温度差(K)T_i表示进口温度(K)T_o表示出口温度(K)根据以上公式,可以计算出列管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传热系数、热负荷和温度差。

这些参数和结果对于合理设计和选择列管式换热器非常重要。

列管式换热器的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计算四、列管式换热器得⼯艺计算4、1、确定物性参数: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温度得平均值壳程油得定性温度为T=(140+40)/2=90℃管程流体得定性温度为t=(30+40)/2=35℃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与管程流体得有关物性数据煤油在定性温度下得物性数据:ρo=825kg/m3µo=7、15×10-4Pa?Sc po=2、22KJ/(Kg?℃)λo=0、14W/(m?℃)循环冷却⽔在35℃下得物性数据:ρi=994kg/m3C pi=4、08KJ/(kg、℃)λi=0、626W/(m、℃)µi=0、000725Pa、s4、2、计算总传热系数:4、2、1、热流量m o=[(15、8×104)×103]/(300×24)=21944Kg/hQ o=m o c po t o=21944×2、22×(140-40)=4、87×106KJ/h=1353KW4、2、1、2、平均传热温差4、2、1、3、冷却⽔⽤量W i=Q o/C piΔt=4、87×106/(4、08×(40-30))=119362 Kg/h 4、2、2、总传热系数K =0、023×××=4759W/(、℃﹚壳程传热系数:假设壳程得传热系数污垢热阻管壁得导热系数λ=45W/﹙m、℃﹚则总传热系数K为:4、3、计算传热⾯积S’=Q/(KΔt)= (1353×103)/(310×39)=111、9m2考虑15%得⾯积裕度,S=1、15×S’=128、7 m24、4、⼯艺结构尺⼨4、4、1、管径与管内流速选⽤φ25×2、5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µi=1m/s4、4、2、管程数与传热管数依据传热管内径与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119362/(994×3600)0、785×0、022×1=106、2≈107根按单程管计算,所需得传热管长度为=128、7/(3、14×0、025×107)=15、32m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多管程结构。

列管式换热器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计算列管式换热器(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热能传递设备。

它主要由壳体、管束和传热介质组成,通过将两个介质分别流经壳体和管束,实现热能传递的目的。

在进行列管式换热器的计算之前,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参数和公式。

1.热传导功率计算公式:热传导功率(Q)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U×A×ΔTm其中,U为传热系数(W/(m²·K)),A为传热面积(m²),ΔTm为平均温差(K)。

2.传热系数的计算:传热系数的计算是列管式换热器计算中的关键步骤。

传热系数(U)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1/U = 1/hi + Σ(δ/ki) + 1/ho其中,hi为管内传热系数(W/(m²·K)),δ为管壁厚度(m),ki为管材的导热系数(W/(m·K)),ho为壳体侧传热系数(W/(m²·K))。

3.管内传热系数的计算:管内传热系数(hi)可以通过经验公式获得。

常用的经验公式有Dittus-Boelter公式和Sieder-Tate公式。

4.壳体侧传热系数的计算:壳体侧传热系数(ho)通常需要经验或试验数据来确定,也可以通过计算软件进行估算。

5.平均温差的计算:平均温差(ΔTm)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ΔTm = (Ts – Tf) / ln((Ts – Tf) / (Tg – Tf))其中,Ts为传出介质的温度(K),Tf为传入介质的温度(K),Tg为壳体侧介质的温度(K)。

通过以上的基本参数和公式,可以进行列管式换热器的计算。

首先,需要确定换热器的设计要求和工艺参数,例如需求的传热功率、传入介质和传出介质的温度、壳体侧介质的温度等。

其次,选择适当的管材和壳体材料,确定管径、管程数和管束类型。

根据设计要求,计算所需的传热面积,并选择管程数和管长。

然后,通过管内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确定管内传热系数。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列管式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列管式换热器
缺陷: 1)在管子旳U型处易冲蚀,应控制管内流速; 2)管程不合用于结垢较重旳场合;
可用旳场合:
1)管程走清洁流体;
2)管程压力尤其高;
3)管壳程金属温差很大,固定管板换热器连设置膨胀节都无法 满足要求旳场合.
2、流动空间旳选择
3、流速旳拟定
4、流动方式旳选择
除逆流和并流之外,在列管式换热器中冷、 热流体还能够作多种多管程多壳程旳复杂 流动。当流量一定时,管程或壳程越多, 表面传热系数越大,对传热过程越有利。 但是,采用多管程或多壳程必造成流体阻 力损失,即输送流体旳动力费用增长。所 以,在决定换热器旳程数时,需权衡传热 和流体输送两方面旳损失。
5、流体出口温度旳拟定
若换热器中冷、热流体旳温度都由工艺条件所要求,则不存在 拟定流体两端温度旳问题。若其中一流体仅已知进口温度,则 出口温度应由设计者来拟定。例如用冷水冷却一热流体,冷水 旳进口温度可根据本地旳气温条件作出估计,而其出口温度则 可根据经济核实来拟定:为了节省冷水量,可使出口温度提升 某些,但是传热面积就需要增长;为了减小传热面积,则需要 增长冷水量。两者是相互矛盾旳。一般来说,水源丰富旳地域 选用较小旳温差,缺水地域选用较大旳温差。但是,工业冷却 用水旳出口温度一般不宜高于45℃,因为工业用水中所含旳部 分盐类(如CaCO3、CaSO4、 MgCO3和MgSO4等)旳溶解度 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出口温度过高,盐类析出,将形成传热 性能很差旳污垢,而使传热过程恶化。假如是用加热介质加热 冷流体,可按一样旳原则选择加热介质旳出口温度。
取管长应根据出厂旳钢管长度合理截用。 我国生产系列原则中管长有1.5m,2m, 3m,4.5m,6m和9m六种,其中以3m和 6m更为普遍。同步,管子旳长度又应与管 径相适应,一般管长与管径之比,即L/D约 为4~6

列管式换热器选型设计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选型设计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选型设计计算首先,需要确定换热器的热负荷,即需要传热的热量。

一般可以根据物料的流量、进出口温度差和物料的比热容来计算。

例如,物料流量为1000 kg/h,进口温度为80°C,出口温度为60°C,比热容为3.8kJ/(kg·°C),则热负荷为:接下来,需要选择适当的传热面积。

传热面积与传热效果成正比。

可以根据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的关系来计算,公式如下:Q=U×A×ΔTm其中,U为换热系数,A为传热面积,ΔTm为物料的平均温差。

由于换热系数与流体特性、流体配管、管壁传热等因素有关,需要通过经验或参考书籍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换热系数。

常见的换热系数范围为1000-4000W/(m2·°C)。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传热面积:A=Q/(U×ΔTm)然后,需要确定流体流速和压降。

流速的选择要考虑到换热效果和能耗的平衡。

一般情况下,流速应该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造成换热效果不佳或能耗过大。

压降则需要根据流体的压力和流速来计算。

一般通过经验公式或流体力学方法来计算。

最后,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管子数量。

材料要能够满足工艺要求,耐腐蚀、耐高温等。

常见的材料有不锈钢、碳钢、铜等。

管子数量的选择要保证传热面积充分利用,同时要考虑到设备的尺寸和造价等因素。

总结起来,列管式换热器选型设计主要包括确定热负荷、选择传热面积、确定流体流速和压降、选择材料和管子数量等。

这些步骤需要考虑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流体特性、工艺要求和经济性等因素,通过计算和经验可以确定最合适的选型设计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1.流体流径的选择哪一种流体流经换热器的管程,哪一种流体流经壳程,下列各点可供选择时参考(以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为例)(1) 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内,以便于清洗管子。

(2) 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

(3) 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受压。

(4) 饱和蒸气宜走管间,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气较洁净,冷凝传热系数与流速关系不大。

(5) 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利用外壳向外的散热作用,以增强冷却效果。

(6) 需要提高流速以增大其对流传热系数的流体宜走管内,因管程流通面积常小于壳程,且可采用多管程以增大流速。

(7) 粘度大的液体或流量较小的流体,宜走管间,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流动时,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在选择流体流径时,上述各点常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例如首先考虑流体的压强、防腐蚀及清洗等要求,然后再校核对流传热系数和压强降,以便作出较恰当的选择。

2. 流体流速的选择增加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将加大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可能性,即降低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可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但是流速增加,又使流体阻力增大,动力消耗就增多。

所以适宜的流速要通过经济衡算才能定出。

此外,在选择流速时,还需考虑结构上的要求。

例如,选择高的流速,使管子的数目减少,对一定的传热面积,不得不采用较长的管子或增加程数。

管子太长不易清洗,且一般管长都有一定的标准;单程变为多程使平均温度差下降。

这些也是选择流速时应予考虑的问题。

3. 流体两端温度的确定若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温度都由工艺条件所规定,就不存在确定流体两端温度的问题。

若其中一个流体仅已知进口温度,则出口温度应由设计者来确定。

例如用冷水冷却某热流体,冷水的进口温度可以根据当地的气温条件作出估计,而换热器出口的冷水温度,便需要根据经济衡算来决定。

为了节省水量,可使水的出口温度提高些,但传热面积就需要加大;为了减小传热面积,则要增加水量。

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一般来说,设计时可采取冷却水两端温差为5~10℃。

缺水地区选用较大的温度差,水源丰富地区选用较小的温度差。

4. 管子的规格和排列方法选择管径时,应尽可能使流速高些,但一般不应超过前面介绍的流速范围。

易结垢、粘度较大的液体宜采用较大的管径。

我国目前试用的列管式换热器系列标准中仅有φ25×2.5mm及φ19×mm两种规格的管子。

管长的选择是以清洗方便及合理使用管材为原则。

长管不便于清洗,且易弯曲。

一般出厂的标准钢管长为6m,则合理的换热器管长应为1.5、2、3或6m。

系列标准中也采用这四种管长。

此外,管长和壳径应相适应,一般取L/D为4~6(对直径小的换热器可大些)。

如前所述,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方法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直列和正方形错列等,如第五节中图4-25所示。

等边三角形排列的优点有:管板的强度高;流体走短路的机会少,且管外流体扰动较大,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高;相同的壳径内可排列更多的管子。

正方形直列排列的优点是便于清洗列管的外壁,适用于壳程流体易产生污垢的场合;但其对流传热系数较正三角排列时为低。

正方形错列排列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即对流传热系数(较直列排列的)可以适当地提高。

管子在管板上排列的间距(指相邻两根管子的中心距),随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法不同而异。

通常,胀管法取t=(1.3~1.5)do,且相邻两管外壁间距不应小于6mm,即t≥(d+6)。

焊接法取t=1.25do。

5. 管程和壳程数的确定当流体的流量较小或传热面积较大而需管数很多时,有时会使管内流速较低,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小。

为了提高管内流速,可采用多管程。

但是程数过多,导致管程流体阻力加大,增加动力费用;同时多程会使平均温度差下降;此外多程隔板使管板上可利用的面积减少,设计时应考虑这些问题。

列管式换热器的系列标准中管程数有1、2、4和6程等四种。

采用多程时,通常应使每程的管子数大致相等。

管程数m可按下式计算,即:(4-121)式中u―――管程内流体的适宜速度,m/s;u′―――管程内流体的实际速度,m/s 。

图4-49串联列管换热器当壳方流体流速太低时,也可以采用壳方多程。

如壳体内安装一块与管束平行的隔板,流体在壳体内流经两次,称为两壳程,如前述的图4-47和图4-48所示。

但由于纵向隔板在制造、安装和检修等方面都有困难,故一般不采用壳方多程的换热器,而是将几个换热器串联使用,以代替壳方多程。

例如当需二壳程时,则将总管数等分为两部分,分别安装在两个内径相等而直径较小的外壳中,然后把这两个换热器串联使用,如图4-49所示。

6. 折流挡板安装折流挡板的目的,是为了加大壳程流体的速度,使湍动程度加剧,以提高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第五节的图4-26已示出各种挡板的形式。

最常用的为圆缺形挡板,切去的弓形高度约为外壳内径的10~40%,一般取20~25%,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传热。

两相邻挡板的距离(板间距)h为外壳内径D的(0.2~1)倍。

系列标准中采用的h值为:固定管板式的有150、300和600mm三种;浮头式的有150、200、300、480和600mm五种。

板间距过小,不便于制造和检修,阻力也较大。

板间距过大,流体就难于垂直地流过管束,使对流传热系数下降。

挡板切去的弓形高度及板间距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如图3-42所示。

7. 外壳直径的确定换热器壳体的内径应等于或稍大于(对浮头式换热器而言)管板的直径。

根据计算出的实际管数、管径、管中心距及管子的排列方法等,可用作图法确定壳体的内径。

但是,当管数较多又要反复计算时,作图法太麻烦费时,一般在初步设计时,可先分别选定两流体的流速,然后计算所需的管程和壳程的流通截面积,于系列标准中查出外壳的直径。

待全部设计完成后,仍应用作图法画出管子排列图。

为了使管子排列均匀,防止流体走"短路",可以适当增减一些管子。

另外,初步设计中也可用下式计算壳体的内径,即:(4-122)式中D――――壳体内径,m;t――――管中心距,m;nc―――-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b′―――管束中心线上最外层管的中心至壳体内壁的距离,一般取b′=(1~1.5)do。

nc值可由下面的公式计算。

管子按正三角形排列时:(4-123)管子按正方形排列时:(4-124)式中n为换热器的总管数。

按计算得到的壳径应圆整到标准尺寸,见表4-15。

8.主要构件封头封头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用于直径小的壳体(一般小于400mm),圆形用于大直径的壳体。

缓冲挡板为防止壳程流体进入换热器时对管束的冲击,可在进料管口装设缓冲挡板。

导流筒壳程流体的进、出口和管板间必存在有一段流体不能流动的空间(死角),为了提高传热效果,常在管束外增设导流筒,使流体进、出壳程时必然经过这个空间。

放气孔、排液孔换热器的壳体上常安有放气孔和排液孔,以排除不凝性气体和冷凝液等。

接管尺寸换热器中流体进、出口的接管直径按下式计算,即:式中Vs--流体的体积流量,/s;u --接管中流体的流速,m/s。

流速u的经验值为:对液体u=1.5~2 m/s对蒸汽u=20~50 m/s对气体u=(15~20)p/ρ (p为压强,单位为atm ;ρ为气体密度,单位为kg/)9.材料选用列管换热器的材料应根据操作压强、温度及流体的腐蚀性等来选用。

在高温下一般材料的机械性能及耐腐蚀性能要下降。

同时具有耐热性、高强度及耐腐蚀性的材料是很少的。

目前常用的金属材料有碳钢、不锈钢、低合金钢、铜和铝等;非金属材料有石墨、聚四氟乙烯和玻璃等。

不锈钢和有色金属虽然抗腐蚀性能好,但价格高且较稀缺,应尽量少用。

10.流体流动阻力(压强降)的计算(1) 管程流体阻力管程阻力可按一般摩擦阻力公式求得。

对于多程换热器,其总阻力Δpi等于各程直管阻力、回弯阻力及进、出口阻力之和。

一般进、出口阻力可忽略不计,故管程总阻力的计算式为:(4-125)式中Δp1、Δp2------分别为直管及回弯管中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强降,N/;Ft-----结垢校正因数,无因次,对于φ25×2.5mm的管子,取为1.4,对φ19×2mm的管子,取为1.5;Np-----管程数;Ns-----串联的壳程数。

上式中直管压强降Δp1可按第一章中介绍的公式计算;回弯管的压强降Δp2由下面的经验公式估算,即:(4-126)(2) 壳程流体阻力现已提出的壳程流体阻力的计算公式虽然较多,但是由于流体的流动状况比较复杂,使所得的结果相差很多。

下面介绍埃索法计算壳程压强Δpo的公式,即:(4-127)式中Δp1′-------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强降,N/;Δp2′-------流体通过折流板缺口的压强降,N/;Fs --------壳程压强降的结垢校正因数,无因次,对液体可取 1.15,对气体或可凝蒸气可取1.0而(4-128)(4-129)式中F----管子排列方法对压强降的校正因数,对正三角形排列F=0.5,对正方形斜转45°为0.4,正方形排列为0.3;fo----壳程流体的摩擦系数,当Reo>500时,nC----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子数;NB----折流板数;h ----折流板间距,m;uo----按壳程流通截面积Ao计算的流速,而。

一般来说,液体流经换热器的压强降为0.1~1atm,气体的为0.01~0.1atm。

设计时,换热器的工艺尺寸应在压强降与传热面积之间予以权衡,使既能满足工艺要求,又经济合理。

三、列管式换热器的选用和设计计算步骤1.试算并初选设备规格(1) 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动途径。

(2) 根据传热任务计算热负荷Q。

(3) 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两端的温度,选择列管式换热器的型式;计算定性温度,并确定在定性温度下流体的性质。

(4) 计算平均温度差,并根据温度校正系数不应小于0.8的原则,决定壳程数。

(5) 依据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范围,或按生产实际情况,选定总传热系数K选值。

(6) 由总传热速率方程Q=KSΔtm,初步算出传热面积S,并确定换热器的基本尺寸(如d、L、n及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等),或按系列标准选择设备规格。

2.计算管、壳程压强降根据初定的设备规格,计算管、壳程流体的流速和压强降。

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或满足工艺要求。

若压强降不符合要求,要调整流速,再确定管程数或折流板间距,或选择另一规格的设备,重新计算压强降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3.核算总传热系数计算管、壳程对流传热系数αi 和αo,确定污垢热阻Rsi和Rso,再计算总传热系数K',比较K得初始值和计算值,若K'/K=1.15~1.25,则初选的设备合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