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某个规划、项目或工程在建设前、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周围大气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
根据新导则规范下的要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以下要点和方法。
一、大气环境基线评价1. 确定评价区域:根据项目或规划范围确定评价区域,评估范围包括大气环境受影响的区域。
2. 收集大气环境背景数据:收集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背景数据,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气象数据、排放源数据等。
3. 进行环境监测:在评价区域设置监测点位,对关键污染物进行监测,获取实时的大气环境数据。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评价区域大气环境的基线情况。
2. 收集排放源数据:收集排放源的基本情况、排放量、排放规律等数据,包括企业自行监测数据、监管部门发布的数据等。
3. 确定排放源的影响范围:根据排放源的排放特点和影响区域的风向、地形等因素,确定排放源的影响范围。
4. 模型模拟与评估:利用大气传输模型对排放源的污染物传输、扩散和浓度进行模拟和评估,得到影响区域内的大气污染物分布情况。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 确定评价指标:根据评价对象的性质和评价要求,确定适当的评价指标,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浓度、污染物排放量等。
2. 进行环境模拟:利用环境模型对评价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模拟和预测,分析项目或规划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4. 提出影响管控措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管控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等措施。
四、环境风险评估1. 确定评估对象:根据评估要求,确定评估对象,包括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突发污染事件等。
2. 评估影响范围: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和可能的影响因素,评估其可能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范围。
3. 决策支持与管理:利用风险评估结果提供决策支持和管理建议,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管理措施,减少环境风险。
总结:新导则规范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基线评价、大气污染排放源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讲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讲义一、引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某个工程、活动或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
通过评价,可以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采取控制和防治措施,保护大气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1.保护大气环境:评价过程可以揭示工程项目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大气环境。
2.促进可持续发展:评价过程有助于确保工程活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会对环境产生过大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管理水平:评价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对环境风险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评价范围和标准:明确评价对象和范围,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
2.环境基准和现状分析:分析当地大气环境的基准情况,了解目标区域的大气污染现状和特点。
3.影响预测:利用模型和方法预测工程项目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
4.风险评估:评估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5.环境管理计划: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
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1.定性分析: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初步评估工程项目可能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
2.定量分析:利用模型、软件等工具对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提供量化数据支持。
3.特定评估:针对特定项目,开展更加细致的评估,包括风险评估、敏感性分析等。
五、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案例分析案例一:城市工业污染物排放项目影响评价1.项目背景:某城市计划新增一个工业区,涉及大量污染物排放。
2.评价过程:通过模拟和分析,预测排放对城市大气质量的影响。
3.结论:提出建设需要符合的环保条件,保证大气环境不受影响。
案例二:新能源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估1.项目背景:某地引进新能源发电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
2.评价过程:采用模型分析,预测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目录
• 引言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概述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案例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引言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定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 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进 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 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0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 发展
政策法规的完善与更新
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相 关的政策法规,明确评价标准、程序和 要求,为导则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VS
法规的动态更新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 断发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将进行 动态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提高公众参与度
优化资源配置
评价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提高 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评价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0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概 述
导则的制定目的和依据
制定目的
为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控制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促进经 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评价流程
本案例采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常规流程,包括现状调查、预测、评估和提出减缓措施等 步骤。
评价结果
通过本案例的评价,发现火电厂项目在正常工况下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较 小,但仍需采取适当的减缓措施,如安装烟气处理设施、加强管理等。
案例二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概述
本案例针对一个拟建的高速公路项目,对其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估,为项目的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大全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大全一、引言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环境质量现状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本文将介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资料及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实践。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分类1.大气监测数据:包括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数据等,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基础资料。
2.环评报告:针对项目建设或规划变更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其中包含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及结论。
3.行业标准与法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4.研究论文与学术文献:学术界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相关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方法与经验。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1.大气质量指数(AQI)评价方法:根据监测数据计算空气质量指数,以评价大气环境质量。
2.风险评估方法:利用模型预测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传输,评估可能的影响范围及程度。
3.统计分析方法:借助统计学方法分析环境数据,评估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4.生态学评价方法:从生态系统角度评价大气环境对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应用1.政府决策:政府部门可根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制定环保政策和决策,保障公众健康。
2.企业行为:企业在项目建设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降低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
3.公众参与:公众可通过相关资料了解大气环境状况,并参与环境保护和改善。
五、结论综上所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和管理环境污染的重要依据。
我们应当重视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应用,以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以上内容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大全的相关介绍和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5大气环境评价
5大气环境评价大气环境评价是指对特定区域或项目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估和监测,以确定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评价结果,为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在我国,大气环境评价已成为重要的环保工作内容,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大气环境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大气环境评价的目的是评价特定区域或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帮助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环保措施和政策,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对新建或改扩建的项目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估,确定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为项目审批和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项目对大气环境中各种污染物排放的估算和评价,确定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具体影响。
再次,大气环境风险评价。
对存在风险的大气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潜在的风险因素和风险分布,为环境应急预案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对大气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确定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
最后,大气环境综合评价。
对大气环境整体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综合考虑大气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环境综合评价主要包括对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大气环境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现场监测、数据分析、模型模拟和专家评估等。
现场监测是评估大气环境质量和影响程度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测大气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浓度和分布情况,可以确定大气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数据分析是评估大气环境现状和趋势的重要方法,通过对监测数据和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大气环境中的问题和趋势,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
在进行大气环境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浓度和分布情况,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和控制措施,以及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要求等因素,全面评估大气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二、术语和定义
• (一)环境空气敏感区 • 指评价范围内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1996)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 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 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 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 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 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观测内 容应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观测方法应 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 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
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 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 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进行补充 地面气象观测。
•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
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高 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 50 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 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浓度的正态分布
• 开阔平坦地面,连续点源排放污染物,在源下风方向的污染物以烟流 形式存在,并处在湍流随机运动中,其浓度分布通常符合在平均烟流 轴两侧呈正态分布规律;污染物颗粒粒径小于15μm时,受重力影响 可以忽略,其浓度分布垂直方向也呈正态分布,(见图3-5)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
• 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 • (1)、污染物浓度在空间中每个断面按高斯分布(正态
•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 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g/km.s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影响评价阶段(或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测试阶段、影响评价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2、复杂地形条件:山区、丘陵、海边、大中城市。
3、不利气象条件:逆温薰烟、山谷风、海陆风、背风涡旋、热岛环流、下洗、静风。
4、风频:吹某方向风占总观测次数的百分比。
百分比最大的方向——主导风。
5、逆温相关参数:频率、厚度、强度、底高、顶高、生消规律、种类。
6、薰烟特点:伴日出辐射,在日出后1小时左右出现,持续时间0.5—1小时。
上部稳定,下部不稳定。
7、海岸薰烟:出现在春夏白天,吹海风情况下。
此时大气污染源排放口应在边界层之上。
8、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点源:源强、烟温、烟速、烟气量、烟囱高度、内径。
面源:源强、面积。
9、大气自净能力:平流输送;湍流扩散;清除机制(沉降、化学转化)。
10、大气稳定度包括:整层大气稳定程度、影响大气湍流强弱。
11、环境容量:指对一定地区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应取年日平均浓度计算。
12、联合频率因素: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
用于长期浓度计算。
13、评价工作内容表(简单记)14、P—T大气稳定度表(不用背,会查),三个因子,六级ABCDEF15、大气扩散参数表:三个因子:下风距离、大气稳定度、取样时间。
16、卫生防护距离表:因子:源强、面积、标准、行业类别、五年平均风速。
17、主要污染气象观测方法及大气扩散模式。
18、评价级别公式:Pi=(Q i/C0i)×10919、质量指数I i=C i/C i0>1.0时超标,≤1.0时达标20、风速随高度变化(风廓线):U2=U1(Z2/Z1)P一般给出的风速为距地面10米处则:U=U10(Z/10)P 21、地面轴线浓度:C(x,0,0)=(Q/лuσyσz)exp(-H e2/2σ2)z22、最大落地浓度公式:C m=2Q/лeuH e2P123、源强:SO2排放量=用煤量×含硫率×2×80%(意即20%的硫在灰渣中)例1、某工厂烟囱高45m,内径1.0m,烟温100℃,烟速5.0m/s,耗煤量180kg/h,硫分1%,水膜除尘脱硫效率取10%,试求气温20℃,风速2.0m/s,中性条件下,距源450m轴线上SO2小时浓度。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 考虑次级污染物。
• 考虑前体污染物。
5.2 大气污染源调查
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因子数一般不宜多于5个。 对某些排放大气污染物数目较多的企业,如钢 铁企业,其污染因子数可适当增加。 P47表5-2列出各类工业企业的特征大气污染 物,可供筛选污染因子时参考。 5.2.2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1)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 程图。
5.3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3.1 利用现有例行监测资料 尽可能收集和充分利用常规大气监测点的例行监测 资料,统计分析各点各季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值、 超标值、变化趋势等。
统计分析监测资料时,注意的要点:各点各期各主 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 围,季日均浓度值,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 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 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 等。
(2)按分厂或车间统计各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 要污染物排放量。
(3)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 程排放量、改扩建工程排放量、改扩建后工程的 削减量等三个数值,并以此计算最终排放量。
5.2 大气污染源调查
(4)除调查主要污染物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对于毒 性较大的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5)将污染源按点源和面源进行统计。对于范围比较 大的城区和工业区,一般是把源高低于30m、源 强小于0.04t/h的污染源列为面源。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概述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概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 在摸清大气自然规律和污染排放规律的 基础上,通 过适当的评价手段和模式计算,分析生产、生活活动 所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 大气环境可能带来的影 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指导, 为决策者合理安 排生产、生活活动提供依据。大气 环境影响评价按对象,可分为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 、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重要建设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中,对大气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评价等级的确定是评价结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决策和措施。
下面将介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
一、评价指标选择根据大气污染源的类型及设施、区域气象、空气质量、生态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要科学、全面、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全面反映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典型指标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浓度、生态环境的变化、环境噪声等。
二、评价方法选择根据项目的性质、规模和类型,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
目前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有理论分析法、实验研究法、模型模拟法和监测分析法等。
评价方法选择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科学、严谨、客观地进行。
三、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评价等级的一个重要环节。
数据来源可以采用现场监测、模拟模型、公开资料和实验室测试等方式。
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四、评价指标确定标准评价指标的标准要参照国家、地方及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定,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订。
标准的制定要严格科学、合理可行、可操作性强。
五、评价等级划分评价等级应该与项目的性质、规模和类型相对应。
当前,国内采取的评价等级划分是采用“四级评价法”,即分为轻微(A 类)、较轻(B类)、较重(C类)和重大(D类)四个等级。
六、评价结果报告根据评价结果,编制评价结果报告,汇总、分析、整理评价数据,形成清晰、具体的评价结果报告,对评价结果进行具体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和评价结论明确,同时还需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七、专家论证评价结果模型、数据和结论应进行专家论证,对评价结果进行复核和验证。
评价专家须具有科学、技术、环境等多样化领域的专业知识,保证专家的独立性、公正性、客观性和准确性,达成共识。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是一个科学、严谨、系统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因素,在实践中应注重合理化设计、精细化操作、信息化管理,以建设绿色、环保的社会和谐环境为目标,为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统计模型
基于历史数据和相关因素, 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未来大 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综合模型
结合数值模型和统计模型,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提高 预测精度和可靠性。
预测内容与步骤
源强估算
根据建设项目工艺流程、污染物排放量等,估算 污染源的排放强度。
扩散模式选择
根据评价区域的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选 择合适的扩散模式进行预测。
优化能源结构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 的使用,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强化环境准入
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项目的审 批,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过程控制措施
污染物排放控制
施工扬尘控制
对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监管,确保达 标排放,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加强施工扬尘的监管和控制,减少扬 尘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
案例四:垃圾焚烧厂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总结词
垃圾焚烧厂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需要综合考 虑垃圾处理方式、燃烧技术、排放标准等因 素。
详细描述
在垃圾焚烧厂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 分析不同垃圾处理方式和燃烧技术的优缺点, 选择环保性能好的方案。同时,需要制定合 理的排放标准和控制措施,降低污染物对大 气环境的影响。此外,还需要考虑厂区规划 和建设要求等因素,确保垃圾焚烧厂的运行 符合环保要求。
用于评估大气环境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 规定。
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用于限制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的大气污染 物排放浓度和速率。
其他相关标准和规定
如气象、地形、生态等方面的标准和规定, 用于指导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02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
调查内容与方法
01
02
03
0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四、大气扩散模型
在大气环境影响平均的实际工作中,大气扩散计算通常 以高斯大气扩散公式为主。
高斯模式是一类简单实用的大气扩散模式。在均匀、定 常的湍流大气中污染物浓度满足正态分布,由此可导出一 系列高斯型扩散公式。实际大气不满足均匀、定常条件, 因此一般的高斯扩散公式应用于下垫面均匀平坦、气流稳 定的小尺度扩散问题更为有效。
1.1一次(30min)和24小时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
1.2不利气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不 利气象条件系指熏烟状态以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 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条件也可称典型气象 条件)。熏烟状态可按一次取样计算,其它典型气象条件可酌情按 一次取样或按日均值计算。
高斯扩散模式的一般适用条件是: ①地面开阔平坦,性质均匀,下垫面以上大气湍流稳定; ②扩散处于同一大气温度层结中,扩散范围小于10km; ③扩散物质随空气一起运动,在扩散输送过程中不产生 化学反应,地面也不吸收污染物而全反射; ④平均风向和风速平直稳定,且u>1~2m/s。
高斯扩散模式适应大气湍流的性质,物理概念明确, 估算污染浓度的结果基本上能与实验资料相吻合,且只 需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即可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因此使 用最为普遍。
项目四:
第四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目的与方法
预测的主要目的是为评价提供可靠和定量的基础数据。具体 有以下几点:
(1) 了解建设项目建成以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2) 比较各种建设方案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3) 给出各类或各个污染源对任一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污染分 担率)。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96张)
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节 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一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a)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b)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 不低于二级。 c)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 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mg/m3。 注:C0i 一般选用GB 3095 中1 h 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质量 浓度限值;
第二节 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一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按下表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
评价工作分级
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 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等级做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第三节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三 污染源调查内容
5. 线源调查内容 a) 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 m),道路宽度 (m),街道街谷高度(m); b) 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c) 平均车速(km/h),各时段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
第二节 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一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常见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因子浓度限值(GB3095-2012)
第二节 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一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b) 污染物排放标准 我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远比质量标准多,往往需根据污染 源行业性质、污染物特性、排气筒特点等多种因素审慎选 择。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其中一工程、项目、政策或规划等行为所产生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的过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提供信息和建议,以便在决策过程中合理权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通常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众参与、基准和监测、模型模拟和预测等手段。
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大气质量、大气污染物排放、气象因素、大气扩散条件、敏感区域和敏感群体等。
以下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和具体内容。
首先,需要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估。
评价过程中需要收集和分析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数据,包括源头排放和环境监测数据。
同时,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如工业排放、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等。
评价可以基于国家和地方的环境质量标准,从而评估大气环境的健康风险和持续性。
其次,需要进行大气环境模拟和预测。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以及其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
这种模型通常基于现有的气象和排放数据,并使用物理方程和统计技术来计算大气扩散和化学反应的过程。
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至关重要。
然后,需要识别和评估敏感区域和敏感群体。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不仅需要考虑整个地区或城市的整体影响,还需要对局部区域和特定群体进行评估。
例如,工厂附近的居民、学校和医院可能更容易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
因此,评价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这些人群的健康和安全。
最后,需要提供环境保护和管理建议。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合理的决策和管理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需要识别和分析潜在的环境问题和风险,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减少大气污染和改善大气质量。
这些建议可能包括改进技术和工艺、加强监测和监管、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总而言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用科学方法。
通过合理的评估和决策,可以达到保护大气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c) 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d) 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二、污染源调查内容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2. 点源调查内容
a)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 m);
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
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臵2~4 个监测点。
四、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采样 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 的要求,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同步气象资料要求应同步收集 项目位臵附近有代表性的 ,且与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 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四、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a) 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 的质量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 质量浓度值占相应标准质量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 ,并评价达标情况。 b) 分析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 质量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 关系。 c) 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价文件的拟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
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二、污染源调查内容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1. 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a) 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 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b) 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
3. 面源调查内容
a) 面源起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臵的海拔高度(m);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项目、工程建设或者其他活动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和监测的过程。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新导则规范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以下要点和方法:1. 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新导则强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既注重定量分析,又注重定性描述,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大气环境中潜在的物理、化学和生态效应。
2. 源排放清单:评价过程中需要制定源排放清单,明确评价对象的排放来源、排放量和排放特征,以便评估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该清单包括源的种类、数量、位置和开始及结束时间等信息。
3. 数理模型:数理模型是评价大气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可以预测规划项目或者工程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为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模型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大气环境的复杂性和时空变化的特点。
4. 监测与评价:评价过程中需要进行大气环境的实际监测和评价,以验证数理模型的准确性和评价的可信度。
监测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大气气象条件等,评价包括对大气污染浓度、排放总量、污染物扩散和沉降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5. 影响评估:评价要考虑规划项目或工程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影响评估包括对大气质量、大气环境可接受容量、敏感区域和敏感受体等因素的评估。
对于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环境容量的情况,需要提出减排措施或者调整设计方案。
6. 风险评估:评价要考虑大气环境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
对于对大气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规划项目或者工程建设,需要进行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估,明确环境风险的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7. 治理措施:评价结果应为设计方案提供合理的治理措施,以减少对大气环境的不良影响。
治理措施包括使用清洁能源、采用高效节能技术、改善工艺流程、强化环境管理等。
也需要制定可行的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以跟踪评价结果的执行情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课件
评价结果提供科学依据,对制定环境政策和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结
1 重要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2 发展趋势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更精 细化的评价、跨学科合作 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3 发展方向
评价方法和技术将不断创 新,面向全球气候变化和 环境治理的挑战。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PPT课件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为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概述
定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研究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评估其环境效应和风险。
评价方法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排放源分析、空气质量模拟、环境流程模拟等。
应用范围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环境管理等领域。
评价对象
1 评价的对象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包括空气污染物、气象要素、生态系统等。
2 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大气质量、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等多个方面。
评价流程
1
流程概述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包括问题定义、
数据处理
2
数据采集、模型建立和效应评价。
收集和处理数据是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
节,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技术方法
评价过程中采用了各种技术方法,如气 象模型、风险评和生态系统评价。评价案例
案例介绍
以某工业园区为例,评价其对周边大气环境的潜在 影响。
案例分析
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估工业园区的大气环境质 量。
评价结果
结果分析
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解读其对环境和人类的潜在影响。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流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流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规划方案、政策措施等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
其主要目的是评估项目、规划或政策在实施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和治理措施,保障大气环境的质量。
1.方案制定与准备在评价开始之前,需要确定评价的项目或规划范围,并制定评价方案,明确评价的目标和任务,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准备工作。
2.调查与资料收集对评价的项目或规划所涉及的区域进行调查,并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大气环境现状、项目或规划的技术方案、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等。
3.大气环境质量评价通过对调查和资料的分析,对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大气污染物浓度、排放源分布、空气质量指标等,以了解评价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
4.影响评价与预测通过分析项目或规划对大气环境的各类影响因素,包括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空气质量、气象条件等的影响,进行影响评价与预测。
通常会借助数学模型或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和预测。
5.环境管理措施根据对影响评价与预测的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包括减排措施、环境修复和保护措施等,以减少或避免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高环境质量。
6.环境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评价过程中需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对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环境的安全。
7.报告编制与公众参与根据评价的结果,编制评价报告,并进行公众参与。
报告内容通常包括评价过程、结果、管理措施和风险评估等,并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和建议。
8.决策与实施评价报告经过论证和审批后,由相关部门或决策机构进行决策,并组织实施。
9.监测与评估对决策和实施后的项目或规划进行监测与评估,检测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情况,以保证环境质量和项目或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ρoi — 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mg/m3;
Qij — 第j种污染源中含有第i种污染物的介质排
放流量,m3/s。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6
②若第j个污染源共有n种污染物参与评价,则
该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为:
n
n
Pj Pij
i1
i1
Q ij ij oj
③若评价区共有m个污染源含有第i种污染物,
• 用综合指数法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其优 点是将环境空气中多种大气污染物的浓 度简化为单一地数值来表征空气质量装 空与空气污染地程度,其结果避开了繁 复地专业术语,简明直观,使用方便, 更适用于分级表示环境空气质量,且更 易于被非专业人士理解与接受。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4
3.污染源评价 污染源评价的目的: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 染源,为污染源的治理或制订治理规划和污染 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9
一、大气环境现有监测资料分析
• 收集评价区及界外区域已设有常规大气监 测点,应尽可能收集和充分利用这些点的 例行监测资料,统计分析各点各季的主要 污染物的浓度值、超标值、变化趋势等。 例行监测资料的价值在于能从长期和宏观 的角度,反映出评价地区大气质量的总体 水平和变化规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2
目录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三节开发行为对大气环境影响识别 • 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 第五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3
第一节 概述
• 一、大气环境污染 •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
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 所允许的范围。即超过了空气的稀释、 扩散的能力,使大气质量恶化,给人类 和生态环境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 响。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6
• 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 ①大气流场的基本特征与规律,各种季 节期间气候、气象的特征、规律以及主 要气象参数与结构变化,其对环境污染 影响的效应;
• ②自然净化能力比较大,可以采用高烟 囱排放或尽可能将污染源设置在远离人 口密集或环境敏感的地区;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7
• ③为了调查或探测大气的运动规律,必将增加 评价工作的难度和周期;
• ④在最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如逆温层出现)大 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限度,可能发生的大 气污染风险事件及其影响程度与概率;
• ⑤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导致的大气污染混沌状态 及其临界风险与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 的范围。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8
第二节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熟悉大气污染 源调查的对象; 熟悉各等级大气 污染源调查的基 本内容;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4
• 二、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 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是:污染物的 排放情况、大气的自净过程,以及污染 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情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5
•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是从保护环境的 目的出发,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判 断建设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生产期所排 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 范围,为建设项目的厂址选择、污染源设置、 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 计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
水泥厂
325.2
造纸厂
545.6
轮胎厂
342.1
NOx(t/a) 2600.2 186.2 208.6 325.4 195.2
TSP(t/a) 7236.5 653.2 9065.5 576.4 238.5
评价标准:C SO2 =0.15; C NOx=0.1;CTSP=0.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1
• 4.监测制度 • 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两期(夏季、冬季);
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应 作二期;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 每期监测时间,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 节代表的7天有效数据,每天不少于6次(北京时 间02、07、10、14、16、19时,其中10、16时 两次可按季节不同作适当调整)。对二、三级评 价项目,全期至少监测5天,每天至少4次(北京 时间02、07、14、19时,少数监测点02时实施 确有困难者可酌情取消)。
则该污染物在评价区内的总等标污染负荷为:
m
m
Pi Pij
i1
i1
Q ij ij oj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7
(2)等标污染负荷比:为了确定污染物和污染源
对环境的贡献,引入污染负荷比
①在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污染物的污染负
荷比:
K ij
Pij
n
Pij
i 1
Kij无量纲,它是一个确定污染源内各种污 染物排序的参数,Kij最大者就是最主要的污染 物。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2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常采用大气指数法, 包括单项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
• 1.单项指数法
• 单项指数法,又成单项质量指数、但因 子指数单元法,是目前国内外开展环境 影响评价时采用的主要方法。
• Ii=Ci/C0i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3
• 2.综合指数法
为统一不同污染物和污染源的比较尺度, 常采用等标污染负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构造的 其他参数进行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5
(1)等标污染负荷
①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P ij=(ρij/ρoi).Qij 式中:
P ij — 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m3/s;
ρij — 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 /m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8
②评价区内,第j个污染源的污染负荷比:
n
Pij
K j i1 P
式中:
P——评价区域内所有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之
和;
Kj——无量纲,它可确定评价区的主要污染源 及污染源的排序。
Kj值最大者为最主要污染源。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9
实例
厂名
SO2(t/a)
电厂
10490.5
冶炼厂
586.3
10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 1.监测项目
• 筛选出的污染因子作为监测因子。
• 2.监测方法
• 按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标准方法进行。
• 3.监测布点
• 在评价区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匀分布性 的原则布点。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 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个;三级 评价项目,可布置1~3个点进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