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最新最全)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读背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读背知识点整理《野望》1,首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徙倚”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又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品析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
作者巧用典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表达出诗人旷古的落寞孤寂!《黄鹤楼》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强调空间上的虚无,重在写景。
仙人离去,黄鹤楼似乎无所凭依,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有“徒然”之意,强调时间上的邈远,重在抒情。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
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
3.颈联写所见到的繁华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于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1.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直”“圆”两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2.颈联被誉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其中的妙处吗?画面的构图美: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复习可以使你更好发挥学问的作用,熟能生巧,融会贯穿;最终,脑子越用越聪慧。
复习可以增加记忆力量。
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八班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仅供参考。
八班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一)第21课《桃花源记》 P168陶渊明一、及作品陶渊明,晋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二、文章学问(1)线索:以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觉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挨次:时间先后挨次三、词语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复前行,欲穷其林。
缘:沿着。
穷:穷尽。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艳丽漂亮。
落英:落花。
3、甚异之。
异:惊诧。
4、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的样子。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交叉相通。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老人。
垂髫:小孩。
怡然:喜悦的样子。
并:都。
8、问所从来,具答之。
具:详尽。
9、村中闻有此人,咸(xian)来问讯。
咸:都。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1、到处志之。
志:动词,作标记。
1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志:名次,标记13、闻之,欣然规往。
欣然:兴奋的样子。
规:方案。
14、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不久。
津:渡口。
1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是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四、句子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芳香的野草艳丽漂亮,落花处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漂亮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通假读音字义例句出处要——邀yāo 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具——俱jù详尽具答之《桃花源记》有——又yòu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八分有奇《核舟记》诎——屈qū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衡——横héng 横着的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甫——父fǔ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简——拣jiǎn 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与——举jǔ选拔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矜——鳏guān 老而无妻的人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曾——层céng 重叠荡胸生曾云《望岳》阙——缺quē中断略无阙处《三峡》通假的类型:(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二)词类活用:类型例句出处解释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对……感到诧异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听妇前致词《桃花源记》往前、上前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尽,走到头名词作动词有仙则名《陋室铭》有名气名词作动词有龙则灵《陋室铭》有灵性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使……杂乱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使……劳累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爱莲说》长枝蔓、长枝节名词作状语箬蓬覆之《核舟记》用箬蓬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核舟记》用石青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戴着高帽、长满胡须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梳着椎型发髻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核舟记》黑的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以……为亲人、以……为子女形容词作名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形容词作名词造化钟神秀《望岳》神奇、秀丽的景色意动用法一览众山小《望岳》认为……小使动用法恨别鸟惊心《春望》使……受惊形容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三峡》飞奔的马形容词作名词空谷传响《三峡》回声形容词作动词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坠落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散步名词作状语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观潮》用银、用玉形容词作动词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穷尽名词作动词皆披发文身《观潮》画着文彩形容词作动词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变白名词作动词客此《湖心亭看雪》客居名词作状语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在夜里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人教版 八上古诗文 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一《望岳》知识点梳理一、《望岳》《春望》都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杜甫,他是我国唐代的诗人,被后人赞誉为“诗圣”。
二、《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虚实结合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展望诗人心底的愿望三、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望岳》中心: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五、赏析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1)“岱宗夫如何”,以设问统领下文,“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地域广阔。
(修辞)(2)“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写出了远望所见。
(炼字)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虚实结合,“造化钟神秀”用的是虚笔,是说泰山神奇秀美,“阴阳割昏晓”是实写,突出泰山的高大。
(写作手法)(2)“钟”字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
“割”字拟人,形象贴切,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这两句集中表现了泰山的秀美与高大的特点。
(炼字)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1)这两句写的是实景,是细望所见。
抓住两个景物的细节表现诗人心情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描写角度)(2)“生”字写出山腰云雾层层缭绕,腾云生起之势,用“曾云”衬托出山高。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生动地写出一只只小鸟好象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表现出了山谷的深远。
(炼字)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不仅要攀登泰山的顶峰,也要攀登人生的顶峰的愿望。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诗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诗词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诗词1、《诗经·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2、《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离骚》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6、《归园田居》南北朝·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7、《石头城》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八年级上册古诗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古诗知识点1. 诗句背诵。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 字词解析。
- “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 “薄暮”:傍晚,这个词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给人一种淡淡的惆怅感。
就像一天快要结束了,人也容易在这个时候多愁善感起来。
- “徙倚”:徘徊的意思。
诗人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这个地方,走来走去,不知道自己该依靠什么,内心很迷茫呢。
- “采薇”:用典,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这里诗人说“长歌怀采薇”,就是表达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有点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虽然和伯夷、叔齐情况不完全一样,但都是内心孤独的体现。
3. 诗歌赏析。
-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明时间(薄暮)、地点(东皋),并且通过“徙倚欲何依”写出了诗人的彷徨心情。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傍晚了,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心里空落落的。
-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写景的名句。
诗人眼中看到的树啊,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一座座山都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
这景色看起来很美丽,但其实透着一种萧瑟和孤寂。
你想啊,满眼都是秋天枯黄的颜色,还有那即将消失的落日余晖,就像美好的东西正在消逝,让人感觉有点忧伤。
-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了牧人和猎人都回家了,他们都有自己的归宿,而诗人却只能看着他们,自己还是孤零零的。
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
-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说周围看看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只好放声高歌,怀念古代的隐士。
这就把前面那种孤独的情绪推到了极致,他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只能到古代去寻找精神上的慰藉。
1. 诗句背诵。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最新最全)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1 基础知识Ø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Ø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核心考点归纳(附答案)

《三峡》核心考点【原文】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①在七百里长的三峡当中,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岩石和山峰,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②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和逆流的船只都被阻断了。
有时候皇帝有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行得快。
③在春季和冬季,就有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高处的泉水和瀑布在柏树间飞流冲荡。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④每逢雨后初晴和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冷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空旷的山谷传来回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家作品】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核心考点】考点一文言实词的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A.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素湍.绿潭(急流)。
B.飞漱.其间(冲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午)。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考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考点1. 重点字词。
- “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是“在”的意思。
这个字很简单,但考试的时候可别写错哦,要是写成“自从”,那可就闹笑话啦。
- “略无阙处”的“阙”,通“缺”,缺口的意思。
这是个通假字考点,就像给字变个魔法,在文言文里很常见呢。
- “重岩叠嶂”的“嶂”,是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这个字笔画有点多,可不要偷懒少写几笔哦。
2. 句子翻译。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为: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这里的“奔”是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这可是个语法考点呢。
就像马本来是在“奔”这个动作,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可以骑的东西,是不是很有趣的变化?3. 内容理解。
- 描写三峡夏季水势浩大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夏季的三峡水就像一个调皮的大力士,把山陵都给淹没了,上下游的船都不能通行啦。
- 描写春冬之时三峡景色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这里的景色可美啦,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还有怪柏、瀑布,就像一幅山水画卷。
作者从水、树、山等不同方面描写,体现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幽秀丽。
- 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秋季的三峡充满了凄凉的感觉,树林和山涧都冷冷清清的,猿猴的叫声在空谷里回荡,让人听了心里直发毛呢。
这一段描写也从侧面烘托出三峡渔民生活的艰苦。
1. 重点字词。
- “五色交辉”的“交辉”,是交相辉映的意思。
就像各种颜色的小精灵在那里互相炫耀自己的美丽。
- “晓雾将歇”的“歇”,是消散的意思。
早晨的雾要散去了,就像舞台上的幕布要拉开,美景就要登场啦。
- “夕日欲颓”的“颓”,是坠落的意思。
夕阳快要落山了,就像一个玩累了的大火球慢慢往下掉。
2. 句子翻译。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为: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八上语文古诗词整理知识点大全

八上语文古诗词整理知识点大全八上语文古诗词整理知识点大全在初中阶段,关于初二可以说是成绩下降的高危时期了,因为这阶段的语文已经过了初一时候的稚嫩状态,知识点深度和学习,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八上语文古诗词整理知识点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八上语文古诗词整理知识点1.《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最新八年级语文古诗归纳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初二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知识点

初二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知识点初二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这些古诗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一些初二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的知识点:1. 《望岳》 - 杜甫- 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 重要句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春望》 - 杜甫- 主题: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 重要句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 《赤壁》 - 苏轼- 主题: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 重要句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主题:以明月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重要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静夜思》 - 李白- 主题:表达了诗人在寂静夜晚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 重要句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6. 《将进酒》 - 李白- 主题:通过饮酒来抒发诗人的豪放不羁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 重要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7.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主题: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怀念。
- 重要句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8.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主题:通过对登楼远望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重要句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9. 《赠汪伦》 - 李白- 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汪伦的深厚情谊。
- 重要句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10. 《江雪》 - 柳宗元- 主题:通过对江雪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清冷的深刻感受。
- 重要句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些古诗词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背诵,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其深层含义,掌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知识点第11课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思想家。
2)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语言有浓厚的骈俪气息;简短议论,言简意赅,切中文义;结构杂而不乱,布局有序;3)本文反映了作者寄情山水得清高思想。
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文人往往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得慰藉和解脱。
4)中心主旨: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作者被贬黄州,文末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潮、自解多中况味;2)文章分三层,先叙事,继而写景,最后议论;全文脉络分明,言简意赅,篇幅短小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被贬的悲凉、散步的悠闲、赏月的喜悦、人生的感慨及洒脱旷达等复杂的感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作者为自己和张怀民成为“闲人”平添难言的人生感慨。
3)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苏轼见月色决定“寻张怀民”夜游的原因是:①没有其他可以共享夜游之乐的人;(念无与为乐者)②张怀民也是糟贬的失意之人,彼此有共鸣。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运用反问修辞手法:①强烈地抒发作者洒脱与旷达之情②通过强调月光、竹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下文“闲人”之说作铺垫第13课唐诗五首1、野望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抒情,诗人内心无所依靠的孤单)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八上语文古诗词(5篇)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八上语文古诗词优质(5篇)语文八班级上册古诗文学问点归纳八上语文古诗词篇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知识点+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知识点+同步练习1、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知识点+同步练习一、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
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
工诗赋,尤擅五言诗。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故事背景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足疾罢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小牛。
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
译文: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四、问题归纳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
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 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
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知识点总结大全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知识点总结大全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
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知识点总结大全,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知识点总结大全1黄鹤楼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崔颢。
2.诗的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写了怎样的感慨?抒写了诗人对于人去楼空、岁月流逝、世事苍茫的感慨。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画面。
晴天之时,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其茂盛。
4.尾联情景交融。
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会其中融入的乡愁之情。
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染红了长江,天色愈来愈暗,何处是我的家乡?等待我的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长江上烟雾笼罩,波涛浩水,更引起作者无限的乡愁。
5.在马致远的《秋思》中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意境相似的两句诗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7.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浓郁的思乡之情。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知识点总结大全2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1 基础知识Ø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Ø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
[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 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 迁移拓展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
“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爱莲说》1 基础知识2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 文言词语u 常规词语【蕃(fán)】多。
【独】仅。
【盛】大规模。
【予】我。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植】立。
【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u 词类活用【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1 阅读探究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指陶渊明。
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1 迁移拓展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
(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
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
”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
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
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