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笔记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第一部分为绪论章,6学时。
本章以考古学科的形成发展历程为线索,阐释考古学的知识、方法论和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为:一、西方古物学被认为是近代考古学的前身,它的形成既与相关学科的成熟,又与当时的社会要求密切相关,学习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了解下列的基本事实及其所包含的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要求:1、为什么文艺复兴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的兴趣?因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增强了经济实力之后,尚未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取得相应的地位,所以他们必须利用“文化再生”来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而古物最能达到此目的。
进一步说,一门学科诞生的内在原因与许多外在要求密切相关。
2、C.莱尔在1830-33年发表了《地质学原理》否定了“灾变说”,为什么能支持人类的诞生要早于B.C.4004年?人类诞生于B.C.4004年,被诠释为《圣经》所言,但面对着人类化石和人工制品与绝灭早于此年代的动物化石共存,地质学要屈服于宗教,就只能以“灾变”来解释地球史,但《地质学原理》坚持了科学,以渐变来解释。
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很有启发意义事件。
3、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不仅对中世纪的遗物和建筑方面的遗存感到兴趣,而且对史前遗物的兴趣也在增加,但丹麦R.尼厄鲁普教授却在迷茫中。
迷茫在于利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理解“史前遗物”。
这是人们探求未知世界历程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碰到的问题,也是考古学形成的契机。
——大学学习要从考古学形成的历程中认识到一门新兴学科(或者一个新生事物)形成过程中的本质,举一反三。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一门学科必须具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遗存。
文化遗存是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遗物和遗迹,前者是可搬动的,后者是不可搬动的。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形成之初的两个方法论,它们借用于地质学和生物学,理解它们。
随着考古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被利用到考古学研究中来。
考研笔记--考古学通论
考研笔记--考古学通论一、概述:《考古学通论》是英国考古学家马丁·卡阿·乔恩斯(Martin Carver)所著的一本介绍考古学基本常识的入门读物。
本书内容广泛,涵盖了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同时还探讨了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考古学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具有参考价值。
二、主要内容:1.考古学的定义和重要性考古学是研究过去人类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学问,在研究中考古学家通过发掘遗迹,检测、描述、分析和解释物质遗迹和其他信息,以重构历史过程和文化形态。
考古学是人类学、历史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是了解过去文化、制度、习俗、生态等方面的重要渠道。
2.考古学发展史为了了解人类的过去历史,人们很早就开始进行类似考古学的活动。
普遍认为,考古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历史学家赫罗多德和提修司。
但是,考古学真正成为独立的学问是在19世纪,此时考古学家开始将历史背景与具体遗址联系起来研究,并整理出了一套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考古学的基本方法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勘探、发掘、观察和分析。
勘探和发掘是考古学的核心,通过勘探和发掘可以寻找和发现遗迹,从而得到更多的信息。
观察是对遗迹进行详细、系统、科学地描述和测量,以获得更多的数据。
分析是考古学家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学术的理论和方法对遗迹进行分析和解读,最终重构过去文化的面貌。
4.考古学的理论考古学的理论包括了很多学科的理论体系,如考古学家的墓葬理论、历史学的文化演化理论、人类学的文化相对主义等。
这些理论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过去的文化、社会、习俗和制度。
最重要的是,考古学的理论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能生搬硬套。
5.考古学和文化保护考古学不仅是了解过去的渠道,还承担着文化保护的责任。
发掘遗迹必须尊重遗址环境,确保遗址的整体性和原有格局不受到破坏。
考古学家还需要根据遗址、遗物的特征和使用情况,决定如何保护和展示。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1、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命名原则p3概念:“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形成原因:命名原则:首先要看被命名的文化遗存能否构成一种“考古学文化”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山)地名(乡镇名、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例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
如观音洞文化、山顶洞文化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名称。
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文化名称。
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现已不被采用)5、以族名来命名文化。
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2、考古类型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笔记上)概念: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以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
基本原理:(网上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
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老师图片上的)1、出土时间和地点已知的器物具有特定的风格和式样2、风格的变化是逐渐的或渐进的缺点:只能判定相对早晚关系,而不能判定绝对的年代3、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书上的P2)考古学是运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考古资料。
即使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占有很大的作用。
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的错误,这已是被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所证明的事实。
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很少,要研究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考古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考古学导论学习笔记
考古学导论学习笔记在学习考古学导论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仿佛踏入了一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领域。
考古学,它不仅仅是对古老遗迹和文物的发掘,更是对人类过去的追溯和解读,是连接现代与古代的桥梁。
考古学的定义和范畴是我们首先接触到的重要内容。
简单来说,考古学是通过对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进行研究,以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这些实物资料包罗万象,从古老的建筑遗址、墓葬,到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器皿、装饰品等等。
其范畴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漫长历史时期,地域上则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田野考古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环节。
这就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考古工作者们小心翼翼地在遗址上进行挖掘、测量、记录。
每一层土壤、每一件文物的出土位置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地层的分析,可以判断出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而对文物的细致观察和研究,则能揭示出当时的生产技术、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除了田野考古,还有各种科技手段的应用,比如碳十四测年法、树木年轮测定法等,为确定文物和遗址的年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考古学中,文物的分类和研究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文物按照材质可以分为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银器等;按照用途则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礼仪用品等。
对于每一类文物,都需要从形制、纹饰、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比如,一件陶器的形状和装饰风格往往能够反映出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交流情况;而青铜器上的铭文,则可能记录着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历史学为考古学提供了背景和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考古发现的意义;人类学让我们了解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结构,从而更好地解读古代社会;地质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则为考古学提供了测定年代和分析环境的方法。
可以说,考古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互交叉、相互支持。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了解到考古学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填补历史的空白,还原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还能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Chapter 1 概述一、考古学1、学科归属: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献历史学一起支撑起了历史科学2、定义及研究对象: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只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
注意近现代文化遗存不属于考古学研究范围3、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证经补史二、考古学文化1、定义: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遗迹单一的文化因素均不能称为考古学文化2、类型划分: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区分,亦即属于同一文化的不同“类型”(1)发现初期,人们对于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先后顺序还不了解,常用不同的文化类型来区分。
如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2)某一文化遗存在其发现初期很难确定是否属于一种独立的文化,有时也被命名为某一“文化类型”,一旦这类文化遗存被较多地发现,并被考古学界所公认,原来称作“类型”的文化遗存就改称为“某种文化”。
3、命名原则:(1)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庄名)——最常用(2)遗址的名称,如山顶洞文化(3)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具有特征性的遗物,如彩陶文化——易混淆、不再采用(5)族名,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4、形成: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生产活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三、考古学的分支三大分支: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两大理论支柱: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相对年代确定,局限在于无法确定绝对年代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从研究的年代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
前者研究的年代范围是文字未出现前的历史阶段,主要研究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后者研究有了文字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主要研究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考古学通论杂录
《考古学通论》杂录一、名词解释:1、类型学:也称为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
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
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
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
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2、铜石并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从此确立了这一概念。
铜石并用时代以红铜的使用为开始的标志。
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
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时代则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不仅仅是红铜,还有黄铜、青铜,只是后二者较少。
3、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
其经济生活仍为采集和渔猎。
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或琢制石器。
工具特征是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的“细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还没有出现。
中石器时代也称为“续旧石器时代”或“上旧石器时代”或“外旧石器时代”。
在地质时代上,它处在全新世早期,属于冰后期。
因为更新世的大冰期从总体上看从200万年到1万年前。
4、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辛遗址的发掘。
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及汶河、泗河流域,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年之间。
典型的遗址除北辛遗址外,还有泰安大汶口遗址的下文化层、兖州王因遗址的下文化层等。
北辛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如下:房子多为带门道的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室内灶面与居住面持平。
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量二次葬和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流行生前拔除侧门齿的风俗。
随葬品普遍较为贫乏,无明显差异。
打制石器占较大比例,磨制石器及骨角器总体来说不发达。
陶器有泥质和夹沙两类,主要为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器表以素面为主,有一些篦线纹和刻划纹,晚期出现了红衣陶和单彩陶。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 考古工作者一般把一个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陶器群)作为界定考古学文化的首要标准。
2. 考古钻探时,遇土质湿软不带土时,可改用(套铲)。
3. 一个完整的探方包括主体、(隔梁)和关键柱三部分。
4. 需要打掉( 隔梁 )时,应征得领队同意,绘好剖面图后方可进行。
5. 排列密集、关系复杂或与遗址交叠的墓葬,应采用(探方)法,按遗址发掘的要求,逐层清理,直至生土。
6. 考古发掘报告的要求可概括为客观、全面、系统、(准确)和及时。
7. 考古发掘报告中的M表示墓葬,H表示灰坑,D表示(洞)。
8. 有两条墓道的墓葬在考古学术语中被称为(中形)墓。
9. 考古钻探时,探孔必须保持规整,上下垂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10. 考古钻探时,遗址布孔不宜(过密)。
11. 考古发掘时,一个遗址的探方、遗迹要统一编号,多次发掘的遗址要避免(重复编号)。
12. 墓葬中保存较好的人骨架要全部取回。
保存较差的,要尽量取回头骨、盆骨、肢骨和(牙齿)。
13.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由墓道(门)进入墓室清理,否则应采用(揭顶法)。
14. 考古发掘时,重要遗迹如需解剖,应在 ( 拍照记录 )后方可进行。
15. 整理考古发掘资料时,要尽最大努力复原器物,尤其是(陶器)。
16. 随葬品必须经( 拍照记录 )之后,方得移动。
17. (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各个堆积单位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科学获取考古资料的方法论。
18. 对发现于不同遗址或同一遗址不同位置的遗存,可以进行横联排比,以确定它们的(共时关系)关系。
19.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并有助于考古断代。
20.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并有助于考古断代。
21. 经过性别、(年龄)鉴定的墓葬人骨资料,可以帮助探讨当时的丧葬习俗、婚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
22. 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兽骨的研究,可以究明(家畜)的起源。
考古学通论笔记
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
我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大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1984年出版)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汉考古第五章: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通论知识点
第一次整理1、兴盛洼文化位于今内蒙古敖汉旗,西辽河,大凌河流域,时间早于红山文化。
陶器:均是夹砂陶。
火候低质地松懈,胎壁较厚,内壁磨光大多呈黑色。
均手工制,泥骗局接捏合成器,器口外贴付泥条。
器表大多有纹饰,纹饰以压印的线纹、之字纹为主。
器型简单,以筒状罐数量最多,少量碗钵。
石器:有打制(石铲、盘形器、敲砸器)、琢制(磨盘、磨棒)、磨制(石斧、石锄)、压制(骨梗石刃鱼鳔)四种。
其中以打制石器数量最多,器型较大。
骨器:种类很多,常有的有骨锥、匕、镞,倒刺的鱼鳔。
房屋:聚落周围发现围沟,房址皆为半地穴式,平面圆角方形。
2、红山文化今内蒙古昭乌达盟以及部分辽河流域地域经济生活:必然程度的农业定居生活,渔猎是主要经济部门。
房屋:半地穴式房址。
发现了窑址六座,分为单室窑和连室窑两种。
在东山嘴和牛河梁原址都发现了大型祭祀原址。
陶器:夹砂褐陶和泥质红,均为手制。
夹砂陶火候低质地松懈;器型简单,大口深腹平底罐最多,少量平底碗、筒状瓮;最富特色的时纵横“之”字形纹饰。
泥质陶火候较高器型多样,有小口双耳罐、敞口深腹平底碗、敞口曲腹平底盆、钵等;表面常有黑色彩绘,常有的有三角涡纹、斜方块、菱形纹、鳞形纹等。
石器:有细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琢制石器有磨盘磨棒等。
叶形。
细石器占三分之一,包括窄小的石叶,条形石片、拇指盖刮削器、尖状器和石镞。
大型打制石器有砍斫器、斧状器、桂叶状石器。
磨制石器有梯形石斧、梭形石畚、石刀等。
墓葬:牛河梁积石冢。
每座积石冢内都有数十人列棺而葬,按身份部署在不同样大小的石砌棺中,数十石棺上覆盖石块构造组成一个整体,外面放置筒形陶器,形成积石大冢。
冢内随葬大量优良玉器。
3、东山嘴原址:位于大凌河西岸一个高出河床50 米的山梁正中,是一座原始社会后期的大型石砌祭祀原址。
是一组南北长60 米,东西宽40 米得石砌建筑群。
整个建筑所用石材均经过加工,砌筑很规整。
建筑讲究方向、对称、主次,全部原址按中轴线分布。
《中国考古通论》复习笔记(供参考)
《中国考古通论》复习笔记(供参考)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y.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5.《中国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
《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龙首渠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建于西汉武帝年间。
从今陕西澄城县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
人们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土质疏松的商颜山。
井渠法有效地解决了工程过程中的通风、照明、出渣等问题。
龙首渠竖井与坎儿井相同,是坎儿井的源头。
耧铧畜力条播器—耧车上的耧足。
呈三角形等。
西汉时已有三脚耧车,山西平陆西汉晚期墓壁画中有反映。
是中国最早的播种机。
族坟墓死者按宗法关系,在由国家政权指定的公共墓地中同族而葬,称为族坟墓。
族坟墓又分为公墓和邦墓两类。
公墓是国君和王室贵族及其子孙的墓地,中间是历代国君的墓,以最早葬入的先王为准,以下各代国君依左昭右穆的次序依次葬入。
国君墓左右为贵族墓,依身份分居前后。
到战国秦汉时期,原先的公墓实际已成为王陵区,只埋葬王及其配偶和少数关系最亲近的王室血亲,一般的贵族封君、各级官僚则同平民一起葬于邦墓。
汉武帝之后昭穆制度有所破坏。
满城汉墓满城汉墓在河北满城县城西南,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
窦墓在刘墓之北侧,皆坐西朝东。
凿山为陵,内部布局模仿宫殿建筑。
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
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广州南越王墓位于广东广州象岗山上,是一座石室墓。
墓室平面呈“早”字形,全部用石块构筑,有较长的墓道和南北耳室。
分为前后两部分,共有7室。
墓主葬在中间主室,一棺一椁,墓主身着丝缕玉衣。
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是彩画石室大墓。
南越王墓劈山为陵,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
考古学通论笔记整理
夏商周名词解释1.二里头文化:(1)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而命名的。
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
重要遗址有河南偃师二里头、洛阳东干沟,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山西夏县东下冯等。
年代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早于商代二里冈文化。
按年代早晚分一、二、三、四期。
可划分为两个类型,豫西地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遗存的二里头类型和晋南地区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遗存的东下冯类型。
(2)二里头文化反映的社会形态:1.我国最早青铜器和铸铜遗物的出现,标志着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进入青铜时代;2.二里头城址及两个大型宫殿的发现表明这时期国家政权已经出现;2. 夏代文化: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
3. 探索夏文化的方法:(1)年代上应该与文献上记载的夏代纪年大致吻合;(2)地域上只能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范围内进行;(3)文化特征上应当区别于原始社会晚期文化与早商文化;(4)社会发展阶段上,从发现的文化遗存应能说明当时已经进入国家阶段。
4. 早商文化(二里岗期文化):二里岗期文化以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命名。
属于商代早期文化。
二里岗文化遗存在我国较大范围内普遍存在,它以河南为中心,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区。
重要遗址有河南郑州二里岗、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山东济南大辛庄等。
二里岗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从河南龙山文化到殷墟文化这段空间中的一环,找到了殷墟商晚期文化的直接来源,为了解殷墟文化以前商文化的面貌提供了实物资料,还为进一步寻找夏文化打下了基础。
5.晚商文化(小屯文化):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获得大量珍贵资料,影响深远。
6. 偃师商城:为商代早期一座大型城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区西部,地处洛河北岸。
年代属商代二里岗期。
偃师商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城的四周均有坚固的夯土城墙,墙外有壕沟或护城河环绕。
现已发现5座城门,城内还发现若干条纵横交错的主干大道,均与城门相通。
城内有多处宫殿区、制陶遗址和中、小型房址,发现铜渣和陶范等青铜冶铸遗物。
考古学通论 汇总
考古学通论一.考古学:1.考古学的定义:①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它和“狭义历史学”一样都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所不同的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文献资料。
②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是通过考古发掘和考古调查获得的。
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要经过室内统计和分类,再编写成考古报告和综合研究才能成为用于研究的资料。
2.考古学的研究对象:3.①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②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它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
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礼器等器物。
③虽然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物质文化遗存,但它研究的范围并不限于物质文化,也包括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各种精神,文化遗存。
3.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①考古学是运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考古资料。
即使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有很重要的作用。
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这已是被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所证明的事实。
③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很少,要研究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考古显得尤为重要。
二.考古学文化:1.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①“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相似的文化遗存即使分布于邻近地区或不同地域,如不属于同一时代,也不能构成同一文化,即不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
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必须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单一的文化因素不能称为一种文化。
②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划分。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全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
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
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围是5万年以;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考古学通论张之恒笔记
考古学通论张之恒笔记考古学,这玩意儿可真有意思!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你说你在街边喝杯咖啡,转眼就能回到几千年前,看看古人是怎么过日子的。
想象一下,挖掘出一个陶罐,里面可能藏着那些古老的秘密,真是令人兴奋!每次翻出点东西,心里都在想:“哇,这是什么鬼?”不过说实话,考古学不止是挖土和发现,更多的是推理和想象。
看到一个小碎片,考古学家就能脑补出整个故事,真是神奇啊。
说到考古,肯定少不了古文明。
咱们常常听到的像是埃及、玛雅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
想象一下金字塔,庞大得让人咋舌!那些古人怎么能把它们建出来的呢?真是“人定胜天”的典范!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古代的建筑工人,白天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晚上还得忍受蚊虫的叮咬。
他们为了什么?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些“眼前一亮”的东西呀!这种坚持,简直让人肃然起敬。
当然了,考古学家们可不是只会挖土的,他们得有眼力见儿,得会观察。
就像猎人追踪猎物一样,他们得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碎片中找出线索。
这就好比咱们生活中看电视的时候,看到一个人影,结果发现那是主角的朋友,差点被误解了。
考古学也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发现,可能引出一连串的故事,真是让人津津乐道。
咱们再说说文物,这可是考古学中的“明星”!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的甚至是几千年前的“网红”。
比如青铜器,它们就像是古代社会的“社交名片”,能告诉我们当时的生活、文化、信仰,真的是“见证历史”的好帮手。
还有那些陶器,色彩斑斓,形状各异,像极了咱们现在的艺术品,谁说古代人就不懂生活呢?考古学家们的工作其实充满了挑战,就像是在参加一场“寻宝游戏”。
想象一下,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气候,风吹日晒、雨淋雪打,身上黏着泥土,衣服也脏得不像样。
经过一整天的挖掘,只找到几片土壤,也难免心灰意冷。
不过,正是因为这些艰辛,才让他们更加珍惜每一次的发现。
就像老话说的“功夫下得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坚持,总会有收获!说起这考古的乐趣,咱们还得提提那种“揭开面纱”的感觉。
考古学通论笔记
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得定义。
1.“考古”一词得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得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得青铜器与石刻等物得搜集与整理,与近代意义上得考古学含义有很大得区别。
2.“考古学”一词得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就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得.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与18世纪,一般就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得古物与古迹得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得研究。
3.考古学得定义。
考古学就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得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得一门学科.二、考古学得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就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得实物资料。
这里指得实物资料,一般应就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得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就是人类修造得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就是未经人类加工得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就是能够反映人类得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得自然石块与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得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得,各种具有可移动性得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得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得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得具有不可移动性得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得窖穴、埋葬死者得墓穴、房屋废弃后得基址、防御性得城墙或壕沟、汲水得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得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就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得,如在废弃得窖穴或壕沟中倾倒得生活垃圾与破损得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就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得,如墓葬中得随葬品等。
3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得连续分布得遗迹、遗物集合体.古代遗址大部分就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得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得村社聚落或城址得废墟.代表同一时代得,集中于一定地域得,有一定地方性特征得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考研必看中国考古学通论课件笔记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考研必看中国考古学通论课件笔记中国考古学通论课件笔记参考书目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张之恒等《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2000年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2004年陈旭:《夏商考古》,2001年越丛苍、郭妍利:《两周考古》,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04年第一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一节时代特征一、石器时代综述# 石器——经过第二步加工或具有人类使用痕迹的石制品 # 石器时代——在金属工具广泛使用之前,以石材作为制造生产工具和武器的主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总特征——生产活动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四五千年前时间——300万年前至二、时代特征(一)、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进行生产劳动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300万年前,1.2万年前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1、打制石器2、狩猎、采集、捕鱼——掠夺性经济、攫取性经济(二)、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距今1.2万年前至 4000,5000年前动物群经济形态石器生产技术1、使用磨制石器2、农业生产的出现采集经济(弓箭镞)、火耕农业(“焚而不耕” )3、家畜饲养业的出现“六畜”——猪、狗、牛、马、羊、鸡4、定居生活5、制作并使用陶器发明人类首次利用天然材料加工创制的人造工具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时代特征——新石器时代区别于它以前及以后诸时代的总的特征时代标志——一个时代区别于另一个时代的标志性界线)# 新石器时代的时代标志 :1)磨制石器说——人类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2)陶器说——“陶器时代”3)农业说——农业是文明时代之前一个时期的特征和标志农业生产与加工工具、有永久性住房、发现有农作物的种子 (三)、中石器时代——间接打制的细石器狩猎、采集、捕鱼 (四)、铜石并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初步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红铜)第二节石器时代技术论一、用火与造火技术“无火时期”——“用火时期”——“造火时期”(一)、早期用火遗迹的发现1、特点1)、被燃烧物质的多样性、遗迹分布范围的有限性2)、原地埋藏类型的人类居址内发现的成堆灰烬、早期用火遗迹的发现 2西侯度旧石器地点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化石地点北京猿人遗址中部堆积3、北京猿人用火遗迹的特点:经常性、天然性百色盆地?坡洪遗址 80万年前(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旧石器时代中期——撞击取火摩擦取火二、旧石器制作技术# 打制石器——用打制方法制作的石质生产工具或武器 (一)、制作技术1、选择原料1)、硬度摩氏硬度计——奥地利-摩氏——矿物相对刻划硬度滑石——1 石膏——2 方解石——3 萤石——4 磷灰石——5长石——6 石英——7 黄玉——8 刚玉——9 金刚石——102(5 小刀——5(5 玻璃——6(5 指甲——2)、韧性、脆性3)节理面——岩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而形成裂隙的一种断裂构造燧石、火石、石英、石英岩2、石料加热处理——去掉石料中的水分、减弱抗张(破裂)强度、增加压缩强度3、打击石片(剥片)——从石料上打下的、用于制作石器的大块碎片石核——剥落石片后剩余的石料——“第一次加工”1)、工具打击工具:石锤——硬锤木棒、角棒、骨棒——软锤石砧2)、石核、石片各部位的名称打击台面、台面、打击点、石片阴面、劈裂面(石片阳面)、石片背面石片角、半锥体 /打击泡、锥疤、(同心)波纹、辐射线、顶端、尾端 3)、打击石片的方法第一次加工(1)、直接打击法——两端都有砸击痕迹,两极石片,打击痕迹不明显 (2)、间接打击法——通过中介体传导打击力或压力而产生石片的方法旧石器时代晚期:击钎法、压剥法特点:石片较薄而长、打击点不甚明显、两侧缘接近于平行、劈裂面有条状痕4、加工修整第二次加工1)、锤击修整法早期——石锤,中、晚期——骨棒、木棒反向加工、复向加工、交互加工、同向加工、错向加工 2)、压制法旧石器时代晚期(二)、旧石器的主要类型: 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砾石石器、石叶石器 1、加工工具类1)石锤——剥落石片或加工修整石器的打击工具2)、石砧——砸击石片或修整石器时的垫底工具2、使用工具类1)、刮削器峙峪文化和萨拉乌苏文化地点的石器下川文化石器 2)、砍砸器3)、尖状器丁村文化石器4)、手斧莫维斯理论——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存在着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区“模式?”技术:西方的手斧文化传统非洲,欧洲南、中、西部以及中东和印度半岛,掌握进步技术,能打制工艺复杂的手斧“模式?”技术:东方的砍砸器文化传统,东亚、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北部,只会打制粗陋的砍砸器和使用未经加工的石片“这两个多多少少同时代的石核工具传统……能够被定义如下:西方的——典型特征是双刃、两面(修整)的切割工具或手斧;东方的——典型特征是单刃的切割工具或砍砸器。
南师大《考古学通论》期末整理
南师大《考古学通论》期末整理《考古学通论》第一部分概论部分一、金石学【P24-26】金(青铜器、吉金)石(石刻、碑)→文字(证经补史)“考古”最早出现:北宋元祐七年(1092)吕大临《考古图》1、春秋战国孔子欹器《荀子·宥坐》2、汉许慎《说文解字》张敞尸臣鼎3、魏晋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4、唐石鼓5、北宋金石学形成欧阳修《集古录》曾巩《金石录》(失传)赵明诚《金石录》北宋金石学集大成《宣和博古图》6、明曹昭《格古要论》(文物鉴定)7、清金石学鼎盛时期(人多、书多、研究领域多、水平高)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等等8、民国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中国金石学收山之作)二、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命名原则【P3-4】1、定义: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存。
2、形成原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3、命名: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三、考古类型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1、概念: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以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
2、类型式一型无耳罐早Ⅰ式分类:陶罐二型单耳罐中Ⅱ式三型双耳罐晚Ⅲ式发展演变四、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证经补史史前史——史前考古古史的构建五、自然科学测年中的碳十四与树木年轮测年法【P18、20】(一)碳14测年法1、C14 6个质子,8个中子N14 宇宙射线C14 衰变N14半衰期5730±40年2、创始人:利比芝加哥大学1949 碳素革命中国:仇士华、蔡莲珍1985-1965建成C14实验室3、缺陷:测年范围不超过5万年,准确度低测年取样量大工作强度大4、20世纪70年代加速器质谱C14测年法(技术含量高、设备庞大、价格昂贵)陈佳洱北大1993年从牛津大学购得的设备投入使用(二)树木年轮测年法1、特点:精确度高、测年范围10000年(使用范围有限)2、原理:同一气候区中同种树木的不同个体,在同一时期内年轮的宽窄谱是相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
4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
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于古代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等。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相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以及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
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
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
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做成的具体时间。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领域,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
分期方法。
二分法:以文字记载的有无为标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发展阶段的分期法。
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1788---1865)依据馆藏古物的分类,提出欧洲史前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期说”: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三分法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旧石器时代(英。
约翰.卢伯克)——中石器时代(英。
艾伦.布朗)——新石器时代(英。
约翰.卢伯克)——铜石并用时代(意。
G.基耶里克)——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中国考古分期。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
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
地层层序律——新的再上,老的在下。
文化层的划分。
地层关系。
(1) 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2) 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建设而形成的地层关系。
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迹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3) 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
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
二、考古类型学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
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当然,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并非是生物学类型学的简单搬用,而是有着自身的特点。
为区别起见,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
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 “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大类的划分:首先,依据器物的质料划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
亚类的划分:每一个大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划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若干亚类。
次类的划分: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能再细分为若干类。
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类、水器类、食器类等。
每一类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如炊器类的陶器有鼎、釜等。
(2) 类之下次一级分类单位,是对某一形态器物共性的概括,主要依据器物形态进行划分。
不同形态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演变过程,故型是对一类有演变序列的器物的总的特征的概括。
型别号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如A型鼎、B 型鼎等。
有时为了充分表达器物形态变化成次,形之下还可再分亚型,亚型用小写拉丁字母a,b,c ……表示。
如A a型鼎,Ab 型鼎等。
(3) 式是型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选出从早到晚各个阶段的标准器,型分为若干式,代表这一器物各个演化阶段的特征。
式别号用I.II.III…..表示。
如I式瓶、II式鼎等。
4.器物组合与分期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
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有关遗迹、义务的研究而确定的。
2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只得是考古学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
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一般是由若干有纵向发展关系的考古学文化构成。
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邻近其他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别。
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若干个文化类型。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一、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194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Libby,1908-1980)教授,发明了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测年技术,是考古学家第一次知道了各种史前文化的绝对年代,从而引起了史前考古学上的一次革命。
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应用于考古学上的测年技术越来越多。
年代测定方法表:二、勘测技术的应用。
空中摄影:空中摄影勘测,即利用卫星、飞机等航空器从空中向地面观察和摄影。
从空中鸟瞰,视野广阔,比较容易发现地面上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如土壤、地形的细微差别,阳光斜射产生的物体阴影,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状态的对比及土壤湿度等因素在调查区域内形成的不同标志。
分析对比各种现象的差别,就可能找到地面或地下遗迹。
这一方法对大型遗址或沙漠地区的考古调查,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遥感技术:空中摄影勘查技术的扩展。
人眼观察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可见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
而遥感设备取自目标的信息,除了靠物体辐射或反射可见光外,还靠微波、红外线、X射线等特征,调查时,是用能接收多个波段地面目标信息的多光谱遥感设备,就能同时获得被勘查地区,突出显示不同目标的多幅图像或信息。
分析这些图像或信息,就可能了解到地面遗迹的分布情况。
地下勘探: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根据大地物理性质的差异勘查地下遗迹、遗物的方法。
由古代遗迹、遗物同周围土壤的电阻率不同,并存在着磁性差异,可用地电阻率计(电探测)和磁性测量仪器(磁法探测)或地震雷达等进行探测,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分析和人工解读,从而对地下的遗迹、遗物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陶器、石器、金属、玻璃等无机物之中的元素及其含量确定的“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等。
绘画、颜料及食物、油膏、树脂粘剂等有机化合物鉴定的“红外线吸收谱分析”。
确定陶器中的矿物成分及推定其烧制温度的“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等。
上述分析鉴定,可从各个方面获得许多研究信息。
如通过金属制品的金相分析可判断古代的金属制造工艺;对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则可知道青铜器原料的来源,从而解释古代贸易及文化传播等问题;对人骨中碳的同位素碳-13和微量元素锶(Sr)的含量分析则可了解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和生活环境等。
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考古研究。
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于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的影像、图表、文字、数据等资料的贮存、检索、流通和各种研究信息的分析、运算等。
由于计算机的运用,大大减轻了研究者的各种繁重工作,加快考古研究的进程。
特别是由于全球卫星定位仪(GPS)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的配合使用,进一步开辟了新的领域。
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金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曾巩的《金石录》(其书不传)一书,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名称。
所谓“金石学”,是以传世的或少量出土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石刻文字(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偏重于著录和文字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的学问。
1在中国古史中,从传说的禹铸九鼎始,青铜器就被神化而看作是王权的象征;商殷时期,青铜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地位、等级的标志;西周时,“藏礼于器”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礼乐制度逐渐形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而导致“礼崩乐坏”,但旧制度的衰落并没有是传统的观念完全消失,反而逐渐产生了由怀古而好古进而根据古代实物研究古代制度的风尚。
东汉袁康《越绝书.宝剑篇》中提出了古代兵器发展序列:“轩辕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作铁兵。
”西晋太康二年(281),汲郡人盗发魏国古墓,出土大批竹简,学者们从中经整理出《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多种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