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含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7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7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
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
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
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
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
)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
(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3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3篇导入:篇一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
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篇二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推荐篇三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歌曲《小猴子》,使学生能在感受动物形象中演唱。
2、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使学生能主动地、轻松地表现歌曲。
用其他艺术手段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3、通过学习《小猴子》使学生更加喜欢小猴子,更加热爱我们的小动物。
二、教学重点:能在感受动物形象的同时演唱歌曲《小猴子》。
三、教学难点:小朋友对歌曲的表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幻灯片2)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森林,我们知道,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
咦!森林里好热闹!小鸟在枝头欢乐的歌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老师讲故事:猴子捞月亮(出示幻灯片3)师:小朋友们想一想,猴子们在井里看到了什么?(出示幻灯片4)生:回答。
二、教授儿歌:导入:森林中渐渐恢复了平静,一只小猴子百无聊赖的靠在大树上嘴里姑姑叨叨,我们走进一听,哦,念儿歌啊,我们也会!小猴子听了很不服气,我的儿歌念的最好了,你们哪能和我比!我们小朋友服不服气?(学生自由回答)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猴子念的是什么儿歌呀?(出示幻灯片5)1、老师讲解念儿歌的注意点2、老师示范念儿歌3、小朋友们分句学念儿歌4、小朋友们一起完整的念儿歌教师总结:小朋友们学的真快!这首儿歌将小猴子的特点全都展现出来了!小猴子爱吃什么?小猴子翻跟斗是不是很厉害?三、歌曲新授:导入:师:小猴子听了说,虽然念的。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共10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共10篇)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
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
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
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为学生学习二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
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
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
在学习中,还不断、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
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一篇课文中,我们要设计有效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形象直观的展示了“苹果、蛋糕、人物”等的图片,用以呈现“又()又()”的短语,学生通过看到图片就能想到“又大又红”、“又香又甜”、“又高又帅”这种形式的词语2-做动作来感知生字“摘、扔、捧、抱、拍”的音、形、义,这样在做动作中认识生字,也就是在生活中认识生字,算是一种有效的实习方法,同样在想象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板书培养学生的思维。
《小猴子下山》教案(优秀5篇)
《小猴子下山》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牛牛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5篇《小猴子下山》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块、非”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3.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都应该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教师板画一座小山。
1.谈话: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
(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
2.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3.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引导学生齐读课文,启发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喜欢这只猴子吗?2.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
3.组织全班交流。
四、指导写字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2.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点。
3.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小猴子下山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发挥想象,描述小猴子下山的经过。
3. 学生能够理解小猴子下山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4.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认识到坚持和专注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概括和描述。
2. 学生通过故事体会坚持和专注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发挥想象,描述小猴子下山的经过。
2.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提出解决小猴子下山时遇到的问题的办法。
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小猴子下山过程中的图片。
2. 教学课件:故事内容、问题讨论等。
3. 教学道具:小猴子玩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小猴子下山过程中的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图片中的场景。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曾经下山的经历,引发学生对小猴子下山故事的兴趣。
二、故事讲述(10分钟)1. 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他的表现。
2. 在故事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小猴子为什么没有取得成果,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故事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下山时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他为什么没有解决问题?2. 邀请学生提出解决小猴子下山时遇到问题的办法,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拓展(5分钟)1.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小猴子下山时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并讨论解决办法。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故事,谈谈自己对小猴子下山经历的看法,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坚持和专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小猴子下山故事非常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讨论。
通过观察图片,学生能够发挥想象,描述小猴子下山的经过。
在讨论环节,学生能够提出解决小猴子下山时遇到的问题的办法,并能够分享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
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篇二】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12个字,会写7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的新授阶段1、呈现新教学内容(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
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学生先书空7个生字、词。
请两位学生板书。
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4)运用生字、词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用“非常”这个词造句。
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二、巩固与检测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掰”“抱”“扔”“摘”“扛”“捧”;学生表演这六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学生做习题,校对。
三、作业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读为主线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1、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1、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2、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喜欢猜谜语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吧?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
——(打一动物)(猴子)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没错,就是小猴子,一起来叫叫它吧。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叫——《小猴子下山》,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说明要求。
1、第一遍大声读,标出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第二遍,读给你的同桌听。
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划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划出来。
3、读完课文,接下来,咱玩个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很多好东西,想请小朋友来选一选,哪些是小猴子下山的时候看到的好东西,如果这个好东西有,请把两只手向上举√,如果这个好东西没有,请小朋友举个×,会吗? (出示多种植物,让学生选择小猴子所见到的好东西)4、(出示各段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得好的进行表扬,读的不够好的进行纠正。
三、学习课文1、课文的主角就是猴子,(出示西瓜,猴子,兔子,玉米)这些就是猴子下山看到的好东西。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再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呢?再次读一读课文,回答问题。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的,通过讲解《小猴子下山》这个寓言故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故事讲述了一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最终克服了困难,成功地回到了山上。
在这个过程中,小猴子学会了勇敢、智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与故事主题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视频中展示了小猴子在山上的生活场景,以及它下山后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2.讲解故事情节:教师详细讲解《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故事内容。
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各个角色,如小猴子、大象、老虎等,以及它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
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4.讨论故事启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谈谈自己从《小猴子下山》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道理。
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意义,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故事中的勇敢、智慧和坚持不懈精神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努力培养这些品质。
三、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方面: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简单,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学习。
但在讲解故事情节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一些细节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教学方法方面:通过播放与故事主题相关的视频,我试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这种方法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今后我需要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课堂互动方面:在本节课的讨论环节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由于害怕发言或者担心自己的观点不被认可。
今后我需要更加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教学反思6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教学反思6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教学反思6篇教学反思在完成的过程中,上班族了解有哪些值得当心的方面吗,需要强调用词恰当,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下山”、“摘桃子”、“搬西瓜”、“踢板栗”等词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目标明确,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什么也得不到。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故事中的道理,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画面,从而引出课题。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角色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5. 讨论故事道理:(1)引导学生谈谈对故事中小猴子行为的看法。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明白做任何事都要目标明确,不能三心二意。
四、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家长签字。
(2)运用故事中的生字词造句。
2. 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画一画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场景。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学生对故事道理的领悟和实践。
2. 教学改进:(1)在朗读课文环节,可以增加一些表演元素,让学生更加投入。
(2)在讨论故事道理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在作业设计环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块、棵、片”等量词以及“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动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3.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4.给学生传达勇于面对错误,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展望未来。
教学重点: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及量词的恰当使用,同时能够正确理解“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1、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2、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课前准备:课件、图片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引人新课1、师:高高的山上住着一只可爱的猴子,有一天,它下山来了,后来发生了怎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第十八课《小猴子下山》2、板书课题。
(1)猴是动物,所以它是“反犬旁”中间是个“单人旁”,右边咱们一笔一笔来,横折,横,撇,横,横,撇,点。
(2)“小猴子”读的好听一点,读的活泼可爱一点,开始。
师:要是读的快一些就更好了。
小猴子。
师:这个轻声啊,要读的轻而快“子”,小猴子。
师:恩,好多了。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生:小猴子下山。
师:我发现小朋友很聪明,刚才一提醒,小猴子题目也能读的很好了,要是这样稍快点,就更好听了,来。
生: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认识动词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先听清自读要求。
2、认读“掰、扛、扔、摘、捧、抱、”3、发现“扛、扔、摘、捧、抱、”这些字的特点。
再结合图片认一认。
老师做动作,同学猜是哪个字。
4、把这些字放在词语里,再找同学轮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路线。
1、小猴子下山,都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下面,我请几个小朋友分段朗读这个故事,其他小朋友一边听,一边在思考黑板上的问题。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办事要专一,有始有终。
2.看懂图意,能够回答课后问题。
3.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学会10个生字,学习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用“真”、“非常”练习说话。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猴子什么也得不到的原因;掌握好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图文结合,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教学准备与课文相同的5幅插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引入课堂。
(板画一座山)这是一座山,山上住着一只小猴子,(出示猴头)你们看它可爱不可爱?有一天,小猴子想下山去玩,临走时妈妈对它说:“你下山的时候……”可是小猴子根本就没听见妈妈的话,一溜烟向山下跑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指导看图,初步理解文意。
小猴子下山都去了哪些地方呢?(出示五幅图)谁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每幅图的意思说一说?谁能把五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板书: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回家路上)下面我们看课文是怎样写这五幅图的。
三、图文对照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一)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给课文划分小段。
(二)分小段读课文,用“谁到过什么地方做了些什么事”的句式说一说1~4小段的意思。
小猴子每到一个地方都想得到更好的东西,可是最后它怎么样呢?(什么也没得到)你是从哪知道的?指名读第5小节。
(三)为什么小猴子最后什么都没得到?1.看图:小猴子每次到过的地方相同吗?它每次摘的东西,扔的东西相同吗?2.指名再读1~4小段。
(1)从图上看玉米、桃子、西瓜长得非常好,小白兔也很可爱,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来写的呢?细读课文,找到“又大又多”、“扛着”、“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真可爱”。
(2)指导朗读,读好这些词和句子。
(板书:掰玉米扔摘桃子扔摘西瓜扔追小兔不见了。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教案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正确认读“猴、下、山”等10个生字,会写“猴、山、桃”等6个生字。
1.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猴子的心情。
1.3学会课文中的动词,能够用动词描述小猴子的行为。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图片,培养观察能力。
2.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3.2教育学生做事要有目标,不能盲目跟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生字的认读与书写。
1.2课文内容的理解。
1.3角色扮演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2.1生字词的书写。
2.2课文中的动词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小猴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小猴子的特点。
2.认读生字2.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跟读并组内交流。
2.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注意书写规范。
3.朗读课文3.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4.理解课文4.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5.角色扮演5.1教师分配角色,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5.2学生表演,教师点评并指导。
6.交流讨论6.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7.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角色扮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在生字的认读和书写方面有所提高,但在动词运用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3.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更多地引导和鼓励。
4.角色扮演环节,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过于紧张,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和指导。
5.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建议1.针对生字词的书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练习,如写字比赛、猜字谜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
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1、学习第一自然段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
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
学习向导: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4、填空练习。
(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
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含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含教学反思)18只小猴子下山设计说明: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本课设计旨在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通过多种手段创造语言训练平台,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通过本文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推动下,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动物、事物图片,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回顾,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研究“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
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回顾。
使用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学生正确读这些名词。
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研究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研究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朗读全文。
1) 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教师画一座山,并画出路线。
)指学生接读课文。
2) 师生听读课文,纠正发音。
2.排列图片。
1) 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
(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 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个玉米地,再走到一个桃树下,接着走过一个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个小兔子。
2) 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使用数量词。
“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引导学生懂得珍惜眼前人,珍惜拥有的道理。
(3)培养学生勇敢、坚韧、不怕困难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生字词学习:认读“猴、山、下、子、个”等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故事情节理解:讲述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小猴子下山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故事讲解法: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课文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小猴子下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3. 学习生字词:认读生字词,解释词语含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4. 讲解故事情节:详细讲解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 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7.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道理,进行自我反思。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做到:(1)学会8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做到:(1)能使学生会读、写生字、词。
(2)能朗读课文二、任务分析1、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原有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了阅读该课文的一些基本的字、词。
在技能方面,学生已学过《小猫钓鱼》等一些故事*较强的课文,形成阅读这类文章的模糊概念。
2、教学任务分析:该节课都为陈述*知识的教学。
教学过程(一)知识的新授阶段1、呈现新教学内容(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结jie非常feichang扛kang往wang圆yuan跳tiao追zhui空kong(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
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学生先书空8个生字、词。
请两位学生板书。
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结:由“?”、“士”“口”组成,注意是“士”而不是“土”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跳:与脚有关,所以是“足”字旁。
(4)运用生字、词非常:提问: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十分、很、极)用“非常”这个词造句。
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学生自己造句。
扛:请学生表演扛东西的姿势。
然后造句。
(二)巩固与检测1、根据课后习题第二题,比较区别形近字。
先请学生读这些字,然后给3分钟时间答题,请学生回答,并及时反馈。
2、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 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 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
借助本文内容, 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 言训练, 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 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 习得识字方 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从而实现语 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 (1) 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 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
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
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 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 “玉 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 ”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
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 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 在有趣的 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 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朗读全文。
(1) 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 ( 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
) 指学生接读课文。
(2) 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 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 里。
( 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 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 ) 玉米地,再走到一( )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2) 量词训练。
① 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
“一块糖” 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指导书写: 右大;书写笔顺② 教学:棵。
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 “一棵” ?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 “一 棵瓜秧”。
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 运用排列图片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 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 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生字, 积累语言。
)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 ) 小兔子 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 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 ,接着来到“桃树下” ,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
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 结:多媒体出示图片,学习“结玉米”“领结”“中国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 学习“掰”。
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
(动作演示)(3) 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
(动作演示)(4) “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
(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
( 对比做动作)(5) 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
( 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6) 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7) 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8) 蹦:左右结构。
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 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 字。
2.指导会写的字。
(1) 教师引学:观察写字表中的汉字,你最喜欢哪个字?说说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2) 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习。
①学习“瓜”。
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习“常”。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习“空”。
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 ”,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习“非”。
把握两竖,一短一长;明确笔顺,口诀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习“往”。
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习“进”。
最后写部首“辶”。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前提和重点,因此,本环节依据本文会认字和会写字,采取多种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如:结合图片法、动作演示法、口诀记忆法,调动学生感官与身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1.字卡巩固生字。
(1) 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 全班开火车游戏巩固生字。
教师口令:火车火车哪里开?学生对口令:火车火车这里开!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 小组推荐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最佳代表”,奖励小红旗。
(2) 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在认识生字之后,为学生创建自主读文与巩固识字的平台,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得以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树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
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
(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提手旁生字,同时从整体上理清故事情节,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1.自由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
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贴词卡)(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说话训练。
太阳、苹果;(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练读词语。
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 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
(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 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词语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词语训练,使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又~又~”式词语,并能拓展组词,学会恰当应用,巧妙地突破了词语训练的难点。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
)随机学习:掰、扛。
(指导书写:掰。
)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1)区别:捧、抱。
(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
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
(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
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4.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 (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 (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 (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想和朗读,感悟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
此环节积累了关于小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同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了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2. 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因此,在学习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续编一个结尾,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复述故事,从而培养学生想象与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小猴子身上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积累、阅读的好习惯;通过给家人复述课文的内容,深化所学的故事情节,升华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重点,依托童话故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基本能力的提高。
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
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