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场

合集下载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於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和状语(《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又:“齐湣王已益弱”),等等。

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古书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等。

由於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在这一节里,我们准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名词用如动词,(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作状语,(5)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1]这里所讨论的只限於用如一般的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见下文。

①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左传僖公三十年)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战国策·赵策)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九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我们怎能知道某一名词用如动词呢?这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1]这些,同样适用於观察名词在句中是否用如使动或意动,见下文。

古代汉语知识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知识一词类活用

第一节词类的活用汉语的词类,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一些小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属于实词。

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带宾语,经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作定语,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

例如《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其中的“风”本是名词,在这句话中,它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有吹风、乘凉的意思。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刃”由名词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并带上了宾语“相如”。

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

”句中的“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

这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的现象叫做词类的活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后代仿古作品中也不鲜见。

现代汉语虽也有这样的现象,如“铁了心”的“铁”,名词活用作动词,“今天你‘布袋’了吗?”中的“布袋”,但总起来说比较少。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也很常见。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麼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為宾语怎麼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麼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1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1课件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上宾语一定是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①荘公寤生,驚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③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句中“积”“卫”“出”“入”都是动词,在句子中都充当宾语,其前面有结构助词“之”,用以表示修饰关系,这些动词都临时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在翻译中,要将动词译为一个与这个动作有关的名词或者名词性的短语。以上四个词语分别译为“粮食”“保卫工作”“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二)形容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的条件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②妾请母子俱迁江南,无为秦所鱼肉也。(《史记·张仪列传》) ③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秦策》) 形容词用在“所”字后面多用作意动用法。
四、为动用法
凡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既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用“使动”或“意动”去解释,而是要在动词和宾语间加进一个适当的介词,和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或补语,才能正确理解该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主语为宾语发出动词表示的动作,即主语为宾语而动。 ①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②墨子见歧道而哭之。(吕氏春秋·疑似)
形容词的活用包括四种情况:用作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用作使动和意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比如: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劝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①中“曲”是形容词,意为“弯曲”,在句子中作动词“中”的主语,临时充当了名词的语法功能,意为“曲度”; ②中“高”是形容词,意为“高的”,在句子中作动词“登”的宾语,临时充当名词的语法功能,意为“高处”。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



古 代 汉语 词 类活 用 的演变 及 其 存在 的 问题
一 河北省衡水中学 李 雪 冰


古 代 汉 语 “ 类 活 用 ” 的 词 说
字 ( 形 容 词 )“ 止 ” “ ” 于 即 ;唯 的 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 语 的 位 置 , 众 止 ” “ ” 宾 “ 的 止 作
‘ 充 国 请 行 ,上 老 之 ’ 之 老 赵
火其 书 , 庐其 居 ’ ‘ 死 、生 活用 。 他认 为 :凡一字 只有 一质 而 之人 有不 服者 , 当修文 德 , “ 则 使远 其人 ,
可 数 用 者 ,从 其 本 来 之 质 而用 者 , 人慕其 德化 而来 。” 这句话交 代 了 而 肉骨 ’ ‘ 圉城漕 ’之类 , ;土 上
为形容涮 ; ④名 词 、 容词 、 形 动词 活 的 。
‘ 六龙 冰脱 髯 ’ 。寄 李大 夫诗 :
用 为 副词 ; 动 词 、 词 、 ⑤ 副 名词 、 介
无 。 皆以 早 在 唐代 孔颖 达 的注 疏 中 就 ‘ 因帆江水 ’冰字帆字 ,
词 活 用 为 连 词 ,动 词 活 用 为 介 词 。 体 现 了 词 类 活 用 现 象 。 《 颂 ・ 实 字 虚 用 ,死 字 活 用 ,作 去 声 鲁 泮
中 “ 孔颖 达 疏 :难 读 。” 里说文字虚 用 、 字活 “ 这 死 但 马 氏并 没 有 提 “ 动 ” “ 使 和 意 水》 : 永锡 难 老 ”
动” 法。 用
老者 , 青其 身力难使之 老。 “ ” ”老 即 用 的“ ” “ ” 亦 即今 天说 冰 和 帆 ,
他 活 然 而 明确地 把 同类 活 用 作 为 “ 老之 ” 之省 。再 如《 诗经 ・ 豳风 ・ 七 的名词用 为动词 , 已经用 “

2022年初升高之古代汉语语法 词类活用课件83张

2022年初升高之古代汉语语法 词类活用课件83张

例句1:饭疏食饮水《〈论语〉 十二章》 名词“饭”+名词“疏食”=动 宾:“饭”→动词,吃饭。 例句2:但微颔之《卖油翁》 名词“颔”+代词“之”=动宾: “颔”→动词,点头。
例句3:指目陈胜。 (指:用手指,目:用眼睛注视。)
例句4: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器:器重)
(2)名词(或代词“之”)+ 名词=主谓:后名→动 【分析】两个名词形成主谓结 构时,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句1:一狼洞其中。 名词“狼”+名词“洞”=主 谓:“洞” →动词,打洞。
(3)(当作)名词+动词: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分析】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为看待对象,表示修饰关系,“当 作……那样”和“像对待……那样”。 例句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名词“兄”+动词“事”:名词“兄”→状语,当作兄长那样。 例句2:齐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名词“客”+动词“待”:名词“客”→状语,当作客人那样。
基本结构形式: 【动+宾】=【使】+宾+动
例句: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定居)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让……做丞相)
③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使……臣服)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称王)
⑤汗牛充栋。
(使……出汗)
⑥齐威王欲将孙膑。
(使……出汗)
4.名词的意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 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 语当作怎样。
(6)名词 +补语(介词结 构):名→动 【分析】补语的位置通常在动 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 前,句中又没有其它动词时, 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例句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 休于树。 名词“歌、休” +补语(于途、 于树):名词“歌、休” →动 词,“唱歌、休息”。 例句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词“舍” +补语(于其址): 名词“舍” →动词,筑舍定居。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 《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文言文语法简析

文言文语法简析

文言文语法简析----词类活用Ⅰ.图示: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特殊活用: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Ⅱ.简析:(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例句:①赢粮而景从(像影子)②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③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⑤斗折蛇行.(像蛇那样)(2) 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②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3) 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②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③失期,法当斩.(依法)(4) 表示方位或处所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例句: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②义庙礼之.(在庙堂上)③既东封郑.(在东面)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六) 使动用法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句:①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②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1) 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例句: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④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1)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例句: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②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③操军方连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三、古代汉语被动句式
被动与被动句式 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的受事者。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这种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 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无标志的被动句”。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 被动性。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 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 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 句、“为”字句、“见”字句等。
五、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 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 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 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 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 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 主要内容 • 宾语前置 句 判断句 被动
一、宾语前置
• 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 先后次序。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 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 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 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 谓语——宾语。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 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 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 “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三、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认定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或名词的性 质或身份。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 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 异”。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特点:名词用作谓语动词,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3.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 (1)孟尝君客我。“客”为名词用作意动,即把我
当作贵客。 (2)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
鹿。”“侣”、“友”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做意动 用法,即“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特点: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充当谓 语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 是……”。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
武……武曰:“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 前!”(《汉书·苏武传》)
精选课件
8
(三)动词活用
动词活用作名词。例如: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指出产的东西;“入”指收入的钱财。
精选课件
第三章 语法·实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各词类的语法功能相对,在句子中临 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叫 “词类活用”。
注意:活用与兼类区别:临时/经常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 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 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精选课件
12
活用的条件
(1)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众贤”为形 容词“众”后面带上了名词“贤”,两者不是修饰 关系,所以这里的形容词“众”活用为动词,意思 是使贤人增多。
3、 名词、形容词处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 “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类词 一般只修饰动词)。例如: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本是名 词,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 意思是游水。
精选课件
4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课件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课件
1 . 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公元年)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左〃宣二年) 距关毋內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项羽本纪)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代词“之、我”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从左右,皆肘之。(左〃成二) 公子怒,欲鞭之。(左〃僖23) 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 翻译时一般可将活用为动词的名词译为一个状 中结构, “肘之” ——用胳膊肘撞击他。 “鞭之” ——用鞭子抽打他。 “履我” ——替我穿上鞋子。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襄公
22)(晋杜预注:已死复生,白骨更肉。)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天下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
序〃节士》)
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柳宗元)
名词的活用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即“以之为……”,公式是: n+o→以o为n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糓梁〃僖八)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 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睹其-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战国策•赵策)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论语〃公冶长)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史记〃甘茂列传)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6.连词“而”前後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活 用为动词。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
策〃齐策)
书〃更法)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商君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注意: 鬼侯有子而好。(战国策〃赵策)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说的演变(—)“词类活用”一词的提出。

1.提出者。

对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全面地作了揭示的首先是马建忠。

他于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作为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在语法史上的功劳是不能磨灭的。

《马氏文通》对词类活用现象的论述,用的术语不是“活用”而是“假借”。

虽然也不是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章节谈论,但是把分散在有关章节中论及的部分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到马氏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

他把词类活用概括为五个方面:①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活用为动词;②形容词、动词、副词活用为名词;③名词、代词、动词、副词活用为形容词;④名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副词;⑤动词、副词、名词、介词活用为连词,动词活用为介词。

但马氏并没有提出“使动”和“意动”用法。

然而明确地把词类活用作为一个有概念性的专门术语,把词类活用作为语法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把词类活用作为一个专门问题集中地加以条分缕析的是陈承泽。

他于1922年出版的《国文法草创》比较明确、系统地论述了词类活用。

他认为:“凡一字只有一质而可数用者,从其本来之质而用者,谓之本用……若明其本用,则活用自得类推。

”他在分析《庄子·德充符》中“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一句时,认为“止水”的“止”居于定语的地位,是静字(即形容词);“唯止”的“止”居于主语的位置,“众止”的“止”作宾语,两个“止”皆“泛论一切不动之形”,所以是名字(即名词);“能止”的“止”有“使然之意”,带宾语,是及物动词。

它们都和“止”的本用是“自动字”(即不及物动词)不同,因此这四个止“皆属止之活用”。

基于这一想法,他把词类活用分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动词(包括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副词;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副词;③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副词和使动用法;④副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复杂多样,在高中文言中,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的普遍规则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本章节主要例举了四种常见的活用类型——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以及数词的活用,力图简单明了地阐明课本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概述(一)古代汉语的词的分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

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

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二、动词的词类活用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远人”)施行“来”的行为。

即“使……来”的意思。

这就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一)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

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

“止子路宿。

”——“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

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 表现,是词本身固有的,一个词的各种兼类用法都是固 定的,经常的,不是临时的,偶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 兼属不同的词类。
如:“疾”作为一个兼类词,在“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里是名词,当 疾病讲;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列 传》)里是动词,当妒忌讲;在“疾雷不及掩耳” (《三国志·魏书牙帝纪》)中是形容词,作急速讲。
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几种情况:
• 1、两个名词连用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用如动 词。
• 2、名词、形容词在特指代词所、者的前后, 名词 用如动词。
•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 •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 •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 7、名词用“而”连接
• 六、名词作状语
北: 表方位。

《山海经·夸父逐日》
• (2)表工具、依据:箕畚运于渤海尾。(用箕畚运 土石到渤海边上去。)箕畚:表工具。

《列子·汤问》
• (3)表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 记·鸿门宴》) 兄事: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
• (4)表比喻: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
容。嫂蛇行匍匐。(苏秦的嫂子象蛇一样爬行不敢仰 视拜六国之相后富贵而归的苏秦。)《战国策·秦策 一》
(二)形容词用如动词 形容词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有的也 能作主语和宾语,都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这是古今汉 语共同的特点。但在古代汉语里,按照一般的语言习惯 形容词也可以灵活运用,如用作动词。
如: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楚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数词用如动词(参照形容词活用的规律)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 离开特定语境,依然存在,是固定的而非临时的。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起义》
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篇第九》
知:名词“知觉”。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 用法、名词作状语
语法
知识点1: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知识点2:词类和词类活用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什么是语法?
语法(也叫古代汉语语法?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构上存在差异,古汉语和现代汉 语也一样,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去理解古汉语,则会出现误解。 学习古汉语语法重点是了解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在阅读 文言文时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容易造成误解的语言现象。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重点
堂 小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基本内容

• 词类的划分
• 词类活用和兼类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楚归晋知罃》
何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此处前置,即“以何”。
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包括形态变化、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 三方面)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在汉语的语法系统中,根据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将词 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
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4. 代词活用 5. 数词活用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一、使动用法1、动词(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1)不及物动词例:既来之,则安之。

(2)及物动词例: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ps: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2、形容词(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ps: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3、名词(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齐威王欲将孙膑。

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名词(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指出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的其他用法,用作动词以后可以带宾语,不需作特殊理解。

例:范增数目项王,举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左右欲刃相如。

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2、表工具或依据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表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4、表比喻例: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5、.表示动作进行时的方式五、名词、形容词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1)形成动宾结构,前一名词活用。

例:遂王天下。

(2)形成主谓结构,后一名词活用。

例:大楚兴,陈胜王。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为活用。

例:且请母子俱迁江南,无无为秦所鱼肉。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

例:寡人欲相甘茂,可乎?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

例:江水又东,径巫峡。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

例:驴不胜怒,蹄之。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活用。

例:晋师军于庐柳。

7、名词用“而”连接。

例: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8、形容词和名词连接,并不修饰名词,则该形容词多活用。

例: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而老秦师。

古代汉语语法修辞

古代汉语语法修辞

古代汉语语法修辞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词语在句子中临时改变词性或语法功能。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经常性的,而活用是临时性的。

如“从左右,皆肘之。

”现代少,如“铁了心”。

“公赐之食,食舍肉。

” ——前“食”为名词,后“食”为动词。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的兼类。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食”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属于词的活用.活用时该词的语法功能或词汇意义有所改变.将军身披坚执锐。

(《史记·陈涉起义》)—“坚”“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和意动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宾语的方式有所改变。

动词的活用一、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上宾语一定是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荘公寤生,驚姜氏。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厚为之礼而归之。

(左传·晋侯梦大厉)龙蛇之蛰(动物冬眠),以存身也。

(易·系辞下)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上)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买臣深怨(张汤),常欲死之。

(汉书·朱买臣传)有时不及物动词的宾语可以省略.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 (论语·季氏)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荀子·天论》)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 )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身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一、名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1 名词的使动用法(1) 什么是“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

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

“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

(2) 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使我为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使骨生肉”(即“使枯骨上长出肉来”)(3)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例如: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刘豫”是人名,此人是南宋时期的济南知府。

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傀儡皇帝。

他在位八年(1130—1137),为虎作伥,屡次配合金兵攻打南宋,都遭失败。

后来被金所废,并被金将完颜兀术所俘。

“刘豫我”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的傀儡皇帝”的意思。

又如:《左传·定公十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春秋时期,吴王僚被专诸(人名)用剑刺杀。

《左传》中的这句话,是鲁国贵族公若藐向蓄意谋害他而用剑尖朝着他的养马人说的,意思是:“你想使我成为吴王吗?”言外之意即“你想像专诸刺杀吴王僚那样刺杀我吗?”专有名词“吴王”用作使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