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陶世龙)
第八课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优秀教案
第八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大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本文主旨。
(重点)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提高学生分析课文能力;揣摩语句,增强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难点)情感目标: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怀,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乐趣。
【教学过程】同学们,大家好!(语速慢、稳;语调平和)你们谁看见过时间?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岁月不堪数,故人不如初,岁月悠长,山河无恙,你我都不复当初的模样;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时间流逝,四季流转。
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留意的地方,在那里,不仅有时间的脚印,更有无数的宝藏。
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脚步,去探寻“时间的脚印”,去了解地质学上的“时间”概念。
同学们,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指引我们前行。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点字词,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
(重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难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素养)(第三张PPT课件)作者介绍: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参加工作后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做好笔记。
踪迹()腐蚀()浑浊()山麓()粗糙()龟裂()帷幕()刨刮()沟壑()楔形()钟鼎文()海枯石烂()本课的一个重点成语是(海枯石烂)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粹。
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初中语文-陶世龙《时间的脚印》课件PPT(40页)
生字词
dǎn
掸
bān
踪迹
shā lì
砂砾
shí
腐蚀
lù
山麓
装置
烘烤
海枯石烂
jūn
龟裂
cāo
粗糙
文章简介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 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 留下的脚印,也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大自然变迁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进行的, 并不是人们所能亲眼所见的,是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地质 记录开展研究而推断出来的。文章通过说明这一过程,展 现了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领 略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揭开自然奥秘的兴趣。
自然是时间的见证者, 不同的事物都在用自己的形式 在自然间留下时间的印记。
PART.2
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陶世龙(文学、科普作家)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 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 《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 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内容探究
9.找出文中说明方法的使用。 ②打比方。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
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 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 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
内容探究
9.找出文中说明方法的使用。 ③分类别。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
语言特色
YUYANTESE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 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 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 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 式的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8-《时间的脚印》 (共47张PPT)
铜壶滴漏
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 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2018年3月21日星期三
24
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 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 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 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 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 逝去的时间。
铜壶滴漏
2018年3月21日星期三
2018年3月21日星期三
20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 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 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24)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 过程。(24)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 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2018年3月21日星期三
深入探究
37
2.从本文的说明顺序和探索意义上谈谈你所 获得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岩 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其 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 刻内容的史书。陶先生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 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 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
35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
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 不好。“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
2018年3月21日星期三
36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 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是否偏离了 文章的主题? 没有偏离主题,原因:①增强文章吸引力,使人 联想到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也会很有趣;②这是一种 做铺垫的写法,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有如此奇异的, 那么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会更奇妙,更具内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课件(完美版)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 注意哦。
【解析】 B项,搭配不当,可将“石碑上的刻文”改为“刻文的 石碑”;C项,搭配不当及语序不当,应将“成立”改为“形 成”,并将“干预、发现和制止”改为“发现、干预和制止”; D项,成分残缺,应删掉“自”或在“因”前加上“它”。
B 5.[2019·无锡]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整体感知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引出“石烂”的话题,说明 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 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 度“新生”的过程。
整体感知
文本解读
1.第6段点明了“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 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那么,岩 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呢?
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文本解读
2.你能根据第8-18段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 的过程吗?(边读边勾画)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重压
沉积
胶结
新岩石
文本解读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重点读第19-21自然段) 提示: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 动等方面思考。
合作探究
1.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 明方法来阐释事理,请举例说明。
举例子:
(2)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 游的水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 下来的结果。(第16段) (3)在特殊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 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 象、琥珀中的昆虫。(第26段)
打比方:
(1)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 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许 多奇形怪状的石头。(第12段)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刮风沙的时 候,岩石的磨损很大。
合作探究
1.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 方法来阐释事理,请举例说明。
打比方:
(2)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 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 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 一些石头。(第12段)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冰河对岩石 的巨大破坏作用。
八年级《时间的脚印》主要内容
八年级《时间的脚印》主要内容
《时间的脚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018年春季修订版)第8课的课文,作者是陶世龙。
该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第二篇:
《时间的脚印》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特异功能,说明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妙的热情。
第三篇:
《时间的脚印》的主要内容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作品,文章的题目引申自高士其的诗歌《时间伯伯》。
全文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八下时间的脚印课堂笔记
八下时间的脚印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陶世龙,科普作家。
2. 文体。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字词。
- 腐蚀(shí):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被腐蚀。
- 浑浊(zhuó):(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明澈。
- 山麓(lù):山脚下。
-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 龟裂(jūn):裂开许多缝子。
-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时久远。
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2. 多音字。
- 藏。
- cáng(隐藏、收藏),如“他把宝藏(zàng)隐藏(cáng)在一个隐秘的地方”。
- zàng(宝藏、西藏)。
- 壳。
- qiào(地壳、金蝉脱壳),在“地壳”这个词中读“qiào”。
- ké(蛋壳、贝壳)。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1 - 4段)-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 第1段通过问句“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引出下文对岩石记录时间的说明。
- 第2 - 4段讲述了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如钟表、日历等)的局限性,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岩石记录时间的独特性。
2. 第二部分(5 - 29段)-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详细说明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 岩石的破坏过程(5 - 21段)- 第5 - 7段先总述岩石会被自然界的各种因素破坏。
- 第8 - 18段分别介绍了不同的破坏因素,如风吹雨打、日晒霜寒、空气和水中的酸类、生物的活动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例如,雨水把岩石中的矿物质溶解,把它们带走,使岩石遭到破坏;空气和水中的酸类会腐蚀岩石等。
- 第19 - 21段总结岩石被破坏后变成泥沙等物质的过程。
- 岩石的新生(22 - 29段)- 第22 - 25段讲述泥沙等物质在重压和胶结作用下重新形成岩石的过程。
11.部语八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
11.部编版语文八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大全【文学常识】1.作者:陶世龙,科普作家。
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出版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2.高士其(1905-1988),福建福州人,科普作家。
3.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科普作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岩石为什么能记录时间、怎样记录时间、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清楚明白,有声有色。
【说明文文体知识】八、说明文知识:题型及思路:(一)整体感知明确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说明对象指的是说明文介绍的特定对象(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说明内容指的是说明文介绍说明对象时的各方面的内容,如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等。
因此,答题时,“说明对象”的答案应是具体的一个词语或短语,“说明内容”的答案应是概括性的叙述语句。
分析:一方面,力求用原文回答,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另一方面,无适合的原文时,概括各段段意→合并归纳→组织表述。
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注意: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能以偏概全。
(二)局部探究1.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划线句/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划线句/段的作用?答题思路:从“自身”作用和“在文段中”作用两方面答。
2.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某词能否删去?为什么?(删除法)将某词换为某词,好不好?为什么?(置换法)加点词的作用是什么?答题思路:(1)删除法判断(不能删)→分析词语(该词说明……)→回扣(如删去有什么不好)(2)置换法判断(不能换)→分析词语(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如词义、搭配、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回扣(如换了有什么不好)(3)陈述某一加点词的意义/ 作用表层﹢深层3.说明文语言生动性:主要题型及思路(1)修辞的运用(2)用故事(事例)开头的作用a、形式:……引起读者兴趣b、内容:……为说明内容服务4.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常考的指示代词有“这”、“此”、“其”、“其中”等;有指示意义的词语如“旧的问题”、“新的问题”、“综上所述”等。
第8课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是一年的春 夏秋冬、是王朝的更迭、是历史的演 变…… 草木枯荣,时间依旧。 人类用太阳、日晷、日历、钟表,铜 壶,沙漏等来留下时间走过的脚印。 只有人类会记录时间?在没有人类的 时期,时间就没有办法被记录下来了吗?
作者简介
陶世龙, 四川安岳人, 地质学家、科普作家。 他写了许多普及地质矿 物等知识的文章。其科 普作品部分结集为: 《揭开大地的秘密》 《地球的画像》 《时间的脚印》 出版,参与编写《科普 创作》《科普创作概论》 等。
深读感悟
1.文章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 、做比较、下定义、引用......
2.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对看石有了新的认识。 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增加知识、寻求 “宝藏”、造福人 类……
3.文章采用什么说明顺序进行创作? 逻辑顺序
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 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 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 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作者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 若石记录时间的特异功能,并说明地球上还有 更丰富的记录,号召我们去探求。
精读讨论
2.第④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 容是否偏离主旨? 示例一: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一自 然段是插叙,由上文谈到岩石能记录时 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 法,紧接着,下一自然段引出“岩石是 怎样记下时间的?”这一问题。承上启 下,过渡自然。
• 示例二 偏离主旨。因为从前文看,前面谈 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记录时间的办 法,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北京故 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一起说, 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此自 然段,直接接下一个自然段,在行文上 也自然紧凑。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⑦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假若你成了一个数据科学家, 你便拥有了神奇的魔力,就好像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所声称的那样。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 A.《大数据时代》中指出,多数信息都以数据形式存储在电脑硬盘、通 信设备和其他数字设备中。 B.互联网并不是产生大量信息的唯一地方,另有大量信息是由科学家们 “制造”出来的。 C.在犯罪率高的城市,警察们可以利用以前积累下来的犯罪数据,提高 工作效率和防范效果。 D.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可以告诉医生们,某种 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 【解析】“可以”应为“有可能”。
【解析】“才思敏捷”指进行文艺创作时构思和完成都非常快。用在此
句不符合语境,应用“孺子可教”。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时间的脚印》这篇说明文获得好评,是因为其内容新颖有趣、科学 探秘自然的缘故。 B.驻青高校开展、筹备、策划的“我为峰会添光彩”活动,得到广大师 生的热烈响应。 C.为了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首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征稿活动,目 前全面启动。 D.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牛肉的抽样检测,防止不合格肉制品 重现百姓餐桌。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文章的标题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数据比作无价之宝,形象生 动地揭示了信息时代数据的重要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 准确地说明了“数据经过分析和归纳会形成有用的信息”。 C.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介绍了“大数据”的价值和未 来展望等内容。 D.本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紧密严谨,文脉相通,内容完整,给读 者留下深刻印象。 【解析】应该是逻辑顺序。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属于由概括到具体采用了逻辑顺序
自主学习任务二
跳读课文,深入探知 1.跳读第7—18自然段,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 到“新生”的过程吗? 2.跳读第19—21自然段,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3.跳读第22—26自然段,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4.跳读第27—29自然段,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 展历史的?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提示:读第22—26自然段。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深入探知
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用: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3.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结构,梳理作者思路。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 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 意义。
自主学习任务三
细读课文,品析语言 2.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 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 修辞手法。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 开始了旅行。
深入探知
人类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提示:读30-31自然段
第八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课件
3.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紧密。
例如,第5、27段,都是过渡过,其承 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流转自然。
课堂强化
1.下列加线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腐蚀(shí) 山麓(lù) 钟鼎文(dǐng) B.掸去(dǎn) 沟壑(hè) 堆积(duī) C.帷幕(wéi) 沙砾(lì) 楔形文字(qì) D.低洼(wā) 沟壑(hè) 粗糙(cāo)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 说明了冰河对岩石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2)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 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 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 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 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 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作者用大量文字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 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的生成打基础、 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 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 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使人们对说明 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品味语言
1. 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冰河,它 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 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 的一些石头。
(3)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 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可能”表猜测。“很可能”说明 “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猜测的,并不 肯定,但可能性很大。说话留有余地,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以充满智 慧的语言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作用及方式, 说明读懂岩石的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 富的例子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人们探索 自然奥秘的兴趣。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8课 时间的脚印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01 文题解读“脚印”指的是痕迹、印迹。
“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别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陶世龙(1929—)中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揭开大地的奥秘》、《地球的画像》、《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略有改动。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
它所说的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1.字音:掸.(dǎn)踪.迹(zōng)烘.烤(hōng)腐蚀.(shí)沙砾.(lì)山麓.(lù)沟壑.(hè)龟.裂(jūn)帷.幕(wéi)海枯.石烂(kū)2.词义: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装置: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
海枯石烂:大海干涸,岩石成土。
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
烘烤:指用火燥物。
烤东西。
腐蚀:指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失去它原有的性质的变化。
沙砾:指沙子和碎石。
掸: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
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山麓:指山坡和周围平地明显的交线或山坡和周围平地之间的过渡带。
沟壑:山涧,山沟。
龟裂:裂开许多的缝隙。
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幕布。
【即学即练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汉字或给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
(1)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shí()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2)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zhuāng zhì():铜壶滴漏。
(3)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
八年级下册语文8课《时间的脚印》预习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8课《时间的脚印》预习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8课《时间的脚印》预习知识点
预习须知
一、文题解读
“时间的脚印”是喻体,本体是“地球的变迁留下的印记”。
这个比喻的意思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多地理环境的变迁,就像时间老人留下的脚印一样。
标题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
陶世龙,文学、科普作家。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山麓lù:山坡和周围平地相连接的部分。
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烘烤:用火或蒸气使身体暖和或使物体变热、干燥。
低洼:比四周低的地方。
生成:(自然现象)形成;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
浑浊: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干涸,岩石风化成土。
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指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变质。
磨损:机件或其他物体由于摩擦和使用而造成的损耗。
沉积: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挟带的砂石、尘土等沉淀堆积起来。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部编版)
重点研读
1.书上哪些段落介绍的是“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呢?
第7-21段
2.破坏岩石的因素有哪些?
破坏岩石的因素有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
3.你能概括出“石烂”到“新生”过程中有哪几个阶段吗?
山崖裂缝—崩落(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新生
4.从7-21段内容看,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时间的脚印
新课导入
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 门话题。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在地质 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 先生一起探索大自然。
新课导入
石头中的痕迹与时间有什么关系呢?
新课导入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侯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静态)
(动态)
重点研读
8.阅读27-29段,说说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进程的 。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9.阅读增第加3知0-识31段,说找说寻人宝类藏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这些独句段使本文部分与部分之间、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清楚。 如果你将来写的文章内容很丰富,角度很多,不妨尝试使用这种写法。
品味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 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化的语句和比喻的句子 ,请你找出其中的3句,为它们做批注,写下你是如何理解它们的作 用的。
(基于历史) (着眼现实)
思路寻踪
一句话单独成段就是独句段。本文内容丰富,我们读起来并不 感到冗杂混乱,正是因为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独句段,在说明的内 容之间铺路搭桥,使读者能够紧紧抓住作者思路,感到文章脉络 清楚。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
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
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
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时间的脚印》八下语文课件
01
文章结构清晰,以时间为线索, 通过描写不同时间段的景物和人 物变化,展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 的短暂。
02
写作特点鲜明,运用生动的描写 和形象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深刻 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可贵 。
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如“ 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像一层薄薄 的金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 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时间的流逝,如将 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荒凉进行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重点段落解读与赏析
01
重点段落一
文章开头部分,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引出下文对时间流逝
的探讨。此段落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02 03
重点段落二
文章中间部分,具体阐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景物和人物变化。此段落通 过细腻的笔触和形象的比喻,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展现得淋漓尽 致,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可贵。
多样性与统一性
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的繁多、地貌的千 变万化展现了多样性,而这一切又统 一于自然法则之下,形成复杂而有序 的统一体。
简洁与深刻
自然科学中的公式、定理往往以简洁 的形式表达深刻的自然规律,这种简 洁之美体现了科学的凝练和深邃。
如何发现并欣赏自然科学之美
保持好奇心
对自然世界保持好奇和探索的欲 望,是发现科学之美的前提。
《时间的脚印》八下语文课件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拓展延伸:自然科学之美 • 跨学科融合:地理、历史、艺术等多角度解读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作者陶世龙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 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 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 小品及其它体裁的科普作品数百篇, 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 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 就的科普作家”。
8.时间的脚印
堆压 (长期的重压和胶结)
炙热的阳光 严寒的霜雪 风 雨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
2、作者写岩石的“石烂与新生”的过程,是 想告诉我们什么? 岩石的厚度和形成的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学习第二部分
思考: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22-29)
记录地壳活动
(23-24)
(25) (26-28)
(5-21)
(5-29)
岩石保留的历史痕迹 (22-29)
(三)指出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30-31)
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
1、文章为什么不直接切入正题,而是先引 用高士其的诗呢? 2、本部分介绍“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 离了主旨呢?
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
1、文章为什么不直接切入正题,而是先引 用高士其的诗呢?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厚度和顺序可 成因 以记录时间 (5-21) 记录地壳活动 记录气候变化 (23-24) (25)
(二)岩石 是怎样记录下时 岩石保留的 间的 (5-29) 历史痕迹
记录古代生物状 内容 (22-29) 况(帮助我们认 (26-28) 识地球历史的发 展)
逻 辑 顺 序
记录自然界转眼 就逝的活动
石头还受到生物的进攻。 石头虽然很坚固却斗不过一粒小小的树种。树种能在 石头的裂缝中发芽生长,树根长大的时候,对石头的裂缝 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就像用铁锤向裂缝中敲进了一个楔子 ,能把石头的裂缝挤大。树根和苔藓类植物还能分泌出一 种有机酸,和石头中的物质石头上打 洞,有的叮在石头上生活。 生物死后,尸体也能分解出有机酸,迫使石头分解。 这许多破坏者常常是联合起来向石头进攻的,科学家 把它们的联合进攻叫做“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的 攻击下,没有不“烂”的石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时间的脚印(陶世龙)
1、易读错的字
犹豫(yù)踪(zōng)迹悬崖(yá)一大摊(tān)
崩(bēng)落烘(hōng)烤腐蚀(shí)扫帚(zhǒu)
一柄(bǐng)刨(páo)刮沙砾(lì)掸(dǎn)去
浑浊(zhuó)山麓(lù)沟壑(hè)湖泊(pō)
垫(diàn)高沉淀(diàn)粗糙(cāo)覆(fù)盖
包裹(guǒ)琥珀(hǔ pò)犀(xī)牛掀(xiān)起
龟(jūn)裂帷(wéi)幕猛犸(mǎ)鹅卵(luǎn)
钟鼎(dǐng)文楔(xiē)形文字
2、多音字
jǐ(几十年) lù(陆续) fèng(裂缝) fú(吹拂)几陆缝拂(法家拂士) jī(几乎) liù(陆拾) féng(缝补) bì(拂士) shí(石头) liū(光溜溜) sào (扫帚) měng(蒙古)石溜扫蒙 méng(蒙蔽) dàn(一石) liù(一溜儿) sǎo (扫地) mēng(蒙骗) pō(湖泊) qiào(地壳) mái(埋在) yí(遗体)泊壳埋遗(以遗陛下) bó(停泊) ké(鸡蛋壳) mán(埋怨) wèi (以遗) jì(石炭纪) zàng(宝藏) jūn(龟裂) páo(刨刮)纪藏龟刨
jǐ(姓纪) cáng(藏宝) guī(乌龟) bào(刨床)kōng(空气) nán (困难) dǎ(雨打沙滩) gèng(更紧密)空难打更
kòng(空闲) nàn (遇难) dá(一打儿) gēng (三更)3、形近字
豫yù(犹豫)踪zōng(踪迹)壶 hú(水壶)滴dī(水滴)
棕zōng(棕色)壳qiào(地壳)摘zhāi (采摘)橡xiàng(橡树)综zōng(综合)壹yī(壹拾)嫡dí(嫡系)tān(一大摊)瞧qiáo(瞧瞧)溜liū(光溜溜)榴liú(榴弹炮)
礁jiāo(礁石)熘liū(熘炒)馏liú(蒸馏水)滩tān(沙滩)樵qiáo(樵夫)蹓liū(蹓走)镏liú(镏金)渗shèn(渗入)砾lì(瓦砾)掸dǎn(掸去)浑hún (浑浊)
烁shuò(闪烁)惮dàn(肆无忌惮)辉huī(光辉)掺chān(掺和)栎lì(麻栎)殚dān(殚精竭虑)晖huī(朝晖夕阴)淀diàn(沉淀)腚dìng(光腚)浊zhuó(浑浊)烛zhú(蜡烛)
绽zhàn(绽开)锭dìng(锭子)蚀shí(腐蚀)独dú(孤独)泊pō(湖泊)珀pò(琥珀)帷wéi(帷幕)惟wéi(惟恐)
(惟妙惟肖)
柏bǎi (松柏)伯bó(伯父)维wéi(维护)唯wéi(唯心)壁bì(石壁)慢màn (缓慢)màn(谩骂)矿kuàng(铁矿)
幔màn (幔帐)
璧bì(和氏璧)漫màn(浪漫)馒mán(馒头)旷kuàng(旷达)4、解词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刨刮:刮平。
沟壑:山沟。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本文用①义项)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曾使用这种文字。
5、成语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时久远。
也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枯:干涸。
烂:腐烂。
时时刻刻:每时每刻或每一个时刻。
悬崖绝壁:形容非常险峻的山势。
悬崖:又高又陡的山崖。
绝壁:陡直的山崖。
也作“悬崖峭壁”。
奇形怪状:形容形状稀奇古怪;与众不同。
6、读一读,写一写
掸去踪迹装置烘烤腐蚀沙砾山麓沟壑
龟裂帷幕海枯石烂悬崖绝壁奇形怪状
7、辨析词义
海枯石烂——海誓山盟:【相同点】二者都有“历久不变”的意思。
【不同点】“海枯石烂”指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时久远。
也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如:在正义面前,要想让我出卖自己的人格,除非海枯石烂。
“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所指范围仅限于男女之间。
如:虽然遭到了双方父母强烈反对,但是他们俩仍海誓山盟,非你不嫁,非她不娶,愿永结琴瑟之好。
8、作家作品简介
陶世龙,(1929.4——),四川安岳县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曾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建筑工作,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陆续发表数百篇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主要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时间的脚印》《地球的画像》《多变的地球》《火山和地震》等科普读物。
9、主题
这篇说明文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向读者介绍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激发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投身科学,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