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和普通话语码转换之语用分析
校园文化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和社会意义——从话语分析角度分析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o 1 . 3 4 No . 2
普通话是校园交际的第一“ 通行证” , 几乎所有 的老师和学生, 包括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都会讲普
通话。 而他们 来 自祖 国各地 , 又都 有 自己的方 言 。 因 此, 在 日常言语 交 际中, 必然会 出现普 通话 与方 言 间 的语 码 转换 。实 际上 , 这 也 是在 校 园这 一 言语社 团
态。
的语码转换也 比较常见。 这种语码转换既包括普通 话 同英语间的转换, 也包括方言与英语间的转换 。
它多发 生在 师生 问 和同学 问 。
S1: He l l o
一
1 6 5—
S 2: Wh a t ’ S t he ma t t e r ?
仅起到“ 提醒” 听话人的作用, 还可以加强语气, 强化
交 际的效果 。
s 1 : 今 天周 末 , 去h a p p y一下 吧 !
S 2 : 不去 了 , 没有 m o n e y啊 , 怎么 h a p p y 啊 …
( 三) 日常话语 与校 园流行 语 间的语 码 转换
有时候, 同一信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陈述, 还可
以起 到解 释 和说 明 的作用 。因为 , 词 汇 的表 面意 思 是 死 的, 是没 有多 少人用 的, 只有 结合 上下 文学 习词 汇, 才会 学 到真正 的意思 , 交 际里使 用 的意思 。 ” 由于 语 言思 维 习惯 的差异 , 英汉 两 种语 言 中表达 类似 概 念 的词 往往 有着 不 同的 内涵 和外 延 。这种 情况 下 ,
方言和普通话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分析
方言和普通话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分析语码转换作为双语/双方言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已经成为多学科关注的课题,特别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文立足宁波,放眼全国,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量化社会语言学的方法,结合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籍贯、职业等主要的社会变量,从社会语言学的路径考察分析了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语码转换的接触频率、对语码转换的态度、语码转换的主要动因等相关层面的问题。
标签:语码转换汉语方言普通话双语社会社会语言学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简称CS)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是双语/双方言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迄今为止其定义和相关术语虽尚无定论,但一般是指在一次会话过程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码。
这些语码可以是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
所以,语码转换可以指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可以指同一种语言中共同语和方言、方言和方言之间的转换,甚至可以指不同的语体、语域之间的转换。
这些转换的范围和层次不等,小到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之间,再到句子与句子之间,大到连续的话轮与话轮之间。
本文的调查对象以宁波市三所学校的学生为主线,让参加调查的学生把被调查对象大致按照三辈的年龄组,以问卷填写的形式调查6个人。
这样,在宁波的学生就把问卷的调查范围扩展到了全国——虽然宁波市的外来人口的来源省份比较集中,但还是可以管中窥豹的。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2份,男女比例均半,各年龄组和受教育程度的分组比例均等。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版本进行量化分析。
一、语码转换的接触频率作为东南沿海的开放城市,宁波以全方位的迅猛发展之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成为浙江省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
一方面,宁波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使宁波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普通话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另一方面,宁波经济和商业的繁荣,使“走出去”的宁波人和“走进来”的外地人之间的社会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宁波人使用普通话的机会日益增加,普通话的熟练程度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大学校园内普通话与方言间语码转换的动因分析
析 得 出 如 表 1的 结 果 :
对象 大多集 中在 课 堂领域 , 针对 课堂 外学 生 E t 常交 际
言语 中语码 转换 现象 的研 究 较 少 , 英、 汉 两 种 语 言之
表 1 大 学 生 对 普 通 话 和 方 言 及 其 相 互 间 语 码 转 换 的 态 度
松岑, 1 9 9 9 ) 为 了 了 解 大 学 生 对 普 通 话 和 方 言 问 语 码
转换 的 态度 , 笔者 对 所在 高 校 的大 学 生进 行 了调 查 , 调查 对 象 涉及 到 广 电 、 会计 、 英语 、 中文 、 数学、 物理 、
使用 了 两 种 或 更 多 的 语 言 及 其 变 体 ( Gu mp e r z ,
间 的语 码转 换研 究较 多 , 普 通话 与方 言 问语码 转换 的
研 究较 少 。针对 此 现状 , 笔 者 以高校 大学 生 日常交 际
言语 为研究 对象 , 就 大学 生对普 通话 和方 言间语 码转
换 的态度 、 情境 及动 因进行 调 查 、 访谈 , 同 时 辅 之 以 观
说 方 言 时 的 感 情 2 来自 . 4 5 5 0 . 1 8 %
校学生会办公室小肖与小傅是山东老乡小肖是学生会主席本来他们开始是用方言在交谈但小傅在表明想利用小肖是学生会主席这一职位要他在下一届校学生会干部改选时帮忙推荐他为学生会副主席而小肖知道小傅的能力不能胜任该职位认为这件事不能帮就马上改用普通话与之交谈这其实就是以语言偏离为动大学校园内普通话与方言间语码转换的动因分析2015因的语码转换以此来拉远与老乡的情感距离
绪、 感情 上 的感 受 和反应 。表 现形 式有 自然 、 不 自然 、
网络聊天环境中语码转换语用学分析
网络聊天环境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学分析摘要网络聊天环境中语码转换的现象非常普遍。
本文通过对聊天语料的分析发现,网络聊天环境中的语码转换有轮换式语码转换、句间句内语码转换等。
聊天环境中的英汉语码转换具有虚拟面子与权威建立的意义,它的使用还有诸如强调作用、从众跟风、表现等目的,同时也体现了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因的顺应。
关键词:网络聊天语码转换语用学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对于语码转换,研究者用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对该现象的认识给出了不同的概念:其一,主张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有区别;其二,语码转换和混用无区别;其三,语码转换指句子间的转换,而语码混用指句内转换。
总的来看,语码转换是两种或多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交替使用,是语言接触或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涉及同种或不同种语言、方言、语体、标准变体和非标准变体。
因此,本文所指的语码转换既包含了句子间的语码转换,也涉及了句内语码混用。
这样一来,就可以兼顾语法限制、语码转换和混用两者的交际功能。
最近网络环境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已成为语言研究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英语和母语相互方向的语码转换在网络聊天环境上时有发生。
而且,在网络环境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基本还是依靠言语交际来实现。
笔者以为,探讨网络人际传播的基本点应该是对虚拟环境中的交流双方的言语分析。
本文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网络言语交流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上,希望通过对网络言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语用学研究,更深入地揭示出网络交流中的人际心理以及网络语言的社会意涵。
在网络人际交流过程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现象十分普遍,网络言语交流中大量的中英文夹杂、文字与拼音夹杂或方言与普通话夹杂使用的情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思路: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这种语码转换与现实环境中的有何不同?它们是否能反映出网络受众独特的交流机理?二语料分析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材料均引自搜狐小纸条聊天室,笔者在收集了一定数量语料研究分析后发现,汉英语码转换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麻辣校园和英语角两个聊天室。
《2024年《天天向上》节目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范文
《《天天向上》节目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篇一一、引言《天天向上》作为一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艺节目,以其独特的节目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在节目的交流过程中,语码转换现象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交际现象。
本文将深入分析《天天向上》节目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二、语码转换现象概述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对话或交流过程中,说话者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语言或方言进行交流的现象。
在《天天向上》节目中,语码转换现象主要表现为嘉宾与主持人之间、嘉宾与观众之间的语言交流中,频繁出现不同语种或方言的转换。
这种现象既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反映了当下社会的语言交流现状。
三、语码转换的原因分析1. 文化交流的需要:《天天向上》作为一档综合性娱乐节目,涵盖了众多领域,嘉宾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语码转换成为了一种必要的交流方式。
2. 地域差异和方言多样性:中国地域辽阔,方言种类繁多。
在节目中,嘉宾可能使用当地方言或普通话进行交流,以适应不同地域观众的收听习惯。
3. 节目效果的需要:语码转换可以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为观众带来新鲜感。
同时,通过语码转换可以引导观众关注不同地域的文化和语言现象,提高节目的文化内涵。
四、语码转换的表现形式1. 跨语言交流:在《天天向上》节目中,嘉宾可能使用英语、粤语、方言等多种语言进行交流,实现跨语言的语码转换。
2. 方言与普通话的转换:为了适应不同地域观众的收听习惯,节目中经常出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码转换。
3. 符号化语码转换:通过使用特定符号或表情包等方式进行语码转换,以表达特定情感或意义。
五、语码转换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1. 文化交流与传播:语码转换现象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推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语码转换,可以传承和发展各地域的文化和语言,保护和弘扬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大学生日常会话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大学生日常会话语码转换现象分析曾静明(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43001)摘要: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使用不同的语言和变体,在大学校园里语码转换是日常交流的普遍现象。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言语社团,是大量信息的接收者和传递者,其交际方式和语言表达也日显多样化。
在大学校园里,不同语言变体、不同语言交汇在一起。
因此,语码转换成了大学生交际的策略,大学生通过语码转换达到交际的目的,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丰富有效。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校园里日常用语的语码转换的语料分析,分析大学生日常用语中使用的语码转换的类型,最后得出引起大学生语码转换的深层因素。
关键词:语码;语码转换;语言变体;方言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2-0119-02引言语码转换的现象早已存在,但在20世纪80年代才引起语言学家的注意。
语言学家发现说话者在不同的情景会使用不同的语言或者变体,并且不同语言跟语言变体的转换具有社会意义。
此后,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的领域如语法学、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种种理论和见解,其中著名的有Fishman的语域理论、Gumpez的会话策略理论、Giles和Trudgil的言语适应理论和Myer-Scotton提出的语言标记模式理论。
对于语码转换,西方学者主要通过对日常会话的分析探求表达的社会意义和功能。
相对而言,中国学者在语码转换方面的研究相对起步比较晚,但近几年来在语码转换领域的研究有长足的发展,如通过书面语,网络语,课堂用语,日常会话等语料进行分析,结合多种理论从多角度揭示语码转换的社会动因、心理机制、句法特点、语用功能等等。
Wardhough指出,语码是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词类(1998:86)。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的交流方式。
对于语码转换的定义,众说纷纭:Fraomkin(1998)的定义是将一个单词或词组插入正在使用的一句话中,或在两种语言变体或语码间来回变换使用的现象。
汉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新发现
汉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新发现本文从文学作品、电话交谈及影视剧等语篇中提取语料,考察华人交际中涉及汉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在概述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现有语料中发掘出前人所忽视的汉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研究发现,汉语语码转换具有重述、间接表达、文字游戏、解释、确定特定受话人、协商人际关系等诸多功能;汉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并不总是单一的,有时候同一处语码还具有一符多音的功能。
标签:汉语语码转换语用功能发现一、引言语码转换指一个句子中或两个句子之间两种语言的交替使用,是说话者停止使用语言A而开始使用语言B的现象(Clyne,1992:161),或指在同一话语中用属于另一个不同语法系统或子系统的词汇或句子来替换原来语言中对应的部分(Gumperz,1982:59)。
语码转换的功能研究主要涉及语码转换在语言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语码转换的发生有的是出于心理需要,有的是为了达到某种交际功能的外在功利所需,也有的是由语言结构或语境因素而产生的。
交际的一方总是出于某种原因而使用语码转换,那么这些语码转换在交际中起什么作用?交际者如何应用语码转换来传达交际意图呢?这是语用学所意欲探讨的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本文以实例探讨汉语语码转换在文学作品、电话交谈、影视剧等语篇中的语用功能。
在概述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某些挖掘得不够深入的功能进行探讨,并尝试发掘出更多前人尚未发现的语用功能,以期拓宽汉语语码转换的功能研究视野。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汉语语码转换是指海内外华人交际中涉及汉语的语码转换现象。
研究的语言涉及远距离语言对“普通话和英语/法语”以及近距离语言对“普通话和闽南语/台语”。
另外,有必要说明的是,不同地区对汉语普通话有不同的说法,如新加坡称汉语为“华语”,而台湾则称汉语为“国语”,但本质上都是汉语普通话的变体,因而本文所称的汉语实际上涵盖了这些普通话变体。
二、相关研究概述自美国人类语言学家Blom和Gumperz(1972)的开创性研究以来,学界对语码转换现象越来越关注,语码转换的功能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方言和普通话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分析
的语言或语言变 体 。所 以,语码转换 可 以指不 同语 言之 间 源 省 份 比较 集 中 ,但 还 是 可 以管 中 窥 豹 的 。本 次调 查 回 收
的 转 换 ,也 可 以 指 同~ 种 语 言 中 共 同 语 和 方 言 、 方 言 和 方 有 效 问 卷 1 2 , 男 女 比例 均 半 ,各 年 龄 组 和 受 教 育 程 度 的 6份
作人 员 提 出更 高 的要 求 。 ( ) 新 闻 媒 体 应 起 到 榜 样 作 用 。 首 先 , 新 闻 媒 体 三
徐 州教育学院学报 . 0 , ( ). 2 6 0 4
在 公众 当 中 的 影 响 力 是 不 容 小觑 的 , 一旦 出 现 错 误 就 极 有
( 莹 张
江 苏徐 州 徐 州师 范 大 学文 学院
言 之 间 的转 换 ,甚 至 可 以指 不 同的 语 体 、语 域 之 间 的转 换 。 这 些 转 换 的 范 围和 层 次 不 等 , 小 到 词 与 词 、 短 语 与 短 语 之 间 ,再 到句 子 与句 子 之 间 ,大 到 连续 的话 轮 与话 轮 之 间 。
●
分组 比例 均 等 。 本 文采 用 统 计 分析 软 件 SS 1. 版 本 进 行量 化 分 析 。 PS10
语 言应用研 究
方言和普通话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分析
口阮 咏梅
摘 要 :语码转换作 为双语/ 双方言社会 中普遍存在 的语 言现 象, 已经成为多学科关注的课题 ,特别是社会
语 言学的重要研 究对 象。本文立足 宁波,放 眼全 国,在 问卷调 查的基础上 ,采用量化社会语 言学的方法 ,结合性 别 、年龄 、受教 育程度 籍贯 、职业等主要 的社会 变量,从社会语言学的路径考察分析 了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语
语码转换
日常生活中的语码转换与语码混合现象分析及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孙晓春一、语码转换与语码混合的理论研究在社会语言学中,将“语言”、“方言”、“语体”、“语域”等统称为“语码”,是语言变体的同意词。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变体。
语码混合是与语码转换不同的概念,一般是指说话者在用一种语言(语码)时,同时混杂采用了另一语言成分,特别是词汇和短语。
对于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许多语言学家都做了深入的研究,。
在语码转换研究领域,最早的是甘柏茲(Gumperz),他将语码转换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情景型转换”,指由于参与者(说话双方)的社会关系、说话时的场合或话题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
另一种是“喻意型转换”,指语码转换是由会话本身的因素引起的,是为了营造说话的气氛或达到说话的目的所采用的语码转换。
(单元八,11-15页)此外,对于语码转换的研究,费希曼(Fishman)提出了“领域理论”,司珂腾提出了“标记原理”,以及帕普拉、散可夫等等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码转换现象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
(指定读物,201-204页)对于语码混合的研究,吉本斯(John Gibbon s)认为,在语码混合中,语码A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并入了另一语码B中。
B语码一般来说占主导地位,而A语码则处于补充、从属的地位,而A语码则处于补充、从属的地位,不象B语码那样被人们有意识地使用。
与语码转换不同,语码混合给人的感觉只有一种语码,吉本斯称之为MIX。
(指定读物,202页)在语言学研究中,由于社会复杂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的区分往往比较困难,下面笔者就针对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现象所做的几项小型调查来作以简要分析。
二、语码转换与语码混合现象的实例分析本文根据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及有关文学作品中,记录和摘录的有大量的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实例几段对话,出现的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现象有的是个别的单词或方言,有的则是语段,现作以简要分析。
浅谈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
浅谈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语码转换是日常口语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与社会心理、社会文化、人们的认知和交际目的密切相关。
文章从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
在口语交际中,语码转换具有弥补语言空缺、补充解释、调整交际双方心理距离、强调说话者的身份地位、追求时尚与幽默等社会语用功能;在书面语交际中,语码转换可以用于委婉地表达拒绝,符合交際的礼貌性原则。
标签:社会语言学语码转换语用功能一、引言语码转换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口语交际中,显得十分自然,然而在语码转换现象的背后,却有着值得人们探索和深思的运行机制,它们让人类语言不仅具有更多元的形式,而且能表达更复杂的意义。
语码转换与社会心理、社会文化、人们的认知和交际目的有密切联系,所以它的研究视角应该是多维的。
本文从语码以及语码转换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
二、理论概述(一)语码定义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码”是个中性的概念,任何一种语言或其变体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语码,这一概念区别于语言、方言、标准语、混合语、克里奥尔语等容易引起情感问题的概念,所以更容易被人们接受[1]。
语码可以指任何一种用于交际的符号系统,也可以指只供自己使用的秘密符号系统。
(二)语码选择语码的选择可以指一个多语码的社会对语码的选择和确定,也可以指个人在社会交际中对语码的选择。
前者涉及语言规划,后者则是本文主要讨论的范畴。
一个多语码的个人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语码进行挑选、调整或转换,这就是所谓的语码转换。
(三)语码转换郭熙(2004)将语码转换定义为“随社会领域或角色的变化而发生的从一种语码换为另一种语码的情况”。
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接触现象,通常是指在同一对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
对于社会语言学而言,“不同语码有不同的功能负荷,语言的交际作用和社会价值并非到处都一样。
语言的每句话或每种表达方式都具有社会价值,它可以反映出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大学生日常会话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外 语 口语 中 的 流 行 语 、 络语 言 及 各 种 方 言 的影 响 , 网 因此 . 学 生 大
在 交 流 中语 码 的转 换 就 自然 兴 起 。 在 大 学 生 日常 会 话 中 , 码 转 语 换主要有三种方式 : 通话 与外语的转换 , 通话与方言的转换 , 普 普 普通话与网络语言的转换。
达 的社 会 意 义 和功 能 。相 对 而 言 , 国学 者 在 语 码 转 换 方 面 的 研 中 究 相 对 起 步 比较 晚 。 近 几 年 来 在 语 码 转 换 领 域 的 研 究 有 长 足 的 但
语 , 南 语等 , 越 因此 语 码 转 换 也 发 生 在 普 通 话 和 外 语 之 间 , 比如 同 学 之 间说 再 见 会 用 “ 杨 娜 拉 ” 说 谢 谢 时 会 用 “ 里 噶 多 ”说 你 沙 , 阿 . 好 是 会 用 “ 嗨 哟 ”法 语 与汉 语 转 换 的例 子也 屡 见 不 鲜 。 哦 。
汉 语 与 外 语 的语 码 转 换 在 句 法 形 式 上 一 般 按 照 汉 语 的表 达
法 。 汉 语 句 式 中插 于入 个 别 外 语 词 汇 。 中原 因有 : 是 在 大学 在 其 一
生交 流 中 使 用 一 些 外 语 词 汇 使 他 们 看 来 更 加 的 时 尚 . 更 显 个 性 且
言 或 者 变 体 , 且 不 同语 言 跟 语 言 变 体 的 转 换 具 有 社 会 意 义 。此 并 后 , 多 学 者 开 始 从 不 同 的 领 域 如 语 法 学 、 言 学 、 用 学 、 会 诸 语 语 社
B: ’l s ry.I a e a l t f h n s t o I I o r l v i g o d . h o ot
民族高校学生普通话与方言语码转换研究
本 文 以阿 坝州 某 高校 学 生 为调 查研 究 对 象 。研 究 的 目标是 :通 过对 有关 语 言转 换 中语 言 使 用状 况 的调查 研 究 ,分 析归 纳 民族 高 校学 生 语码 转 换 中使 用 语 言 的具体 情 况 ,主 要是 语 言转 换 中普 通 话 与方 言 在语码 转换 中的使 用情 况 。研 究方 法是 : 主要 采用 问卷调 查 和深 入 访谈 的方 式 进行 。本 次调 查 共 发放 问卷 1 2 0份 。 回收 问卷 1 2 0份 , 有效率 1 0 0 %。其 中 :
作者简介 : 彭 学修 ( 1 9 7 1 ~ ) , 男, 硕 士, 阿坝 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 四川 汶 川 6 2 3 0 0 2 ) 基 础 教 育 系讲 师 . 研 究方 向为 社 会 语 言 学、 修辞 学。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2 — 2 2
基金项 目: 四川 省 教 育 厅 资 助项 目“ 民族 高校 学生 语 码 转 换研 究 ” ( 1 3 S B 0 0 7 3 ) 阶段 性 成 果 。
缘 故 。就 性别 而言 , 女生 ( 含少 数 民族学 生 ) 转 用 家乡 方 言 的 原 因还有 表 达方 便 、 自由流 畅 的需 要 , 以及 准
由表 2可知 ,在使 用 方 言与 老 乡 交谈 的 场合 方
确 表达 内心 感受 与情 绪 的需 要 。
I 二) 语码转 换 中使 用方言 的场 合 语 码转 化 的场合 主要 是在 学校 。调 查研 究发 现 ,
族 男生 和 6 1 %的少 数 民族 女生认为是 不熟悉 的关 系 。
《《天天向上》节目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天天向上》节目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篇一一、引言《天天向上》作为一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艺节目,以其独特的节目形式和内容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在节目中,语码转换现象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流方式,频繁出现并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本文旨在分析《天天向上》节目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探讨其背后的语言特征、使用原因和传播效果。
二、节目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一)语码转换的定义与分类语码转换指的是在同一对话或交流过程中,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的转换。
在《天天向上》节目中,语码转换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语码转换,二是嘉宾与嘉宾之间的语码转换。
这些转换涉及普通话、方言、外语等多种语言。
(二)语码转换的实例分析在《天天向上》节目中,语码转换的实例随处可见。
例如,在某一期节目中,主持人用普通话与嘉宾交流,当嘉宾提及自己的家乡时,便自然而然地使用方言进行沟通。
此外,节目还经常出现嘉宾使用外语与主持人或外国嘉宾进行对话的场景。
这些实例展示了节目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三、语码转换的语言特征(一)多语言共存《天天向上》节目作为一个面向全国观众的综艺节目,涵盖了多种语言和方言。
这种多语言共存的现象为节目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元化的交流体验。
(二)语境驱动的转换语码转换在《天天向上》节目中往往受到语境的驱动。
在特定的情境下,主持人或嘉宾会根据交流的需要和语境的变化进行语码转换。
这种转换既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也使得节目更加生动有趣。
(三)文化传播的桥梁语码转换在《天天向上》节目中还起到了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
通过不同语言和方言的交流,节目让观众了解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四、语码转换的使用原因(一)表达需要在《天天向上》节目中,语码转换往往是由于表达需要而产生的。
例如,当嘉宾提及自己的家乡或经历时,使用方言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和意思。
同时,使用外语进行对话可以展示嘉宾的语言能力和国际视野。
《2024年新世纪以来上海电影中的语码转换》范文
《新世纪以来上海电影中的语码转换》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语码转换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现象,在影视作品中愈发频繁地出现。
新世纪以来,上海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一环,不仅在内容上不断创新,也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将就新世纪以来上海电影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探讨,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动因和艺术价值。
二、语码转换的定义与分类语码转换,指在同一对话或文本中混合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现象。
在上海电影中,语码转换主要表现为普通话与方言、普通话与外语以及方言与外语之间的转换。
这种语言现象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表达能力,也反映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三、上海电影中语码转换的背景1. 全球化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影视作品的拍摄。
语码转换成为展示城市多元文化的重要手段。
2. 地域文化特色:上海话等方言在当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语码转换有助于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提高电影的文化内涵。
3. 观众需求:随着观众审美的多元化,观众对电影语言的多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语码转换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观赏需求。
四、上海电影中语码转换的实例分析1. 普通话与方言的转换:如电影《疯狂的石头》中,通过方言与普通话的转换,展现了人物性格和地域文化特色。
2. 普通话与外语的转换:如电影《唐山大地震》中,角色与外国友人的对话,通过中英文的转换,展示了跨文化交流的魅力。
3. 方言与外语的转换:如电影《功夫瑜伽》中,角色在印度与当地人用印度语交流的同时,也穿插了上海话的对话,展现了电影的国际化特色。
五、语码转换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1. 艺术价值:语码转换丰富了电影的表达方式,使电影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通过不同语言的转换,塑造出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文化意义:语码转换有助于展示多元文化融合的魅力,增强电影的文化内涵。
同时,也有助于推广地方文化和外语学习,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
六、结论新世纪以来,上海电影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愈发普遍,成为展示城市多元文化的重要手段。
《2024年《天天向上》节目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范文
《《天天向上》节目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篇一一、引言《天天向上》作为湖南卫视的王牌综艺节目,自其问世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节目中常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流方式,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对《天天向上》节目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其背后的语言交际功能和社会文化意义。
二、语码转换现象的概述语码转换,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中,人们交替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或方言的现象。
在《天天向上》节目中,语码转换现象表现为不同语言、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转换。
这种现象既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又展示了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特色。
三、语码转换的种类与形式1. 地域性语码转换:节目中常出现地域性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转换,如湖南话、粤语等。
这种转换有助于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2. 语言类型性语码转换:除了方言与普通话的转换外,还出现了一些外来语的融入,如英语、日语等。
这种跨语言的转换为节目增添了多元文化的元素。
3. 主题性语码转换:根据节目主题和嘉宾的不同,语码转换的频率和形式也会发生变化。
如访谈类节目环节中,嘉宾可能会根据个人经历和背景进行语言切换。
四、语码转换的交际功能1. 促进交流:语码转换有助于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打破语言障碍,增进相互理解。
2. 丰富表达:通过语码转换,可以更生动地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展示文化特色:通过语码转换,可以展示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五、语码转换的社会文化意义1. 弘扬多元文化:《天天向上》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弘扬,为观众提供了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机会。
2. 增强文化认同:通过语码转换,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3.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语码转换有助于消除地域、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从顺应性角度分析河南方言与普通话的语码转换
- 232 -校园英语 /语言文化从顺应性角度分析河南方言与普通话的语码转换兰州理工大学/侯斌华 祖玉贞【摘要】语码转换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很多语言学家对此很重视并做了许多研究。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通过语言顺应论的提出,有了一个更新更广阔的研究平台。
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本文以语用学顺应性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河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码转换,从顺应论的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语码转换的顺应性。
【关键词】河南方言 语码转换 顺应理论 语用功能一、语码转换语码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或语体语。
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一种语言现象,是指持双语或者多种语言的人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根据具体的场景以及自己交际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语码调整或转换。
换而言之,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随社会领域或角色的变化而发生的从一种语码转为另一种语码的情况,称之为语码转换。
很多社会语言学认为言语、语言、俚语、方言等都是语码。
二、语码转换的顺应性1999年,瑞士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秘书长Jef Verschueren 在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语言顺应论。
在他看来,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换句话说,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以此来达到实现交际意图的过程。
在这里,顺应就体现为语言的使用环境和语言结构选择之间的相互适应。
语言的选择与语言的顺应密切相关,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只是手段,语言的顺应才是目的。
不管这种选择的原因出自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也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进行的选择,语言选择都是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的本质之一。
2004年,于国栋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
他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交际者实施语码转换的目的是顺应具体语境因素,从而有意识、有目的地顺利完成交际。
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的语用学分析
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的语用学分析陈伟红【期刊名称】《厦门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22)6【摘要】Mandarin/Minnan Dialect code switching in South Fujian Province exert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adaptation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This paper made a pragmatic study of Mandarin/ Minnan Dialect switching dialogues and found that, in the cultural and cognitive contexts of South Fujian Province, Mandarin/Minnan Dialect code switching is a pragmatic strategy the speaker makes to balance the linguistic, so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related to it. In the course of adaptation, this kind of code-switching fulfills such social pragmatic functions as simplifying, respecting, eliminating and signaling as well as such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as mood controlling, stressing and humor evoking.%在闽南地区语境下,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有其特有的顺应特征和具体的语用功能。
从语用学视角分析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的会话实例,发现在闽南文化思维语境下,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是说话人在综合考虑闽南话与普通话语言因素、社会文化和心理语境变量的基础上选择的语用策略;在顺应的过程中,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实现了简约、尊重、排除、标记等社会语用功能和情感、强调、幽默等心理语用功能。
从转语词角度看《方言》中的民族语判定问题———兼谈平行互证法的运用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从转语词角度看‘方言“中的民族语判定问题㊀㊀ 兼谈平行互证法的运用游㊀帅(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北京100083)[收稿日期]2020-09-24[作者简介]游帅(1990-),男,汉族,山东菏泽人,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 古注中的魏晋南北朝方言语词辑证 (20FYYB001)[摘㊀要]㊀扬雄‘方言“中的转语词问题,在实际操作层面可细化为对同源关系与单纯音转关系的区分㊂文章分别举证分析了平行互证法在‘方言“同源词的提取㊁音转关系的判断等方面的作用㊂借助平行互证方法充分考虑目标关系词在相应语言中的转语关系,核心诉求是要判断该词在相应语言中是否为固有词的问题㊂最后,强调古汉语与民族语关系词的对比需注意两点:其一,转语关系的充分考察;其二,意义的必要对应㊂[关键词]㊀‘方言“㊀同源词㊀转语㊀民族语[中图分类号]H0-05,H07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21)04-0071-08[文献标识码]A[DOI ]10.13262/j.bjsshkxy.bjshkx.210407一㊁引㊀言㊀㊀扬雄‘方言“中的转语词问题,长久以来都是‘方言“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㊂所谓转语,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即指因时间㊁地域不同或其他原因而使语音有所转变的语词,书写时改用另形表示㊂‘方言“一书中的方音转语词,如果从词语的分化角度看,实际上很多都是和同源词问题纠葛在一起的㊂[1]这其中有一些其实是同时具有同源关系的,即由方言音变而产生的同源词;有一些则只是单纯的音转关系,即转换的字词属于单纯的借字记音性质㊂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要寻求音转关系方面的证明;不同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后者具有明显的临时性质,而前者则一般发生在方言词被共同语吸收后㊂[2]两种情况的核心区别在于,较之后者,前者还可以引入语义角度,17实现音和义的 两纬交叉 来帮助判断㊂义由音出,音附于形㊂除传统的音义角度外,字形也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方言转语的一个重要切入角度,往往能够为考察音转问题提供重要线索㊂一些音转用字方面的平行系列性特征尤其值得注意并加以利用㊂孙雍长就说过: 音转不是个别的㊁孤立的语言现象,也不是偶然的㊁杂蔓无章的语言现象㊂音转的轨迹是客观的,是有一定规律的㊂当个别语词发生某种音转时,与之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其他一些语词也往往发生某种同样的音转,这就是音转的平行系列性,而音转的这种平行系列性,在文献语言中的用字上又往往得到相应的反应㊂ [3](P80)从认知角度看,其机制在于 一词的音转既已形成,其转变前后的形㊁音对换关系便会经过大脑的信息加工及时回馈给认知主体,当同样的音转重复出现在与该词音同(或音近)的其他词语中,且词语的书写符号彼此相关时,受文字视觉形体的相似性影响,认知主体的类比认知能力必然使其将已有的形音变换投射到新一轮的形音变换中,以音转后用字的系列性呼应音转前文字的系列性㊂ [4](P338-339)对于‘方言“一书,毋需赘述的一点认识是,标记语音是其核心任务之一,在意义确定而语音有变的情况下,文字必然要作出相应变动㊂也就是明代学者方以智所说的 音有一定之转,而字随填入 ㊂方言进入书写系统,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转译行为,很多方言词甚至还属于有音无字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方言记录中必然存在着大量只有标音作用的假借字㊂这类单纯的借字记音在方言转语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种情况具有明显的临时性质㊂正是因为这种临时性,决定了其在选字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机性,即所借字字形往往不会很好地兼顾到与之共存的相同音变现象㊂而与之不同的是,因方言音转而产生的同源词由于一般发生在方言词被共同语吸收后,是经过了人们主观认知的积极参与之后而达成的字形选用,也就意味着它往往能够取得与相同音变现象之间的呼应㊂这正符合认知语言学关于构词学[5]类推法是表现语言和思维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之一的判断㊂换句话说,也就是主观认知参与的积极程度不同,决定了音转用字是否具备鲜明的平行系列性特征㊂而这一点恰恰可以为我们所利用,借以促进‘方言“转语词研究的进一步细化,即在实际操作层面实现对同源关系与单纯音转关系的区分㊂二㊁平行互证法与‘方言“同源词的提取㊀㊀迄今为止,在汉语词源研究中最行之有效的同源词音义关系的判定方法,当是乾嘉以来学者广泛使用后经陆宗达㊁王宁加以科学总结的平行互证法㊂孟蓬生认为将平行互证法应用于词源学,其实质是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利用归纳和类比的原理从大量同类现象中概括出音转模式和义转模式,使这些平行的同类现象之间构成互证关系㊂它的基本公式是:a1:a2=b1:b2=c1:c2这里的a1和a2等代表两个可以发生关系的音或义,也可以代表两个同源词㊂这一公式的核心指向即判定和验证一组具有孳乳关系的同源词时,可以寻找另一组具有同类孳生关系的同源词来进行互证㊂这种平行互证法既是一种归纳法,同时也是一种类比推理㊂我们可以 从若干个体对象的某些共同属性出发推断它们有另外的相同属性 ㊂其优势在于 使用平行互证法不必知道某个词的具体读音,只须了解其远近分合关系㊂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音构拟也还没有一致的27北京社会科学㊀2021年第4期意见,只在相互关系中求同源的平行互证法可以保证我们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取得较为可信的结论 ㊂ 由于平行互证法是归纳和类比,它看重的是语言事实本身,不会使研究者从某种先入为主的音理出发抹杀暂时无法解释或难以解释的音转现象㊂ [6](P54-55)下面我们就借助这一公式,来分析‘方言“中的一组同源词材料:佥,宋㊁魏之间谓之摄殳,或谓之度㊂自关而西谓之棓,或谓之柫㊂齐楚江淮之间谓之柍,或谓之桲㊂(卷五/26)柫:桲自关而西 或谓之拂㊂齐楚江淮之间 或谓之桲㊂ 华学诚‘校释汇证“: 明刻诸本作 柫 ,戴校本亦作 柫 ,当据正㊂ ‘广雅㊃释器“: 桲,杖也㊂ 王念孙‘疏证“: ‘说文“: 柭,棓也 ‘急就篇“: 捃获秉把插捌杷㊂ 碑本 捌 作 拔 ㊂柭㊁拔并与桲同㊂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二‘春秋名字解诂“下: 柫㊁桲声相近,故又谓之桲耳㊂ 柫古音在帮纽物部;桲古音在並纽物部㊂词头词义声纽韵部柫连枷帮物桲连枷並物又‘淮南子㊃原道“: 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㊂ 高诱注: 浡,涌也㊂ ‘说文㊃水部“ 沸,毕沸,滥泉㊂从水,弗声㊂ 沸古音在帮纽物部,浡古音在並纽物部㊂词头词义声纽韵部沸翻涌帮物浡涌並物又‘尔雅㊃释水“: 绋,也㊂ 郭璞注: ,索㊂ ‘释名㊃释丧制“: 从前引之曰绋㊂ ‘左传㊃昭公三十年“: 先君有所助执绋矣㊂ 杜预注: 绋,輓索也㊂ ‘吕氏春秋㊃节丧“: 引绋者左右万人以行之㊂ 高诱注: 绋,引棺索㊂‘礼“送葬皆执绋㊂ ‘玉篇㊃糸部“: 绋,引棺索也,车索也,乱麻也㊂ ‘礼记㊃缁衣“: 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㊂ ‘周礼㊃地官㊃遂人“: 及葬,帅而属六綍㊂ 郑玄注: 綍,举棺索也㊂ ‘礼记㊃杂记下“: 升正柩,诸侯执綍五百人㊂ 郑玄注: 在椁曰綍㊂ 绋㊁綍盖皆由绳索引申出引棺索之义㊂绋古音在帮纽物部,綍古音在並纽物部㊂词头词义声纽韵部绋大索/引棺索帮物綍大索/举棺索並物又彗星一名孛,‘尔雅㊃释天“: 彗星为欃枪㊂ 郭璞注: 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扫彗㊂ ‘谷梁传㊃文公十四年“: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㊂孛之为言,犹茀也㊂ ‘汉书㊃李寻传“: 政急则出蚤,政缓则出晚,政绝不行,则伏不见而为彗茀㊂ 颜师古注: 茀与孛同㊂ 茀古音在帮纽物部,孛古音在並纽物部㊂词头词义声纽韵部茀彗星帮物孛彗星並物由是, 柫:桲 沸:浡 绋:綍 茀:孛 构成平行互证关系,柫㊁桲当系同源㊂上面这组同源词,王力‘同源字典“并未收录,我们采用平行互证法,从形音义角度进行37从转语词角度看‘方言“中的民族语判定问题 兼谈平行互证法的运用了综合论证㊂确定同源词关系的验证环节在程序上始终应严格强调,不仅必要,而且是必须具备的㊂‘方言“一书中尚有许多同源词语料未被发掘,仍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提取㊁考证,进而为汉语同族词组的广泛系联提供补充参照㊂三、平行互证法与单纯音转关系的判断㊀㊀前已言及,同源关系与单纯音转关系的区分很大程度上可以利用后者作为一种转译行为的临时性特点,即作为呈现结果的字形选用往往并不能够取得与相同音变现象之间的呼应㊂而且由于其单纯记音字的性质,文献典籍中一般很难找到形式较为统一的实际用例,[7]甚至不同辞书中也常常会出现记录字形不一的情况㊂换句话说,假设与某一词A 具有同源关系的词B,我们在具体文献中一般是不难找到其实际用例的㊂而与A只是单纯音转关系的C,我们在具体文献中能找到的C 之用例往往十分受限,[8]且很多时候会存在一批诸如C1㊁C2等与C有语音关系的灵活异写形式㊂因而不同辞书中记录该词义的字形也就会相应出现C㊁C1㊁C2等不同的情况㊂这样一来,等于是形音义三要素中的 形 成为了未知要素,相对于一些理想的同源关系提取时, 形 音 两大要素都有平行性特征呈现,很容易把结论做凿实㊂单纯音转关系也就只能依赖于以 音 为线索,以 义 为准绳而沟通其 形 的模式㊂这种情况下,意义方面的详细考察也就必然上升为讨论音转关系的前提工作,否则我们往往容易犯下将两个不同的音义体看作同一个音义变体的错误,其重要性毋庸赘述㊂其次, 音 作为核心线索,但问题在于音近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很难提出一个可供量化的标准㊂就像王宁先生所言: 音近 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什么叫 近 都难以定出一个标准㊂ 因而纯粹用音系研究的成果来判断音近 免不了滥与漏并存㊂ [5](P5-6)这种情况下,只能一切从实际出发,而非从概念出发㊂针对不同词语音理上的沟通,远近只是一种相对概念㊂我们并不能完全拘泥于现有的古音体系归纳,当然也不能完全撇开上古音系的制约而无所不通,无所不转,更合适的一种做法是取之以为坐标性的参照,如有涉及音类相对远隔者,我们对待它们时宜更加谨慎㊂但无论远或近,在音转关系是否成立的判断上,依然还是要赖于尽可能多的平行例证,来确保相应语音联系的真实可信㊂之所以强调不宜以所谓的 远近 标准扁平化处理,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和广寥的地域中,所谓的 音转 极有可能是经过多次㊁多形式演变的结果,因而不能简单孤立地以声纽或韵部是否相近等尺度,就急于肯定或否定某种语音联系的存在,更何况今天的古音构拟都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假说性质,可以借助具体的材料研究去为其提供支撑,但不宜反过来以之严格约束对具体材料的判断㊂要知道在现有古音体系下验证的所谓 音近 只是一种特征性的东西,而转语词之间那种源流相沿的历史联系才是其实质,实质决定特征,特征反映实质,这种主从因果的关系是不能够被颠倒的㊂基于这种认识,可以将文字谐声与文献通假材料作为工作的立足点,结合参照上古音系,去判断‘方言“中一些转语关系是否成立㊂当然借助文字谐声与文献通假材料寻找的平行例证,其有效度实际是有强弱之分的㊂排在第一顺位的应当是直接举证相同的通假文例或因声符变易而产生的异体字例;其次为47北京社会科学㊀2021年第4期间接举证同谐声偏旁通假文例或因声符变易而产生的异体字例,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最多,我们所依据的即是段玉裁关于古音 要其始,则同谐声者必同部 的观点㊂最后是寻找中间链接分布间接举证㊂即为取得与前两种情况同样性质的联系,必须借助一个或多个中间联结来分别与转语词的两端用字来建立沟通㊂自然中间链接越多,建立的联系越是迂曲,取证的有效度也就越低㊂下面不妨依然围绕上节中所举的那条典型材料进行验证,一方面来说明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通过我们的工作来订补前说:佥,宋㊁魏之间谓之摄殳,或谓之度㊂(卷五/26)戴震‘方言疏证“谓: 度㊁打一声之转㊂ 按:此说未安,度古音在定纽鱼部,打古音在澄纽耕部,韵部属旁对转关系,略显远隔,需谨慎对待㊂我们认为度㊁殳当系方言音转关系㊂摄殳,‘广雅㊃释器“: 欇殳,杖也㊂ 戴震据之改㊂王念孙‘广雅疏证“: 欇殳,亦殳也㊂‘说文“: 殳,以杸殊人也㊂‘礼“:殳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㊂ 杸,军中士所持殳也㊂ 经传皆作殳 殳之言投也,投亦击也㊂殳之言也㊂‘说文㊃殳部“:,繇击也㊂从殳,豆声㊂古文祋如此㊂ 王筠‘说文释例“: ‘玉篇“,遥击也㊂古为投 ,然则‘字林“始有 遥 字,而‘说文“不收,即以繇 摄之㊂而 即 投 之古文, 祋 为写讹也㊂又作 投 ,‘说文㊃手部“: 投,擿也㊂从手,从殳㊂ 桂馥‘说文义证“: 当云殳声㊂ 由此判断,当为双声符字,豆㊁殳皆为声符㊂又‘尔雅㊃释鸟“: 鴢头(頭) ㊂ 陆德明‘经典释文“: 头(頭)字或作投㊂ ‘文选㊃长笛赋“: 察变于句投㊂ 李善注: ‘说文“曰: 逗,止也 投与逗,古字通㊂ 此皆豆声㊁殳声相通之证㊂而 句逗 又可记作 句度 ,‘晋书㊃乐志上“: 其辞既古,莫能晓其句度㊂ 唐皇甫湜‘答李生第二书“: 书字未识偏傍,高谈稷契;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郑㊂ 则度之于殳,犹度之于逗也㊂由此再返观‘方言“所载在宋㊁魏之间对连枷的两种不同称谓 摄殳 和 度 , 摄殳 亦可简称为 殳 ,也就不难得出结论, 度 就是 殳 的方言记音字㊂由于对这一问题并不明了,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引之在‘经义述闻“第八‘周官“上 鞭度 条引郑注 必执鞭度,以威正人众也㊂度,谓殳也,因刻丈尺耳 ㊂并加按语解释说: 云 因刻丈尺 者,以上文云 以量度成贾而征儥 ,故并及之,其实鞭度但供挞戮㊂ 显然这只是一种泥于字形㊁强作解释的穿凿说法罢了㊂四㊁通过转语词系联法检视对‘方言“中民族语成分的判别工作㊀㊀由于‘方言“一书中记录的语词很多都属于借字记音的情况,书写形式与源词往往割裂严重,这直接增加了对它们进行考释溯源的难度㊂随着今天学界研究视野的不断拓伸,从民族语角度与‘方言“所载进行对比系联工作,进而寻找线索的热度不断增加㊂相较于今天理解的 方言 专指同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扬雄时代,人们对于 方言 的理解界定并没有达到今天的科学㊁细化程度,其实际所指更接近于所谓的异方之语,或简称 异语 ,即不论汉语还是少数民族语乃至一些外国语言都可能包罗其中㊂就‘方言“一书的情况而言,鲁国尧先生在‘ 方言 的涵义“一文中,有过详细讨论并认为: ‘方言“所搜罗的 方言 ,都是异方57 从转语词角度看‘方言“中的民族语判定问题 兼谈平行互证法的运用之语,自然不论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都在采集之列㊂ 并转引张清常先生的观点 扬雄‘方言“里面,东齐青徐方言包括夷语,南楚方言包括蛮语,西秦方言包括氐羌语,秦晋北方言包括狄语,燕代朝鲜归为一起更不必说 ㊂[9](P126-136)这就意味着我们在面临这些材料时,不得不兼而考虑汉语原生词与民族语的鉴别区分问题㊂不少学者在这一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样也不乏失误和争议之处㊂目前来看,这仍然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课题,稍有疏忽,就可能会出现误判㊂因而,在处理‘方言“中所记录的词语与今天的民族语对比联系,即古汉语与民族语的关系词研究时,还是需要格外的谨慎㊂所谓关系词,是指两种语言之间词义相同或相关,语音上有一定对应关系的词㊂理论上看,作为 关系词 所涉及的两方,它们的角色要么是借用一方,要么就是被借用一方,因而这种关系也就存在着两种可能的方向㊂如果某一 关系词 能够被证明其原本就是一方所固有的,那么毫无疑问它所蕴含的关系方向也就可以得到明确了㊂判断某一关系词是否为汉语固有词,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结合历史文献的音义考察㊂假设认定某关系词系汉语对民族语的借用,这种关系也就意味着该词语形式在民族语中出现得比汉语早,即并非汉语固有词㊂对于这种观点直接证实是存在极大困难的,因为民族语的历史文献十分匮乏㊂但相反我们拥有海量的汉语历史文献,因而可以进行反向证伪,即通过汉语研究的多渠道证明该词为汉语固有词㊂这是因为语言之间借用关系的一个主要形式是语词的借用,一般而言这种借用都是一种零散地㊁非体系性地借用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察相应语言内部目标关系词是否在早期就存在音转关系乃至同源[10]的规模序列,来对该词的来源进行初步判断㊂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试结合一些具体研究的实例进行说明㊂从同源词角度检视‘方言“中民族语成分的判别工作,我们已付诸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如‘方言“卷四中的,我们通过证明 幡 与它的同源关系,认定是汉语固有词,并不能反映江东方言对山越语的沾染借用㊂[11](P175-186)至于从记音词的角度来检视‘方言“中民族语成分的判别工作,[12]我们也试举一例:揞㊁揜㊁错㊁摩,藏也㊂荆楚曰揞,吴扬曰揜,周秦曰错,陈之东鄙曰摩㊂(卷六/43)‘广雅㊃释诂“: 摩,藏也㊂ 王念孙‘疏证“: ‘考工记㊃弓人“: 强者在内而摩其筋㊂ 郑注云: 摩,犹隐也㊂ 隐,亦藏也㊂ 谢荣娥(2016)[13](P84-89)以此条 摩 之言 藏 乃表 收藏 ,且取今天的独龙语㊁拉祜语㊁彝语等民族语对照,认为其是扬雄记录的民族语词㊂我们并不认同此说:其一,‘方言“此条之 藏 显然是表隐藏,在意义上与所谓 收藏 并不能严格地对应,在比附上存在着较大风险;其二,通过论证,能够从汉语原生词汇的角度出发给予表 摩 之隐藏义以合理解释㊂‘周礼㊃考工记“ 强者在内而摩其筋 目前来看是我们能够仅见的零星文献用例,正如前面所谈到的,单纯的记音字,在具体文献中能找到的用例往往十分受限,很可能属于一种用字假借的情况㊂表隐藏之 摩 恐是与 微 之方言音转㊂‘说文㊃彳部“: 微,隐行也㊂ 段玉裁注: (‘左传㊃哀公十六年“文杜预注与‘尔雅㊃释诂“)皆言隐不言行㊂ ‘左传㊃哀公十六年“: 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㊂ 杜预注:67北京社会科学㊀2021年第4期隐匿也㊂ ‘左传㊃襄公十九年“: 崔杼微逆光㊂ 洪亮吉诂引服虔云: 微,隐匿也㊂ 摩㊁微古音同在明纽,韵部歌微旁转㊂而摩㊁靡古音同属明母歌部㊂‘史记㊃苏秦列传“: 以出揣摩㊂ 司马贞‘索隐“: 邹诞本作靡,靡读亦为摩㊂ 又‘山海经㊃西山经“: 臭如蘼芜㊂ 蘼芜 ,‘文选㊃南都赋“李善注引作 薇芜 ㊂则摩之与微,犹蘼之薇也㊂由此,在语义准确对应的前提下, 摩 微 之间音转关系的成立可以得到有效的平行证据支撑㊂这意味着表 隐藏 义之 摩 恐怕仍宜被视为汉语固有词,那么基于其为民族语认识的一系列比附和推断自然也就靠不住了㊂五㊁结㊀语㊀㊀最后,我们依然需要重申的是,在古汉语与民族语关系词的对比工作中,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㊂其一,转语关系的充分考察㊂应借助平行互证方法充分考虑目标关系词在相应语言中的转语关系成立的可能,其核心诉求是要判断该目标词在相应语言中是否为固有词的问题㊂尤其对于借助同源词视角来说,对目标词同源关系考察得越全面,也就越有利于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包括帮助我们排除一些个别的㊁偶然的非本质联系,进而为我们对具体关系词来源的判断提供更坚实的支撑㊂其二,意义的必要对应㊂如果双方意义的对比无法做到相对可靠,那么那种语音关系上的对应显然也就不具备太多可信度,而更多的只是一种偶然相关罢了㊂这是因为 人类的音节结构㊁语音形式总是有限的,而各语言的词汇是极为丰富的㊂以丰富的词汇与有限的音节相对比,即使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语言,要找出词汇上的对应关系,这并不困难,因为语音形式少则相同之处必然多㊂所以必须要调查研究乃至制定严格的对比规则 ㊂[14](P76)注释:[1]甚至于有学者把转语当作同源词的代名词,如朱星(1983): 转语即词源学中讲的转化Derivation,所以转语即转化的语词㊂更具体些说,是声音转化的语词㊂ 参见朱星.论转语与词源学[J].河北大学学报,1983(4).[2]对于这种情况的判断,我们认为可以依赖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借助大量可信的书证,二则可以‘尔雅“‘说文“等以纂集故训的字书收录为据㊂如黄侃论‘尔雅“之名义即曾谓: 一可知‘尔雅“为诸夏之公言,二可知‘尔雅“皆经典之常语,三可知‘尔雅“为训诂之正义㊂ 参见黄侃.黄侃论学杂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孙雍长.训诂原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4]彭慧.试论汉语音转用字的平行系列性特征[J].汉语史研究集刊,2006(1).[5]郭锡良先生认为汉语同源词的产生 同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 ㊂参见郭锡良.汉语的同源词和构词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6]孟蓬生.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我们所说的 形式较为统一 指的是古代辞书中记录某一词义的字形与处在使用状态的相应字形(也就是具体文献所用的汉字字形)能够保持一致且趋于稳定㊂[8]从词义引申的角度看,如不是该词的固有词义,那么这种临时记录的意义一般在该词的词义引申序列中也会显得十分突兀,很难找到妥当的位置㊂[9]鲁国尧. 方言 的涵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77从转语词角度看‘方言“中的民族语判定问题 兼谈平行互证法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社 会 语 言 学方 法 的语 用功 能分 析
根据甘柏 兹 (u p r ,1 8 )对语码 转换 的分类 , G m e z 92 因场景的变换而导致的语码转换称为 “ 景性转换 ” 场 ( i u t o a c d — w t h n ) , 因会 话 策 略 而 导 致 S ta in l o e s ic i g
可以说是动 态的语言选择 。本文通过社会语言学的调查和统计分析 ,考察 了性别 、籍 贯、职业、受教育程度 等社 会变量在 汉语 方言和普通话 的语码转换与语言选择上所起 的不同程度 的作用 。此外 ,通过具体 的语用分析 实例 ,
阐明 了语 码 转换 的动 态性 。
关键 词 : 汉语 方 言
使 用普 通 话 的 过程 中 ,也 会 流 露 出方 言 用 口头禅 来 。
2 O O 0l . 2
言 应 用研 究
口头禅
1 0 2
为 了 增 加 威 严 感 和 权 威 性 , 5 . % 人 选 择 了 普 3 的 5 通 话 , 4 . % 人 选 择 了 方 言 , 体 现 了 普 通 话 作 为 民 族 47 的
务 员 、 学 生 、 警 察 / 人 、 教 师 和 职 员 ( 2 。职 业 、年 军 图 ) 龄 和 口头 禅 的显 著 相 关 性 与 口头 禅 的 来 源 有 直 接 的 关 系 。
口 头 禅 主 要 有 五 个 来 源 : 宗 教 用 语 、 职 业 行 话 、社 会 流 行 的 语 码 转 换 称 为 “ 义 性 转 换 ” ( e a h r c l o e 语 、 方 言 俚 俗 语 、外 来 语 等 惯 用 语 。 职 业 行 话 和 社 会 流 行 喻 m t p o i a c d - sicig w th n )。 实 际上 ,语 码 转 换 还 和 语 言态 度 引发 的语 言 语 在 语 码 转 换 的 社 会 变 量 的 体 现 上 主 要 是 职 业 和 年 龄 。 时 选 择 有 关 ,也 和 交 际 者 的双 语 熟 练 程 度 有 关 。本 文 主 要 从 尚 可 以说 是 年 龄 的晴 雨表 。年 轻 人 追 求 时 尚 的 心 理 ,使 那 口头 禅 、 生 气 或 高 兴 时 、 增 加 亲 近 或 疏 远 感 、 为 了 搞 笑 和 些 媒 体 流 行 、 大 众 流 行 的 时 尚语 在 他 们 口 中运 用 自如 。 由 幽 默 等 四个 颇 具 代 表 性 的语 用 场 景 , 在 动 态 的会 话 过 程 中 于 这 些 时 尚语 大 都 有 固定 的 语 言 表 现 形 式 ,或 语 音 的 , 或 考 察 语 码 转 换 的 不 同类 型 和 功 能 及 其 社 会 相 关 性 。 本 次 调 结 构 的 ,所 以 ,语码 转 换 也 就 应运 而 生 了 。 查 回 收有 效 问卷 12 ,男 女 各 半 ,各 年 龄 组 和 受 教 育 程 度 6份 的 分 组 比例 均 等 。 本 文 采 用 统 计 分 析 软 件 S S 1 . 版 本 对 P S 1O 调 查 结 果进 行 了分 析 。
语 言 应 用研 究
方言和普通话语码转换之语用分析
口阮 咏梅
摘
要 :会话 过程 的动态性决定 了语码转换不是静 态机械 的,特别是在 口头禅 的使用 、情绪激动时的语言选
择 ,以及为 了增加 亲近或疏远感 ,为 了制造搞 笑和 幽默的效果等语 用功能的表 达而进行的语码 转换 上,语码转换
1O O 60
f
80 {
共 同 语 和 官 方 语 言 的 权 威 地 位 。 就 汉 语 来 说 , 普 通 话
L 一 - - L
{
j ■ ■
语
~
4( 1
■ ■ ■ ■
■ ■
一
■ 一 一
是 有威 信 ( r t g O S p e i i U )的变体 ,方言 则是 无威 信 的 S
( ) 口头 禅 一
图1
在 口头禅 的表 达 上 ,普通 话 和 方 言的双 向转 换 中 ,
4 .% 7 1 的人选择 了普通 话,5 . % 2 9 的人 则选择 了方言 。 口头
禅 一 般 是 下 意 识 的语 言 流 露 ,它 是 衡 量 一 个 人 掌 握 一 种 语 言 的熟 练 程 度 的 重 要 标 志 。 一 般 来 说 ,对 于 很 少 使 用 普 通 话 的人 而 言 , 口头 禅 基 本 上 是 用 方 言 表 达 的 , 有 时 即 使 在
普通 话
语 码 转换
语 用 分析
国 内研 究 语 码 转 换 的不 少 论 文 ,虽 然 也 采 用 了 定 量 社
年 龄 和 职 业 与 口头 禅 的 语 言 选 择 有 显 著 的 相 关 性 。见
会 语 言 学 的方 法 , 但 几 乎 都 着 眼 于 静 态 的 语 言 选 择 的 调 查 表 1 : 与 分 析 。 这 些 语 言 选 择 只 是 由于 场 景 不 同而 产 生 ,场 景 、 语 域 和 语 码 之 间 的 关 系 是 静 态 的 、 单 一 的 。 事 实 上 ,会 话
过 程 的动 态 性 ,决 定 了 语 言 选 择 不 是 一 次 完 成 、 既 定 不 变
表1
的 。 随着 会 话 的层 层 推 进 ,语 码 转 换 可 以根 据 需 要 发 生 在
任 何 一个 过 程 中 。
一
在 年龄 上 ,呈 现 出 老 、 中 、 青 三 个 明 显 的 分 层 , 并 与 使 用 人 数 的 比例 成 反 比 ( 图 1 。 职 业 上 ,超 过 普 通 话 见 )
( o p e t g O S 的变 体 。 “ 威 信 ” 有两 种 形 式 , 一 nnr s iiU )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