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答案

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核裂变反应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微点1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微点2图解各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微点3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1)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2)风力作用是风力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微点4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沉积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是外力作用。

(4)由沉积物指向沉积岩的箭头——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5)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6)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7)岩浆:三进一出。

(8)岩浆岩:一进三出。

(9)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10)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018·高考全国卷Ⅲ)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回答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1.A 2.C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讲义)(原卷版)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讲义)(原卷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历年考情:对地表形态塑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地质作用。

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热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1)地壳运动:①运动形式:a.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b.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①形式: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而喷出岩又分为裂隙式(线状)喷发或中心管道式(点状)喷发。

(3)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二)作用主体: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三)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注意:风化不过多与风联系,风化之后的产物我们称之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类型】①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

分:热力风化;冰劈作用。

②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③生物作用: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附答案解析)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2)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2.C以上:地壳CD间:地幔 D以内:地核(E外核、F内核)。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提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物质循环图: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内力作用:①外力作用:②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先后顺序不可颠倒)③重熔再生④变质作用。

(3)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提示1:判断三类岩石和岩浆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有三个箭头指向它,如果只有一个箭头,那应该是变质岩。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提示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提示3:(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2.板块运动与地貌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貌成因: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侵蚀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风力侵蚀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冰川侵蚀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波浪侵蚀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堆积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风力堆积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波浪堆积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沙滩、潟湖冰川堆积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冰碛地貌、冰碛湖等3.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判断方法(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2021新高考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含答案

【2021新高考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含答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1.下面为四幅地貌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题。

(1)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B.乙C.丙D.丁(2)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B.乙C.丙D.丁2.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沉积B.海浪侵蚀C.风化作用D.流水侵蚀(2)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冷却凝固B.②—变质作用C.③—重熔再生D.④—沉积作用(3)在该地质公园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岩石的主要类型应为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3.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疏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

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为原料生产优质砚台。

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

该岩石可能是(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3)下列关于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沉积岩越向上层越古老B.所有的岩石要形成新的沉积岩之前都必须要经过外力作用先形成沉积物C.所有的岩石要形成新的沉积岩之前都要先经过地壳抬升作用上升到地表D.沉积岩的代表有石灰岩、砂岩、板岩、煤炭4.下图示意滨海某花岗岩景观。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岩石朝向海洋的一侧,主要遭受( )A.风化作用B.波浪侵蚀C.洋流侵蚀D.化学溶蚀(2)图示花岗岩景观的形成过程是( )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B.岩浆喷发--外力作用--地壳抬升C.岩浆侵入--外力作用--地壳抬升D.岩浆喷发--地壳抬升--外力作用5.鹅颈州立公园位于美国西部犹他州,是一个观赏圣胡安河深切曲流的极佳去处。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表形态塑造—内力作用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表形态塑造—内力作用含答案

地表形态塑造—内力作用我国科考队找寻青藏高原隆起的证据,在雅鲁藏布江谷底发现了蛇绿岩,它是海洋洋底的古老岩石,原生火成岩,可以作为洋盆、古缝合线及古俯冲带存在的直接标志。

但一块蛇绿岩还不能说明什么,随后科考队在几百千米的雅鲁藏布江两岸都发现这种蛇绿岩分布,为青藏高原的隆起找到了直接的证据。

据此完成1-2题。

1.蛇绿岩出露地表的地质作用过程是A. 岩浆活动、板块的挤压、地壳的抬升B. 岩浆活动、地壳的抬升、板块的挤压C. 地壳的抬升、岩浆活动、板块的挤压D. 板块的挤压、岩浆活动、地壳的抬升2.科考队员发现了蛇绿岩,继续沿雅鲁藏布江两岸考察,方法和目的是A. 沿江考查,证明雅鲁藏布江谷地属于印度洋板块B. 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发现地势低洼,证明可能是张裂拉伸的结果C. 走走停停,寻找证据,恰好沿江找到这种蛇绿岩D. 分纵向和横向考察,证明蛇绿岩呈线性分布,是古俯冲带存在的表现“飞来峰”为地质术语,意即外来岩块,常见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通常是老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当老岩层遭受强烈剥蚀,周围地区露出原来的新岩层,而残留的一部分老岩层孤零零地盖在新岩层上(如图所示)。

回答3-4题。

3.下列岩层按照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A. ④③②①B. ⑤⑥③⑦C. ⑥②⑦①D. ⑦⑥③①4.下列关于飞来峰形成地质作用过程正确的是A. 垂直上升-推移上覆-岩层断裂-外力侵蚀B. 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C. 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外力沉积D. 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图是位于我国吉林松原市乾安县西部,大布苏湖(为盐碱湖)东岸的“泥林”景观,这里有两级阶地,整体高出湖面50米,沟壑纵横、泉水众多、锯齿狼牙,奇峰林立,气势磅薄,像一座森严古城堡。

垛口连绵,影若将士扶望守城,严阵以待。

其景色奇特、千奇百态、变化莫测,是潜蚀地貌的典型代表。

据此完成5-6题。

【2021新高考地理常考题型】内、外力作用含答案解析

【2021新高考地理常考题型】内、外力作用含答案解析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内、外力作用材料一:下图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2.若图中有甲、乙、丙、丁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3℃,800mm)(15℃,900mm)(7℃,5mm)(23℃,2900mm),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丁D.丙和丁材料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产生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地貌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主要有峰林、孤峰、地下溶洞等地貌形态。

施秉喀斯特地貌区位于贵州省东部的施秉县北部,该区域内没有大型的溶洞,地下喀斯特地貌也不发育,仅在陡崖上分布有一些岩屋和直径小于1米的溶蚀小洞。

该区域植被繁茂,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4%。

下图为施秉喀斯特地貌发育演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该地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①③④②B.②④①③C.③①②④D.②①④③4.导致该地区地下喀斯特地貌不发育的主要原因是( )A.水热条件好B.表层土壤浅薄C.岩层可溶性弱D.森林覆盖率高材料三:下图表示我国东部某区域不同时期城市位置的变迁。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沉积D.地壳运动6.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要求分别是( )A.风沙掩埋选择背风坡B.地形崎岖选择平地C.河流改道远离河流D.躲避水患选择高地材料四: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广布,其中重庆武隆地区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

下图为当地三维地质和岩层剖面示意图。

完成下题。

7。

图中“甲—乙”之间的地质构造是()A.背斜B.向斜C.地堑D.地垒8.关于中石院天坑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叙述正确的是()A.地表的石英砂岩分布最广泛B.附近的地貌由流水作用形成C.当地自然植被主要是针叶林D.乌江的流量均匀且水质清澈材料五:下图示意黄河上游支流洮河某河段单侧断面,T1、T2、T3为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阶地。

专题7 内力作用与地貌——2021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重难点解析附真题

专题7 内力作用与地貌——2021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重难点解析附真题

专题7内力作用与地貌目录考点18地球的圈层结构 (1)考点19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4)考点20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6)考点21板块分布的判断与应用 (12)考点22地质构造的判读与构造地貌 (15)考点18地球的圈层结构【例1】(2011·全国文综)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尝试自解]________[错因诊断]①不能识别图中为火山喷发;②不清楚岩浆的发源地。

[解题步骤]第一步,获取信息:文本信息“组成该山体的矿物来自”;图像信息“火山喷发现象”。

第二步,思维路径: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来自于上地幔的软流层。

第三步,筛选答案:D1.图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2.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下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

分层名称主要成分密度分布上层硅铝层由以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小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下层硅镁层镁、铁、钙、玄武岩类组成成分增多大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2016·江苏地理)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双选)1.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解析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过度砍伐森林有关,与地球内能的释放关联较少;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较少,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与大气增温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AC考点19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例2】(2012·山东文综)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尝试自解]________[错因诊断]不会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4.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

4.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基础巩固】(2020·江苏高二)图为长白山天池景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内力作用是A.物理风化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化学溶蚀【答案】1.B【解析】1.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湖泊,因此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内力作用是岩浆活动,B正确。

不是物理风化、变质作用、化学溶蚀,ACD错误。

(2020·黑龙江高二期末)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是我国著名的水文地质景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位于西陵峡东段。

雄伟壮观的瞿塘峡“夔门”景观(下图)是石灰岩山体被江水从中切穿而形成。

正午前后,巫峡常常江风带雨,云蒸雾绕。

乘船游历其中,宛若在山水画中穿行。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以下地理景观与瞿塘峡“夔门”成因接近的是()A.挪威峡湾B.东非裂谷C.石林峰丛D.华山崖壁【答案】2.C【解析】2.依据材料:雄伟壮观的瞿塘峡“夔门”景观是石灰岩山体被江水从中切穿而形成,瞿塘峡“夔门”景观是石灰岩融蚀作用形成的。

而挪威峡湾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A错;东非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B错;华山崖壁是岩层断裂错位形成的,D错;而石林峰丛是石灰岩在流水融蚀作用下形成的,C对。

(2020·山东高二期中)下图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乙半岛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海浪B.流水、海浪C.流水、冰川D.冰川、风力【答案】3.C【解析】考查外力作用与地形。

3.据材料分析,图中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所以受冰川侵蚀作用影响,海岸曲折,多峡湾;受冰川侵蚀作用影响,形成冰蚀湖。

图示河流众多,表明流水作用显著,C正确。

由于当地位于沿海,因此有风力和海浪作用,但主要在沿海,因此不是该岛屿主要的外力作用,可排除其余选项。

故选C。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含答案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

河流阶地主要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坡坎)两个形态要素组成(如图)。

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造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

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

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

读下图,回答1~2题。

1. 关于构造运动形成阶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 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B. 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C. 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D. 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首先在上游快速下切形成阶地2. 气候变化影响河流的水量和含沙量,从而导致河水对河床产生的作用力不一样,这种因气候变化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气候阶地。

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流域内植被稀疏,风化强烈,碎屑物质丰富;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流域内植被茂密。

则A. 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B. 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易形成坡坎C. 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床以下切侵蚀为主D. 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流不易形成阶地欧洲地区是内外力作用体现非常强烈的地区之一,如冰岛、阿尔卑斯山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重要体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和中欧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上的U型谷和角峰等都是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产物。

下图是“欧洲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图”。

据此完成3~5题。

3. 冰岛位于A.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生长边界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C.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消亡边界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4. 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欧洲现代海岸线A.向陆地推进,更加曲折B.向海洋推进,更加曲折C.向陆地推进,更加平直D.向海洋推进,更加平直5. 阿尔卑斯山上角峰的形成过程是A.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堆积B.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侵蚀C.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堆积D.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侵蚀石环是一种特殊的地表形态,下左图为石环形成过程示意图,右图为某地石环景观图.据此完成6~8题。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附:经典题及解析)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附:经典题及解析)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内力作用与地貌(附:经典题及解析)1.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的原因(1)(经典题,4分)读图,完成下题。

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

答案: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板块构造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内力作用强烈)。

(4分)解析:本题考查火山、地震的成因。

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因而多火山、地震。

2.根据海陆轮廓、经纬度等图示信息判断板块边界类型(2)(2016.4浙江选考,2分)读欧洲西部部分区域略图,完成下题。

图中勃朗峰所在山脉是亚欧板块与非洲(1分)板块碰撞(1分)(填“碰撞”或“张裂”)而成。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的相对位置与板块边界类型。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注记信息,可以判断勃朗峰位于法国东南部,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3.褶皱的判断方法(3)(2016浙江文综,4分)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读图,完成下题。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C)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解析:由题干可知,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读图可知,图中谷地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间新、两翼老,且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故B、D项错误。

图中西侧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故A项错误,C项正确。

4.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常考地貌a.断层的判断方法(4)(2016.10浙江选考,2分)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地河谷剖面图。

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

读图,完成下题。

从成因看,该河谷为(B)A.地堑谷B.断层谷C.背斜谷D.向斜谷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岩层有明显的位移,应为断层构造,而背斜、向斜是褶皱构造,故C、D项错误。

剖面图中只有一组断裂面,南侧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断层谷,而地堑谷是相对于两侧岩层下陷而成,故A项错误,B项正确。

2021高考地理精准大一轮复习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4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精准大一轮复习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4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ord版含答案

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考点知识细化素养要求应用实践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结合实例分析、判断内力作用的影响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判断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板块运动与地貌解释宏观地貌成因研究宏观地貌成因,分析板块运动的影响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结合各类示意图示,分析外力作用影响不同外力作用的特点区分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探究地质现象,分析外力作用影响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掌握典型地貌的成因剖析典型地貌成因,考查外力作用的特点(对应学生用书第81页)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断裂带和巨大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会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形式因素作用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产生崩解、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侵蚀作用流水、冰川、风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特别提醒]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流水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 (1)岩石分类岩浆岩(A 侵入型岩浆岩、B 喷出型岩浆岩、C 沉积岩、D 变质岩)。

(2)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和用途 类型 代表岩石 特点用途举例岩 侵入岩 花岗岩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浆 岩喷出岩玄武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片理构造大理岩是建筑材料①冷却凝固、②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2021高考地理(全国甲卷9~11)——暖流、寒流、地球的内力外力

2021高考地理(全国甲卷9~11)——暖流、寒流、地球的内力外力

知识点地球的内力、外力作用地球的内力与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共同改变着地壳和地表形态:①内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内部(热能),主要通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高山、断崖、盆地);②外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地球的重力能),主要通过风、流水等对地表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逐渐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图1 地球的内力与外力作用例题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

图2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

据此完成9~11题。

9、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A.②①④③B.③①④②C.②④①③D.③④①②10、上图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A.先升后降B.先降后升C.持续上升D.持续下降11、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A.岛屿众多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受暖流影响D.受东亚季风影响答案:C、A、C精讲精析:(1)分析珊瑚礁的发育阶段。

【1】在自然状态下,珊瑚礁逐渐生长,面积扩大增多;【2】图②表示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岛,此时没有珊瑚礁生长;图④表示珊瑚逐渐开始生长,此后随着地壳的升降(下降),珊瑚礁逐渐增多(图①),最后岛屿完全沉入海底,珊瑚礁仍然继续生长,厚度变厚(图③);【3】因此珊瑚礁的发育过程为②④①③,选项C正确。

(2)分析海平面的变化。

【1】正常珊瑚礁则生长在距海面25m以内的区域,②图④所示的珊瑚礁有两个特点:最低处较低,最高处凸出海面较高,因此与海平面的升降有关;【2】珊瑚礁不会在海面上方继续生长,因此目前海面的珊瑚礁应该是位于海底,由于海平面下降而露出海面,因此最近发生的应该是“海平面下降”;【3】海底深处也有珊瑚礁,但实际上珊瑚礁只生活在距海面25m,因此深处的珊瑚礁之前应该位于浅海,由于海平面的上升而变得越来越深,因此此前应该发生过“海平面上升”;【4】因此图④所示的珊瑚礁,此前经历了海平面上升,最近经历了海平面下降,即“先升后降”,选项A正确。

专题12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021年江苏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12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021年江苏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温度作用下,其矿物成分和
变质岩
片理构造
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形成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
石英岩、片麻 料;铁矿石是钢铁

工业的重要原料
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三个突破口 (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 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 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A.峡谷
B.峡湾
C.雅丹地貌
D.丹霞地貌
【例 2】下图为“我国云贵高原某地地质、地貌和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3.D 4.A
【解析】3.由图可知,该地区岩石为石灰岩和页岩,该地区位于亚热
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石灰岩易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D 正确,C 错误;流水堆积地貌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州等,A 错误;球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 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 的影响 举例
相互 关系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 原等地貌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 斯湾海岸的变迁

(2021)高考地理真题试卷(江苏卷)带答案解析

(2021)高考地理真题试卷(江苏卷)带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试卷(江苏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9题;共36分)1.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

表1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表1(1)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A.①B.②C.③D.④(2)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A.B.C.D.【答案】(1)B(2)B【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析】【分析】(1)由表中的信息可知,该地日期①时的昼长为9小时36分,日期②时的昼长为11小时44分,日期③时昼长为14小时54分,日期④时昼长为9小时27分。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的昼长都是12小时。

该地昼长接近于12小时时太阳直射点接近于赤道。

B符合题意。

(2)当游客在7月某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雾灵山昼长夜短,雾灵山日出东北方向,日落于西北方向,正午太阳位置雾灵山的正南方向。

与图中B选项表示太阳视运动轨迹一致。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B【点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还可推出距春(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的规律。

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极昼、极夜区除外)。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极昼、极夜区除外)。

(3)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全球昼夜平分。

(4)出现极昼的地方(除极点外):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2.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4)地表形态的塑造—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模拟试题

(4)地表形态的塑造—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模拟试题

(4)地表形态的塑造【2021年河北卷,14-15】图7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

其中F l~F4为断层。

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背斜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

据此完成下题。

1.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A.水平挤压B.水平拉张C.垂向挤压D.垂向拉张2.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A.F1~F4疏导性能好B.F1~F4延伸到地表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D.F1~F4断至含油层【2021年湖南卷,15-16】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

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

甲图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

乙图为研究区同一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甲图乙图3.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A.3月、5月B.9月、7月C.8月、6月D.5月、9月4.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021年浙江卷,1-2】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

完成下题。

5.造成图中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沉积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6.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B.土壤C.地形D.光照【2021年浙江卷,17-18】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

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

完成下题。

7.该溪流( )A.流向为自南向北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C.晚于白垩纪形成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8.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2021年广东卷,15-16】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

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

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四章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四章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8-
(3)影响河口地区河床演变的主要因素:来水、来沙。径流强于潮流,河口以淤积为主,陆地扩大;径流比潮流 弱,河口以侵蚀为主,海岸后退。 2.外力沉积规律 “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波浪沉 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3.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
作用形 式
板块张裂区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
边界类 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形成地 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 海沟、岛弧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马里
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4.内力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能量来源: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作 温度、水、生物

①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
水、冰川、空气等
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9·全国Ⅱ卷,9~10)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
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
此回答(1)~(2)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2021年高考地理考试动向: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21年高考地理考试动向: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21年高考地理考试动向: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试动向考向一结合湖泊等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变化考查内力作用的结果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答案 1.A 2.C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比较狭长,而且与东部山地落差较大,结合题干信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断贝加尔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形成的。

故选A。

第2题,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该地区地壳还在不断下沉,湖盆加深。

C正确。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处于内陆,降水稀少。

A错误。

入湖径流增多只会导致湖泊水量增多,与贝加尔湖湖水深度关系不大。

B错误。

入湖泥沙增多会导致湖水深度变浅。

D错误。

考向二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板块构造及其影响3.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答案 C解析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线经过马来群岛南缘,K岛位于此线北侧。

同步训练汤泉乡地处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地热资源丰富。

下图为汤泉地热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1~2题。

01温泉疗养院适合建在( )A.③B.②C.①D.④02判断P处岩石的类型和特点是( )A.沉积岩层理发育B.变质岩多裂隙C.喷出岩多气孔D.变质岩致密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地下等温线的数值可知,①②③④四处只有③处的温度在35~45 ℃之间,其余三地温度均在15~25 ℃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基础巩固】
(2020·江苏高二)图为长白山天池景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内力作用是
A.物理风化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D.化学溶蚀
(2020·黑龙江高二期末)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是我国著名的水文地质景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位于西陵峡东段。

雄伟壮观的瞿塘峡“夔门”景观(下图)是石灰岩山体被江水从中切穿而形成。

正午前后,巫峡常常江风带雨,云蒸雾绕。

乘船游历其中,宛若在山水画中穿行。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以下地理景观与瞿塘峡“夔门”成因接近的是()
A.挪威峡湾B.东非裂谷C.石林峰丛D.华山崖壁
(2020·山东高二期中)下图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
心之一。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乙半岛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海浪B.流水、海浪
C.流水、冰川D.冰川、风力
(2020·民勤县高二)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上图中Q点与P点的相对高度(H)可能是()
A.40米B.69米C.59米D.60米
5.该地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丹霞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沉积岩)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下图为该地丹霞山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6.读下面“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
7.读丹霞山景观图,推测与其形成过程示意图中时期对应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020·山东高三三模)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衍生出来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

它集竞技、健身、观赏、挑战于一体,有“岩壁芭蕾”之称。

我国某省区甲地的地貌为攀岩提供了极佳的场地,一个个独立的山峰鳞次栉比(下图),每一座独峰都有陡峭的岩壁,岩壁节理发育,因风化多凸点、坑洞、拐点、裂隙等,而且表面非常粗糙坚硬。

攀岩爱好者评价这里说:“这是上帝专门为攀岩爱好者创造的天然攀岩圣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甲地的典型地貌为()
A.雅丹地貌B.喀斯特地貌C.丹霞地貌D.岱崮地貌
9.该地山体岩壁表面较为粗糙坚硬的原因是()
A.峰顶多植被,保护作用强B.岩体为石灰岩,质地坚硬
C.岩壁上的风化物被雨水及时冲走D.岩体为花岗岩,质地坚硬
10.从利于攀岩的自然因素考虑,在该地举办“攀岩节”多选择在每年的()
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
(2020·永昌县第四中学高二期末)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下图为终碛堤及冰水扇。

回答下面各题。

11.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
C.磨圆度好D.棱角明显
1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能力提升】
(2020·山东高二期末)青藏高原研究人员在珠穆朗玛峰绒布河谷微地貌野外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在绒布河谷上游东侧新冰期(又名绒布德寺冰期)的侧碛垄上发育有高度不一的土柱,因其出现在冰川的侧碛垄上,故称其为冰碛土柱。

这种局部地区特殊微地貌体发育过程划分为孕育期、成熟期及消亡期三个发育阶段。

下图为研究人员绘制的冰碛土柱形成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冰碛地貌体的形成演化不是单一的自然因素在起作用,其中存在显著日变化的有()
①冻融作用②风力侵蚀③流水侵蚀④崩塌作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下列关于冰碛土柱在发育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图a中,古冰川侧碛垄斜坡受降水的侵蚀和冲刷作用,发育冲沟
B.图b中,冻融作用使冲沟两侧冰碛物变松散
C.图b中,流水作用下冲沟深度变大,形成土柱
D.图c中,土柱高度降低直至消失,侧碛垄坡度变大
(2020·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二期末)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

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

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

下图为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