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山遗址发掘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盘山遗址发掘概况

2013-01-1416:25|来源:茂县羌族博物馆|作者:格布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细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总数近万件。

茂县营盘山遗址

茂县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陶器

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细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总数近万件。陶器从陶质陶色来看,以夹砂褐陶、泥质褐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泥质黑皮陶为主。其中夹砂陶可分为夹粗砂和夹细砂两种,以陶胎夹有颗粒粗大的片岩砂粒的陶片最具特色。泥质陶的火候均较高,尤其是彩陶片和表面打磨光亮的细泥红陶、褐陶片的硬度更高。陶片的纹饰种类丰富,包括粗细绳纹(包括交错绳纹形成的网格纹)、附加堆纹、素面磨光、彩陶、绳纹花边口沿装饰、素面、弦纹、瓦棱纹、划纹、复合纹饰(绳纹与附加堆纹组合成的箍带形装饰、绳纹之上饰凹弦纹)、捏塑与刻划相结合的人面像等。陶器以平底器和小平底器为主,有少量矮圈足器,器形包括侈口罐、深腹罐、碗、钵、高领罐、盆、瓮、带嘴锅、缸、宽折沿器、瓶、纺轮、陶球、穿孔器等。其中彩陶器的器形有盆、钵、罐、瓶等,彩陶均为黑彩绘制,图案题材有草卉纹、线条纹、变体鸟纹、弧线三角形纹、网格纹、蛙纹等。石器可分为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石器包括由大型剥离石片稍作加工而成的切割器、砍砸器、杵、石球(弹丸)、网坠等,还有少量个体甚小的燧石片;磨制石器包括斧、锛、长方形穿孔石刀、凿、砺石等。

玉器包括环镯形器等装饰品、璧形器、仿工具及武器类的斧、锛、凿、穿孔刀、箭镞等。细石器包括大量的石叶、石核,质地以燧石及水晶为主。骨器包括簪、锥、针、削、箭镞等。

出土文物包括四川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质雕塑艺术品,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人工使用朱砂的遗物,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陶窑址等,出土的彩陶器数量也为四川之最。同时,又对2000年调查新发现的波西遗址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出土了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特色的彩陶钵、敛口钵等器物,证明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在很早就有文化交流。

2002年还新发现了文化面貌与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相似的沙乌都遗址(年代距今约4500年),以沙乌都遗址为中介,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与成都平原的新石器文化(即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的前身)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从而为探讨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与古蜀文明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新材料。

这些实物资料较为清楚地揭示了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基本面貌,可以初步建立起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距今6000—4500年间)的文化发展序列。

目前基本确认营盘山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之一,其周围还分布着数十处时代相近或略有差异的中小型聚落遗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遗址群。而以营盘山遗址为代表的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一种新发现的以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文化因素为主体成分,同时吸收了多种外来文化因素的地方文化类型。鉴于营盘山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该类型文化遗址中面积最大、考古工作规模最大、发现遗存最为丰富的遗址,故建议此类遗存命名为“营盘山文化”。从已有的考古工作成果看来,该类遗存的文化遗址目前在四川松潘县、黑水县、茂县、理县、汶川县境内岷江及其支流两岸的河谷台地上均有发现。

此外,还在营盘山遗址清理了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500多年)的石棺葬100余座及同时期的房屋基址多座,出土陶器、铜器、石器等类文物上千件,较大程度地丰富了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的研究内容。经勘探发现,在遗址总面积15万平方米范围内还分布有近6万座规格各异的石棺葬,该墓地的规模属国内罕见。

以营盘山遗址为中心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一,它是迄今岷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规模最大、出土遗存最为丰富的考古工作,是一项填补学术空白的重大突破,极大地丰富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内容,是四川地区乃至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成果。使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内涵能够得以基本明确,并可以建立起本地区距今6000——45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初步序列。将阿坝州的历史上溯至6000年前,使阿坝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厚重感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增强。

第二,营盘山文化为研究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及融合情况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它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据较为独特的重要地位。第三,营盘山遗址是距今5000年前岷江上游地区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其周围还分布着数十处时代相近或略有差异的中小型聚落遗址,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遗址群,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聚落体系,如此规模的遗址群在长江上游地区极为少见。同时,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营盘山遗址也是长江上游地区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它代表了5000年前整个长江上游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第四,岷江上游地区已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波西遗址、距今5500——5000年的营盘山文化和距今4500年的沙乌都遗址,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发展体系。而成都平原目前发现有距今4500——3800年、以史前古城遗址群为代表的宝墩文化,距今3500——3200年、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两地文化的发展演进一脉相承,它们都是璀灿的巴蜀文明的组成部分。营盘山遗址群不仅将巴蜀文明的历史渊源推进至6000年前,也为探索辉煌的三星堆和金沙文明的源头提供了新的线索,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营盘山还是一处规模宏大、分布密集、延续时间甚长的石棺葬墓地。本次发掘还在营盘山遗址范围内清理石棺葬150余座,出土陶器、铜器、玉石器等类文物上千件。根据已发掘单位面积内石棺葬的排列密度推算,营盘山遗址15万平方米范围内分布的石棺葬总数可达数万座,堪称国内罕见。从本次发掘清理的150余座石棺葬来看,墓葬间不见叠压打破现象,石棺葬底部均为铺设石板,仅使用侧板和盖板,随葬品包括陶器、铜器、玉石器等类。墓葬排列整齐,分组明晰,墓葬的形制大小有别,随葬器物多寡不一,一些墓葬盖板上立有底部制作平齐的长条形卵石,个别墓葬附近还设有陪葬的器物坑,二次葬现象常见。这些情况表明墓地经过了统一的规划,其时代主要为春秋战国时期。与石棺葬同时期的遗迹现象包括石条砌成的方形火塘、柱洞和基槽等房屋设施等。这批资料较大程度的丰富了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的研究内容。

2003年的发掘结束后,营盘山遗址还申报了该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项申报工作受到四川省文物局的肯定和支持。自2003年开始,国家文物批准在营盘山遗址进行为期三年的正式考古发掘,年均发掘面积为1000平方米,我们认真做好现场发掘及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同时,抓紧进行前期试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