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山遗址发掘概况

合集下载

【上古历史】漫谈大禹大禹治水与巴蜀文明

【上古历史】漫谈大禹大禹治水与巴蜀文明

【上古历史】漫谈大禹、大禹治水与巴蜀文明漫谈大禹、大禹治水与巴蜀文明四川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党史地方志办公室谢兴鹏近年来,有不少关于研究巴蜀文化、巴蜀文明的文章,但很少把大禹与巴蜀文化和巴蜀文明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从巴蜀文化巴蜀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大禹、大禹治水及以大禹文化与巴蜀文化、巴蜀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一定意义上讲,大禹、大禹治水和大禹文化对巴蜀文化、巴蜀文明的起源、发展、繁荣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把二者联系起来研究很有必要。

本文就二者之间的关系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大禹治水始于蜀1、禹生西羌在蜀(1)鲧禹先祖封于蜀。

《大戴礼记・帝系》:“青阳降居氐水,昌意降居若水。

”(“氐水”《史记》作“江水”)青阳就是玄嚣,玄嚣一系都活动在中原和北方,昌意一系则多与南方相关。

若水在今四川西部雅砻江,昌意或其子乾荒娶蜀山氏女,而颛顼也生自若水。

《华阳国志・蜀志》云: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

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颛顼之误)。

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

①鲧、禹为颛顼之后,其生于巴蜀应当是可信的。

(2)禹生石纽在蜀之石泉(今北川)。

《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载:“修巳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正义》载:“禹,西夷之人也。

”《史记•六国年表》载: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

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

石纽,在蜀西川也。

”《华阳国志》载:“石纽,古汶山郡也。

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刳儿坪。

”《蜀王本纪》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

”郦道元《水经注》载:“禹生于蜀之广柔县石纽村。

”《唐书•地理志》载:“茂州石泉县治有石纽山。

石泉今属龙安府,山下有大禹庙,相传禹以六月六日生此。

”《锦里新编》载:“刳儿坪,在石泉县南石纽山下。

山绝壁,上有‘禹穴’二字,大径八尺,系太白书。

从营盘山遗址看古营盘山人社会——对哀牢国区境个体区域社会发展水平的分析

从营盘山遗址看古营盘山人社会——对哀牢国区境个体区域社会发展水平的分析

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这一时期 的营盘 山人过着村落聚居 的定居生活 , 他们 的生产 生活器具群水平有 了很大
的进步 , 原始审美观 和原始艺术有 了发展 , 生活质量达到 了一定 的水 准 , 私有制 可能已经萌生 。其所处 的时代 , 约
属父系 氏族公社晚期 , 甚或 已跨人奴隶制社会的大 门, 是哀 牢国形成期较为进步 的区域之一 。他们族属百越族系 , 是今汉藏语系侗傣 语族的先 民中的一 支。 关键词 : 哀牢 国区境 ; 个体 区域 ; 营盘山遗址 ; 营盘 山人 ; 古 社会发展水平 ; 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 2 74 3 K 9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6 8 (0 6)6 0 7 0 10 — 5 72 0 o — 2— 9
Pe p e a d S ce y i c e t Yi g a h n o l n o it n An i n n p n S a
昌宁县地处滇西 , 位于横断山脉纵谷南端的怒
出土的文化遗存 , 对古营盘山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
江与澜沧江之间 , 古为哀牢 国辖地 。文物工作者在 平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
考古调查过程中, 于县境北部 、 中部 、 西部和南部发 现了大量的文物遗存及遗址 , 发掘 出和收集到大量
的石器 、 陶片及青铜器等物 。这些作为哀牢古 国故 地的丰富的文化遗存 , 为研究古哀牢国的形成及发
从 营盘 山遗址看古 营盘 山人社会
— —
对 哀 牢 国 区境 个体 区域社 会 发展 水 平 的 分 析 萧 树 国
( 山市 昌 宁县公 安局 , 保 云南 昌 宁

6 80 ) 7 10
要 : 据营盘山遗址 的考古勘查试 掘出露情况 , 根 结合 附近区域零星 出土的遗存 , 对古营 盘山人 当时 的社会发

营盘山遗址--藏彝走廊史前区域文化中心

营盘山遗址--藏彝走廊史前区域文化中心

营盘山遗址--藏彝走廊史前区域文化中心
陈剑;陈学志;范永刚;蔡青
【期刊名称】《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5(22)1
【摘要】文献记载内容和考古发掘成果表明,在构成藏彝走廊的六条南北流向的大河水系中,岷江上游占居极其重要的地位.茂县营盘山遗址发现了下压奠基人牲坑的广场性质遗迹、各种类型的房址、陶窑、灶坑等现象,出土了陶质雕塑人面像等大量高规格的遗物,初步确认营盘山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的一处大型中心聚落,也是藏彝走廊五千年前的区域文化中心,其周围还分布有十余处中小型遗址.以营盘山遗址为代表的遗存是岷江上游地区一种新发现的以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文化因素为主体成分,同时吸收了多种外来文化因素的地方文化类型.
【总页数】3页(P1-3)
【作者】陈剑;陈学志;范永刚;蔡青
【作者单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阿坝州文物管理所,四川,马尔康,624000;阿坝州文物管理所,四川,马尔康,624000;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茂
县,6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1
【相关文献】
1.困境交织中的史前遗址保护规划探讨——以宜兴市骆驼墩史前遗址保护规划为例[J], 庞骏;张杰;王贵勇
2.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 [J], 赵志军;陈剑
3.史前遗址再放异彩——甘肃大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动工兴建 [J], 程晓钟
4.从营盘山遗址看古营盘山人社会——对哀牢国区境个体区域社会发展水平的分析[J], 萧树国
5.基于遗址价值研究的史前遗址展示体系策划——以龙虬庄遗址为例 [J], 钟彦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重证据”下的古蜀文明发展历程

“两重证据”下的古蜀文明发展历程

“两重证据”下的古蜀文明发展历程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2年第05期古蜀文明因为三星堆、金沙等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金器和古城址而引发极大的社会关注,它在蚕桑、渔猎、治水、神权、礼乐等各方面的历史内涵也日益显露。

有学者认为古蜀文明是与中原地区夏商文明平行发展的另一种早期文明。

2003年,继新津宝墩、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等成都平原古城遗址发掘之后,文物工作者基本结束了对岷江流域茂县营盘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工作。

至此,学者们认为,营盘山、宝墩、三星堆、金沙四址考古成果组合起来,与汉文典籍相关记载相互印证,构建起了一个古蜀文明起源发展的体系。

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与周边民族一样,先秦资料对古蜀族群或方国的记载极少,只能在殷墟甲骨文里找到一些记录。

如卜辞“蜀受年”,为占卜蜀国年度收成的记录,显示殷商时蜀地已进入农耕社会,同时也显示此时中原王朝与蜀国已有联系。

另外,《尚书·牧誓》中所举的助武王伐纣的八国中,蜀为其一,可知其时古蜀国国力已达到一定规模。

系统记录古蜀历史的是汉代扬雄的《蜀王本纪》与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

因两著成书较晚,学术界有人认为两书中的相关记载不足为信,殊不知两著所述均来自作者丰厚的史料积累。

据《汉书·扬雄传》记载,扬雄为蜀郡成都人,“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他曾大量接触蜀地流传的典籍文献,以及民间口耳相传的古史传说。

常璩则为蜀郡江原(今四川省崇州市)人,先为氐人李雄在成都建立的成汉政权的史官,“得遍览先世遗书”,他“强学好问,招还流民中又多有识远方地理与乱离故事者,记问既丰,颇多撰述”(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成汉灭亡后归东晋,入秘阁,掌著作,《华阳国志》就是他此时期整理史学旧作改撰而成。

由此两著所述,自“蚕丛”以下皆当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而蚕丛则是两著共述的蜀之“始王”。

《蜀王本纪》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华阳国志》等书中作“柏灌”),后者名鱼凫。

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跪立神像之谜
专家金们沙首遗先址对出石土像的了一12丝件不跪挂立展石开像了,研让究考。古根据专流家传百的思神不话得或其传说,
古解人。只这有些在跪与神立交石流像的一时丝候不才挂可,能男一性丝身不挂上。也因涂为着在艳古丽人的眼朱中砂,,神灵 是双至手高都无被上反的,缚只在有身裸后体,面手对指神大灵残才缺是,完全有的的崇为敬9根。,有的7根,
基本概况
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礼器,应为 当时成都平原最高统治阶层的遗物。这些遗物在风格上既 与三星堆文物相似,也存在某种差异,表明该遗址与三星 堆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金沙遗址的性质,目前推测 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但由于出土了大量玉、石器半成品 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遗迹的可能。
像的表情上也有所体现。他们土大的多这表种情赤痛裸苦的不安石,像甚在至中诚原惶文诚明恐中。所
不过,从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和周围的大型建筑、重要遗 存来看,蜀风花园所在区域很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时期成都 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遗址出土的玉戈、玉瑗表明,金 沙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 文化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成都金沙遗址 博物馆
金沙遗址,世界文化 遗产(预备名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国家AAAA级旅游 景区,国家一级博物 馆,国家考古遗址公 园。
前1700—前1200年左右成都平原进入三星堆文化时期。形成了具有自身鲜 明特色的发达的青铜文化。约相当于华夏族记载中的鱼凫朝时期。以三星堆为中 心的古蜀国作为长江上游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是古蜀文明形成阶段 中的强盛时期。 十二桥文化
十二桥文化约在前1200—前600年,三星堆在前1000年左右被废弃,文化中 心转移到了成都平原的中心,是四川盆地青铜时代中期的一个考古学文化。十二 桥文化承袭了大量的三星堆文化因素,又包含着许多新的文化因素,文化范围分 布非常广泛。其中金沙遗址是三星堆遗址消亡以后,成都平原上新崛起的一个政 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是古蜀王国另一个都邑所在,十二桥文化是古蜀 文明发展阶段中的又一个辉煌。约相当于华夏族记载中的杜宇时期。

博物馆重建新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

博物馆重建新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

博物馆重建新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征求意见稿)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概况 (1)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1.3项目背景 (3)1.4项目编制依据及范围 (5)1.5结论与建议 (6)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2.2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与紧迫性 (11)第三章项目的需求分析和功能定位 (13)3.1**博物馆现状 (13)3.2需求分析 (15)3.3需求预测 (17)3.4功能定位 (19)第四章场址选择及建设条件 (20)4.1场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20)4.2场址位置 (21)4.3场地现状 (21)4.4建设条件 (22)4.5市政配套条件 (26)第五章博物馆工艺设计要求 (27)5.1工艺设计的任务 (27)5.2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 (27)5.3总体工艺流程 (30)5.4文物藏品的收藏与保护 (31)5.5陈列展览设计要求 (33)5.6传承教育区 (37)5.7文保科研区 (39)5.8配套服务 (39)第六章项目的规模测算和建设内容 (41)6.1建设规模的测算 (41)6.2建设内容 (42)6.3面积分配表 (47)第七章博物馆布展方案设想 (50)7.1布展方案概况 (50)7.2布展具体内容 (50)第八章建筑设计方案 (56)8.1博物馆建筑设计构思 (56)8.2建筑设计目标 (56)8.3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57)8.4设计方案 (60)8.5方案比选 (68)第九章公共基础配套设施 (70)9.1结构 (70)9.2电气 (72)9.3空调通风 (76)9.4给水排水 (80)9.5智能化系统 (83)9.6安全防范监控系统 (88)9.7多媒体环境及展示系统 (91)第十章消防、劳动安全卫生 (93)10.1消防 (93)10.2劳动安全卫生 (98)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01)11.1项目建设期间的环境保护 (101)11.2项目建成后的环境保护 (102)第十二章节能、节水措施 (105)12.1节能措施 (105)12.2节水措施 (106)第十三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备 (107)13.1工程建设组织保障 (107)13.2组织机构 (107)13.3人员的培训 (109)13.4人力资源配备 (109)第十四章项目的进度安排及招投标 (110)14.1建设工期 (110)14.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10)14.3项目实施进展表 (111)14.4招投标 (111)14.5招投标基本情况表 (113)第十五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114)15.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14)15.2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114)15.3项目总投资 (118)15.4资金筹措 (120)第十六章经济效益分析 (121)16.1经营效果测算 (121)16.2经营收入测算 (121)16.3营业税金测算 (122)16.4运营成本费用测算 (122)16.5经济分析结果 (124)第十七章社会效益分析 (125)17.1社会效益分析 (125)17.2风险分析 (126)第十八章结论和建议 (127)18.1结论 (127)18.2建议 (128)附件:附件一:地震受损房屋建筑修复加固通知书附件二:关于**博物馆建设地震安评的说明附件三:****博物馆灾后重建选址区域考古勘探工作的基本情况说明附件四:已开展项目前期环评相关工作的证明附图:**博物馆新馆建设建筑设计方案彩图册第一章总论1.1 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博物馆重建新馆工程。

试论羌人迁入岷江上游地区的两次重大事件

试论羌人迁入岷江上游地区的两次重大事件

发现八 十余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遗物采集点 , 广泛 分 布在 北 起 松 潘 , 南 到 汶 川 中部 , 西 至 理 县 西
部, 东到茂县土 门一线的广 大地 区。其 中以姜维城 遗址、 箭山遗址 、 营盘山遗址最为著名 。这些早期文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6—0 9
息。
迁入该地区具有多波次、 长时间的特点。但是 , 最具 决定意义 的迁入事件大致可分为两个波次。第一波
姜维城遗址位于汶川县威州镇姜 维城 山上 。 距 次在新石器时代 中晚期 , 他们 的进入奠定 了该地 区 今 5 0 0 0年左 右 。从 文 化 层 及 地表 采 集 的 属 于新 石 史前 人类 活 动 的地 理 范 围和 冉魅 文 明的基 底 。第 二 器 时代 的陶 器 以夹砂 红褐 陶为主 , 泥质 红 陶次 之 , 有 波次在战国时期 , 他 们的进入并 与当地土著 的冉驻 居民融合 , 构架起 了该地区几千年以来相对稳定 的 族群结构 。从各种资料分析 , 羌人 这两波次迁入的
作者简介 : 耿 少将 ( 1 9 6 3 一) , 男, 羌族 ,  ̄ t J r l 汶川人 , 中共阿坝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 研 究方向 : 羌族历史 、 文 化。

阿坝师范 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
加人经人工粉碎 的石英粒、 片岩和页岩粒 , 以手制为
主, 有 少量 慢 轮 制 造 。纹 饰 以绳 纹 为 主 , 划纹次之 , 另有 少 量 的 附 加 堆 纹 、 圆 圈纹 。器 型 皆为 平 底 , 有

早 期 的迁 入
岷 江上 游地 区是历 史上 长 江上 游 地 区和 黄河 上
中国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考古资料显 示, 这里 是一 个 历史 悠久 的地 区 。迄 今 为止 , 当地 已

从古城址特征看宝墩文化来源——兼谈“三星堆一期文化”与“宝墩文化”的关系

从古城址特征看宝墩文化来源——兼谈“三星堆一期文化”与“宝墩文化”的关系

关于宝墩文化的来源问题,近年学术界进行了比较集中的讨论,主要有东来说、说、[2]东西交汇说运用了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从器物特征的比较研究入手,讲述了宝墩文化与周围文化的关系。

虽然各自的侧重点和结论有所不同,其中也有些图一 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城址分布图□重要遗址■无正式剖面城址○大溪始建的城址屈家岭始建的城址●石家河始建的城址1.阴湘城2.马家院3.城河4.屈家岭5.石家河6.龙嘴7.笑城8.陶家湖9.门板湾 10.叶家庙11.张西湾 12.鸡鸣城 13.青河 14.走马岭 15.鸡叫城 16.城头山(采自《四川文物》2017年第4期)图二 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城址城墙剖面比较图坛和水稻田,还有一个筑城奠基时的人祭坑(图三∶1)。

[13]荆州阴湘城古城,圆形,面积20万平方米,使用年代经过了屈家岭文化早中期,石家河文化和商周时期。

城墙墙心横断面为梯形,高7米,用堆筑方法筑成斜坡状,顶宽6.5米,底宽约30米。

图四 宝墩文化古城址群分布图业发展史上的‘核心’位置”,“早在1988年,湖南澧县彭头山在我国第一次发现9000年以前的稻作遗存,长江中游地区在我国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首次得到学术界的肯定”,长江中游地区早期稻作农业的分布,南到道县玉蟾岩,北到河南贾湖,中心在两湖和江西,这是一定的道理,反映了当前考古学新成果对中国古史的一种新的诠释,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于“九州”中“梁州”的地界,《禹贡》云:“华阳、黑水唯梁州”。

顾颉刚在《禹贡新解》中说:“梁州北以秦岭为界,东至华山,西界无可考,南限于长江,即今四川盆地地区”。

图八 “三星堆一期文化”与“宝墩文化”分布图及进入成都平原路线图等多种因素看,它的主人很有可能是传说中的另一代蜀王——“柏灌氏蜀王”。

它们曾与“蚕丛氏蜀王”并存过一段时间,后期则被逐步融入。

石棺葬的起源与族属

石棺葬的起源与族属

石棺葬的起源与族属摘要:石棺葬最早出现在辽西的红山文化和西北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其各自独立起源,在当地亦非主流葬俗。

约商周之际,典型石棺葬出现在川西北的岷江上游地区,很快成为流行葬俗,其随葬器物显示浓郁北方草原色彩,这使学界久将岷江上游石棺葬来源指向西北氐羌民族。

近年考古发现表明,自公元前4千纪始,甘肃南部史前文化便向川西北迁徙,石棺葬传入岷江上游,并渐扩至川西南、滇西北、藏东等地。

云南元谋、永仁等地发现年代偏早的石棺葬,其与川西北地区石棺葬显非同一系统,族属亦不相同。

其在西南地区的文化演进过程中的角色,值得关注。

一、死亡,这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古老哲学命题。

古往今来,人类也因此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丧葬规则和礼俗,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文化。

最早有意识为死者举办丧礼的行为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考古发现,尼安德特人(Hom oN eanderthal ensis)已出现为死去亲人举办葬礼,并将随葬品(食物、工具、饰物等)放入墓穴,甚至在尸体上摆放鲜花、抛洒赤铁矿粉。

与尼人共存了很久的现代人(Anatomically Modem Humans)在距今13万年前出现在非洲。

在地中海东岸利万特(Levant)的Qafzeh洞穴发掘出一批距今10万年左右的现代人墓葬,也显示出进步的丧葬行为。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的丧葬方式日趋复杂且规范化,并逐渐形成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族群差异。

总体上看,在一般的河谷平原长期实行土葬,后来逐渐出现木制棺椁葬具。

但在有些丘陵山地,由于生活空间的狭窄或土地资源匮乏,人们不得不在山崖凿挖墓穴或开采石材营建墓穴。

可见,人类的丧葬方式和墓葬结构一方面要受到固有传统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各自生活区域的环境和资源有着密切关系。

二、石棺葬是一种独特的墓葬形式。

中国境内的石棺葬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自东北向西北、再折向西南这条弧状地带上。

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石棺葬出现在两个地区:一个是东北的辽河上游(辽西、内蒙古东南部及河北北部);另一个是西北的黄河上游(甘肃和青海)。

5.良渚文化

5.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一、考察发掘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已相当进步。

稻谷有籼、粳稻之分,并普遍使用石犁、石镰。

良渚文化手工业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都达到较高水平。

尤其是琢制的玉器,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美,均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

玉器上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5]二、文化命名1936年,施昕更在良渚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1938年,出版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遗址初步报告》。

施昕更成为良渚遗址的第一个发现者,是探索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先驱。

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称。

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使人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礼器,将长期被视为“周汉古玉”的良渚玉器放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标,自此,长期以来笼罩在良渚玉器上的神秘面纱被撩开了。

在前一阶段考古诸多发现的启示下,浙江考古工作者在良渚、瓶窑一带相继发现了反山显贵者墓地,瑶山、汇观山祭坛与墓地,莫角山巨型建筑基址,塘山“土垣”等大型遗址,以及一大批良渚时期的村落遗址和墓地。

目前已发现各类遗址135处,它们共同构成了分布密、类型多、规格高的遗址群落。

学者们称之为“良渚遗址”,它是整个良渚文化的中心,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片“圣地”。

2007年,考古学家又发现以莫角山宫殿为中心的四周还有一圈环绕的城墙。

这个大发现标志着在七十年考古历程中,继发现良渚遗址、命名良渚文化后的又一个重要的阶段——确立了良渚文明。

遗址发现5月,西湖博物馆对杭州一个叫古荡的遗址进行发掘,当时在西湖博物馆工作的施昕更先生也参加了这次发掘,在整理出土器物过程中,有几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特别是一件有孔石斧,引起了施昕更先生的注意,这种石斧在他的家乡良渚一带盗挖文物之风盛行,尤其是盗挖玉器,因此,在盗坑附件常散落着一些石器及陶片,施昕更先生从小生长在良渚,对当地的"掘玉"耳濡目染,有深刻的印象。

长江中上游史前玉器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长江中上游史前玉器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长江中上游史前玉器的起源与初步发展田广林;蔡憬萱【摘要】In the study of the past ,about the origin ofjade ,scholars’mainstream view is that jade began in the era of Yangshao culture .In fact as early as in about 8000 years ago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 has produced jade ;in the Big Creek Culture period of about 7000 years ago ,as slit rings ,arc-shaped pendants ,pendants ,discs and ring devices appeared ,and prehistoric jades won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Rich jad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show that the area of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birthplace of Chinese jade cul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rehistoric jades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age in the academic area .%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本区玉器的起源,学者们的主流看法是始于仰韶时代的大溪文化。

德宏抗战文物概况

德宏抗战文物概况

德宏抗战文物概况一、丰功伟绩滇西抗战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者不断制造事端,在侵占我国东三省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平津、淞沪先后陷落,1932年10月广州失陷,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大片国土沦丧,沿海交通被封锁。

自此,由云南经缅甸、越南的交通线,成为支援中国抗战的主要国际通道。

1938年初数十万滇西民工日夜赶修滇缅公路,1月动工,8月通车,上千名南洋华侨机工共赴国难,投入滇缅公路抢运,大批国际援华抗战物资经此源源不断运入。

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生命线。

1911年12月太平洋战阵爆发,日本大举南进,相续占领南洋及泰国、越南,滇越铁路被截断,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交通线。

1942年初,日军为了截断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断绝国际对华援助,向缅甸发动全面进攻。

驻缅英军节节败退。

应英方请求,中国远征军派出3个军10万余人,仓促入缅援助英军阻击日寇,因友军一味败逃,不配合作战,远征军因指挥失误,战事失利、损失惨重,被迫辗转撤回滇西、滇南,一部分退入印度。

至5月上旬,日军占领缅甸大部分领土,5月3日侵入我国西南国门畹町,4日侵占芒市、龙陵,5日窜至怒江惠通桥。

10日侵占腾冲。

我国云南省怒江以西的腾龙边区,包括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全部辖境共约两万余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从此沦入日本法西斯的铁蹄之下,滇西地区由此变成了日寇进攻中国大后方的抗战主战场之一。

为了保卫中国大后方的安全,确保中国抗战的唯一生命线——滇缅公路的通畅,中国军队沿怒江设防,形成隔江对峙局面,在长达两年零八个月的滇西抗战中,滇西沦陷区各族人民与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斗争,在大盈江两岸,在瑞丽江畔,在景颇山寨、在傣家村寨,到处涌现出各族抗日儿女。

到处摆开了打击侵略者的战场,德宏地区各民族群众,同仇敌忾、团结奋战,配合及支援远征军和各地抗日游击队向侵略者发动了上百次敌后武装斗争,有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1944年春,为了打通中印(史迪威公路)及滇缅公里,配合中国驻印军队及同盟军反攻缅甸,中国远征军以两个集团军16万人的兵力,从5月11日开始发起滇西反攻战,在滇西各族人民的全力配合下,进行了强渡怒江,围攻腾冲,强攻松山,争夺龙陵、平嘎,追歼日军于芒市、全歼黑山门守敌等重大战役,经过255天的浴血奋战,歼敌2万余人,我方伤亡6万,1945年1月27日远征军与反攻缅甸的同盟军会师中缅边境之芒友,至此收复滇西全部领土并将日寇赶出我国西南国门。

《四川地方史》课件第二讲 上古四川

《四川地方史》课件第二讲 上古四川
第二讲 上古四川
第一节 四川的古人类
一、四川境内的旧石器文化遗存
1、巫山人:直立人巫山亚种,距 今约201~204万年。巫山人化石是 中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 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发展进程,填 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空白,否认 了亚洲直立人是非洲扩散而来的观 点。
巫 山 人 下 颌 残 段
4、西昌礼州遗址
位于西昌市礼州镇。1974—1975年西昌县文化馆、西昌地区博物馆 和四川省博物馆联合对礼州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 代的文化堆积,发掘了一批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出土的文物以陶器 和石器为主,陶器皆为火候较低的夹沙陶,反映了礼州遗址的原始性。 陶器以罐、钵、盏、杯为大宗,出土的双联罐和提梁桶造型别致,构思 精巧,堪称精品。出土的半月形石刀反映了礼州遗址与中原新石器文化 的联系。礼州遗址的时代距今3000多年,是目前凉山境内已经发掘的时 代最早的古代文化遗存,也是金沙江中游地区已发现的重要新石器时代 遗址之一。礼州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凉山早期文化揭开了第一页,对于研 究金沙江中游地区的古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以礼州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特殊,具有区域代表性, 考古界按学术界惯例以礼州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命名为礼州新石器 文化类型。
1、巫山大溪遗址
大溪遗址位于长江瞿塘峡南侧,1959~1975年曾进行了3
次大规模的发掘,总发掘面积达57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08
座。大溪遗址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期至父系氏族公社的萌 芽期阶段,年代约为公元前4400~公元前3300年。 遗址内发
现有为数众多的房址、墓葬等遗迹,并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
4、1963年秋,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四川大学 考古研究室主任冯汉骥教授率考古队到月亮湾燕家 住宅进行发掘。 5、1980年开始,四川省文管会、四川省博物 馆、四川大学联合在三星堆村重点发掘,在12平方 公里范围内进行了九次发掘,取得重大发现,终于 揭开了三星堆文化之谜。发掘出玉器和陶器数百件、 房屋基地18座、灰坑3个、墓葬4处。 6、1983年3月至1984年5月,四川大学考古研 究室林向副教授主持发掘,又发掘出房屋遗址 9个, 灰坑101个,陶片10万多块,铜、陶玉、石器、漆 器500余件。

浅析明清时期花溪营盘遗址的延续及废置

浅析明清时期花溪营盘遗址的延续及废置

浅析明清时期花溪营盘遗址的延续及废置作者:陈亮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6期摘要:营盘,是一种军事防御性建筑,多数营盘修建在易守难攻又便于取材的独立山头,以毛石砌筑,平面依山就势布局。

在花溪,当地人多以“屯”来称呼营盘,屯堡和营盘没有严格的界限。

原隶属于花溪的营盘,起源于明初军事屯田。

在往后的“平播战争”、“三藩之乱”和“咸同起义”中,花溪营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之后又逐渐被废止。

整理文献时,发现部分特定因素导致营盘的使用性质在这期间出现了三次变化,耐人寻味。

结合贵阳市花溪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和田野调查资料,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明清时期;花溪;营盘遗址;延续;废置明代中央政权为了加强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明永乐十一年(1413)设立贵州布政使司,在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均设置驻有重兵的卫,在各卫下设所、屯、堡等,同时在交通较差地区又分封新土司。

清朝为了直接管辖地方土司,在贵州普遍推行府、厅、州、县的行政建置,官吏由朝廷委派,同时在基层遍行乡、保、甲的基层政权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地方土司势力的扩张。

中央政权与地方土司之间每次矛盾的爆发,均有新的营盘出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移民的到来、茶马互市的疏通,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在贵州得以广泛传播,从而导致中央政权、土司、当地人民之间的利益争斗不断涌现,这是营盘延续的因素。

每次战乱的平息和矛盾性质的变化,这些地方的营盘就会失去原有的功能,营盘随即被废置。

一、明代花溪营盘的发展明军南下,在贵州设贵州卫、贵州前卫等20卫,在各卫下设所、屯、堡等屯田驻军,同时在土司地区设置流官吏目,还起到对土官等进行监督的作用。

正统三年(1438),在金筑安抚司设置流官同知一员,因为巡按御史陈嘉谟奏称“夷民苦于卫官、土官侵渔故也”洪武“二十三年春正月……庚辰,贵州蛮叛,延安侯唐胜宗讨平之……唐胜宗督贵州各卫屯田。

” 明代洪武年间,屯军数量达到高峰。

子长市营盘山战斗遗址观景台人物建设招标公告[002]

子长市营盘山战斗遗址观景台人物建设招标公告[002]

子长市营盘山战斗遗址观景台人物建设招标公告子长市营盘山战斗遗址观景台人物建设招标公告子长市营盘山战斗遗址观景台人物建设项目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英勇烈士和民族英雄,并向广大市民传达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价值,现正式向社会公开招标。

一、项目背景营盘山战斗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是子长市骄傲的历史丰碑。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提倡爱国精神,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的营盘山战斗遗址观景台,市政府决定进行人物建设工程。

二、建设目标1. 塑造真实、形象、生动的纪念人物形象,通过雕塑、浮雕等形式,栩栩如生地展现抗日英烈的面貌。

2. 突出历史性和艺术性,将人物与纪念碑、陈列馆等相结合,打造出高质量的观景台。

3. 突出教育性,鼓励市民、学生及游客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传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三、工程范围及要求1. 人物形象数量:本工程计划雕塑或浮雕设置五位抗日英雄烈士形象。

2. 制作材料:根据设计要求,建议使用铜、青铜或青石材料,体现纪念品质感。

3. 造型设计:根据史料和历史照片提供的信息,塑造逼真、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突出英勇、坚毅的斗志。

4. 场地布置:根据地形、地势以及观景台的整体设计,合理安排人物造型位置,营造出具有美感与庄重感的环境。

四、申请资格要求1. 具有相关领域的设计和制作经验,能够提供相关作品的设计案例。

2. 具有良好的信誉和资质,未曾因工程质量问题或违法行为受到处罚。

3. 具备保证工期和质量的能力,能够承担相应责任。

五、招标方式本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符合资格要求的单位和个人均可申请参与。

六、招标程序1. 报名注册:符合资格要求者需在招标截止日期前将相关材料提交到市政府采购办公室。

2. 评审与通知:市政府采购办公室将对申请单位及个人进行资格审核,并进行评审。

3. 中标公示:招标结果将在市政府官方网站上公示。

4. 签订合同:中标单位或个人将与市政府签订合同并付款。

七、招标时间及联系方式招标时间:从即日起至二十天后截止联系方式:市政府采购办公室,联系电话:XXX-XXXXXXX通过此次人物建设招标公告,子长市希望能够通过营盘山战斗遗址观景台的建设,激发市民的爱国情怀,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古蜀文明探源系列之一 古蜀之源:茂县营盘山遗址

古蜀文明探源系列之一 古蜀之源:茂县营盘山遗址

古蜀文明探源系列之一古蜀之源:茂县营盘山遗址
陈剑
【期刊名称】《天府新论》
【年(卷),期】2023()1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三星堆遗址一号、二号祭祀坑为代表的系列重要考古成果的公布,国内外学术界对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古蜀文明的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关于古蜀文明渊源的探索工作也一直没有中断。

宝墩遗址等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的考古新成果明确了宝墩文化是三星堆古蜀文明的前身。

【总页数】2页(PF0002-F0002)
【作者】陈剑
【作者单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学术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对茂县营盘山古蜀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构想
2.对茂县营盘山古蜀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构想
3.繁华遗迹神秘的古族文明——三星堆古蜀遗址
4.“都广之野”与古蜀文明——古蜀农耕文化与蚕丛记忆
5.热烈祝贺2006’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古蜀文化节4月28日在郫县隆重开幕!古蜀望丛承载三千年天府之源铸就新郫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茂县营盘山古蜀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构想

对茂县营盘山古蜀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构想

对茂县营盘山古蜀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构想
杨文健;庄春辉;巴桑;李瑞琼
【期刊名称】《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5(22)1
【摘要】营盘山古蜀文化遗址是长江上游地区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它代表了5000年前整个长江上游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本文拟就建设营盘山古蜀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园区的必要性、旅游前景、设计理念、开发举措、规划构想五个方面的问题略抒管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抛砖引玉,进而推进营盘山古蜀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总页数】5页(P4-8)
【作者】杨文健;庄春辉;巴桑;李瑞琼
【作者单位】阿坝州文化局,四川,马尔康,624000;阿坝州文化局,四川,马尔
康,624000;阿坝州文化局,四川,马尔康,624000;阿坝州文化局,四川,马尔康,624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2;F590.3
【相关文献】
1.景观规划在大遗址保护展示中的运用——以洛阳隋唐城大遗址保护展示规划研究为例 [J], 杜春兰;姚威丽
2.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 [J], 赵志军;陈剑
3.对茂县营盘山古蜀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构想 [J], 杨文健;巴桑;庄春辉
4.四川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试掘情况简介 [J], 陈剑;陈学志
5.四川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部分出土文物图片 [J], 陈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盘山遗址发掘概况
2013-01-1416:25|来源:茂县羌族博物馆|作者:格布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细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总数近万件。

茂县营盘山遗址
茂县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陶器
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细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总数近万件。

陶器从陶质陶色来看,以夹砂褐陶、泥质褐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泥质黑皮陶为主。

其中夹砂陶可分为夹粗砂和夹细砂两种,以陶胎夹有颗粒粗大的片岩砂粒的陶片最具特色。

泥质陶的火候均较高,尤其是彩陶片和表面打磨光亮的细泥红陶、褐陶片的硬度更高。

陶片的纹饰种类丰富,包括粗细绳纹(包括交错绳纹形成的网格纹)、附加堆纹、素面磨光、彩陶、绳纹花边口沿装饰、素面、弦纹、瓦棱纹、划纹、复合纹饰(绳纹与附加堆纹组合成的箍带形装饰、绳纹之上饰凹弦纹)、捏塑与刻划相结合的人面像等。

陶器以平底器和小平底器为主,有少量矮圈足器,器形包括侈口罐、深腹罐、碗、钵、高领罐、盆、瓮、带嘴锅、缸、宽折沿器、瓶、纺轮、陶球、穿孔器等。

其中彩陶器的器形有盆、钵、罐、瓶等,彩陶均为黑彩绘制,图案题材有草卉纹、线条纹、变体鸟纹、弧线三角形纹、网格纹、蛙纹等。

石器可分为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石器包括由大型剥离石片稍作加工而成的切割器、砍砸器、杵、石球(弹丸)、网坠等,还有少量个体甚小的燧石片;磨制石器包括斧、锛、长方形穿孔石刀、凿、砺石等。

玉器包括环镯形器等装饰品、璧形器、仿工具及武器类的斧、锛、凿、穿孔刀、箭镞等。

细石器包括大量的石叶、石核,质地以燧石及水晶为主。

骨器包括簪、锥、针、削、箭镞等。

出土文物包括四川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质雕塑艺术品,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人工使用朱砂的遗物,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陶窑址等,出土的彩陶器数量也为四川之最。

同时,又对2000年调查新发现的波西遗址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出土了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特色的彩陶钵、敛口钵等器物,证明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在很早就有文化交流。

2002年还新发现了文化面貌与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相似的沙乌都遗址(年代距今约4500年),以沙乌都遗址为中介,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与成都平原的新石器文化(即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的前身)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从而为探讨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与古蜀文明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新材料。

这些实物资料较为清楚地揭示了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基本面貌,可以初步建立起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距今6000—4500年间)的文化发展序列。

目前基本确认营盘山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之一,其周围还分布着数十处时代相近或略有差异的中小型聚落遗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遗址群。

而以营盘山遗址为代表的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一种新发现的以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文化因素为主体成分,同时吸收了多种外来文化因素的地方文化类型。

鉴于营盘山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该类型文化遗址中面积最大、考古工作规模最大、发现遗存最为丰富的遗址,故建议此类遗存命名为“营盘山文化”。

从已有的考古工作成果看来,该类遗存的文化遗址目前在四川松潘县、黑水县、茂县、理县、汶川县境内岷江及其支流两岸的河谷台地上均有发现。

此外,还在营盘山遗址清理了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500多年)的石棺葬100余座及同时期的房屋基址多座,出土陶器、铜器、石器等类文物上千件,较大程度地丰富了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的研究内容。

经勘探发现,在遗址总面积15万平方米范围内还分布有近6万座规格各异的石棺葬,该墓地的规模属国内罕见。

以营盘山遗址为中心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一,它是迄今岷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规模最大、出土遗存最为丰富的考古工作,是一项填补学术空白的重大突破,极大地丰富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内容,是四川地区乃至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成果。

使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内涵能够得以基本明确,并可以建立起本地区距今6000——45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初步序列。

将阿坝州的历史上溯至6000年前,使阿坝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厚重感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增强。

第二,营盘山文化为研究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及融合情况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它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据较为独特的重要地位。

第三,营盘山遗址是距今5000年前岷江上游地区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其周围还分布着数十处时代相近或略有差异的中小型聚落遗址,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遗址群,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聚落体系,如此规模的遗址群在长江上游地区极为少见。

同时,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营盘山遗址也是长江上游地区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它代表了5000年前整个长江上游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

第四,岷江上游地区已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波西遗址、距今5500——5000年的营盘山文化和距今4500年的沙乌都遗址,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发展体系。

而成都平原目前发现有距今4500——3800年、以史前古城遗址群为代表的宝墩文化,距今3500——3200年、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两地文化的发展演进一脉相承,它们都是璀灿的巴蜀文明的组成部分。

营盘山遗址群不仅将巴蜀文明的历史渊源推进至6000年前,也为探索辉煌的三星堆和金沙文明的源头提供了新的线索,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营盘山还是一处规模宏大、分布密集、延续时间甚长的石棺葬墓地。

本次发掘还在营盘山遗址范围内清理石棺葬150余座,出土陶器、铜器、玉石器等类文物上千件。

根据已发掘单位面积内石棺葬的排列密度推算,营盘山遗址15万平方米范围内分布的石棺葬总数可达数万座,堪称国内罕见。

从本次发掘清理的150余座石棺葬来看,墓葬间不见叠压打破现象,石棺葬底部均为铺设石板,仅使用侧板和盖板,随葬品包括陶器、铜器、玉石器等类。

墓葬排列整齐,分组明晰,墓葬的形制大小有别,随葬器物多寡不一,一些墓葬盖板上立有底部制作平齐的长条形卵石,个别墓葬附近还设有陪葬的器物坑,二次葬现象常见。

这些情况表明墓地经过了统一的规划,其时代主要为春秋战国时期。

与石棺葬同时期的遗迹现象包括石条砌成的方形火塘、柱洞和基槽等房屋设施等。

这批资料较大程度的丰富了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的研究内容。

2003年的发掘结束后,营盘山遗址还申报了该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项申报工作受到四川省文物局的肯定和支持。

自2003年开始,国家文物批准在营盘山遗址进行为期三年的正式考古发掘,年均发掘面积为1000平方米,我们认真做好现场发掘及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

同时,抓紧进行前期试掘
及发掘资料的整理工作,完成正式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力争尽快在权威出版社出版大型发掘报告专著。

自2003年开始,组织各种规模、各种专题的专家论证研讨会,对考古成果进行科学研讨并予以权威认证。

同时,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营盘山文化进行全面宣传和深入报道,使该项考古成果的社会效益得以较大程度的发挥。

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研究工作,目前已与北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达成了合作研究的意向协议,即将进入实施阶段。

距今5000年前的营盘山文化的主人是今天汉、羌、藏等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阿坝州,也是四川省乃至长江上游地区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它极大地丰富了阿坝州旅游资源的人文内涵,为阿坝州的旅游开发增添了新的资源。

相信经过各界的通力协作、全力打造,将会使营盘山文化这一品牌所应有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得以全面实现。

责任编辑:热麦卓什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