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 (8)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以及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代谢、毒性和副作用等方面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药物的机理、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药效学和毒理学等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包括药理作用、药效和作用机制等。
2.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主要包括吸收动力学、分布动力学、代谢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等。
3. 亲和力(Affinity):指药物与其靶点(如受体、酶)结合的能力。
亲和力越高,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结合越紧密,作用越强。
4. 选择性(Selectivity):指药物对作用靶点的选择性。
选择性药物主要作用于特定的靶点,减少对其他靶点的影响,从而降低副作用。
5. 效价(Potency):指药物对生理或病理变化产生效应的强度。
效价越高,所需的药物剂量越小。
6. 最大效应(Efficacy):指药物在最大剂量下能够产生的最大疗效。
最大效应与药物的剂量和受体数量相关。
7.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特定途径进入循环系统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越高,药物的有效浓度越大,作用效果越好。
8. 安全性(Safety):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对患者的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药物的毒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9. 半衰期(Half-life):指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一般来说,药物的半衰期越长,其作用时间越长。
10. 毒理学(Toxicology):主要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毒理学研究不仅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还包括药物的致畸作用和致癌作用等。
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评价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在药物的设计、开发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这些药理学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药物(drug)是指用以预防。
诊断及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理的规律。
护用药理学(pharmacologyinnuring)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作用(action)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效应(effect)是指药物的初始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在功能和形态上的变化,是机体对药物反应的表现。
治疗作用(therapeuticaction)符合用药目的,能够防治疾病,有利患者康复的药理作用对因治疗(etiological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疾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的治疗对症治疗(ymptomatic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不良反应(adverereaction)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反应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副作用(idereaction)药物所固有的,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
后遗效应(reidual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停药反应(withdrawal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
量效关系(doeeffectrelationhip)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大。
阈剂量(threholddoe)刚刚能引起药效的剂量。
又称最小有效剂量。
治疗量(therapeuticdoe)大于阈剂量能产生治疗效果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又称有效量或常用量。
极量(ma某imaldoe)介于治疗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能引起最大效应而不至于中毒,又称最大治疗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含英文)
1.药物(drug)是指能够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和(或)细胞代谢活动,用于疾病的治疗、预防和诊断,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化学物质。
1.Drugs are chemicals that alter the function of living systems by interactions at the molecularlevel and can be used to prevent, diagnose and treat disease.2.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3.副作用( side effect)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4.毒性反应(toxic effect)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在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6.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其临床表现包括免疫反应的各种类型。
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或药物代谢产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或辅剂。
7.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reaction)是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生了变化。
特异质反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或出现与在常人不同性质的反应。
10.依赖性(dependence)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出强迫要求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总论1.药物(drugs):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4.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药物作用: 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6.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8.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9.局部作用: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10.全身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坏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11.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12.对因治疗(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13.对症治疗(治标):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4.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15.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6.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7.急性毒性: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18.慢性毒性:因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19. 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20.继发性发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效果。
21.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22.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23.受体: 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及整合功能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24.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25.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名词解释大全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2.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3.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
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6.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清除速度。
7.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8.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9.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即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3.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又称药效学(P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又称药动学(PK),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离子障(ion trapping):分子状态(非解离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
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6.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7.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8.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9.排泄(excretion):是药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
10.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也称首过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或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指药物经过肠黏膜及肝脏是被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1.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从一种组织向另一种组织转移的过程。
12.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某些药物在肝与葡萄糖等结合,随胆汁排入小肠后被水解,游离的药物可被重吸收,这称为肠肝循环。
13.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指血中药物消除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降低按某一恒定比重进行消除,所以又叫恒比消除。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4.称药效学。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药效学1.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2.全身作用:药物被吸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分而产生的作用。
3.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
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4.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
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5.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7.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8.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
9.后遗反应:后遗反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0.继发反应:是指使用药物治疗后随之而引起的反应。
11.特异质反应:由于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于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某些常人不同的反应。
12.药物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所引起的对药物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13.剂量:一般指药物每天的用量。
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14.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刚能效引起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即效能1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含英文)
药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言1.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or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5. 发现新药根据实验药物的来源,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充分了解未知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及特点。
6. 评价新药经过科学、严格的实验设计,并与已上市的公认的有效药物进行比较,客观评价有效化合物的优劣,从而决定取舍。
7. 一般药理学研究对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进行研究。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物质对机体伤害作用的科学。
第二章药效学1.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2. 药物效应(drug effect)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5. 局部作用(local action)药物无需经过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6. 全身作用(general action)吸收作用、系统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环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7. 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8.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9.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治标,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0. 副作用(side effect)副反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1.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药剂量过大or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首关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首关效应(first passeffect):从胃肠道吸取入门静脉系统旳药物在达到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旳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旳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2、排泄(excretion):排泄是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旳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旳过程,是药物体内消除旳重要构成部分。
3、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较强旳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旳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取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旳循环称肠肝循环。
4、半衰期(half life):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旳时间。
其长短可以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5、清除率(clearance,CL):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旳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旳总和。
6、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volume of distribution,d V):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
7、生物运用度(bioavailability,F)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取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旳相对量。
8、药物不良反映(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旳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旳反映统称为药物不良反映。
9、副反映(side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浮现旳与治疗无关旳作用(固有、可预知、较轻微)。
10、毒性反映(toxic reaction):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旳危害性反映,一般较严重。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两个方面。
3.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4.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又称药效学。
5.首过消除: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在胃肠道或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首关消除)。
6.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和保泰松等均属于肝药酶诱导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减弱。
7.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和丙磺舒等均属于肝药酶抑制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减弱,从而降低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增强。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9.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0.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1.清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12.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为生物利用度。
13.治疗效果: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4.不良反应: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
15.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重要研讨机体对药物的感化及其感化纪律,解释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研讨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更.6 不良反响:因为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感化,一些与治疗无关的感化有时会引起对病人晦气的反响.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旌旗灯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辨认四周情况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资,起首与之联合,并经由过程中介的信息放大体系,触发后续的心理反响或药理效应.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逝世量(LD50):50%的试验动物逝世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用量(ED50):50%的试验动物有用时对应的剂量.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必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平日以毫克计).10.1高兴药:凡能使机体心理生化功效加强的药物.10.2克制药:凡能引起功效运动削弱的药物.11.1冲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涵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联合冲动受体产生效应.11.2拮抗药:能与受体联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涵活性的物资.12 肝药酶:肝细胞的腻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体系,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13 生物运费用: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运用的程度,包含进入全身血液轮回的剂量和速度.14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须要的时光.15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接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经由过程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经由过程肝脏时大部分被损坏,进入血液轮回的有用药量削减,药效降低的现象.17 耐受性:指药物中断多次运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削弱,必须不竭地增长用量才干达到本来的效应.18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感化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感化就显著降低.19 协同感化:协同感化是指不合激素对统一心理效应都施展感化,从而达到加强效应的成果.20 反跳现象:长时光运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根本掌握或临床治愈后忽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 21 化学治疗:对所有病原体,包含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22 抗菌谱:系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克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规模.23 二重沾染:又称反复沾染,系指在一种沾染的进程中又产生另一种微生物沾染,平日因为运用抗菌药物所诱发.24 胆碱危象:即新斯的明过量危象,多在一时用药过量后产生,除上述呼吸艰苦等症状外,另有乙酰胆碱蓄积过多症状:包含毒碱样中毒症状(吐逆.腹痛.腹泻.瞳孔缩小.多汗.流涎.气管渗出物增多.心率变慢等),烟碱样中毒症状(肌肉震颤.痉挛和压缩感等)以及中枢神经症状(焦炙.掉眠.精力错乱.意识不清.描搐.晕厥等).25 水杨酸反响:水杨酸样反响:系指水杨酸纳和乙酰水杨酸等引起的反响,当大剂量运用该类药物时,可消失头痛,眩晕,恶心,吐逆,耳鸣,视听减退,重者消失精力错乱,皮疹,出血等症状,称为水杨酸样反响.26 首剂现象:又称首剂分解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因为肌体对药物感化尚未顺应而引起不成耐受的强烈反响.27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指对处于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期(G1.S.G2.M)或是休止期的细胞(C0期)均具有杀灭感化的药物.它们大多能与细胞中的DNA联合,阻断其复制.从而表示其杀伤细胞的感化.28 细胞周期特异性生物(CCSA):仅对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周期中某一期细胞有杀灭感化的药物.29 金鸡纳反响:轻者消失耳鸣.掉听.胃肠不适,轻微者右消失头痛.皮肤潮红.复视.羞光.视色障碍.谵妄.神志不清.精力掉常.31 完整冲动剂: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内涵活性,能与受体联合产生最大效应.32 部分冲动剂:具有必定的亲和力但是内涵活性低,与受体联合之后只能产生较弱的效应.33 自动转运:某些物资(如Na+.K+)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细致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进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自动转运.自动转运的特色是:必须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须要能量.34 自动转运:包含单纯集中和易化集中两种情势. (1)单纯集中: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资由高浓度的一侧通细致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进程.(2)易化集中: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资在特别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细致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进程.34 一级动力学清除:药物的清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光内清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35 零级动力学清除:单位时光内清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权衡清除动力学.36 房室模子:药物可按其在血浆清除的速度分成一室模子或二室模子的药物.(1)一室模子:是假定药物进入体轮回后在体内的散布是瞬即均衡的.(2)二室模子:是假定身材由一个中心室和一个周边室相衔接的模子,药物进入体轮回后,向中心室的散布是瞬即均衡的,但进入周边室则有一个散布进程,须经一准时光才干同中心室保持均衡.药理学名词解释1.副感化:因为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运用做治疗目标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响.2.治疗感化:凡相符用药目标或能达到防治疾病后果的感化.3.停药反响:是指忽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响.4.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己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5.毒性反响: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产生的伤害性反响,一般比较轻微.6.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运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迟钝性降低,也称抗药性.7.依附性:是在长期运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心理性的或是精力性的依附和需求,分心理依附性和精力依附性两种.8.成瘾性:是指运用某些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会消失轻微的心理机能的杂乱和戒断症状.9.习惯性:中断用药后,病人对药物产生精力上的依附性.10.受体向上调节:中断运用受体冲动药,使受体数量削减.11.受体向下调节:中断运用受体拮抗药会使受体数量增多.12.受体脱敏:是指在长期运用一种冲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冲动药的迟钝性和反响性降低的现象.13.受体增敏:是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冲动药程度降低或长期运用拮抗药而造成.14.效能:在量反响中,中断增长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中断上升,反应药物的内涵活性.15.效价(效应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响(一般采取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16.治疗指数:是指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用以暗示药物的安然性.17.化疗指数:是权衡化疗药物临床运用价值和安然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可用动物试验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暗示. 18.生物运费用:是指经由肝脏首关清除的药物能被接收进入体轮回的相对量和速度,用F暗示:F=A/D×100%.19.半衰期:平日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须要的时光.20.冲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涵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归并冲动受体而产生效应.21.拮抗药:能与受体联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涵活性(a=0)的药物.22.css:暗示稳态血药浓度(坪值),即按一级动力学清除的药物,在以恒速恒量给药后,经由5个半衰期后,给药速度与清除速度达到均衡,血药浓度处于稳固在必定程度的状况.23.首关清除:药物接收后经由过程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初次经由过程肝脏就产生转化,削减进入体轮回的量,又称首关效应. 24.肝肠轮回:被渗出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品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渗出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接收经肝脏进入血液轮回,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轮回.25.二重沾染:又称菌群瓜代症,指长期运用某种广谱抗生素,可使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均衡产生变更,迟钝菌被克制,耐药菌乘机大量滋生,造成新的沾染.26.抗菌后效应:将细菌吐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造就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准时光规模内(常以小时计)细菌滋生不克不及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生素后效应. 27.零级动力学:是指清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一准时光清除必定量,即恒量清除.28.一级动力学:是指药物的清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成必定比例,即恒比清除.29.调节痉挛:当动眼神经高兴或运用拟胆碱药毛果芸喷鼻碱时,环状肌向瞳孔中间偏向压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长,从而使远处物体不克不及成像在视网膜上,故视远物时隐约不清,只合适视近物.30.调节麻木: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懈而退向外缘,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成扁平,其折光度降低,故不克不及快要距离物体清楚地成像于视网膜上,造成视近物隐约不清,只适于看远物,这一感化称为调节麻木.32.部分冲动药: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仅有较弱的效应力的药物.33.不良反响:凡与用药目标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苦楚的反响.34.pKa:是指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溶液中50%解离时的溶液PH 值.35.半数致逝世量:是指使试验动物半数逝世亡的剂量或浓度.36.表不雅散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散布达到均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散布时所需体液容积.37.停药分解征:接收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药后忽然停药可产生停药症状.38.内涵拟交感活性:有些B受体阻断药具有部分冲动药的受体动力学特点.它们除有阻断B受体感化外,尚对B受体有部分冲动感化.39.冲动剂:即能与受体联合又有内涵活性的药物.40.早后除极:是指在完整复极之前的2或3相中产生的除极,重要由Ca2+内流增多所致.部分药理学名词解释PAE:(抗生素后效应)细菌和药物短暂接触后,药物浓度低于MIC或消掉,细菌发展仍然受到中断性克制的效应.PD50:抗沾染药呵护50%的动物免于逝世亡的剂量.化学治疗:是指用化学药物克制或杀灭体内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清除或缓解由他们所引起的疾病.抗菌药:由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及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药物的总称.抗菌谱:药物克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规模.抗菌活性:才能MIC:(最低抑菌浓度)可以或许克制造就基内细菌发展的最低浓度.MBC:(最低杀菌浓度)可以或许杀灭造就基内细菌发展的最低浓度.耐药性: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迟钝性降低甚至消掉.不良反响:与治疗无关的感化,有时会引起对病人的晦气的反响,与用药目标无关.冲动剂:既有亲和力又有内涵活性的药物.拮抗剂:对受体有亲和力,但没有内涵活性,联合后非但不产生生物效应,还使冲动剂不克不及与受体联合施展生物学感化.竞争性拮抗剂:拮抗剂与冲动剂竞争雷同的受体,可逆,与冲动剂合用效应取决与二者浓度,亲和力.非竞争性拮抗剂:不争取雷同的受体,但与受体联合后可妨害冲动剂与受体联合,不成逆.量效关系:药物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的大小或浓度高下成必定关系.量反响:在个别上反响的效应强度,并以数量的分级来暗示.效反响:在某一群体中,某一效应的消失,以阳性反响消失的频率或%暗示.LD50:半数致逝世量 ED50:半数有用量药峰浓度Cmax:用药后能达到的最高浓度,与剂量成正比.生物运费用:药物制剂被肌体接收的速度和接收的程度的一种器量.表不雅散布容积:药物散布在规模和程度的指标.T1/2:清除半衰期血药浓度降至一半所需时光.。
药理学名词解释
8.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atypical antipsychotic agents):近年来问世的一些抗精神病药物。和传统的吩噻嗪类和氟哌啶醇药物不同,其拮抗多巴胺受体的作用较弱,可能是产生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的双相调节作用,其锥体外系的副反应较少,具有明显治疗精神病阳性和阴性症状的作用。代表药物如氯氮平。
1、
7.锥体外系反应(effects of extrapyramidal system,EPS):锥体外系指在中枢锥体系以外的连接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网状结构及神经元的神经束和传导系统。是一套复杂的神经环路。锥体外系的反应指震颤麻痹,静坐不能、急性张力障碍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的症状,常是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
15.抗胆碱药(anticholinergic drugs):即胆碱受体拮抗剂(cholinoceptor antagonists),主要是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受体的相互作用的药物。
16.非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nondepolarizing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又称非去极化型肌松药,属于N2胆碱受体拮抗剂。此类药物和ACh竞争,与运动终板膜上的N2胆碱受体结合,因无内在活性,不能激活受体,但是又阻断了ACh与N2受体结合及去极化作用,使骨骼肌松弛,因此又称为竞争性肌松药。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1.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生理功能、生化过程及病理状态,可以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但对用药者无害的物质,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生物体(包括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学,pharmacokinetics):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3.ADME系统:药物自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几个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肝脏是主要的代谢场所,肾脏是主要的排泄排泄器官。
4.吸收:指药物从用药部位向血液循环中转运的过程。
5.药物的转化: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
又称生物转化。
6.首关效应: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因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关效应。
●特点:首关效应的程度与肠黏膜及肝脏的酶活性成正比。
●降低首关效应的方法:改变给药途径。
7.肝药酶: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内质网中。
●药酶诱导剂:使肝药酶活性增强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使肝药酶活性降低的药物。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泄的结合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再吸收回肝脏称肝肠循环。
有肝肠循环的药物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9.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指药时曲线与坐标轴围成区域,其表示一段时间内药物在血浆中的相对累积量。
10.一级动力学消除(恒值,半衰期恒定,为线性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比例消除;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药时曲线是直线,为等比消除。
11.零级动力学消除(非线性动力学,恒量消除,如静脉注射):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药时曲线非直线,为等量消除。
12.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其意义是:●反映药物消除的快慢和能力●预测药物达到稳态时的时间●临床制定和调整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13.表观分布容积(Vd):指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药物应占有体液容积。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指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3、药效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作用和作用机制。
4、药动学:指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5、兴奋作用:指功能活动加强的作用。
6、抑制作用:指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7、局部作用:指未被吸收的药物在用药部位所呈现的作用.8、吸收作用:指药物被吸收之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呈现的作用。
9、选择作用:指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组织器官产生特别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不明显。
10、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是出现的与用药目的不符的作用。
11、毒性反应: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反应。
12、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13、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能激动受体的能力。
14、受体激活药:又称受体兴奋剂,指对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在活性的药物。
15、受体阻断药:又称受体拮抗剂,指与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6、极量:最大治疗量,指治疗量的最大限度。
17、安全范围:指最小有限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18、LD50:指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药物剂量。
19、ED50:指半数动物出现疗效指标的药物剂量。
20、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21、血浆半衰期: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2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剂能被机体吸收的程度。
23、首次通关效应:有些口服的药物在首次通过肝对即发生转化关系,促使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4、药物诱导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增强或合成加速的药物。
25、药物抑制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的药物。
26、药物消除:指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物活性消失的过程。
27、耐受性:指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考研药理学-8
考研药理学-8一、(一) 名词解释(总题数:3,分数:12.00)1.人工冬眠(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氯丙嗪在物理降温配合下,可使体温降到正常范围以下,使机体进入“冬眠”状态。
表现为基础代谢降低,机体对各种病理刺激的反应性降低等。
临床常用氯丙嗪和异丙嗪与哌替啶组成冬眠合剂。
2.锥体外系反应(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锥体外系反应是长期大量应用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引起的副作用,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和静坐不能。
3.抗精神失常药(psychotropic drugs)(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精神失常药是指治疗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类药物。
根据其临床用途分为抗精神失常药、抗躁狂症药、抗抑郁症药和抗焦虑症药。
二、(二) 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三、[A型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4.抗精神失常药是指A.治疗精神活动障碍的药物√B.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C.治疗躁狂症的药物D.治疗抑郁症的药物E.治疗焦虑症的药物5.氯丙嗪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是A.吸收少B.排泄快C.首关消除√D.血浆蛋白结合率高E.分布容积大6.作用最强的吩噻嗪类药物是A.氯丙嗪B.奋乃静C.硫利达嗪D.氟奋乃静√E.三氟拉嗪7.氯丙嗪的禁忌证是A.溃疡病B.癫痫√C.肾功能不全D.痛风E.焦虑症8.常用于治疗以兴奋躁动、幻觉、妄想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是A.氟哌啶醇√B.氟奋乃静C.硫利达嗪D.氯普噻吨E.三氟拉嗪9.氯丙嗪可引起下列哪种激素分泌A.甲状腺激素B.催乳素√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D.促性腺激素E.生长激素10.使用胆碱受体阻断药反可使氯丙嗪的哪种不良反应加重A.帕金森综合征B.迟发性运动障碍√C.体位性低血压D.静坐不能E.急性肌张力障碍11.氯丙嗪长期大剂量应用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A.胃肠道反应B.体位性低血压C.中枢神经系统反应D.锥体外系反应√E.变态反应12.氯丙嗪抗精神病的作用机制是阻断中枢A.多巴胺受体√B.M胆碱受体C.α肾上腺素受体D.β肾上腺素受体E.N胆碱受体13.吩噻嗪类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机制是阻断A.中脑-边缘叶通路DA受体B.结节-漏斗通路DA受体C.黑质-纹状体通路DA受体√D.中脑-皮质通路DA受体E.中枢M胆碱受体14.下列哪一种药物不属于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A.奋乃静B.氯丙嗪C.硫利达嗪D.氯普噻吨√E.三氟拉嗪15.下列有关氯丙嗪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人服用后安定、镇静B.精神病患者服药后,迅速控制兴奋躁动C.连续用药后安定、镇静作用逐渐减弱D.连续用药6周到6个月,有抗幻觉、妄想的作用E.连续用药后对安定、镇静作用不产生耐受√16.氯丙嗪中毒所致低血压的救治药物A.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C.麻黄碱D.异丙肾上腺素E.阿托品17.安坦治疗无效反可加重的锥体外系反应A.帕金森综合征B.急性肌张力障碍C.静坐不能D.迟发性运动障碍√E.以上都不是18.氯丙嗪对下列哪一种呕吐无镇吐作用A.吗啡所致呕吐B.晕车、晕船所引起的呕吐√C.放射病引起的呕吐D.抗癌药物所致呕吐E.胃肠炎所引起的呕吐19.抗抑郁作用较弱的三环类药物A.丙咪嗪B.去甲丙咪嗪C.氯丙咪嗪√D.阿米替林E.多虑平20.米帕明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是A.抑制突触前膜NA的释放B.使脑内单胺类递质减少C.抑制突触前膜NA和5-HT的再摄取√D.使脑内5-HT缺乏E.使脑内儿茶酚胺类耗竭21.碳酸锂主要用于治疗A.焦虑症B.精神分裂症C.抑郁症D.躁狂症√E.帕金森综合征22.碳酸锂中毒的主要表现为A.肝脏损害B.肾功能下降C.中枢神经症状√D.血压下降E.心律失常23.阿米替林的主要适应证为A.精神分裂症B.抑郁症√C.神经官能症D.焦虑症E.躁狂症24.有关氯丙嗪的叙述,正确的是A.氯丙嗪是哌嗪类抗精神病药B.氯丙嗪可与异丙嗪、度冷丁配伍成冬眠合剂,用于人工冬眠疗法√C.氯丙嗪可加强中枢兴奋药的作用D.氯丙嗪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综合征E.以上说法均不对25.有关氯丙嗪的药理作用,错误的是A.抗精神病作用B.催眠作用√C.降温作用D.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E.影响心血管系统26.米帕明除了用于抑郁外,还可用于A.小儿遗尿症√B.遗尿症C.尿崩症D.少尿症E.多尿症27.氯丙嗪不具备的药理作用是A.促进排卵√B.镇吐作用C.抑制体温调节中枢D.消除幻觉E.阻断M胆碱受体28.不属于氯丙嗪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表现有A.震颤麻痹B.迟发性运动障碍C.眩晕√D.静坐不能E.帕金森综合征29.有关氯丙嗪的药理作用错误的描述是A.阻断大脑多巴胺受体,产生抗精神分裂症作用B.阻断纹状体多巴胺受体,产生锥体外系反应C.阻断外周M受体,产生口干D.阻断外周α受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E.阻断中枢M受体,产生镇静作用√30.下列哪种药物几乎没有锥体外系反应A.氯丙嗪B.氯氮平√C.五氟利多D.奋乃静E.三氟拉嗪31.下列哪种药物抗精神病作用强而镇静作用弱A.氯丙嗪B.奋乃静C.甲硫达嗪D.氟哌啶醇√E.泰尔登32.氯丙嗪最重要的作用A.镇静B.镇吐C.阻断外周α受体D.阻断外周M受体E.抗精神病√氯丙嗪是吩噻嗪类药物的典型代表,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抗精神病药,故抗精神病作用是氯丙嗪最重要的作用。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经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增加新适应征不属于新药。
2.1.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2.3.4.5.6.7.8.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9.二重感染(suprainfection)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10.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有效浓度之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1.最大效应(效能,maximal effect)药物引起的最大效应。
12.效价(potency)产生相同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大小。
13.极量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
14.半数致死量LD50使群体动物死亡50%时的剂量。
15.半数有效量ED50产生最大效应的50%时所需要的剂量。
16.最小中毒量LD5 使群体动物死亡5%时的剂量。
17.最大治疗量ED产生最大效应的95%的剂量。
1.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
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9.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0.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and代谢产物经由胆道and胆总管进入肠腔,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11.消除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life,t1/2)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药效减弱,停药后可消失。
2.控释制剂:药物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每24小时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10.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11.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12.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13.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4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5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6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18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19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药物:影响细胞生物学过程,用来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3.药动学: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药效学:研究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禁忌症,适应症等。
5.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6.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对疾病有防治效果的作用。
8.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会给病人带来不适和痛苦的药物反应。
9.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0.毒性反应: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使机体内药量达到最小中毒量以上时出现的反应。
11变态反应:是机体对药物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12.继发效应(继发性反应):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1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4.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病人对药物产生的特殊反应。
15.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能与特异性配体(ligand)结合,并能传递生物信息,引起生物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多为蛋白质、核酸等。
16.向下调节(又称不应性或衰减性调节):指长期使用激动剂后,使受体数目减少或亲和力下降。
17.向上调节(又称上增性调节):指长期使用拮抗剂后,使受体数目增多或亲和力增强。
18.同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使自身的受体发生变化。
19.异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对另一种配体的受体产生调节作用。
20.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21.拮抗剂(部分激动剂):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的药物。
(能阻断激动剂作用的药物)22.储备受体:有些药物只占领部分受体,就能引起最大效应,剩余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
23.竞争性拮抗剂:指拮抗剂和激动剂可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其药理效应强弱取决于两者的浓度和亲和力。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
3.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4.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5.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6. 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7.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排泄,其次经粪排泄。
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
药物的汗液和乳汁排泄也是药物的排泄途径。
8. 离子障:不论弱酸性或强碱性药物的pKa都是该药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各药有其固定的pKa值。
当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书上暂时未找到,来自百度)9. 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百度)10. 药酶诱导剂:凡能诱导药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
11. 药酶抑制剂:一种能抑制某种酶活性的化学物质。
它通过控制某种酶的活性,来调节或阻抑某些代谢过程,还可抑制耐药性细菌的钝化酶,故可用于某些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12. 干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干肠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是指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敏感菌群受到抑
制,而一些不敏感菌(如真菌等成绩生长繁殖而产生新的感染的现象。
2.首过消除:
3.半衰期T1/2: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
要参数之一。
4.生物利用度F: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
度。
5.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指体内药物总量按照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
体积。
6.稳态血药浓度Css是指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体内总药量的蓄积率逐渐减慢
直至在给药间隔内消除的药量等于给药的剂量,从而达到平衡,此时的血药浓度,又称坪值。
7.药物的不良反应—————服毒药后即变质
8.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物管的不适反应。
9.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集体的反应。
10.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
效应。
11.停药反应:是指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反跳
反应。
12.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所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
13.继发反应:是指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14.特异质反应:是指某些药物可以使少数患者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
15.量效关系:是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同一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者减少时,
其效应随之增强或减弱,两者之间有相关性。
16.量效曲线:是指横坐标为用药剂量,纵坐标为用药效应所绘制的曲线,以反
映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一般随用药剂量增加二药物效应增强。
17.量效应:指药理效应强弱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可以用数量和最大反应的百分
率表示。
18.质反应:药理效应不随剂量或浓度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为反应的性质
变化。
19.最小有效量: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药量,也称阈剂量,同样,最小有效浓度
亦称阈浓度。
20.效价:。
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为50%效应量)的相对剂量或浓度,用于作
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关系的比较。
反应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用量越大,效价强度越小。
21.效能:又称最大效应,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其效应强
度随之增加,但效应增至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增加。
反应药物的内在活性
22.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
(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
23.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数量
24.受体脱敏:是指长期使用激动药,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降低和反应
性降低的现象,受体下调。
25.受体增敏:是指长期使用拮抗药,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增
高的现象,受体上调。
26.激动药:是指既有内在活性又有亲和力的药物。
27.拮抗药: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但由于其占据了一定数
量的受体,反而可拮抗激动药的作用。
28.耐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29.耐受性:指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需要加大剂量才能维持原
有的疗效。
30.生理依赖性:由于反复用药造成身体适应状态而产生欣快感,一旦停止给药,
出现强烈的戒段综合症。
31.精神依赖性:用药后产生愉快感,使用者在精神上渴望给药。
32.抗菌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含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33.抗菌谱: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
34.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
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为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杀灭细菌的最低浓度成为最低杀菌浓度。
35.化疗指数:指动物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之比,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指标。
化疗指数越大,药物的毒性越小,疗效越好,临床应用价值大。
36.抗菌后效应: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浓度降至最小抑菌浓度以下或
全部排出后,对细菌生长繁殖仍有抑制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