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教材思考点、学思之窗、问题探究参考答案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P3)思考点: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参考答案: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体现为从攫取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改变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状况。
食物结构的变化,体现为除了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之外,人类开始食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和蓄养的动物。
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生产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由原来流动的采集狩猎变为相对固定在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
经济形态上,农业的产生改变了原始人群混合的谋生方式,经济门类逐步产生,不同经济门类的生产方式也开始出现。
社会组织方面,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窝棚演变为修筑长期的住所,并逐步形成聚落。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等手工业劳动。
食物生产也为一部分人从事原始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宗教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2.(P6)学思之窗: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参考答案:恩格斯描写的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确立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
3.(P7页)问题探究: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参考答案:关于远古人类的生活,上面两段材料都从食物角度作了描述。
第一段材料认为远古人类采集树木果实和昆虫作为食物,第二段材料认为远古人类以禽兽的肉作为食物。
关于农业的起源,第一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类以果实和昆虫为食,容易产生疾病或中毒,于是发明了农业,播种五谷作为食物。
第二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口增长,禽兽不足,于是发明农业。
这两段材料都是古人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推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2023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选择题“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
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
”由此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A.狩猎和采集B.种植和饲养C.栽培和狩猎D.采集和饲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旧石器时代”“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狩猎和采集,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D.原始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答案】C【解析】材料“神农耕而作陶”,其中有两个关键字“耕”和“陶”,“耕”是指农业,“陶”是指手工业,这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体现,故均排除。
选择题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的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以下关于农业产生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B.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C.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D.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开始【答案】D【解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得人类得以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逐步转变为利用、改造自然,故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不是开始。
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项都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在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
……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A.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深受洪水泛滥之害,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是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A项正确;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下图为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一组文物。
据此可知,当时河姆渡人( )骨耜稻谷和稻茎叶猪纹陶钵A.主要以采集渔猎为生B.已经从事原始农耕和畜牧业C.手工制陶业开始萌芽D.已经学会驯化野生动物,可知当时河姆渡人已经从事原始农耕和畜牧业,故B项正确;此时,河姆渡人已经不再以采集渔猎为生,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得出手工制陶业开始萌芽的结论,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2.美国学者在《食物:味道的历史》中指出:“约1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
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
”这表明( )A.农耕文明起源多元B.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C.古代亚洲农业发达D.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1万年前”表明人类处于文明发源时期。
近东的人类首先种植小麦、大麦,中美洲人率先种植玉米、豆子,中国最早培育稻米等,表明世界农耕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特征,A项正确;“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与题干材料不符,B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古代亚洲农业发达,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D项错误。
3.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物候历。
这表明(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我国古代重视利用科学理论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们形成农时观念,原始历法的出现适应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故选D项;A 项因果倒置,说法错误,排除;原始物候历是对经验知识进行总结的一种历法,非“科学理论”,排除B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C项。
4.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农民开垦荒地,改善灌溉条件,役使牲畜,使用有机肥料以增加粮食产量。
在生活上,他们已经过着农耕的定居生活,并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该情况最早可能出现于( )A.西周B.春秋战国C.西汉D.魏晋5.宋朝时,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要粮食作物。
(新教材适用)高中历史第1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2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
人类在采集和渔猎时( )A.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B.使用铁器获取大量的食物C.男性发挥着巨大作用D.尚未掌握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
那时的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故A项正确,B项错误;在采集和渔猎阶段,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大部分食物,故C项错误;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故D项错误。
2.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B.促进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C.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D.使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等手工业劳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这句话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故A项正确;B、C、D三项虽然是农业出现的意义,但是是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及促进生活和生产方式变化的角度理解的,故排除。
3.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品种的是( )A.水稻、玉米B.水稻、粟C.小麦、甘薯D.玉米、粟答案:B解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故选B项;玉米、甘薯原产于中美洲,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故A、C、D三项错误。
4.古代中国农业由集体耕作发展为个体农耕的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B.水利工程的兴建C.铁犁牛耕的应用D.井田制的实行答案:C解析: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
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故C项正确。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一单元 第1课【基础巩固】1.“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
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
”由此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 )A.狩猎和采集 B.种植和饲养C.栽培和狩猎 D.采集和饲养【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狩猎和采集,故选A项。
2.远古时期,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个传说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的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答案】C 【解析】材料“神农氏”“耒耜”“农作”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故选C项。
3.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寻找食物的方式逐渐从狩猎和采集转化为饲养和种植,食物来源逐渐稳定。
这些变化反映了( )A.种植活动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B.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人们开始从事饲养和种植活动,这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故选A项。
4.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
观察下面四幅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文化特征是( )A.农耕文化 B.海洋文化C.草原文化 D.游牧文化【答案】A 【解析】材料中四幅关于中国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的图片分别反映了居住房屋、粮食种植、生活用品以及农业劳作工具,反映了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的农耕生活情况,故选A项。
5.佛山出土的汉代水田模型显示,田埂将水田分为六块,水田里分别有犁田、插秧、收割、脱粒等劳作场景,与史籍对汉代区田法的记载契合。
这反映汉代( ) A.小农经济模式已经成型B.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C.农业生产追求精耕细作D.农业发展成为撰史主题【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汉代有严格且科学的农业生产安排,将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这些措施正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形成后就基本成型,并非在汉代才成型,排除A项;当时的农业仍旧是小农经济,农业生产关系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佛山出土的汉代水田模型,不能得出农业发展成为撰史主题的结论,排除D项。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同步练习题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含答案)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选择题1.下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
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
这可以佐证( )A.原始人已过上定居的生活B.当时还处于打制石器时代C.采集渔猎时代的群体生活D.农耕畜牧时代的个体生产【答案】C【解析】定居生活的标志是房屋,图片中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图片中未涉及石器及其类型,无法得出是否属于打制石器时代,故B项错误;岩画描绘了妇女集体采集谷物的场景,符合采集渔猎时代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畜牧,也无法体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故D项错误。
2.从采集、渔猎向农耕、畜牧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
这一变革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A.一万年B.五千年C.三千年D.两千年【答案】A【解析】大约一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开始出现,故A项正确。
BCD不符合史实,排除。
3.“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里的“活动”是指( )A.采集渔猎B.磨制石器C.农业耕作D.饲养动物【答案】C【解析】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农业耕作符合材料中“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故C项正确。
A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判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种B.游牧渔猎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答案】C【解析】由材料“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可看出,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农耕定居生活,故C项正确。
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5.下图中的动物为骆马,其最早培育者是( )A.班图人B.印第安人C.巴比伦人D.斯巴达人【答案】B【解析】骆马是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培育的,故B项正确。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2册 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篇巩固提升1.下面为姜寨遗址复原图。
该复原图反映出中国早期原始文明的突出特征是( )A.社会等级B.南稻北粟C.聚族而居D.贵贱有别,中国早期原始农耕社会的人们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故C项正确。
社会等级、南稻北粟、贵贱有别从图片中无法体现,故A、B、D三项均可排除。
2.距今6 000年至7 000年,我国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这一论断来自( )A.史诗B.神话C.文献D.考古6000年至7000年,我国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的基本形成,是根据考古发现的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农作物遗迹得出的结论,故D项正确。
3.史书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采集经济的出现B.畜牧经济的出现C.渔猎经济的出现D.种植经济的出现,教人们进行农业耕作,反映的是人们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变化,故D项正确。
4.促使远古居民由迁徙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B.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C.自然环境的变化D.贫富贵贱分化的出现,随着种植业的发展,远古居民的生活逐渐由迁徙、游牧走向定居,所以掌握原始农耕技能是远古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故A项正确。
5.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
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错误《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故B项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故A 项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错误。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练习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
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
”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和骨器B.已会种植庄稼C.保留了类人猿的某些特征D.已经饲养家畜A[由材料“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和骨器,因此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京人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及保留了类人猿的某些特征,因此B、C、D三项均可排除。
]2.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________社会以后,即从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
横线空白处应填写( )A.原始人群B.原始农业C.原始氏族D.原始部落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属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此时我国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经济,因此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力的发展,A、C、D三项均不属于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均可排除。
]3.灌溉农业为西亚文化发展的主要基础。
下列作物中最有可能被原始社会时期的西亚农民种植的是( )A.大麦B.水稻C.甘薯D.玉米A[根据目前的研究可知,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植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故选A 项。
]4.“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里的“活动”是指( )A.采集渔猎B.磨制石器C.农业耕作D.饲养动物C[农业耕作是采集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符合材料中“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的信息,故选C项;采集渔猎、磨制石器和饲养动物不符合材料中“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的信息,因此A、B、D三项错误。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关于农业和畜牧业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①畜牧业的产生促进了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①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①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迈入文明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2.远古的早期,人类经常处于饥饿状态,后来原始农业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
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之一是人类A.开始学会用火B.开始学会制造工具C.开始学会打渔和捕猎D.开始学会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3.《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D.原始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4.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才逐渐齐备。
……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
这表明,夏、商、周时期A.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B.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发展D.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发展5.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
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
这说明()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和长期性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C.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唯一标志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6.宋神宗元丰年间,两浙户均耕地为20.38亩,南宋时跌至16.1亩。
浙西一带的农民每到秋熟,就到“土沃多旷”的两淮,帮助淮民收获,田主仅取收获的一半,“他皆为浙人得之,以舟载所得而归。
”这表明南宋()A.人口增长压力导致季节性流动B.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获得发展C.政府对百姓职业更换限制松弛D.经济重心尚未转移到江南地区7.陕西姜寨遗址的14号房,位于村落东部1号大房子的右前方,半地穴式,进门正中有带灶圈的灶坑一个,房内出土了陶盆、陶罐、石斧、石铲、骨鱼叉、骨镞等物品。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1.古代希腊三面环海,“大部分是贫瘠无用之地”,“比较宜于畜牧而不宜于耕种”,“国内水源不足,没有经常供水的河流、湖泊或大的泉井”。
在这样的环境下()A.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B.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C.土地属于贵族集团所有D.民主政体遍及各个城邦2.美国考古学家肯特·弗兰纳利认为,“大约距今1万年前,在环境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下,局部的人地关系失衡导致了食物短缺和人类营生方式的转变”。
大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逐渐过上定居的生活。
此后人类的衣食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牧。
对这一演进过程解释正确的是()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①出现了社会的分工和物品交换与贸易①农耕定居使人类社会逐渐形成聚落①西亚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玉米和小麦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3.彭头山文化遗址,位于现湖南省北部,距今约9000—8300年,遗址中发现了成排的房屋,出土的大部分陶器胎泥中夹有炭屑,炭屑中明显有稻谷与稻壳的痕迹。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该时期()A.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B.北粟南稻种植体系的形成C.原始农业文明已经出现D.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生产4.布雷伍德在《农业革命》中指出:“农业革命前,大多数人都得花费大量时间寻觅下一顿的食物。
后来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
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
”据此,关于“农业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类开始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了食物的生产者B.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且开始建造长期的住所C.随着生产力提高,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D.促使商业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5.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在古代世界各文明中,最早栽培出小麦、大麦等高产作物的是()A.古代西亚B.古代东亚C.古代美洲D.古代欧洲6.相传:神农氏在亲尝百草过程中,分辨出五谷。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单选题1.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生活方式由游牧到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A.农耕经济的出现B.阶级的产生C.私有制逐渐产生D.早期城市的出现2.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生活方式由游牧到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B.国家开始形成C.私有制的逐渐产生D.早期城市的出现3.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下列有关中国原始农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始农业时期我国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B.原始农业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生产工具C.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D.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在生活中要经常迁徙4.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耕作方式的发展B.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C.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D.生产力的提高5.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A.天然火的使用B.农业的出现C.手工业的产生D.货币的出现6.孟子强调统治者要重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墨子认为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孙子主张粮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是()A.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B.都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普遍对民生问题进行关注D.认为农业生产应为战争服务7.《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D.原始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8.公元前9000年,在今天的伊拉克北部地区,人们已开始种植麦类作物,包括小麦、这反映出()A.人类文明的多元化B.原始人类大都定居生活C.人们食物种类丰富D.欧洲农业相对较为落后9.据古人类学家推断,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同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B.铁型牛耕的广泛应用C.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10.下图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大汶口文化大墓、小墓和乱葬坑遗址。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据古人类学家推断,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同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B.铁型牛耕的广泛应用C.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2.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从原始的狩猎采集等寻找食物的方式转化为开始饲养和种植的生活,原始的种植也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也比以前的狩猎行为的食物来源要稳定的多。
这些变化反映了() A.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B.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3.《氾胜之书》记载有:“春气未通,(耕)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稼,非粪不解.……须草生,至可耕时,有雨即耕,土相亲,苗独生,草秽烂,皆成良田.”这说明古代农业的特点是A.轮作养田B.因地制宜C.动力先进D.精耕细作4.下图为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
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古希腊A.将橄榄作为主要粮食作物B.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C.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种植橄榄D.存在着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5.公社所有制下,一般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为“共有地”,用来应付公共的支出。
殷商时期“公田”和“私田”在法律上均属于国王,农民因领有属于国王的份地,所以其剩余劳动必须耕种属于最高统治者的“公田”。
这一变化( )A.说明了社会性质的变化B.反映了公有制社会的延续C.说明土地私有制遭侵犯D.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6.汉高祖刘邦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同时还规定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仕宦为吏”。
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A.愚民弱民政策B.限制商人政策C.禁止经商政策D.反腐倡廉政策7.古代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是天地自然环境、农作物(包括动物)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
重视农时就是重视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要与自然节律、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相协调,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代的节气即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统编版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word版 有答案)
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B.采集逐渐取代渔猎C.渔猎逐渐取代驯养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2.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B.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C.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D.真实地反映了远古时期的生活状况3.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4.《周书》载:“神农(炎帝)耕而作陶。
”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半坡氏族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作随葬品C.原始农业发展促使手工业产生D.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现贫富分化5.“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指出程朱理学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B.促进了民众文化教育普及C.更新取代了儒学原有体系D.压抑了知识阶层个性发展6.三星堆出土的小平底罐、鸟头把勺、尊形壶等陶器以及铜立人像、铜神树、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西南地方文化特色;而青铜尊、囊以及玉璋、玉琼、玉壁、玉戈等物品的风格与黄河流域的一致。
据此可知A.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D.中华文明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7.梭伦改革时曾规定,除了橄榄油,禁止雅典城邦出口食品。
此外,他还统一了雅典的度量衡,并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
这些改革措施( )A.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有利于平民获得民主权利C.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范围D.有利于雅典城邦经济发展8.古代世界各文明中,最早栽培出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是( )A.中美洲的玛雅文明B.古代西亚文明C.南美洲的印加文明D.古代东亚文明9.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墓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墓,葬具少,有微小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就研究中华农业文明起源问题来说,下列各项中属于直接证据的是( )A.历史神话传说B.古代文献记载C.考古发掘资料D.民间祭祀遗存2.右图为著名的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
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
这可以佐证( )A.原始人已过上定居的生活B.当时还处于打制石器时代C.采集渔猎时代的群体生活D.农耕畜牧时代的个体生产3.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
这场技术革命在中国古代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
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差异B.生活方式的不同C.耕作技术的区别D.文化背景的悬殊4.(2021·江西期末)在长江下游距今7 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了丰富的栽培稻遗存。
在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中,距今9 000年前的早期文化层内出土了猪骨、陶片和磨光石斧、短柱形石杵等农具。
这可用来说明,我国( )A.最早出现水稻栽培技术B.手工业与农业分工较晚C.农业发展具有独特体系D.原始农业生产起源较早5.(2021·辽宁期末)我国先民在生产实践中提出“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的观点。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 )A.食物来源具有多样性B.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C.生产受气候条件限制D.因地制宜的生产特征6.(2021·浙江衢州期末)观察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发展为食物的生产者②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③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存④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已经迈入了父系氏族社会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
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
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 )A.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B.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C.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D.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8.(2021·天津实验中学期末)为纪念谷物女神德墨忒尔,古希腊设立地母节,只有已婚女子才能参加。
节庆期间,妇女们以德墨忒尔的名义聚集在山丘上,为女神献祭,祈求来年的丰收。
这则材料反映出古希腊重视( )A.农业生产B.母系社会关系的维系C.环境保护D.女性政治权利的保障9.阿兹特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各家的父亲分得土地,终身耕种,死后交回村社;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由土地所在地的村社农民耕种。
这表明阿兹特克人( )A.家庭的主人掌握一部分土地B.土地所有制分为公有和私有C.贵族的土地由村社统一管理D.贵族会经常吞并村社的土地10.有学者指出,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而言,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
这意在说明( )A.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B.奴隶社会落后于原始社会C.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D.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11.《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发展而来的B.神农氏是农耕经济的发明者C.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D.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12.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是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地区,且农耕文明产生的地方无不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
就自然条件而言,这是因为这些地区( )A.都位于农业发达地区B.都位于地势平坦区域C.都位于人口稠密地区D.都位于大江大河流域13.(2021·山西太原期中)墨西哥的特瓦坎山谷是最早的植物栽培中心之一,那里的原始农业从公元前7000年左右开始,据估计,2000年后,当地印第安人通过栽培获得的食物不过占其粮食消费总量的10%左右。
这说明( )A.世界农业源于美洲地区B.农业发展历程艰难漫长C.农业难以提升生活质量D.采集经济占据主要地位14.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通过对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
以下能作为论证阶级分化的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15.(2022·重庆育才中学高二模拟)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A.人工取火的发明B.建筑技术的发展C.生产力的进步D.畜牧水平的提升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很可能男子和妇女都有寻找食物的责任,妇女可能在离宿地不远的地方采集坚果、浆果和植物颗粒,男子大都去猎杀大型动物,这一般是在远离宿地处进行。
可以看出,男子和妇女都负责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
猎杀野兽、采集野生食物无疑导致了一定的生活模式。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是不断迁移的,因为除了随动物的迁徙和植物的枯荣而迁移外,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摘编自《世界历史》材料二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内容为不同等级的人对于田园房屋买卖的问题。
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
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公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众的行为,但同时对于国家等级制度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对于不同等级的不同人员的田园房屋予以不同的处理方法。
材料三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也意味着新的神——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
农夫们开始需要并设想了种种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
他们通常已模模糊糊地想象出在所有这些神灵的背后有一位造物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人类需要不断迁移的原因。
(2)材料二中《汉谟拉比法典》将土地所有权划分等级的目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分析古代宗教崇拜产生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例。
17.(2022·辽宁高一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农民创造精耕细作农业的过程,也是改变和完善自身的过程。
精耕细作使一夫一妻家庭变成了生产的基本单位,这个小家庭成为同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物质分配紧密联系的全能的社会实体。
有了家庭经营,如管子所说:“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
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农民从事精耕细作农业必须具备天文历法知识和土壤物候知识,必须具备相当复杂的耕、种、收获以及积肥、施肥的知识和技能。
——摘编自孙达人等《中国农民史论纲》等材料二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
中国人从野生植物中驯化培育了大量的栽培植物,并进一步把它们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原产于中国的大豆,至今已恩惠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
中国也受到世界农业的恩惠,如原产于西亚的小麦,至今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继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1741年至1840年,中国人口从一亿多增至四亿多,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急剧下降。
这种现象被经济史学家称为“中国奇迹”。
——摘编自王渝生主编《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等(1)结合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民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C 考古发掘资料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以直接作为研究历史的证据,C项正确;历史神话传说、古代文献记载以及民间祭祀遗存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直接证据,需要和第一手史料相互印证,排除A、B、D三项。
2.C 定居生活的标志是房屋,图片中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图片中未涉及石器及其类型,无法得出属于打制石器时代的结论,故B项错误;该学者认为这幅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符合采集渔猎时代的特征,故C项正确;图片中没有体现畜牧,也没有体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故D项错误。
3.A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源、地力等一系列的自然条件,这是最基本的,在古代尤其如此,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4.D 河姆渡和罗家角遗址中都出现了栽培稻遗存,而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中出土了与农业相关的农具,这说明我国原始农业起源时间较早,D项正确;题干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最早”的结论,排除A项;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独特体系”无法体现,排除C 项。
5.D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进行不同的生产活动,故选D项;材料的重点是因地制宜,与食物来源多样性无关,排除A项;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是男耕女织,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是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未体现生产受气候条件限制,排除C项。
6.B 根据材料“渔猎采集”到“农业生产”可知,中国古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发展为食物的生产者;根据材料“元谋人”“北京人”“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等信息可知,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根据材料“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可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已经迈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由此可知,①②④正确,故选B项。
半坡文化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而非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存,所以③错误,故排除A、C、D三项。
7.B “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征收实物税等,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掌控,B项正确。
8.A 纪念谷物女神德墨忒尔,祈求来年的丰收,说明古代希腊重视农业生产,故选A项;祭祀体现的是人与神的联系,不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母系社会关系,排除B项;古希腊的祭祀活动与环境保护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古代希腊重视对女性政治权利的保障,排除D项。
9.B 从题干表述来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因此阿兹特克的土地所有制分为公有和私有,故B项正确。
10.C 该学者首先明确研究角度即社会发展和分层,然后对比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指出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类的食物结构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目的在于以此说明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C项正确;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不符,A项错误;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B项错误;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与该学者的研究角度不符,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