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装饰——吻兽的应用
鸱吻的寓意和象征
鸱吻的寓意和象征
鸱吻是中国传统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神兽状装饰物,有哪些寓意和象征呢?
鸱吻的寓意和象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辟火。
鸱吻的形态似张口吞脊,唐代以前的鸱吻作鸱尾之形,有遮雨、装饰等作用;到了唐朝,鸱吻增加了佛教中的摩羯鱼的元素,式样改变成龙头鱼身,折而向上似,象征辟除火灾。
2、护法、驱凶辟邪。
鸱吻在佛教中具有护法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被认为有驱凶辟邪的功能。
3、寓意高寿延年。
螭吻作为一种神兽,寓意着高寿延年,为人们带来吉祥和幸福。
4、地位与权力。
鸱吻常见于皇宫、庙宇和达官贵族的屋顶上,象征着地位高贵,平步青云。
5、吉祥如意。
螭吻的形态和寓意都与吉祥、如意相关,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6、子孙繁荣。
由于鸱吻龙头鱼身的形象,它也被寓意为子孙繁荣,早生贵子。
屋顶上的怪兽——鸱吻
屋顶上的怪兽——鸱吻屋顶上的怪兽——鸱吻在屋顶上安置“怪兽”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做法,欧洲人偏爱石像鬼,中国人则喜欢放一些与龙有关的动物。
这些怪兽不仅起着排水、加固以及装饰的作用,它们本身也有着很深的寓意。
中国古代建筑的怪兽一般放在屋脊上,所以也被称为“脊兽”。
具体说来,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qian音“呛”)脊上安放戗兽,在屋脊边缘处则安放仙人走兽。
我们今天就先介绍下放在正脊上的吻兽。
吻兽,有时也叫吞脊兽,俗称吞头,一般安放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的正脊两端两坡瓦垅的交汇处,用作严密封固并防止雨水渗漏,同时起到装饰的效果。
史书记载,汉代已经在宫殿上放置“鱼虬(qiu,音‘求’)尾似鸱(chi,音‘痴’)”的装饰。
晋代以后,人们逐渐把这种装饰称为“鸱吻”,并开始广泛的使用。
到了清朝修建宫殿的时候,安装鸱吻已经成了一件大事,需要派一个官员提前去祭祀烧造鸱吻的工厂的保护神,还要派遣四品以上的文官、三品以上的武官去迎接烧造好的螭吻。
要知道,当年的四品官级别可是相当于今天的市长啊。
鸱吻又写成鸱尾或螭吻,它有很多不同的造型,但大体都是龙头鱼尾带翅膀的样子。
《山海经》中介绍“鸱”本是一种一首三身的鸟。
而宋代的《事物纪原》则说海中有一种怪鱼,长得像鸱,能喷浪降雨(个人认为这说的是鲸鱼……)。
再到后来,人们又衍生出”龙生九子”的传说,说这种怪鱼就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名叫螭吻,喜欢吞东西,喜欢喷水。
这些特性正好适合放在房顶上起到固定和消防的作用。
形形色色的鸱吻鸱吻的造型也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从鸟到鱼,直到宋代,龙型的鸱吻才开始增多。
清代以后,鸱吻造型已经成熟,一般是表面饰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还插着一柄宝剑,有人认为这把宝剑是为了辟邪,也有人说这是为了怕螭吻逃走,于是把它钉在了屋顶上。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大的鸱在紫禁城太和殿的屋顶上。
它高3.4米,宽2.7米,重达4300斤。
日本的“鯱”鸱吻传到日本后,同样放在屋顶上使用,但却改名叫了“鯱”(hu,音“虎”)。
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为何要装饰吻兽?
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为何要装饰吻兽?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建筑外观特征明显,都是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组成。
而屋顶是整体建筑中最重要、最具独特风格的部份,其屋脊上的吻兽装饰,更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一般是由一条正脊与四条垂脊组成。
古代宫殿正脊两端各有一兽形装饰物,因形似鸱尾,故称“鸱尾”或“蚩尾”、“鸱甍”、“鸱吻”、“祠尾”。
古建筑屋脊上吻兽的来源,古人、今人都曾作过考证,说法也不尽统一。
其中置吻兽以驱邪禳灾的说法,是比较可靠的。
一、屋脊上安置吻兽饰件是显示古建筑美观、庄严,用以寄托人们的某种信念。
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表现手法。
据中国史料记载,在汉代(前202~220年)以前,较为尊贵的建筑物上,人们常以凤凰的形象置脊饰由禽鸟到鱼龙的演变过程。
到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两朝),鸱吻的形象越来越近于龙纹形式,并被列为龙子之一。
传说中的龙既有驱邪厌胜之功,又有翻云播雨之力,可以避火禳灾、化难呈祥的缘故吧!二、中国古建筑是以木材为骨架的。
古时,由于科学不发达,避雷防火措施不利,火灾是木构建筑的最大威胁,防火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因之,古人把鸱吻置于屋脊之上以避火灾就很可理解了。
直到清代,在国家工程中,还保留着十分郑重庄严的迎吻仪式。
每当修建宫殿时,负责营造的工部官员以鼓乐、彩亭、仪仗等,自琉璃窑厂迎脊龙(正吻等)入宫,叩首焚香,备极恭敬,名为“迎吻”或“迎鸱”,可见鸱吻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重要。
古建屋脊上吻兽的形象和寓意,也因施用于不同建筑物而有差异。
在一般宫殿坛庙殿脊上,多施用面朝里、口衔正脊的吻兽;而在城楼、箭楼的正脊上,则使用面朝外、背向正脊的兽头。
它就像守卫关阙的将士,雄踞于敌楼之上,捍卫着神圣的疆土,深寓着抵御外敌入侵之意。
三、另据有人考证,古时也有以鸱鸺(即猫头鹰)的形象作脊饰的。
因为“鸱鸺夜撮蚤,察毫末”(庄子语),迷信的古人利用它夜间能视这一点,制其形于屋顶,作为守夜之镇物,以避禽兽鬼魅的侵害。
中国古代建筑-鸱吻
中国古代建筑-鸱吻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很容易发现火灾,为防止火灾的发生,镇火神兽--鸱吻随之建造出来。
鸱吻既美化的屋脊还可以起到防火、辟邪的作用。
唐代南禅寺鸱尾元代永乐宫鸱尾明代智化寺鸱尾清代太和殿鸱尾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很容易发现火灾,为防止火灾的发生,镇火神兽--鸱吻随之建造出来。
鸱吻既美化的屋脊还可以起到防火、辟邪的作用。
在汉代时称为蚩尾,大约到晋代又被称为鸱尾,晚唐以后,鸱尾下部塑成含脊的兽头,又改称为鸱吻,明清又被称为螭吻、龙吻。
鸱吻在汉代已出现雏形。
相传,汉武帝时期,建章宫就建有两个蚩,安装在建章宫正脊的两侧,因蚩为海兽,可以起到镇火消灾的作用,因其尾巴向上,被称为蚩尾。
因这一故事为唐人所记,可信度不高,但从当时留下的一些画像石、画像砖中可以看出,在汉代已出现蚩尾。
后世称为“鸱尾”一词在晋代以后的文献中出现,如《晋书·安帝纪》中有“义熙六年,雷震太庙鸱尾”的记载,唐代亦称,据唐人苏鹗《苏氏演义》卷上:“蚩者,海兽也。
汉武帝作栢梁殿。
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
’今人多作鸱字,见其吻如鸱鸢,遂呼之为鸱吻,颜之推亦作此鸱。
”到北宋时期,李诫著《营造法式》卷二转引《汉纪》时记到:“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
”金元代以后,受中国龙文化的影响,龙形的鸱吻开始渐渐应用。
受“龙生九子”传说的影响,鸱吻被螭吻取代,到明清时期成为定制。
据明李东阳著《怀麓堂集》记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明杨慎所著《升庵外集》也记载了螭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形似兽。
”清人高士奇著《天禄识余·龙种》记载“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
螭吻上的拒鹊,出现在唐代,到明清时代慢慢演化成为一把宝剑。
相传这把宝剑是“神功妙济真君”许逊的,主要目的有两种,一是为妖魔鬼怪看到这把宝剑直接逃跑,可以辟邪,二是被龙吻擅离职守,要把它困在屋顶上,让其好好工作,不能逃走。
故宫建筑上的龙吻和灵兽有什么用途?
故宫建筑上的龙吻和灵兽有什么用途?作者:王铭珍来源:《北京档案》2008年第03期当人们走进故宫游览时,就会发现,所有建筑的屋顶正脊两端、垂脊、岔脊、戗脊上,都装缀着一些琉璃动物形象。
正脊两端的叫“吻”(俗称火吻),岔脊、戗脊尽头则是一排排的琉璃小兽。
这些吻兽不仅是一种装饰,还是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太和殿的琉璃大吻,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对。
每只高340厘米,宽268厘米,厚32厘米,重约4.3吨。
大吻表面饰有清晰的龙纹,故又叫龙吻。
该龙威武异常,四瓜腾空,怒目张口,吞住正脊,吻背插着一把宝剑(据说这只吻负罪在身,让它在这里扛梁抵罪,并在背部插上一把宝剑,以示永远不得脱身),把大殿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
大吻安置在屋顶正脊的两端,有重要的建筑作用。
因为这部分容易漏雨,大吻安置在这里,正好严密地封固了前后坡和前后三坡瓦陇的接口处,防止了雨水的渗入。
另外,在明清两代,人们还把大吻视为镇火神吻,寓意防火。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宣统皇帝登上宫殿同龙吻做游戏的照片,那龙吻高溥仪一倍。
檐角的琉璃小兽光彩艳丽,栩栩如生。
它们排列的数目多少是根据殿宇的等级差别决定的,最多为10个,最少只有1个。
以等级最高的太和殿为例,小兽就排列了10个。
这些小兽由骑凤仙人领着,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风姿各异,远望既像是一队天兵行至悬崖而勒马,又像是一队天神站在檐角探寻人间之奥秘。
这些小兽多是根据古代神话想像出来的,各有寓意,或吉祥如意,或勇猛威严,或消灾灭祸。
例如“行什”在《清式营造则例》中称之为猴,该饰体虽然略具猴的轮廓,但背上有双翼,且手持金刚杵,宝杵历来就有降魔的功效。
“行什”位于屋顶上,身有双翼,很似传说中的雷公或雷震子,大概是可以消灾免祸,用于防雷的。
雷电袭来,它可以舍身救主,同时又含有主持公道、剪除邪恶之意。
同样,这些小兽也是屋顶防漏的重要部件。
岔脊、戗脊所在部位,也是几坡瓦陇上端的汇合点,为封护盖住这条交汇线的连砖上口,必须在连砖上覆盖脊瓦,工匠巧妙地把小兽和盖脊瓦铸在一起,体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吻兽
筑龙网 W W W .Z H U L O N G .C O M吻兽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历史悠久 ,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络。
经过长时期的封建社会 ,园林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体系 ,不论在规划上 ,建筑群 ,建筑空间处理上,还是建筑细部装饰,都具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 ,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史文化灿烂辉煌,一脉相承。
中国建筑经过数千年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
民舍以至宫殿,均由若干单个独立的建筑物集合而成;而这单个建筑物,由古代简陋的胎形,到近代穷奢极巧的殿宇,均保持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屋顶部分。
三个部分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西方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
而屋顶的特殊轮廓,更为中国建筑外形上显著的特征。
在这优美轮廓线上点缀着的是一些出自于动物原形并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特殊的饰件--吻兽。
它们有的在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垂脊和岔脊上,有的在屋檐上。
它们排列非常规整,做工精细,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只为装饰用吗?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探究到底。
吻兽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
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
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
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
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
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
故宫建筑上的龙吻和灵兽有什么用途?
故宫建筑上的龙吻和灵兽有什么用途?
王铭珍
【期刊名称】《北京档案》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当人们走进故宫游览时,就会发现,所有建筑的屋顶正脊两端、垂脊、岔脊、戗脊上,都装缀着一些琉璃动物形象。
正脊两端的叫“吻”(俗称大吻),岔脊、戗
脊尽头则是一排排的琉璃小兽。
这些吻兽不仅是一种装饰,还是古建筑中不可缺少
的一个组成部分。
太和殿的琉璃大吻,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对。
每只高
340厘米,宽268厘米,厚32厘米,重约4.3吨。
大吻表面饰有清晰的龙纹,故又叫龙吻。
该龙威武异常,四爪腾空,
【总页数】1页(P52)
【作者】王铭珍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2
【相关文献】
1.檐上之神--吻兽 [J], 黄婉婵
2.古代建筑上灭火压邪之物——吻兽和走兽 [J], 王乐群
3.“吻兽”建筑设计及意义分析 [J], 高云荣;
4.《龙》宠物坐骑两相宜灵兽养成计划全攻略 [J], 无
5.音乐剧《故宫里的大怪兽之吻兽使命》即将北京首演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华资料古建筑装饰——吻兽的应用
精华资料古建筑装饰——吻兽的应用古建筑装饰——吻兽的组成与功用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络。
经过长时期的封建社会,园林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体系,不论在规划上,建筑群,建筑空间处理上,还是建筑细部装饰,都具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史文化灿烂辉煌,一脉相承。
中国建筑经过数千年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
民舍以至宫殿,均由若干单个独立的建筑物集合而成;而这单个建筑物,由古代简陋的胎形,到近代穷奢极巧的殿宇,均保持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屋顶部分。
三个部分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西方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
而屋顶的特殊轮廓,更为中国建筑外形上显著的特征。
在这优美轮廓线上点缀着的是一些出自于动物原形并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特殊的饰件--吻兽。
它们有的在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垂脊和岔脊上,有的在屋檐上。
它们排列非常规整,做工精细,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只为装饰用吗,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探究到底。
吻兽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
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
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
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
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
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
吻兽
文化内涵
吻兽的来历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 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 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 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
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 ",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 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
在天安门屋顶上东有吻兽10个,传说这是"九脊封十龙"表示每天有10条龙来守护宫殿。在正脊两端有龙头形 正吻,吻背上插着扇形的剑把,据说是为了防止它逃走,垂脊上有个仙人和九个走兽:龙、凤、狮子、麒麟、天 马、海马、鱼、獬等。古代文人说这些吻兽是"跃苍龙于瓦甍",颇有趣味。传说,南海有鱼虬,尾似鸱,可激浪 成雨,在屋顶上安了这种鸱尾吻兽,就能避免火灾。
吻兽起初并非龙型,仅是由瓦当头堆砌而成的简单翘突,后逐渐形成动物形状,有凤凰、朱雀、孔雀等鸟形 以及鱼龙形。根据《唐会要》、宋朝《营造法式》记载,汉朝的柏梁殿上有“鱼虬尾似鸱”的东西,有“避火” 之用。晋朝以后的文献中出现了“鸱尾”一词(传说是一种海中能灭火的神物),其外形类似于鱼尾,尾端朝上, 曲向正脊的方向。
古人传说,宫殿、庙宇等屋脊上装饰“龙吻兽”可避火灾,驱魑魅。吻是嘴唇连着腮的意思,相传龙是用口 生孩子,所以把龙的儿子叫做吻。鸱吻和龙吻是一样的,是龙之九子之一。鸱吻的背上插一剑。相传,这把宝剑 是许逊(公元239-374年,晋道士。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螭吻,即建筑装饰中的一种图腾纹饰,常常出现在古代建筑中,尤其是古建筑的屋檐、门额等位置。
螭吻通常呈龙形,拥有弯曲的身躯和向前伸出的头部,有时还配以花卉、云纹等装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在古代中国,螭吻是一种象征吉祥、辟邪的图腾,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视为护宅神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中。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螭吻还具有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神圣的象征,具有龙的形态的螭吻被赋予了龙的神性,代表着权威、尊贵和吉祥。
螭吻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建筑,更是表达了人们对权力和祥和的向往和追求。
螭吻在古建筑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一种装饰元素,又是一种象征图腾,更是一种艺术表达。
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师对建筑美学和工艺技术的追求,更承载了人们对祥瑞和吉祥的美好愿望。
通过对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更能够体会到古建筑在保护祈福和美化环境方面的特殊意义。
愿我们能够继承传统文化,珍惜古建筑,让螭吻这种神秘而神圣的图腾在我们心中永存。
第二篇示例: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螭吻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装饰元素,它具有独特的造型和寓意,常被用于建筑的屋檐、门窗和墙壁等处,起到装饰和保护的作用。
螭吻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古代被视为吉祥和美好的象征。
在古代建筑中,螭吻的作用不仅局限于装饰,还包括保护建筑、祈福、辟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和象征意义。
螭吻在古建筑中起到装饰的作用。
螭吻的形态多样,有龙头、凤尾、狮身等不同造型,可以根据建筑物的风格和主题进行选择。
螭吻的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能够增加建筑物的美感和气势,使建筑更加雄伟壮观。
螭吻常被用于建筑的屋檐和柱子上,或作为门窗的装饰,为建筑物增添独特的艺术韵味,使人们在欣赏建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螭吻在古建筑中具有保护作用。
中国古建的檐角屋脊上兽形雕塑
中国古建的檐角屋脊上兽形雕塑---吻兽(2011-05-14 11:00:06)转载▼分类:涂鸦这是故宫太和殿的吻兽。
最前面那个是骑凤仙人。
仙人不算在十个小兽之内。
最左边那个,口含正脊的,称为正吻或大兽。
清代是龙形吻。
右下角,骑凤仙人下面那个,叫做套兽,套在梁木的顶端,用来保护梁木不受雨水浸蚀。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屋顶,除了它风姿飘洒的屋面曲线和华丽动人的屋顶形式外,在正脊、垂脊、岔脊之上,置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吻兽。
正脊两端,面朝里、口衔正脊的,名叫正吻,亦称大兽。
在垂脊上有垂兽,在岔脊上有截兽,这些统称“兽头”。
在兽头前面,垂脊和岔脊的末端,常常排着一队小兽,领头的是一个仙人,而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一种说法)。
它的安装数量依建筑物的等级高低和规模大小而定,太和殿上十样俱全(仙人不计在内),其它地位和规模稍低的殿堂,则相应减少。
一说: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二说:龙、凤、狮子、天马、海马、麒麟、狎鱼、獬豸、犼、行什三说:鸱吻、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四说:嘲风、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这些小动物一般叫做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垂脊吻等,古建行内部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
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真的是走投无路的。
吻兽在各朝各代并无定则,风格各异,直至清代才有严格规定。
宋代规定:嫔伽一枚,蹲兽1~8枚。
…嫔伽‟就是骑凤仙人,蹲兽前后次序无明确规定。
清代规定:仙人:道装打扮的男士骑在凤凰背上,排在垂脊或角脊的最前端,其下为带…瓦当‟的前脊瓦。
龙:两前肢挺立,后肢蹲伏,昂头远视。
凤:无后肢,但两足与尾共成三足鼎立状。
麒麟:端兽,传说麒麟出现,天下太平。
狮:能食虎豹,取其威震四海,镇妖辟邪之义。
麒麟与狮,或作麒麟,或作狮子,并不同时出现在同一屋脊上。
脊兽作用——精选推荐
脊兽作用一、螭吻所安放的位置,恰是房顶前后两坡垄与山墙的交汇点,换句话就是屋顶和山墙交汇的枢纽所在。
脊兽如果不加以严密封堵,雨水很容易渗入建筑物主体,而破坏整栋建筑物。
运用整体构件安于此薄弱环节处,是封堵雨水渗透的最好办法,建筑物长期安全使用才成为可能。
这些,可说是吻的实用价值。
二、古代木构建筑最大的威胁是火灾。
信奉神灵的古人急切需要一种灵物能灭火消灾,保佑平安。
传说螭吻能喷水降雨,遂将其像安于屋顶正脊两端。
祈求这种雨神座物能为人们消除火祸,带来幸福。
这些,可以说是螭吻的精神价值。
三、螭吻的安放,给山西的曲线屋顶增添了更丰富的曲线。
使屋顶起伏错落,层次感强。
在蓝天的衬托下,使整座建筑物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
达到了庄重与生动的巧妙结合,宏伟和明快的完整统一。
千百年来随着历史变迁,人们赋予螭吻的作用越来越多。
如象征着吉祥、美丽和威严;承载着震摄、去秽与消灾。
因此,它的存在使高大的古建筑平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脊兽历史发展中国古建的檐角屋脊上常常排列着一些数目不等的小动物作为装饰,这些美丽的装饰品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
这些小动物一般叫做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垂脊吻等,古建行内部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
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真的是走投无路的。
唐宋时,还只有一枚兽头,以后逐渐增加了各种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的形态。
在小仙人之后,坐姿排列着一队小动物,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单数。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用到了十个,除了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外,大概也意味着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
在不同的建筑物上小动物的数目不等,用九个来举例,它们依次是:鸱吻(龙的九子之一)、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
故宫太和殿在最后增加了一个行什。
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
拿故宫来说,太和殿用了十个,天下无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螭吻,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建筑装饰元素,常出现在古建筑的檐口、梁头等处。
它既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又有着辟邪避邪的功能,被认为是能够保护建筑物和居民平安的吉祥物。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螭吻在古建筑中还有辟邪避邪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螭吻被视为一种能够驱邪避凶的吉祥物。
据传说,螭吻是一种神兽,能够吞云吐雾,威严威武。
人们认为在建筑檐口或其他易受邪气侵扰的地方设置螭吻,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保护建筑物和居民的平安。
这种民间信仰始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国人民守护家园的一种习俗。
螭吻在古建筑中还有着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具有神圣的地位。
而螭吻作为龙的一种变体,也具有类似的象征意义。
设置螭吻在建筑中,不仅是为了保护建筑和居民的平安,更是希望能够带来好运和祥和。
螭吻在古建筑中被赋予了很高的文化内涵,被人们视作一种极具意义的装饰元素。
螭吻在古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元素,又是一种能够辟邪避凶的崇高存在。
它不仅仅是一种雕刻艺术,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象征。
螭吻的存在,使得古建筑更加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和安全感。
在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时,应当尊重和保留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装饰元素,让其继续在古建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00字】第二篇示例:古代建筑中的螭吻,常常被用来装饰屋檐、门楣等部位。
其造型通常为龙头,嘴巴微张,眼睛炯炯有神,整体呈现出一种凶猛的气势。
这种形态既能够展现出古代建筑的雄浑和壮观,又能够起到保护作用,抵御邪恶的侵害。
螭吻在古代建筑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螭吻可以起到辟邪避凶的作用。
古代人们认为龙是祥瑞之物,能够吸收邪气,驱除邪恶。
在古建筑中加入螭吻作为装饰,可以有效地驱除建筑中的不吉之气,保护居住者的平安。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一种神兽形象,它的一种造型就是螭吻。
古代的古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螭吻的雕刻,螭吻在古建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添加建筑的装饰美感,也具有辟邪避凶的象征意义。
螭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神兽形象,它形象宛如蛇,身躯卷曲,头部则呈现出龙或狮子的形态。
螭吻在古代被认为具有辟邪避凶的能力,因此常被人们用来雕刻在建筑物的门楣、柱子、门限等位置,起到保护建筑和居民的作用。
在古代,人们对于辟邪避凶的信仰十分重视,因此在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各种辟邪的雕刻。
螭吻的造型既蛇又龙,具有辟邪的寓意,因此成为了古建筑中常见的辟邪图案之一。
螭吻的雕刻不仅可以起到装饰建筑的作用,还能祈求它的保护力量,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的居民免受邪灵侵扰。
螭吻的雕刻不仅可以在建筑的外部看到,还可以在建筑的内部看到。
在古代的宫殿、庙宇、陵墓等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螭吻的雕刻。
它们以各种姿态、造型出现在建筑的不同位置,展现出古代艺术家们的创意和技艺。
除了辟邪的意义外,螭吻在古建筑中还有着寓意美好的象征。
螭吻的形象华丽而神秘,可以为建筑增添一份神秘和古典的氛围,使建筑更加庄重和美丽。
螭吻的雕刻在古代也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只有一些高级官员或贵族才能在他们的宫殿或墓葬上雕刻螭吻。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螭吻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辟邪和装饰,它还有着一定的宗教意义。
螭吻被视为一种神兽形象,它们常常被人们供奉和祭拜,以求神灵庇佑。
人们在古代的建筑中雕刻螭吻,也是为了传达对神灵、对宗教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螭吻在古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具有辟邪避凶的象征意义,又富有美好和神秘的意味。
它们不仅让建筑更具装饰美感,还能为建筑和居民带来平安和祥和。
螭吻的雕刻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希望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螭吻这一古老的神兽形象能够继续得到传承和发扬,为建筑和城市增添一份古典与神秘之美。
中国古建筑屋顶最神秘的部件——鸱吻,帝王都压不住的神兽
中国古建筑屋顶最神秘的部件——鸱吻,帝王都压不住的神兽
上次给大家说了古建筑屋顶的小脊兽,今天就就给大家说说古建筑屋顶正脊上的一个部件——鸱吻,正脊就是屋顶上横着的那条脊梁,也就是大脊,最重要的脊梁肯定要配上最美丽的神兽。
鸱吻(音同吃吻)又叫螭吻,鸱吻的来历可就厉害了,民间传说龙生九子,第八子就是鸱吻,鸱吻龙头鱼身其实就是龙和鱼的结合体,口阔嗓粗又喜吞火,正是因为鸱吻这个喜吞火的喜好,古人常常把鸱吻比作防火避火的象征。
鸱吻一般做在正脊的两头,实际作用是加固房脊,保护脊头,防止漏水的钉饰构件,鸱吻最初的原型就是大铁钉一类东西,而古人又非常有艺术情操,在不改变他实用功能前提下,不断改进,美化,又在寓意性的框架里越做越美观,越做越具有中国风,就渐渐的演变成了现在的鸱吻。
大家有没有发现上面这张图中的鸱吻和第一张的鸱吻有什么区别
吗?没错,上图的鸱吻比第一个少了一把大宝剑,第一张图中的鸱吻是故宫屋脊上的,为什么故宫的鸱吻就要插一把大宝剑呢?这里就又有说头了。
故宫的螭吻,上面的仔龙必须低头俯首老龙,不能过于张扬,而且后背部插一把剑,有很多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剑插仔龙,不让仔龙飞上天,让仔龙听命于老龙,老龙就是代表着皇帝。
而民间的鸱吻大多就以好看为主,就没像故宫这么多讲究了。
“吻兽”建筑设计及意义分析
很多层去看,给人的距离感似乎更强烈。中国古典建筑十分善于运 用这种方法来丰富空间的层次变化,并借此造成一种极其深远和不 可穷尽的感觉。
这种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所造成的。例 如一个大的空间不去分隔就不会有层次感,如果完全隔绝又不会有 渗透感。只有恰当的把握分隔与渗透,才能使视线从一个空间透至 另一个空间,从而使两个空间相互渗透,出现空间的层次变化。在 家居设计中,大量使用通透的玻璃窗来增加空间的这种渗透与层次 感,这与古典建筑中使用的各种漏窗、洞口有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在材料上更体现时代性,在视觉上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见图 4)
如何在现代室内外设计中延续继承这种文化,为现代中式设计提供 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这些走兽都有
更多角度的思考方向。
着不同的寓意。骑凤的这位仙人相传是齐闵王的化身民间有“日晒
关键词:吻兽;传统文化;正吻;望兽
闵王,走投无路”的说法,说齐闵王在一次战败中,逃到一河边,
走投无路,这时飞来一只凤凰,帮其渡河,化险为夷。所以后来有
图3 3 吻兽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吻兽虽然是古建筑上的装饰物,但在今天的室内设计上,我们 仍然能看到它的影子,这些影子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多少都 有些改头换面来,但它的文化内涵还是不变的。比如我们看到公共 场所的一些饰品,原型是某个走兽,但经过抽象、概括,用新材料 表达出来,再用灯光渲染,就给人另外一种新潮时尚的感觉。还有 在现代中式的设计上,用走兽的剪影做隔断。最直接的就是在大空 间的公共场所,直接将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屋檐搬进来。这种设计很 适合对外的交通空间,比如航站楼,候车室,作为向国外友人展示 中国文化的窗口。 4 中国古典建筑元素在庭院设计中的应用 追求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一大重要特点,“庭 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正是这一特点的写照。特别是江南的园林 建筑,为了求得境的深邃,多不遗余力的以各种方法来增强景的深 度感。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就是使用最普遍的方法。例如看某一对象, 直接的看和隔着一层去看,其距离不变但是距离感不同,倘若通过
古建筑装饰——吻兽
古建筑装饰——吻兽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络。
经过长时期的封建社会,园林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体系,不论在规划上,建筑群,建筑空间处理上,还是建筑细部装饰,都具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史文化灿烂辉煌,一脉相承。
中国建筑经过数千年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
民舍以至宫殿,均由若干单个独立的建筑物集合而成;而这单个建筑物,由古代简陋的胎形,到近代穷奢极巧的殿宇,均保持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屋顶部分。
三个部分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西方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
而屋顶的特殊轮廓,更为中国建筑外形上显著的特征。
在这优美轮廓线上点缀着的是一些出自于动物原形并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特殊的饰件--吻兽。
它们有的在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垂脊和岔脊上,有的在屋檐上。
它们排列非常规整,做工精细,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只为装饰用吗?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探究到底。
吻兽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
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
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
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
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
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
可见中国建筑上出现吻兽,至迟在西汉时期就比较完备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吻兽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吻兽吻兽殿宇屋顶的吻兽,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在封建社会中,构件的造型与安装位置,都被蒙上迷信色彩。
《唐会要》中记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
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
中唐之后,“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官式建筑殿宇屋顶上的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形状和名称的吻兽,以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级之高低。
1.大吻(正脊吻)大吻,即殿宇顶上正脊两端的吻兽,一般是龙头形,张大口衔住脊端,故又称吞脊兽。
屋顶正脊,两个坡顶相交而产生正脊,相交处必然不会十分严密,为了使屋顶两个面的瓦件相交妥贴,不致漏水,在脊的位置上就需要加砖瓦封口,结果是高出屋面,有碍观瞻。
于是古人想到在这些高出的脊上做出各种装饰,如动物、植物,以及后来形成的鸱吻,美观又实用。
这个鸱吻也是很有讲究的,明清时它荣升为龙之九子之一,性格“好望好吞”。
好张望使他往屋顶上爬,好吞噬使他张口咬着屋脊,工匠一剑就把他牢牢钉在屋顶,一旦打雷着火,可喷水。
目前我国最大的吞脊兽,在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
太和殿的大吻,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宫殿正脊吻的典型作品。
2.垂脊吻殿宇顶上除正脊外,还有垂脊。
垂脊上的吻兽名称较多,除叫垂脊吻外,还叫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等。
檐角最前面的一个叫“骑凤仙人”,也叫“仙人骑鸡”。
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块瓦件。
在未形成“仙人骑鸡”这一造型之前,是用一个大长钉来固定的。
传说齐国国君在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头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他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
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
从“仙人骑鸡”向后上方排列着若干小兽,均称垂脊兽,随着殿宇等级的不同而数目不一。
最高等级的殿宇,如太和殿,垂脊兽的数目最多,有11个。
房屋品级的不同决定了垂脊兽的数量,殿宇降级,垂脊兽的数目也随之减少。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上的吻兽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1-0003-02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上的吻兽收稿日期:2012-09-10作者简介:刘汉州(1970-),男,副教授刘汉州(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针对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造型特点,就屋顶的一种特殊饰件———吻兽进行了探究,分别对正吻和脊兽作了具体描述,并总结了吻兽的功能及象征性,以使人们对古代建筑屋顶造型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吻兽,象征性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A0引言中国古代建筑为东方独立的木结构系统,数千年来,继承演变,不仅流布极广大的区域,而且式样奇巧、灵活多变也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建筑从民舍以至宫殿,均由若干单个独立的建筑物集合而成;而这单个建筑物,由古代简陋的胎形,到近代穷奢极巧的殿宇,均保持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枋等屋身部分、屋顶部分。
三个部分中,最为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西方建筑的是屋顶部分。
而屋顶的特殊轮廓,更为中国建筑外形上显著的特征。
在这优美轮廓线上点缀着一些出自于动物原形并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特殊的饰件———吻兽,包括正吻和各脊兽等。
1正吻我国古建筑屋顶上有许多动物造型的装饰物“吻兽”,有的在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垂脊、博脊和戗脊上。
置于屋顶正脊两端的称之为正吻,又称鸱尾或鸱吻。
它的演变过程大体为鸱尾—鸱吻—正吻。
唐代以鸱尾为主,宋代开始由鸱尾向龙头形鸱吻转变,到了明清两代才由正吻取代了鸱吻定名为正吻。
鸱尾起初是由简单的鸮(xiao )鸟之尾作为造型而逐渐形成动物形的脊饰,如鸟形、鱼龙形等。
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代,《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屋脊两端就有这类装饰物。
宋代以后龙形的吻兽增多,清时已很普遍,表面饰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故又名“吞脊兽”。
传说这种鸱尾是海龙王的九子之一,它属水,能激浪成雨,原应为“蚩尾”,“鸱吻”一词可能系后人口传误记所致。
唐苏鹗《苏氏演义》云:“蚩者,海兽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至今日,人们仍可见到“龙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筑上展示,如今的龙文化(装饰)不仅仅是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海内外,凡饰有“龙避邪"的,一定是华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
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
从“龙避邪"的普及,可知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和风土人情,及人们祈盼安宁、幸福,企盼在同天灾火患斗争中得到“仙人走兽”之帮助,以“驱鬼魅”、“镇宅”、“避煞”、“破邪”。如装龙饰物可避火灾、调风雨,因为龙能兴风作雨;龙还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凤饰物则象征着吉祥如意,也含富贵和权力之意。狮子则是兽中之王,有震百兽、示威武之象征。獬豸传说能辨别是非曲直,是“正大光明"和“清正公平”之象征。总之,无论是“龙避邪”,还是“仙人走兽”,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它既是一种建筑装饰,又是一种民族文化;装饰显示着建筑物的豪华和宅府的等级,
古建筑装饰—-吻兽的应用
—-—-—-————————-————-——————————-— 作者:
———-—-———-———————-—————-—-—-—-—— 日期:
古建筑装饰—-吻兽的组成与功用
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络。经过长时期的封建社会,园林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体系பைடு நூலகம்不论在规划上,建筑群,建筑空间处理上,还是建筑细部装饰,都具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历史文化灿烂辉煌,一脉相承。中国建筑经过数千年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民舍以至宫殿,均由若干单个独立的建筑物集合而成;而这单个建筑物,由古代简陋的胎形,到近代穷奢极巧的殿宇,均保持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屋顶部分.三个部分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西方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而屋顶的特殊轮廓,更为中国建筑外形上显著的特征。在这优美轮廓线上点缀着的是一些出自于动物原形并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特殊的饰件-—吻兽。它们有的在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垂脊和岔脊上,有的在屋檐上。它们排列非常规整,做工精细,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只为装饰用吗?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探究到底。
古人传说,宫殿、庙宇等屋脊上装饰“龙吻兽”可避火灾,驱魑魅。起初并不是龙型的,是由简单的翘突逐渐形成动物形的脊饰,有鸟形的,更多的是鱼龙形的,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代,《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屋脊两端就有这类装饰物。鸟形演变为鸱尾(传说是一种海中能灭火的神物),至中唐或晚唐出现张口吞脊的鸱吻。宋代以后龙形的吻兽增多,清时已很普遍,表面饰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着一柄宝剑,艺术形象完美,称为”正吻"、”龙吻"、”大吻”。正脊以外的垂脊,戗脊上则常用兽头,这些兽头顺着脊的方向面向外望去,故名望兽。吻兽的使用也逐渐形成较严格的定制和比较严密的格局。
“龙避邪”,平民百姓住宅饰以素瓦或陶质者为多,一般不得用大型的龙吻兽;庙宇、官宅、宫廷则以金黄琉璃瓦者为多,而且造型个大苍劲、华丽美观。我国目前最大的“大吻”在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它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的宫殿龙饰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龙避邪”千年演变,各历史朝代在使用上并无定则,各自形成独特的风格。至清代“避邪物”始成定制.规定:翼角处“骑凤仙人”之后的“走兽”皆用单数,数量最多可达11个.如最高等级的殿宇,故宫太和殿的垂脊兽的数目就是11个.而地方建筑物上的“避邪物”则自有习惯,而且南北地域各有差别,多不遵守官制,走兽造型亦生动活泼、曲线优美、气质精秀、朴拙浑厚、神态各异其趣。
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如果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见中国建筑上出现吻兽,至迟在西汉时期就比较完备了.
通常置于古代大型建筑的屋脊上的“避邪物”,传说可以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为此,不论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