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采桑子》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采桑子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采桑子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采桑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采桑子教学目标: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

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写作背景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 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

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采桑子]44个字。

双调。

前阕,后阕各4句。

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

一韵到底。

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9月9日的节日。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采桑子欧阳修 教案

采桑子欧阳修 教案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教案标题:采桑子欧阳修教学目标:1. 了解欧阳修及其作品《采桑子》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采桑子》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欧阳修及其作品《采桑子》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采桑子》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采桑子》(教师提前准备好课文的复印件或电子版);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欧阳修的相关介绍和作品《采桑子》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欧阳修有什么了解?你们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有什么困难或疑惑?二、讲解欧阳修及《采桑子》的背景(10分钟)1. 介绍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强调他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 分析《采桑子》的创作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该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三、讲解《采桑子》的基本内容和结构(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采桑子》,并解读其中的重要词句和情节;2. 分析《采桑子》的结构,包括引子、正文和结尾等部分,让学生理解其整体框架和发展脉络。

四、文学鉴赏与欣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对《采桑子》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主题、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2. 提醒学生注意欧阳修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对仗、排比等;3. 分组讨论,让学生展示对《采桑子》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五、阅读理解与写作(15分钟)1. 给学生一篇相关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并回答问题;2. 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布置一篇关于《采桑子》的读后感或评论的写作任务;3. 收集学生的作文,并进行评价和指导。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秀教学设计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秀教学设计

《采桑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词句中的美景。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3、感悟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词句中的美景,感悟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说到西湖,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杭州西湖,实际上一直以来中国有“四大西湖”的说法,除了杭州西湖名气最大,还有广东惠州西湖、安徽颍州西湖、江苏扬州瘦西湖,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的作者欧阳修对颍州西湖却情有独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天我们首先一起来伴着美妙的音乐欣赏颍州西湖的美妙图片。

颍州西湖美不美?退了休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面对如此美景,写下了《采桑子》十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出示课题二、学习诗词(一)了解词牌名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下面是采桑子的正体的具体格律。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二)走进作者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其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了解写作背景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贬谪,对人生命运的变幻和官场的艰险有较深的体验。

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在滁州,欧阳修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任颍州知州,喜爱那里的民风,景物,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采桑子》 说课稿

《采桑子》 说课稿

《采桑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采桑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采桑子》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经典词作。

这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在教材的编排上,《采桑子》处于特定的单元,与其他诗词作品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诗词学习体系。

这有助于学生在比较和联系中,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特点和规律。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知识,对诗词的基本格律和表现手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情感表达和深层的文化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感受和理解诗词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背诵和默写《采桑子》。

理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掌握词的格律特点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词的感悟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诗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掌握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词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理解其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将词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实现情感的共鸣和迁移。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初步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欧阳修《采桑子》的教案

欧阳修《采桑子》的教案

欧阳修《采桑子》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

(2)理解《采桑子》的创作背景及欧阳修的生平事迹。

(3)分析《采桑子》的艺术特色,把握其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采桑子》。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采桑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欧阳修的生平事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采桑子》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采桑子》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准备与《采桑子》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欧阳修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等。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欧阳修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采桑子》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采桑子》。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解读诗歌(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2)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疑问。

4. 欣赏诗歌(1)分析《采桑子》的艺术特色,如用词、句式、意象等。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心得。

5. 拓展延伸(1)介绍欧阳修的其他诗作,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2)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培养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采桑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强调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7. 布置作业(1)背诵《采桑子》。

(2)写一篇关于《采桑子》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欧阳修《采桑子》诗意:……艺术特色:……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采桑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采桑子》这一词牌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帮助学生掌握词中的重要字词和典故,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体会作者的心境。

(2)掌握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

2、难点(1)感受词中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

(2)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漫步在湖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感受着微风拂面的温柔,心中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和舒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采桑子》,就是作者在这样美好的情境中写下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采桑子》的作者是具体作者,他生活在具体朝代。

当时的社会环境简要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作者创作的关系。

作者本人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等,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1)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词句赏析(1)“具体词句”这句词好在哪里?(2)词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3、艺术手法(1)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2)对比这首词与其他同类题材作品的异同。

(五)深入探究1、小组讨论:词中的“关键词句”有什么深层含义?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美景,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2、引导学生比较现代文和古典诗词在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方面的不同。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采桑子》这一词牌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词作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欣赏和诵读古典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作的词句含义,把握整体情感。

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来抒情。

2、难点感受词作中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

领悟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咱们今天来一起欣赏一首很美的词,叫《采桑子》。

大家都知道,诗词就像是一扇通向古代世界的窗户,能让我们看到古人的喜怒哀乐、山水风光。

那咱们就赶紧打开这扇窗户,看看《采桑子》里藏着怎样的风景和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咱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作者姓名是朝代一位很有名的词人,他的词风格独特,常常把自然景色和自己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这首《采桑子》啊,就是他在具体情境的时候写的。

当时,作者看到了具体的景象,心中涌起了种种感受,于是就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三)诵读感知1、老师先给大家范读一遍,同学们注意听字音、节奏和语气。

(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2、下面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要读得通顺、有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3、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朗读,老师和同学进行评价、指导)(四)词句解读咱们一句一句来看看这首词都写了些啥。

“词的第一句”,这一句里的重点词语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结合上下文想一想。

比如说,“具体词语”这个词,它在这里可不是咱们平常理解的那个意思,而是指解释词语的含义。

再看“词的第二句”,这里作者用了修辞手法,把具体的事物比作比喻的对象,一下子就让咱们感受到了具体的感受。

(五)情感体会同学们,咱们读了这么多遍,也理解了词句的意思,那你们能体会到作者在这首词里表达的情感吗?其实啊,作者在这里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赞美,又有一点点淡淡的忧愁或者感慨。

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当时的背景来想一想。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优秀范文5篇]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优秀范文5篇]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欧阳修采桑子教案欧阳修采桑子教案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欧阳修采桑子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1一、学习目标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三、预习内容1.解释下列词语。

群芳:狼藉:残红:飞絮:阑干:始觉春空: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四、课堂重点内容1.有思想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4.分析“游人去”与“燕归来”两句在全词中的关系,进一步把握这首词的特点.5.课堂讨论:很多文人面对晚春都不由得产生忧伤之情,这首词也是如此吗?你的理由是什么?五、巩固练习1.欧阳修,字,号,又号,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笙歌()狼jí()帘lóng()3.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狼籍B.飞絮濛濛濛濛C.垂柳阑干尽日风阑干(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和。

从结构上说,上片写_________,通过、、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六、联系拓展:见《同步课课练》欧阳修采桑子教案2【自学指导】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领略其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

七年级语文上册 采桑子 重阳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采桑子 重阳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采桑子·重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诗句的意思,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2. 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对重阳节习俗和背景知识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句的展示和重阳节的图片等相关资料。

2. 准备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习俗和背景知识。

b. 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与诗歌的关系。

2. 朗读与背诵(10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采桑子·重阳》。

b. 学生跟读并尝试背诵。

3. 诗句解析(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b.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小组合作(1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句诗进行分析和讨论。

b. 各组汇报自己的分析和讨论结果。

5. 情感体验(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思考。

7. 作业布置背诵《采桑子·重阳》并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小作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以及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教学难点】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第一首。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二、文学常识积累1、作家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2、写作背景:公元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作者:欧阳修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wēi yí,芳草长堤dī,隐隐笙shēng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lián yī,惊起沙禽掠lüè岸飞。

2、视频朗读,读准韵律3、教师范读,注意节奏4、自由吟读,读出感情5、全班齐读,读出诗味四、赏读,感受意蕴美1.解释下列词语。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采桑子》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和创作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经典的《采桑子》词作,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鼓励学生尝试创作《采桑子》。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采桑子》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规则。

(2)理解词作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表现手法。

2、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词作中含蓄而细腻的情感。

(2)如何启发学生在创作中运用恰当的意象和语言表达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写作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优美的诗词作品,引出词这一文学体裁,并简要介绍词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采桑子》。

2、词牌介绍(1)讲解《采桑子》词牌的来源和演变。

(2)介绍其常见的格律要求,如字数、句数、平仄和押韵规则。

以具体的例子,如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让学生直观感受格律的特点。

3、作品赏析(1)选取几首经典的《采桑子》词作,如晏殊的《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辛弃疾的《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等。

(2)带领学生诵读词作,感受其韵律之美。

(3)逐句分析词作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些词作中的意象有何特点?如何通过意象传达情感?(2)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在词句中逐步展现的?(3)比较不同作者的《采桑子》在风格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5、创作指导(1)启发学生选择一个主题,如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等。

(2)指导学生根据《采桑子》的格律要求,构思词句,注意平仄押韵和意象的运用。

(3)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展现独特的个性和创意。

6、学生创作学生进行《采桑子》的创作,教师巡视并给予个别指导。

7、作品展示与评价(1)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

课文采桑子教案设计

课文采桑子教案设计

课文《采桑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

(2)理解《采桑子》的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分析《采桑子》的文学特点,如韵律、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采桑子》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采桑子》。

(2)理解《采桑子》的内容和意境。

难点:(1)分析《采桑子》的文学特点。

(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背景及《采桑子》的写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采桑子》,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采桑子》的文学特点,如韵律、修辞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分析《采桑子》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其他古典诗词,进行比较学习。

(2)鼓励学生创作诗歌,展示自己的才华。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采桑子》的文学特点和意境。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采桑子》。

2. 分析《采桑子》的文学特点,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3. 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欣赏,简要分析其意境和主题。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采桑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何。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七年级采桑子 重阳教学设计

七年级采桑子 重阳教学设计

七年级采桑子重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采桑子·重阳》的词意,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3、帮助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

(2)掌握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战地黄花分外香”这一诗句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词句含义和艺术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重阳节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然后提问:“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里,毛泽东写下了《采桑子·重阳》,他会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从而引出新课。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毛泽东的生平经历和他在诗词创作方面的成就。

2、讲述《采桑子·重阳》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是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词的韵律和情感。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四)精读词句,理解内涵1、逐句分析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如“黄花”“秋风”“霜”等。

2、重点讲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几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对比手法和作者积极乐观的情感。

(五)探究情感,体会精神1、组织学生讨论:词人为什么说“战地黄花分外香”?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境?2、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七年级语文:《采桑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采桑子》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授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授课方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授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初中语文授课方案文讯教育授课方案《采桑子》授课方案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授课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取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授课使用。

授课目标 1 .认识词的知识,积累必然数量的相关“愁”的词。

2 .推测富饶表现力的语言,意会情况交融的境地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饶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立境地的方法。

说明: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优良,短短的几十个字包括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内涵。

因此古诗词授课要重视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

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表达收效及感情色彩。

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感情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样的感情体验。

如词的上片描绘群芳凋落后西湖的寂静清静之美,“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纷杂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经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境地。

经过张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觉,用自己的朗诵传达出来,进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境地。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见到欢愉喜善的作品,即使有也不是拥有很强的艺术传染力,而那些令人深受传染的作品经常都是愁思贫困之词。

中国古代诗人也好将“愁”字入诗,在中国古诗词中含有“愁”字的诗词不胜列举,如“愁如塞月恨边云”,“百年愁里过”,“吴山点点愁”“无愁不到心”,“新月与烟愁”,“明日黄花蝶也愁”,几乎无处不可以用“愁”。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采桑子》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和创作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经典的《采桑子》词作,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创作《采桑子》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采桑子》的词律和押韵规则。

(2)赏析经典词作,体会其中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词作中的含蓄情感和微妙意境。

(2)帮助学生在创作中准确运用词律,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采桑子》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和节奏。

3、赏析法:对经典词作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其艺术魅力。

4、练习法:安排学生进行创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宝库中,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种词牌——《采桑子》。

《采桑子》这个词牌有着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的世界。

(二)知识讲解1、介绍《采桑子》的词牌名由来“采桑子”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丑奴儿”“罗敷媚”等。

2、讲解《采桑子》的格律特点(1)句式:通常为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2)字数:每句的字数较为固定,多为七、四、七、四。

(3)押韵:一般押平声韵。

(三)经典词作赏析1、以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为例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1)引导学生诵读,感受韵律之美。

(2)分析词作的意象和意境,如“群芳过后”“残红”“飞絮”“垂柳”“笙歌散尽”等,体会作者所营造的清幽、静谧的氛围。

(3)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他在繁华过后所感受到的宁静和淡泊。

2、再以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课文采桑子教案设计

课文采桑子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采桑子》。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采桑子》。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3.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2.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采桑子》的文本和注释。

2. 生词和短语的资料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采桑子》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意境。

2.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的资料卡片,学生自主学习,查阅工具书,解决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2)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 分析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2)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采桑子》 说课稿

《采桑子》 说课稿

《采桑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采桑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采桑子》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首词。

这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词的体裁特点,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诗词的基本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词这种体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的把握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来理解词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词的大意,背诵这首词;掌握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词句赏析,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词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感悟词的意境,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词的韵律美,理解词的大意。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词中的词句进行赏析,品味词人的语言艺术,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欣赏美景的经历,从而引出课题《采桑子》。

2、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理解词句(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2)教师对重点字词和疑难词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

同类题材作品推荐及比较阅读
《诗经》中的采桑诗
推荐《诗经》中与采桑相关的诗篇,如《采桑》、《十亩之间》等,并进行比较 阅读,分析不同诗篇在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汉代乐府诗中的采桑题材
介绍汉代乐府诗中与采桑相关的作品,如《陌上桑》、《采桑度》等,引导学生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采桑文化和文学表达。
韵规则和平仄格律。
词牌的特点
《采桑子》是词牌名,学生需要了 解该词牌的特点和常见体式,以便 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词。
词的意象和意境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体会《 采桑子》中描绘的意象和营造的意 境,进而理解词人的情感和心境。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分享
学习收获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收获,包括对词的基本知识的掌 握、对《采桑子》的深入理解和个人感悟等。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 )。唐朝诗人、文学家,与岑参、高适、裴迪并称“边塞四诗人 ”。他的诗歌以边塞题材著称,风格豪放、意境深远。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能够背诵《采桑子》全文,理解诗歌的意境 和内涵,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讨论、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 趣。
学习方法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有效方法,如阅读、背诵、赏析 等,以便其他同学借鉴和学习。
学习困难与解决方案
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分享自己是如何克服 这些困难的,为其他同学提供经验和启示。
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评价
1 2 3
知识掌握程度
教师评价学生对《采桑子》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 度,包括词的押韵、格律、词牌特点等。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欧阳修采桑子(教案)一、学习目标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感情,理解此词的特点。

三、预习内容1.解释下列词语。

群芳:狼藉:残红:飞絮:阑干:始觉春空: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4.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四、课堂重点内容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诗歌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4.分析“游人去”与“燕归来”两句在全词中的关系,进一步把握此词的特点.5.课堂讨论:很多文人面对晚春都不由得产生忧伤之情,此词也是如此吗?你的理由是什么?五、巩固练习1.欧阳修,字,号,又号,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笙歌()狼jí( ) 帘lóng( )3. 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狼籍B.飞絮濛濛濛濛C. 垂柳阑干尽日风阑干(2)全词以“”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和。

从结构上说,上片写_________,通过、、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的情感。

六、联系拓展:见《同步课课练》。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领略其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

2,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及其作用:使清空幽寂的春天景象表现得优美可爱。

3,理解诗歌蕴涵的的感情之美,感悟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采桑子》的教案

《采桑子》的教案

《采桑子》的教案 《采桑子》的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一些知识。

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

二能力目标 1、训练诵读能力。

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目标 1、欣赏词作的语言美。

2、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 【教学设想】 诗词的品位在于意境的高下,每首词的意境都客观地存在于诗词的本 身,所以诗词的教学过程,就是教者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其意 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的过程,亦即要求把诗词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 种可望、可即、可感、可述的境界。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教学力求将侧重理解、分析的阅读活动同侧重 领悟的意境描述练习相结合。

具体操作上,引导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景物画出来,帮助阅读欣赏,突 出重点;经过分析理解,要求学生表达出作品的意境,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沁园春长沙》 一、由作者导入新课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

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 魅力。

二、简介回顾词的有关知识 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

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

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为何以长沙为题?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 十三年之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采桑子》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说明: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

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

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表达效果及感情色彩。

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如词的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

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见到欢愉喜善的作品,即使有也不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那些使人深受感染的作品往往都是愁思穷苦之词。

中国古代诗人也好将“愁”
字入诗,在中国古诗词中含有“愁”字的诗词不胜枚举,如“愁如塞月恨边云”,“百年愁里过”,“吴山点点愁”“无愁不到心”,“新月与烟愁”,“明日黄花蝶也愁”,几乎无处不可用“愁”。

文人可能是多愁的,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具有愁思,也善以愁入诗。

因此,借助本文也可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学中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2.难点:理解词中“愁”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

说明: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

词重感情,词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

通过诵读,引发出独特的想象,进而产生个性化的审美,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

对于词中的“愁”,学生通过诵读是能够理解到的,但“愁”之外欧阳修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及积极的人生追求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除了文本的理解之外,还引入了冯延巳的《采桑子》进行对比,以凸显欧阳修的积极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目的导入新课1.介绍“西湖十景”,点出有关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点,导入本课的学习。

2.教授词的一般常识。

(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

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词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1.根据已有的经验,回忆、判断。

识记有关常识。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
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大部分都分为片,“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积累词的一般常识。

诵读感知,理解文意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停顿及语调的抑扬顿挫。

2.组织学生集合智慧,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词中的西湖美景。

(“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双燕归来细雨中”)1.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2.自由交流,博采众妙,代表发言。

3.落英缤纷、柳絮纷飞的暮春景色,常会引起人们的惋惜之情。

昔日湖上游人不断、笙歌相随盛况已不复见,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

'始觉春空'四字既表达了若有所失的空虚感,又有一种繁华喧闹过后的清醒感。

反复朗读感受词的韵律美与情境美,从语言的品味、内化提升到对词的意境的自我表述。

阅读鉴赏提问: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为什么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四人小组思考问题,交流学习。

(此词上片写西湖景色,下片写人,关键在“游人去,始觉春空”,游人一走,诗人才感空虚寂寞。

可见西湖的好与不好,与群芳的关系并不大,而在于游人在不在。

游人走后,又有燕子飞来,取代了游人的位置,一阵喜悦掠上心头,所以诗人仍然觉得西湖好。

)感受作者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的情怀,理解他寄情湖山之外的重视人文景观的审美意识。

拓展延伸引入冯延巳的《采桑子》,组织学生朗读,并与课文比较。

(重点放
在“群芳过后西湖好”与“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的不同情感的比较)1.朗读后交流感受。

2.在描绘的景物及作者流露的情感两方面进行比较。

(冯延巳的“愁”是肝肠寸断无法排遣的,欧阳修的“愁”是胸襟开阔,积极包容的。

)从词所描绘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布置作业选做题:1.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课文。

2.收集欧阳修的另九首《采桑子》,就喜欢的一首进行研读,准备交流。

完成作业。

通过改写,深化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收集其他的《采桑子》词,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拓展学习范围。

思路点拨本文的教学,也可与四十一课柳永的《蝶恋花》进行比较阅读。

两首词中所描绘的春景的残照狼藉,与两位词人所流露“望极春愁”和“群芳过后西湖好”,在同与不同之间,把握词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练习举隅1.积累——名诗佳句颂西湖。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4)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宋·孙锐《平湖秋月》)2.探究——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1)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唐·白居易《长相思》)
(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宋·辛弃疾《菩萨蛮》)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李清照《武陵春》) (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 附答案:2.(1)闺中怀人之愁;(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3)思念、孤独之愁;(4)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附冯延巳《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