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试卷-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训练作业(Word版,含答案)(含答案)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训练作业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1.如图《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反映了元朝不仅重新开通了大运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元朝高度重视南北交通主要是由于()A.黄河改道陆路联系受阻B.造船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化D.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相分离2.据史料记载,宋朝时的开封城内店铺林立……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
……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
这反映了宋朝()A.商业活动已突破时空限制B.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市民阶层的奢侈消费理念D.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3.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蹴鞠,大多是2人或多人对踢,规则与男子蹴鞠没有什么区别,活动大多在节日进行。
到了宋代,蹴鞠成为了女子日常运动的首选项目。
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A.女性政治地位提高B.市民阶层发展壮大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D.节日休闲种类丰富4.草市作为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起源很早,它们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山市、河市、庙市”等各种集市,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
由此可见,草市()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物B.有利于突破坊市的界限C.始终得不到官方的支持D.对自然经济有补充作用5.宋代,盐业除官营外,又有官督私营,或私营而由官府专卖。
地主豪强则私开盐井,生产私盐。
私营的冶铁业,由朝廷专设的“监”“冶”管理、控制。
著名的徐州利国监,有三十六冶,每冶各百余人。
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A.政府盐铁官营面临着挑战B.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比较灵活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D.私营手工业的生产效益突出6.据文献记载,宋代民间体育活动十分繁盛,市民对蹴鞠和相扑的兴趣特别浓厚,他们结成了许多蹴鞠社团和相扑社团,进行全国性的蹴鞠比赛和相扑比赛,还常常举办商业性的相扑表演。
该现象的出现源于()A.少数民族习俗的传入B.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C.官方对体育活动重视D.体育项目表演性较强7.瓷器是中国的一张名片。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棉花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棉布直到现在依然是人们的主要衣料之一。
我国人民在内地种植棉花始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2.“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这首歌描述了始创于元代的()A.白瓷B.青花瓷C.粉彩瓷D.珐琅彩3.北宋诗人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
”诗中的山中遗宝指的是()A.木柴B.煤C.石油D.铁矿题组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4.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设置的“榷场”,既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榷场”是()A.贸易场所B.军事要塞C.竞技场D.牧场5.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10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流通规模扩大B.对外贸易的发展C.商品种类日益丰富D.边境市场的繁荣6.宋高宗曾对大臣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材料反映了()A.五铢钱的统一铸造B.江南地区的开发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D.闭关锁国的危害7.据考古发现,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专制皇权受到削弱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D.政府鼓励发展商业题组三经济重心南移8.南宋时期有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当时()A.粮食贸易发达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农业技术提高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9.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
北方南方宋初人口100多万户人口230多万户北宋约贡献财政收入20%约贡献财政收入80%南宋“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苏湖熟,天下足”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A.人口大量南迁B.宋朝社会生活C.经济重心南移D.苏杭生活富足10.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取士人数大体均衡。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附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据史料记载,北宋初年,苏州每年税米十八万石;至北宋中期,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增至三十万石,元符二年(1099年)又增至六十万石。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给辽的岁币增加B.江南农业生产发展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2.“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A.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C.江南的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3.下面是北宋东京城示意图,下列关于北宋东京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李白会在瓦肆中欣赏杂剧B.东京是当时主要的外贸港口C.“市”内的商业活动受限制较少D.参知政事执掌东京行政事务4.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的一次巨大变迁。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A.三国时期B.隋唐时期C.南宋时期D.明清时期5.“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不少唐代前期的租佃契约,表明立契租佃制当时已经十分流行。
宋代租佃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之间广泛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第二个特征,是在租佃制下,客户已经有了迁移的自由。
”这说明唐宋时期()A.均田制的广泛实行B.庄园经济的发展C.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D.自耕农经济的发展6.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大族中选择儿媳。
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蔡襄语)。
这反映出宋代()A.四民平等关系的确立B.门阀贵族势力的没落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D.中央集权制趋向衰落7.宋代有些地方根本不种粮食,而是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
当时还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如菜户、茶户、果农、蔗农、花户、园户、药户、酒户、渔户等。
这说明当时( )A.粮食产量下降 B.政府加强社会控制C.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D.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8.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有()A.北方安土重迁的观念较淡薄B.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南方,使南方人口大增C.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D.由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可知汉唐经济远比宋朝繁荣9.宋朝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课后习题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两宋时期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这种现象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麦、豆,江北广种水稻,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说明两宋时期南北农业经济的交流加强,故D项正确。
2.据记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这反映了( )A.北宋东京商业规模较大B.北宋城市突出经济职能C.北宋时已经出现了夜市D.北宋政府非常重视商业,交易数量大,反映出北宋东京商业规模较大,故A项正确。
3.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设置“榷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榷场”指( )A.贸易场所B.军事要塞C.竞技场D.牧场,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
当时在北宋与辽、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故选A项。
4.《析津志》记载:元大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
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
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水陆交通不畅阻碍了商业发展B.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C.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购物D.元政府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元大都城内外分布着众多商业行市,其中“米市”“缎子市”等集中在今北京的钟、鼓楼一带,这主要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这反映了南北物资交流频繁,故B项正确。
5.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 )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衰微B.得力于世界市场的出现C.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D.源自社会经济的变动,面临着游牧民族的威胁;两宋经济重心在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1.宋元时期,江苏吴郡“地沃而物移,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
证明该地区在推行A.垄作法B.稻麦复种制C.套作制D.一年三熟制2.宋代有大量农户脱离单纯的粮食生产,各地出现了许多以种植经济作物为生的菜园户、花户、药户、漆户、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
这些专业户部分或主要从事商品生产,更大程度上面向市场。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作物种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②广泛种植高产作物玉米和烟草③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基本完成④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瓷器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文化符号。
下列有关制瓷业的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瓷器大量出口B.唐三彩是唐朝标志性瓷器C.宋朝烧出了釉里红D.青花瓷是元朝制瓷业代表4.宋是我国制瓷业全面发展的时期,当时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窑场,但后来只有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等被后人合称为宋代六大窑系。
由此可以推断A.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制瓷业行业竞争很激烈C.南青瓷北白瓷格局确立D.海外贸易影响制瓷格局5.北宋诗人苏轼在《石炭并引》记载:“彭城旧无石炭。
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据此推断北宋A.已用煤作为燃料冶铁B.兵器制造业发达C.彭城从外地输送用煤D.采矿业技术先进6.西夏常以马匹和盐通过边境互市换取北宋的谷物和茶,并铸造有汉文“天授通宝”的钱币;金后期出现我国货币史上第一次铸造法定计数的银币。
材料主要反映了A.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B.经济交流缓和民族关系C.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D.少数民族商业发展面貌7.宋金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
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
这反映了A.南宋边境贸易繁荣B.官府推崇重农抑商C.官府控制榷场贸易D.南宋实行闭关政策8.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战争筹款,将四川铸造的大批铜钱调出,使得川蜀地区铜钱奇缺。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练习(含答案)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一、选择题1. (2024苏州期末)目前在福建泉州发现的宋元古瓷窑有133处,主要分布在德化、南安、安溪等地。
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博物馆里,收藏着大量德化窑、安溪窑所产的瓷器,在西亚、北非等地也都发现了宋元泉州瓷。
由此可知,宋元时期()A. 泉州成为最繁荣的城市B.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C. 南方逐渐成为经济重心D. 亚非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2. (2024淮安期末)下表所示的内容为唐宋时期水利工程的分省统计数据A. 水利兴修技术的进步B. 北方环境持续恶化C. 政府强化对南方的控制D. 经济格局发生变动3. (2024盐城五校联盟期末)宋元时期,通俗性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出现了大量面向市井百姓的艺术形式,如皮影戏、元杂剧及说书演出等。
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当时()A. 儒学已非社会主流思想B. 统治者大力支持C. 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D. 商品经济的发展4. (2022徐州期中)北宋初年,政府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这表明当时()A. 土地经营理念发生变化B. 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程序C. 政府严厉抑制土地兼并D. 商业交易的媒介纸币化5. (2022南通海安期末)宋代除官府的罪犯奴婢外,私家奴婢大部分雇佣化,宋人抛弃了奴婢“类同畜产”的传统观念,视其为“佣雇良民”。
这表明当时()A. 门第观念日益淡化B. 阶层流动性增强C.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 新的生产关系形成6. (2024徐州期末)宋代出现了众多书写异域的著作,如沈括的《熙宁使虏图抄》、朱彧的《萍洲可谈》、赵汝适的《诸蕃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
这些著作都是作者的见闻记录,所述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动植物产等趋于客观真实,与以前志怪笔记中的异域想象大异。
这反映了当时()A.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自觉意识B.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治学态度C. 开疆拓土经略异域的雄心壮志D. 革故鼎新富国强兵的时代精神7. (2022南通海安期末)《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冀州团练使石普自荐试制的火球和火箭,宋真宗立即招其进京,率文武大臣观看实验。
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China”为“中国”和“瓷器”的英译名。
宋代以后被称为“瓷都”的是()A.景德镇B.朱仙镇C.汉口镇D.佛山镇2.《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A.顾恺之B.展子虔C.吴道子D.张择端3.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我国的棉花种植最早出现于()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4.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券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卷被称为“交子”。
由此推知,北宋时期成都地区()A.货币制度完善B.商品经济繁荣C.造纸技术发达D.商人恪守信用5.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宋代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因为在宋代发生了许多重要变革,表现在交通、商业、城市等多个方面。
下列选项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是()A.形成坊市制度B.出现商业中心C.夜市更加普遍D.四川出现纸币6.大约700多年前,一艘满载龙泉窑瓷器的船只在福建漳州圣杯屿海域沉没。
2022年圣杯屿海船水下考古发掘正式开始。
发掘出的瓷器主要为龙泉窑青瓷,很多是适应市场化大量销售而生产且外销比例高。
对该船贸易活动表述正确的是()A.出口瓷器以白瓷和青花瓷为主B.海上丝绸之路已远至中东和非洲C.携带玉米、甘薯和烟草等作物D.折射出当年海上丝路的繁盛景象7.读下表。
表格内容可用于佐证()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表A.国家疆域的开拓B.经济重心的南移C.政治制度的沿革D.社会控制的强化8.《金史》中记载,榷场,互市之所也。
(金)熙宗皇统二年,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
泗州场,大定间,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
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
可见榷场的设立()A.加剧了北宋的积贫积弱B.增加宋金两国财政收入C.促进宋金之间和平共处D.颠覆了传统的华夷秩序9.宋高宗指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习题及答案1.(2020 四川绵阳一诊)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粮。
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了各种轮作制度。
这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2.北宋时,棉花种植在闽粤等地已经盛行;南宋时,又从闽粤地区发展到长江和淮河流域。
宋代有诗云:“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
这反映了()A.手工业重心转移到南方B.家庭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C.棉花成为主要衣被材料D.南方各省的百姓衣食富足3.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开始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勇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蚕书》《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洛阳牡丹记》。
这反映了宋代()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C.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D.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领先4.史载,唐以前士人以藏书为贵当时藏书少,士人精于雕对,诵读精详。
到宋朝,士人易于得书,不再重视藏书,诵读也懈怠了。
出现这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 )A.两宋商品经济繁荣,生活优越B.印刷行业不断进步,书籍增多C.社会娱乐活动增多,士人堕落D.政府轻视文化教育,学风淡薄5.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又汝窑,官禁中烧,内有玛瑙末为油,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艰得。
”这表明( )A.官营商品流向放宽B.瓷器市场竞争激烈C.窑务管理渐趋松懈D.汝窑产品质地欠佳6.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
后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侵占了通衢大道,因而宋徽宗时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
这反映出当时(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7.宋元时期,在主要港口,政府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一市舶司。
元代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取得公据,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
2024-2025年历史必修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带答案)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基础过关练知识点一经济的发展1.宋代,棉花从东南沿海和西域传入内地种植。
元代统治者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棉花种植覆盖了江南广大地区。
这可以用来说明,宋元时期( ) A.传统纺织业获得了新发展B.奢侈性消费风尚日益盛行C.棉布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D.丝织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2.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记》在介绍中国时说:“大汉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告价,竟与纯金无别。
”该材料佐证了( ) A.宋朝最早使用了纸币B.元朝商品经济的繁荣C.明朝繁华的都市生活D.宋元海外贸易的发达3.“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为一时名臣。
……及绍兴、崇宁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复有沉抑之叹。
”据此可以推断,宋代( )A.选官标准发生重大变化B.南方士人随经济繁荣崛起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政治中心随经济重心南移知识点二社会的变化4.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十分盛行。
此现象反映( )A.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强化C.土地兼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D.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知识点三儒学的复兴5.朱熹认为天理构成人的本质,“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据此,朱熹提出(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C.三教合归儒 D.致良知6.陆游称:“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
”宋代儒学家的突出贡献在于( ) A.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B.提出“三教合归儒”C.兼容多家哲学理论形成新学派D.严厉抨击君主专制知识点四文学艺术和科技7.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B.以抒情写志为主流C.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8.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选择题1.宋代曾明确规定:“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这反映了宋代( )A.已有明显产权意识B.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C.土地买卖相当频繁D.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解析:选A 材料体现了宋代对产权转让加强了监管,这也反映了宋代有较强的产权意识,故答案为A项;材料只能说明宋代对产权登记要求严格,但并不能说明是宋朝开始的,B项排除;材料中只说了对“典卖倚当庄宅田土”,并非专指土地买卖,更看不出是否频繁,C项排除;材料只是说了买卖转让的手续,但并未涉及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项排除。
2.公元1023年,北宋设立交子务,正式开始发行官方交子,规定交子三年一届,到期以旧换新。
神宗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
据此可知宋代( )A.金属货币停止使用B.交子最初由官府发行C.金融秩序相当混乱D.纸币的合法地位确立解析:选D 由材料“北宋设立交子务……神宗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可知交子被官方所承认,纸币的合法地位确立,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3.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 )A.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解析:选D 依据表格可知,西汉到北宋黄河流域人口比例逐渐减小,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人口比例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汉唐宋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进而可知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故D项正确;西汉到北宋时期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这一时期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唐宋时期的分裂动荡,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4.吐蕃和南诏对唐朝蜀中地区的进攻,屡屡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蒙古军西征过程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
元至元十六年三月,“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
高中历史教学: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测试(含解析)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选择题1.宋朝时期,江苏吴郡“地沃而物移,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
这说明该地区在推行( )A.铁犁牛耕B.曲辕犁C.稻麦复种制D.一年三熟制2.“宋瓷”不管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中国瓷”的巅峰地位。
下列瓷器种类不是兴起于宋代的是( )A.汝窑瓷B.青花瓷C.哥窑瓷D.钧窑瓷3.宋朝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这段材料可用于研究宋朝( )A.知识分子地位提高B.商人的地位提高C.城市文化生活丰富D.节日的热闹景象4.北宋时,为了适应大宗买卖的需要,方便商人交易,四川地区出现了( )A.开元通宝B.交子C.岁币D.岁赐5.北宋诗人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
”诗中的山中遗宝指的是( )A.木柴B.煤C.石油D.铁矿6.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表格。
时间北方南方宋初人口100多万户人口230多万户北宋贡献财政收入20% 贡献财政收入80%南宋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A.人口大量南迁B.宋朝社会生活C.经济重心南移D.南方生活富足7.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近岁富商庸俗与后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有所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C.商业发展繁荣,纸币出现D.婚姻制度发生重大变化8.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称,“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练习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1课辽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宋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且商业十分发达。
下列关于宋元时A.A B.B C.C D.D2.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发展表现的有()①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①思想界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①社会成员的身份趋向于平等①艺术领域的世俗化和个性化A.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3.南宋学者章如愚指出:“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山东曲阜一代),今称闽越。
”对此变化成因的正确解释是()A.大一统观念的形成B.南北对峙的政局C.民族融合的加强D.经济重心的南移4.宋朝诗人汪洙在诗歌中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勉励儿童“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
宋朝真宗皇帝也奉劝青年“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以上诗歌内容折射出宋朝的社会风气是()A.崇尚军功B.重视文治C.男尊女卑D.开放自由5.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记载,从成吉思汗以下,都收罗名工巧匠,凡有一技之长的俘虏常可免死。
蒙元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许多官家的局院监所,管理列籍匠户的工匠,生产各种器具、服用等物品,其规模之庞大复杂,为前代所未见。
这一时期生产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B.商品经济的发展C.军事战争的需要D.行政制度的改革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土地兼并的抑制C.灌溉工具广泛使用D.经济重心的南移7.下图为金章宗(11681208年)在《女史箴图卷》中的题跋。
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选项表述的准确性进行判断,选出准确选项()A.反映出“大定之治”的鼎盛B.金未能创制出本民族文字C.此时的书法成为一门艺术D.其书写的风格近于宋徽宗8.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港口城市繁荣。
以下关于宋朝的历史记载,可印证这一结论的是()①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不惟岁获厚利,兼使外蕃辐辏中国,亦壮观一事也。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一、单选题1.蹴鞠运动在我国由来已久,白居易在《洛桥寒食日作十韵》中就描写了洛阳市区“上苑”“中桥”一带市民蹴鞠的情形;宋代《东京梦华录》中亦有“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鞠,踏索上竿”的记载。
据此可知()A.蹴鞠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欢迎B.唐宋时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C.体育活动丰富文学创作题材D.经济发展助推市民文学进步2.宋代官民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
后来,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穿黑色衣服。
在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甚至“巧制新妆,竞夸华丽”。
上述材料可佐证宋代()A.社会控制相对松弛B.理学思想参透基层社会C.社会成员身份平等D.经济发展瓦解封建等级3.宋代,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沿不设税务、税场的路线行走,“私路”之记载越来越多地见于文献,其与“官路”的区别便是不征商税。
政府屡屡查禁“私路”,而商人们亦不断地增辟“私路”。
据此可知,宋代()A.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放松B.商税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源C.商业繁荣促进了交通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走向了破产4.北宋时期,吕大钧制订《吕氏乡约》,对违反者规定了一些经济处罚措施,结果被批评为“非上所令而辄行之,似乎不恭”。
南宋时期,朱熹删去这类措施,改为以规劝为主,乡约才被社会所接受。
由此可知,朱熹此举()A.强化了乡约的民间属性B.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C.服务于专制皇权的强化D.直接贯彻了国家意志5.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诚实不欺,主人爱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小酒馆)……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
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
上述现象反映当时()A.产生了新经营方式B.理学影响深远广泛C.政府放松社会控制D.社会重文风气浓厚6.北宋初年,在全国各地设立榷酒机构,实行对酒的官营垄断政策。
此后,榷酒机构逐渐废弛,到宋神宗时,将全国各州、县、镇市的官员酒坊全部包给民户,还实行了招标竞标的“实封投状法”。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素养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一、选择题1.金初用辽、宋旧钱。
海陵王时,为适应流通需要制造了交钞(纸币),后又铸造“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永安宝货”,与钞参行。
这说明商业的发展A.使纸币正式取代通宝B.促进了北方人口增加C.使货币使用情况混乱D.促进货币流通增多2.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国外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3.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
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5.青花瓷是瓷器名品,其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青蓝色花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制作花纹的颜料“钴蓝”由波斯商人带来,它的花纹既有汉人推崇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
青花瓷的这些特性表明A.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B.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C.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前列D.中华文明是经久不衰、绵延不断的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①出现商人②商帮出现③流通领域出现纸币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⑤东京、临安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A.①②B.③④⑤C.①②⑤D.①②④7.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一、选择题1.宋代勾栏瓦舍中的艺人编排有妇女叫卖果子的节目,这源于当时果行竞争激烈,商贩都有特有的叫卖声调。
材料主要反映宋代A.城市商业活动已突破时空界限B.文艺活动集中在勾栏瓦舍C.文艺创作受到商业发展的影响D.商业活动集中在勾栏瓦舍2.在宋代,马球被定为“军礼”,每年三月在都城汴京的大明殿前举行盛大打球礼,皇帝亲自上场打球。
球场外树起24面红旗,进一球称得一筹,得一筹者得一面红旗。
按规定第一球要由皇帝打进,然后球手驰马争击。
材料反映的宋代马球运动( )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逐渐走向社会各阶层C.礼仪隆重而又复杂D.深受官方哲学的影响3.在中国古代,货币体系基础是贱金属(比如铜和铁),在宋代纸币发明之前,历代皇帝都为铜矿甚至铁矿的稀缺而苦恼,因此货币发行量受到天然限制。
而纸币出现之后,那些不再为铜矿稀缺而苦恼的皇帝,肯定无法抵御过度发行纸币的诱惑,从而“毁掉了一种又一种纸币”。
与生产力与经济体制不相匹配的纸币,其过早出现必然导致过早天亡。
这表明()A.政府滥发纸币导致纸币的废弃B.纸币的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C.中央政府放弃了纸币发行管理权D.纸币的消失是由于铜铁矿增多4.《宋史》载,989年,宋太宗下诏:“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
1117年,提举淮南东路学事丁璀指出:“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故制。
”这些记载反映出A.政治决策左右社会风尚B.经济发展改变民众生活C.理学思想固化官员思维D.商业进步瓦解传统伦理5.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更有诗云“蹴鞠成功难尽言,消食健体得安眠”。
现存国内很多博物馆内的宋代铜镜、瓷枕上大多铸有男女相对踢球的纹饰。
宋代蹴鞠的盛行,反映了A.崇尚健康的运动方式成为社会时尚B.江南地区流行文化十分发达C.南方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壮大D.宫廷文化和市民文化的消长6.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发展到唐朝,中国已经形成了海上和陆上两条丝绸之路,与中亚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习题及答案1.(2020 四川绵阳一诊)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粮。
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了各种轮作制度。
这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2.北宋时,棉花种植在闽粤等地已经盛行;南宋时,又从闽粤地区发展到长江和淮河流域。
宋代有诗云:“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
这反映了()A.手工业重心转移到南方B.家庭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C.棉花成为主要衣被材料D.南方各省的百姓衣食富足3.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开始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勇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蚕书》《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洛阳牡丹记》。
这反映了宋代()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C.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D.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领先4.史载,唐以前士人以藏书为贵当时藏书少,士人精于雕对,诵读精详。
到宋朝,士人易于得书,不再重视藏书,诵读也懈怠了。
出现这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 )A.两宋商品经济繁荣,生活优越B.印刷行业不断进步,书籍增多C.社会娱乐活动增多,士人堕落D.政府轻视文化教育,学风淡薄5.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又汝窑,官禁中烧,内有玛瑙末为油,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艰得。
”这表明( )A.官营商品流向放宽B.瓷器市场竞争激烈C.窑务管理渐趋松懈D.汝窑产品质地欠佳6.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
后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侵占了通衢大道,因而宋徽宗时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
这反映出当时(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7.宋元时期,在主要港口,政府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一市舶司。
元代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取得公据,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
由此可见宋元时期()A.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8.南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A.对外贸易讲求实际效益B.市舶之利成为主要财源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政府鼓励商人出海贸易9. (2020安徽淮北一中检测)《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A.经济重心的南移B.宋朝财政开支巨大C.南宋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宋D.宋朝人民负担沉重10.下面是从两汉到北宋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变化表。
造成此时期人口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B.频繁战争的影响C.南方地理优势的吸引D.南方政局的稳定11.(2020 重庆北碚区高一联合性测试)北宋时“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 ,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并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取士人数大体均衡。
南北分卷制度( )A.使南北录取比例完全平衡B.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D.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12.(2020河北衡水中学第一次联合考试)宋朝在立国之初就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进一步增加了土地转移的频率。
与上述变化相适应,宋朝农村( )A.草市迅速发展B.租佃关系兴盛C.小农经济瓦解D.自耕小农壮大13.有学者统计.北宋载入《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南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在绍兴十八年(1148年)占56.3%,宝祐四年(1256年)占57.9%。
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C.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D.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14.宋神宗时期,东南六路(两浙路、淮南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的两税、商税、盐酒课、茶税、免役钱等项目所占国家财政收人总额数仅是北方的79.6%。
这反映出( )A.商业税开始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B.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逐渐减弱C.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D.北方主要赋税收入少于东南地区15.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宋人叶适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16.黄河古称“河”“河水”,战国时河水已经浑浊。
“黄河”一词出现于汉代,但是直到唐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
这一变化()A.折射出传统农耕经济发展B.体现了环保意识日趋增强C.反映出人与自然矛盾尖锐D.表明民众水利观念的更新17.南宋时期,民众在长江中下游各地大筑圩田(即在低洼地筑田)的同时,把原来许多地方的一般山田陆续改造成梯田。
这些做法()A.适应了南方深人开发的需要 B.加速了北人南迁进程C.促使了经济重心南移开始D.导致了自然经济解体18.考古发现的元代印刷的商品包装纸——“襄贴”,上面写有“口口口家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见(现)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坐西面东.铺……不误主顾使用”。
“裹贴”的发现反映出( )A.佛教思想出现兴盛局面B.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C.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成熟D.商品生产已有名牌意识19.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
商人地位的变化(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反映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20.下面为北宋被列人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
该表说明( )A.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C.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D.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21.1027年,宋仁宗下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田收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
据此可知当时( )A.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C.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22.有学者认为,宋朝商品流通有两种运动形式: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粮食、布帛等来自农村的产品通过墟市、镇市向城市集中;二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产地大量生产后,由商人们运往各地经销。
这表明( )A.城市商业的发展为农产品商品化提供条件B.商业发展使宋朝农村和城市贫富差距拉大C.农产品涌人城市使宋朝产生资本主义萌芽D.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宋朝城市发展依赖农村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一些“专业化农业区”主要依赖外地提供商品粮,均使商品流通规模维续扩大。
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
北宋后期全国镇市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经济地位超出其所属之县,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
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峡、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
海外贸易规模超过唐朝,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南宋前期增至200万贯。
北宋铸币量很大,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南宋时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过了铜钱。
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
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有20%以上。
大城市中消费水平的上涨,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展,都达到空前水平。
(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由材料“麦票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可知这一时期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南稻北粟的格局在何时被打破,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南北方种植作物的情况,不能说明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买卖和专业化生产,排除C项。
2.B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棉花种植范围逐渐扩大,更多的人为了追求利润而种植棉花,反映出宋代家庭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重心转移的问题,故A项错误;C项由材料得不出来;由材料无法推出南方各省的百姓衣食富足,故D项错误。
3.答案B解析:宋代大量专业性农书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经济重心问题,故A项错误专;业性农书不是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故C项错误;D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
4.B由材料可知,唐代以前士人以藏书为贵,注重校对精读,原因是社会上流通的书籍少;宋朝时书籍易得,士人不再重视藏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故选B项。
5.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汝窑产品在供皇帝挑选后,可以投入市场,这反映出官营手工业产品流通方向放宽,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瓷器市场竞争激烈,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窑务管理情况,故C项排除;汝窑产品质地欠佳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D项错误。
学思用典例详析6.C宋真宗时开拓街巷,宋徽宗时征收“侵街房廊钱”以应对店铺侵占街道的情况,这反映出宋朝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商业活动时间的变化,排除A项;B项错误,宋朝依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错在“不再监管”。
7.答案A解析市舶司的设置和《市舶则法》的制定有利于政府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使其更加规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内贸易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对外贸易机构的设立并非始于宋元时期,C项错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点拨:宋元时期,尽管商业繁荣,但小农经济仍是主导,商税收入与对外贸易收入只是国库的重要财源,而不是主要财源。
8.A由材料“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可知,宋高宗认为对外贸易有利于增加财政收人,能获取经济利益,故A项正确;南宋的主要财源还是农业,故B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基本国策,并未发生改变,故C项排除;材料中说的是招徕外商,而不是鼓励商人出海贸易,故D项排除。
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宋宁宗时期全国岁入是所列四个时期中最高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偏安江南,统治区城远小于北宋,但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而全国岁入也超过北宋,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财政支出情况,故B项错误;C项由材料得不出来;材料无法体现宋朝人民的负担情况,故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