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精华)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 中国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及其子率 众修建的一座 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 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 特征的宏大水 利工程。2200 多年来,至今 仍发挥巨大效 益,
(1)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田租(赋税)、人头税(丁税)、徭役、兵役 (2)土地制度:
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如何认识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的问题?
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凹 形 铁 锄
马桥文化石锄
战国时期铁锄 (湖南长沙出土)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阶段 春秋战国和 秦汉 特点 出现精’ 耕作工具 耧车\耦犁 其 它 垄作法 江南开发 曲辕犁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农业 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 手工业 商业 是其发展的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 发展 阻 碍 古代中国的经 济政策 重农抑商 海禁、闭关锁国 构成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神农”的传说和农业的地位 ▲古代中国农业经 2.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革 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和基本特点 3.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主要经营形态 2.主要生产部门 3.主要特征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都江堰
漕渠、白渠 龙首渠
铁 犁 牛 耕
翻车 筒车
曲辕犁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例: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 耜,教民农作。”上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出现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8)明清时期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 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②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 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 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 时期,草市形成。 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 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 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5)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40人民版PPT课件
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
1、原始农业的产生(距今1万年) 1)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农业格局:南稻北粟(世界最早种植)
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 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 格局?
气候不同,地理条件
半坡遗址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3)灌溉工具:
现代筒车
3)唐朝:筒车
4)宋代:水力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高转筒车
5)明清:风力水车
典型例题分析: 1.水利工具是农业进
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 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进步之处在于( )
A.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方便省力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C
D.能够利用鼓风冶铁
历史必修② ——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中国 世界
古代
近代
现代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1. 基本结构:
农业:农耕和家庭手工业一起并称中
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民间作
坊手工业
商业:大小商人从事的买卖活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早期农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千年不绝的山火”
文献记载
云南布朗族至今刀耕火种
“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 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
饶财。” ——《盐铁论》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2 、生产工具:
石、木、骨制农具:耒(lěi)耜(sì) 、石锄、石犁、石镰。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二牛一人
3
一牛一人
犁的改进
汉 直 辕 犁
直犁到曲辕犁
唐 曲 辕 犁
牛耕的运用 是我国农业技术 史上农用动力的 一次革命;
使用畜力 牛耕
翻车:三国时期马 钧发明的灌溉工具,把 低处的水引到高处。
使用人力
筒车 筒车是唐朝 时期发明的 灌溉工具
利用水力
灌溉动力
人力到水力
春秋 桔槔 三 国 翻 车 唐 朝 筒 车
邢 州 越 州
秘色瓷八棱净水瓶
越窑青瓷莲花盏托
邢窑类银,……邢窑类雪。 越窑类冰,……越窑类玉。 “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 · 陆龟蒙《秘色越器诗》
汝 窑
定 窑 钧 窑
官 窑
哥 窑
定窑:孩儿枕蕴含捏 塑手法
钧窑:青中带红又称 钧红
官 窑 : 多 有 较 大 开 片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酿成明末农民战争。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愿 望,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探究3:关于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
1、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自然经济。 2、危害、解决措施:
赋税减少
土地兼并 (地主官僚)
小农丧地 破产流亡
阶级矛盾
改革 (抑制兼并) 农民起义 (改变所有权)
形成原因:1)明清时期,农产品大量进入市 场;2)由于商业竞争加剧,商人按地域结成群 体,形成商帮。实力最强的如晋商、徽商等。
河南南阳的山陕会馆
徽文化是"滋养"百年徽商
山西商帮 -- 徽州商帮 -- 福建商帮 -- 广东商帮 -- 山东商帮 -- 宁波商帮 -- 龙游商帮 -- 洞庭商帮 -- 江西商帮 -- 陕西商帮 --
2014年历史 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试说明:(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新增);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基础知识梳理:一、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主要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战国时期:①李冰——都江堰(秦国拥有);②郑国——郑国渠;(秦国拥有)两汉时期:①关中“井渠”(坎儿井)②王景治黄(东汉)唐代:设专职官员——渠堰使【灌排工具改进】:春秋:戽斗、桔槔三国:翻车隋唐五代,北方: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
宋代的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因:①春秋时期,铁犁牛耕使用,出现许多私田。
加之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
②战国时期,新兴地主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
)(2)过程: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各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影响:战国确立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级分化。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含义: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形式。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序言1、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及突出特点: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基本形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基本形态是自然经济;农民,承担着沉重的赋役和租税;各代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前提,力求限制土地兼并;3、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管理有严格的制度,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
4、历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主干知识线索(本课主要讲解的问题整合):1、农业的产生和作用;2、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生产力);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革(生产关系①);4、“沉重的赋税和力役”(生产关系);5、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教材解析: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和作用1、产生:新石器时代的长江、黄河流域形成了规模的农耕经济,中国是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南稻北粟局面形成。
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2、历史证明: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2、评价(1)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笔记和备注区域①生产关系的内涵包括最核心的生产资料贵谁所有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如何分配三个方面。
②小农经济含义: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一)
铁农具的使用: 标志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准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西汉耧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东汉:耦犁(二牛抬扛)
东汉:一牛挽犁(山地)
唐:曲辕犁(水田)
(2010浙江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 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 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D
(2010天津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2)经营技术层面: 从粗放式农耕→精耕细作
(3)组织方式层面: 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4)生产工具:材质: 石、骨、木---青铜、铁
工艺: 打制—磨制—冶铁、铸造 动力: 人力—畜力—自然力
3、影响:作用 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 1.生产力: 命,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史料研究:
史料二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 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 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 之食。 ——《汉书· 食货志》 史料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014· 广东高考,节选)史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 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 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 史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 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史料一和史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
到自然力牵引;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重要概念:精耕细作
具体说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 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精 致的耕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生产 技术体系。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 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的关键因素。
线索2:古代手工业的成就:官营手工业+民营 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线索3:古代商业的发展:秦汉到隋唐模式固定 →宋以后突破限制→明清出现商帮。商业始 终在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 补充而存在。
线索4: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的演变+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单元思维导图】
神农氏画像石 明宣德——青花瓷器
重要概念区分: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 小规模的个体农耕经济。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性质是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等 特点。
(2)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产生 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自 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 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带有闭塞性、迟滞性。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演变:
(1)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 大分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夏商周时期:手工业发展,但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 业由官府垄断。商周时期,设置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工官, 组织手工业生产。 (“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的官营 工商业制度。‘“工,百工;商,官贾也。”) (3)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并开始出现民营 手工业和家手工业。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代表了中国 古代手工业水平。 (4)明朝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 地位。
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三 、
概况:
明
清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 涌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十大商帮)
徽商和晋商
商 对外 业 贸易:
明郑和下西洋的朝贡贸易;后来实行“海禁” 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广州十三行)
14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到宋元时期达到 空前繁荣 ②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国外贸易全面 发展 ③货币种类不断丰富。有柜坊、飞钱和 交子、汇票,白银等。 ④商人群体活跃但商人地位低下,总体 上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 折。
会的动荡。
8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以种植业为 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重视精耕细作技术。
3、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具有封闭性、分散性和落后性缺点(脆弱)
9
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隋唐: 进一步 发展
原因: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政府政策开明;农 业、手工业发展(经济);大运河的开通(交通)
表现:①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扬一益二) ②市场发展:“市”“坊”分开,农村集市(草市)发展 ③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唐设市舶使
④贸易和金融方面:邸店、柜坊和飞钱出现
7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①生产技术提高,促进 ①规模小、条件简陋,
小农经济的发展。
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
②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 十分薄弱。
生产资料和自主权, ②农业始终维持着简
(完整版)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完整版)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综述-终_OK
王贵祥的观点
可从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何以 形成木结构的主流 其三是建筑理念方面。古代罗马建筑师,早在2000年以前,就 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建筑首先要坚固, 坚固与久远是联系在一起的,欲求坚固与久远,石头是最恰当的 建筑材料。另外,西方人关注建筑的外在的美,即建筑应该给人 以愉悦的感觉。因而,十分重视建筑的外部造型,但在西方文化 中,对于建筑之内部空间上的品质,却讨论的不多。无论建筑多 么巨大,室内多么阴沉,只要坚固耐用,只要外观愉目,就是好 的。中国人则不同,古代中国人既不求建筑坚固久远,也不简单 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中国人更多地追求是空间的 适宜与阴阳的和合。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显然,与西方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建筑实体的坚固与美观相反 ,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及阴阳的和谐。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 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 面具备很大的潜力。
7
木构架的优势
(四)施工速度快 ◆ 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 ◆ 建筑观念不同,中国建筑观念强调实用性,《老子·道德 经》:“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技术上的优势:采用建筑模数制。
民间建筑
各地自主建造的,由各地工匠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因地制宜,建筑式 样变化多端,地方特色鲜明。
43
三、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空间特征
1、 单体平面:采用骨架系统
◆ 柱网 ◆间
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的结构单元称为“间”。 面阔方向,一般明间>次间>梢间。
进深方向,步架距离相等,步架指檩与檩之间的水 平距离。
34
抬梁式
35
抬梁式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与成就:①立国之“本”②技术成熟、管理完备③对世界贡献卓越2、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式:①小农个体经营;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①农民的负担沉重;②土地私有制为主4、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特点:①手工业以官营为主,管理严格;②商业被看做“末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古代中国农耕技术的演进p51、耕作技术的进步:“刀耕火种”“铁犁牛耕”①原始阶段:“刀耕火种”②春秋战国:牛耕和铁农具出现(中原地区)③西汉:牛耕逐渐普及④东汉:耦犁(二牛抬扛) 一牛挽犁⑤唐:曲辕犁2、作用:①有利于荒地的开垦;②提高农业产量3、局限: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的基本形式,不利于技术革新★小农经济的形成:⒈形成:⑴原因: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时间:春秋战国时期⑶地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⒉特点:⑴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⑵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⑶生产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3、小农经济的弱点:⑴、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⑵、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⑶、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⑷、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4、评价:⑴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早期的较长时期内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⑵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因素:地理、气候条件;人为因素:工具、技术;土地制度、赋役制度;水利建设;社会政局;政府政策;劳动者素质……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形态的演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形式:公田(官田)均田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形式:1.地主土地私有制(最主要形式,占支配地位)2.自耕农土地私有制2、中国封建社会土地问题P6-7⑴、以私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小农土地所有制(少数)⑵、主要问题:地主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1)原因:①土地私有制,可以买卖(根本原因)②地主阶级是专制王朝的阶级基础,封建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扼制土地兼并(2)危害:①导致地权与劳动者分离,使农耕生产秩序破坏②是导致农民贫困和暴动的根源三、中国古代的水利建设1、著名人物:大禹、李冰、王景2、著名水利工程:(1)都江堰、郑国渠(战国)(2)对黄河的治理:王景(汉代)(3)地方特色工程:井渠(坎儿井)(汉代)3、灌溉工具:翻车(汉代)、筒车(唐代)4、农学水利著作:《河渠书》《沟洫志》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2.铁梨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4.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5.精耕细作【本课小结---思维升华】★古代中国社会中促进和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分别有哪些?(1)促进:①统治者重视,以农为本②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③水利事业的兴修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2)阻碍:①农民承担的赋税、徭役沉重②地主土地兼并严重③小农个体经营为主的方式,不利技术改进④旱、涝等自然灾害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古代手工业主要经营形态(p10-11)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等军用品、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自己消费和交税;剩余出售剩余部分出售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品在市场流通二、手工业的成就⒈.纺织业发展历程⑴、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起源(原料:麻、葛、丝;工具:骨梭、骨针等)⑵、商周时期:丝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地位重要(“妇功”)⑶、汉代:品种多、技艺高、(素纱禅衣、绒锦)、远销海外(丝绸之路、“丝国”)⑷、唐代:私营作坊出现;官营规模大⑸、宋代:棉纺织业开始发展(元黄道婆)⑹、明代:①棉纺织业普及②出现雇佣劳动和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2.冶炼业发展历程⑴、冶铜业:①新石器时代:铜器起源,但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②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⑵、冶铁业:①春秋晚期产生②战国时期推广:炼钢、淬火技术③汉代推行官营:燃料变化:木炭——煤炭供风技术:自然通风——人力——畜力——水力(皮囊鼓风) (马排鼓风) (水排)3.陶瓷业发展历程1)、制陶业——制瓷业: (1)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2)商代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3)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部门2)、唐代陶瓷业成就:(1)唐三彩(艺术陶制品)(2)两大制体系: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3)唐朝晚期:首创釉下彩绘3)、宋代名窑众多: 定窑、钧窑、景德镇、龙泉、耀州窑4)、清代:发明粉彩瓷器工艺和珐琅瓷。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时空概览知识主线线索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
素养对接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题一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必备知识·自主排查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农业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粟的国家。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4.主要农作物: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5.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基础。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中国丝绸大量外销始于: ( A )
A、西汉 B、东汉 C、元朝 D、唐朝
1、自唐至清,长期作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的城市是 D
A、扬州 B、泉州 C、明州 D、广州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世界上最
早的纸币在当时称为 B
A、飞钱 B、交子 C、会子 D、银票 3、春秋时期曾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行商,
累。
国家 政策
劳动力
国家重农抑商政策, 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
农民极端 贫困,无 力购买商 品,缺乏 国内市场。
B 1、古代农业的第一个阶段是 ( )
A、刀耕火种阶段 B、简单模仿阶段
C、石器锄耕阶段 D、铁犁牛耕阶段
C 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 )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末期 D、秦汉时期
制瓷技术成熟,出现青瓷和白瓷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瓷窑遍布全国,出现了五大名窑
四、异彩纷呈的 丝织业
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 品 西周时期: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 花织物 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品种 多,产量大,质量高
西汉时期 :丝绸之路
明清:进入 (1)丝织中心—
鼎盛时期
苏州和杭州
(2)民营丝织业兴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 土地所有 制
奴隶社会
井田制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三、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素
★ 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 ★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 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细致地耕作; ★ 政府的重农政策。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积累了丰富而成熟的经验。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产生了自己的多样的建筑类型:单层或多层的殿、堂、楼、阁、轩、谢、廊、亭、台,以及苑囿、坛庙、陵墓、桥梁、牌楼等等;也产生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建筑造型和装饰的实践的经验和法则。
在建筑材料方面,表现了对于多种多样材料的熟稔的知识和营造的丰富与巧妙。
中国古代建筑在样式上具有若干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实际上是建筑艺术造型技巧的具体运用。
(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置上是以院落为单位的。
一个主要建筑物“正房”和“侧座”,以及“回廊”、“耳房”等附属建筑物组成的院落,作为一组完整的建筑群是生活活动的场所,也统一地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形象。
此一建筑群在组合时追求两个形式上的原则。
一个在布局上主要建筑物的中线为轴线,而取得全建筑群左右均衡对称:一是以主要建筑物的高度为准,取得各建筑物高低起伏变化,表现了一定韵律节奏的连续性。
中国古代建筑所追求的左右均衡对称和表现一定韵律节奏的连续性,也运用以组成更大的建筑群体,例如:包括很多院落的大宅第、宫殿、寺观,以至整个城市。
这种形式适应着宗法的家族制度、政治制度和伦理思想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适应新社会的新需要,加以改造,创造性的加以利用。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家创造这种形式,是以突出建筑创作的主题所在的主要建筑物为目的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并产生最大的艺术力量,每个时代,各不同地域的优秀匠师的积累无数的具体的造型手法,包括尺度、比例的具体规定。
(二)每一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屋顶、屋身,和台基。
这三部分虽都是为了构造上的需要,也以鲜明的形象满足审美的要求。
屋顶、屋身和台基的庞大体积造成雄伟壮丽的印象,在古代,是直接为了夸耀统治阶级的“尊严”和“威风”的。
所以,审美的要求不能不是服从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政治要求的。
现实主义的建筑以时代的进步为准绳,也要以建筑材料结构的物质条件为依据。
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的组合和形象性是和中国古代建筑长时期应用木材构成的“框架结构”这一事实分不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耦犁“二牛抬杠”“一牛挽犁”
“唐代曲辕犁”
生产技术和工具的革新特点:
1、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2、牵引动力: 人力-畜力-水力;
3、材质: 石、木→青铜→铁;
群体协作到个体家庭“男耕女织”。 4、劳动方式:
这是一幅航拍照片, “鱼嘴” 使岷 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 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材料三:明中叶后,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江 南地区的部分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 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 发育成长。 ——岳麓版《必修二》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评价小农经济?
5.评价小农经济
积极: (1)较稳定,自给自足,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2)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经济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 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 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出了贡献。但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 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 地或破产流亡。 ——人教版《必修二》
二、抑商表现之二:海禁政策、闭关政策
1、含义: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1.海禁政策: 2、时期: 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 明清时期 3、实施原因:
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பைடு நூலகம்和下西洋 ) 严格限制 绝对禁止
具体原因: 倭寇因素;台湾因素;
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2.闭关锁国政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 构与特点
经济结构 古代中国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基本特点
发展水平
成长历程
国民经济中农、工、商的关系: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 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 •生产技术和工具的革新 •水利建设 •赋税、力役制度 •土地制度及土地兼并
生产力方面
生产关系方面
劳动力: 小农经济束缚了自由劳动力的解放
技术: 文化专制,束缚了人民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政治:政策+政局 重农抑商+商品征收重税+闭关锁国
纺织业
冶金业
陶瓷业 开始烧制陶器
新石器 时代
商周 春秋 战国 汉代 南北朝
原始纺织业出现(麻和葛)
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职 官员 “国有六职”之 一
青铜铸造水平高
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 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
生铁(铸铁), 炼钢,淬火工艺 技术高超,通过丝绸之路 行销欧洲,中国被称 为“丝国” 制度:铁业官营; 煤; 供风:水排的发明 灌钢法 燃料:
形式上:手工工场的出现
清:行业增多、规模增大
具体现象:“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日受值”
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雇佣关系
4、发展缓慢的原因
4、发展缓慢原因
市场:国内市场+国外市场 国内:封建剥削降低了农民购买力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国外:闭关锁国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资本: 地主商人将资本大量投于房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商业都会的崛起
三、城市
一、商业发展概况
时期 先秦 秦汉 特点 根本 原因 表现 贝类货币 商由官府控制 又叫变换,
商业产生
初步发展
隋唐 进一步发展 宋元 明清
繁荣
商帮形成
专供客商 类似现在的 封 寄存钱财 汇票 商路活跃 建 的地方 经 济 海路、陆路发达 柜坊和飞钱 的 繁 商品经济发达 交子 瓦子 荣
由陶向瓷 过渡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 广到闽粤等地 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 有了以煤做燃料冶铁的明确 记载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南青北白”)唐三彩(美 术陶制品); 景德镇:瓷都 青花瓷
粉彩瓷器,珐琅瓷
回顾
一、部门 二、规模 三、存在形态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主要经营形态 二、主要生产部门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
中国古代主要的手工业形态
经营形态 经营方式 产品类别
贵族生活用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 军用品和官府、 不在市场上流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 剩余部分出售 交纳赋税的产品 供民间消费 的产品 在市场上流通
民间私人自 主经营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一切土地名义上属国王所有 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 收获全部归贵族。
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 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 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 滕文公下》 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2、区域分布由北方逐渐转向南方居多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 2、形式 3.政策 4、商帮 5、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6、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海禁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一、重农抑商
1、最早提出: 商鞅变法(战国) 2、含义: 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帮和会馆
二、“市”的发展
朝代 秦代
严格 限制 阶段
市的发展情况 明码标价
汉代 专门管理机构,长安9市 六朝 草市形成,草市尉
唐代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突破 限制 阶段
宋代 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 明清 都市中的商业区繁华
必修二 ·农耕时代的商业
哪个城市的人生活更方便?
北宋汴京比唐长安的优势:
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 4、评价: 行,对外国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一种消极防御,暂时的稳定
•扼杀了海外市场,阻碍了资萌芽发展,落后于西方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明朝中后期 1、出现的时期、地点: 2、出现的行业: 明:纺织业(最先出现的行业)
3、出现的标志: 商品经济+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井田制: 产生于商兴盛于周 瓦解于_春秋废除于战国
瓦解的原因??
“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①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 ②危害: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社会动荡,统治危机) ③解决措施: a.封建国家改革,抑制兼并 b.农民起义,要求平均土地
为了保证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派。 3、目的: 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
内容
决 定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实 施
重农抑商
主要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
促进
5、评价: •积极:(封建社会前期) 经济: 稳定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的发展
政治:保障国家安全,巩固封建统治 消极:(封建社会后期)
商业街、夜市等 ——打破市场时地限制,市场扩大
瓦子 ——娱乐综合场所
自由的格局 唐长安城 北宋汴京城 整体上: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市民生活丰富方便
三、城市
(一)汉代(王莽): “五都”,设五均官 (二)唐代:长安、洛阳、广陵(今扬州) (三)宋代: 汴京(今开封 )
(四)清代: 苏州、“四大名镇”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趋势:
不断增多、 分工日益细化。 不断扩大。
三种形态(官营、私营、家庭)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叶以 后私营超过官营手工业
四、生产技术 五、明清时期
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六、地位
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附于农业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一、商业
•市的发展 二、市(商业的场所)
隋唐五代 南方
高转筒车
二、影响农业的因素
生产力方面 生产关系方面
(一)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商周)
封建社会 (战国)
氏族集体所有制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封建土地所有制 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井田制
土地国有制
地主所有制
自耕农所有制
思考,为什么封建国家的改革来抑制土地兼?为什么并都 未能成功?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统治的经济基础——》维护 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
二、影响农业的因素 生产力 生产关系 自然条件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本质上反映了什么? (一)生产技术和工具的革新 (二)水利建设 (一)土地制度 (二)赋税制度 (三)严重的土地兼并
消极: (1)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2)较脆弱,遇天灾人祸,易破产; (3)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 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 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 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春秋时,孔子有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晋国 有个力士叫牛子耕,牛与耕相连作为人名。这说明此时 农业中已经采用什么耕作方式? 唐朝对耕犁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 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 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 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
名为国有实为贵族所有,不得转让与买卖,受封 材料三: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