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的思考
社会工作介入流浪青少年案例的思考--以广州某街道A个案为例
Business㊃87㊀㊃社会工作介入流浪青少年案例的思考以广州某街道A 个案为例杨玖林㊀唐思敏作者简介:杨玖林(1990.09-),男,汉族,河南人,研究生,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㊂唐思敏(1988.10-),女,汉族,广东中山人,本科,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㊂摘㊀要: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多数流浪青少年居无定所,四处游走,逐步成为城市流浪人员㊂流浪青少年是弱势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伴之会出现迷惘㊁焦虑紧张㊁社会缺失感㊁性格等心理及发展障碍,不仅损害了青少年家庭功能完善,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不稳定的影响㊂因此合理解决流浪青少年问题,让其回归家庭刻不容缓,造福社会造福家庭㊂关键词:社会工作;流浪青少年一㊁个案基本情况姓名:小A 性别:男居住:与家人分居住(常在外流浪)年龄:24岁二㊁介入背景社会工作者收到街道民政科关于小A 个案转接通知后,随即决定前往邮电居委会了解具体情况㊂通过会谈的方式,分析案主的情况是否在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范围内㊂从居委那里我们得知,案主的爸爸妈妈居住在邮电社区,案主小A 目前流落在武汉救助站,武汉工作人员联系到广州救助站㊂工作人员通知其家属到救助站接人,但是由于案主和父母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并不愿意露面㊂我们社会工作者从居委得知,小A 属于空挂户,父亲在电信公司广东研究院工作,母亲也在同一单位工作㊂至于父母不情愿见案主的原因是,我们从案主A 父母口中得知,家长认为: 案主已经是成年人,这不关他们的事,其他的事情也不愿与我们多谈,还让我们不要在打扰他们 ,随机挂掉了电话㊂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只能请其父亲姚方的工会主席林主席协调,但林主席也有些为难,也让我们直接与案主父亲沟通后看能否有所转变㊂经过协商后,我们再次打通了其父母的电话,电话通了后,对方态度很不好,说: 我们管那么多事干什么?这是他们自己家中的事,不要通过单位来压他,并说不吃这一套,单位也管不了他家中的事㊂后来又强调小A 不是他的小孩,他是成年人,他们不管,请我们别打扰他 等一连串的不配合的语言,然后挂掉电话㊂社会工作者回到家综后,经过会谈商定开案方案,并初步决定研究个案介入服务方式㊂三㊁主要问题分析(一)服务对象的家庭关系问题:服务对象在高中毕业后就被父母送回老家南京给奶奶和姑姑看管,而父母在广州地区电信公司上班,这样就造成亲子长期疏离,家庭关系不和谐㊂(二)服务对象的住宿问题:由于服务对象与家庭关系矛盾破裂,家庭暂不愿意服务对象回到家中,但是服务对象本人没有经济来源收入㊂(三)服务对象心理和行为㊁生理问题:经常抱着不劳而获的思想,最大的期望就是天上掉钱,向父母及亲人索要财物,或者以威胁的方式向父母要钱;行为上则表现为走路时喜欢不时低头捡起地上的碎物,可能以为里边有硬币㊁喜欢偷乞丐的钱㊁坐公交无票上车㊁捡吃KFC 的剩余食物;有过渡手淫的习惯,喜欢调戏女孩子㊂四㊁介入理论(一)危机介入理论为主导的服务分析:危机介入是指对进入危机状态的个人㊁家庭团体提供一种短期的治疗或者调试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缓解服务对象困难㊁去除危害心理㊁恢复功能(社会和身体功能),以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危机㊂服务对象出现小偷小摸,生理与心理功能失调,如不采取紧急服务措施将有可能对自己和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㊂(二)结构家庭治疗法:家庭是一个系统,由家庭成员组成㊂在系统中,每个家庭成员有它特定的角色与功能,他们彼此依赖㊁互相影响㊂每个家庭成员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家庭,而家庭的变化也对每个家庭成员发生影响㊂服务对象与父母的关系不和谐和矛盾需要从家庭和服务对象本人双层面来进行分析㊂(三)行为治疗,其主要对象是那些具有不适应行为的求助者或服务对象,帮助的目的是希望求助者或服务对象克服失调的行为㊂随着个案工作的发展,行为修正模式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服务对象也逐渐转向一般的求助者,那些希望使自己更好适应外部环境的求助者都被视为帮助的对象㊂服务对象本身存在的一些不正当和不健康的行为都是用行为矫正疗法㊂(四)认知行为理论为辅的后续补充服务:人的行为受心理认知的影响,同样人的认知也会因行为而得到巩固㊂本案例中服务对象的错误行为即是在认知的影响下做出的错误预判,要想改变服务对象的行为,须首先改变服务对象的认知;要改变服务对象的认知,也要淡化危害行为和非理性观念,让积极正面的行为出现在服务对象的生活里㊂五㊁介入策略(一)保证介入期间的基本食宿问题:服务对象目前被武汉救助站签派回广州,但是由于广州的父母暂时不愿意接见服务对象的回家,并且服务对象目前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在短期内要解决好服务对象的住宿问题,安定好情绪㊂(二)初步建立专业关系,获取信任:住宿安排妥当后,社会工作者即要着手与服务对象建立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关系,获取服务对象的信任,搜集更多的基本信息,以探索服务对象目前遇到的具体问题㊂(三)增强动机㊁重塑希望:增强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的动机,重塑对自身求职和依靠自身生存的希望㊂(四)完善支持网络:完善服务对象社会㊁家庭㊁个人心理的支持网络,利用社会㊁社区㊁政府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㊂(五)避免危害:社会工作者介入服务后,要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及服务对象个人信念对服务对象的影响,避免再次受到危害㊂(六)恢复自尊㊁自信㊁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服务对象经常流落的失落心理进行疏导,重塑自信,找回自尊;同时培养服务对象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㊁分析问题并善于与亲朋好友讨论问题㊂六㊁服务进度(一)11月14日接到个案转接通知㊂(二)当天下午随即赶到邮电居委了解服务对象家庭基本情况,并协同解决服务对象暂时没有住所和吃饭地方的问题㊂(三)11月19日与邮电居委和棠下街道的民政科的领导,带着小A 去到其父亲单位找到工会林副主席,跟他们说明了情况,希望他们找到小A 父亲,出面与其父亲进行沟通㊂(四)11月20日,天园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来我们棠下中心了解关于小A 的情况,我们社会工作者主任与社会工作者和天园的社会工作者作了介绍后,共同前去案主(小A)在棠东的出租房中,但等了很久没见到服务对象㊂社会工作者只好和定点吃饭的饭馆老板留下电话,当服务对象回来吃饭时就通知家综㊂(五)11月21日中午,饭馆老板打电话过来㊂说是小A 这时候去了他那吃饭了,于是我们社会工作者实务主任和社会工作者马上去了棠东的小饭馆见小A 并进行再次会谈㊂这时候案主妈妈打来电话给邮电居㊃88㊀㊃Business委,表示愿意在深圳接见案主,居委转告社会工作者㊂(六)11月21日下午,社会工作者向街道办民政科简短通知个案情况及面临问题,汇报目前情况㊂(七)11月21日15点社会工作者接到授权,协助案主申请返回深圳的车费资金后,于当日傍晚送案主到广州东站㊂(八)11月21日17点送案主上车㊂(九)11月21日结案㊂(十)11月22日上午电话回访案主妈妈,确认案主已经安全到达㊂(十一)11月25日17:21第一次电访㊂(十二)12月9日15:09第二次电访㊂七㊁介入过程(一)目标一:解决介入服务对象期间的食宿问题内容:是在案主被送到广州救助站后,面临有家不可归的情况,而案主本人并没有正常生存能力,只能依靠捡吃剩物㊁救助站救济生存㊂我们通过努力,担心救助对象回到广州又循环流浪的生活,就要介入个案,现将案主安定下来㊂2013年11月14日家综在接到街道转介个案通知后,随即前往案主目前所在辖区所在地邮电居委了解情况;并且协同街道和邮电居委为服务对象在棠东福善街道租下300元每月的出租屋,并为其买了被褥等物品,另外还专门安排有服务对象吃饭的饭馆㊂(二)目标:初步建立专业关系,获取信任内容:服务对象搬到了出租屋后,社会工作者主任及其社会工作者就前往了,询问服务对象回到广州后的感受和食宿是否适应;在向服务对象做了自我介绍和进一步解释后,服务对象愿意讲述自己的状况;随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了童年经历㊁家庭关系㊁学习生活㊁流浪经历㊁身体状况等信息进行了询问,这些有利于社会工作者了解服务对象的心路历程㊂(三)目标:缓解家庭矛盾,促成服务对象回归家中内容:与服务对象的父母单位联系,并且邀请服务对象父亲单位的公会林副主席出面做其家庭工作并了解情况㊂协同服务对象户口所在地辖区天园家综的社会工作者做父母方面的工作㊂最终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服务对象的母亲愿意在接见服务对象㊂(四)目标:增强动机㊁重塑希望内容:社会工作者运用叙事疗法与服务对象探讨以往故事,通过对以往故事的回顾重构事件的进程,回顾服务对象对以往遇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对其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给予倾听和回应㊂并对其进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㊂社会工作者并在会谈的过程中运用同理心,对服务对象的经历表示理解㊂(五)目标:完善支持网络内容:为避免服务对象做出伤害自己及其社会的行为,社会工作者与社区等建立支持网络;社区居委层面:协助服务对象申请暂时救助资金;社会工作者层面:对其进行上门服务,与服务对象约定会谈时间,后期稳定后减少逐渐访谈次数㊂(六)恢复自尊㊁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对象从救助站接出后即对象明确表示,社会工作者会对其进行辅助性服务,因此在后期跟进中但凡服务对象提出要求及提出问题,社会工作者仅起到咨询与伴随服务的作用,并不协助服务对象做具体的事情,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培养服务对象的自主能力;第二,维护服务对象的自尊㊂在后期跟进中社会工作者严格遵循这一工作原则,在服务对象遇到困难时也仅提供咨询支持和建议,伴随服务也在服务中逐渐减少㊂(七)目标:回顾总结㊁设置目标内容:在结案前夕社会工作者引领服务对象进行一次系统的回顾,从救助站接出到服务至今,将服务对象的成长及进步一一列明,让服务对象对自己充满信心;在此基础山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探讨结案后的目标,希望服务对象能够寻找一份工作,以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㊂八㊁评估本案例采用服务成效评估方法,针对服务对象危机,介入服务对象生活,维护服务对象相关权益㊂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先后完成以下几个目标:第一,维护服务对象的生命安全:服务中社会工作者运用危机介入理论,对服务对象的生命安全进行优先保护,先后链接社会资源㊁政府资源介入服务,对保护服务对象的生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㊂第二,重塑生命希望:在服务对象苏醒后,社会工作者优先排除探寻服务对象自杀原因,从关怀与建立专业关系入手,在取得服务对象信任后,逐渐探索个案问题,并协助服务对象解决㊂第三,建立支持网络:根据服务对象所在社区特点,先后建立社区工作站的政策支持㊁物业的服务支持㊁社会工作者的探访支持等网络,在服务对象返回社区后展开新的生活㊂九㊁总结及反思服务对象自杀行为的出现与其特定的生活休戚相关,2013年6月服务对象先后经受两次打击,第一,母亲去世;第二,女友分手㊂两次打击后服务对象失去生活的意义,再加上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绝望,在无法解决当前困境的心理作用下,采取自杀的逃避方法㊂社会工作者跟进后在目标设定上达到预期,但在具体服务中也与其本身的求生欲望的产生有着本质的联系㊂与其说社会工作者做的好,不如说是服务对象选择改变的动力强㊂在跟进中社会工作者也能感觉到服务对象依然没有充分信任社会工作者,为什么?尚需社会工作者进一步分析总结㊂十㊁后期回访第一,安全:服务对象安全与母亲在深圳的外公家会面,并与其母亲进行了会谈㊂第二,工作:工作尚未落实,问其原因,服务对象认为自己依然对工作没有多大兴趣,也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认为自己缺乏学问,做事反应不快不能胜任㊂第三,生活:经母亲同意,案主又买票回到了老家南京的奶奶处,生活基本上有了保障㊂第四,健康:向服务对象的母亲询问服务对象的过去病例史,建议再次做个全面检查㊂根据以上回馈,社工会继续对其进行跟进,协助服务对象积极面对人生,回归到正常的社会层面上来㊂综上我们总结了流浪青少年危机个案介入服务程序:(一)保证生命的安全:服务对象的生命安全必须放在介入服务的首要服务目标,要求服务中建立直接的短期的富有成效的服务目标,及时链接社会政策资源介入服务,短期内挽救服务对象生命安全,恢复服务对象功能㊂分为四步骤:第一,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㊂社会工作者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服务对象最近的生活状况上,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帮助对服务对象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㊂第二,迅速作出危险性判断㊂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服务对象采取破坏行为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进行评估,以便给予及时的介入和治疗㊂第三,有效稳定处理服务对象的情绪㊂第四,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㊂协助服务对象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以解决当前问题为主要目标的介入计划㊂(二)初步建立专业关系,获取信任:生命安全得到保证后,社会工作者即要着手与服务对象建立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关系,获取服务对象的信任,以探索服务对象后期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㊂(三)增强动机㊁重塑希望:增强服务对象恢复生命的动机,重塑服务对象的生命希望㊂(四)避免危害:社会工作者介入服务后,要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及服务对象个人信念对服务对象的影响,避免再次受到危害㊂(五)完善支持网络:完善服务对象社会㊁家庭㊁个人心理的支持网络,利用社会㊁社区㊁政府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㊂(六)恢复自尊㊁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出院后须着手解决服务对象因自杀带来的自尊心受挫问题;同时培养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㊁分析问题并善于与邻里朋友讨论问题㊂(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参考文献:[1]㊀王思斌.流浪青少年救助保护的能力建设[J][2]㊀张雄.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68~70.。
社会工作在弱势群体援助中的实践与反思
社会工作在弱势群体援助中的实践与反思社会工作是一项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专业领域,其核心目标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和援助,帮助他们获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本文通过对社会工作在弱势群体援助中的实践与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一、了解弱势群体的需求在进行弱势群体援助之前,社会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全面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例如,对于贫困家庭而言,社会工作人员需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经济困难和教育需求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深入了解弱势群体的现状和挑战,社会工作人员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援助计划。
二、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社会工作不仅仅是提供物质援助,更重要的是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就业培训、法律咨询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弱势群体。
例如,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重返正常生活轨道。
三、注重社区参与社区是弱势群体生活的重要环境,社会工作人员应该注重社区参与,与当地居民和组织合作,共同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
通过与社区合作,社会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资源和需求,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的援助。
四、建立有效的合作网络弱势群体援助需要各个相关方的合作,包括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等。
社会工作人员应该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建立一个有效的援助网络。
通过建立合作关系,社会工作人员能够分享资源、扩大影响力,并提供更加持久和可持续的援助。
五、反思社会工作的有效性社会工作人员在进行弱势群体援助时,需要不断反思自身的工作方式和效果。
通过评估和反思,社会工作人员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援助质量。
此外,社会工作人员还应该保持谦逊和尊重的态度,听取弱势群体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援助工作真正符合他们的需求。
六、挑战与前景社会工作在弱势群体援助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资源缺乏、社会认知不足等。
然而,随着社会对弱势群体问题的关注度提高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社会工作在弱势群体援助方面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前景。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XX救助站为例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XX救助站为
例
城市流浪儿童是指在城市中没有固定住所、无依无靠的未成年人。
他们面临着生存、安全和发展的诸多困境。
为了解决他们的问题,社会工作不断加强对这一群体的介入和干预。
本研究选取XX救助站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分析该救助站对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工作,探讨社会工作在城市流浪儿童问题上的作用和成效。
首先,XX救助站通过提供基本的食宿、医疗等生存保障,满足了城市流浪儿童的基本需求。
其次,该救助站还组织志愿者团队和社会工作者,开展劝导、心理辅导等工作,帮助这些孩子重建自我认同和自信心。
此外,救助站也积极引导这些孩子参加学习、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和实际能力。
通过对XX救助站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对城市流浪儿童的帮助是多方面的,不局限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还包括心理辅导、教育培训等多种方面。
社会工作的介入有效地改善了这一群体的处境,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困境、留守儿童应急救援服务的思考与探索
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农村困境和留守儿童应急救援服务是两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积极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案。
1. 农村困境:农村地区存在着许多困境,如经济贫困、教育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支持和服务:-组织社区发展项目:通过帮助农村社区组织规划和实施社区发展项目,提升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条件。
-提供咨询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农村居民建立联系,提供咨询、辅导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倡导权益保障:社会工作可以倡导并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争取农村居民应有的权益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2. 留守儿童应急救援服务:由于现代化的城市化发展,许多农村地区的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面临独自生活和安全风险。
社会工作可以做以下工作:
-提供心理支持: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孤独、焦虑等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建立安全救援机制:社会工作可以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留守儿童应急救援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及时得到帮助和支持。
-促进社区关爱:社会工作者可以与社区居民和志愿组织合作,促进社区关爱留守儿童,建立起一个关心和保护他们的社区环境。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在农村困境和留守儿童应急救援服务方面的思考与探索,需要综合考虑资源、政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通过多方合作和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村地区和留守儿童提供持久的支持和帮助。
社会志愿者在救助失踪儿童工作中的总结与感悟
社会志愿者在救助失踪儿童工作中的总结与感悟近年来,社会上失踪儿童事件频发,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困扰。
作为社会志愿者,参与救助失踪儿童工作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项重要的使命。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深刻意识到了社会志愿者在救助失踪儿童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需要掌握的技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与感悟这一工作,并分享一些有关社会志愿者如何更好地参与救助失踪儿童工作的经验。
一、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社会志愿者,参与救助失踪儿童工作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就是要尽一切努力寻找失踪儿童并帮助他们回归家庭。
在工作中,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只有将责任感和使命感融入到实际行动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到那些失踪儿童和他们的家庭。
二、寻找合适的途径和资源在救助失踪儿童工作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和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志愿者应当积极主动地寻找合适的途径和渠道,了解相关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团体,了解他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和经验。
与他人共享资源和信息,可以更加高效地开展救助工作,并帮助更多的失踪儿童。
三、建立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救助失踪儿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单打独斗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社会志愿者应该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与警方、媒体、社区和学校等相关单位建立紧密联系。
只有通过合作和协作,才能更好地调动社会资源,提高救助失踪儿童的成功率。
四、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为了更好地开展救助失踪儿童的工作,社会志愿者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例如,要学习掌握寻人技巧、儿童心理学知识和危机处理能力等。
这些技能不仅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还能够对失踪儿童进行科学的辅导和帮助。
因此,持续的学习和提升是社会志愿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心理关怀和支持在救助失踪儿童的过程中,情绪压力和困惑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志愿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学会给予自己和他人适当的心理关怀和支持。
只有在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关注失踪儿童和他们的家庭,为他们提供真正的帮助和支持。
浅析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浅析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照料,容易
产生心理问题,如孤独感、焦虑和抑郁等。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的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内心的压力和困扰,增强抗压能力。
社会工作还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
在校园内设置心理辅导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
学校生活。
社会工作可以提供教育辅导和培训服务。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在家中独自或与其他亲戚
生活,往往缺乏正规的教育教育资源,教育水平较低。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与当地学校和
教育机构合作,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和培训服务,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兴趣爱好培养活动,如音乐、舞蹈和绘画等,帮助留守儿
童发展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生活。
社会工作可以提供社交支持和互助服务。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往往社
交能力较差,与同龄人和社会脱节。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一些社交活动,如夏令营、旅游等,帮助他们扩展社交网络,提高社交能力。
社会工作还可以引导留守儿童参与
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互助意识,增强他们与社会的联系和归属感。
社会工作可以加强家庭服务和家长教育。
留守儿童的问题根源在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照顾孩子。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提供家庭服务和家长教育,帮助家长提高育儿能力和
家庭教育水平,提供更好的照顾和关爱环境。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合作,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社工介入浅析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社工介入浅析摘要:低于18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许因为家庭,学校,朋辈群体间的各种复杂原因而脱离家庭,没有监护人的保护,缺乏社会的教育和权利保障而成为流浪儿童。
我国目前仍有大批的流浪儿童因为社会救助制度和体系的不完善,影响着我国未成年人群体的未来发展。
如果不对流浪儿童的问题进行干预,不仅他们自身的身心会受到创伤,而且会对社会治安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从流浪儿童的现状、成因,并以西安市救助管理中心为例,对它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社工的介入、救助机构的职能化能方面进行了探析,提出了以加强预防少年违法犯罪、不使流浪儿童将救助站仅仅作为收容所、减少二次救助的机会等视角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对策建议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目前全国约有100万左右在遭受着因饥饿、疾病、家庭暴力、贫困等种种环境或自身因素造成的流浪儿童,有些选择以乞讨为生,有些则走上了偷窃抢劫的犯罪道路。
这些本应该和其他同龄小孩一样具有权利和自由的流浪儿童,因为何种原因导致他们要落魄街头,甚至三番两次离家出走,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究的的问题。
虽然现在流浪儿童这个社会工作涉及到的领域在全世界都存在着,而且世界各国政府包括联合国也有专门为流浪儿童设立的机构。
但是机构的设置总有缺陷和无法解决的困难,无论是人力资金的匮乏,还是流浪儿童自身的心理原因造成的不愿接受救助,这些都将导致流浪儿童真正的需求无法解决,身心无法得到健康的成长,不仅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被剥夺,而且有可能在缺乏监护人监管的前提下受到同辈欺负,造成心理落差或扭曲,还有可能引发校园暴力,社会秩序安危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因此对于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除了社会政府,社会工作者又能有怎样的介入方法来帮助他们?二、我国流浪儿童的概况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或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保障而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
这个群体也称为流浪未成年人,他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流浪街头,被社会机构或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救助,是儿童中特殊的一群,数量却不容小视。
浅析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浅析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留守儿童是指他们的父母长期离开家乡工作,或被送往城市接受教育,而自己则留在农村的儿童。
他们面临着许多心理、生活和教育方面的问题,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留守儿童面临着心理问题。
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容易感到孤独、无助、焦虑等。
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支持和心理教育等方式,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增强心理韧性,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也会面临不少问题。
他们可能缺乏父母的照料和关注,饮食、保健、卫生等方面容易得到满足,甚至受到虐待或疏忽。
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通过关注儿童的饮食、起居、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帮助和指导,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教育问题也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挑战。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监督,很多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表现欠佳,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
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通过提供学习指导、辅导和学习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帮助他们解决教育问题。
除了直接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社会工作的介入还可以通过加强家庭和社区支持来提供持续的帮助。
社会工作可以组织家长与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培养活动,提供家庭教育培训,增加家庭支持和关爱。
社会工作还可以组织社区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交支持和帮助建立友谊,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来解决。
通过提供心理支持、解决生活问题、改善教育环境和加强家庭和社区支持,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困境,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社会工作者对流浪儿童校助保护的介入
社会工作者对流浪儿童校助保护的介入摘要: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经历预示着他们的幸福和成就,更加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重任。
然而我国每年约有15万流浪儿童的现状却让我们触目惊心;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助人者,应当承担救助、保护、教育、服务流浪儿童的责任。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我国对流浪儿童的定义为:18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的人。
18岁之前正是孩子长身体、受教育、完善人格心理的特殊阶段,可对流浪儿童来说,这样美好的时光却是在救助站“救助——遣送”的循环模式中流逝。
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助人者,应当承担起救助、保护、教育、服务流浪儿童的重任。
一、机构救助流浪儿童的局限性自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来,政府及下属机构在落实政策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流浪儿童的长远发展来看,政府救助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第一,我国一直是“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政府及其下属机构几乎包揽一切工作,这不但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财政负担,也影响了一些民间机构和慈善组织的作用和社会资源的充分发挥。
第二,政府机构在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方面只能遵循比较刻板的救助制度和模式,采取的措施比较单一,不利于对不同的流浪儿童进行个别教育和服务。
第三,政府在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时,大都只是注重流浪儿童的基本生活需要,忽视或无力满足流浪儿童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
第四,由于流浪儿童的家庭及社区环境不能得到根本改善,因此在送流浪儿童返家后,他们的生活及教育需要仍得不到满足,从而开始重复流浪,导致救助成本高,但救助成效低。
二、社会工作者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优势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机构、家庭、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主要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
社会工作行业的社会实践总结关爱流浪儿童帮助他们寻找家庭
社会工作行业的社会实践总结关爱流浪儿童帮助他们寻找家庭社会工作行业的社会实践总结:关爱流浪儿童,帮助他们寻找家庭社会工作行业与流浪儿童问题息息相关。
在我参与的社会实践中,我见证了社工们倾心照料并帮助流浪儿童寻找安全的家庭。
这篇文章将回顾我在社会实践中的经历,并探讨社会工作行业在关爱流浪儿童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介绍在社会工作行业中,关爱流浪儿童一直是重要的任务之一。
针对流浪儿童的服务包括提供临时收容、基本生活保障、心理辅导、教育机会和寻找合适家庭等。
这些服务旨在改善儿童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逐渐走出困境。
二、社会实践经历我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流浪儿童关爱项目上。
在项目开始时,我与一群热心的志愿者一起走访了一些城市的街头,并与流浪儿童建立了联系。
我们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及他们为何离开家庭。
通过这种接触,我意识到流浪儿童们生活中存在的巨大风险与挑战。
接下来,我们与流浪儿童一起参与了一些工作坊和培训课程,旨在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社交能力,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做出积极的准备。
此外,我们还与社区组织和学校合作,寻找支持他们回归正常生活的机会。
三、社会工作行业的作用社会工作行业在关爱流浪儿童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首先,社工们致力于提供儿童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应对来自家庭问题和流浪经历所带来的心理创伤。
通过专业的心理支持,社工们能够帮助流浪儿童重建自尊和信心,促进他们的心理康复。
其次,社工们在为流浪儿童提供紧急援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确保儿童有足够的食物、干净的水源和基本的住所。
同时,社工们与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合作,为儿童提供医疗保健和教育机会,以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未来。
此外,社工们在寻找合适的家庭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们与有意愿收养儿童的家庭进行配对,进行家庭调查和评估,确保儿童能够进入有爱的家庭环境。
社工们还提供支持和指导,确保儿童与新家庭顺利融合,逐渐适应新的生活。
四、结论社会工作行业在关爱流浪儿童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浅析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浅析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指的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因工作、生活等原因长期离开家乡,将子女留在农村或县城寄宿在亲戚家、邻居家、老师家等他人的监护下,并且无法经常或及时与子女保持联系。
由于家庭分离带来的身心健康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提供儿童心理辅导、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等。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
社区可以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志愿者团队,由社区居民、社会工作者等组成,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学习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
志愿者团队可以提供物质帮助,如提供衣物、学习用品等,也可以提供服务,如给予留守儿童补习、辅导、心理支持等。
社区还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充实学习和生活。
提供儿童心理辅导是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由于长期分离家庭带来的孤独感、焦虑感等负面情绪,留守儿童往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他们排解压力,提升抗挫折能力。
心理辅导可以采取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家庭辅导等形式,让留守儿童有机会倾诉内心的苦闷,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也是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方面。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学校、政府、社区等相关机构合作,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登记档案,及时掌握他们的动态信息,做好日常的关爱和监护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学校建立紧密联系,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成绩变化、行为问题等,及时与教育部门、家庭沟通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亲戚、邻居等共同协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工作的持续介入和关注。
社会工作可以建立社区支持网络,通过志愿者团队、丰富多样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提供儿童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流浪儿童救助中的的社会工作介入问题研究
流浪儿童救助中的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武汉市武汉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例
一、文献综述
国内
国外
二、概念界定
流浪儿童
救助站
社工介入
三、现状分析
目前关于流浪儿童救助问题中社工的介入模式
四、流浪儿童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五、分两种状况
(一)自己做社工实务
具体的社工实务的介入包括:
需求评估
项目策划
项目实施(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的运用,分5~7期)
效果评估
(二)借用救助站现有的介入模式
主要思路
如今救助站在流浪儿童方面采用的社工介入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工模式的运用,分别评估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从而寻找最合理、最有效的社工介入模式。
在跟踪调查、评估救助站针对流浪儿童的社工介入模式的过程中,发现社工介入的不足之处,反思出现这种不足的原因,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浅析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浅析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留守儿童问题是指由于外出务工等原因,父母长期不在家,导致儿童无人照顾、生活困境等一系列问题。
在中国,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且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
社会工作的介入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儿童保护和关爱服务。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和自卑。
社会工作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情感支持和社交活动等服务,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社会工作者还需要与学校、社区、亲友等相关人员合作,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并及时给予援助和支持。
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提供留守儿童教育和学习支持。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往往缺乏适当的学习和教育环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学习兴趣丧失。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学习辅导、普及教育知识和培养学习兴趣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
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提供健康和营养支持。
留守儿童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可能面临着饮食不均衡和生活习惯不良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提供营养餐食、开展健康教育和组织体育活动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生活和饮食习惯,保障其身体健康和发展。
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提供家庭重建和社区支持。
留守儿童通常在家庭环境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家庭冲突、亲子关系紧张和家庭教育不良等。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提供家庭咨询、家庭教育和家庭重建等方式,帮助家庭改善关系和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与社区合作,提供合适的社区资源和服务,帮助留守儿童融入社区并建立社交网络。
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领域的介入研究(本科)-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
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领域的介入研究(本科)-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题目: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领域的介入研究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前言一、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的介入中的现状(一)介入的目标(二)介入的模式与方法(三)介入的成效二、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领域的介入中的主要问题(一)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二)社会工作者介入公办救助机构中的困境(三)介入对象即流浪儿童带来的问题(四)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困境三、多措并举推进社会工作的介入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流浪儿童问题日趋严重。
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工作者迅速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中开展了介入工作。
本文以J市救助站的两名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访谈为个案分析,从微观和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阐述社会工作者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介入中的现状、发展困境,并做出对策研究。
关键词:社会工作;流浪儿童救助;困境;举措;前言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流浪儿童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社会的稳定、社会公平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流浪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正经历着心理断乳期,同时由于长期家庭、学校,很可能成为问题少年,因此,流浪儿童常被称为犯罪的后备军,这些流浪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流浪儿童救助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介入。
同时,政府救助职能机构的不足和救助模式的单一僵化,民间组织对流浪儿童救助的非专业性和局限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现状,而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救助模式恰好可以弥补政府和民间组织救助的缺陷及不足。
社会工作即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自助。
社会工作者接受了社会服务的专业教育和训练,具备科学的助人理念和助人方法,其工作更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宗旨是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不是把受助者看成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把助人当作一个社会互动系统,了解受助人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挖掘其自身解决问题的潜能,帮助其恢复社会生活的能力。
社会工作介入流浪未成年人社会救助实践与反思
社会工作介入流浪未成年人社会救助的实践与反思摘要:通过在z市救助管理站开展的流浪未成年人安全教育项目为案例,介绍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分析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同时对我国体制内救助机构引入社会工作实务进行反思。
关键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社会工作;安全教育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92-0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剧以及城市人口流动的加速,流浪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
城市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极其恶劣,他们居住无定所,衣食无保障,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措施而经常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其负面效应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
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将社会工作介入到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中,运用整合的社会工作方法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救助服务,促进救助服务的专业化发展。
本文通过在z市救助管理站开展的流浪未成年人安全教育项目为案例,介绍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分析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同时对我国体制内救助机构引入社会工作实务进行反思。
一、案例背景(一)机构基本情况z市救助管理站是集救助、保护、管理、教育、安置于一体的临时救助机构,承担着z市日常救助、跨省护送和对市属八区十一县(市)救助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检查的任务。
z市救助管理站建筑面积5 45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人。
救助站内部设施齐备,不仅设有男、女、儿童、老弱四个救助管理分区,还专设了医务室、电教室、康复室、阅览室、浴室等。
儿保科是救助管理站的下属科室,主要负责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管理工作。
其主要工作职能为:1)按照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重点做好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
浅述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情绪问题优势
浅述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情绪问题优势【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个案社会工作在介入流浪儿童情绪问题中的优势。
在处理流浪儿童的情绪问题时,个案社会工作者通过树立信任关系、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以及协调资源和服务提供,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优势有助于建立起与流浪儿童的密切联系,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和稳定的情绪状态。
通过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流浪儿童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支持,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解决情绪问题。
个案社会工作在处理流浪儿童情绪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流浪儿童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创造更多可能。
【关键词】关键词:个案社会工作、流浪儿童、情绪问题、信任关系、个性化服务、心理疏导、情感支持、资源协调、优势、未来展望1. 引言1.1 简介个案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它注重对个体的个别特点和需求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和干预。
个案社会工作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生活、家庭、心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评估,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解决方案,帮助个体解决问题、调整情绪、提升生活质量等。
个案社会工作注重个体的主体性和尊重个体的选择权,强调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和解决问题,改善个人状况。
个案社会工作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关爱,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在处理流浪儿童情绪问题时,个案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儿童的个人故事和生活经历,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1.2 流浪儿童问题流浪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上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
流浪儿童通常指没有固定居所、没有家庭监护的儿童,他们生活在街头、车站、公园等各种公共场所,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困境和安全风险。
这些儿童往往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教育机会,容易陷入犯罪、沉迷网络等问题之中。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探索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探索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生活在边缘,面临食物、住所和医疗等基本生活需求的不确定性。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需要建立一个全面、多元化的救助体系。
这个体系可以包括提供临时住所、食物和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的救助站,以及提供心理咨询、职业培训和工作机会等综合帮助的社会工作机构。
这样的救助体系能够确保流浪乞讨人员不仅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还能够逐步摆脱流浪乞讨的状态。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需要进行个案干预。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流浪乞讨人员建立信任关系,进行个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这包括提供心理支持、协助解决住所问题、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工作机会,以及为他们提供就业技能培训等。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还需要进行家庭干预。
很多流浪乞讨人员背后有复杂的家庭问题,包括家庭暴力、亲密关系问题、经济困难等。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流浪乞讨人员的家庭成员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重新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还需要加强社会医疗保障。
流浪乞讨人员往往面临各种健康问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慢性疾病、传染病等。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医疗机构合作,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免费或低费的医疗服务,同时开展健康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还需要进行社会倡导和政策改革。
要想根本解决流浪乞讨问题,需要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就业机会和收入保障,同时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社会工作者可以参与相关的政策研究和倡导活动,推动政府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投入,推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改革。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任务。
只有通过建立全面的救助体系、进行个案和家庭干预、加强社会医疗保障,并进行社会倡导和政策改革,才能真正解决流浪乞讨问题,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探索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探索近年来,我国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浪乞讨人员。
他们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陷入困境,无法自力更生,只能依靠社会的救助。
作为社会工作者,应该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探索如何更好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一方面,我们需要提供他们基本的生活救助,如提供临时的食宿、医疗救助等,帮助他们度过短期的困境。
我们需要通过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重新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实现自给自足。
我们还应该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重建自信,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方向和目标,提供相应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专业性和灵活性优势,组织志愿者开展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
而个人则可以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参与救助工作,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一份爱心和温暖。
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不同个体的情况不同,他们陷入困境的原因各有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救助。
对于那些因为失业、贫困、家庭矛盾等原因而流浪乞讨的人员,我们应该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对于受虐待、家暴等原因流浪乞讨的人员,我们则需要提供安全保护措施和心理辅导;对于有精神疾病或残疾的流浪乞讨人员,我们需要提供医疗救助和康复治疗。
我们还应该注重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融入。
让流浪乞讨人员重新融入社会,不再依赖乞讨生活,是他们真正获得救助的关键。
我们可以组织流浪乞讨人员参与社区建设、环境整治等公益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我们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个人社交网络,提供机会让他们认识和交流,增加他们的社会支持和资源。
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也需要加强预防工作。
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保障,减少贫困、失业、家庭矛盾等造成流浪乞讨的原因;通过开展相关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于乞讨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歧视和排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社会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流浪儿童救助
服务的思考
【摘要】当前流浪儿童问题的无疑是社会救助中的重要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服务,注重于救助服务本身,往往忽视儿童的根本需求。
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社会小组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对于补充政府救助服务职能的局限有非常大的帮助。
注重分析社会小组工作法对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的优势,结合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伦理价值和专业知识技能,明确社会工作者将担负起更多救助、保护、服务、教育流浪儿童的责任。
【关键词】小组工作方法;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服务
一、流浪儿童基本现状
流浪儿童,顾名思义,流浪儿童就是居无定所、四处游走,没有受到法定监护人的监护、处于自立与被监护的中空状态中的未成年人。
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时期,流浪儿童的出现及其救助保护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
流浪儿童问题我国当前社会的一个特殊现象。
目前我国已有30万人次的流浪儿童,再加随父母外出打工的街童,
实际人数可能远远超过30万。
学者研究发现,流浪儿童离开家庭、学校等环境过早地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往往表现出不利于自生生存和长远发展的现象。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流浪儿童中处于学龄期者居多,表现出明显的学习障碍,心理与情感焦虑、抑郁和退缩,自我意识能力较差,依懒性偏重的倾向,这些不良表现所透露的需要往往是流浪儿童根本需求。
研究发现当前的救助模式注重救助行为本身,忽视儿童需求,再者随着社会参与度的不断上升,流浪儿童救助服务问题显然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二、当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思考
(一)政府主导的救助服务
总体来说政府主办和组织实施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
如:工作的力度大、见效快,流浪儿童能被政府机构部门迅速收容救助;市容市貌短期内改观.流浪儿童实施的犯罪案件也迅速下降等。
但这仅是短期效应,政府主导管理体制行政化,使一些民间机构失去自身发展的上升空间,缺乏创新性。
尤其是一些NGO组织受政府导向会使其失去自身特色,难以发挥专业知识技能。
(二)民间服务机构参与现状
由于种种因素,我国的民间救助力量发展滞后,影响其为社会救助服务承担更多的责任。
再者加上政府部门未有效监督与管理,导致民间救助服务出现“无章可循”的现
象,这无疑又给针对流浪儿童这一特殊人群的救助服务增加更多困难。
(三)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成为当前救助的另一出路。
随着社会参与度的广泛提高,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小组工作和社区介入救助等方式参与流浪儿童救助服务,灵活运用其专业知识技能,担负起更多救助、保护、服务、教育流浪儿童的责任,推动流浪儿童的人生成长和发展。
通过分析流浪儿童问题现状和当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服务的思考,明确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是解决该问题的优势所在。
下面将以社会小组工作法介入为例,着重分析其介入救助的优势和体现助人自助的救助服务。
三、社会小组工作法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的优势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也称为团体工作。
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
即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帮助小组成员改善社会功能,促进小组成员个人发展的一项活动。
对于流浪儿童来说,开展小组工作介入形式,有助于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
(一)“助人自助”的核心
小组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有自己的价值理念和明确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人人平等,
小组成员间相互尊重、敞开心扉和分享话语;第二,尊重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小组成员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助人自助”既能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还能挖掘其潜能,有利于流浪儿童的健康发展和长远利益。
(二)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小组工作者大都接受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和训练,具备科学的助人理念和助人方法,其工作更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
小组工作能够对不同类型或有不同需求的流浪儿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找到解决问题、有助于其健康成长的方法。
(三)人文关怀―小组工作内容
传统的救助服务往往停留在为流浪儿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提供饮食、住宿和联系家人护送回家等,未能涉及更深层面,即关注儿童的根本需要,明确流浪儿童本身的地位及社会属性,关注其身心健康发展。
小组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重点即是关注流浪儿童的健康、情感、生存和参与方面的需求,帮助他们回归和融入主流社会所必需的技能和信心,重拾生活的希望。
四、以人为本的小组工作法介入救助服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理念不断重申和完善,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在获得更多的社会参与同时,切实加强以人为本的救助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呼声愈高,小组工
作法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显得更加充满人性的光辉。
(一)小组协作组建“类家庭”
借鉴郑州成功的“类家庭”救助保护模式的经验,小组工作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服务也可采取类家庭模式。
在尊重自愿的基础上,小组成员轮流扮演“家长”、“亲友”等角色,模仿家庭社会生活,保证“家庭成员”周次的接触与交谈,引导流浪儿童积极融入,走出心理误区。
通过活动的开展成效与经验积累,也可适当扩大规模,尝试“大家庭”模式。
(二)小组工作介入遣送回家再探查
家庭功能失调是导致儿童出走流浪的重要因素之一,简单的护送流浪儿童回家很可能导致儿童的二次流浪。
小组工作介入流浪儿童遣送回家情况在探查,分析研究遣送儿童家庭经济生活状况,根据不同状况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比如针对流浪儿童再融入家庭情况:理想,统计分析总结经验;相对理想(或不理想),通过恰和访谈得到改善;不理想(或贫困家庭),反映到相关部门促其改善等。
(三)小组外展工作机制
流浪儿童的救助由于儿童自身的不足与缺陷、社会排斥等因素的困扰,显得有其特殊性,即不愿救助或主动求救。
因此,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工作介入,明确分配范围和任务,走上街头寻找、接触这些儿童,深入调查,及时解决问题。
单方小组成员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发挥小组优势,集思广益,需求经验丰富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商讨解决方案,最终解决问题。
总之,流浪儿童救助问题是社会救助服务的难题之一,是综合性服务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单方面依靠政府工作职能,民间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和社会工作者介入都还远远不够,需要多方通力合作,建立健全流浪儿童救助服务保障体系,确保解决问题。
社会小组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其助人自助的救助服务在实践中得到良好体现,推广于社会将发挥更大的功效,让更多流浪儿童回归家庭和主流社会,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以人为本的救助模式――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0(3):33-36.
[2] 张瑞,杨琪,罗华彩.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分析[J].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4(7):41-41.
[3] 王菲菲.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浪儿童救助问题[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4(4).
[4] 刘日飞.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中的介入及其意义[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1):62-68.
[5] 李全彩.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救助效率问题思
考――以Z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为例[J].前沿,2011(10).
[6] 安锦.政府责任视角下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理论导刊,2014(12):31-32.
[7] 王章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7):125-129.
[8] 王甜静.探析社会工作视角下流浪儿童的救助[J].学理论,2013(1):97-98.
[9] 初智巍,张媛,闫华.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实践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5):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