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的实验室培养
小球藻的培养方法

小球藻的培养方法
小球藻的培养方法如下:
1.准备培养基:小球藻可以在液体培养基或固体培养基中生长,其中常用的液体培养基有BG11、BG11_0、BG11_1等。
固体培养基可采用琼脂或agar等凝胶。
2.接种:将小球藻接种到培养基中,一般采用无菌技术进行,可以选择胶体主要培养的种类,浓度建议经实验考察后选择。
3.光照和温度控制:小球藻是一种光合作用的蓝藻,需要光照进行生长。
一般采用连续或间歇白天亮度4000~5000 lx,晚上黑暗或亮度不超过200 lx,温度一般控制在20~25。
4.培养后期处理:小球藻的生长过程中要保持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适宜,可以选择定期更换培养基。
另外,为避免细菌,真菌等细胞污染,必须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
5.采集:小球藻的生长周期较短,一般在2-3周内就可以采集得到。
采集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对于液态的小球藻培养基,可以采用离心等处理方式将小球藻和培养基分离,加工自己需要的样品。
藻类生物学实验

藻类生物学实验藻类是一种特殊的生物群体,它们具有广泛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在生物科技的发展中,藻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而藻类的生物学实验也是藻类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藻类实验以及这些实验的研究意义。
1、细胞培养实验细胞培养实验是一种最基础的藻类实验,主要用于观察藻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繁殖情况,如光照、温度、营养物质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该实验研究藻类的生长动力学、生命周期等。
在细胞培养实验中,我们通常会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培养基的配方、pH值的调整、温度的维持、光照的控制、空气的通畅等。
通过这些控制条件,可以使藻类在培养瓶或培养罐中快速繁殖,得到足够的细胞量,方便后续的实验操作。
2、光合作用实验光合作用是藻类生物学中最重要的基础过程,其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藻类的营养物质的来源提供依据。
在光合作用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藻类对不同波长和光强度的光照的响应。
可以利用光度计、荧光测定仪等工具对光合作用的速率进行测定。
有趣的是,一些藻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光合作用反应,这也是可以通过实验进行研究的一部分。
3、种群生态实验种群生态实验主要研究藻类群体在相互作用及媒介介绍下的各种变化。
这种实验通常涉及到多种不同种类藻类的集成实验,通过实验控制各种参数,可以模拟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藻类群体。
这种实验可以对不同类型藻类的生态环境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进行研究。
4、生物质生产实验生物质生产实验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一类实验。
这种实验统计各种生产参数,对不同的藻类进行筛选及适应性研究,以便可以更加高效地生产可再生能源、环保产品等。
通过合理的光照控制、培养基、pH值及温度等因素的调节,可以使藻种达到最理想的生长状态。
通过密闭式的生物反应器,藻种可以在最完美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最高产量。
藻类生物学实验有着广泛的研究领域,可以探究藻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及其特性。
这些实验的意义在于生态学、工业、环保。
雨生红球藻的培养方法

雨生红球藻的培养方法
雨生红球藻(Gloeocapsa lava)是一种常见的水生蓝藻,可以
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培养:
1. 制备培养基:雨生红球藻可以在常用的藻类培养基中生长,如BG-11培养基。
BG-11培养基的配方包括:硝酸铵、硝酸镁、一磷酸钾、二磷酸钾、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锰、硼酸、钼酸铵等。
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培养基的pH值。
2. 准备培养容器:选择透明的培养容器,如玻璃烧杯或培养皿。
3. 接种培养液:从天然水体中采集雨生红球藻,将适量的雨生红球藻接种到培养液中。
4. 培养条件:将培养容器放置在光照强度适中的环境中,如实验室光照箱或日光灯下。
保持培养温度在20-30摄氏度之间。
5. 光照和通风:提供适量的光照,但避免过强的直射光。
同时保持培养容器的通风,可以定期轻轻搅拌培养液,以促进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6. 培养液的维护:定期(通常是每周一次)更换新的培养液,以保持营养物质的供应和避免污染。
7. 观察和记录:在培养过程中,观察和记录雨生红球藻的生长情况,包括形态特征、颜色变化和密度增长等。
需要注意的是,培养雨生红球藻需要一定的实验室设备和基本的细菌培养技术。
正确的操作和注意卫生,可以提高培养成功的几率。
藻类生物学实验

进行微藻培养时,可根据培养藻类对营养的要求,选用合适 的配方,在消毒水中按配方加入各种营养物质配成。所加肥料 应保持清洁,某些不清洁肥料必须消毒,预防敌害生物通过肥 料污染。
绿藻培养液配方:
①海洋三号扁藻培养液(海洋研究所,1960):
NaNO3
0.1g
2Na3C6H5O7﹒ 11H2O 0.02g
1、实验材料:海带、 裙带菜、紫菜、小球藻、球等鞭金藻等,选4种藻 2、实验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208实验室) 3、实验器材:研钵(每组一套)、15ml离心管(每组4支-依藻种类定)、
15ml刻度试管(每组4支)、0.45m的滤膜(每组3个),抽滤装置, 离心机(或用20ml针管和滤膜器) 4、试剂:丙酮(分析纯)、MgCO3
碘液,常用的配方是:将6克的碘化钾溶于20毫升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4克碘,摇 荡,待碘完全溶解后,加入80毫升蒸馏水,贮存在棕色试剂瓶内。)
(3) 计数板与盖玻片洗净擦干――盖好盖玻片――摇荡藻液――吸取藻液 (干的微吸管)――迅速加样――1分钟后低倍镜下计数-计数任何对角两大 格(加盖玻片后每一大格即形成一个体积为0.1立方毫米的空间),然后取其 平均值。每个样品须重复计数两次。
三、实验步骤
3、分离:镜检待分离的藻液,调藻液浓度为5-6个藻细胞为宜,在已灭菌 的载玻片上滴加6滴消毒培养液,另取一载玻片滴一滴稀释的待分离藻 液,在显微镜下用微吸管吸取所需的藻细胞,放在第一滴消毒水中,清 洗,再用微吸管吸取所需的藻细胞放在备有培养液的试管中。
4、将装有藻细胞的试管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三、实验步骤
1、抽滤: 减压过滤5ml的藻类培养液到玻璃纤维滤片上,约加0.1g MgCO3 细粉,使均匀覆盖于薄膜上,倒入水样抽滤,注意避免高温、强光及压力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微藻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或多细胞藻类生物,广泛存在于海水、淡水以及土壤中。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
为了有效培养和利用微藻,在实验室中需要采用一系列的培养方法。
本文将介绍微藻的培养方法,包括培养基配制、光周期控制、温度控制、培养容器选择、培养规模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研究者进行微藻培养。
一、培养基的配制微藻的培养基是提供营养物质供给微藻生长的溶液。
根据不同的微藻种类和需求,可以使用不同的培养基。
常用的微藻培养基包括滨液培养基、波利文氏培养基、圣外秧基和BG11培养基等。
培养基的配制需要参考相关文献或制备实验室的经验,并保证培养基的无菌。
一般来说,培养基的配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培养基配方中的化学品,称取适量的试剂。
2.在去离子水中溶解试剂,根据需要调节pH值。
3.将培养基溶液装入瓶中,并进行高压灭菌或自压灭菌处理。
二、光周期控制光照是微藻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能够影响微藻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速率。
光周期是指光照和黑暗轮替的时间间隔,通过控制光周期可以调节微藻的生长和代谢活性。
常用的光周期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种:1.固定光周期法:固定光周期法是指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每天提供固定时间的光照和黑暗。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微藻的培养。
2.逐渐增加光周期法:逐渐增加光周期法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增加光照时间和减少黑暗时间。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光照变化较敏感的微藻。
3.梯度光周期法:梯度光周期法是指提供不同光周期的条件,通过对比不同光周期下的微藻生长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光周期。
三、温度控制微藻的生长和代谢活性受温度影响较大,不同的微藻种类对温度有不同的生长适宜范围。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微藻的生长和产物积累。
常用的温度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种:1.室温培养法:即在室温下进行培养,适用于耐寒性较强的微藻种类。
2.恒温培养法:通过恒温培养箱或恒温培养室维持恒定的培养温度,适用于大多数微藻种类。
藻类的实验室培养方法优化-1

藻类的实验室培养方法优化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及目的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加重,河流、湖泊(水库)中火量藻类繁殖,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为了有效控制藻类的生长,对藻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众所周知,富足的氮、憐等营养物质,缓慢的水流速度,适宜的气候条件包括水湿、光照等是特定优势藻生长繁衍所必需的环境条件。
目前人们对于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光照、营养盐水平下的藻类生长,并且找出了藻类生长与温度、光照、营养盐等之间的对应关系。
但是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种群交替和生物量的变化,不仅与水体的温度、光照周期、营养物质及生物自身的生理状态相关,还受到水体流动的影响。
本实验分别以实验室培养铜绿微囊藻为实验对象,参照藻类生长的最适宜环境条件,在温度、光照、pH值及营养盐条件一定的条件下,研究影响藻类生长的规律,为生态调水、生态河道设计流速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控制或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1.2 藻种的分类藻类植物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种群,它的分布范围极广,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
有些种类的水藻在极低的营养浓度、极微弱的光照强度和相当低的温度下也能生活。
不同研究系统对藻类的分类方法各不相同,常用的分类系统,如,根据藻类的结构特征和藻细胞的生理生化特点,将藻类分为蓝藻门、硅藻门、黄藻门、绿藻门等共十一门,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藻类植物主要为蓝藻门和绿藻门;根据藻类在水中生长的位置,将藻类分为浮游藻类、飘浮藻类和底栖藻类。
硅藻门、甲藻门和绿藻门的单细胞种类以及蓝藻门的一些丝状的种类浮游生长在海洋、江河、湖泊,称为浮游藻类。
一下简要说明蓝藻和绿藻的种类、分布、形态和繁殖特征。
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藻类植物主要为蓝藻门和绿藻门。
1.2.1 蓝藻在中国,蓝藻是有毒有害性最强、分布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类淡水藻。
有毒的蓝藻藻种有:铜绿微囊藻,泡沫节球藻,水华鱼腥藻,阿氏颤藻,水华束丝藻等。
蓝藻是广适性藻类,分布十分广泛。
培养蓝藻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蓝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培养方法。
2. 熟悉实验室无菌操作技术。
3. 观察蓝藻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分析其生长规律。
二、实验原理蓝藻是一类原核生物,具有光合作用能力。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蓝藻能够迅速繁殖。
本实验通过调整培养条件,观察蓝藻的生长情况,了解其生长规律。
三、实验材料1. 蓝藻藻种:集胞藻PCC68032. 培养基:BG11培养基3. 培养设备:恒温培养箱、光照培养箱、移液器、显微镜等4. 试剂:无菌水、葡萄糖、硝酸钠、磷酸二氢钾等四、实验方法1. 蓝藻藻种活化将蓝藻藻种接种于BG11培养基中,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温度设置为25℃,光照强度为1000 lx,光照时间为12小时。
待藻种生长至适宜密度后,进行下一步实验。
2. 培养基配制根据BG11培养基配方,准确称取葡萄糖、硝酸钠、磷酸二氢钾等试剂,加入无菌水溶解,定容至1000 mL。
3. 培养条件设置(1)不同光照强度:设置光照强度分别为500 lx、1000 lx、1500 lx,其他培养条件相同。
(2)不同温度:设置温度分别为20℃、25℃、30℃,其他培养条件相同。
(3)不同营养盐浓度:设置硝酸钠浓度为0.5 g/L、1.0 g/L、1.5 g/L,其他培养条件相同。
4. 蓝藻生长观察在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观察蓝藻的生长情况,记录细胞密度、颜色、形态等特征。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生长曲线,分析蓝藻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规律。
五、实验结果1. 不同光照强度对蓝藻生长的影响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蓝藻的生长情况如下:- 500 lx:蓝藻生长缓慢,细胞密度较低,颜色较淡。
- 1000 lx:蓝藻生长良好,细胞密度较高,颜色较深。
- 1500 lx:蓝藻生长速度较快,但部分细胞出现损伤,细胞密度较高,颜色较深。
2. 不同温度对蓝藻生长的影响在不同温度下,蓝藻的生长情况如下:- 20℃:蓝藻生长缓慢,细胞密度较低,颜色较淡。
小球藻培养,这一篇就够了!

小球藻培养,这一篇就够了!小球藻(Chlorella)为绿藻门小球藻属普生性单细胞绿藻,是一种球形单细胞淡水藻类,直径3~8微米,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之一,出现在20多亿年前,是一种高效的光合植物,以光合自养生长繁殖,分布极广,近年来广泛用于固碳、生物柴油等附加值产物生产等方面,受到世界各国研究学者的关注。
如何培养小球藻是做好小球藻研究的第一步,接下来跟着我一起学习吧。
培养基小球藻培养基通常采用SE培养基及BG-11培养基等,主要组成成分如下:SE培养基:SE g/L NaNO3 0.25K2HPO4.3H2O0.075 MgSO4.7H2O 0.075 CaCl2.2H2O 0.025 KH2PO4 0.175 NaCl 0.025 Soilextract(土壤提取液) 40 FeCl3·6H2O0.005Fe-EDTA 1(ml/ l)A5 solution 1(ml/ l)distilled water 58(ml /l)A5溶液配制方法:A5 mg/100mlH3BO3 286ZnSO4·7H2O22MnCl2·4H2O181CuSO4·5H2O7.9(NH4)6Mo7O2·4H2O3.9按按上述称量药品,溶于100ml水即可。
EDTA-Fe的配置方法:A液Na2EDTA 1g Distilled water 50mlB液FeCl3·6H2O81mgHCl(0.1mol/L)50ml分别配置A,B液,充分搅拌溶解后,将A,B液混合搅拌均匀即可。
土壤提取液40 mL/L土壤提取液配制方法:取花园土未施过肥200g置于烧杯或三角瓶中,加入蒸馏水1000毫升,瓶口用透气塞封口,在水浴中沸水加热3小时,冷却,沉淀24小时,此过程连续进行3次,然后过滤,取上清液,于高压灭菌锅中灭菌后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BG-11培养基:成分浓度(g·L-1)NaNO31.5K 2HPO4·3H2O 0.04MgSO4·7H2O 0.075CaCl2·2H2O 0.036Citric acid 0.006 Ferric ammonium citrate 0.006 EDTANa20.001Na2CO30.02A5 1mL Distilled water 919 成分浓度(g·L-1)H 3BO32.86MnCl2·H2O 1.81ZnSO4·7H2O 0.222CuSO4·5H2O 0.079Na2MoO4·2H2O 0.390Co(NO3)·6H2O 0.049更多培养基组成成分请大家关注中科院藻种库获取相关信息灭菌配置好的培养液需要进行灭菌处理,常用的实验室灭菌方法是使用高温灭菌锅在121℃条件下,灭菌30min。
生物藻类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概述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采集、鉴定和分析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了解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特征,进而推测其水质状况。
实验分别对萃英山下高尔夫球场小池塘和榆中县兴隆山东山脚下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的藻类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二、实验结果1.藻类种类组成在两个调查地点,共采集到藻类植物18种,其中浮游藻类15种,沉水藻类3种。
其中,小球藻(Chlorella)、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等为主要优势种。
2.藻类数量分布调查结果显示,两个地点的藻类数量差异较大。
高尔夫球场小池塘藻类数量较多,沉水藻类和浮游藻类数量分别为3.2×10^5个/L和1.5×10^6个/L;而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藻类数量较少,沉水藻类和浮游藻类数量分别为1.0×10^4个/L 和2.0×10^5个/L。
3.藻类群落特征通过对藻类群落的分析,发现高尔夫球场小池塘藻类群落结构较为复杂,优势种较多,且数量分布较为均匀。
而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藻类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优势种较少,且数量分布不均匀。
4.水质状况根据藻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特征,对两个地点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高尔夫球场小池塘水质较好,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而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水质较差,不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
三、结论1.本次实验成功采集并鉴定了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掌握了藻类采集及鉴定、群落分析方法。
2.两个调查地点的藻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与水质状况、环境因素等因素有关。
3.高尔夫球场小池塘藻类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水质较好;而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藻类群落结构相对简单,水质较差。
4.藻类作为生物学监测指标,在水环境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藻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特征的分析,可以较好地反映水质状况。
5.为改善水质,建议对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进行水质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水质。
藻类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的日益重视,藻类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其研究与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藻类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环境以及藻类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于2023年X月对藻类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 学习藻类的分类、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2. 了解藻类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应用;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习过程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 藻类标本采集:在实习初期,我们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湖泊、河流等水域采集藻类标本。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掌握了藻类的形态特征和分类方法。
2. 藻类培养:在实验室中,我们学习了藻类的培养技术,包括培养基的配制、接种、光照、温度等条件控制。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藻类培养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 藻类观察:在显微镜下,我们观察了藻类的细胞结构、繁殖方式等特征,加深了对藻类生物学特性的理解。
4. 藻类应用研究:我们了解了藻类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应用,如藻类净化水质、生产生物燃料、提取活性物质等。
5. 实习总结: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撰写了实习日记,记录了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
三、实习成果通过两周的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藻类的分类、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通过采集、观察和培养,我们对藻类的分类、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 了解藻类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应用:我们认识到藻类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 撰写实习报告:我们撰写了实习报告,总结了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四、实习体会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习,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藻类生物学试验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
1、实验材料:小球藻(500ml)、等鞭金藻、扁藻 2、实验仪器:可见分光光度计、显微镜(1部/组)、血球计数板(一个/
组)、电炉、灭菌锅、pH计、 500ml烧杯(1个/组)、胶头滴管(3支 /组)、 250ml锥形瓶(每组3个)、牛皮纸、细绵绳 3、试剂:蒸馏水、海水、碘化钾
碘液,常用的配方是:将6克的碘化钾溶于20毫升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4克碘,摇 荡,待碘完全溶解后,加入80毫升蒸馏水,贮存在棕色试剂瓶内。)
5.E液 500 ml 1000倍
CuSO4.5H2O
0.0098 mg; ZnSO4.7H2O
0.022 mg
CaCl2.6H2O
0.01 mg; MgCl2.4H2O
0.180 mg
Na2MoO4.2H2O 0.0063 mg
A、B、D、E高压灭菌备用
(二)海水处理
沉淀 —— 砂池过滤 ——(抽滤)——灭菌(海水放于三角瓶 中,置于电炉上煮沸,可杀来一般细菌)
加入海泥抽出液20ml,效果更好。
硅藻培养液配方:
①艾伦-内尔森(Allen-Nelson)培养液{Allen,E.J.et al (1910)}:
A. KNO3
20.2g
纯水
100ml
B. Na2HPO4.12H2O 4.0g
CaCl.6H2O
4.0g
HCl(浓)
2.0ml
纯水
80ml
FeCl3(溶液) 2.0ml
K2HPO4
0.01g
Fe(SO4)3(1%溶液) 10滴
海水
1000ml
②亚心形扁藻培养液(湛江水产学院):
藻类的培养

一、藻种的两种培养类型一般藻种的培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长期保存所需要的培养方法,一种是以实验为目的,短期内保藏藻种的培养方法。
长期培养最主要的问题是选择一种合适的培养基,可以在3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内连续培养藻种。
最适合长期培养藻种的培养基是agar(固体琼脂培养基),但是使用agar有一个弊端,即培养物保持无菌的问题;我们可以加一层蒸馏水(咸水的藻类可以加灭菌过人工的海水)在agar上,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在长期保种的过程中减少agar水分和营养的流失。
长期保种使用的培养基,不要选择营养过于丰富的,因为多数的藻,尤其是丝状藻,在营养丰富的环境生长,会发生形态结构上的变化,如果要做生理生态方面研究,实验材料的形态结构是不能异常的。
适合长期保种的贫营养的培养基有这些:Bold’s基础培养基,以及该培养基加上蛋白胨或者琼脂制成的agar,适合长期培养绿藻;Allen及其改良后的配方可以长期培养一般常见的蓝藻和绿藻;土水培养基和它的一个改良的系列也实用培养多数藻种。
对于我库提供的藻种,由于藻种长期习惯的原因,建议使用我们提供的原配方来培养,在长期培养的时候,可以适当稀释原培养基,在藻种培养过程中,生长速率会变慢,可以保持其形态结构不变。
另外,长期培养的时候,除了选择适当的培养基,还可以降低温度5~8C(降温的过程最好能循序渐进,突然改变环境温度,可能会导致藻种不适应而死亡)。
光照强度可以减小为原先的一半。
在实验之前3到4周,将长期培养的藻种接种到我们提供的培养基中(培养基必须灭菌),按照我们给予的培养条件培养,在实验前6天左右,再次接种。
短期培养则可以直接按照我们提供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培养。
由于试验的需要,常常要求在短期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培养物,我们可以采用通气培养和摇床培养。
通气培养可以通CO2或洁净的空气,视培养物的多少来决定通气泵的大小,在通气的硅胶管中设置一个缓冲瓶,塞上灭菌后的脱脂棉,帮助净化空气,如果对通气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在通气管中加上一层滤膜。
藻种培养:

藻种培养:1.藻种培养设施:藻种的培养要在保种室中进行,保种室要求通风条件好,光线条件好,温度可控性好,保种室要配有空调、冰箱、具有人工光源的培养架等。
培养中常用培养仪器有显微镜、解剖镜等,容器有三角烧瓶、广口玻璃瓶等。
保种室要严格消毒,防止病菌的侵入。
2.容器、工具的消毒:进行单细胞藻类的纯培养,容器、工具、培养基都要进行严格灭菌,但一般生产性的单种培养,则只须达到消毒目的就可以了。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高温消毒法和化学药品消毒法。
高温消毒法是利用高温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不耐高温的容器如塑料和橡胶制品等不能利用高温法消毒。
a、直接灼烧消毒接种环、镊子等金属小工具,试管口、瓶口等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短暂灼烧消毒。
载玻片、小刀等则最好先蘸酒精,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等器具上的酒精烧完,也就完成了灭菌操作。
b、煮沸消毒把容器、工具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消毒,一般煮沸10-20分钟。
大型锥形瓶消毒,可在瓶口上放一普通的玻璃漏斗,再在漏斗上放一称量瓶盖,在锥形瓶内加少量淡水,置电炉上加热煮沸5-10分钟,可使整个瓶壁消毒。
消毒完毕即用消毒的纸或消毒的纱布包扎瓶口。
此法适合消毒小型的容器工具。
c、烘箱干燥消毒将玻璃容器、金属工具用清水洗干净后,放入烘箱。
关闭烘箱门,打开通气孔,接通电源加热。
当温度上升到120℃时,关闭通气孔,停止加热。
如果进行纯培养,容器必须灭菌,当温度上升到105℃时,关闭通气孔,继续加热至160℃,保持温度,恒温2小时,然后停止加热。
必须要等到温度下降到60℃以下,才能打开烘箱门。
有棉塞和纸包扎的容器、工具灭菌,不能超过180℃,以免烘焦。
化学药品消毒主要用于生产性大量培养中,大型容器、工具、水泥池等常用化学药剂消毒。
a、漂白粉消毒工业用漂白粉一般含有效氯25%~35%,消毒时按万分之1-3的含量配成水溶液,把容器、工具在溶液中浸泡半小时,再用消毒水冲洗3~4次即可。
b、酒精消毒酒精消毒常用于中小形容器和工具,方法是用纱布蘸70%酒精在容器、工具的表面涂抹即可。
淡水藻类wc培养基配方

淡水藻类wc培养基配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淡水藻类是一类生长在淡水环境中的微藻,以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
为了研究淡水藻类的生长特性和生态学特征,科研人员经常需要利用培养基来培养淡水藻类。
淡水藻类wc培养基是一种常用的培养基,能够提供淡水藻类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条件,促进其生长和繁殖。
淡水藻类wc培养基的配方包括多种成分,包括碳源、氮源、磷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份常用的淡水藻类wc培养基配方:主要成分:1. 水:1000mL2. NaNO3(硝酸钠):0.1g3. K2HPO4(磷酸氢二钾):0.02g4. MgSO4(硫酸镁):0.2g5. CaCl2(氯化钙):0.02g6. FeSO4(硫酸亚铁):0.001g7. EDTA-Na2(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01g8. H3BO3(硼酸):0.00004g9. MnCl2(氯化锰二水合物):0.0001g10. ZnSO4(硫酸锌):0.0001g11. CuSO4(硫酸铜):0.0001g12. CoCl2(氯化钴):0.0001g13. MoO3(氧化钼):0.0001g14. NiSO4(硫酸镍):0.0001g15. Vitamin B1(硫胺素):0.0001g制备方法:1. 将硝酸钠、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氯化钙、硫酸亚铁、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硼酸、氯化锰二水合物、硫酸锌、硫酸铜、氯化钴、氧化钼、硫酸镍、硫胺素分别称量并溶解于水中,得到氮源、磷源、镁离子、钙离子、铁离子、螯合剂和微量元素的溶液。
2. 将上述溶液混合均匀成淡水藻类wc培养基溶液。
3. 调节溶液的pH值为7.0-7.5。
4. 将培养基溶液装入适量的培养瓶或培养皿中。
5. 通过高压灭菌或过滤等方法对培养基进行消毒处理。
淡水藻类wc培养基的配方中包含了各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如氮源、磷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能够满足淡水藻类的生长和繁殖需要。
藻类的实验室培养方法优化

藻类的实验室培养方法优化中文摘要随着湖库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对水质、渔业和人们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引起蓝藻水华的主要藻种是铜绿微囊藻。
为了控制或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来研究铜绿微囊藻最适宜生长条件,从而培养实验课中所需的藻类,也为藻类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研究实验室内培养铜绿微囊藻,探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最适宜环境条件,通过查找实验、设计实验等过程,研究在不同条件下(温度、光照、pH值及营养盐),影响铜绿微囊藻生长的规律,并培养出铜绿微囊藻。
关键词:富营养化,蓝藻水华,铜绿微囊藻,培养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ollution of lakes and reservoirs, the degree of eutrophication is increasing, which has a great negative impact on water quality, fisheries and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The main algae species causing cyanobacterial blooms is Microcystis aeruginosa. In order to control or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eutrophication in the water body, the most suitable growth conditions for Microcystis aeruginosa were studied to cultivate the algae needed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hich also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lgae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the microcystis aeruginosa cultured in the laboratory, explores the most suit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the growth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through the search experiment, design experiment and other process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emperature, light, pH and nutrients),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ffects the growth pattern, and cultivates microcystis aeruginosa.Keywords: Eutrophication, cyanobacterial blooms, Microcystis aeruginosa, culture目录第1章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 -1.2 铜绿微囊藻概述................................................................................ - 1 -1.3 藻类生长影响因素............................................................................ - 2 -1.3.1 温度的影响............................................................................. - 2 -1.3.2 营养盐的影响......................................................................... - 2 -1.3.3 光照的影响............................................................................. - 2 -1.3.4 pH的影响................................................................................ - 3 -第二章实验设计........................................................................................... - 4 -3.1 研究营养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4 -3.2 研究光照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4 -3.3 研究温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4 -3.4 研究环境pH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5 -第三章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许多湖库和河水中遭受蓝藻水华的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在治理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有甚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所以说水体富营养化中蓝藻水华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藻类营养检测实验报告

藻类营养检测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藻类营养检测
引言
藻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水体中的生物,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食物链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藻类的营养状况可以揭示水质及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藻类的营养检测,分析其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以及其对环境的反应。
材料与方法
实验室培养的藻类样品
营养基质(如水、培养基、氮源、磷源等)
光照设备
试管、移液器、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准备不同组的培养基质,包括正常含有各种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和去除某些特定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将藻类样品分别接种到不同的培养基中,并在恒定的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观察各组藻类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速率、细胞数量等指标。
利用显微镜观察藻类样品的形态特征,进一步了解其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反应。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相应的图表以展示实验结果。
结果与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
藻类在正常的培养基中呈现出良好的生长状态,生长速率稳定,细胞数量逐渐增加。
移除特定的营养物质(如氮源或磷源)将导致藻类生长受到抑制或停止生长。
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藻类的形态特征可能会发生变化,如细胞大小、形状等。
不同种类的藻类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有所差异,这也是其在不同环境中分布的原因之一。
这些结果表明,藻类的生长和分布受到环境中营养物质的限制和供应的影响。
通过对藻类的营养检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中藻类群落的状态以及水质的变化情况。
结论
本实验通过对藻类的营养检测,揭示了藻类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反应。
藻类的实验室培养

微藻的实验室培养学生:林晓生学号:2120180414导师:杨缜教授一、藻类的概述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
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
藻类植物共约为2100属,27000种。
根据所含色素、细胞构造、生殖方法和生殖器官构造的不同,分为绿藻门、裸藻门、轮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蓝藻门、褐藻门和红藻门。
色素的颜色划分,藻可分为3类:绿藻、褐藻和红藻。
由于单胞藻具有利用太阳光能效率高、营养丰富、生长繁殖迅速、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和容易培养等重要特性,因而受到重视。
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营养丰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养植物,细胞代谢产生的多糖、蛋白质、色素等,使其在食品、医药、基因工程、液体燃料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二、微藻的营养模式和生长模式(二)、微藻的生长模式藻类在培养过程中,生长繁殖的速度,出现一定的起伏,这种生长模式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延缓期、指数生长期、相对生长下降期、静止期、死亡期)。
三、培养按培养的场所分室内培养和室外培养1)按培养基的形态分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2)按培养的纯度分纯种培养和单种培养3)按藻液的流动情况分静止培养和循环流动水培养 4)按气体交换情况分充气培养和不充气培养 5)按藻液与外界接触程度分封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6)按培养规模和目的分小型培养、中继培养和大量培养方式简单介绍其中的四种方式:(1)纯培养和单种培养纯培养(axenic culture):是无菌培养,指排除了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纯培养操作要求十分严格,要求有无菌室、超净台等设备,容器、工具、培养液等均须彻底灭菌。
培养成功率很高,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技术。
单种培养(single-species culture):指区别于纯培养的不排除细菌存在的培养(可以是生产性的,也可以是非生产性的)(2)封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封闭式培养(closed culture):指把培养液密封在透明的容器中,与外界空气隔离,暴露在阳光中,CO2完全采用人工供给的方法。
藻类培养

一、基本培养方式(一)纯培养和单种培养(据种的纯度)1、纯培养(axenic culture)纯培养即无菌培养,是指排除了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纯培养要求有无菌室、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等设施,容器、工具、培养液等彻底灭菌,操作严格,培养成功率高,是进行生物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环节。
2、单种培养(unialgal culture)在生产性培养中不排除细菌存在而有别于纯培养的一种培养方式称为单种培养。
(二)一次性培养、连续培养和半连续培养1.一次性培养(batch culture)在各种容器中,配制培养液,把少量的藻种接种进去,在适宜的环境下培养,经过一段时间(一般5~7 d),藻细胞生长繁殖达到较高的密度,一次全部收获。
一次性培养是微藻培养最常用的方法。
2.半连续培养(semi-continuous culture)半连续培养是在一次性培养的基础上,当培养的藻细胞达到或接近收获的密度时,每天收获一部分藻液并补充等量的培养液,继续培养。
半连续培养也是微藻饵料生产性常用的培养方法,每天的收获量根据育苗的需要来确定。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包括:➢工具、容器、水的消毒➢培养液的制备➢接种➢培养过程的管理➢采收等主要环节一、容器、工具的消毒(一)物理消毒法1.加热消毒法加热消毒法是利用高温使蛋白质变性以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不能耐高温的容器和工具,如塑料、橡胶制品等不能用此法消毒。
(1)直接灼烧灭菌接种环、镊子等金属小工具,试管口、瓶口等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短暂灼烧灭菌。
载玻片、小刀等则最好先蘸酒精,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等器具上的酒精烧完,也就完成了灭菌工作。
该方法可以直接把微生物烧死,灭菌彻底。
优点是简单、方便、快速、高效,但只适用于小型金属或玻璃工具。
(2)煮沸消毒把容器和工具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消毒,一般约煮沸15~30 min,可杀死细菌的营养体,如果在水中加入2%碳酸钠可促使芽孢死亡,亦可防止金属器械生锈。
水藻培养方法

水藻培养方法
水藻培养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其可以用于研究光合作用、生物碳汇、环境污染等方面。
下面介绍一种简单的水藻培养方法:材料:
1. 研磨器
2. 滤器
3. 显微镜
4. 水藻培养基
5. 光照设备
步骤:
1. 准备好所需材料和设备,将水藻培养基加入培养皿中。
2. 收集所需水藻,通过研磨器将其研磨成细胞悬液。
3. 将细胞悬液滤过滤器以去除残留颗粒。
4. 将滤液加入培养皿中,并将其放置于光照区域。
5. 定期观察培养皿中的水藻生长情况,如需要,可以根据需求添加相应的营养物质。
注意事项:
1. 水藻培养需要保持恒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因此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环境来进行培养。
2. 培养过程中应该定期检查培养皿中水藻的密度和生长情况,并根据需要添加营养物质。
3. 当需要收集水藻时,可以通过离心机等设备将细胞悬液分
离。
这是一种简单的水藻培养方法,通过此方法,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水藻,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藻的实验室培养学生:林晓生学号:2120180414导师:杨缜教授一、藻类的概述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
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
藻类植物共约为2100属,27000种。
根据所含色素、细胞构造、生殖方法和生殖器官构造的不同,分为绿藻门、裸藻门、轮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蓝藻门、褐藻门和红藻门。
色素的颜色划分,藻可分为3类:绿藻、褐藻和红藻。
由于单胞藻具有利用太阳光能效率高、营养丰富、生长繁殖迅速、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和容易培养等重要特性,因而受到重视。
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营养丰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养植物,细胞代谢产生的多糖、蛋白质、色素等,使其在食品、医药、基因工程、液体燃料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二、微藻的营养模式和生长模式(二)、微藻的生长模式藻类在培养过程中,生长繁殖的速度,出现一定的起伏,这种生长模式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延缓期、指数生长期、相对生长下降期、静止期、死亡期)。
三、培养按培养的场所分室内培养和室外培养1)按培养基的形态分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2)按培养的纯度分纯种培养和单种培养3)按藻液的流动情况分静止培养和循环流动水培养 4)按气体交换情况分充气培养和不充气培养 5)按藻液与外界接触程度分封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6)按培养规模和目的分小型培养、中继培养和大量培养方式简单介绍其中的四种方式:(1)纯培养和单种培养纯培养(axenic culture):是无菌培养,指排除了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纯培养操作要求十分严格,要求有无菌室、超净台等设备,容器、工具、培养液等均须彻底灭菌。
培养成功率很高,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技术。
单种培养(single-species culture):指区别于纯培养的不排除细菌存在的培养(可以是生产性的,也可以是非生产性的)(2)封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封闭式培养(closed culture):指把培养液密封在透明的容器中,与外界空气隔离,暴露在阳光中,CO2完全采用人工供给的方法。
各种反应器等开放式培养:指把藻类培养在开敞容器中,如广口玻璃瓶、水族箱、玻璃钢水槽、水泥池等。
(3)小型培养、中继培养和大量培养封闭式塑料薄膜袋培养,方法简单,成本低、培养的藻细胞密度大,不易污染且生产周期短,效果很好。
小型培养:一级培养,目的是培养和供应藻种,用于科研等。
一般采用封闭式不充气一次性培养方式,培养容器一般采用100~3000ml的三角烧瓶。
中继培养:又称二级培养,目的是藻种扩大培养,供应生产性大量培养的藻种。
一般在室内大的玻璃容器或塑料大袋中进行。
大量培养:也叫三级培养,目的是为培养动物提供大量单胞藻饵料。
有室内和室外两种。
目前主要采取室内、开放式、通气、一次性或半连续培养法,培养容器有大型玻璃钢水槽、大型水泥池或塑料薄膜袋等(也有用土池)。
单胞藻生产性扩大培养常用流程四、实验室培养过程1.消毒2.配制培养液3.接种4.培养管理5.收获1容器、工具和水消毒方法总结一级培养(实验室的培养):金属器具和试管口、瓶口:直接灼烧;玻璃器皿:洗液+烘箱;纸、棉花、纱布:烘箱;培养用水:砂滤水→脱脂棉→煮沸→冷却(洗液:15g重铬酸钾+200mg浓硫酸混匀)2.培养液和培养基的配方配方极多,每种配方主要适用于一定藻种,这里介绍比较常用的几种:水生4号和克诺普(Knop)培养液,一般用于绿藻;蓝藻可用朱氏10号或水生105号无氮培养基(后者适于固氮蓝藻);硅藻可用朱氏10号和水生硅1号培养基;另外还有海产绿藻、硅藻的培养基。
常用培养基配方见表1。
以上用水量都是加至1000mL,海藻培养液用海水,如无海水可用淡水1000mL加30克食盐代替。
土壤抽出液用菜园土1份和水2份比例混合搅匀,静置,取上清液;海泥抽出液也可用同样比例制备。
如配制固体培养基,可在培养液内加入1.5%琼脂。
从以上各种配方,可看到配制藻类培养液的几条原则:(1)要有适量氮源(除固氮蓝藻外),如氨盐、硝酸盐、有机氮等。
(2)应包括主要元素钾、磷、镁、硫、钙等。
(3)要考虑各种盐类总浓度和pH是否适合藻类需要,可用碳酸氢钠调节pH。
(4)要加入各种藻类需要的微量元素,如铁、锰、铜、锌等(后几种包括在土壤抽出液中)。
(5)要满足某些藻类特殊需要,如蓝藻需钼,硅藻需硅。
(6)要添加适量生长物质如维生索B1、B2等(包括在土壤抽出液中)。
3.藻种分离方法:常用下列四种。
1)微吸管(毛细管)分离选直径较细(约5毫米)玻管,在火焰上加热,待快熔时,快速拉成口径极细的微吸管。
将稀释适度藻液水样,置浅凹载玻片上,镜检。
用微吸管挑选要分离的藻体,认真仔细地吸出,放入另一浅凹载片上,镜检这一滴水中是否达到纯分离的目的。
如不成功,应反复几次,直至达到分离目的为止。
然后移入经灭菌的培养液中培养,一般在每个培养皿中接20~30个个体。
从分离出少量细胞扩大培养到200毫升的培养量,如硅藻一般需20天以上。
为了较长时期保存藻种,可将分离到的藻种用青霉素(1000~5000单位或链霉素(20ppm)处理后,获得较纯藻种。
此法操作技术要求高,要细心。
往往吸取一个细胞,要反复几次才能成功,且适于分离个体较大藻类。
2)水滴分离法用微吸管吸取稀释适度藻液,滴到消毒过载片上,水滴尽可能滴小些,要求在低倍镜视野中能看到水滴全部或大部分。
一个载片上滴2~4滴,间隔一定距离,作直线排列。
如一滴水中只有几个所需同种藻类个体,无其他生物混杂,即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把这滴水冲入装有培养液并经灭菌试管或小三角瓶中去。
如未成功,需反复重做,直到达到目的。
此法简便易行,尤其适宜于分离已在培养液中占优势种类。
分离受少量生物污染培养液中的藻类多用此法。
操作时同样要求细致、认真,使用工具及培养液经严格消毒。
3)稀释分离法把含有需要分离的藻类而又混杂有其他生物的水样,取其一定量,用培养液稀释。
通过稀释到适宜程度的方法,达到把原混杂生物单个分离培养的目的。
首先把水样稀释到每一滴含有一个左右的生物细胞(也可能一个都没有,也可能有两个),在稀释过程中配合显微镜检查,调节稀释度,然后准备装有1/4容量培养液的试管20支,每一试管加入稀释适宜水样一滴,摇匀,进行培养。
待藻类生长繁殖达一定浓度时,再检查是否达到分离目的,若未达到,再重复做。
此法操作简单易行,但有一定程度盲目性,比不上水滴分离法效果好。
4)平板分离法这个方法的培养基制备和分离方法,与菌类的平板分离法基本相同,只是培养基配方不同。
也可将稀释藻液装入消毒过的小型喷雾器中(可使用医用喉头喷雾器),打开培养皿盖,把藻液喷射在培养基平面上,形成分布均匀的薄层水珠。
接种后,盖上盖,放在适宜的光、温条件下培养。
一般经过十余天,就可在培养基上发生互相隔离的藻类群落,通过显微镜检查,寻找需要的纯藻群落,然后用消毒过的接种环移植到另一平板培养基培养,也可直接移植到装有培养液并经过灭菌的试管或小三角烧瓶中,加消毒棉花塞子,进行培养。
此法较繁,但难度不大,而且可看到是否污染杂菌,对于分离已污染杂菌培养液的藻类更合适。
5)底栖藻的分离在显微镜或放大镜下挑取个体,一般可接种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反复挑选、培养。
6)分离浮游蓝藻可利用其浮力大,易浮起在水面的特性;分离硅藻则可利用其易沉淀的特性。
用以上各种方法分离到藻种,需放在适宜光照条件下(靠南或北窗口附近光线充足处,但严防阳光直射)培养,有条件的可控制温度和利用人工光源。
培养时,每天轻轻摇动1~2次,但需注意勿把培养液沾湿棉塞,避免杂菌污染。
经一段时间后,培养物颜色逐渐变深。
再经一次显微镜检查,如无其他混杂生物,才达到单种培养目的。
4.藻种的选择:特征:⑴生长迅速;⑵对极端的温度和辐射条件的耐性范围大;⑶蛋白质,脂类和糖类含量高,或有选择地积累一种特殊的代谢产物(如甘油);⑷无毒性,且易于收获。
根据系统的要求和特殊的方法,还可有其他要求。
5.接种:在分离到单纯藻群后,就可接种到培养液中进行培养,进而移养扩大培养。
液体接种:是将藻液直接加入培养液中进行搅拌,水温较低(10℃以内)时,多加;约占培养液总量的30~40%左右,水温适宜时(25~30℃左右),可加5~8%左右。
按种后瓶口用灭菌纸包扎,放在适宜光、温条件下培养,每天轻轻摇动二次。
大约二周后进行一次移植。
藻种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定期用显微镜检查,保持不受其他生物污染。
6.藻种的保藏可接在固体培养基上,在常温、弱光下保藏半年到一年;也可在低温下(冰箱内)保藏,每天接受短时间(几个小时)弱光,可保藏2~3年;如不照光,只能保藏几个月。
保藏藻种所用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浓度应比正常培养基高一些,一般可增加一倍,琼脂量为1~1.5%。
也可在固体培养基上,再加培养液,然后接种到培养液中,可以避免固体培养基干涸,保藏效果比单用固体好。
7.培养管理:主要是使已接种培养物在相对稳定适宜环境中大量繁殖生长。
要注意以下因素:1)二氧化碳浓度在开放式不通气方法培养中,搅拌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增加水和空气的接触面,使空气中二氧化碳溶解到培养液中,而且帮助沉淀藻类细胞上浮获得光照。
在通气培养中,培养液内应维持二氧化碳浓度在0.1~5%之间。
2)光照强度利用太阳光源培养时,一般在室内培养可放在近窗口地方,防止强直射光照射。
或利用人工光源(60~100瓦电灯或日光灯),需1500~3000勒克斯/厘米2。
3)温度适温一般在10~30℃之间,最适温常为20~25℃。
若在室外培养,夏季中午高温,冬季早晚低温,常造成不利影响,需设法调节。
在夏季,不要把藻类培养物放在直射太阳光下,而要放在凉爽的场所,例如向北窗台上。
在秋、冬季节,如希望藻类保持积极生活活动状态,就要把培养物移到有人工光照处。
4)无机营养应不断添加新鲜培养液,及时补充被藻吸收后减少了的某些元素。
5)注意pH变化如变动过大,可用酸、碱调节。
6)适当控制培养物中藻细胞浓度过高会引起光照和无机营养不足,并导致pH 上升。
一般控制在0.3g(干重)/L范围内。
7)及时观察和检查藻类生长情况可以通过培养物呈现的颜色、藻类细胞运动情况、是否有沉淀附壁、菌膜及敌害生物污染迹象等观察而了解一般的生长情况。
藻种和中继培养每半月进行一次全面显微镜检查。
大量培养中发现有不正常现象,应立即镜检,目的有两个:了解藻细胞生长情况,并检查有无敌害生物污染。
8采收:培养液中藻体的适时采收,既是培养的目的,也是继续培养的手段。
因为通过采收一部分藻体,可使藻细胞浓度保持恒定。
通常在培养物细胞浓度达到干重0.4~0.5克/升时,即可采收培养总量1/3的藻体。
采收时,先搅拌培养物,取出1/3量藻液,置于沉淀缸中,加入2%~3%明矾或6%饱和石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