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妇女的道教信仰

合集下载

唐代妇女信奉佛道原因初探

唐代妇女信奉佛道原因初探
为 比丘 尼 。
个 人 很 容 易 受 周 围生 活 环 境 , 其 是 家 庭环 境 的影 响 。 尤 所
以倘 若家 中有 人 信 奉 佛 道 , 濡 目染 , 就 很 容 易 成 为 佛道 的信 耳 也 仰者 。萧 璃 的 三 个女 儿就 是 受 到 了 其 父 的影 响 : 永 隆 o o 九 《 唐 济度 寺 故 比 丘 尼 法 乐 法 师 墓 志 铭 并 序》 大
唐 代将 道教 定 为 国教 , 教 因 此 也得 到迅 速 发 展 。总 体 而 言 , 道 终 唐 一 朝 基 本 上 奉行 了儒 释 道 三 教 并 存 的 政 策 。唐 代 佛 道信 仰蔚
“ 次女早婴沉痼 , 师黄老 。 谢观 的次女因为从小患有疾病而难 令 ”
以治 愈 , 以就 要 她 师 从 黄 老 , 所 以修 身养 性 , 日康 复 。 岁通 天 早 万 。 一 四 《 洲 文 安 县 令 王府 君 周 故夫 人 薛 氏墓 志 铭 并 序 》 君 姑 瀛 “ 薛 氏 , 夫人 之 从 姑 也 , 不 豫 甚 , 药 莫 能 瘳 。夫 人 亲 洁 至诚 , 即 尝 医
深 祈 景 佑 , 月七 夜 诵 妙 法 莲 花 经 , 姑 所 苦 , 时 康 复 。 ” 人 七 君 应 夫 的从 姑 病 后 , 医药 不 能 将 其 治 愈 。夫 人 为 了 能 使从 姑 早 曰康 复 ,
然 成风 。 这 种 佛 道 信 仰风 气 的 熏 陶 下 , 代 妇女 信 奉 佛 道 的 也 在 唐 比较多。 笔 者通 过 统 计 《 代 墓 志 汇 编 》 《 代 墓 志 汇 编 续 集 》 《 唐 、唐 、全 唐 文补 遗 》 书籍 中唐 代 部 分 的墓 志 碑 刻 , 出唐 代 妇 女 的 佛道 等 得

从墓志看唐代妇女崇道的原因

从墓志看唐代妇女崇道的原因

唐代妇女奉道的原因在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关 注, 目前已有数篇文章从女性诗歌角度出发, 对这 一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 认为唐 代妇女之所以崇道, 除了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外, 更 多的是与她们内心积极主动的追求有关
O&P
。 然而
唐代崇道的女性不计其数, 能留下诗篇的少之又 少, 而且诗歌大都是有感而发, 情感的飘乎不定又 影响了诗人内心真实目的的表达。 尤其是这些作 品基本上是她们入道以后写的, 只能反映她们入 道以后的精神状态, 并不能代表她们入道以前的 心理状态。 因此, 仅利用诗歌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再 现唐代妇女崇道的原因。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 本文 在利用唐代妇女资料相对比较集中的 《 唐代墓志
$ "( & ” 行。 大和中, 丐为道士。 同样因婚姻遇上麻烦
$’& 。 女崇道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心理原因, 其中渴望长 日, 朝廷又在 “ 金阙亭置一女冠观, 并度内人 ”
其中尚简是 “ 既而凌虚失 因为入观为道者可以不再向封建政府交纳赋税, 世而入道为冠的 ) 例。
益的诱惑。 ( 三) 受国家宗教政策的影响而入道: 在唐武 宗会昌年间, 由于实行灭佛的政策, 强迫僧尼还 俗, 有些信奉佛教出家为尼的妇女, 为了能继续从 事宗教生活, 只好改佛入道。 如咸通 !(! 《 唐鸿胪 卿致 仕赠工 部尚书琅 耶支公 长女炼 师墓志 铭并 “ 序》 的墓主炼师就是从小信奉佛教, 未尝不系月 长斋, 克日持念 ” , 但遇上 “ 中涂佛难 ” , 只好 “ 易服 玄门 ” , 成为一个道教信徒了。 虽然这种墓志只保 留一方, 但从唐代佛教之兴盛来推断, 会昌年间由
!"
年纪轻轻就开始守寡, 经“ 三年而衔恤居丧 ” 后便 “ ( 精心道门 ” 天宝 !!"《 大唐故兖州瑕丘县令崔府 ) 君夫人吴县君朱氏墓志铭并序 》 。 郭氏先嫁丈夫 “ 可是第二个丈夫也命不久长, 府君不造, 弃代云 亡” , 受此打击, 郭氏 “ 乃保持名节, 终始经礼 ” , 于 ( 唐故中郎 是“ 遂洁心道行, 理极真筌 ” 天宝 #$%《 献陵 使张府 君夫人太 原郭氏 临淄县 君墓志 铭并 ) 序》 。 不论是居家奉道还是出家入道, 这些妇女都 有为夫守节的意味, 藉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 ( 二) 因身患重病, 为减缓肉体痛苦而奉道或 入道: 唐代很多奉道的妇女都是身患重病或自幼 “ 体弱多病。 张婵从少年时起就体弱多病, 自笄迄 为了减轻身体的不适, 她“ 心宗黄老, 能以淡泊怡 ( 有唐张氏之女墓志铭 遣, 遂自号灵隐 ” 开成 !&#《 ) 并序 》 。 李德裕的爱妾徐盼原本并不信仰道教, 因 为“ 疾亟 ” , 所以入道为冠, 从她入道时 “ 改名天福 ” 滑州瑶台观女真徐氏墓志 的记载来看 ( 大和 !’(《 ) 铭并序》 , 她入道的动机是为了祈福, 希望藉此来 挽救生命。 与徐盼入道动机相同的是唐代宗之女 华阳公主, 据《 新唐书 》 卷八三 《 公主传 》 记载, 因其 “ 诏悟过人, 帝爱之。 视帝所喜, 必喜遇; 所恶, 曲全 ” 之。 大历七年, 以病丐为道士, 号琼华真人。 出于这种原因而奉道或入道的妇女大都受很 靡神不祷, 靡医不求” , 是因为得了病, 久治不愈, 所 以四处求神祈祷, 后来听说 “ 道克可延生, 乃登斋 ( 大唐河南府 清; 释可拔苦, 必罄家舍施” 贞元 !##《 ) 汜水县丞邢倨夫人景氏墓志铭并序》 , 简直到了饥 不择食的地步。 这些妇女崇道都带有很强的功利色 彩, 幻想宗教能帮助自己摆脱身体上的痛苦。 ( 三) 相信道教的宣传, 为求长寿和成仙而奉道 或入道: 唐代很多妇女是为了追求长寿而信仰道教 的。 如杨琼年幼时, 一位异僧为她算卦, 结果 “ 遇乾 , 其母杨氏 “ 繇是以佛 之剥, 以 " 之寿不能过三十 ” ( 道一教, 恳苦求助” 会 昌 !!(《 荥阳郑夫人墓志 ) 铭》 , 从此吃斋念佛, 诵读道经, 希望能够长寿。 郑 氏“ 师心道流, 早弃华丽, 薰茹不味, 日唯一饭者, 卅 ( 《 全唐文 》 卷四四 # 《 唐故左武卫郎将河南元府君 ) 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 。 郭氏前后两任丈夫都先于 “ ( 冀以祖助遐年, 袭兹余庆” 天宝 #$%《 唐故中郎献 故上 唐代妇女对长生和成仙的追求, 续建中 !##《

论唐代的宗教思想

论唐代的宗教思想

论唐代的宗教思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不仅政治和经济方面很强大,而且文化也十分繁荣。

在这个时期,宗教思想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唐代的宗教思想主要有道教和佛教两种,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道教思想道教在唐代十分兴盛,它的核心思想是追求长生不死。

在唐代,很多人都希望通过修道来实现长生不死的愿望,这也是道教变得如此流行的原因之一。

在唐代道教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强调“道”。

道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道”。

强调“道”也意味着强调自然,因为“道”就是自然规律。

此外,道教还强调了修炼。

修炼分为内修和外修,内修就是通过修炼心境来达到清静的境界,外修则是通过吃药、打坐等方法来修炼身体。

这些修炼方法被许多人视为通往长生不死之路的关键。

二、佛教思想佛教在唐代也非常兴盛,许多人将其视为觉悟之路。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也就是说一个人所做的事情会影响到这个人未来的命运。

在唐代佛教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修行。

佛教认为,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彻悟的境界。

具体来说,修行方法包括念佛、坐禅和诵经等。

同时,佛教也重视爱与慈悲心。

仁爱精神被佛教视为人类存在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佛教中,强调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三、佛教与道教的融合虽然道教和佛教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唐代,它们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种相似之处在某些情况下也让两者发生了融合。

比如,许多人在寻求长生不死的道路上,既选择了道教的修炼方法,又选择了佛教的念佛、坐禅等方法,这就是佛教和道教融合的一个例子。

除此之外,佛教和道教在一些共同问题上也有相同的观点,比如关于生命和宇宙的本质问题。

这种共通之处也促进了两者的融合发展。

总体来说,唐代宗教思想十分丰富,其中以道教和佛教占据了主导地位。

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核心思想和发展趋势,但在某些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这种宗教思想的多元性在许多方面推动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唐朝的道教自然与神秘的信仰

唐朝的道教自然与神秘的信仰

唐朝的道教自然与神秘的信仰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个时代,也是道教发展的黄金时期。

道教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充满了自然与神秘的信仰。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主要追求道的无形、无我、无尽的境界。

道家学说最早见于先秦时期,但直至东汉末年才形成独立的学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学说逐渐与民间宗教相结合,形成了道教的雏形。

到了唐朝,道教达到了全盛时期,成为国教之一,影响力远超过儒家和佛教。

二、道教的核心信仰1. 道家哲学:道教强调追求和谐自然,倡导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态度。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追求道、修养性情,与自然和谐共生。

2. 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是唐代道教的主要流派之一,崇奉李广隆为教主。

该派强调修炼内丹、长生不老,追求永生的境界。

3. 神仙信仰:在唐代,许多人追求长生不老、成仙成佛的理想。

他们信奉神仙,尤其对八仙崇拜最为热衷。

这些神仙成为了道教信仰的重要对象。

4. 风水与宫廷:唐朝皇帝对于宫廷建筑的风水布局非常讲究,相信它能够带来吉祥与福运。

道士们也通过风水的布置为宫廷带来正能量。

三、道教的影响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也是道教发展的顶峰。

道教深入人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风气:唐朝以宫廷为中心,皇帝和贵族都对道教非常崇尚,因此宫廷文化中道教元素十分丰富。

这种宫廷文化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使得道教信仰成为社会风气的一部分。

2. 文化创作:在唐朝,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道教的影响,为道教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元稹的《登快阁》、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作品中都融入了道教的思想与情感。

3. 文化交流:唐朝时,道教传入了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并对当地宗教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佛教和道教之间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互相借鉴。

四、道教的衰落与传承随着唐朝的覆灭,道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宋代以后,道教不再是国教,但仍然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承与发展。

浅谈唐代“妒妇”现象_妒妇重生

浅谈唐代“妒妇”现象_妒妇重生

《浅谈唐代“妒妇”现象_妒妇重生》摘要:有唐代“妒妇”多妒忌风盛行可由喻户晓故事展示,但唐代“妒妇”多世所罕见上至帝王皇族下至士族姓女子皆爱“吃醋”,但即便是妒忌“妒妇”依旧要受“三不”保护即“与更三年丧有唐代“妒妇”多妒忌风盛行可由喻户晓故事展示据《太平广记》记房玄龄夫人卢氏“至妒”唐太宗赐给房玄龄美女房玄龄拒不接受太宗只得让长孙皇出面劝说卢夫人无奈卢夫人执不改太宗怒“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卢氏竟答“妾宁妒而死”太宗是赐毒酒给她卢夫人饮而尽太宗直呼“我尚畏见何况玄龄乎?”据说卢夫人喝并不是毒酒而是醋这就是“吃醋”故由唐代爱“吃醋”女子何其多因而“妒妇”现象唐代已成社会问题存它引发社会影响以及由生发历史变革都对我们研究唐代历史有深远义、唐代女子皆爱“吃醋”历朝历代正史野史皆有妒妇记春秋有“叔向母妒叔虎母美而不使”;西汉高祖皇吕氏将戚夫人制成“人彘”也因而留下了“恶妒”名但唐代“妒妇”多世所罕见上至帝王皇族下至士族姓女子皆爱“吃醋”古代女子妒忌致可分阻挠丈夫纳妾宿娼和妻妾争宠夺位两类上提到卢夫人即类而阻挠丈夫寻花问柳见诸史册也不少数《太平广记》记了无赖韩伸妻妒性发故事韩伸“忽日聚其博徒挈饮妓而致幽会”其妻手持棒趁其不备棒打韩伸头上“打落幞头扑灭灯烛伸即窜饭床下”唐代妒妇强悍手段也展露无疑妒妇二类即妻妾争宠夺位例唐代型便是女皇武则天与王皇、萧淑妃斗法武则天不仅尊皇两情敌也沦阶下囚“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截手足投酒瓮曰‘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武则天如做法然有巩固地位、斩草除根图但其也必然掺杂着她对丈夫高宗其他姬妾妒忌愤恨唐代妃公主、士族夫人以及平民妻皆有妒忌言行世人皆不以怪反倒激发出唐代男子“惧”情节也造就了历史上唯位女皇帝这都与唐代女子性格特及代环境密切相关而唐代“妒忌”风盛行究竟是何原因呢?二、唐代“妒妇”盛因首先唐代“胡风”带动了女子妒悍风气唐代“胡风”北朝遗风和西北诸民族以及天竺、波斯等国传化唐代胡汉通婚较普遍李唐皇族就有鲜卑族血统朱熹曾言“唐流出夷狄故闺门失礼事不以异”唐初因与鲜卑族主北朝关系密切化习俗深受影响而北朝女子妒悍性格不免也影响到唐代北朝元孝友评论当世风曰父母嫁女则教以妒姑姊逢迎必相劝以忌持制夫妇德以能妒女工云“不受人欺畏他笑我”当长安可谓国际都会各种民族、宗教汇聚其西北民族民风彪悍淳朴格外尊重女子各种化冲撞使得汉民族身习俗受到极冲击女子抛头露面机会增多见识博广、性激发让她们追身幸福以致妒风盛行其次唐代女性社会地位提升助长了“妒妇”风气唐代女性较高社会地位世所共知与明清女子相比唐代女子更由开放受到束缚也较少女皇政坛上卓越能力和对局掌控唐代并不罕见那些居高位女性不仅具有参政识还有极强参政能力这撼动了国古代传统“男尊女卑”观念武则天女子参政情形有增无减武则天儿媳韦效仿武则天“垂帘听政”妃宫女也卖官鬻爵公主也不甘落人太平、安乐公主差走到权力顶端唐代几次政变都是由太平公主发起睿宗更是“军国政事必参”而安乐公主更曾要宗封她“皇太女”这些女子既有参政议政能力那么掌控庭、独占丈夫然不是难事再次唐代三教并立冲破了儒教对女性束缚汉武帝央政权罢黜、独尊儒术儒学讲究“三纲五常”提倡“男尊女卑”而唐代因各种外化冲击央政权虽仍以儒学治国但也提倡儒、释、道三教并存唐代是佛教国全盛代佛教唐代产生了禅宗形成了规模空前民众信仰佛教极力宣扬“众生平等”思想冲击了儒“男尊女卑”观念女子信教尤多敦煌献保存了量妇女授戒碟记向女子提供了条突破社会羁绊道路武则天称帝曾借佛教制造舆论称己是弥勒佛世可见佛教影响唐代道教发展极快封国教据《唐会要》记唐代位公主竟有0人诏道士究其原因主要是道教蔑视世俗纵情欢乐崇尚然讲阴阳和谐思想极影响了唐代女子唐代“妒妇”不易被休弃唐代休妻要按“七出”条即“无子、淫佚、不事姑舅、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但史籍上罕有唐代女子因“妒忌”而被休弃记妒忌不界定可若妻无子又不许丈夫纳妾便可以妒忌休弃但即便是妒忌“妒妇”依旧要受“三不”保护即“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富贵;有所受无所归”况《唐律疏议》规定“诸妻无七出及义绝状而出者徒年半虽犯七出有三不而出者杖”随休妻是要受到法律制裁休妻更是要慎又慎另外唐代休妻很程上要受妻子干涉休上必须要有女方长签名或盖指印而唐代缔结婚姻极重视门唐初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虽衰落但依旧享有很高声望士族女子具有很高修养但独占欲也比寻常女子强烈加有娘势力做盾若是丈夫休妻娘不也不能休弃唐代妒风盛表面是两性不平等婚姻下爱争斗其实质是对庭地位争夺而唐代女子敢妒忌从方面是对当封建庭体制反抗和冲击应看到她们维护庭乃至社会稳定及两性终放所作贡献相看今日随着济与社会飞速发展两性系日渐密切婚外恋、嫖娼、三等现象层出不穷“妒妇”现象再显现正是现代女性了维护庭而奋起抗争我们不能片面地分析“妒妇”是是坏而应该看到它背隐藏深层问题探究道正确看待“妒妇”问题处理夫妻关系变夫妻疑虑双方敬爱对促进庭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无疑具有积极义作者简介陈永婷(986 )女山西财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隋唐五代史。

浅析唐代贵族女性人道的原因

浅析唐代贵族女性人道的原因
文史 在 线
浅析唐代贵族女性人道的原因
张景 辉 ( 津 师 范 大 学 天 津 3 0 8 ) 天 种 土 生 土 长 的 宗教 , 唐 代 得 到 了极 道 在
不 能 宣 召 一 个 平 民妇 女 进 宫 去 , 可 以 请 一 位 有 道 行 的女 道 士 进 但
所 。 金 仙 、 真 等公 主人 道 后 既 可 以继 续 享 有 公 主 特权 , 如 玉 享受 人 间 奢侈 豪华 的生 活 , 又可 以 自由地 和 达 官 贵人 、 人士 子 交往 了 。 文 四 、 幸 的 生 活 是 入 道 最 无奈 的选 择 不 关 键 词 : 代 贵 族 女 性 入 道 唐 疾 病 或 者 遭 遇 到 生 活 的不 幸 是 唐 代 贵 族 女 性人 道 的 又 一 个 【 图分 类号 】 1 【 献 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4 6 中 G1 2 文 A 文 07— 重 要原 因 。 《 代 墓 志 铭 汇 编 》 《 代 墓 志 铭 汇 编续 集 》 在 唐 和 唐 中统 计 0 1 2 0) O — O 7 O 3 X( 01 一 3 0 9 一 1 的 3 2方 墓 志 中 . 于 丈 夫 死 亡 而人 道 的 有 8位 , 了四 分 之 一 。 由 占 在 阅读 唐 代 史 书 资 料 时 , 们 经 常 可 以看 到 关 于 唐 代 贵 族 女 唐代 妇 女 虽 然 有 很 强 烈 的 女 权 意 识 , 是 现 实却 使 她 们 不 可 能 在 我 但 性 的描 述 。崔 颢 曾有 诗 云 : 妾 年 初 二 八 , 住 洛 桥 头 :玉 户 临 驰 短 时 间 内获 得 和 男 子 一 样 的社 会 地 位 , 们 仍然 要 依 附于 男 子 来 “ 家 她 道 , 门 近 御 沟 。 君 何 假 问 , 婿 大 长 秋 , 弟 新 承 宠 , 兄 近 拜 生 活 。 朱 使 夫 女 诸 一旦 家 中 的男 子 失 势 , 们 的生 活 可 能 就 会 陷入 困 境 , 人 她 进 侯 。 生 百 子殿 , 发 五 城 楼 。出入 千 门 里 , 春 花 年年 乐 未 休 。 ① 然 而 道 门获 得 生 活 上 的 保 障 和 精 神 上 的慰 藉 也 是 她 们无 奈 的选 择 。 ” 就 是在 这 样 的情 况 下 , 仍 然 有 相 当 ~ 部 分 的 贵 族 女 性 抛 弃 了奢 却 五 、 济 条 件 的许 可 经 唐 代 的 贵 族 妇 女 人 道 的 最 主要 原 因还 是 经 济 条件 的允 许 。 以 华 的 生活 而 去 做 了女 道 士 。 从 《 代 墓 志 汇 编 》 《 代 墓 志 汇 编 唐 和 唐 续 集》 收 资 料来 看 , 代 贵 族 官 僚 阶 层 女 性 奉 道 的情 况 比较 多 。 所 唐 往 的 研 究 总 是 把 妇 女 人 道 归 结 为 经 济 的 贫 困 , 因为 唐代 法 律 规 两部 书 中所 收 的 相 关 的 墓 志 总 共 有 3 2方 ,其 中 是 贵 族 出 身 的 就 定:凡道士给 田三十亩, “ 女冠二十亩” , ⑧ 而且可以免除租税课役 。 有 1 5方 , 乎 近 5 %。② 这 是 什 么 原 因 造 成 的 呢 ? 几 0 恰恰相反 . 贵族 女 性 人 道 和一 般女 子不 同 。 正是 由于 她 们 经 济 条 件 的许 可 . 以 才会 有 那 么多 人 人 道 。 济 基 础 决定 上 层 建筑 。 所 经 只 大 唐 帝 国 崇道 氛 围的 熏 染 唐 代 统 治 者 以老 子 为 自己 的 祖 先 ,道 教 成 为 唐 代 的 国教 , 在 有 在温 饱 问 题 解 决 了 之 后 才 会 有 精 神 上 的追 求 。 同 时 , 教 修 炼 道 全 国掀 起 了崇 道 之 风 , 使 唐 代 道 教 信 仰 有 家 庭 化 的 趋 势 。 大 中 的 同时 必 然 伴 有 物 质 的 损 耗 。 道 家 所 提 倡 的 炼 丹 术 , 需 要 的都 这 所 年 间, “ 玄静 , 氏 县令 异 之 女 , 县 尉 李 言妻 也 。幼 而聪 慧, 是 黄 金 白银 之 类 的 贵 重 物 品 ,一 般 的 平 民之 家 跟 本 就 负担 不 起 , 有 裴 缑 鄂 道 母 教 以诗 书 , 皆诵 之 不 忘 。 及 笄,以妇 功 容 自饰 。而 好 道 , 于 父 所 以这 也 是 贵 族 妇 女 人 道 的 一 个 客 观 的 原 因 。 此 外 , 家 所提 倡 请 母 . 一 静 室 披 戴 。 父母 亦好 道 , 之 。 日以香 火 瞻 礼 道 像 , 使 的养 生 术 、 置 许 女 美容 术 等也 是 吸 引 贵族 女性 人 道 的重 要 原 因 。在 唐 代 侍 之, 逐 于外 , 居 。 及 年 二 十 ,父 母 欲 归 于 李 吉 , 必 独 闻之 , 不 的仙 传 小 说 中 , 仙 的形 象往 往都 是 光 彩 照人 的 。 出于 对 美 的 追 固 女 可 。唯 愿人 道, 以求 度世 。” 母 坚 决不 同 意, 遂 适 李 言, 礼 臻 求 , 很 多 贵族 妇 女 也 加 入 到 了道 门 。 父 “ 妇 有 综 上 所 述 ,受 唐 代 社 会 崇 道 风 气 的 和 家 庭 各 方 面 的影 响 , 贵 备 。 一月, 于李言, 未 告 以素 修 道 , 人 不 许 为 君 妻, 绝 之 。 言 神 请 李 亦 慕 道 , 而 许 焉 。 独 居 静 室 焚 修 。” 从 乃 ( 父母 都 信 道 , 以才 会 对 族 阶级 女 性 人 道 的 很 多 。 们 出 身 于 富 贵之 家 , 有 富 贵 , 是却 所 她 拥 但 时 时活 在 “ 福荣 不久 长 ” 阴 影 之 下 , 们 基 本上 没 有 独 立 的 经 济 的 她 女 儿 产 生 影 响 , 庭 环 境 对 女 性 人 道 的 影 响 可见 一 斑 。 家 二 、 道 教 的 信 仰 和 追 求 对 能 力 . 全 依 赖 于男 性 的宠 爱 而活 , 旦 “ 衰 爱 弛 ”她 们 在家 庭 完 一 色 , 甚 葛 兆 光 先 生 在 《 象 力 的 世 界 》 书 中 曾说 : 道 教 是 以生 存 中 的地 位 就 变 得 岌 岌 可 危 , 至失 去 了生 存 的根 本 。遁 人 道 门 是 想 一 “ 同 在 她们 却 依 然受 为乐, 以生 存 得 舒 服 为 大乐 ,舒 服 地 永 远 生 存 为 极 乐 … … 中 国 土 她 们 不 得 不 走 的 路 。 时 , 盛 唐 开 放 的 风气 之下 , 生 土 长 道 教抓 住 了 圆首 含 气 . 不 乐 生 而畏 死 这 一人 类 的 共 同 心 到 来 自男 权 社 会 的 传 统 文 化 的 挑 战 , 许 多贵 族 妇 女 都 是 在 丈 夫 孰 有 理 , 不 禁 欲 , 要 长生 , 能 享 受 人 间 欢 乐 , 能 超 凡 脱 俗 , 快 死 了之 后 才 人 道 门 的 . 见 传 统 的儒 家 伦理 道 德 在 唐 代 社 会仍 然 既 又 既 又 既 可 活 , 高 雅 。 ④ 道 教 的 “ 死 乐 生 ” 观 念 深 深 地 影 响 着 那 些 衣食 具 有 很 大 的 影 响 。 又 ” 恶 的 无 忧 的 贵族 女 性 , 得 她 们 纷 纷 加 入 了 道 门 。在 《 代 墓 志 汇 编 》 使 唐 参考文献 : ( 清 彭定 求 等 编 :全 唐 诗 》 2 { 《 卷 0 相逢 行》 北 京 : 华 书局 , , 中 和《 代墓志汇编续集 》 统计 的 3 唐 所 2方 墓 志 铭 中 , 于 平 素 慕 道 由 进而人道的有 1 3人 , 近 一 半 , 说 明道 教 所 宣扬 的 理念 对 唐 代 1 9 几 这 9 9年 版 . 2 5页 。 第 3 这 些 贵妇 们 有 很 大 的 吸 引 力 。 些 女 性 大 都 是 知 书 达 礼 的 知识 女 这 ( 们 是 开 元 13 开 元 2 5 续 大 和 0 8 续 大 和 0 3 会 昌 她 6、 7、 2、 3、 性. 她们 更 容 易 接 受 道 家 所 宣 扬 的 长 生 乐 死 的 精 神 。 如会 昌 o 3 0 0 3 垂 拱 0 4、 宝 1 3、 和 0 5、 成 0 1 开 成 0 5、 通 0 0、 0、 4 天 8 大 2 开 4、 4 成 2 《 唐故 太 原 府 参 军 赠 尚 书 工 部 员 外 郎 苗 府 君 夫 人 河 内 县太 君 玄 堂 贞 元 l2、 昌 0 5 元 和 0 8 续 元 和 0 0所 记 载 的墓 主人 等 1 1 会 0、 4、 2 5 志 铭并 序》 写 墓 主 人 张 氏 “ 协 声 律 , 究 坟 素 , 经 释 籍 , 言 人 。 描 考 探 玄 前 往 行. 经于耳 , 注于心 : 合于理者 , 一 必 一 必行 诸 己 。 ” 对 道 教 的 ⑤ ( 防 :太 平 广 记 》 北 京 : 李 《 , 中华 书 局 ,9 1年 版 , 4 3页。 16 第 3 ( 兆 光 : 想 象 力 的 世 界 》 北 京 : 代 出版 社 ,9 0年 版 , 葛 《 , 现 19 渴 慕也 是 她 们 人 道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三 、 代 女 权 意 识 的促 进 唐 第 6页。

唐代女性道教情怀的成因初探

唐代女性道教情怀的成因初探

唐代女性道教情怀的成因初探*导读: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时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山野樵夫,能诗者随处可见。

在璀璨的诗歌海洋里,有一大批女性创作的诗歌,这些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时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山野樵夫,能诗者随处可见。

在璀璨的诗歌海洋里,有一大批女性创作的诗歌,这些诗歌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唐代女性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道教情怀。

《全唐诗》中收录的女性诗歌很多,卷5、卷7、卷9收录妃嫔公主的诗歌约53首,其中武则天、女学士宋氏若华、蜀太后徐氏在诗歌中明显使用了道教术语和道教典故,上官昭容的诗歌也具有鲜明的道家林下风致;卷797至卷850收名媛诗歌107家,诗535首。

其中李冶、鱼玄机、元淳是女道士,薛涛晚年常着道服,入道与否没有确凿的证据,她们4位的诗歌158首。

根据诗歌内容,崔仲容、葛鸦儿、葛氏女属于在家修道者,她们的诗歌有6首;卷863至卷867收女仙、女神、女鬼诗73首。

其中张云容、崔少玄、戚逍遥、眉娘、南溟夫人、云台五仙女、上元夫人、王仙仙、黄陵美人、吴彩鸾等修道者的诗歌42首。

另外,《补全唐诗拾遗》收女道士李冶诗2首;《全唐诗补遗》收武则天道教慕仙诗1首,女道士元淳复出1首,薛涛诗2首。

《全唐诗续补遗》收女性诗9首,其中何仙姑诗5首;《全唐诗续拾》收女道士谢自然、崔玄真的道教还丹诗各1首;薛涛的残诗1首;武则天补2首。

这些诗歌在描述色彩时,大多数都琳琅满目,充满了道教鎏金溢彩的神仙色彩。

一、唐代崇道氛围的濡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道教空前繁荣的时期。

唐朝廷尊崇和扶植道教,除了出于一般的信仰和政治上的需要之外,还因为追崇老子为圣祖可以抬高家族的声望,提高唐朝统治者的身份。

为了制造唐皇室是老子后裔的说法,除武则天统治时期,唐统治者从唐初就一直下达尊祖的诏令。

《唐会要》云:乾封元年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为太上元元皇帝;至永昌元年,却称老君;至神龙元年二月四日,依旧号太上元元皇帝;至天宝二年正月十五日,加太上元元皇帝号为大盛祖玄元皇帝;八载六月十五日,加号为大圣祖大道元元皇帝;十三载二月七日,加号大圣高上大道金阙元元皇帝。

唐代为什么那么多道姑

唐代为什么那么多道姑

唐代为什么那么多道姑虽说女道士自古有之,可是到了唐朝,这个行业才被推向巅峰。

而且唐代的女道士过的是非常世俗化的生活,唐朝的公主也热衷于出家当道姑,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来告诉你唐代为什么那么多道姑。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开放自信的朝代,军事以及经济的强大繁荣让李唐政府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对各种外来文化无比包容接纳,唐代社会因而多姿多彩,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大唐盛世的独特魅力、市井生活的活色生香与有滋有味。

唐朝政府不排斥外来文明的浸淫融合,更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至上而下不遗余力推行道教,可谓以“道”治国,由朝廷拨出巨资在名山大川修建了许多巍峨道观。

史载唐高祖李渊在立国之初曾经为三教排出座次:道教排第一,其次是儒教,第三是佛教。

由此排序可看出道教在李唐时期的尊崇地位。

“儒、释、道三家之学,构成了中国文化全貌的总体称谓”(南怀瑾)。

历代帝王不论崇儒还是尊佛,其内心都有挥之不去的道教情结,道教与中华5000年历史可谓机缘深厚。

而唐宋时期的统治者尤其推崇道教,其中以唐代道风最为炽烈,上至帝王,下至黎庶,无不趋之若鹜,号为国之根本。

南怀瑾先生说:“唐代开国,正式宣布道教为李唐时代的国教,约当从公元600年间开始,是为道教的扩张时期。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总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宣示自己是“君权神授”,新上位的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言者,这样才显得名正言顺,才能使万众归心。

唐初门阀大族的传统势力仍旧强大,若非名门出身,崛起于蓬蒿之间的草根一族当了皇帝是很难获得社会公众认可的,就好比三国时以卖席子、草鞋为生的刘备竖起了中山靖王刘胜后裔的幌子,利用当时社会人心思汉的恋旧情结,一时间引得群贤毕至,遂得以三分天下有其一。

假若改天换地的新皇一时找不到一位声名显赫的祖先光耀门庭,不妨找一位神仙来认祖归宗、自夸正溯,也算妙招。

唐高祖李渊亦未能免俗,他炒作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直系后代,是不容置疑、如假包换的“神仙之苗裔”。

古代妇女的宗教信仰1

古代妇女的宗教信仰1
宗教生活为某些妇女突破现状完全抛弃俗世社会与家庭意义的从属身份提供了机会也为在生活中无助的妇女提供了精神寄托
古代妇女的宗教信仰
蒙曼
古代妇女的宗教信仰
一、信仰者 二、被信仰者 三、宗教对女性的态度
古代妇女的宗教信仰
一、信仰者 1、宗教职业者
顾念伊剃度亦有因缘:或多病而误信星书,父母 忍心割舍;或早寡而情伤破镜,闺门决意修容; 或失琴瑟之调,呈小忿而乌云辄剪;或抱琵琶之 恨,恐中弃而白发靡依。——和邦额《夜谭随录》 天师道设定的最适合得道的女性:处女,因生辰 八字不好而嫁不出去的女人,被迫出嫁的女人, 寡妇,被休之妇。——戴思博《道教中的女性》
古代妇女的宗教信仰
二、被信仰者 3、妈祖(天妃):
渔民、船员和行船商 人的庇佑者。妈祖本 名林默娘,许多有关 妈祖的传说吸取了佛 教观音的成分。
古代妇女的宗教信仰
三、宗教对女性的态度
宗教对女性的观念是矛盾的。佛教和道教都不否 认妇女低于男子的地位。但是,与此同时,佛教 讲众生平等,许诺六道轮回,对女性有吸引力。 而道教强调阴柔的重要性,这是女性的优势。道 教中的女性是男性的补充,使“道”成为类似阴 阳合一的化身。
古代妇女的宗教信仰
一、信仰者 1、宗教职业者
矛盾:三从与孝道 (安令首)父曰:“汝应外属,何得如此!”首 曰:“端心业道,绝想人外,毁誉不动,廉正自 足,何必三从,然后为礼?”父曰:“汝欲独善 一身,何能兼济父母?”首曰:“立身行道,方 欲度脱一切,何况二亲耶?” 尼姑制度的引进,意味着严密的中国家族体系被 打开一个缺口。——蔡鸿生《尼姑谭》
古代妇女的宗教信仰
思考:宗教信仰对于中国古代妇女意读:
蒲慕州《追求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 严耀中《佛教戒律与唐代妇女的家庭生活》

论中国哲学中的女性观念——弘扬道家、道教尊崇女性的思想

论中国哲学中的女性观念——弘扬道家、道教尊崇女性的思想

论中国哲学中的女性观念——弘扬道家、道教尊崇女性的思想内容提要:儒家能否解读出男女平等关乎其能否在二十一世纪之复兴。

而道家、道教却对妇女抱有一种尊崇的态度,老子哲学为道教尊重女性、提升女性意识,提高女性地位,起了理论上的先导作用。

女道士跻身道教领导地位,为女性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实际的贡献。

道教戒律保护妇女不受侵犯。

道教的成仙理论及修炼功法,为女性打造了追求精神超越、自由自主地决定人生命运的钥匙。

佛教讲究普度众生,女性自然成为关心对象。

关键词:男尊女卑男女平等儒家道教道家女道士女性女权弁言2001年7月21-24日,我应邀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中国哲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

报到后,拿到了会议手册和大会论文提要。

手册上说会议主题为“中国哲学与二十一世纪文明走向”。

希望与会学者能从四个方面作番宏论或个案研究。

从编辑成册的论文提要以及二十多场分组讨论来看,关于儒、道、佛、墨、易等中国传统哲学资源,如何经过创造性诠释和转换,在二十一世界充分体现其积极价值;比较东西方文明和哲学思维方式之异同,阐明二十一世纪多元文化互补的文明对话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方式和途径;以及中国当代哲学与世界哲学的交融趋势,在二十一世纪将会表现出哪些新的特点?中国哲学的自身价值和特性如何得到保持并进一步突显;这三方面的研究和讨论非常热烈。

与以上三方面的研究相比,关于“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将面临一些什么重大问题?”似乎与会学者并未予以特别关注,这大概跟与会学者大多为研究中国哲学史有关。

笔者以为,二十一世纪人类遇到的的重大问题之一必定是“女性问题”。

而该问题似乎明显地受到了男权社会的占绝大多数的男性学者的“集体无意识”的冷落和漠视。

在涉及到女性的研究里,到会二百多学者,只有一位女学者谈论《庄子》与女权,一位男性学者谈了李大钊的女性观。

按照我的理解,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如果不把女性问题放到一个很重要的层面上来讨论,如果不从学术、学理层面对阻扰中国社会进步的“男尊女卑”问题作出创造性的诠释,那么二十一的中国哲学发展走向是有严重缺憾的。

唐朝的民间信仰道教儒教与民间神仙信仰

唐朝的民间信仰道教儒教与民间神仙信仰

唐朝的民间信仰道教儒教与民间神仙信仰唐朝的民间信仰:道教、儒教与民间神仙信仰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的信仰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除了官方的宗教信仰外,民间信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一时期,道教、儒教及民间神仙信仰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信仰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以“道教、儒教与民间神仙信仰”为题,探讨唐朝时期的民间信仰状况。

一、道教在唐朝的民间信仰中的地位道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信仰体系之一,在唐朝时期,道教的地位更是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道教强调“道”与“德”的追求,强调修炼个人的内在自然之道。

在唐朝社会中,道教给予了人们信仰和寻求心灵慰藉的机会。

在唐朝社会中,道教的影响力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道教的教义与前代相比更为丰富,增加了一些教派的分支,如宗教组织的升格和发展区域化的道教团体等。

此外,道教僧侣和信徒也在民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宣讲和传道,传播着道教的思想,号召人们信仰道教,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二、儒教在唐朝的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在唐朝时期,儒教一直是中国的官方信仰,但也深深影响着民间信仰。

儒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理念,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和接受。

在唐朝社会中,儒教的民间信仰主要表现在家庭教化、聚会集会、传统节日等方面。

家庭中,父母用儒教思想教育子女,传承中华文明;另外,家族成员之间也通过祭祀活动来感恩祖先,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此外,儒教的礼仪和道德规范也深入到唐朝人的日常生活中。

三、民间神仙信仰在唐朝的地位除了道教和儒教外,民间神仙信仰在唐朝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追随。

唐朝时期,民间神仙信仰出现了一系列的神仙和宗教组织。

其中,道教在民间信仰中的神仙信仰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尊崇。

道教独有的治疗和延寿法术使得众多道士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信仰对象。

人们相信拜神可得到神明的保佑和庇护,因此很多人在需要帮助和治疗时会选择寻求道士的帮助。

此外,在唐朝的民间信仰中,还存在着许多超自然的信仰对象,如龙、凤、狐仙等。

2021《太平广记》中唐民间女性修道类别和修道方式范文1

2021《太平广记》中唐民间女性修道类别和修道方式范文1

2021《太平广记》中唐民间女性修道类别和修道方式范文 《太平广记》中所见唐民间女性修道情况,大致可按职业和修真方式分为两大类。

本文为研究方便,将《太平广记》中所涉及到的唐代民间女性修道情况通过列表形式予以呈现。

在列表中,每一类基本上都涉及到职业、姓名、修道成真的时地、修成原因等诸多因素。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饮食”部分,因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饮食”这一因素在修真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研究中亦开列“饮食”一栏以方便研究需要。

一、民间修道女性分类 (一)不同身份 (二)修真方式 (1)因贬谪期满而成者 二、修真方式及其相关情况 首先是在所有的修行方式中,焚香静室研修是前提所在,此为所有修道者的共同点,其余修道方式则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实现: (一)因贬谪期满而修成者 因贬谪期满而最终修成者,这应该属一种特殊修行方式。

因贬谪而修行者,基本上是因泄露天机而被贬的天仙。

如:《妙女》一篇中妙女“本是提头赖吒天王小女,因泄天门间事,故谪坠人世。

” 同样《黄观福》一文中黄观福“本上清仙人也,有小过谪在人间。

”《卢眉娘》中所讲卢眉娘“本北祖帝师之裔”等。

对于这部分修道成真者,我们可以借用这一结构图来表现这种关系:身份高贵的天仙——因泄漏天机——被贬人间——处罚期满升天。

从这一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对天仙的处罚也即为她们在人间的修行过程,其结果是只要肯于修行,一般会再次顺利修行成功,归返上天。

(二)自修而成者 这是普通人最主要的修行方式,其修行过程也最为辛苦。

如:边洞玄“学道服饵四十年”。

薛玄同,“二十年乃言素志,……焚香诵《黄庭经》日二三遍。

”《杨正见》一篇中,女道士曰:“吾伺之二十年矣。

” 从文中可知这种修行方式困难较大。

首先是过程上必须付出几十年的长期修炼。

其次与因贬谪的仙女不同,她们修道凭的只是一种信念,至于有没有可能达到目的,则是一个未知数。

然而这却是这部分普通女性修道成真的必经途径。

论唐代妇女的道教信仰

论唐代妇女的道教信仰

群体尤其是后妃公主信仰道教, 为唐代的一种社会现象, 值得研究。
关键词:唐代妇女; 道教信仰; 社会风气
中图分类号:B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371- 1351 ( 2006) 03- 0107- 04
在李渊兴唐的过程中, 隋末许多道士纷纷投其麾下为 其效力, 楼观道士歧晖和茅山宗领袖王远知效力尤甚。唐 朝建立以后, 便对道士优容有加。唐朝初年, 门阀士族势 力还很强大, 若非系出名门, 就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李唐 统治者为了提高其门第, 神化其统治, 于是抬出了道家的 祖宗老子, 以其姓李而自称是 “神仙苗裔”, 宣称 李 氏 取 代 隋朝是 “奉天承运”; 道教宣扬的长生不老之术, 对 希 冀 永 享国祚的统治者也极具吸引力。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 促 成了唐朝统治者对道教的大力扶持和唐代道教的迅速发展。
二、唐代信仰道教妇女的日常修持及特点
宫观道士的日常修持, 大略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规范 性的日常功课, 另一类是宗教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的自习 自修。
日常功课分早坛功课和晚坛功课, 主要内容即诵经念 咒。所用经书, 一般是黄绫封面的刻印经褶本, 道士人手 一册, 平时念熟, 早晚坛时入殿堂或念或唱, 由高功或经 师领头, 有时则有唱有和, 念时敲打铃铛木鱼等法器, 以 合 音 节 。 早 坛 功 课 经 , 主 要 有 《 太 上 老 君 说 常 清 静 经 》、 《高 上 玉 皇 心 印 妙 经 》、 《太 上 灵 宝 天 尊 说 禳 灾 度 厄 真 经 》。 晚坛功课经, 主要有 《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 《太 上 洞 玄 灵 宝 救 苦 妙 经 》、 《太 上 道 君 说 解 冤 拔 罪 妙 经 》。 经 文 一般都很短, 多是四言韵文, 便于诵唱。

唐代女性热衷入道原因初探

唐代女性热衷入道原因初探

唐代女性热衷入道原因初探邱瑰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淮北 235000)摘 要:在唐朝,道教极为兴盛,女性入道成为风气。

女性热衷入道,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原因,又有着复杂多样的具体情况。

本文略述之,以见大概。

关键词:唐代;女性;入道热;原因中图分类号:K 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0)03-0055-04一在研读有关唐代历史文献的时候,笔者注意到了这样几则资料:《大唐六典》载:“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一千一百三十七所道士,五百五十所女道士。

每观观主一人,上座一人,监斋一人,共纲统众事。

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

其德高思精,谓之炼师”。

①《历代崇道记》载:“臣今检会从国初以来所造宫观约一千九百余所,度道士计一万五千余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则帝王之盛业,自古至于我朝莫得而述也。

”②《新唐书・百官志》载:“天下观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七百七十六,女官③九百八十八。

”④对于上述资料,简要说明如下:《大唐六典》为唐玄宗时官修,题为“御撰,集贤院学士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修国史上柱国开国公臣李林甫等奉敕注”,一般史学家认为实际上出于张九龄等人之手。

唐玄宗李隆基笃信道教,并服食金丹以求长生。

他还利用道教治理国家,在他统治时期,道教出现首次极盛的局面。

因此我们说《大唐六典》所记载的数据当是较为可信的。

《历代崇道记》是唐末五代人杜光庭于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公元884年)所写。

杜光庭关于道教的著述颇丰,对道教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其所著《历代崇道记》历来为人所看重。

唐末正值经唐武宗会昌“灭佛”,佛教势力受到惨重打击而元气大伤,道教依然昌盛的时代,这时所统计的道观数比开元年间多。

当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新唐书》是北宋欧阳修、宋祁等奉敕所撰,其中所记“天下观一千六百八十七”与《大唐六典》所记道观总数是一样的,疑所依据的就是《大唐六典》。

试谈道教的女性观

试谈道教的女性观

试谈道教的女性观*导读: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将道家理论与鬼神巫术、神仙方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独特的宗教神学体系。

儒家和道家分别是父权制和母权制在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将道家理论与鬼神巫术、神仙方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独特的宗教神学体系。

儒家和道家分别是父权制和母权制在文化观念上的不同反映,儒家尚刚知雄崇阳,道家贵柔守雌主阴。

道教以阴阳平衡、贵柔守雌的原则为指导,特别反对残害妇女。

《太平经》说:今天下失道以来,多贱女子,而反贼杀之,令使女子少于男,故使阴气绝,不与天地法相应。

天道法,孤阳无双,至枯,令天不时雨。

女者应地,独见贱,天下共贱其真母,共贼害杀地气,令使地气绝也不生,地大怒不悦,灾害益多,使王治不得平。

①在道教里,女者应地,女性象征大地,对女性的迫害就是对地母不尊。

如果地气断绝、地母发怒,就会有灾害发生。

这说明道教认为不尊重女性,不给女性以相应的社会地位便不能与天地法相应。

道教从宇宙论的高度为妇女地位定性,女性作为人类社会中阴的象征,也是道的体现。

《道德经》中的母、谷神、玄牝、水、柔弱、慈、俭,无不与女性有关。

老子认为,母是根,女性是本,宇宙万物是作为大母神的道创生的,宇宙创生前的混沌状态与婴儿诞生前的母胎状态完全一致②。

老子以谷神、玄牝来证明道的本源性、永恒性,谷神、玄牝代表女性或其生殖器官,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③。

老子把山谷喻为雌性的生殖器官玄牝,雌性的生殖器官玄牝喻为天地之根,生出天地万物,绵绵不断,用之不竭,认为女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谷神为什么不死并成为玄牝呢!是靠水。

与道同质异构的水是绵绵不绝,用之不勤的。

张道陵在《五斗经》中,将北斗星奉为众星之母,北斗是阴,主水,是女性的象征,在道教中受到普遍的崇拜。

老子主张把女性的阴柔之美德用在政治、战争、人生上,肯定女性的直觉能力,欣赏古代女性足不出户而知天下的认知方法,赞美万物之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

唐代奉道女性浅析

唐代奉道女性浅析

唐代奉道女性浅析作者:张梅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20期【摘要】有唐一代,道教都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信徒。

受唐代崇道社会氛围的影响、道教本身对女性的推崇和奉道者或逃避不幸婚姻或养身健体等等一些个人的原因,上至皇室贵族女眷,下至普通平民,甚至奴婢,都存在一些奉道的女性。

在所有这些奉道者中,既有真心向道,追求长生大道的奉道者,也有为了追求自由生活的奉道者。

【关键词】奉道女性;道教;入道原因;社会阶层;奉道方式【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2引言:由于女性社会的地位提高,历史学界对妇女史的研究愈来愈重视。

而且研究的范围也由传统的妇女社会地位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到妇女服饰、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非常具体的问题。

唐代妇女在中国妇女史上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奉道女性更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整个有唐一代,由于唐高祖奉道教始祖老子为远祖,所以道教在唐代初期被封为国教,其教众广泛分布在文人士子和广大的百姓中间,甚至从太宗到玄宗、武宗都是信奉道教。

由于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很多妇女也成了奉道者,成为唐代道教信奉者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唐代奉道女性入道的原因1.社会氛围在唐高祖李渊时期,由于道教老子李聃与大唐姓氏同为李姓,尊老子为“圣祖”。

唐高宗“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

——《先老后释诏》”。

并且在有唐一代,不断对老子加以加封,把崇道的风气推向了顶点,并于武德八年将道教立为国教。

由于整个社会氛围对道教的烘托,奉道者的社会地位也受到了极大的肯定,甚至列于僧尼之上。

太宗曾下诏,“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

”由此可见政府对奉道者的优待,这从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女性加入奉道者的群体。

2.道教的女性观由于贵柔崇阴的思想在道教的教义中占有一定地位,男性为阳,女性为阴,提倡男女之间相互平等,不能残害女性,女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唐朝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发展

唐朝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发展

唐朝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发展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也是宗教发展与繁荣的时代。

唐朝时期,佛教、道教和儒教是三大主要宗教信仰,而在其中,道教的发展尤为瞩目。

本文将探讨唐朝的宗教信仰,以及道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一、唐朝的宗教信仰在唐朝时期,佛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之一,在唐太宗时达到了高峰。

唐朝后期,佛教的影响逐渐减弱,主要是因为社会的不稳定和政府对佛教的限制。

儒教,则是中国传统的国学思想,唐朝时期的官方信仰。

唐朝皇室和贵族推崇儒教,同时也在社会中推广儒家思想。

道教在唐朝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二、道教在唐朝的兴盛唐朝是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道教在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之一。

唐朝皇帝和宫廷成员对道教持支持态度,一些皇帝甚至亲自信奉道教。

此外,道教继承和吸收了佛教的一些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道教文化。

唐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几乎渗透到了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1. 道教的政治影响道教在唐朝的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皇帝认为,修炼道教可以延长寿命,并保护皇帝的权威。

因此,皇帝经常参与道教的仪式和活动,给予道教教派以巨大的支持。

道教的高僧也常常受到朝廷的赞赏和任命,一些道教的经典也被收入了国家的经典之中。

2. 道教的文化影响道教对唐朝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道教的文化理念对诗歌、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有一定影响。

在唐朝文人中,许多人热衷于道教的修行,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同时,道教的信仰也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和创作灵感。

3. 道教的社会影响道教在唐朝的社会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道教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提倡“无为而治”,这与唐朝社会的追求奢华和功利形成了一种反差。

因此,不少平民百姓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也纷纷加入到道教的信仰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总的来说,唐朝是佛教、儒教和道教并存的宗教复杂时期,而道教在唐朝的发展可谓是一枝独秀。

道教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宗教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嬗变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嬗变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嬗变道教是中国大家谈论比较多的宗教之一,这个宗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差不多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而道教的文化嬗变和发展也是令人关注的。

道教历经了从简单的民间信仰到形成宗教体系的漫长进程,在这个转折的历史时刻,道教文化逐渐形成其自身的特色,不断向着更加丰富和高深的方向转变和发展。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详细地探究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嬗变吧!一、道教的萌芽中国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那个时期,中国的学问、思想和社会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这个历史时刻,眼下的道家和气家等“家”派别开始形成,而道教的信仰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萌芽。

在这个时期,道教文化还很简单,它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祈祷和崇拜,而在这个阶段,道教文化还没有形成自身的宗教体系。

二、道教的发展在唐代,道教得到了更多的发展,不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宗教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道士和道教书籍。

道教导论中提出的天地玄黄,万物开花等理论,开始更好的解释人、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同时洞悉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

而在宋代,道教则更多地发展其自身的哲学思想,主张“以心知性,入天人之道”的观点,同时着重塑造和培养每个人的道德素质。

在元代,道教的修行思想和方法也得到了重视,尤其是内丹等修炼,追求“外求不得而内藏,内藏不见于外”的道家精髓。

曹洞宗的演化法则,白云观的内观,国学大师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思想都对道教的修行产生了影响。

三、道教的文化嬗变道教文化其实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嬗变,例如华严思想的影响,道教与禅宗和密宗的渗透,都对道教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在唐代,唐朝统治者加强的对佛教和道教的扶持,使得佛教与道教相互影响,道教也开始借鉴佛教中的发展经验,继承并改进佛教中的经典和修行技法。

另外,民间信仰也对道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间社会中妇女、青年等群体比较信仰道教,他们在道教的理念下行走,成为道教文化嬗变的重要力量。

道教的文化嬗变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对于诗歌、书画等的艺术形式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百年道学精华集成》“历史脉络”分辑(道教部分)的编纂

关于《百年道学精华集成》“历史脉络”分辑(道教部分)的编纂

关于《百年道学精华集成》“历史脉络”分辑(道教部分)的编纂郭武云南大学特聘教授“百年道学精华集成”是詹石窗教授于2009年申请到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也是该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的重大项目。

承蒙詹教授看重,我忝列该项目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历史脉络”的主编之一。

我之所以接受这项工作,是因为觉得“集成”的工作很有意义,它不仅可以为当代的学者提供方便,而且可以为后世的人们保存资料。

我最初的想法,是全面搜集各种刊物上的相关文章,力求做到“全”,因为这样才不愧于“集成”之名,最大限度地起到提供方便、保存资料的作用。

但是由于经费以及其他各种条件的限制,“求全”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加上《百年道学精华集成》丛书被编成很多分辑,各辑之间的内容难免会有重叠,同一篇文章实可被编排在不同的分辑里面,故我希望编入“历史脉络”分辑(道教部分)的一些优秀文章,也不得不服从整套丛书的安排,被分配给了其他分辑。

后来,由于全套丛书篇幅的压缩,我负责搜集整理出来的300余篇文章,也只能有大约一半可以被编辑出版。

这当然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不过即使这样,我还是在允许的范围内花费了一番心思,试图将自己负责的这三卷书编好。

下面,谨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选编思路和原则。

首先,当然是文章的质量。

本书最终选用的文章,应该说是按计划搜集到的300余篇文章中质量较好的。

所用180余篇文章的作者,多属近百年来研究道教的骨干,他们的作品基本上代表了百年以来中国道教研究界的水平。

不过,由于作者众多而篇幅有限,我们只能坚持每位作者仅在某一时段的研究成果中出现一次的原则,以此让更多作者有“露面”的机会。

这样,就难以避免“割舍”某些著名学者的其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遗憾。

但是,我想“集成”不仅包括研究成果,而且包括学术队伍,在丛书篇幅有限、作品难以囊括的情况下,兼顾队伍的广泛性可能更加重要。

其次,是力求覆盖道教历史研究中各个方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规范性的早晚功课外, 宫观道士的日常修持, 还有 较为丰富、也较为自由宽松的宗教生活和文化生活。宫观 内道士, 以早五更开静, 敲钟、打云板为号。起床后, 洒 扫殿堂庭院, 练习太极掌、八卦掌等道教武术, 有些高功 则要练习嗓子。白天各司所职, 或值殿, 或经办事务。晚 上止静前, 是道士的自习自修时间。有些宫观, 要不时将 道士集中起来, 学习经书。高功、经师有时也汇集一起, 习 诵经忏。但大多数时间, 道士可自由选择修习内容, 如研习 经书、琴棋书画等。从总体上看, 无论出家道士还是在家道 士, 都崇尚以修持清静真性为宗本, 但宗教生活和文化生活 并不单调枯燥, 日常修习, 能够按照各自的兴趣进行选择。 在宫观内, 看到三两道士对奕, 或听到琴声传出, 都是很自 然的事。止静后, 道士通常要练习内丹功或静功。①
仰道教的原因各式各样。由于道教自身的局限, 信仰道教的妇女人数相对于佛教是比较少的。即便如此, 妇女
群体尤其是后妃公主信仰道教, 为唐代的一种社会现象, 值得研究。
关键词:唐代妇女; 道教信仰; 社会风气
中图分类号:B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371- 1351 ( 2006) 03- 0107- 04
二、唐代信仰道教妇女的日常修持及特点
宫观道士的日常修持, 大略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规范 性的日常功课, 另一类是宗教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的自习 自修。
日常功课分早坛功课和晚坛功课, 主要内容即诵经念 咒。所用经书, 一般是黄绫封面的刻印经褶本, 道士人手 一册, 平时念熟, 早晚坛时入殿堂或念或唱, 由高功或经 师领头, 有时则有唱有和, 念时敲打铃铛木鱼等法器, 以 合 音 节 。 早 坛 功 课 经 , 主 要 有 《 太 上 老 君 说 常 清 静 经 》、 《高 上 玉 皇 心 印 妙 经 》、 《太 上 灵 宝 天 尊 说 禳 灾 度 厄 真 经 》。 晚坛功课经, 主要有 《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 《太 上 洞 玄 灵 宝 救 苦 妙 经 》、 《太 上 道 君 说 解 冤 拔 罪 妙 经 》。 经 文 一般都很短, 多是四言韵文, 便于诵唱。
在李渊兴唐的过程中, 隋末许多道士纷纷投其麾下为 其效力, 楼观道士歧晖和茅山宗领袖王远知效力尤甚。唐 朝建立以后, 便对道士优容有加。唐朝初年, 门阀士族势 力还很强大, 若非系出名门, 就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李唐 统治者为了提高其门第, 神化其统治, 于是抬出了道家的 祖宗老子, 以其姓李而自称是 “神仙苗裔”, 宣称 李 氏 取 代 隋朝是 “奉天承运”; 道教宣扬的长生不老之术, 对 希 冀 永 享国祚的统治者也极具吸引力。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 促 成了唐朝统治者对道教的大力扶持和唐代道教的迅速发展。
四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妇女。这是信仰道教的最大人群。 《太平广记》记载: 果州南充县女子谢自然, 弃双亲学长生
术, 后轻举, 郡守李坚奏闻, 德宗下诏褒美。[4]( 卷66P408) 唐开元 末, 冀州枣强县女道士边洞玄, 学道服饵四十年。[6]( 卷66P392) 唐 麟 德 年 间 , 雅 州 百 丈 县 民 之 女 黄 观 福 , 自 幼 学 道 。[4]( 卷66P396) “戚逍遥, 冀州南宫人也。父以教授自资, 逍遥十余岁, 好 道清谈, 不为儿戏。父母亦好道, 常行阴德。父以女诫授 逍遥, 逍遥曰: ‘此常人之事耳! ’遂取老子仙经诵之。年 二十余, 适同邑蒯浔, 舅姑酷, 责之以蚕农怠惰, 而逍遥 旦夕以斋洁修行为事 , 殊不以生计在心。” [4]( 卷70P438)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其二云: “多君相门女, 学道爱神仙。素手掬青霭, 罗衣曳紫烟。一往屏风叠, 乘 鸾 著 玉 鞭 。” [3]( 卷184P1884)
三是宫女。唐朝统治者或因为自然灾异, 或为了显示 自己的宽厚仁慈, 或为了节省宫廷开支, 或因为先皇驾崩, 不时有放宫人的诏令, 这些出放的宫人相当一部分进入道 观度过余生。“会仙观内玉清坛, 新点宫人作女冠。每度 驾 来 羞 不 出 , 羽 衣 初 著 怕 人 看 。”[3]( 卷798P8979花蕊夫人《宫词》) 唐永贞年 间, 顺宗将卢眉娘纳入宫中, 宪宗元和年间, 因为眉娘不愿 留在宫中, 宪宗 “遂度为道士”。 [4](卷66P413)开成三年 ( 公元838 年) 二月, “文宗以旱出宫人刘好奴等五百余人, 送两街寺 观, 任归亲戚。并从所便, 不须寻问。”[1](卷3 六月 《出宫人》) 十五, 又 “出宫人四百八十, 送两街寺观安置。” 唐 朝 [5]( 卷17 《文宗纪下》) 统治者专门设立一些女冠观来安置出放宫人。如 “政平坊 安国观, 明皇朝玉真公主所建, 门楼高九十尺, 而柱端无 栱枓。……女冠多上阳退宫嫔御, 其东与国学相接。咸通 中, 有书生云: ‘每清风朗月, 即闻山池之内步虚笙磬之 音 。’ 卢 尚 书 有 诗 云 : ‘ 夕 照 纱 窗 起 暗 尘 , 青 松 绕 殿 不 知 春 。 君 看 白 首 诵 经 者 , 半 是 宫 中 歌 舞 人 。’”[6]《( 剧谈录》卷下《老君庙画》)
2. 诵经焚香 诵经、焚香是出家女冠或在家居士最基本的活动。前引卢 纶诗《过玉真公主影殿》有“君看白首诵经者, 半是宫中歌舞 人”之句。谢自然常诵 《道德经》、 《黄 庭 》 内 篇 ; [4]( 卷 66P408) 戚 逍 遥 十 余 岁 , “ 遂 取 老 子 仙 经 诵 之 ” ; [4]( 卷 70P438) 薛 玄 同 “焚 香 诵 黄 庭 经 , 日 二 三 遍 ” ; [4]( 卷70P437) 裴 玄 静 “日 以 香 火 瞻 礼 道 像 ” ; [4]( 卷70P433) 花 蕊 夫 人 的 一 首 《宫 词 》 写 到 : “老 大初教学道人, 鹿皮冠子澹黄裙。后宫歌舞今抛掷, 每日 焚 香 事 老 君 。” [3]( 卷798P8979) 3. 求仙养生, 炼丹卖药, 治病救人 求长生是部分信奉道教者的最终目标。玉真公主建安 国 观 , “垒 石 像 蓬 莱 、 方 丈 、 瀛 州 三 山 ”[6]《( 剧谈 录》卷 下《老 君庙 画 》) , 寄托求仙之愿。金仙公主出家于华山仙姑观, 修道, 以期 轻举。一些女冠注重养生, 希望益寿延年, 许多人修炼辟 谷之术。如紫云观女道士, 修习辟谷。女道士黎琼仙修炼 的是服食茯苓、胡麻的辟谷; 女道士边洞玄修炼的是不食 五谷但饵丸散丹药的辟谷; 女道士曾妙仙修炼食花的辟谷; 戚逍遥修炼静坐的辟谷; 黄观福修习服食柏叶的辟谷。有 些女冠通过炼制丹药或采集草药, 为民治病。如李腾空以 丹药、符录救人疾苦。 4. 弹琴吹笙, 赋诗交游 唐代女冠中喜欢弹琴吹笙者大有人在。李冶善于弹琴, 从其诗作 《从萧叔子听弹琴赋得三峡流泉歌》可以 看 出 ; 卢眉娘《和卓英英理笙》“但于闺阁熟吹笙, 太白真仙自 有 情 。 他 日 丹 霄 骖 白 凤 , 何 愁 子 晋 不 闻 声 ” 显 示 [3]( 卷863P9756) 出她吹笙技艺很是高超。唐代女冠中也不乏作诗能手, 她 们的诗作主要反映以下内容: 一是对道教的感悟。如崔少 玄的 《留别卢陲》: “得之一元, 非受自天。 太 老 之 真 , 无 上之仙。光含影藏, 形与自然。真安匪求, 神之久留。淑 美其真, 体性刚柔。丹霄碧虚, 上圣之俦。百岁之后, 空 余 坟 丘 。” [3]( 卷 863P9755) 二 是 对 道 教 生 活 的 向 往 。 如 卢 眉 娘 的 《和卓英英锦城春望》“蚕市初开处处春, 九衢明艳起香 尘 。 世 间 总 有 浮 华 事 , 争 及 仙 山 出 世 人 ” [3]( 卷863P9756) 就 道 出 了绝弃尘世繁华、逍遥世外的心思。三是反映个人感情生 活 。 如 女 冠 鱼 玄 机 《冬 夜 寄 温 飞 卿 》 反 映 其 与 温 庭 筠 的 感 情相当深厚。李冶《相思怨》“人道海水深, 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 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 楼虚月华满。弹 著 相 思 曲 , 弦 肠 一 时 断 ” [3]( 卷805P9058) 淋 漓 尽 致 地 表 现 了 她 的 刻骨相思情。 5. 在道教节日举办斋醮法事 道教节日很多, 大黄衣道士亦讲说, 座下寥落如明星。华山女儿家奉 道, 欲驱异教归仙灵。洗妆拭面著冠帔, 白咽红颊长眉青。 遂来升座演真诀, 观门不许人开扃。不知谁人暗相报, 訇 然振动如雷霆。扫除众寺人迹绝, 骅骝塞路连辎 。观中 人 满 坐 观 外 , 后 至 无 地 无 由 听 。”[3]( 卷341P3823- 3824) 这 位 华 山 女 的 道 教俗讲确实技艺高超, 不仅征服了诸寺中的听众, 而且从 此声名远扬, 惊动了天子和宫廷。“天门贵人传诏召, 六 宫 愿 识 师 颜 形 ”。
此外, 一些无家可归的弃妇, 年老色衰的妓女, 将道 观作为自己最后的安身立命之处。
根据信仰方式的不同, 唐代信仰道教的妇女可分为两
收稿日期 : 2006- 03- 03
作 者 简 介: 杨小敏(1966- ), 女, 甘肃甘谷人,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 硕士。
107
类: 一类是出家修炼的女冠, 一类是在家修行的女居士。
日常功课是宫观道士的日常必修课, 按清规, 居观道 士 每 日 必 须 上 殿 诵 念 早 晚 坛 功 课 经 。 如 《太 上 全 真 早 坛 功 课经序》说: “功课者, 课功也。课自己之功者, 修自身 之道也。修自身之道者, 赖先圣之典也。诵上圣之金书玉 诰, 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髓弘扬大道, 非课诵无 以保养元和。经之为经, 是前圣之心宗。诰之为诰, 乃古 仙之妙法。诵之诚者则经明, 行之笃者则法验。经明则道 契于内, 法验则术彰于外。经明法验而两全, 内功外行而 俱有。此是住丛林者之规范, 升仙者之梯蹬。”
2006 年 5 月 第 26 卷 第 3 期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TianshuiN orm alU niversity
M ay,2006 V ol.26 N o.3
论唐代妇女的道教信仰
杨小敏
( 天水师范学院 文史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