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独立音乐及其文化价值_段似膺

合集下载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中的爵士风格研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中的爵士风格研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中的爵士风格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期是中国音乐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以上海为中心,受到了爵士乐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爵士风格。

本文将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中的爵士风格进行研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交流频繁。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中心,也吸引了大量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爵士乐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开始在上海流行起来。

爵士乐首次出现在上海时,受到了大量观众的喜爱。

它的特点是强调节奏感和即兴演奏,注重个人的灵感和创造力。

爵士乐使用的乐器包括萨克斯管、小号、钢琴、贝斯、鼓等。

在上海时代曲中,爵士音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曲调、演奏技巧和乐器运用上。

首先,爵士风格给上海时代曲带来了新颖的曲调。

传统的中国音乐曲调通常以七个音阶为基础,而爵士音乐则使用了更多的音阶和和弦变化,使得曲调更为复杂多样。

在上海时代曲中,可以听到很多使用了爵士乐元素的作品,例如《春江花月夜》、《夜上海》等。

其次,爵士风格对演奏技巧的要求也带来了改变。

在上海时代曲中,可以听到许多使用了上行音阶、下行音阶和大量的乐句变化的演奏技巧。

这些技巧使得演奏更加灵活多变,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另外,爵士乐通常注重个人的即兴演奏,这也反映在了一些上海时代曲的演奏风格中。

最后,爵士乐的乐器运用也对上海时代曲产生了影响。

萨克斯管作为爵士乐的标志性乐器之一,在上海时代曲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的独特音色和灵活性为上海时代曲增加了更多的表现手段。

同时,钢琴在上海时代曲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还常常演奏出爵士乐风格的即兴演奏。

总的来说,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期爵士风格的出现和影响对中国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爵士乐的曲调、演奏技巧和乐器运用都在上海时代曲中得到了体现。

正是这种外来音乐文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形式和风格,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综上所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中的爵士风格对中国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分析与研究

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分析与研究

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分析与研究本文通过对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概括,讲述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发展,从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背景看中国社会发展,上海是流行音乐的发源地,是中国早期流行音乐的来源。

从最早的歌曲形式学堂乐歌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发展。

爵士乐的引入成为流行音乐的重要代表。

从五四运动以后世界一些知名的音乐家也纷纷来到中国演出,使西洋乐在中国流行乐坛上得到迅猛发展,中国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创始人黎锦晖和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在中国流行乐坛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起源1.背景。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上海因为由各国的租界,日本未敢贸然占领,使它一度处于“孤岛”状态。

此时,上海的畸形繁荣正在逐渐滑坡,报纸上租售空房的广告比比皆是,旅馆、酒楼、舞厅等服务行业也日渐萧条。

“八一三”炮火的打响,迅速改变了上海经济萧条的景象。

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面对日军的进犯,立即宣布“中立”。

住在闸北、虹口等地的欧美侨民和中国实业家纷纷涌进苏州河南岸,沪宁、沪杭铁路沿线的大地主、大富豪也为了躲避战火,也一起涌进了上海租界。

一时间,租界人口急剧上升,空房、旅馆很快被填满。

同时,上海附近的农民、手工业者也都跑来避难。

仅一天就有六万多名难民涌入租界,个体劳动者和小商贩也大量涌现在上海街头。

人口的迅速集中,使租界的“畸形”繁荣再度复兴,旅馆、舞厅、电影院人山人海,茶楼酒肆人流不息,各种商店也都生意兴隆于是,上海租界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这“十里洋场”的租借地经济得到空前繁荣,消费需求空前增长。

特别是电影院的繁荣和舞厅的兴旺,促使娱乐业迅速发展,这为流行音乐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流行音乐发源地——上海。

上海,是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最繁华的城市。

自《南京条约》签订,上海开放以后,它迅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外资纷纷涌入,设立码头、开设银行。

后来,又先后被英国、法国和美国划定租界。

上海慢慢的呈现出了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特征,从而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

理解周文中: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词是“独立”

理解周文中: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词是“独立”

理解周文中: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词是“独立”作者:杨思思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07期摘要:旅美华裔作曲家周文中先生以一种批判、反思现代性的哲学高度审视音乐文化的未来,站在东方和西方的交汇点上,结合亚洲传统美学和西方前卫技法进行音乐创作。

周文中先生创立“美中艺术交流中心”,在中国与美国之间架设理解与对话的桥梁,对于世界音乐文化的未来发展,他认为其关键词是“独立”:独立于西方文化,独立于自己的文化,独立于陈规陋习。

理解周文中,就是要理解其关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词——“独立”,即独立地对待文化传统、独立地坚守民间传统、独立地理解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价值。

关键词:周文中中国音乐文化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中西音乐文化理解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8-0002-05新世纪以来,有关中国音乐创作、表演、教育以及理论建构等策略问题甚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

在引入西洋音乐教育体制建构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一百年之后,音乐界开始反思这一教育体系置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和未来建设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这一反思起始于20世纪末尚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音乐》所刊发的有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两期增刊,《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刊发的“多元音乐教育”增刊以及音乐理论界有关“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大讨论,可以看成是这一反思的主要标志。

而此时期的周文中则在一次“欧亚音乐节”(1993年)上明确提出了欧亚音乐未来发展策略的关键词是“独立”,这正是我们理解有关中国音乐未来发展和建设的基本依据之一。

旅美华裔作曲家周文中先生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当时中国所遭受的世界现代性极端形式强加给中国的民族灾难,以及中国深厚的艺术文化传统和地方音乐民俗均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里,使得作曲家总是上升到批判、反思现代性的哲学高度审视音乐文化的未来,站在东方和西方的交汇点上,结合亚洲传统美学和西方前卫技法进行音乐创作。

早期“海派文化”中音乐的具象与形态

早期“海派文化”中音乐的具象与形态

早期“海派文化”中音乐的具象与形态作者:舒莉来源:《音乐爱好者》2022年第10期根植于上海的“海派”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对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影响力在不断地延续且变化着。

我们通过一些连贯性的梳理,让如今的音乐爱好者和研习者认识到“海派”文化之所以兴起于上海,发展于上海,变革于上海,最后成为具有明显“地标”意义的文化标志,是由许许多多有识之士薪火相传的结果。

现今的你我,无论是学音乐、听音乐、传播音乐抑或是创造音乐,其实都是这片文化海洋中的一朵浪花。

“海派”一词刚出现时,是为了有效区别一些代表着正统的“京派”戏剧而设立的。

因为当时新兴的“海派”,在以“京派”为主流社会的认知里,是不入流且不被认可的。

鲁迅先生曾评价道:“要而言之,‘京派’不过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作家沈从文先生对“海派”的定义是:“一种恶俗的道德文化氛围,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拍’的相结合。

”但是,这种新文化现象一旦出现,天生就带有“破茧而出,势不可挡”的倔强个性,“海派”文化很快就浸润到文学、书画、电影、建筑、音乐、戏剧以及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领域。

因此,以现代学者的观念来看,“海派”文化一直存在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中,在“包容、求新、开放、多元”的主导模式下早已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成为以上海为中心、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代名词。

百乐门旧照在早期的“海派”文化中,音乐相对于如火如荼的文学、绘画、电影等艺术领域来说是非常小众的,它的形成与起步甚至晚于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现象。

在当时上海的“十里洋场”,音乐主要用来满足市民的社会生活需求,例如在“百乐门”可以听到外来的爵士音乐,在“大世界”可以听到苏州评弹、紫竹调等传统音乐,在茶楼可以听到欢快的广东音乐,在教堂可以听到基督教唱诗班的合唱,在民间婚宴场所可以听到喧闹欢愉的“锣鼓吹打”等。

上述音乐内容虽并存在上海,但它们并不能算作是“海派音乐”。

原因在于,它们都是从其他地域迁移到上海的,乐器、音调、表演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带着“来源地”的明显特征,少有上海的印记。

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看上海音乐文化现象与城市文化的联系

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看上海音乐文化现象与城市文化的联系

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看上海音乐文化现象与城市文化的联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城市文化不断演变,享有“东方巴黎”的美誉,备受人们瞩目,其音乐文化更是彰显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包容性与普适性。

本文通过分类分析老上海各种题材的音乐作品,探究音乐文化在老上海文化变革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对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上海城市音乐文化概述上海自开埠以来,一直都是中国最前沿、最有魅力、最有时尚感的大都市。

曾经的上海滩,记录了当时富贵阶层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人的灯红酒绿生活。

它成为当时中国半殖民社会的一个缩影,也记录这座城市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而在上海城市发展的背后,一直以来被称作城市“软实力”的人文气息,与城市文化一样呈现出包容性与普适性。

其中,音乐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音乐作品的创作首先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其次,音乐作品的表现风格也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表现。

音乐由人来创造,所讴歌的对象正是人类社会。

因此,上海音乐文化的地位与重要性,可以从这个城市文化的包容性与普适性上体现出来。

解放前上海的发展,是汇聚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叠加影响而促成的。

正是在上海开埠以后,音乐在城市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才开始显现,成为老上海的一张人文“名片”。

二、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的分析(一)“靡靡之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一位当时为上海一线大牌歌星提供歌曲的作曲家,黎锦光创作了大量乐曲作品,他为中国近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旋律线条也各有特点。

《夜来香》《采槟榔》《五月的风》等乐曲都在当时的上海社会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

当时,随着侵华日军的不断推进,上海周边地区已经岌岌可危,可上层社会仍然在传唱“靡靡之音”。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口岸城市,在经济、社会、人文等领域早已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洋文化”的洗礼,这对上海富贵阶层和上流人士产生较大的影响。

1.《夜来香》歌曲分析这首歌曲创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曾被多位歌星翻唱,早已红遍大江南北,已成为上海本土文化风情的代表作品之一。

上海音乐厅:享受高雅音乐之夜

上海音乐厅:享受高雅音乐之夜

上海音乐厅:享受高雅音乐之夜上海音乐厅是中国一座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古典音乐演出场所,也是上海市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它位于黄浦江畔的南京西路,毗邻人民广场,是上海市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化场所之一。

上海音乐厅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现代与传统元素,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艺术氛围,吸引了许多音乐爱好者和观众。

音乐厅的外墙采用了金属材料,给人一种现代感和科技感。

而内部则采用了木材和深色调的装饰,使整个音乐厅显得高雅而庄重。

进入音乐厅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水晶吊灯。

当夜幕降临,吊灯的灯光照亮整个大厅,犹如繁星点点,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音乐世界。

大厅的设计充满了艺术感,墙壁上挂满了各种音乐家和作曲家的照片,让人感受到他们的伟大和音乐的魅力。

音乐厅内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音乐厅和剧场。

音乐厅是举办交响乐、协奏曲等大型演奏会的主要场所,可容纳数千人的观众。

音乐厅内的座位均经过精心设计,确保每个观众都能享受到最佳的音质和视野。

剧场则主要用于举办歌剧、音乐剧等舞台表演,以其舒适的座位和优秀的音响设备而备受好评。

上海音乐厅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音乐演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乐团和音乐家。

这里举办的演出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歌剧、音乐剧等,涵盖了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各个领域。

无论是沉醉于贝多芬的交响乐,还是欣赏到摇滚音乐剧,观众都可以在这里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艺术的力量。

除了演出,上海音乐厅还积极举办音乐教育活动,推广音乐文化。

音乐厅开设了各种音乐学习班和工作坊,为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此外,音乐厅还定期举办一系列音乐讲座和音乐会,向观众普及音乐知识,增加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上海音乐厅还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厅、乐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艺术家都会在这里进行演出和交流,使上海音乐厅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交流平台。

对于观众来说,来到上海音乐厅是一种享受高雅音乐之夜的绝佳选择。

理解周文中: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词是“独立”

理解周文中: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词是“独立”

理解周文中: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词是“独立”
杨思思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
【年(卷),期】2017(000)008
【摘要】旅美华裔作曲家周文中先生以一种批判、反思现代性的哲学高度审视音乐文化的未来,站在东方和西方的交汇点上,结合亚洲传统美学和西方前卫技法进行音乐创作.周文中先生创立“美中艺术交流中心”,在中国与美国之间架设理解与对话的桥梁,对于世界音乐文化的未来发展,他认为其关键词是“独立”:独立于西方文化,独立于自己的文化,独立于陈规陋习.理解周文中,就是要理解其关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词——“独立”,即独立地对待文化传统、独立地坚守民间传统、独立地理解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价值.
【总页数】5页(P2-6)
【作者】杨思思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中国音乐美学学会成立30周年暨2011-2015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与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工作报告 [J], 韩锺恩
2.理解周文中: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词是“独立” [J], 杨思思;
3.皮革科技论文中关键词的引用分析及部分关键词推荐(Ⅱ)——常用关键词推荐[J], 程飞;陈玲
4.皮革科技论文中关键词的引用分析及部分关键词推荐(I)——皮革科技论文关键词使用现状分析 [J], 程飞;陈玲
5.科技论文发表“关键词”不能少——关于在科技论文中设置“关键词”的建议[J], 孙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shanghaivania钢琴曲

shanghaivania钢琴曲

shanghaivania钢琴曲
Shanghaivania是一首融合着上海传统音乐与维也纳古典音乐的独
特钢琴曲,由中国作曲家夏晓明创作。

作品采用了原声乐器,如琵琶、瑶族手风琴以及古筝等,充分表现出了传统歌曲与维也纳古典乐之间
的宜人混合。

在此曲中,夏晓明将上海本土的民间传统音乐与维也纳
古典乐的融合尽情展现,不仅保留了传统歌曲的节拍,呼应性和民族
特色,也加入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典雅和贵族气质。

在整首曲子中,琵琶声和小提琴声似乎相得益彰,弦乐也融入了
这种优美的诗意;而古筝的声响为歌曲带来的宁静的和谐,犹如熟悉
的泉水般清澈触动心灵;瑶族手风琴的迷离婉转又将音乐的情调抒情
表达淋漓尽致。

在曲子的最后,小提琴的激烈冲击令人心驰神往,大
提琴的低沉与古筝的清脆声音结合,再加上欢快而激昂的琵琶声,令
这首曲子巅峰收尾,令人叹为观止。

Shanghaivania民乐与古典乐融合的精髓,使这首曲子宛如一幅有
生命力的活画,深刻却柔美地表达了上海绚烂多彩的文化底蕴,是一
首音乐精品。

从上海《申报》看吕文成在上海的音乐活动(1919—1932年)

从上海《申报》看吕文成在上海的音乐活动(1919—1932年)

从上海《申报》看吕文成在上海的音乐活动(1919—1932年)【摘要】吕文成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在上海的音乐活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他在上海《申报》的音乐活动,探讨其对上海音乐界的影响与意义。

吕文成在上海的音乐活动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他的音乐活动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也在长远影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通过研究吕文成在上海的音乐活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上海音乐界的历史演变,同时也能够看到吕文成对中国现代音乐的重要性。

他的音乐活动历史价值不可忽视,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启迪,继续推动中国音乐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上海《申报》,吕文成,音乐活动,历史,影响,意义,价值,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海作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发源地之一,经历了许多音乐活动的繁荣与发展。

而吕文成作为上海音乐界的一代宗师,他的音乐活动更是对上海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吕文成自1919年来到上海开始从事音乐活动,直至1932年去世,这段时间内,他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涯不仅在上海音乐界掀起了一股旋风,也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段时间内,吕文成参与了许多音乐活动,包括演奏会、音乐会、音乐剧演出等。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开设了许多音乐学校和音乐培训班,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

通过对吕文成在上海的音乐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上海音乐界的发展历程,更可以探究吕文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本文将从吕文成在上海的音乐活动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进行探讨,以及吕文成在上海音乐活动中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对吕文成在上海的音乐活动的历史价值和展望,探讨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正文2.1 吕文成在上海的音乐活动初期(1919-1923年)吕文成在上海的音乐活动初期可以追溯到1919年,当时他刚刚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

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动

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动
通过以上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 和研究30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 程、代表人物、活动和组织以及影响和评价等方面的 内容
PART 9
当代视角
当代视角
从当代视角来看,30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动具有以下启示和意义
艺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这一时期的音乐运动是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产物,同时也 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表明艺术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联系,艺术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也可以影响社会变革
王文利. 聂耳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元素研究[J]. 中国 音乐学:2007(4)
张静. 任光音乐创作中的民间素材运用[J]. 中国音 乐学:2009(2)
陈芸芸. 冼星海音乐创作中的抗战主题研究[J]. 中 国音乐学:2011(3)
王勇杰. 上海音乐学院与左翼音乐运动的关系研究 [J]. 中国音乐学:2013(4)
活动与组织
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左联)
左联为左翼音乐运动 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促进了音乐与文学的 结合,为艺术创作注 入了新的活力
活动与组织
活动与组织
左翼剧联
左翼剧联则通过组织各类戏剧演出,为左翼 音乐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推动了音乐与戏剧 的交融
PART 4
影响与评价
影响与评价
30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动对中国近代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中国音乐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还为中国音乐 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此外,这一运动还培养了大批优秀 的音乐人才,为日后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0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 动
背景与意义 影响与评价
研究论文
-
目录
代表人物与作品 结语
互联网资源
活动与组织 参考书目 当代视角

一段隐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实——上海美专音乐教学活动史料研究

一段隐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实——上海美专音乐教学活动史料研究

4*一段隐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实上海美专音乐教学活动史料研究陈洁【内容摘要】 本文论述的问题是中国常见音乐史书上从无记载的历史 事项。

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在20世纪20年代设置的音乐学科的教学活 动#具有开创性的成就,例如:较早地设置专业音乐教育#试验性地举办音 乐、美术双科师范教学,创办专业音乐教学的学术期刊《音乐教师的良友》# 出版了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工具书《音乐辞典》,较早编写出版标 明简谱法的戏曲曲谱集《皮簧琴谱》该校毕业生黄源洛创作出中国第一部 用西洋歌剧理念和手法创作的本土大歌剧《秋子》音乐等等。

然而,当今出 版的20多种中国音乐史著作以及教材,对这段史实却均无记载。

通过大量 第一手历史资料的检索与分析,本文对上海美专的音乐教学进行客观的介 绍与评述,以期弥补音乐教育史研究的缺失。

【关键词】上海美专学科课程音乐创作学术研究引 言七年以前,笔者参加民国史分类专题著作的编写,大概用了两年的时 间,检索翻阅了可以读到的有关中华民国期间的各种艺术类文献、著作、档 案、资料。

时至今日,两种专书均已出版完成,然而一个深深的遗憾经常缭 绕着本该稍事舒缓的心境,在曾经读到的民国历史原始文献中,有多处出现 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美专"音乐教学的信息,其活动事项多 为重要的音乐现象。

然而在当今出版的20多种中国音乐史著作以及教材 中,对此却均无记载,例如,中国早期的专业音乐教学的学术期刊《音乐教师 的良友》是由上海美专的学术机构“音乐研究会”创办;中国第一本真正意 义上的音乐工具书《音乐辞典》是由美专教师刘诚甫先生编写的;中国第一 部用西洋歌剧理念和手法创作的本土大歌剧《秋子》的音乐,是由上海美专 毕业生黄源洛创作的;中国早期简谱法戏曲音乐专著《皮簧琴谱》是由上海 美专的在校生陈小鲁撰写的,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当今的史书均无记载的情况,从历史学的角度来分析,可能不外乎以下三种原因:1+上海美专音乐教育的情况,从未有专文介绍详述,因为其活动信息是零散出现在卷帙浩繁的历史档案中,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分析20 世纪早期爵士乐在上海的兴起与传播

分析20 世纪早期爵士乐在上海的兴起与传播

分析20 世纪早期爵士乐在上海的兴起与传播一、爵士乐在上海的缘起及初步演变爵士乐于20 世纪20 年代传入中国上海,在其不断地发展演进过程之中,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现象,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爵士音乐人和爱好者。

据朱争平先生在《老上海的爵士乐》中记载:“爵士乐是在20 世纪20 年代由美国南部城市新奥尔良传入中国上海的。

1923 年,美国人奥斯邦创办了上海第一家,也是当时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ECO 电台,ECO 电台的建立为爵士乐在上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

”(1)奥斯邦从美国所带来的爵士乐曲,随着电波飘散在老上海的洋房和里弄之中,使上海人第一次接触到了这种外来的全新音乐形式。

爵士乐在最初进驻上海之时,正值爵士乐摇摆乐风格在美国最为流行之际,因此,在上海进行爵士乐演出的基本上都是大乐队(Big Band),这样的大乐队人数编制大都在10 人左右,有些更大的乐队的人数能够达到20 人甚至更多,这些乐队在演奏时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小号、萨克斯风、钢琴、低音提琴、长号、爵士鼓等;在演奏方式上,乐队大都按照事先准备好的乐谱进行演奏,并在演奏的过程之中,加入即兴的表演内容,以此进一步丰富乐队的演奏方式和乐曲的表现形式。

演奏乐曲本身的结构相对来说较为整齐,主要以四小节或者八小节的方整乐句为主。

同时,为了伴舞的需要,乐队所演奏的歌曲一般都带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性,在和声部分则主要以三和弦、七和弦为主。

早期在上海的爵士乐队基本上都在舞厅之中进行演出,所演奏的爵士乐曲大都是为宾客进行伴舞所用,当时上海比较有名气的舞厅之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爵士乐队,这些乐队中的乐师,大都是以菲律宾人为主的外籍乐师。

孙琴安在《上海百乐门传奇》中这样记述:“当然,菲律宾乐手能够如此娴熟的进行爵士乐的演奏与当时菲律宾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有关,当时的菲律宾还是美国的殖民地。

因而,美国的爵士乐曲很快就传入到了菲律宾,或许菲律宾是爵士乐在亚洲的最先登陆地点。

中国近代音乐史论文

中国近代音乐史论文

中国近代音乐史论文中国近代音乐史论文范文一: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摘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由于海派的文化传统,上海成为中国新式音乐教育的试验场;其次,上海外国租界的音乐生活,为中国专业音乐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三,大量市民阶层的存在,以及浓厚的商业氛围,现代化传媒的兴盛,使上海酝酿滋生了中国第一代流行音乐。

关键词:近代中国音乐;上海;地位上海是近代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城市。

它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代新文化形成中的地位,得到了学术界普遍的关注。

作为近代新文化一个方面的近代中国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与上海城市独特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以及经济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研究上海在近代中国音乐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不但会使我们对近代中国音乐发展史有深入的理解,也通过一个侧面使我们对上海城市的个性有深切的体会①。

一、近代音乐传播先驱上海,由于独特的历史因缘和独特的文化环境,成为近代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桥头堡,也成为酝酿近代中国新文化的温床。

近代中国新音乐的形成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近代的音乐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近代西洋音乐的传播和普及;一是传统音乐的传承与改造②。

其中,尤以西洋音乐的传播和普及为近代中国音乐形成的主要动力和内容。

近代西洋音乐的传播,大致通过以下途径:1、基督教堂所带来的西方宗教音乐;2、新式军队中输入的西洋军乐;3、海外留学生带回来的西洋音乐;4、近代学堂对西洋音乐的普及。

这四种途径先后出现,而尤其以第四种因素对中国近代音乐的面貌影响最为深远。

上海在近代中国夙得风气之先,在近代西洋音乐传播中亦是如此,其主要表现则在于它成为近代新式学堂普及西洋音乐之最早试验场。

上海自五口通商以来就成为海外基督教在华传教的大本营,因此基督教堂所带来的音乐对上海信徒的熏染尤为深远。

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及影响

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及影响

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及影响上海抗战音乐是指194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创作和演唱的以抗战为主题的音乐作品。

这段时期的上海抗战音乐在历史贡献和影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在于它为国家凝聚力和士气提供了精神支持。

当时,上海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日本侵略军的重要进攻方向,因此上海的歌曲和音乐更多地强调抗战和爱国主题,旨在鼓舞抗日军民的士气。

这些歌曲以明快的旋律和激昂的歌词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激发了抗日情绪,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在于它推动了中国音乐的现代化进程。

上海抗战音乐是中国音乐的现代化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上海,西洋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上海抗战音乐中常常出现钢琴和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伴奏,以及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和古筝的演奏。

这种融合在音乐风格和演唱方式上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推动了中国音乐的现代化进程。

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抗战精神和文化。

上海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音乐家和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和演出将上海抗战音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这些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坚韧和勇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抗战精神和文化的光辉一面。

上海抗战音乐对后人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上海抗战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上海抗战音乐中的一些经典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演唱和传唱,比如《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之歌》、《黄河大合唱》等。

这些经典歌曲不仅成为抗战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人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海抗战音乐在历史贡献和影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国家凝聚力和士气提供了精神支持,推动了中国音乐的现代化进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抗战精神和文化,并对后人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海抗战音乐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时期,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低估。

211182997_上海音乐文化的现代性

211182997_上海音乐文化的现代性

集思上海音乐文化的现代性陶 辛所谓的“海派”艺术,通常被认为是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过程中,在上海地区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与海派绘画和戏曲相比,上海的音乐文化似乎并没有呈现出那种自身相对统一特征以及区别于他者的鲜明特征。

即便是最为接近“海派”概念的“时代曲”,似乎也不能与其他“海派”艺术直接对应,更无法代表上海音乐的文化主流。

更为重要的是,上海的音乐似乎并无由前现代向现代“转换”的意味,因为上海并无多少“前现代”的基础和传统。

虽然也经历了逐渐凝聚和塑造的过程,但上海音乐文化的现代性却是“原生”的。

海派绘画和戏曲都是以中国固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和审美为起点,而上海的现当代音乐文化的基点则是西方音乐。

上海的西乐可以分为原生和次生两类。

原生西乐是由传教士和西方殖民者带来的,经过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以及此后成立的诸多西式交响乐团和歌剧院团的演出活动,以上海国立音乐院(后降格为国立音专)为代表的西乐教学机构和大量非专业学院体制的社会教学力量的教学传授,以唱片和广播的传播而普及。

如今,以“古典音乐”为代表的原生西乐占据了上海音乐文化的最高端,无论从观念价值上还是市场定位上都是如此。

西乐的次生形态是指基于西方音乐的概念体系下发展起来的音乐文化形态。

这种形态一般都与本土的传统文化有关,但在“体—用”关系上,并不似其他海派文化那样的“中体西用”,而是呈现出相反的“西体中用”形态。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具有强大“红色”基因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是这种形态中的佼佼者。

广义上的西乐并非单指“古典音乐”,还包括了以此为基础的现当代流行音乐以及历史更为悠久的西方民歌和用于社团学校家庭中的西式创作歌曲。

西式歌曲随本土的西式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普及而衍生出“学堂乐歌”,此后又在特定历史时期中演变为“抗战歌曲”和“群众歌曲”。

学堂乐歌的先驱沈心工、曾志忞均为上海籍并在上海展开其事业,“抗战歌曲”的代表作及作者黄自(上海籍,《旗正飘飘》)、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救国军歌》)、麦新(上海籍,《大刀进行曲》)均在上海诞生。

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及影响

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及影响

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及影响上海作为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战略据点之一,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其音乐界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抗战音乐以其独特风格和音乐形式,对当时社会起到了鼓舞士气、宣传抗战、团结民众的重要作用,并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体现在其鼓舞士气和宣传抗战方面。

抗战时期,上海音乐家以自己的音乐才华和热情投身到了抗战救亡的运动中。

他们通过创作大量的抗战歌曲,表达了民众的共同愿望和决心。

著名的抗战歌曲《中国战士》、《抗战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等,都是上海音乐家以鼓舞士气、提高民族自尊心的目的而作的。

这些歌曲激励了无数的中国士兵和民众,使他们能够勇往直前地投身到抗战中去。

上海抗战音乐还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团结民众的作用。

上海作为中国军政文化中心,一度成为海外华人的音乐重镇。

上海歌手和音乐家通过举办音乐会、演唱会等形式,为社会各界打造了一个可以共享音乐的平台。

无论是士兵还是普通民众,都可以通过音乐感受到抗战的紧迫性和团结的力量。

这种团结的力量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增强了民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上海抗战音乐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海抗战时期的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音乐形式,这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抗战时期流行的上海滩风格成为了后来戏曲、电影、流行音乐等领域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上海滩风格以其独特的节奏感、曲调变化、悠扬的旋律和浓郁的情感表达,吸引了一大批音乐人关注和借鉴,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上海抗战音乐不仅为当时的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抗战时期民众表达情感、凝聚力量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和影响,应该得到我们的珍视和弘扬。

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及影响

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及影响

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及影响上海作为中国抗战的重要城市之一,对于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和影响不可小觑。

抗战期间,上海成为中国抗战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抗战文化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上海抗战音乐作为抗战时期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在国家抗战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抗战文化的形成和抗战情绪的鼓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上海抗战音乐的历史贡献和影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抗战时期音乐作品的创作上海抗战时期的音乐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抗战时期,上海成为文化艺术的中心,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和音乐家纷纷投身到抗战文化艺术创作中,为抗战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不少音乐家和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抗战音乐作品,歌颂抗战战士的英勇事迹,唱出了民族的悲壮情怀,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如著名作曲家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刘雁等人作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都是上海抗战时期的重要音乐作品。

这些音乐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抗战宣传和动员作用,而且在今天仍被人们传唱,成为永不磨灭的抗战文化记忆。

上海抗战时期的音乐市场也是非常繁荣的。

在抗战时期,上海的各种茶馆、歌舞厅、酒楼等娱乐场所都成为了抗战士兵们放松身心的场所,也是广大市民了解抗战动态的渠道。

各种抗战题材的歌曲、音乐作品在这些场所广为传唱,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各种音乐会、演出等艺术活动也是频繁举行,对于抗战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压力起到了缓解的作用。

上海抗战时期的音乐作品对国家的凝聚和团结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那个年代,人们从各种音乐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抗战情感,在共同的苦难和斗争中,国人形成了坚定的抗战信念,为了民族的存亡和国家的命运,万众一心,齐心协力,面对敌人的挑战。

在这样一种艰难的时刻,音乐作品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使全国各族人民在相同的情感和理想下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了抗战的巨大凝聚力。

二、上海抗战音乐的影响上海抗战音乐对于当代音乐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情感的消逝”与詹姆逊的“情动”观

“情感的消逝”与詹姆逊的“情动”观

“情感的消逝”与詹姆逊的“情动”观
段似膺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18(0)5
【摘要】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詹姆逊用以鞋为对象的两幅画做对比,提出了他对于后现代文化特征的一个重要判断:“情感的消逝(thewaning of Affect).”[1]说它重要,首先是因为它在詹姆逊思想体系中占据
了一个特殊的位置。

【总页数】11页(P80-90)
【作者】段似膺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影视与艺术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主题探究活动在达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运用
2.巧设英语教学活动,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记叙文中
如何使情感表选更真挚4.基于地理观测活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5.情感七始
化动八风——观歌剧电影《白毛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的独立音乐及其文化价值段似膺一独立音乐、地下音乐与街头音乐独立音乐来源于西方,它英译自“Indie”一词,是“Independent”的简称,意指独立。

王均安在《浅谈流行音乐中的“独立音乐”》一文中介绍了独立音乐在西方的发展背景。

20世纪中期,全球五大唱片(包括华纳、环球、EMI、索尼、BMG)发展迅速,几乎垄断了整个西方唱片市场。

除此之外的一些地下乐队和社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拥有自己的固定受众,逐渐成为类似品牌的效果。

于是人们开始称他们为独立音乐厂牌,区别于主流的五大唱片。

也有很多西方人认为独立音乐这个名词是对当时著名的摇滚乐队“Nirvana”步入主流所产生现象的一种回应。

也就是说,独立音乐不论是什么风格,都是早期摇滚乐独立精神的延续。

①那么,摇滚乐和独立音乐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事实上,摇滚的概念并不比独立音乐清晰多少,它同样有一个西方背景,人们一般把兴起于美国1950年代、不同于当时主流音乐的一种音乐风格追认为摇滚乐的鼻祖。

中国的摇滚乐则要从1986年崔健唱响的《一无所有》算起。

此后,摇滚主要用来指称一些具有亚文化特征的、非主流的音乐。

“独立音乐是摇滚乐的延伸……随着独立音乐各种传播渠道的建立,中国的摇滚乐也面临着重心的转移,从前的地下摇滚是中国摇滚乐的核心精神所在,而现在的重心却已转移到了更具独立精神、更有态度和想法的独立音乐上。

”②所以,独立音乐就像是摇滚乐的当代说法。

中国的独立音乐概念流行于前几年,当时通行的对独立音乐的认识就是由音乐人自己筹资创作,完全符合自己的音乐理想,不受商业限制的音乐门类以及音乐厂牌。

2007年,台湾独立音乐人陈绮贞在上海开唱,星外星发行了系列独立音乐唱片,林一峰、张悬等一批音乐人的人气也急速攀升,让独立音乐一下从角落走到了台前,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中国音乐流行榜》总制片人张秦却对独立音乐敲了警钟,他认为独立音乐其实是个伪概念,没有实际标准,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的东西是独立音乐,虽然他的音乐不一定有独到的风格。

独立音乐并不是优秀的标准。

他担心独立音乐会被商业触觉敏锐的人利用而到最后被市场抛弃。

③张秦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但是不计报酬,只关注音乐本身的独立音乐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毕竟为单调的商业文化注入了一股另类的血液。

除了独立音乐,描述这一类音乐人的词还有地下音乐、街头音乐。

前者曾用来指称因某些反传统的艺术思潮而发动的音乐运动,如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迷幻音乐”运动和70年代“朋克摇滚”风潮,后来指“那些缺少主流地位、知名程度或商业宣传,但仍然拥有追随者的艺术亚文化、音乐亚乐种”④。

后者一般指的是那些在“街头”(广义的)进行的音乐活动。

专门研究美国街头音乐的洛秦把它从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方面界定为流动性、随意性和非约定性的音乐活动。

⑤这三个概念虽然角度不同,但它们的外延有很大部分的重叠。

在此,笔者还是选取近年来广为使用的独立音乐为考察对象。

笔者认为,发行方式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一首歌的审美价值,对独立音乐的界定还是要以创作和文本本身为依据,只要音乐人在创作时是自发自主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受他人控制),文本又是原创的(不模仿现成的音乐,不套用已有的模式),就可以称为独立音乐。

这两点都是相对于商业音乐而言的。

音乐产业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在创作上会尽量套用已经取得成功的音乐模式,不愿意冒风险进行艺术探索。

当然了,也不是说所谓的“独立”音乐就一定是纯粹的艺术品。

布迪厄在《艺术的法则》中描述过象征财富市场的两个极端,一个纯艺术,一个纯商业。

他认为现实的音乐文本不可能纯粹地实现其中的任一端,总是在两端中间。

⑥因此,独立音乐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创作和文本上的独立性高过商业性的音乐。

这样,独立音乐厂牌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非国家机构,也并非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致力于独立音乐唱片发行和文化推广的小公司。

二上海独立音乐的发展脉络理清了独立音乐的概念,接下来就从独立乐队的成立以及他们发行的唱片情况对上海独立音乐的发展做一个回顾。

现在圈内人比较认可的史料是由一个日本留学生搜集的。

⑦据他记录,如果不算1980年代中期的吉他弹唱热潮的话,上海的第一支独立乐队叫“电熨斗”,成立于1989年,现已解散。

⑧现有唱片资料的最早的一支乐队叫“铁玉兰”,成立于1994年,同名唱片于1998年由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他们可以算作上海独立音乐史的第一代音乐人。

第二代上海乐队的代表应该是曾在1996年为“铁玉兰”乐队专场暖场的“月蚀”乐队。

由于前任主唱离队,乐队于1998年重组并定名为“水晶蝶”,2005年在北京新蜂音乐制作有限公司发行了第一张《神秘旅行》后就一直沉寂,直到今年年初带着自己的独立厂牌“索玛文化”发行了唱片《梦幻森林》和单曲《模糊》,正式宣布回归。

这个乐队的音乐作品和成长历程将作为本文第三部分的重点讨论对象。

跨界叙事在“月蚀”蜕变为“水晶蝶”的历程中,先后涌现了“FREE BIRDS”、“seven”、“惊弓之鸟”、“疯子”、“甜蜜的孩子”、“扩音器”、“跷跷板”、“SANKUFAR”、“戈多”等一批有实力的乐队。

稍后不久又有“十二小节”、“维多利亚空间”、“布拉格之春”、“死亡诗社”、“西二”、“胡桃夹子”、“Bug”、“无糖”、“蓝色花园”、“junkyard”、“三黄鸡”等乐队出现。

他们主要活跃在上海的东北部,以四平路上的“部落人”酒吧、位于复旦大学附近的硬石酒吧和挂二音乐工厂为活动据点,被称为上海的“东区势力”。

2000年,孙孟晋⑨策划了上海本土的原创乐队合辑《地下上海》,收录了其中比较活跃的十个乐队的作品。

这些乐队中还是有不少留存至今的,如“惊弓之鸟”、“扩音器”、“戈多”等。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甜蜜的孩子”,他们最近参加了“2010爵士上海音乐节”,也曾参加美国的Musexpo2007和法国2008年的戛纳音乐节开幕式演出。

当然大部分乐队都以解散收场,但有些乐队的灵魂人物会以变换身份的方式生存下来,“seven”的陆晨,他在2001年组建了如今最有代表性的上海乐队“顶楼的马戏团”。

这支乐队的音乐作品将在稍后重点分析。

之后几年里留给人们深刻记忆的乐队有“夜班巴士”、“十四行诗”、“兰亭”、“蓝色之海”、“冷酷仙境”、“惊叫基督”、“髓”、“水色”、“另一种光亮”。

到了2003年,上海泛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了一个选集《泛音盒1》,由上海声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当时“泛音”还签下了“甜蜜的孩子”、“夜班巴士”、“蓝色之海”,在上海乐队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只可惜公司很快就放弃了收益平平的音乐制作,改做品牌策划了。

这批乐队中的“十四行诗”、“兰亭”、“惊叫基督”都各自发片,并以独立乐队的身份生存了下来。

先后在台湾风潮唱片、九洲音像发过唱片的“冷酷仙境”如今是上海独立音乐的又一大代表,他们目前签在北京的一家独立音乐厂牌“树音乐”。

在进入80后乐队之前,还有两支特别值得一提的乐队:一支是2006年成立的“老街”乐队,它的吉他手光辉是上海东北部著名的021酒吧的老板。

另一支是在国际噪音圈中最活跃的中国噪音团体,已经在美国、英国等全世界噪音厂牌出版发行了不下一百张专辑。

他们就是2004年成立的“TORTURING NURSE”。

被媒体作为“上海80后摇滚”来认知的最近一代独立音乐人大概要从2006年算起,那年的1234沙滩音乐节和由育音堂策划的80后新生代乐队专场把他们逐个推到了前台。

他们有“疯狂蘑菇团”(后改名“蘑菇团”)、“摩天轮”“chaos mind”、“胶壳”、“羽果”、“伍角星”、“棒棒糖”等乐队。

当前,新的乐队还在不断地冒出来,“水晶蝶”这样的老乐队又宣布复出,同台演出的往往是好几代音乐人,整个海派音乐舞台呈现出一副热闹非凡、生机盎然的景象。

此处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对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直到当下的“80后摇滚”的划分是为了在错综复杂的乐队发展史和媒体们通用的说法中理出一条大概的线索,并没有统一和明确的依据。

⑩随着育音堂、696live等专注于独立音乐演出的酒吧纷纷崛起,由老一代独立音乐人和他们的朋友创立的独立音乐厂牌一个个诞生,网络传播方式的革新,当代独立音乐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比他们的前辈要好上许多。

另外,媒体也逐步改变了对这些上海的独立音乐及其文化价值音乐的禁闭姿态,开始喜欢从都市时尚的触角去网罗那些异类生存。

这种娱乐和商业角度的认可到底是独立音乐浮出水面的出路还是另外一种异化?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得结合具体的文本来分析它的文化价值了。

三上海独立音乐的文化价值说起独立音乐或者摇滚,有人会感到惧怕,有人会感到不屑,有人压根儿就不了解,也有人是它的狂热追捧者。

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独立音乐这一事物的存在呢?其实,不管如何评价,独立音乐都在作为商业音乐和主流文化的一种有效补充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商业音乐从独立音乐中汲取活力和养分,主流文化也在依靠形形色色的亚文化来丰富自身,保持自身的多样性。

这一部分就针对比较有代表性的“水晶蝶”乐队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在上海独立音乐界大热的“顶楼马戏团”的作品及一些相关文本来,分析独立音乐的文化价值。

(一)在商业与独立之间:“水晶蝶”的第三条道路前面已经介绍过,水晶蝶是上海第二代乐队中唯一的幸存者,组队至今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

在这十六年里,他们经历过乐队成员的加入与离开,唱片公司的介入与解约,发行唱片的重重阻碍,全职音乐人和再找工作、组建家庭的角色转换,以及自身音乐理想的迷失与坚持等等转变,这次能在2010年聚齐原班人马复出,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乐队贝司手李大龙在今年十月份接受《通俗歌曲》采访时聊了这十六年的变化过程以及他的心路历程。

他和主唱刘海峰、吉他手汪文伟、鼓手陈松正式在一起组建乐队是在1994年,当时乐队名字叫“月蚀”。

1998年刘海峰离队,乐队改名“水晶蝶”,取轻灵、凝重、冷静、绚丽、现实和超现实等含义来定位他们的音乐理想。

2000年他们与北京新蜂唱片公司签约,由于唱片公司与发行商有矛盾,第一张专辑《神秘旅行》到2005年才正式发片。

自此之后,李大龙就开始思考乐队未来的方向,很快就与另一位音乐人一起创办了独立音乐厂牌“索玛”。

2007年“索玛”开始签约自己的艺人,发行了一些独立唱片,到了2009年又和日本BAD NEWS公司合作开设了上海的MAO LIVEHOUSE,今年还开了一家付费下载的音乐网站“MYVOX”。

可以说,“水晶蝶”乐队在复出时带来的,除了更为清晰的音乐目标,还有更为成熟的做音乐的方式,自己经营的现场酒吧和独立音乐厂牌。

他们在布满荆棘的音乐世界里,在独立与商业中间,在理想与现实中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生存道路。

戈尔丁在《文化、传播和政治经济学》里举了时代华纳和BBC两个例子来分析了当代文化传播机制中,权力高度集中,大公司垄断,“公共文化受制于私人利益的危险性”輥輯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