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赏析

合集下载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杂说四·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文言现象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古今异义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昌黎先生集《马说》原文及鉴赏

昌黎先生集《马说》原文及鉴赏

昌黎先生集《马说》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昌黎先生集《马说》原文及鉴赏【导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课文赏析

《马说》课文赏析

《马说》课文赏析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马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与愤懑,以及对有识之士得不到赏识的悲哀和无奈。

以下是关于《马说》的详细赏析,主要从主题思想、艺术手法、语言特点、情感表达、思想内涵、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主题思想
《马说》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与愤懑,以及对有识之士得不到赏识的悲哀和无奈。

作者通过对马的描绘和思考,隐喻人才的难得与被埋没,呼吁社会应该重视人才,给予他们应有的待遇和尊重。

二、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马的描绘和思考,隐喻人才的难得与被埋没。

这种手法使得文章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2.对比手法: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马的优秀品质与人才的被埋没进行对比,突出了主题思想。

这种手法使得文章更加鲜明有力,增强了感染力。

3.排比手法:作者运用排比手法,通过一系列排比句式来表达对人才的赞美和渴望,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

三、语言特点
1.生动形象:作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主题思想。

2.简练明快:作者的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泥带水,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与愤懑之情。

四、情感表达
1.愤懑之情: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之情,对社会的不公和现实的无奈。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文章充满力量,令人感动。

2.悲哀之情:作者对有识之士得不到赏识的悲哀和无奈之情也在文中得以体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悲天悯人。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马说》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马之千⾥者,⼀⾷或尽粟⼀⽯(dàn)。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妄求其能千⾥也?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结构分析】 第⼀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

第⼆部分(第2段),写千⾥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对⾷马者的⽆知进⾏痛斥,归纳中⼼。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市)⼈,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宋⼋⼤家”之⾸,中华五圣之⾸──⽂圣,继孔孟之后⼜⼀伟⼤的⽂学家。

少孤由嫂⼦郑⽒扶养成⼈,25岁进⼠及弟,后任监察御史。

贞元19年(803),京畿⼤旱,民不聊⽣,上书御史台论天旱⼈饥状,请免百姓徭役赋税,得罪德宗,被贬为阳⼭令。

元和初,名为国⼦博⼠。

元和⼗⼆年(817),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因功摺为刑部侍郎。

后⼆年,⼜因谏宪宗迎佛⾻,贬谪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后,再度召回京师,任国⼦监祭酒,转兵部侍郎,后改吏部侍郎,再转京兆伊兼御史⼤夫。

后因与御史中丞李坤不合,复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卒,时年57岁,谥号⽂,世称韩⽂公,穆宗为之辍朝。

韩愈在⽂学上,倡导“古⽂运动”,提倡散⽂,反对骈⽂,后⼈称他为古⽂运动的领袖,居“唐⼋⼤家”之⾸;在哲学上,极⼒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卓有成绩。

他的伟⼤成就和贡献,千百年来对我国⽂学发展产⽣着深远的影响。

他三岁⽽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杂说四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原文】杂说四(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 án)死于槽(cáo)枥(l 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多音字,做计量单位时读dàn)。

食(sì 通“饲”)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 通“饲”)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 àn),且欲与(yu)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注释】1 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 à 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3 骈(pi á n)死于槽(cá o)枥(l 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死:并列而死。

4 一石(dà n):重量单位, 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 四钧为石。

——《汉书·律历志上》5 食:同“饲”,喂养。

6 故:因此。

7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所以。

虽:即使。

8 于:在。

9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10 槽枥:马厩。

赏析《杂说四《马说》》

赏析《杂说四《马说》》

赏析《杂说四《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名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

该文以马为话题,阐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骑马制度的看法和批评。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这里的“伯乐”暗指当时的统治者,而“千里马”则象征有一技之长却未被发现的贤才。

作者指出,由于统治者昏庸无道,许多有才能的人就像千里马一样被埋没了。

接着,作者描述了千里马的悲惨处境。

他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却因为没有人赏识和培养而被迫与普通马一样劳作,最终沦为“骈死于槽枥之间”。

这里,作者用千里马和普通马的对比,强调了千里马的优越性和被埋没的悲剧。

然后,作者进一步阐述了骑马制度的问题。

在那个时代,骑马是贵族的特权,而贤才却往往因为出身低微而无法获得这个机会。

这就导致了“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局面。

这里,作者用“奴隶人”来指代那些无能却有权力的人,表达了对这种不公制度的强烈不满。

最后,作者用“鸣呼”二字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无奈。

他感叹道,如果千里马不能被发现和培养,那么它们就永远无法展现自己的才华。

同时,作者也暗示,如果统治者继续无道,那么许多贤才也会像千里马一样被埋没。

总的来说,《马说》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作者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揭示了当时社会骑马制度的问题和统治者的无道。

初中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赏析《杂说四·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仅仅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准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觉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仅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

马说重点翻译及赏析

马说重点翻译及赏析

马说重点翻译及赏析马说重点翻译及赏析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马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重点语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论点;主旨句;点明中心)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被埋没的具体表现)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根本原因)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文章主旨】这篇短文是韩愈诸多散文中颇为著名的一篇。

时至今日,可以说是雅俗共赏,有口皆碑了。

究其原因,也不过是两条:一是文字表达上的通达精练,因而易于理解,便于流传;再是思想内容上的典型、深刻,一针见血,所以历来要引起大批自强不息者们的强烈共鸣与掌权握印者们的援引。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马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马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马说体裁:文言文题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名字:韩愈年代:唐代描述: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原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原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原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译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原文呜呼!译文:唉!原文其真无马邪?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原文其真不知马也!译文: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

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欢迎大家参考!【作品介绍】《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原文】杂说四(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多音字,做计量单位时读dàn)。

食(sì通“饲”)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通“饲”)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u)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死:并列而死。

4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马说》是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

这是一篇借千里马来抒发议论的寓言性散文,其重在揭示封建统治者压抑和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当时的多不肖者恒居其上”的现象。

韩愈考了四次进士才考上,其后在吏部的考试中接二连三未能及格,在京赋闲十年未能求得一官半职,只能依附在别人的幕下。

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很有感触。

伯乐的典故多次被韩愈引用,如《为人求荐书》、《送温处士赴河阳序》。

但写得最好的,流传千古的,还数《马说》。

这篇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总说识马之不易和识马者的重要。

文章围绕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揭示两者关系,正面提出论点。

伯乐本是天上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春秋时,孙阳因善于相马,也被人称为伯乐。

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

接着掉转笔锋从反面论述千里马因无伯乐而遭遇的种种不幸。

第二部分,主要从千里马的食量探究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千里马日行千里的一个最起码的保障。

《宋史》里有一段岳飞与高宗谈论马的食量问题的文字,岳飞说良马是“日啖邹豆数升,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而驽马则“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

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怠欲毙然。

”可见千里马和驽马的食量的差别,千里马也只有得到很好的饲养,吃得多,吃得好才能日行千里。

第三段写作者的感慨,运用三句排比句把作者的愤慨推向了高潮。

最后以一句反问句结束全文,与开头的“世有伯乐”相呼应,指出并非无马,而是没有知马的伯乐。

托物寓意是这篇短文的一个主要特点。

这篇短文表面上是写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其实却是说人才和执政者的关系。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起评价说:“此篇以马取喻,谓英雄豪杰,必遇知己者,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斯可展布其材。

韩愈《马说》赏析

韩愈《马说》赏析

韩愈《马说》赏析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杂说的最后一篇)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杂说四(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杂说四(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杂说四(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原文】杂说四(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多音字,做计量单位时读dàn)。

食(sì通“饲”)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通“饲”)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u)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死:并列而死。

4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书·律历志上》5食:同“饲”,喂养。

6故:因此。

7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所以。

虽:即使。

8于:在。

古诗马说翻译赏析

古诗马说翻译赏析

古诗马说翻译赏析《马说》作者是唐朝文学家韩愈。

其全文古诗如下:【前言】《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注释】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祇: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hí):吃一次食物。

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食(ì):通“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欲:想要,要。

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韩愈《马说》赏析

韩愈《马说》赏析

韩愈《马说》赏析韩愈《马说》赏析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杂说的最后一篇)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妄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生平大事年表: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被拒之门外。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马说》韩愈〔唐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中,跟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中,不能用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喂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用马鞭赶它,不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衹”,只:仅。

奴隶人:奴仆。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并列。

槽枥:马槽。

3.不以千里称也。

以:用。

4.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

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

或:有时。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9.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动词。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10.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材:通“才”,才能。

尽:竭尽,发挥出。

11.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名词,临:面对。

1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第二个“其”:大概,表推测语气。

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韩愈《马说》赏析

韩愈《马说》赏析

韩愈《马说》赏析韩愈《马说》赏析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散⽂家、诗⼈,散⽂尤其著名,有“⽂起⼋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家”之⾸。

世称韩昌黎,谥号“⽂”,⼜称韩⽂公,官⾄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集》⾥。

韩愈(768~824)唐代⽂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称韩吏部。

谥号“⽂”,⼜称韩⽂公。

在⽂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起⼋代之衰”。

是唐宋⼋⼤家之⼀。

(本⽂是杂说的最后⼀篇)⾃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年进⼠。

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公,故世称韩吏部、韩⽂公。

是代古⽂运动领袖,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求险怪新奇,雄浑重⽓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志,却不为当时重⽤,虽业精⾏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借物说理,托物⾔志,以千⾥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感叹⾃⾝怀才不遇。

《马说》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马之千⾥者,⼀⾷或尽粟⼀⽯(dàn)。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妄求其能千⾥也?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平⼤事年表:唐贞元⼆年(786年)韩愈⼗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考试,⼀连三次均失败,直⾄贞元⼋年(792年)第四次进⼠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被拒之门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是人才所期盼的理想境界。

在古代社会,很多人常哀叹生不逢时、备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就成为人们苦苦追寻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马说》里,韩愈畅谈了他的人才观,其见解和主张时至今日仍具有启示意义。

后又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我们古代名人义士特别喜爱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所借之物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的名片《马说》也是这样。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马说》,我们先谈谈“说”,“说”是古代散文的文体之一,属于议论文,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一般为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较要更随便点,如初中文言文中的《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等都属于“说”一类的文章。

“说”古意是陈述和解说,所以对这类文章都可以理解为:解说什么什么的道理。

《马说》的表面意思就是:说说关于马的问题。

从更深层的含义来讲,应该理解为:说说关于如何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的问题。

韩愈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是唐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非常激烈的时期。

很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都有怀才不遇的经历,难以找到出路,往往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如果不能进入仕途,就会抑郁终生。

韩愈在读书人之中是属于文才卓异的天才类之一。

他很早就有不平凡的抱负,这跟他的名字有暗示性关系。

所谓“愈”,就是逾越,超越的意思。

韩愈很早就希望能超越前人,具记载,他七岁开始学习,十三岁能够作文,二十岁参加科举考试。

第四次中进士,后来进行吏选考试,都没有中士,最后在长安蹉跎了十年时光。

十年中奔走于权贵门厅,曾三次上书给当朝宰相进行自荐,却杳无音信。

所以他离开了京师到外地做官。

《马说》是韩愈在京师求官时期的作品,他将自己怀才不遇的这种无奈,及对于不识人才的愤慨,在文章中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中,他认为千里马的有无取决于伯乐的有无。

“伯乐”在今天泛指识英雄,重英雄的人。

古代“伯乐”指识马的人。

韩愈在《马说》中引用伯乐相马的故事,是为了阐述:千里马和普通马是不同的,千里马的才能在于驰骋疆场,而不在于负重载物,且和一般马的区别是它特别能吃。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说的就是它的食量很大,所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埋没了它的才能,以此来点出“食马者”不识人才的庸俗。

“千里马”指的是像韩愈这样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和一般的庸常的人是不同的,如果用他来管理一些日常事务,待人接物等等,他可能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但他真正的才能是安邦济国、经天纬地的,需要知人善任,慧眼识人的管理者、统治者、上级,被韩愈喻为“伯乐”。

而对千里马随随便便饲养、调理、处置、对待的“食马者”是那些不知人善任的管理者的写照,是对人才的一种漠视、一种糟蹋。

《马说》一文有三个自然段,而三个自然段都以也来收尾。

这个“也”有什么不同?也在古文中大多用于句末,宝石说话人复杂的语气,用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

纵观全文,第一段的末尾“不以千里称也”中“也”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伯乐不常有,是一种无限的痛惜、哀怨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段末尾“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诘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谴责。

第三段末尾“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

自古至今,都需要“千里马”,更需要知人善任的“伯乐”。

韩愈以此文表达了对埋没人才的愤慨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托物言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