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赏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是人才所期盼的理想境界。在古代社会,很多人常哀叹生不逢时、备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就成为人们苦苦追寻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说》里,韩愈畅谈了他的人才观,其见解和主张时至今日仍具有启示意义。后又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我们古代名人义士特别喜爱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所借之物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的名片《马说》也是这样。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马说》,我们先谈谈“说”,“说”是古代散文的文体之一,属于议论文,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较要更随便点,如初中文言文中的《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等都属于“说”一类的文章。“说”古意是陈述和解说,所以对这类文章都可以理解为:解说什么什么的道理。《马说》的表面意思就是:说说关于马的问题。从更深层的含义来讲,应该理解为:说说关于如何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的问题。韩愈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是唐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非常激烈的时期。很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都有怀才不遇的经历,难以找到出路,往往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如果不能进入仕途,就会抑郁终生。韩愈在读书人之中是属于文才卓异的天才类之一。他很早就有不平凡的抱负,这跟他的名字有暗示性关系。所谓“愈”,就是逾越,超越的意思。韩愈很早就希望能超越前人,具记载,他七岁开始学习,十三岁能够作文,二十岁参加科举考试。第四次中进士,后来进行吏选考试,都没有中士,最后在长安蹉跎了十年时光。十年中奔走于权贵门厅,曾三次上书给当朝宰相进行自荐,却杳无音信。所以他离开了京师到外地做官。《马说》是韩愈在京师求官时期的作品,他将自己怀才不遇的这种无奈,及对于不识人才的愤慨,在文章中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中,他认为千里马的有无取决于伯乐的有无。“伯乐”在今天泛指识英雄,重英雄的人。古代“伯乐”指识马的人。韩愈在《马说》中引用伯乐相马的故事,是为了阐述:千里马和普通马是不同的,千里马的才能在于驰骋疆场,而不在于负重载物,且和一般马的区别是它特别能吃。“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说的就是它的食量很大,所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埋没了它的才能,以此来点出“食马者”不识人才的庸俗。“千里马”指的是像韩愈这样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和一般的庸常的人是不同的,如果用他来管理一些日常事务,待人接物等等,他可能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但他真正的才能是安邦济国、经天纬地的,需要知人善任,慧眼识人的管理者、统治者、上级,被韩愈喻为“伯乐”。而对千里马随随便便饲养、调理、处置、对待的“食马者”是那些不知人善任的管理者的写照,是对人才的一种漠视、一种糟蹋。《马说》一文有三个自然段,而三个自然段都以也来收尾。这个“也”有什么不同?也在古文中大多用于句末,宝石说话人复杂的语气,用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纵观全文,第一段的末尾“不以千里称也”中“也”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伯乐不常有,是一种无限的痛惜、哀怨之情跃然纸上。第二段末尾“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诘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谴责。第三段末尾“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自古至今,都需要“千里马”,更需要知人善任的“伯乐”。韩愈以此文表达了对埋没人才的愤慨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托物言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