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考点3 词语含义及赏析

合集下载

2020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03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2020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03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专题03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一、主要考点:记叙文阅读中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是一常考题,多次在各省中考题中以第一题或者第二题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某一句子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及其赏析,常考题型分为考查理解单个字或者考查重点词,一般分值3到4分,所以要对该题型引起重视。

一、考题常出现的题目形式:1.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字表情达意的效果2.结合语境,品析第五段画线句中加点词/字的表达效果3.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字,分析其表达效果5.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字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6.联系上下文,请赏析某段中加点词语/字的表达效果二、注意:1.由上考题常出现的题目形式可以看出这类考题考查的是某一个字和某一个词在文中的含义,那么我们在解答这类题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

2.字词的“含义”一般有:(1)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2)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3)修辞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语体义、仿词义等3.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种类:(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3)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4)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5)有指代义的代词或非代词(6)有语境义、临时义的词语3.这类题的思路分析如下:第一步:分辨出考查字词的词性,从词性下手第二步: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找到考查字词和前后词的关系,再把考察字词放在句子中分析第三步:如果把考察字词所在句子中无法全面理解,就遵循“句不离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分析该考察字词的含义(如果在第二步已经能够理解出考察字词的含义,即可免去这一步)第四步:整合答案,在卷子上作答出简练含义即可。

答:词语的词性+在文中的含义+表现出了……+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真题一(2019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原题)母亲的刺绣时光宫佳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

2020年重庆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考点3 词语理解与赏析

2020年重庆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考点3  词语理解与赏析
教材设问学考点


考点针对练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返回目录
教材设问学考点


1
考点探源
考向1:词语含义(13年8考)
(七下《阿长与〈山海经〉》)“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
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考 向 2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解题思路】理解词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原文,分
己的情绪里,无暇顾及母亲,另一方面,现在想起追悔莫及。第②句中,
“再也”一词说明,作者本能地认为母亲像往常一样还会回来的,然而那

次他们竟成了永别,作者对此深感悲痛和悔恨。第③句“绝”和“竟”,
向 2
强调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这件事的震惊,说明他此前无任何思想准备。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返回目录


2
什么?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返回目录

【方法指导】
向 1
思路一:理解词语的本义→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表达的情感
思路二:判断词性→词语反映的情形→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物(事物)形
象、品质
(1)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2)副词:强调了……的特点。

2
(3)量词:从程度上限定,将……的范围呈现得更加具体、直观。
向 2
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
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肯定活不下去,
所以用“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这句话也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在阅读记叙文时,重点字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对于我们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意图至关重要。

本文将解析记叙文中的重点字词,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故事细节,领略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开篇之际:揭示主题与背景1. "黄昏"“黄昏”通常用于记叙文的开篇,曾经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感内涵。

黄昏时刻的到来,暗示着白天即将结束,黑夜即将来临,映照出主人公内心的无奈、迷茫和孤独。

通过描绘黄昏的氛围,作者为读者搭建了一个温暖而沉静的背景,为后续故事的展开做好铺垫。

2. "徘徊"当主人公在故事中出现一次“徘徊”时,这个字词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犹豫,暗示着他对某个事物或决定的迟疑不决。

通过用“徘徊”这个字词,作者加深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情感波动。

二、主人公塑造:描写性格特征与内心情感1. "坚毅"当作者在记叙文中多次使用“坚毅”一词来描述主人公时,我们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的顽强和勇敢。

这个字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并通过主人公的坚毅心态,传递出作者对于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讴歌。

2. "纠结"“纠结”一词常常被用来描写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困惑。

通过这个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在决策过程中的挣扎和痛苦,进而理解主人公的选择和行为。

作者巧妙地运用“纠结”这个词语,为主人公加深了情感内涵。

三、情节推进:矛盾冲突与情感升华1. "暴风雨"当故事情节中出现暴风雨的描写时,这个字词常常暗示着矛盾与冲突的到来。

暴风雨的气势磅礴、无情且凌厉的表象,预示着主人公即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通过使用"暴风雨"这个字词,作者成功地制造了故事氛围的悬疑和紧张,让读者更加投入情节的发展。

2. "绝望"当故事中呈现主人公绝望的表情和心境时,这个字词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完整版)记叙文词语含义和作用

(完整版)记叙文词语含义和作用

(完整版)记叙文词语含义和作用现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一、考点解读所谓“重点词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二是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三是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四是在文章结构上起独特作用的词语。

所谓“文中”主要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树立整体阅读观念; 二是指具体词语的“上下文”。

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五种:(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理解在文中的作用指:指词语在修辞、结构、和突出中心方面的作用二、知识梳理(一)命题角度1、词语的本义、引申义2、词语的指代义3、词语的语境义:学§科§网]4、词语的联想义(二)核心方法:联系上下文三、单项演练(一)词语的义项辨析1、丁俊晖穿着马甲打台球酷毙了。

()2、“小样儿,你以为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这是赵本山小品《钟点工》的经典台词。

( )3、有些人以为有“马甲”,就可以在论坛上胡作非为。

( )a伪装面具包装b指一个人拥有的多个ID c没有袖子的上衣(二)词语的指代义1、代词的指代义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在有些戏班,几种声腔便首先是在语言上,尔后是表演、音乐及舞台美术等方面,逐渐融汇在一个统一的艺术范畴里,形成了共同的艺术风格。

为了区别于在四川流行的京剧、汉剧等其他外来的剧种,这种统一演出的戏曲形式便称为“川戏”,后改称“川剧”.选自《川剧》文章中“这种”指代的是什么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非代词的指代义当然,如果只满足于物质需求,一味沉湎享乐,对酒当歌,游戏人生,不惜青春赌明天,这样的活着,就只是一种猪栏理想了,这无异于使蓬勃的生命在污泥浊水中一点点朽烂,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

中考记叙文词语理解与赏析夏旭

中考记叙文词语理解与赏析夏旭

中考记叙文——词语理解与赏析
考点一:词语理解
考向1:词语的指代义
方法总结:词语指代可分为:指示代词的指代和常规词语的指代。

(1)指示代词的指代:找到指示代词的位置,联系文章大意,辨认这个代词是近指还是远指。

明确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由近及远的查看上下句、本段及全文中的关键词句,理清关系,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常规词语的指代:分析词语本身的特点,包括词性和修辞;明确词语本义;联系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指代义;在原文中找出词语指代内容的相关语句,概括即可。

考向2:词语的含义
方法总结:
(1)揣摩词语的本义。

(2)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语境义(特殊义、临时义):某个词语在某种语境中的特定含义,或许换一个语境就不存在了。

(3)把握词语的修辞义:比喻、借代、拟人等,都要结合语境,寻找本体意思;双关,要注意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4)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有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有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现象,可从中挖掘。

中考语文复习“分析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笔记整理

中考语文复习“分析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笔记整理

分析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1.理解词语含义。

记叙文阅读中,理解词义主要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词语含义的领悟,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指代意义。

这一考点主要包括:能正确筛选多义词在文中的义项;能辨析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能把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能够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等。

2.品味词语作用。

词语是知识信息的基本载体,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

记叙文阅读中,品味词语作用主要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对关键词语表达效果的把握,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从而了解词语在全文中的表达作用。

这一考点主要包括:品味特定语境中精妙动词、形容词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体会特定语境中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准确性、严密性等。

3.理解句子含义。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阅读记叙文,当然要理解句子,把握语句的含义,特别要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在记叙文文本中,关键语句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能够概括文章的段落或全文的句子;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的句子;理解上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能够体现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的句子;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精警语句等等。

4.品味句子作用。

记叙文中,句子的一般作用,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

此类句子主要指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中心句;揭示段意。

主要是段的起始句、终结句及结论性的句子;揭示文章脉落层次。

主要是文章统领性的、过渡性的、总结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落层次的语句;语句自身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精妙运用所彰显出的表达效应。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词语含义与赏析、句子含义与赏析、标题含义与赏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词语含义与赏析、句子含义与赏析、标题含义与赏析)

第二组考点1:词语含义与赏析1. (3分)D【解析】“吃惊”指受惊,“狐疑”指怀疑,“疑惑”指怀疑困惑,第一处结合语境“天地一片花白,有什么可画的呢?”可以体会我们内心的困惑不解,故用“疑惑”;第二处结合句子“他竟已画了四张画”以及我们什么也没有找到,可以体会我们内心的惊讶,故用“吃惊”;第三处结合句子“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可以体会我们内心的怀疑,故用“狐疑”。

2. (4分)(1)(2分)对舅爷的画不佩服,有些不以为意。

(2)(2分)为我们的无知而不好意思,感到惭愧。

3. (3分)彼此是指“我”和孩子们,重音强调“彼此”,说明老师与孩子们已经走进彼此的内心,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深。

考点2:句子含义与赏析1. (5分)(1)(3分)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写出了舅爷作画前的用心、专注和反复斟酌。

(2)(2分)“瘫”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却无果的沮丧与失望。

2. (3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比作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如同蜡梅花一般美丽可爱,表达了“我”对学生们的喜爱之情。

3. (6分)(1)(3分)本句采用了环境描写,通过对广财家墙塌瓦破的环境的描写,表现广财很久没有回家所以家中早已破败不堪,而像月亮和广财这样离家的人很多,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体现了月亮村如今的荒芜和破败,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下文写月亮村几乎没人居住的情节作铺垫。

(2)(3分)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祠堂比作一个独自在月下品味寂寞的孤独老人,并且将祠堂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态,体现了祠堂的荒凉无人问津,烘托出凄凉哀伤的氛围。

考点3:标题含义与赏析1. (3分)①芬芳的蜡梅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芬芳的蜡梅花象征着学生们美丽的心灵;③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揭示文章情感主旨,体现“我”与孩子们温暖的师生情;⑤关联主要情节,体现主要内容。

专题03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原卷版)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巧夺高分技法之现代文阅读

专题03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原卷版)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巧夺高分技法之现代文阅读

专题03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原卷版)考点分析一、主要考点:记叙文阅读中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是一常考题,多次在各省中考题中以第一题或者第二题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某一句子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及其赏析,常考题型分为考查理解单个字或者考查重点词,一般分值3到4分,所以要对该题型引起重视。

常考形式:一、考题常出现的题目形式:1.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字表情达意的效果2.结合语境,品析第五段画线句中加点词/字的表达效果3.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字,分析其表达效果5.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字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6.联系上下文,请赏析某段中加点词语/字的表达效果二、注意:1.由上考题常出现的题目形式可以看出这类考题考查的是某一个字和某一个词在文中的含义,那么我们在解答这类题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

2.字词的“含义”一般有:(1)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2)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3)修辞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语体义、仿词义等3.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种类:(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3)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4)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5)有指代义的代词或非代词(6)有语境义、临时义的词语3.这类题的思路分析如下:第一步:分辨出考查字词的词性,从词性下手第二步: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找到考查字词和前后词的关系,再把考察字词放在句子中分析第三步:如果把考察字词所在句子中无法全面理解,就遵循“句不离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分析该考察字词的含义(如果在第二步已经能够理解出考察字词的含义,即可免去这一步)第四步:整合答案,在卷子上作答出简练含义即可。

答:词语的词性+在文中的含义+表现出了……+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真题一(2019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原题)母亲的刺绣时光宫佳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专题03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一、主要考点:记叙文阅读中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是一常考题,多次在各省中考题中以第一题或者第二题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一句子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及其赏析,常考题型分为考查理解单个字或者考查重点词,一般分值3到4分,所以要对该题型引起重视。

一、考题常出现的题目形式:1.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字表情达意的效果2.结合语境,品析第五段画线句中加点词/字的表达效果3.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字,分析其表达效果5.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字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6.联系上下文,请赏析*段中加点词语/字的表达效果二、注意:1.由上考题常出现的题目形式可以看出这类考题考查的是*一个字和*一个词在文中的含义,则我们在解答这类题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

2.字词的"含义”一般有:(1)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2)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围(3)修辞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语体义、仿词义等3.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种类:(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3)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4)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5)有指代义的代词或非代词(6)有语境义、临时义的词语3.这类题的思路分析如下:第一步:分辨出考查字词的词性,从词性下手第二步: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找到考查字词和前后词的关系,再把考察字词放在句子中分析第三步:如果把考察字词所在句子中无法全面理解,就遵循"句不离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分析该考察字词的含义(如果在第二步已经能够理解出考察字词的含义,即可免去这一步)第四步:整合答案,在卷子上作答出简练含义即可。

答:词语的词性+在文中的含义+表现出了……+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真题一(2019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原题)母亲的刺绣时光宫佳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

[精]2021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核心考点详解

[精]2021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核心考点详解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核心考点详解一、考向一:词语的含义考纲对理解词语的要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是指有助于揭示主旨,或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人物情感,或表现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

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语境义)(一)常见题型:1. "xx"词语有什么含义2.理解“xx”在文中具体的含义3. “xx”词语文章多次出现,解释各自的含义(二)答题方法:1. 审题干,分析词语的基本含义2.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词性,修饰成分或感情色彩3.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找出词语的隐含内容(三)1.词语的感情色彩(反语)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褒词贬用、贬词褒用。

例句: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参考理解:“油光可鉴”“标志”都是漂亮、好看的意思。

此处运用了反语,突出了清国留学生的崇洋媚外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其不爱国行径的厌恶和愤懑之情。

答题思路:…一词的本义是……,语境义(在句中)是……,褒词贬用(反语),表达(或突出表现)了……情感。

2.词语的修辞手法角度词语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参考理解:“赶趟儿”意思是赶得上,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树开花的一片热闹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答题思路:…一词的本义是……,语境义是……,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或突出了)……,表达(或表现)了……情感。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词语涉及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和品质。

例句: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参考理解:“扑”“抓”动词连用和母亲的话,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执着,害怕“我”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用她坚定的信念不断的鼓励“我”。

记叙文阅读三 词句含义

记叙文阅读三  词句含义
中考考点:
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二、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三、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五、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六、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与想象 七、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读
——明确化
3.指称性词语
P166《飞鸟之殇》
指称词,即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具有指代 和称代作用的词语。这类词指称范围广,能指 称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复杂的概 念,还能代任何事物。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 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 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如:这些、这样、他们(它们、她们)等。
所谓“词语的含义”指的不是一般意 义上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特定的语 言环境(上下文或全篇)中产生的临时的、 附加的、具体的、虽不同于词典义但与词 典义有着内在联系的新含义。
四类常考的重要词语及解题方法 1、形象性词语
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根据特定的语 境,通过联想(比喻、拟人、象征、借代、 双关等)生发出来的词语的临时意义。
——明确化
4.概括性词语
所谓概括,就是把比较复杂的事物用 简明扼要的语句加以表述,对事物的共 同特点加以归结。它是认识过程从具体 到抽象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准确而科学 的分析能力为前提和条件的。
——具体化
P105 《燕子》
1、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语境分析
形象性词语 情感性词语
2、理解句中词语
直白化 明确化 明确化 具体化
指称性词语 概括性词语
理解句子的含义
关键句子有深意, 内容主题要注意。 修辞含蓄用还原, 意思表达要清晰。 原句直白用归因。 上下联系要全面。

记叙文阅读字词的含义及作用【经典例文 理论解析】.

记叙文阅读字词的含义及作用【经典例文 理论解析】.

(1方向词: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

句:肯定句或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2方法1.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如《七根火柴》苦恼有一句话:“ 他 (卢进勇苦恼地叹了口气…… 咒骂着这鬼天气! ” 联系特定语境, “ 苦恼” 是因为掉队; “ 咒骂” 表示他急于赶上部队的迫切心情。

这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革命战士急于归队的情感。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实在标致极了” 。

这“ 标致” 究竟是褒还是贬 ? 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决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 而是讥嘲其丑态。

“ 标致” 是反语。

又如《我的老师》一文中“ 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 , 其句中的“ 狡猾” 一词的意思是“ 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联系上下文显然不能这样理解,应理解为“ 机灵,聪明” 。

3.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指代词的含义。

4.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

如《故乡》“ 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 ,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

” 句中的“ 高墙” 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 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 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方法指导:(一 1、理解记叙文中字、词的含义第一步:解释这个词的本义、原义。

第二步:思考这个词它的本义是在什么情况下(语言环境使用的,而在短文中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有什么不同。

第三步:通过对比思考这个词在文中的特殊作用、特殊含义、词语具有的感情。

特殊作用:往往是指这个词语在语言上的作用、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比如说加强了文章的节奏、使下文与上文合辙压韵、衔接了上下文、转折了前后句等等。

特殊含义:往往是指这个词语在短文中某种情况下的特殊意义、特殊意思、隐藏义、引申义等等。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考点3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考点针对训练五、(2020原创)阅读下文,完成1~5题。

(18分)“利胚”师傅老葛明前茶①“小时候,家中还没有洗衣机,洗了粗重的床单被罩,母亲都喊孩子们去帮忙绞拧。

但她不许我沾手,因为,我要学利胚。

”②三十年前,老葛还是小葛的时候,就深受管束,父母不让他掰手腕玩,不让他帮家里割稻子、扬谷子、捣年糕,不让他做任何有可能扭到手腕,或导致手部震颤的活计,原因就是“你师父说的,孩子的手腕要是不小心吃到力,利胚这一行就不能做了”。

③利胚,是制作薄胎瓷的重要一环。

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拉胚师傅做好器型以后,碗还是混沌初开的模样,厚墩墩的,憨态可掬,碗口、碗腰、碗底处都有少许蓄泥,拿在手上有点坠手。

而利胚就是把这胚体尽可能地削薄,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胎骨。

一只一百克的碗,利胚后只剩不到二十克。

在利胚的过程中,器型的风骨开始呈现。

清冷孤傲的气韵,并非上品,极品薄胎瓷看上去有一种很柔和的暖,“微微冒汗”。

这种毫不孤冷的视觉效果,完全由利胚师傅所赋予的弧线来体现。

④利胚的第一步是磨刀。

小葛上到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学习磨刀。

光这一步就学了两年。

利胚用的刀,其实都是用细长的钢条再次淬火,经锻打锉磨而成。

这是每位利胚师傅安身立命的吃饭家伙。

师父不会把他用熟了的刀给你,因为你使不惯。

每个人的手形不一样,利胚的速度不一样,“咬刀”的习惯也不一样。

老葛跟我解释说,瓷器的造型和弧线千变万化,所以刀刃的弧度必须跟随器型变化。

胚体越修越薄,刀刃越要与泥胚的弧线咬合得天衣无缝,不然,“哧”的一声,你精修了两个钟头的胚体,一秒钟就被修废了。

⑤三十年光阴倏忽过去,小葛变成老葛,跟随他的利胚刀,从二三十把,变成一百多把,板刀、条刀、挽刀、底足刀、外形刀、蝴蝶刀,这些刀就像他的兵器一样,每天都要在手中掂量磨砺。

老葛在他的工匠生涯中,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磨刀,一磨就是一下午。

从他吃完午饭开始磨刀,家人就知道,无事不可扰乱他的心神。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记叙文阅读词语赏析课件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记叙文阅读词语赏析课件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72022/1/17January 17,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72022/1/172022/1/171/17/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72022/1/17
运用“啃”和“啧啧”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络腮胡子”吃相的不雅,“像是刚从油 锅里浸过一般”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 了“络腮胡子”脸面油腻的特点。划线句子 传神地表达了“我”对“络腮胡子”的厌恶 之感。
归纳总结
解题思路 :1、 角度+内容+情感
2、结合内容谈表达效果: 描写对象+事件+情状(特点)
记叙文阅读词语赏析
记叙文阅读词语赏析
词语赏析
1、选择赏析角度:修辞(比喻,拟人等等), 词性(动词,形容词),感情色彩(褒义词, 贬义词)
2、表达效果:指准确,生动,形象,逼真, 传神,栩栩如生等展现在读者面前
1、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 草在不经意间已经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 小草的喜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3 词语含义及赏析
返回目录
【参考答案】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情色彩不同。第一处指

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

1
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第二
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
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统编教材其他设问】
向 2
(七下《驿路梨花》“思考探究”)“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
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
考点3 词语含义及赏析
返回目录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考向1 词语含义(南宁:2012.22、2011.22)

பைடு நூலகம்
1
【中考常考设问】
◎北部湾经济区设问
考点3 词语含义及赏析
返回目录
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 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 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 他又很弱小。
③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 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窝真舒服。”有时他们引 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 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 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 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便宜的念头。
2.“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

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 而 “压根儿” 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

2
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
考点3 词语含义及赏析
返回目录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考向2 词语赏析(南宁2016.22、2014.23、2013.23)
1
(2)指出该词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
(3)分析该词的表达效果。
分析该词是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等,或指出其与文章
中心、上下文的关系。以下是几种词性常见的作用:

①时间词:写出了……时间上的紧迫,表达了……

2
②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地刻画了……事物……
的情状),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考点3 词语含义及赏析
返回目录
考点探源


考向2 词语赏析
1
(七下《老王》“思考探究”)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
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
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和“

2
考点3 词语含义及赏析
返回目录
考点针对练
一、(2016南宁)记叙文阅读。(共12分) 人生没有永远 杨绛
①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可以 安顿下来了。∥
②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了 ,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 爸最‘哥们’,我们是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
考 向
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
2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先分析加点词的本义,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们流
露的心理或表达的情感。
考点3 词语含义及赏析
返回目录

【参考答案】

1
1.顺理成章的情况下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
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
2012南宁22题: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2011南宁22题: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
【方法指导】


(1)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位置。
2
(2)解释词语的本义(原义)。思考这个词语的本义是什么,联系上下文看其
在文中是在什么语境中使用的。
考点3 词语含义及赏析
返回目录

(3)通过对比,思考这个词在文中的特殊含义(词语在文中某种情况下的特
考点3 词语含义及赏析
返回目录

向 1
③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
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理。
④副词:增强感染力与表现力,强化某种情感或态度。
⑤叠词: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⑥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流露出……的情感。
考点3 词语含义及赏析
返回目录
④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 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 《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 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 “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 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1
【中考常考设问】
◎北部湾经济区设问
2016南宁22题: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的画线句子里加点词的妙处。
2014、2013南宁23题: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全国常考设问
2
2019江苏泰州:第段中连用了三个“看看”,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考点3 词语含义及赏析
返回目录
【方法指导】
考 向
(1)解释该词的本义及其语境义。

1
殊意思、隐含义、引申义等)、特殊作用(词语在内容上的作用、在文章结
构上的作用,比如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衔接了上下文、转折了前后句等)
以及所表达的情感(词语对表达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从作者的思想倾向、
感情色彩等方面来理解)。

答题规范:××的本义是××,在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表达
向 2
了……)
考点3 词语含义及赏析
返回目录
考点3 词语含义及赏析
(南宁6年5考)

向 1
教材设问学考点
考点探源
考向1 词语含义
(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
考 向
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2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要结合该词两次出现的位置及上下文的内容,再分
析它们指代的对象和感情色彩来回答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