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
二窗词“梦”意象抒情方式之比较
![二窗词“梦”意象抒情方式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37ee5d9650e52ea54189800.png)
二窗词“梦”意象抒情方式之比较摘要:周密与吴文英均属南宋风雅派的代表词人。
虽然两人都应用“梦”意象或者抒写梦境,但是在具体创作中使用“梦”意象或描写“梦”意境的风格各具特点。
就借“梦”抒情的方式方法来看,周密长于直接抒发,吴文英则隐晦曲折。
关键词:周密;吴文英;梦意象;抒情方式周密和吴文英两人同生活在词的国度里,借助词作传情达意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据周密词作《玲珑四犯·戏调梦窗》、《玉漏迟˙题吴梦窗词集》可知两人曾经交集唱和、志趣相投,以至于晚年草窗写下:“犹想乌丝醉墨,惊俊语、香红围绕。
闲自笑。
与君共是,承平年少。
”追忆两人之间的美好往昔。
两人都善用“梦”意象入词,然而他们在具体写作中借助“梦”意象的抒情方式有较大差异。
一、直抒胸臆:草窗词中“梦”意象的情感呈现周草窗早年师从杨缵学词,戈载在《七家词选》中评价:“其词尽洗靡曼,独标清丽;有邵倩之色,有绵渺之思。
”戴表元的《剡源文集•周公瑾弁阳诗序略》曾评价周密的诗:“公瑾少年诗流丽钟情,春融雪荡。
……晚年辗转荆棘霜露之间,感慨激发,抑郁悲壮,每一篇出,令人百忧生焉。
”虽然这是剡源评价草窗的诗风,但用于评论草窗后期的词风亦未尝不可。
草窗一生经历了少数民族与南宋之间的政权角逐以及南宋内部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整个朝局处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直至易代更主,周密沦落为叔齐伯夷之辈。
草窗亲眼目睹了南宋王朝的倾覆,亲身体会到动乱中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因此,在后期词作中把对故国的思念、亡国的痛心与无力表露无遗。
既覆水难收,故园远去,只得借梦托思。
如《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步深幽。
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
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
最怜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
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此词应作于1276年,其时南宋都城临安已经陷落,词人旧地重游,登蓬莱阁,有感于故国沦亡而抒发内心悲痛之情。
李煜词梦意象探析_成松柳
![李煜词梦意象探析_成松柳](https://img.taocdn.com/s3/m/60cea14777232f60ddcca1b8.png)
第24卷第2期2000年4月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So cial Science Jour na l o f Xiang tan U niv e rsityV o l.24N o.2Apr.,2000李煜词梦意象探析成松柳 耿蕊(长沙电力学院 中文系,湖南 长沙 410077)摘 要:在现存词仅有30余首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中,梦的意象在其词的意象群中占了主体地位。
身为帝王却生在词林的李后主由于有着独特的身世、遭遇与生平变故,形成了独特的气质和情感。
由于梦有着其独特的心理特征,李煜选择了梦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梦的意象的成功创造,使李煜词的艺术成就更为突出。
关键词:李煜;梦;意象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0)02-0038-03 在中国词史上,南唐后主李煜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仅凭30首绝唱就登词坛之巅,并赢得千百年来传诵不歇的艺术成就。
身兼帝王与词人两重身份,经历了生死炼狱的李后主对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且把词作为一种抒发其内心思想感情的主要形式。
前人多从他的身世、处境之不同,情感宣泄之方式,意象组合之特点以及心理时空之倒置,修辞行文之独特等诸多方面,探讨了其词的艺术魅力和风格。
笔者在对李煜词的研读中发现,在其现存的30余首词中,有梦的意象的词占了1/3强。
因此,李煜词梦的意象可谓是其词意象建筑群中最独特的一道风景。
本文试图从李煜词梦的意象入手,直探其词梦的意象根源和魅力,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其词的艺术特色。
一李煜的词,在意象构成方面,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这和他的个人性格、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尤其是随着他本人的命运际遇和思想感情的大起大落,其词中意象更加变幻无穷,光怪陆离。
然而细读其词,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李煜的社会地位和人生命运怎样的起伏跌宕,他总喜欢运用“梦”这个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
总体来看,李煜词中梦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写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
浅析李煜词中的“梦”和“落花”意象
![浅析李煜词中的“梦”和“落花”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d69e907a27284b73f24250ba.png)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时间:2012/11/29 9:46:00 来源:——浅析李煜词中的“梦”和“落花”意象任灵华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在李煜传世的三十余首词中,“梦”意象和“落花”意象占了很大的一个部分。
身为词人和君主双重身份的他,政治上的失败却成就了他的绝世才华。
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他,把这种情感用“梦”和“落花”来表达,语句洗练明白而又包含着深深的寄托。
关键词:李煜,梦,落花,意象,寄托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
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
政治上失意反成就了李煜在中国古典诗词史上的重要的地位。
他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词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等;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等。
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
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反映了他身世与词风的转折。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词,虽现存仅有三十余首,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耐人琢磨玩味的是,他词中经常出现的“梦”和“落花”这样的意象。
在李煜词中“梦”和“落花”的意象可谓是其词意象群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下面,笔者将从这两方面入手,试图从“梦”和“落花”意象的角度对李煜的词进行浅析。
一、“梦”---心灵的踪迹“梦”意象是传统文化形成复现的主题,在中国诗歌中经常出现。
梦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人的心态不同,其梦境就不同。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https://img.taocdn.com/s3/m/81598873f5335a8102d2208e.png)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摘要]在南宋的词坛上,辛弃疾是位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遭遇坎坷,既有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也有壮志难酬的哀怨悲愤。
表现在词作上,即梦的意象频繁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文人在积极进取与消极隐退之间的游离,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徘徊。
[关键词]辛弃疾梦意象宋代文人心态一、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相结合的产物。
审美主体以自己的情感、思想去选择、改造客观对象,所得到的必然是带有主体色彩的象,故意象又可表述为意中之象。
我国文学作品中关于梦的描写源远流长,先秦典籍《左传》中种种有关梦境的描写。
梦又成为一种文化的现象,后世描写梦幻者亦屡见不鲜。
宋词中就有大量关于梦的描写,本文选取辛弃疾的梦词作为研究对象。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山东历城人。
一生报国无路,壮志难酬,因此他抒写这种情怀的词悲壮激烈,雄阔深沉。
《全宋词》收录辛弃疾词作260多首,其中直接写梦的词达70多首,梦意象成为辛弃疾最热衷的意象之一。
笔者对所查到的有关梦的意象进行分类。
内容上有幽梦、断梦、破梦、归梦、连环梦、钧天梦、醉梦、草春梦、客梦等,词人的梦是五彩缤纷的。
根据所梦对象,可分为具象的和抽象的梦。
抽象的梦:“有梦登天的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水调歌头)、梦天涯的“梦天涯一枕惊回”(江神子)等;具象的梦:有梦鹿“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满江红),梦孤鹤“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满江红)等。
总结辛弃疾梦词的内容,词人的梦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希望之梦,又有失望梦。
希望之梦有草春梦、连环梦、梦归家、梦欢娱等。
失望之梦往往表现在感慨人生如梦、梦孤鹤、梦登天、断梦、破梦等。
二、希望与失望交织:辛弃疾词“梦”意象的主要特征辛弃疾词中,梦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频繁出现,既映射着辛弃疾的坎坷利途,又折射出其复杂的心态希望与失望的万动交织,成为辛词梦意象的主体特征。
浅析苏轼诗词中“梦”的情结
![浅析苏轼诗词中“梦”的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cfb9fc6b5727a5e9846a614f.png)
浅析苏轼诗词中“梦”的情结作者:张婷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8期摘要: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有关“梦”的描写比比皆是,而且内容丰富,情感复杂,思想深刻。
苏轼的诗词创作之所以大量使用“梦”,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有关,可以说“梦”构成了苏轼独特的人生体验,苏轼与“梦”结下深刻的情结。
关键词:苏轼;诗词;“梦”;人生体验;情结作者简介:张婷婷,女(1981.11—),籍贯:福建莆田,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0—02在中国的古代文学史上,“梦”这个意象频频出现,“梦”成为古今文人墨客抒情言志、表情达意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觅“梦”之踪影,“梦”以它独特的美妙和神秘的气息为广大文人所喜爱。
在以写“梦”受人关注的文人中,苏轼应该算一大家。
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有关“梦”的描写比比皆是。
据统计在他2700余首诗和350多首词中,出现“梦”的诗词达353首之多,可见其数量之大。
那么,苏轼这353首写“梦”的诗词究竟要表达些什么情感呢?他与“梦”结下了怎样的情结呢?品读苏轼353首写“梦”诗词,我们能感受到这些“梦”里面所透出的丰富内涵,透过这些意涵,不仅能看到苏轼内心思想的艰辛发展,而且还感受到苏轼凤凰涅槃似的重生之生命历程。
苏轼一生饱尝宦海沉浮之苦,生逢王安石变法,仕途多舛,屡遭贬谪与磨难,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
在这大起大落的生命历练中,苏轼的这些“梦”构成了他独特的人生体验,“梦”里面所透出的意涵也不断走向成熟深刻。
嘉佑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初涉仕途,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此时,苏轼二十六岁,可谓年轻有为前途无量。
但在此期间,我们已能隐约感受到苏轼潜含的“梦”意识。
一起看看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时听到伯父苏涣突然离世时写的一首诗《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至今如梦寐,未信有存亡。
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
![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5e312bf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16.png)
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关键词】唐宋时期梦意象情感内涵【内容摘要】唐诗中的,本文将选取“梦”这一,从梦意象维度出发、以诗词这一文学体式为载体,结合具体作品,和诗人词人创作作品时的背景和心态,深入挖掘梦意象背后丰富而独特的情感内涵、审美特性、文化信息以及心理文化动因等。
奥地利着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在他的代表作《梦的解析》中这样阐释梦——“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在的梦境所看见、所感觉到的一切,呼吸、眼泪、痛苦以及欢乐,都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梦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了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诗词意象之一。
梦在人们的普遍感知中,是飘忽不定、轻幻浮动的,梦境内容通常像海市蜃楼中的幻景,显得轻盈、奇幻,隔着面纱般朦胧模糊。
梦给人以美好奇妙仿若真实的感觉,诗词中的一个个梦显得尤为真实动人。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
梦是多变而又易逝的,但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与文人的诸多感情与追求吻合,使得它承载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姿,也受到更多的文人的青睐。
“梦”成为唐宋词人喜欢运用的高频文学符号之一。
据统计,在20000 多首《全宋词》中,“梦”字共出现了3900 多次;在近2000 首唐五代文人词中,“梦”字出现了200 多次。
先秦之前,梦境以迷信占卜记录为主,与古人的梦魂观念相连,也常被化用为政治智慧权术,以增加王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如“庚辰卜,贞多鬼梦”。
之后,梦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入文学作品,摆脱了纯迷信的色彩而被赋予文学意味。
诗经·小雅《斯干》中已经出现了“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等关于梦的描写。
随着时代推移,梦意象逐步发展,走向繁荣。
唐宋词是梦文学发展的重要分支。
梦出现在唐宋古诗词作品中不同的情景中。
浅论苏轼词中的“梦”
![浅论苏轼词中的“梦”](https://img.taocdn.com/s3/m/13327917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9.png)
浅论苏轼词中的“梦”摘要:纵观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的词, 我们发现, 历代词人都爱把“梦”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苏轼作为词坛大家, 亦不例外, 在他的词中, 涉及到“梦”的比比皆是,或记梦、或忆梦、或借梦、或诉梦等等。
那么, 苏轼词中“梦”的内容是什么?相较前人词作, 有什么特别之处? 作用又何在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作一些分析探讨, 试图由此对苏轼其人其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全面的把握。
关键词:苏轼,梦,词一、苏词中“梦”的内容“梦”字在《辞源》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为“卧而以为然也”,即“睡眠中的幻想”;一个解释为“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注“想象也”。
苏轼词中的“梦”也没有跳出这两个解释,有的是他睡觉中所做的梦,即真梦;有的是他想象中的梦,即以梦为喻。
因此,苏轼的梦词分为真梦词和喻梦词两类。
真梦词有的记录其真实梦境,有的记录其在梦中的感受和状态,有的记录其在梦中所作词;喻梦诗词则主要抒发其古今如梦、人生如梦的生命意识。
1、真梦词词自从晚唐五代转入文人创作后, 表现的题材与范围大大缩小。
闺阁情事成为词中叙写的重点,聚少离多之恨与伤春怨别之愁则成为词中情感的主流。
恰如弗洛伊德在《释梦》中所说:“梦的内容乃是愿望的满足, 而梦的动机在于某种欲望”〔1〕。
现实生活中频繁的、长久的别离使得晚唐五代词中的梦大都是写男女相会, 如温庭筠的“辽阳音信稀, 梦中归”(《诉衷情》)、韦庄的“人寂寂, 叶纷纷, 才睡依前梦见君”(《天仙子》) ; 又如薛绍蕴的“早是相思肠欲断, 忍教频梦见”(《谒金门》)、孙光宪的“凭仗东风吹梦, 与郎终日东西”(《清平乐》)。
而苏词中的梦则不然, 有表现苏轼与亡妻相会的动人场景的,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疏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也有表现友人宴请四方宾客的热闹场面的, 如《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中的“云间笑语, 使君高会, 佳人半醉。
教材中的古诗词梦意象浅析
![教材中的古诗词梦意象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7da675482fb4daa58d4b78.png)
教材中的古诗词梦意象浅析作者:张明花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03期在古诗词中,诗人词人往往把情感心绪、意态与形象融合为一个表象,这便形成了特定的意象。
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诸如“水”、“月”、“风”、“松”、“梅”、“草”等等,而在诸多意象中,虚幻的“梦”意象是较为独特的一种。
诗人词人们常以梦境入诗词,或写梦中景,或写梦后感受,或借梦回顾往昔,或借梦寄托夙愿等等。
苏教版高二选修的《唐诗宋词选读》教材上的古诗词很多就涉及到“梦”意象。
一.以“梦”说相思。
以表达相思爱恋为主题的怀人之作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
作者往往曲尽其意来表达对所钦慕之人的相思之苦,其中不乏一些借梦境来倾诉相思之情的作品。
我们所学作品中最感人至深的恐怕要首推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了。
这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悼亡词,是苏轼因思念去世十年的妻子所写,虽然时间已过去了十年,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丝毫未减,那他又是怎样来抒发这种相思之苦的呢?“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原来,苏轼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梦中幽会的情景:爱妻临窗梳妆,情态容貌依稀当年,夫妻相顾无言,四目相视,泪流满面。
这样的场景多么令人哀痛啊!苏轼对亡妻的相思之苦,相逢之悲全化在这梦境中了。
在宋词中,最擅长用梦境写恋情表达相思之苦的当属晏几道了,他的200多首词,几乎全是以梦境写恋情的。
如我们学习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一词,词人为了表现对女子小蘋的思慕之情,在词的下片用梦境来追忆他们过去的欢乐生活:“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词人借梦境回忆初见小蘋时的情景,“两重心字罗衣”,第一次见面时小蘋的服饰,词人都能清晰地回忆起来,可见对小蘋的一片深情。
“琵琶弦上说相思”,这位美丽多情的女子借助琵琶的美妙乐声,传递着心中的情愫。
弹者含情脉脉,风情万种,听者沉迷欲醉,一见钟情。
在梦中的相会,解脱了词人难言的相思之苦,词人多么希望在此梦中永远不要醒来。
李煜词中“梦”意象的分析
![李煜词中“梦”意象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9925fcbed5b9f3f80f1c7a.png)
李煜词中“梦”意象的分析作者:李莎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1期李莎莎(毕节学院,贵州毕节551700)摘要:从隐喻理论产生以来,就有学者将其应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
本文将从隐喻理论之实体隐喻的角度对李煜词中的关于“梦”的意象进行分析,并从这一角度对李煜词进行赏析。
关键词:李煜词;梦;意象;隐喻中图分类号:I2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158-02中国的古典诗词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道,对历朝历代的名篇的传诵与研究亦从未停止。
从一首首的诗词里,学者们看到了国家的兴衰与更迭,诗人的人生起伏与情感传递。
学者们善于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去分析同一篇作品,并得出相同或是不同的研究成果,从而丰富人们对这些千古名作的感知与理解,而隐喻理论便是用于赏析文学作品的其中一种。
本文将从隐喻的角度来分析李煜词中所出现的关于“梦”的意象,希望从这一角度来对李煜词进行不一样的赏析。
一、关于隐喻理论隐喻理论的发展始于亚里士多德时期,迄今已过千年。
但这一看似古老的理论却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实现了跨领域的发展。
具体而言,近代的隐喻理论主要起源于Lakoff 和Johnson 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该书将隐喻从纯粹理论的神坛上放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详细阐释了隐喻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将人们对于隐喻的研究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那么究竟什么是隐喻呢?狭义的理解,隐喻就是比喻的一种,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在Lakoff 和Johnson 看来,他们把隐喻理解得更宽,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因此也将隐喻称为概念隐喻。
他们把我们的概念分作两类,一类是自己萌生的概念,另一类是包含隐喻的概念。
像上下、物体这样的概念是原始的、直接从经验萌生的概念,辩论、理论、时间这些概念则是包含隐喻的概念。
他们认为,大多数概念都是包含隐喻的概念。
隐喻对大多数概念具有建构作用,自然而然,我们的整个概念体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隐喻式的。
浅谈《小山词》中“梦”的意象
![浅谈《小山词》中“梦”的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13cc08420066f5335a812184.png)
浅谈《小山词》中“梦”的意象作者:王世枭鉴邹冉代雷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5期【摘要】“梦”的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的常用意象,北宋词人晏几道就十分擅长以“梦”作意象。
他所著的《小山词》通过高频次的“梦”意象塑造了带有花间词风的类型化的多元风格和情感、想象交融的内涵美,丰富了“梦”意象的多样性,开创了“梦”意象的新境界,在诗坛上留下了独特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小山词》;意象;多元;内涵;价值【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一、《小山词》中“梦”意象的多元性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诗词品评常用的字眼,一个诗人词人擅长用什么样的意象就会相应形成什么样的风格。
《小山词》中的梦意象可发挥其独到的特长,勾通人间天上、凡界仙境、现实理想,从而构成一个似真非真、迷离而优美之境。
[1]那他的“梦”,有着哪些类型化的风格呢?(一)企盼美好的桃源梦作为与现实对抗的武器的“梦”是小晏有意为之的,是他对人生意义探寻所滋生的独特心理现象。
[2]晏几道一生,不追求声色犬马和万众瞩目,而是寂寞沉醉向往桃源,正如《小山词》第五章《生查子·官身几日闲》中所写。
桃源梦虽美,可现实毕竟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在历史上一生潦倒的晏几道,完全不屑于像世俗之辈一样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他在《玉楼春》写下“古来多被虚名误”词句来警惕自己。
晏几道还自言“赏心多是酒中仙”,宁肯落魄逍遥,以诗词为寄托,也不愿意追名逐利、热心世俗。
意象之所以被理解为“意中之象”,首先意味着处于抒情主体的观照中,亦即在诗意的观照中呈现。
[3]品尝过繁盛与衰败的人,或许更易将一腔真情写得动人心魂。
晏几道在词作里写下对理想桃源的希冀,而我们在繁盛风景、醉乡欢笑中读出了他的梦里离殇。
世间没有遗世独立的桃源,史上却有愁绪绵绵的“小晏”,他以梦为马,耕植在诗词的田园。
(二)情愫满怀的相思梦如果说桃源梦是晏几道的一种无奈空想,那么相思梦则是相关生老、不肯消释的痴心情怀。
唐诗中的梦境诗赏析
![唐诗中的梦境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cf504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1.png)
唐诗中的梦境诗赏析梦境是一个神秘而迷人的世界,它承载着人们的希望、渴望和幻想。
在唐代的诗词中,梦境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诗人通过梦境来传达自己的情感、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唐诗中的梦境诗。
一、梦境的隐喻意义梦境往往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外化表现,通过梦境,诗人可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人通过登高望远的方式,将自己的梦境融入其中,表达出对人生的无尽渴望。
这首诗通过梦境来帮助诗人超越现实的束缚,向着远方的目标努力。
二、梦幻的艺术风格梦境的诗歌往往带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抒发来打造一种梦幻的氛围。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诗人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梦境中的宫殿、江山以及女儿国的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梦幻的艺术风格不仅让人有一种魂牵梦绕的感觉,同时也将诗歌推向了艺术的高度。
三、梦境的启示和警示梦境不仅是一个美好的幻想,也是诗人思考自身和社会的一种方式。
在许多唐诗中,梦境往往被用来传达一种启示或者警示。
例如,孟浩然的《春晓》中,诗人在梦中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生活的向往和对希望的追求。
梦境给了诗人一种新的启示,让他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同时,许多梦境诗中也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警示。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梦境向读者展示了逝去的繁华和背后的衰败,启示人们应当珍惜现有的美好。
总结起来,唐诗中的梦境诗是一种具有深度和艺术性的体裁。
梦境在这些诗词中有着隐喻意义,带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给人以启示和警示。
通过欣赏这些梦境诗,我们不仅可以品味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还能汲取到诗歌中蕴含的智慧和人生的启示。
梦境诗是唐代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心灵的一片净土。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而美好的梦境世界,感受那些优美而深沉的唐诗。
唐宋诗词中梦探析新讲述讲解
![唐宋诗词中梦探析新讲述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ee5b99bd0029bd64783e2cac.png)
唐宋诗词中梦探析摘要:古往今来,梦一直充斥着神秘的气息,也正是它的扑朔迷离吸引了许多学者不断地探索研究。
而作为唐宋诗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字,无论是从历史还是文学抑或是科学角度都有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地方,本文尝试从梦的内容、特点及情感内涵等方面来谈谈唐宋诗词中的梦。
一、梦的内容因为生活处境时代背景有所差别,梦的内容也因人而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类型。
1、游子思乡梦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总是不可或缺的题材。
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为长期无法回到故乡,强烈的归乡愿望让他们只能借助梦境回归故土,寻找慰藉,温暖自我。
如:“湘天风雨破寒初。
深沉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
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
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
郴阳和雁无。
”(秦观《阮郎归》)上阕写夜晚庭院幽深空寂之境,传达出作者被贬谪在异乡后的寂寞。
下阕抒发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词人因离家乡路途之遥远,连返回故乡的好梦也断了。
他日日夜夜只能孑然一身像孤单的游魂一样漂泊在外。
“峥嵘岁又除”看出词人在外生活的艰辛,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遥望着远方的故乡,深情地渴望着重温故乡的美丽与温存,但这些大概也只能寄托在虚无飘渺的梦了。
又如:“宿莺啼,乡梦断。
春树晓朦胧。
残灯吹烬闭朱栊。
人语隔屏风。
香已寒,灯已绝。
忽忆去年离别。
石城花雨倚江楼。
波上木兰舟。
”(冯延巳《喜迁莺》)晓来乡梦醒,往窗外看春树残灯,灯绝香寒之时,忽而忆起去年故乡那石城花雨江楼送别之景,愁思满溢,梦醒后对故乡的思念越发深沉。
2、思念友人梦时常萦绕在脑海的人也能够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梦中,尤其是与友人离别过后,相逢之梦更为常见。
如:“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拼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晏几道《鹧鸪天》)上片写词人与友人昔日的豪情,追溯当年共同把酒言欢之乐。
下片写分别之后当年对当年拼却醉颜红相忆之深,以至于时常萦绕在梦中,而到如今相逢,别后大概也只能在梦中再次重逢了吧。
晏几道词中“梦”的意义浅析
![晏几道词中“梦”的意义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b5054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9.png)
晏几道词中“梦”的意义浅析摘要:晏几道是北宋期间的著名词人,晏几道通过构建梦境的方法,在有限的字数内灌注了一个空间、时间都比现实广阔的梦境世界。
本文主要分析晏几道词中“梦”的意义。
关键词:晏几道词;“梦”;意义晏几道属于北宋一位比较特殊的词人,他写的词从小令逐渐发展到慢词,不但继承其父亲晏殊的传统文学,还糅合了花间词与南唐词的精巧细密,小令在其流畅婉转的笔墨下显得更加的灵动。
晏几道通过构建梦境的方法,在有限的字数内灌注了一个空间、时间都比现实广阔的梦境世界。
在这个虚无缥缈却又尽在眼前的乌托邦呢,晏几道糅杂了自己的苦闷失意或者自己的孤芳自赏,道出了他纤细敏感的心灵和对歌舞妓女的深厚情义。
晏几道可以说是将自己的人生写进了词中,故而他的词写得你痛彻心骨,伤感迷离。
陈振孙是这样称赞晏几道的――“叔原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出或过之。
”一、晏几道词中的梦境晏几道是晏殊的幼子,少时家中富裕,但晏殊死后家道中落,其少时的富贵奢华与后来贫穷潦倒在晏几道的人生中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得晏几道在往后的日子里心灵常常产生一种世事无常的悲欢离合之情。
晏几道的性格又决定了他在仕途上不可能成功,所以晏几道只能在歌舞宴席上,在与歌姬舞女的交往中,将自己的压抑已久的苦闷、人生所有的悲欢离合通过随手写出的“狂篇醉句”倾泻而出。
晏几道的词中多是写的梦,梦就是他心中一个蝴蝶斑斓的世界,“秋梦”“春梦”“残梦”“鸳屏梦”“高唐梦”“桃源梦”“蝴蝶梦”“梦云”“梦草”“梦魂”,如此缤纷多彩、绮丽瑰美的世界,好似乎晏几道要创造一个只属于自己和红颜知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原来已经消退的往事会随着梦境不断的重演;遥相隔望的相恋之人也会借助梦来到深爱的人床边,相聚无语。
晏几道有意识的对这些梦境进行空间和时间的开拓,深化了自己的情感,而且进一步拓展了小令的词境,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晏几道对那些活泼可爱、美丽动人的歌姬知己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些歌姬舞女往往成为晏几道词中所追忆和吟咏的主角。
宋词中“梦”意象群组的表达含义
![宋词中“梦”意象群组的表达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54db6d1703d8ce2f00662362.png)
宋词中“梦”意象群组的表达含义【摘要】宋词,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最唯美的艺术形式,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无数宋代词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写过梦,寄托了自身很多感情于其中。
本文试图通过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探讨“梦”意象在宋词中的表现形式,进而全方位地诠释其所包蕴的丰富含义。
【关键词】梦;宋词;意象;群组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宋词中有无数写到梦境的地方,很多词境也就是梦境,这并非偶然。
宋词和梦之间,有着很多的共通性,甚至可以说宋词是中国古代最具有梦幻色彩的文学样式。
(一)以梦寄托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宋朝战争不断,金国不断挑起事端,北宋在动荡中灭亡。
迁到南方后,成为南宋,战争依然不断,金国屡屡骚扰,南下侵略,但是宋王朝却为保存自身利益,一再忍辱求和。
这让民众处于屈辱的境地之中,成为民众心中的伤疤和痛处。
他们想杀敌报国,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他们如此,他们根本无法行动。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把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付诸词作,在梦中杀敌报国,收复失地。
在宋代文人中,以梦寄托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典型代表非陆游和辛弃疾莫属。
陆游和辛弃疾创作了大量的诗作和词作,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和梦有关。
大概的内容是回忆自己的军营生活和战争生活,显示出自己报国杀敌、收复河山的报复与希望,同时表达出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感慨。
他们无法在现实中实现自己杀敌报国的希望,只有把收复失地的意图,寄托给不能实现的幻梦。
这也许是对他们词作的最好理解。
如陆游《夜游官》:雪晓清茄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漪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抖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翼虽残,心未死。
此词题作“记梦寄师伯浑”,作于乾道九年之后。
此前,陆游在南郑随四川宣抚使王炎参加过为收复长安而进行的小型战役。
乾道八年底,孝宗突然改变决定,在长安唾手可得的情形下,陆游被调离。
彼时陆游已年近五旬,却仍然在梦中想念南郑军中生活,但词中已流露无限怨愤之情。
以梦达情 笔虚意长——浅谈古典诗歌中“梦”的意象
![以梦达情 笔虚意长——浅谈古典诗歌中“梦”的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ae5a97b028ea81c759f57846.png)
排解痛苦 ,用超脱来淡化苦难。傲视苦难 ,种 淡 定 洒 脱 、超 然物 外 的至 高 境界 。千 古文坛 中 ,能达 到 这 种境 界 的 .又能 有 几人 ?
[作者 通联 :江 苏涟水 县 淮文 外 国语 学校 ]
l 50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 II lI攀
大 梦 ,给 人 无 限失 落 ,无限虚 空 。“浮生 都 是梦 ,浩 叹 竞恍惚入梦 .全然忘记 自己沦为阶下囚的事实 ,可
不如 吟 ”表 达 的是 一 种 无奈 的虚 空 感 :“蚤 是伤 春 梦 是 梦 醒 之后 .才有 “流 水 落 花春 去 也 。天 上 人 间 ”的
捧 月 光相 赠 也 成奢 望 .也 只好 再 回 去 睡 觉 .依 靠 梦 来 帮 助实 现 “佳 期 ”了 .这里 的 “梦 ”是 愿 望 的 寄 托 ; “柔 情似 水 .佳 期 如 梦 .忍顾 鹊 桥 归 路 ”明 明 已经 相 见 ,却 难 相信 其 真 ,这 里 的 “梦 ”成 了 幻觉 。更让 人 品 味 到 两情 相 依 的难 能 可贵 ;“从 别 后 ,亿 相 逢 ,几 回
打 开 古典 诗 卷 .留 心含 “梦 ”的诗 句 ,分 析 “梦 ” 的 意 象 .我 们 大 致 可 以 总结 出 这 样 几 种 类别 ,感受 到 几种 不 同的情 绪 :
一 “南风知 我意 ,吹梦 到西洲 ’,_ 梦传 相思恋 、
古典 爱 情 诗歌 中 .男女 之 间的相 恋 相 思纯 洁 美 好 ,这 种 感情 缱 绻 多姿 、挥 之 不去 ,而 中 国诗歌 讲 究 含 蓄 之 美 .直 抒 胸 臆 地 表达 相 思 并 不 多 见 。借 助 风 月之类的意象来表达是常规思路 .但有的还显不 够 .于 是 “梦 ”便 走 进 其 作 品 之 中 ,使 得 这 些作 品更 多了 几 分 情 韵 。“海 水 梦 悠 悠 ,君愁 我亦 愁 。南 风 知 我意 .吹 梦 到西 洲 ”当苦候 无果 、不能 相 见 的惆怅 无 以排 遣 时 .只好 借 助 梦 来 实现 了 :“昨 夜 闲潭 梦 落 花 .可怜 春 半 不 还 家 ”梦 里 花 开 花 落 ,春 天 过 去 大 半 ,然而远人迟迟不来 ,这里的梦是相 思的痛苦 ;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情人不在眼前 ,想掬一
论东坡词中的“梦”意象
![论东坡词中的“梦”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e4baea1a90c69ec3d5bb7523.png)
XX学院专科学生毕业论文评审表编号: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写“梦”的意义 (1)(一)以梦表情 (1)(二)用梦托伤 (4)(三)以梦言志 (5)二、写“梦”运用的艺术手法 (5)三、以“梦”入词的原因 (6)四、尾声 (7)注释 (9)参考文献 (9)致谢 (10)论东坡词中的“梦”意象摘要:纵观苏轼现存347首词,写“梦”和“因梦而写”的词可达三分之一。
东坡用“梦”这个意象来表达自身复杂的情感,抒发怀才不遇的感伤,并以此表明高洁的人生志向。
他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创设梦的情境,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当然,我们也从中体会到东坡以“梦”入词的无奈与解脱。
关键词:意象;东坡;梦;艺术手法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文学方面堪称全才。
不过,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词。
他做出了“以诗为词”的变革,用词来抒发政治抱负、倾吐人生感悟、诉写平凡生活。
革新了词风,使词能在文学上与诗平分秋色,开豪放词派,一扫词坛柔靡之气。
东坡虽是豪放派的“开山鼻祖”,但他也为婉约派注入了新鲜健康的血液,是词坛当之无愧的“泰斗”。
通读东坡词,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许多词中都写到了“梦”,通过创造梦境、梦觉,把自己的人生感悟通过“梦”这个意象来表达。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1]那么东坡词中的“梦”寄托了怎样的感情?写梦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词人又为何钟情“梦”这个意象呢?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和了解!一、写“梦”的意义(一)以梦表情东坡用“梦词”表达了复杂的感情,这“情”有爱情、友情,也有师生情。
东坡一生,可谓饱尝忧患,在新旧党之争的夹缝中,在倍受艰辛的人生旅途中,他坦荡乐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泰然让人感叹不已!世态苍凉,人情淡薄,逆境中的真情最能给人心灵上的抚慰。
多事之秋 多“梦”之人——南宋遗民词中的“梦”意象探析
![多事之秋 多“梦”之人——南宋遗民词中的“梦”意象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3a4dc88bd63186bdebbc08.png)
Vo l _ 3 5 N o . 4
J u l y 2 01 3
多事之秋
— —
多“ 梦" 之人
路 薇
7 1 0 1 2 7 )
南宋遗 民词 中的“ 梦” 意象探析
( 西北大 学 文 学院 , 陕西 西安
摘要 : “ 梦” 意 象在 南 宋遗 民词 中 的 出现 次 数 与 两 宋其 他 时代 相 比较 为 频繁 , 且表 现 出独 特 的 艺 术特 色与 情 感 内涵 。 饱 尝 失 国之 痛 的 南 宋遗 民词人 在 理 想 与现 实 的 巨大 落差 中矛 盾 、 挣扎 , 在 词 的创 作 中 不 约 而 同 多次 选 择 了“ 梦” 意
象 作 为感 慨 人 生 、 抒 发情 感 的 途 径之 一 , 这 绝 不是 偶 然 的 。 而是 与 “ 梦” 意 象本 身 的 特 点及 时代 背景 、 词 人命 运之 间
有 千丝 万 缕 的联 系。 关键词 : 南宋; 遗 民词 ; 梦意 象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6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1 — 5 7 4 4 ( 2 0 1 3 ) 0 4 - - 0 0 9 o . 0 5
深入 。
关于“ 梦” 意象 与诗 、 词 的关 系 。 已有不 少 学 者
作过 颇 有见 地 的研 究 和论 述 。且 发 现 与诗 相 比 . 词
“ 梦” 意象 作 为宋 词 中 的常 见意 象 之一 . 在不 同
时期 的词 人词 作 中是否 平 均分 布呢 ?笔 者 以王 兆鹏
中 的“ 梦” 意 象 出现 频次 较 高 , 因此 词 与 “ 梦” 意 象 的 关 系 引起研 究 者们更 大 的关 注 。杨海 明概括性 地 将 唐 宋 词 人 所 写 的 梦 分 为绮 梦 、 浮生之梦 、 失路 英 雄 之 梦三 类 n ] , 此后 关 于 “ 梦” 意 象 与词 之 间关 系 的 研 究 可 能是 在 此 基 础 上 的 细化 、 量 化 和深 化 , 并 对 李 煜、 李清照 、 晏几 道 、 苏轼 、 吴 文 英 等 人词 中 的 “ 梦” 意象 进行 了个例 研 究 。 将 词 与“ 梦” 意象 的研 究 推 向
李煜词中“梦”意象的深层意蕴——基于分析心理学视角的解读
![李煜词中“梦”意象的深层意蕴——基于分析心理学视角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4f2e0b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72.png)
李煜词中“梦”意象的深层意蕴——基于分析心理学视角的解读边贤【摘要】分析心理学是荣格带头发展出的心理学的一支.这一理论除应用在医学、心理学研究领域外,在文学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原型批评、意象解读等.“梦”意象是李煜词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之一,承载了李煜复杂多样的情感.借助分析心理学的原理对其进行解读,并剖析其深层意蕴.【期刊名称】《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23)001【总页数】3页(P11-13)【关键词】李煜;梦;意识【作者】边贤【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文化传播学院,山东威海264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3一、李煜词中“梦”意象梳理被誉为千古词帝的李煜共有30余首词流传至今,本文所涉及的李煜词以王仲闻先生所著《南唐二主词校订》为依据,共计33首,存疑词作暂不采用。
(一)数量经统计,共有13首词写到“梦”意象,出现次数为16次。
词调词句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子夜歌(人生仇恨何能免)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望江南(多少恨)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清平乐(别来春半)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采桑子(庭前春逐红英尽)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望江梅(闲梦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闲梦远,南国正清秋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 潜来珠琐动,惊觉银屏梦词调词句菩萨蛮(铜簧韵翠锵寒竹) 宴罢又成空,梦迷春雨中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琼窗梦笛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 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二)分类李煜词最大的特点在于纯情,他常常借助“梦”意象表达纯情。
通过对李煜词“梦”意象的解读,笔者以公元975年南唐亡国为时间界限,将这些含有“梦”的词篇分为两类。
论李清照词中的梦意象
![论李清照词中的梦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f98547dbd15abe23482f4d0d.png)
前人写梦的传统#加上 自 己 独 特 的 生 活 经 验#以 女 性 特 有 的 体悟#写作了’!余个 梦$清 照 在 她 的 梦 中 展 现 着 渴 望 和 困 惑#形之于梦词#留给 后 人 的 确 是 一 笔 无 价 的 精 神 财 富$ 时 至今日#我们犹能感受 到 她 思 想 的 脉 搏#感 受 着 她 一 生 的 情 感#感受着她青春觉醒 的 彷 徨.为 人 妻 子 思 念 丈 夫 的 刻 骨 情 怀和老年流落异乡对故乡深切的思念$这些情感穿越岁月 的长河一直流淌到今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下面笔者就 从 三个方面对李清照的梦词加以具体的分析$
$!!" 年 $ 月
侯 智 芳 ! 论 李 清 照 词 中 的 !梦 "意 象
第’期
现 在 这 里 的 景 色 !!! 春 日 的 花 光 月 影 依 旧 美 丽 "但 故 国 已 不 在"一切都远去#$空 将 汉 月 出 宫 门"忆 君 清 泪 如 铅 水!%&李 贺 ’金 童 仙 人 辞 汉 歌 ()
李清照自幼才华出 众#往 来 者 又 皆 善 诗 文 的 风 流 雅 士# 其思想当早熟于同龄$然)于建中辛巳#始归赵氏*!%金 石 录 后序’"#即清照’)岁嫁给东武太学生赵明诚#清照度过 了 一 个较为)漫长*的闺 阁 少 女 生 活$其 词 集 中 留 有 三 首 这 时 期 的 记 )梦 *之 作 !文 中 所 选 词 皆 出 自 参 考 文 献 /$0"$
! ! 二 !少 妇 思 念 丈 夫 的 相 思 之 梦
!! 赵 明 成 少 年 才 俊!与 清 照 妇 唱 夫 随!二 人 又 共 同 致 力 于 金 石 字 画 的 收 集 与 整 理 !志 同 道 合 !感 情 甚 笃 ( 李 清 照 在 %金 石录后序&一文中 记 载 了 二 人 生 活 的 甜 蜜 时 光("余 性 偶 强 记!每饭罢!坐归 来 堂 烹 茶!指 堆 积 书 史!言 某 事 在 某 书)某 卷)第几页)第几行!以 中 否 角 胜 负!为 饮 茶 先 后( 中 即 举 杯 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清照 与 明 成 虽 无 惊 天 动 地 的 情 感 故 事 !却 有 常 人 羡 慕 的 日 常 生 活 的 甜蜜(惊天动地只在一时一地!平凡的日子却在天长地久 的 相 濡 以 沫 ( 有 此 足 矣 !夫 复 何 求 !"甘 心 老 是 乡 矣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
【关键词】唐宋时期梦意象情感内涵
【内容摘要】唐诗宋词中的意象浩如烟海,本文将选取“梦”这一意象,从梦意象维度出发、以诗词这一文学体式为载体,结合具体作品,和诗人词人创作作品时的背景和心态,深入挖掘梦意象背后丰富而独特的情感内涵、审美特性、文化信息以及心理文化动因等。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在他的代表作《梦的解析》中这样阐释梦——“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在隐秘的梦境所看见、所感觉到的一切,呼吸、眼泪、痛苦以及欢乐,都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梦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了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诗词意象之一。
梦在人们的普遍感知中,是飘忽不定、轻幻浮动的,梦境内容通常像海市蜃楼中的
幻景,显得轻盈、奇幻,隔着面纱般朦胧模糊。
梦给人以美好奇妙仿若真实的感觉,诗词中的一个个梦显得尤为真实动人。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
梦是多变而又易逝的,但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与文人的诸多感情与追求吻合,使得它承载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姿,也受到更多的文人的青睐。
“梦”成为唐宋词人喜欢运用的高频文学符号之一。
据统计,在20000 多首《全宋词》中,“梦”字共出现了3900 多次;在近2000 首唐五代文人词中,“梦”字出现了200 多次。
先秦之前,梦境以迷信占卜记录为主,与古人的梦魂观念相连,也常被化用为政治智慧权术,以增加王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如“庚辰卜,贞多鬼梦”。
之后,梦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入文学作品,摆脱了纯迷信的色彩而被赋予文学意味。
诗经·小雅《斯干》中已经出现了“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等关于梦的描写。
随着时代推移,梦意象逐步发展,走向繁荣。
唐宋词是梦文学发展的重要分支。
梦出现在唐宋古诗词作品中不同的情景中。
爱情是唐宋词中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
晚唐五代至北宋中前期,梦的主题是情爱,整体上是一种“香艳、柔媚、伤悲”的词体风格,作者常以女性视角为主,表达对情爱的追求和苦闷。
梦情境以“低回要眇”的方式成为互诉衷肠抒发相思的合适载体,情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情节叙述特征。
不论是独居香阁思春之梦,如“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温庭筠《更漏子》);又或者惜别思念之梦,如“渐行渐远渐进无书,水阔鱼沈何处问。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欧阳修《来楼春》);又或是生死两隔梦中相会一梦,如“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或者是笙歌酒醉之梦,如“玉颜人是蕊珠仙,相逢展尽双蛾翠。
梦草闲眠,流筋浅醉,一春总见碱洲事。
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
”(晏几道《踏莎行》),梦是对人们爱情的企盼和倾诉,词人常常在追忆、相思中寄寓、凭悼和释放自己的感情,塑造出一种温婉、凄美、缠绵的画面。
北宋中后期,民族的灾难、国家的前途、政局的危机,使得这段时期的梦意象渐摆脱了单纯儿女之情的倾诉,开始渗透进深沉的人生感悟,突显的是才人志士的逸情浩气,掺杂着忧国忧世的思索。
有一些愁绪会在闲适时产生,如“翠叶藏莺,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晏殊《踏莎行》)。
有一些愁绪会在自怜自哀时出现,如“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李清照《临江仙》)。
有一些愁绪源于人生是一场迷梦的落空,如“世事浸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李煜《乌夜啼》)。
有一些愁绪终止于通透地看世,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无论是李煜忧患深重无奈伤感的“浮生若梦”还是苏轼出世透彻的
“人生如梦”,无论是晏殊闲适时的“无边之梦”还是李清照清冷孤寂之下的“人事易逝之梦”,其本质上是在无奈伤感的表象下表达一种对生命自由的珍惜和留恋,深藏着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
到了南渡时期,词人大多作故国之梦,随着南宋政局的动荡,梦词走出了个体儿女情长或生命哲理的感受,开始走向了以国家为主的多元化方向,围绕着以抗敌报国的中心题材,出现了一系列优秀代表,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
此外,梦意象也随之延伸出归隐尘世之梦(如朱敦儒《鹧鸪天》“添老大,转痴顽。
谢天教我老来闲。
道人还了鸳鸯债,纸帐梅花醉梦间。
”)和绵绵长恨的伤痕之梦(如姜夔《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
见梅枝。
忽相思。
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
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
寒侵被、尚未知。
”;吴文英《踏莎行》“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
”)。
在当时社会主题的感召下,“悲愤、悲壮和悲伤”是此时此刻梦意象情感的主要基调,一部分梦情境是通过对战争场景的刻画和描述,抒发光复河山的豪情壮志,是一种愤怒的时代高音;一些梦情境则是通过对故国山河的遥想,抒发魂牵故国,心忧时事的深恸大悲,这可以说是一种哀伤的时代低音。
这两股忧国情调都是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表露,透露出潜意识里词人对深处乱世的无奈和壮志难酬无法报国的哀愁。
梦惊、梦觉、梦醒、梦断、梦破、梦散、梦碎。
一个个词语带我们走进诗词人的一悲一喜,一动一静,一虚一实;愁梦、残梦、空梦、醉梦、离梦、短梦。
不一样的梦,给我们窥探作者的内心开了一扇扇窗;梦云、梦草、梦雨、梦影等,诗意的描写和巧妙的意象组合使一些平常普通的自然之物也染上梦幻般的色彩;春梦、秋梦、午梦、晓梦。
春华秋实,夏清冬温,枕一世幽帘入梦,缱绻情思,脉脉飘送,即使寻不到花的折翼枯叶蝶,却也梦到了满眼韶华。
梦是使我们接近心灵隐秘生活的一种途径,是个体潜意识里某种难言、隐秘之情的表达。
柏拉图说“梦是一种感情的产物。
”尼采的著作《黎明》中提到“梦是白天不能实现快乐的另一种体现。
”不论是低吟浅唱,或是凯歌高奏,梦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开拓了诗词的新天地。
一场幽梦,超时空之隔,越生死之限,把仙幻、人世、天堂、冥界、宗教和文学勾通,构筑了一个如幻如烟,非花非雾却如以浅斟细品的意境氛围,打开了一个个体内心深处幽禁,告诉我们的心灵的呼喊和召唤。
自在飞花轻似梦,梦意象作为人类精神的共同财富,带给了我们无穷的憧憬和对美景,对爱情,对生命乃至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也使得历史长河里流淌着无数优秀的以梦意象为主旨的文学作品。
正所谓几多深情几多梦,了解它们所包含的内涵,更有助于把握对诗词本身及作者的进一步理解,对于其更深的含义,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M] 曾昭峨、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 全唐五代词. 北京:中华书局,1999
[M] 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 全宋词. 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
[M] [奥]弗洛伊德著. 孙名之译. 释梦. 商务印书馆,1996 年
[J] 冯灵. 人间几帘幽梦——浅析宋词中梦的含义. 文学艺术,2007.2
[J] 耿蕊. 希望与失望交织辛弃疾词“梦”意象的主体特征. 洛阳师范学院报,2003.3 [J] 侯智芳. 论李清照词中的_梦_意象.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2
[J] 郑园. 东坡词中的时间与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
[D] 邹强. 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 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
[D]侯夏娜.唐宋词梦意象的情境模式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6 [D]刘璐。
宋词梦意象探微。
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