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d09c4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7.png)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认识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激发学生对共同富裕的兴趣和关注。
1.2 教学内容介绍共同富裕的概念和定义。
解释共同富裕的意义和重要性。
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共同富裕的含义。
通过多媒体展示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实践成果。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和优势。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点和理论基础。
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优势。
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案例。
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和优势。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共同富裕的贡献。
第三章:改革开发与共同富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改革开发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发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动力和机遇。
3.2 教学内容介绍改革开发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
分析改革开发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
强调改革开发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3.3 教学方法采用历史回顾法,介绍改革开发的基本情况和成就。
通过多媒体展示改革开发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和贡献。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改革开发对共同富裕的意义和机遇。
第四章:扶贫工作与共同富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让学生认识到扶贫工作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贡献。
4.2 教学内容介绍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分析扶贫工作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
强调扶贫工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之一。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介绍扶贫工作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人教版 初中 道德与法治 《走向共同富裕》说课稿
![人教版 初中 道德与法治 《走向共同富裕》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809004e7fd5360cba1adbed.png)
《走向共同富裕》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第一单元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本课内容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解决展开,逻辑性强。
据此,本框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并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认识到发展中面临的现实挑战。
2.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
3.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内涵和意义,了解共享发展理念,了解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知道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及意义。
4.增强政治认同,增强公共参与的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本框是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的第二框。
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二)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提升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和民生政策的意义,增强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学生步入九年级,生活与社会经验更加丰富,批判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始有独立自主的判断。
比如,针对这一框的内容,学生能够认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能够感受到党和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
但是社会发展中的负面现象也往往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们内心形成矛盾与冲突。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同学们对共同富裕的目标和重要性都相当认可,但部分同学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只有表面的认识,也并不愿意主要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
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以小见大,感受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变化和体现,感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并学会辩证看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增强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设计过程通过学生自我探究,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初步的认识,从而引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5篇]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b24b4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3.png)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5篇]第一篇: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⑵了解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⑶知道“四个尊重”。
2.能力目标:⑴从我国多层次生产力水平出发,理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的必要性;⑵结合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况,体会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的道理;⑶从激发社会活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角度,明确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现实意义。
⑷培养学生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认同现阶段我国基本分配制度,自觉做到“四个尊重”;⑵使学生理解部分先富的政策,懂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族人民应互帮互助,并积极投身到扶贫帮困的宣传活动中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⑴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⑵什么是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先富和共富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
教法指导:讲授法和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活动一:⑴利用多媒体给出两组图片:第一组是华西村及其富裕的人们;第二组是贫穷的人和贫穷的孩子以及因贫穷而买不起药和上不起学的漫画。
【提出问题】:对比这两组图片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我们国家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些地区和人们比较富裕,有些地区和人们仍然没有摆脱贫困与落后,我们这个社会还存在贫穷的人。
⑵文字材料:我国现阶段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庞大,到2005年末,全国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365万,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067万。
这些贫困人口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地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收入来源匮乏,极易返贫,是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
结合多媒体介绍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8日召开)的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走向共同富裕说课稿
![走向共同富裕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7ac6a5fb0717fd5370cdc54.png)
《走向共同富裕》分析与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框题承接第一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所面昨的挑战等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认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心怀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二、学情分析在八年级,学生从宪法角度学习了我国的相关制度,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已基本了解。
这是本课学习的起点,学生体会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对于什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如何走向共同富裕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
九年级学生虽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但看问题容易片面化、表面化,需要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体验出发,引导他们客观、辩证的看待问题。
尤其很难认识到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这一长期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能力目标能够举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辩证地分析我国走向共同富裕进程中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并理性回应一些社会问题。
(三)知识目标(1)知道新时期的新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2)知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3)全面深化化改革的态度。
(4)理解共享发展成果。
(5)知道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人民福祉。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对社会主要矛盾、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及如何才能共享发展成果。
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
六、学法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共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新课导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课堂小结第四环节:课堂训练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回顾复习,设置问题)回顾复习第一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再次认识改革促发展,中国新腾飞,并引出改革的目的——增进人民福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1.2《走向共同富裕》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1.2《走向共同富裕》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10ffab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5.png)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1.2《走向共同富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走向共同富裕》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向往公平》后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教材通过理论阐述、实例分析、活动探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理解共同富裕与公平的关系,培养学生追求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正义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了解。
但共同富裕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关于公平、贫富差距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认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理解共同富裕与公平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追求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正义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共同富裕的概念和重要性。
2.难点:共同富裕与公平的关系,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入共同富裕的主题。
2.讲解共同富裕的概念和意义:利用教材内容,讲解共同富裕的概念,阐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3.分析共同富裕与公平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共同富裕与公平的密切关系。
4.探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建议和措施。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走向共同富裕》说课稿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走向共同富裕》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3e38347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6.png)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走向共同富裕》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走向共同富裕》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措施。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认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理解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共同富裕这一问题上,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同富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措施。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同富裕,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数据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视频,引出共同富裕这一主题。
2.讲授新课:分别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措施。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共同富裕案例,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和看法。
5.情景模拟:设置一些与共同富裕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出解决办法。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692a1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30.png)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第一章: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和内涵。
让学生认识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1.2 教学内容解释共同富裕的含义和定义。
介绍共同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共同富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定义。
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探索共同富裕的路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策略。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策略,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公平等。
分析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2.3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共同富裕的路径。
利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2.4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策略。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方案。
第三章: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措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措施。
培养学生对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措施,如税收调节、社会保障、教育公平等。
分析这些政策措施的作用和效果。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政策案例,让学生了解政策的实施和效果。
利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政策的优缺点。
3.4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措施。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共同富裕与可持续发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4.2 教学内容介绍共同富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等重要性。
分析实现共同富裕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共同富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3b30ee481c758f5f61f6771.png)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二框(书第93页到第95页)的内容。
主要学习我国现阶段基本分配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明确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和人才。
学好本框题将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因此,本框题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能力目标: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重点的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教育,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教学难点: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难点的依据:由于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因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四、学情分析:学生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已有所了解,但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不够系统,运用不够熟练,本节内容相对又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3ea7f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6d.png)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背景介绍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的一年。
在这一年,全国人民一心一意、众志成城,打赢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全面战争。
同时,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特别是在扶贫攻坚上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时期,而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在这个背景下,加强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的教育宣传和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了解到:•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如何实现的•个人对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的责任教学内容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过程和平台。
也就是说,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人民,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不管是什么民族、什么宗教信仰,都应该享受到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发展成果。
通过共同富裕,我们可以消除贫富差距,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繁荣。
共同富裕是如何实现的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广大人民共同努力,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和保障,也需要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首先,政府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加大投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
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全体人民同享发展成果。
其次,企业应该诚信守法,加大技术创新,改进经济模式,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动共同富裕实现。
最后,整个社会还需要广泛参与,响应国家战略、支持政府决策、积极做好自身工作,以推动整个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个人对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的责任作为一个个体,每个人都有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责任。
只有努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每个人还需要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方法•讲解: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观看视频: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共同富裕的方式和效果总结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doc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doc](https://img.taocdn.com/s3/m/2af6069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a.png)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doc《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第二框的内容。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效果预测等几个方面谈谈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框题在本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当前的分配制度,明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学会合理消费。
因此,学好本框内容对于学生全面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于经济常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为本节课学习分配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对于“共同富裕”的理解仍然是个难点,我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难点: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四、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如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了解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知道“四个尊重”的具体含义2、过程与方法结合我国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形,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教法方面:多媒体演示、讨论教学、启发式教学学法方面: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六、教学过程我采用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把班级的学生分成8个小组,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合作展示的学习方法,以小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点拨作用。
首先是导入新课。
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播放视频资料,内容是虽然我国的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依然存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
九年级政治《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
![九年级政治《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b714ac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9.png)
九年级政治《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九年级政治《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九年级政治《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稿各位领导、同事:下午好,今天我说的题目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效果预测、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讲解。
初中思想品德共安排了4块内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本节内容属于国情部分。
项目主要内容依据说教材(一)地位作用本是人教新标2001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三单元的重点内容。
在第三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了解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当前的分配制度明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学好本对于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有深远的意义。
根据教材的内容编排(二)三位一体目标1、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学生能够认同我国基本的分配制度;支持与理解国家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各项政策与战略。
公共参与:努力学习,自觉加入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队伍中2、情感态度价值观:拥护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能力目标:写出现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确认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懂得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的必要性,体会我国为人民的创业创造条。
4、知识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知道不同阶段共同富裕所具有的不同内容;让创造财富的泉涌流。
根据《广州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质量评价》并结合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生的特点确定三维一体目标。
2016年出台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因此将核心素养放在了首位(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泉充分涌流,国家提出的“四个尊重”难点:懂得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的过程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四)时及教具:一时、多媒体、黑板内容不多,一时足够。
内容理论且抽象,需要通过案例、图片、示意图、题型训练突破。
走共同富裕道路说课稿
![走共同富裕道路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d4508c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4.png)
走共同富裕道路说课稿走共同富裕道路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走共同富裕道路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共同富裕道路说课稿1一、对教材的认识《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第二框的内容,这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
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
产品如何分配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目前的经济制度决定的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实现自身价值又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同时也能体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二.对学情的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框题内容是会遇到由于教材知识过于抽象,离学生生活较远而导致对这一部分知识理解上会有难度。
所以我准备以鲜活、生动的人物、事例为突破口,结合吴仁宝等先进人物、新农村建设以及“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及“东部跨越”中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等体会共同富裕。
结合国家及本地区的科技创新事例、创业故事了解“四个尊重”,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
来引导同学们体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从而达到对本课知识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总体教学思路是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学生质疑、展示点拨、实践巩固五环节构成,力求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具体如下:㈠导入新课:从学生生活入手,以城乡学生在生活、教育中的巨大反差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我们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导入新课。
㈡教学过程:通过以四个问题的形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学生找出答案比较容易,但对分配制度中“健全劳动、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制度”理解有困难,所以我通过四个事例(投影4)帮学生理解这些生产要素的意思,完成教学目标。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001]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001]](https://img.taocdn.com/s3/m/eb64cd5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3.png)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001]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共同富裕的概念和内涵,了解中国共同富裕的实施路径;2.掌握中国共同富裕的成功实践案例,了解中国共同富裕推进的现状和成绩;3.能够分析中国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挑战;4.能够提出自己对于推动中国共同富裕的理解和想法。
二、教学重难点1.中国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路径;2.中国共同富裕推进的现状和成绩;3.未来中国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让学生在班内自我介绍,并表达自己对于共同富裕的理解和看法。
2. 阐述知识点(1)中国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路径讲解中国共同富裕的概念和发展道路,使学生充分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内容。
(2)中国共同富裕推进的现状和成绩列举中国共同富裕的成功实践案例,如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并对近年来取得的相关成绩进行归纳和总结。
(3)未来中国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分析未来中国共同富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包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不平等等方面。
3. 互动探讨让学生就中国共同富裕的相关问题进行互动探讨,并以论文或PPT等多种方式进行汇报。
4. 课堂总结对于本节课讲解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对中国共同富裕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和思考。
四、课后作业1.了解中国共同富裕相关政策文件,对其中的主要观点进行摘录;2.对于中国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进行思考和分析,撰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论文;3.提出自己对于推动中国共同富裕的理解和想法,并以PPT形式进行展示。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共同富裕的内涵、发展道路和未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学生在讨论互动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_九年级政治教案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_九年级政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786aac7c1cfad6195fa7ee.png)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_九年级政治教案第二课时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共同富裕,理解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以及“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觉悟目标:使学生理解部分先富的政策,懂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主族人民应互帮互助,并积极投身到扶贫帮困的宣传活动中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什么是共同富裕,先富和共富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教法指导:讲授法和问题教学法教具准备:搜集有关扶贫帮困的例子,投影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在这种分配制度下,提倡效率优先、鼓励收入拉开差距,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方面是鼓励拉开差距,一方面是强调共同富裕,这两句话有无矛盾?到底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这些便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讲授(一)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我们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还应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不是同时、同步富裕?是不是同等富裕?为什么?(请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小结: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
因为我国的地区之间、家庭、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共同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因为我国已有过这样的教训: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倡导“一大二公”,办公共食堂,吃饭不用钱,出工不记分,大刮“共产风”,大搞平均主义,结果呢?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急剧下降。
所以,同等富裕也不是共同富裕。
它调动不了积极性,只能带来共同贫穷。
共同富裕既不是同时、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那么,到底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标准怎样?(看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制度的重要标志。
九年级思想品德说课稿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
![九年级思想品德说课稿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6f0551b915f804d2b16c160.png)
九年级思想品德说课稿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
一、说教学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它更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突出探究式学习,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创造思维,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设计上安排了四个活动,积极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通过他们自主、合作学习来达成教学目标。
二、说课标
本部分内容属于国情教育的一个方面,课程标准要求是: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说教材
本课是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四单元的重点内容,讲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包括三个框题,依次为: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学会合理消费。
本课在这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承上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启下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一环。
而本框在本课中同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当前的分配制度明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明确财富的创造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和人才。
因此,学好本框内容对于学生全面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对理解和谐社会也。
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说课稿1.2 走向共同富裕
![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说课稿1.2 走向共同富裕](https://img.taocdn.com/s3/m/19801e9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0.png)
1.2《走向共同富裕》说课稿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框包括俩目:第一目“改革进行时”,第二目“共享发展成果:主要启发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知道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的必要性。
明确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科技和知识。
2.学情分析:本课学习中,学生通过已有的认知能够列举出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部分典型问题,如环境、住房、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运用已有分析能力能够推断出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产生对如何解决问题,即如何共享发展成果的学习的渴望。
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学生还有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把握授课深浅的尺度。
二、教学过程【教师导语】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从上个世纪我们摆脱了被压迫的命运,到今天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靠的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努力。
我们要团结一心,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学习目标】1了解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充分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和意义。
3.通过所学知识,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改革措施,学会处理正常的经济关系。
4.关心改革,树立改革精神,追求共同发展,自觉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学习重点: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共享的发展理念。
学习难点: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
【自学检测】1.改革进行时(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O(2)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和的矛盾。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发展阶段。
(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平衡、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5)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共享发展成果(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我们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人民对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ce0849866fb84ae55c8d1f.png)
制 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那么,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这 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问题。
【讲授新课】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内容和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 师点拨: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最终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 灭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教学难点
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教学方法 比较探究式、体验与感悟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及通用环境
1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结构 【课前准备】
请教师课前部署学生了解自己家里多样化的收入来源,思考与之相关的分配 问题,为创设教学情景做铺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 本 、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
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说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2. 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3.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 源泉充分涌流。
(二)能力目标 1. 结合我国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形,体 会 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2. 从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这两方面, 体 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品德《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板书课题)
以下我将从教材、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预期效果、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谈谈对这节课的设计。
初中思想品德课共安排了4块内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本节课内容属于国情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课是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三单元的重点内容,讲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包括三个框题,依次为: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学会合理消费。
本课在这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承上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启下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一环。
而本框在本课中同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当前的分配制度明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明确财富的创造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和人才。
因此,学好本框内容对于学生全面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对理解和谐社会、深刻体会科学发展观也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部分、说学习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2、能力目标:结合我国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形,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的过程,从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两个方面,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3、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动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是为了体现学科特点。
第三部分、重点和难点
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把教学重点放在
1、(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四个尊重’的内容”,本身就是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青少年必须了解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能力,形成觉悟的基础。
2、(难点)“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共同富裕的过程和内容”这两个教学点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讲,理解有难度,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当前社会贫富分化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我将其定为难点。
第四部分、说教学方法
1、教法方面: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资料搜集、材料交流、共同探究、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鼓励学生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学会合作,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创设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运用知识,并能创新知识。
2、学法方面: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广泛参与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采取自主探究交流沟通合作的方法实现三维目标的内化。
以上方法会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根据学生的即时反馈有所取舍。
第五部分、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新课。
全班齐唱《走进新**》,歌曲结束后,师引导,是呀,我们唱着东方红,改革开放使我们富了起来。
但离我们党制定的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目标还有一段距离,那么如何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我们这一节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下面请大家把课本打在93页,独立自主读课文,做框题。
并看大屏幕,完成以下活动。
第一个活动,合作探究。
在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指定内容,教师出示探究题,将学生分组分别探讨不同的问题,教师在学生活动时参与、指导各小组活动。
学生探究完成后,由各小组发言人将探究结果在全班交流,老师归纳总结。
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和理解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明确现阶段坚持这一分配制度的原因,并通过拓展,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当前社会收入差距现象间的联系。
通过列举、分析时事材料,初步认识如何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
第二个活动,自主学习。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难点,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加强引导、指导。
在出示学习提纲后,老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特别是共同富裕的阶段性,
老师在学生分析后,必须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科学的加以归纳。
第三个活动,感悟提高。
在学习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感悟,培养情感,树立正确的态度,增强“四个尊重”意识。
第四个活动,畅想未来。
通过对今天学习的安排和对未来打算的畅谈,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只有努力学习,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大潮中劈风斩浪,实现自我价值,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进一步增强劳动观念和科学意识。
最后是课堂总结,首先根据板书,师生共同回顾所学内容,然后教师用充满**的语言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六、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提纲式板书,线索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对自己认知结构的梳理。
板书内容: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2、确立劳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2、发挥自身才能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七、说预期效果
通过各种鲜明的事例,会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精彩的沟通,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会出现自主学习的场面,充分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通过资料交流、共同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了解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基础上,对当前的社会现实有较高的认识与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应该能较好地达成。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