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 专题5 板块运动 学案设计无答案

合集下载

专题5板块运动第一课时说课

专题5板块运动第一课时说课

板块运动第一课时说课
罗店中学杨晓宾教学设计依据:根据《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校高二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现状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1、《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专题5要求水平B,要求的要点
是“板块构造学说”、“地震要素与火山类型”、“地震、火山的形成与分布”。

在处理教材过程中,火山内容较为简易,故留给学生自学。

2、学生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内容及其发展史兴趣寥寥,故宜挖掘教材,
找出学生的兴奋点,照准突破口。

由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

《专题5 板块运动》(同步训练)高中地理第一册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专题5 板块运动》(同步训练)高中地理第一册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专题5 板块运动》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板块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B、地球表层由一个整体板块组成C、板块运动速度均匀,每年都在移动D、板块运动仅限于水平运动2、下列哪个现象与板块运动无关?A、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B、大西洋海底扩张C、死海的海平面上升D、南极大陆的冰川融化3、下列哪一项不是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证据?A. 大陆边缘的匹配性B. 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C. 地震活动的分布规律D. 人类文明遗址的分布4、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哪两个板块的碰撞挤压?A. 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B. 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C.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D. 南极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5、下列关于板块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A、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平静B、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没有火山和地震活动C、板块的边缘是地壳运动最活跃的区域,多火山、地震D、板块运动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板块的边缘6、以下哪个现象与板块运动无关?A、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B、地中海的缩小C、红海的海域扩张D、亚马逊河的河水泛滥7、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最高峰所在地,其形成源于哪两大板块的碰撞?A、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B、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8、以下哪个板块运动现象通常表现为地壳的拉伸和断裂?A、消亡边界B、生长边界C、转换断层D、逆冲断层9、下列关于板块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 地球表面整体处于静止状态B.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岩层活跃C. 板块大规模运动速率一般较快D. 板块之间相互接触通常是相邻国家 10、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的描述,错误的是:A.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层由多个板块拼合而成B. 板块边缘的岩层较薄,容易出现火山、地震等现象C. 板块的边界通常以山脉或海沟的形式表现D.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质活动的主要动力11、以下哪个现象最能够说明地球表面存在着板块运动?A. 黄河的泥沙淤积B.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C. 冰川的侵蚀作用D. 地球的磁场变化12、下列哪种地质构造类型是由板块相互拉扯、拉伸形成的?A. 海底扩张带B. 撞击带C. 地堑D. 地垒13、关于地球板块构造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可以分为若干个大板块。

中图版(上海)地理第一册专题5板块运动——地震教案设计

中图版(上海)地理第一册专题5板块运动——地震教案设计

《板块运动——地震》教学设计上海市罗店中学杨晓宾一、教材分析:1、课本上的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之间有一定的矛盾。

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查询搜集相关资料。

2、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需加入防震减灾、自救互救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于地震缺乏感性认识,对于地震的内容又保有兴趣,可以适当拓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分布及原因。

我国位于交界处。

知道引发构造地震的基本成因。

学会分析基本的分布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的影像和动画材料,给予学生较强的直观冲击。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达成教学目标。

同时与教学课题研究相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产生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中的自救互救意识。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地震影像片断引入课题。

【设计思想】以震撼性的内容抓住学生注意力,明确学习内容,产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1、PPT展示:板块相互运动引发地震的影像。

【设计思想】学生迅速与地震片段联系起来,主动学习领会地震成因。

2、教师介绍构造地震知识点并作相应提问:震源、震中、震级、烈度及相互关系。

教师展示FLASH释疑。

3、播放地震卡通片,进一步提升兴趣,汇总地震知识点。

【设计思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印象深刻。

4、PPT展示地震分布规律提问我国与两大地震带的关系,展示我国地震分布带、地震次数和唐山地震的相关资料。

【设计思想】落实地理教学,理解我国多地震的原因,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5、展示并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分析阪神地震和洛杉矶地震。

【设计思想】内容拓展,引发学生的深思。

6、讨论地震的人员损失得到启示,明白地震中自救、互救的可贵。

上海市高中地理第一学习练习册答案

上海市高中地理第一学习练习册答案

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填空1、恒星、星云2、矮行星、彗星(流行群)3、木星、水星;水星、海王星;金星、火星,金星二、选择1、A 2、D 3、B 4、A 5、?6、C 7、C、D 8、B、C三、连线略四、读图分析1、(1)A、C、B、D (2)D、B、C、A2、略3、(1)日冕、色球、光球(2)、太阳黑子→光球太阳风→日冕耀斑→色球(3)光球→六千多K 色球→四五千至几万K 日冕→几百万K (4)A、C五、简答1、恒星能自己发光;星云与恒星比,具有质量大、体积小和密度小的特点。

2、行星由固体物质组成;彗星由冰物质组成,质量很小。

专题2地球的伙伴——月球一、选择1、C 2、D 3、A、C、D 4、A、B二、读图分析1、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2、A、C 3、大三、判断(每句话都有不当之处:轰鸣、凛冽的寒风、沉重的、艰难跋涉、一点星光也没有、电闪雷鸣、照亮、飞扬的等)专题3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一、填空1、1957;1981 2、地月、太阳、银河3、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二、选择1、D 2、A 3、C 4、A、B、C三、读图分析C、B、E、D、A专题4地球的运动一、填空1、赤道,两极2、西十二,东十二3、减一天4、1,快;7,慢5、黄赤交角,23°26′6、23°26′,北回归线,南回归线7、春分,秋分, 0°8、23°26′S,0° 9、最长、最短,昼,极昼;极夜10、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四季更替二、选择1、B 2、D 3、C 4、A 5、B 6、D 7、D 8、B 9、A 10、C 11、C三、读图分析1(1)__南__、__北__。

(2)A.__30°S__,__45°E__;B.__30°N__,__135°W__。

(3)__东南<SE>__,__正西<W>__。

专题5 板块运动 学案

专题5 板块运动  学案

专题5 板块运动【知识梳理】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___________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的,板块在______之上滑动。

2.板块内部相对比较__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___________地带。

3.标注出下图中的板块名称:A._____________板块,B._____________板块,C._____________板块,D._____________板块,E._____________板块,F._____________板块。

【思考1】板块张裂的地区岁形成裂谷与海洋;板块相撞挤压的鼍区,常形成山脉、岛弧和海沟。

观看上图,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角度,解释下列山脉、岛羹、大洋形成的原因:喜马拉雅山__________________;阿尔卑斯山__________________;东非大裂谷__________________;落基山脉__________________;安第斯山脉__________________;太平洋西岸岛弧链__________________;大西洋__________________;4.板块构造学说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学说和“_____________”学说基础之上的。

5.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的对流。

6.海洋板块中岩石年龄最轻的地方是________,此处是岩石圈中最不稳定的破碎带。

【思考2】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们首先觉察到的是地面的上下颠簸,接着而来的是左右、前后摇晃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3】在一次地震中有多少个震级,多少个烈度?一次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次6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5板块运动

专题5板块运动
科迪勒拉 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___________山系。
1、图中C为
板块, 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板块。
2、图中数码①、②两处中,位于板块张裂区的是 。 3、字母A、B表示的两大板块相撞处,其中位臵较低,密度较大, 俯冲至另一板块之下,插入地幔中的是 (字母)板块,该两 大板块相撞处往往形成岛弧和 。并多火山和 。
震级每升高一级,能量增加约3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约相当于30个5级地震,而1个7 级地震则相当于约900个5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
地震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自然因素: 1.震级
2.震源深度
3.震中距 4.震区地质构造 人为因素: 1.地面建筑 2.管理部门、震区灾民救助意识和措施
第二篇
岩石与地貌
岩石是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 础之一。 在内外力作用下,塑造了千姿百态 的地表形态。
唐山地震中扭曲的铁路
地震、火山、褶皱、断 层·· ·诸如这样的现象是 如何形成的?
这条山脉为什么在这里? 有此山脉以前这里可能会是什么?
这条山脉年龄有多大? 是什么巨大的力量造成这么雄伟的山脉?
大影响等特点。
地震灾害:可分为直接灾害与次生灾害两大类。
一、直接灾害 1.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2.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 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 3.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4.海啸。 二、次生灾害 1、火灾。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2、水灾。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3、毒气泄漏。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4、瘟疫。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而引起。 有时,次生灾害所山——人类历史上曾经喷发过,但以 后直到今天一直处于静止状态

专题5 板块运动‘

专题5  板块运动‘

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本节课重点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主要内容
六大板块名称和相对位置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 理论应用
解释海洋、裂 谷、山脉、海 沟、岛屿的成 因
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其作用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板块运动塑造的地貌类型
地震与火山
练一练
判断下列各题,如有错误请更正!
岩石圈是由若干刚性的板块所构成 的,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 全世界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板块构造学说
总结前人成果 不断完善
海底扩张学说
探测科技成果 逻辑推理
H.H.Hess 赫斯 R.S.Dietz 迪茨
摩根
勒皮雄
麦肯齐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岩石圈
软流圈
魏格纳(1880-1930)是 德国气象学家、地球 物理学家,1930年11 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 时遇难。
1.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主要证据
大陆轮廓吻合
古生物群连续分布
古气候相似
地质构造吻合
2.海底扩张学说
观察一
海底地貌特点
从大西洋海底地形图中,你能说 出海底地表形态是怎样分布的吗?
海沟
海底地貌特点:
练一练
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
C B
D A E
海沟 ,是洋壳的消亡处。 (1)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是______ C(填字母)是___________ 海岭(洋脊) (2)新大洋的诞生处位于__ , 岩石最年轻。 老 。 (3)由C处到D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_____ 大洋 地壳向下俯冲而形成 (4)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相撞,_____ ______ 海沟 。

高中地理中图版(上海)第一册教案设计- 行星风系

高中地理中图版(上海)第一册教案设计- 行星风系

行星风系【教学内容】气压与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压的概念,理解气温高低、大气升降运动和海拔高度对气压高低的影响;(2)理解风的形成原因,并能正确判断风向;(3)理解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并运用该原理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因;(4)学会阅读1月和7月份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并能根据1月、7月等温线或等压线图判断海与陆、冬与夏以及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

2.过程与方法:(1)观看热力环流动画,分析近地面热量变化引起的空气运动过程,学会分步骤绘制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并能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过程;掌握运用示意图演示、说明抽象原理的方法。

(2)读“1月、7月份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绘制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冬夏盛行风向,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对影响气压高低和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的学习中,初步认识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发展辨证思维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养成团队意识,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合作、交流的乐趣,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因;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冬夏盛行风向。

【教学流程示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这是一个灯笼,上面画了几匹马,里面有一支蜡烛,当蜡烛点燃后,它会自己转动,这叫什么灯?——走马灯。

你知道走马灯为什么会转呢?【设计思想】大部分学生对走马灯并不熟悉,希望通过转动的走马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同时也激起学生对传统习俗的重视。

【期望学生达到】期望学生能根据常识答出走马灯的转动是由于气流的运动。

预计学生回答:空气的流动。

教师概括:对,这是由于气流的运动。

气流为什么会运动?又是怎样运动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气压与风》。

专题5 板块运动教学设计

专题5 板块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专题5 板块运动
教学目标:
1.熟记全球六大板块及边界
2.熟记世界两大地震带,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分布特点
3.读图辨别板块的消亡边界与生长边界,分析生长边界:裂谷和海岭的成因,分析消亡边界:海沟、岛弧链和高大褶皱山脉的成因
4.识别地震要素: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区别震级与烈度,以及烈度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裂谷、海岭、海沟、岛弧链、高大褶皱山脉的成因
难点:板块边界与世界地貌的对应关系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作业布置:练习册:专题5 教学反思:。

2022-2021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1

2022-2021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1
借助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借助三球仪或计算机模拟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利用图片或绘图,说明昼夜交替或地转偏向力的产生
利用公式,学会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把握地球公转和自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和五带的划分等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探究地球自转意义的动因
②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树立运动的、变化的观念
任务定位
教学重点
把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等方面的规律
把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和周期等方面的特点
把握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昼长的计算
教学难点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把握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二: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和周期
三、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图示:太阳高度的概念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出示:春分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据图讲解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
按时间挨次出示:夏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
引导同学: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范围
(3)引导同学分析两个日期之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依据已经设计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在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可能消灭问题的地方进行重点强调并对同学的表情、态度等进行观看,由此推断同学对于老师教授的内容的理解程度,对于要求同学切实能够动手操作的一些学问,可以要求一部分同学到黑板前进行实际画图,老师指出应当留意的问题。同时,这个方法也可以用于老师对教学效果的自我检查。
完成教材19页表1-3-1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中学地理教案2.板书设计专题5板块运动一、大陆漂移学说1.创始人2.依据3.观点二、海底扩张学说1.依据2.观点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志2.基本内容1)六大板块2)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3)板块运动机制及结果海洋(大西洋)板块张裂——裂谷(东非大裂谷)陆——陆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板块碰撞海沟(马里亚纳海沟)陆——海岛弧(日本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附:学习任务单任务一: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独立完成)1.在下图中找出大陆漂移的证据:(至少找出3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寻找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合作完成)1. 在下图的方框中分别填写“海岭”、“海沟”;2.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将下图的箭头补充完整,尝试用自己的话阐述海底扩张的过程,并填空:洋壳的诞生处是_______;洋壳的消亡处是________。

(海岭、海沟)(提示:物质受热,遇冷发生怎样的运动)任务三:发现板块运动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合作完成)1.对照书本44页的“板块分布示意图”和地图册第4页的“世界地形图”,完成下列表格:边界类型地形名称成因分析________边界东非大裂谷非洲内部次一级小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红海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喜马拉雅山脉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马里亚纳海沟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阿留申群岛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落基山脉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2.根据上表所得结论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到下表中:板块运动形成地形举例生长界(板块_____)大陆板块张裂大洋板块张裂消亡界(板块_____)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海沟、阿留申群岛、落基山脉。

专题5板块运动全高二地理

专题5板块运动全高二地理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一、板块构造学说
太平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非洲板块
亚欧板块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板块分布分布图
太平洋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P44“板块分布图”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漂浮在上地幔的软流层上;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火山。 (板块边界分两种: 生长边界处板块张裂, 消亡边界处板块挤压)
上海强烈有感
6.1级
1996.11.9
上海大部分有感
2.9级
1995.4.2
上海嘉定有轻微破坏
5.1级
1990.2.10
上海强烈有感
6.2级
1984.5.21
上海市有感地震
地震的发生可以避免吗?
既然地震难以避免,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以尽量减少地震所带来的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
(一)经验和教训 阅读P49专栏《印度洋大海啸》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P45“海底扩张示意图”,P44“板块分布图” 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 它们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两个板块相互挤压,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方,亚欧板块边缘隆起,形成了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板块和另两个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
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两个板块相互挤压。太平洋板块(大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大陆板块)的下方,亚欧板块边缘隆起露出海面,形成岛弧链,俯冲带海水较深,形成海沟。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中学地理教案2.板书设计专题5板块运动一、大陆漂移学说1.创始人2.依据3.观点二、海底扩张学说1.依据2.观点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志2.基本内容1)六大板块2)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3)板块运动机制及结果海洋(大西洋)板块张裂——裂谷(东非大裂谷)陆——陆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板块碰撞海沟(马里亚纳海沟)陆——海岛弧(日本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附:学习任务单任务一: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独立完成)1.在下图中找出大陆漂移的证据:(至少找出3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寻找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合作完成)1. 在下图的方框中分别填写“海岭”、“海沟”;2.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将下图的箭头补充完整,尝试用自己的话阐述海底扩张的过程,并填空:洋壳的诞生处是_______;洋壳的消亡处是________。

(海岭、海沟)(提示:物质受热,遇冷发生怎样的运动)任务三:发现板块运动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合作完成)1.对照书本44页的“板块分布示意图”和地图册第4页的“世界地形图”,完成下列表格:边界类型地形名称成因分析________边界东非大裂谷非洲内部次一级小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红海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喜马拉雅山脉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马里亚纳海沟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阿留申群岛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落基山脉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2.根据上表所得结论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到下表中:板块运动形成地形举例生长界(板块_____)大陆板块张裂大洋板块张裂消亡界(板块_____)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海沟、阿留申群岛、落基山脉。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所编写的教学辅助资料,旨在引导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本教案主要分为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估三个部分,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提供具体的教学建议。

课程目标本教案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球自转、公转等。

2.掌握地球上的环境变化与人口增长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3.熟悉地球表面的不同地理现象,如地形、气候等。

4.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教材内容简述: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构造、自转与公转等基本概念,以及地图制作与使用的方法。

2.教学建议:在介绍地球构造时,可以使用影像与动画等形象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图制作与使用方面,可以设置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图的制作方法。

第二章生物圈的多样性与人类活动1.教材内容简述:本章主要介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2.教学建议:在教学生物多样性时,可以结合实例具体介绍,如保护濒危物种的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讨论如何减少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与人类活动1.教材内容简述:本章主要介绍地球表面的不同地理现象,如地形、气候等,以及这些地理现象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建议:在介绍地理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可以结合实例,如冰川消融的影响、rivers流域的人类活动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关联。

第四章人口与城市1.教材内容简述:本章主要介绍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等内容。

2.教学建议:在介绍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时,可以通过案例学习的方式,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演变和人口增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教学评估本节主要提供教学评估方案,以便教师更好地跟踪学生的学习成果。

2022-2021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5

2022-2021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5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同学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2.使同学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缘由。

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会运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规律。

教学重点1.自转的运动规律。

2.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经度时差。

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毛泽东主席有一句有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状况是否可能发生?同学回答略。

【叙述】地球运动的种类【板书】第四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同学回答略。

【演示】老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同学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看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看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同学回答略。

【板书】【提问】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同学回答略。

【演示】地球仪自转。

【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同学回答略。

【引出太阳日和恒星日】【演示和讲解】用吹塑片演示(课本第27页)“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2)让该吹塑片以P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2位置,作图。

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2,P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

在黑板上做E2到P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该线与SPE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需连续向前公转到E3点,使S、P、E3三点一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3H。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4地球的运动-学案设计(无答案)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4地球的运动-学案设计(无答案)

地球的运动【学习目标】1.认识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和变化规律。

2.学会用经纬网来进行定位。

3.建立事物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看法。

【学习重难点】1.经线和纬线的变化规律。

2.半球的区分和经纬网定位。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列表比较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运动特点:速度运动形式旋转中心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公转2.理解记忆新看法(1)恒星日和太阳日(2)近期点和远日点3.黄赤交角是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夹角,当前的度数是 _________。

4.回想初中知识,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度数、极圈度数的关系。

5.“二分二至”的定义太阳直射日期日期太阳直射点地点点地点春分夏至二分二至秋分冬至二、讲堂研究:1.读教材,思虑以下问题:(1)星斗的运动轨迹为何以北极星为中心?(2)星斗的运动轨迹反应了什么现象?(3)星斗的运动方向如何?2.依据教材文字,联合你对地球自转特点的理解,思虑以下问题:(1)极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为多少?(2)地球仪上纬度值同样的两点,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何关系?(3)地球仪上 60゜纬线与赤道上线速度有何关系?(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何关系?(5)在地球表面,同纬度的地址对比,地势高低不一样,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有何差别?3.研究以下问题:(1)地轴倾角和指向有无变化。

(2)黄赤交角有无变化。

(3)依据教材的提示,绘图描绘太阳直射点的回归挪动规律。

(4)2012 年 9 月 10 日第 27 个教师节时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正向哪个方向挪动?(5)假定黄赤交角变成0゜,则太阳直射点的挪动范围有什么变化?4.如安在地球公转表示图中判断“二分二至点”和“近期点、远日点”?【达标检测】1.地球自转速度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地球任何地址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B.南北两极点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是最大C.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D.同一条经线上各点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相等2.对于地球自转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地轴的空间地点基本上是稳固的,北端一直指向北极星邻近。

高中地理 板块运动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1

高中地理 板块运动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1

专题5 板块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专题是高中地理“岩石圈”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属于“增长点”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所谓“增长点”是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还可以充分挖掘本专题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内涵,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同学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百科知识基础, 爱好表现、敢说敢辩,所以教学上应多让学生发言,内容上要把握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思维碰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消极被动接收为积极主动思考,最终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重点掌握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地幔物质循环、海底扩张等原理,学会科学推理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表达和与人交往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大陆漂移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学会“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海底扩张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领会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板块构造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懂得前人研究成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最高境界——科学哲学观。

中图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及纬度变化,了解四季划分,了解五带的划分、分布。

②明白得这些地理意义是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综合作用的结果。

③明白得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④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2、能力目标:①能依照“二分二至日太阳照耀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能准确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耀地球示意图”(测视图),并能举一反三,明白得二分二至日太阳照耀地球极视图。

③运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明一些地理现象。

3、德育目标:①学生能正确认识并说明许多自然现象和规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明白得事物之间是联系的,是进展变化的。

②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究自然隐秘的精神和学习地理的爱好。

教学过程:第一步:设疑。

通过复习地球公转的概况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铺垫知识框架,创设问题情境,产生疑问:地球公转会产生哪些地理意义呢?第二步:探究。

教师通过各种媒体不断设疑,并向学生提供各种信息;学生通过听讲、读书自学、讨论切磋、分析综合等方式,参与各种多边活动。

在教师总体调控下,学生探究正确结论。

第三步:尝试。

教师提供动手动脑的检测内容,并适时点拨;学生不断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尝试,解决各种问题。

第四步:小结。

师生通过评议、引申,寻求知识内涵、总结求知方法。

在此过程中,学生进展原有知识和能力框架,并产生学习新目标。

(具体过程如下)㈠昼夜长短的变化第一步:设疑。

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切入,“长到夏至短到冬”是什么意思?什么缘故会如此呢?第二步:探究。

1、教师利用投影图片《昼夜半球示意图》讲解:在平面测视光照图上,晨昏线所在平面过地心,且永久与阳光垂直。

晨昏线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昼弧越长,白天越长,黑夜越短;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白天越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运动【学习目标】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

2.知道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3.学会用两个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填空1.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 )部海岸与南美( )部海岸轮廓线十分相似。

这一偶然发现,促使( )提出了( )假说。

2.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引起的。

板块学说认为,全球可分为( )大板块,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 )。

3.世界最大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戴位于( )板块与( )板块、( )板块、( )板块等的交界地带。

4.六大板块的名称是( ) 其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 ),澳大利亚位于的板块是( ) 。

二、课堂助学1.引导学生观察大陆的漂移,明确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

2.学生阅读材料启发科学探究的精神。

3.观察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明确六大板块名称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4.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新的海洋和裂谷。

板块发生碰撞积压时,地表会产生新的山脉和海洋的消失。

【达标检测】1.下列实例中,证明了地球上海陆发生过变迁的是( )。

A.流水堆积成的三角洲 B.风力侵蚀成的蘑菇石C.经常发生地震现象 D.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 ).首先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家是2.A.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B.波兰科学家哥白尼C.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D.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3.下列关于板块学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一块整体。

B.全球各大板块都处于相对的稳定之中。

C.板块内部地壳不稳定。

D.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喜马拉雅山脉位于(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发生在( )。

A.板块内部 B.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C.大陆内部 D.地壳比较稳定地带6.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这是由于( )。

A.板块运动的结果 B.海风吹拂的结果C.海水侵蚀的结果 D.海洋中砂砾磨蚀的结果7.海牛和驼鸟在非洲和南美洲都有分布。

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且不会飞。

它们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原因是( )。

A.两大陆上的人们进行国际贸易的结果。

B.两大陆之们的海洋干涸或大洋海水变浅时,它们从一个大陆迁移到另一个大陆。

C.在地质时期,两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D.两大陆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地缩小,在偶然的机会中,它们在两大陆之间来回活动。

8.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那个大洋仍在继续扩张之中(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9.本初子午线穿过的的板块是( )。

A.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10.阿拉伯半岛位于下列哪个板块中( )。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C.11.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 )。

B.美洲板块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DC.印度洋板块。

1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是( ) 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D.南极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3.下列现象,是由板块张裂运动产生的是( ) A.地中海正在缩小 B.阿尔卑斯山的隆起D.喜马拉雅山脉的升高.红海的形成C )。

.下列不属于六大板块的是14( A.太平洋板块B.大西洋板块D.美洲板块C.南极洲板块( .红海位于下列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处)。

15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A.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B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D 二、综合题.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16)写出下列板块的名称。

1(A B C D E F地带,地壳比(2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板块学说认为,板块。

较活跃,多板块。

)各板块中只包括大洋的是[ ](3板块和[ ]板块交界处。

(4)日本、我国的台湾多地震,主要是因为它们位于[ ]板块运动【学习内容】板块构造学说,地震与火山【学习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2.掌握地震与火山的相关知识。

【学习重难点】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2.掌握地震与火山的相关知识。

【学习过程】一、知识要点(一)板块构造学说1.大陆漂移学说该学说主要的证据是2.海地扩张学说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是。

大洋板块中的诞生处是,消亡处是。

海底岩石类型主要是.板块构造学说3可分为六大板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全球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板块在块,分别是,易引发诸多(活跃、稳定)上滑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较,自然灾害较少。

(活跃、稳定)自然灾害;板块内部,地壳活动较运动。

和边界,板块间的运动分为和板块边界分为板块张裂处形成。

板块消亡处形成。

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物质的对流。

大洋中的是岩石圈中最不稳定的破碎带。

海洋底部的岩石年龄基本不超过年。

大陆表面可以破裂变形,可以移动聚合,但不会。

(二)地震与火山1.震源概念:2.地震要素:3.地震发生时人们先感觉到,再感觉到。

这是因为波传播速度比波速度快。

4.震级的概念。

震级每升高一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约倍。

5.烈度是指6.影响烈度的因素7.世界两大地震带8.我国多地震的原因9.火山的分类10.火山带来的影响(利弊)利:弊:二、知识探究1.是非题辨析()①大陆漂移学说的重要证据是: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契合;地质构造相同;古生物相似;古生物相似;气候相似。

.)②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物质从海岭(大洋中脊)上升向两侧缓慢流动,产生新的(海底地壳并促使较老的地壳向两侧扩张,最后在海沟处俯冲到地幔里。

)③地壳被分为六大板块,所有的板块中既有大陆,也有海洋,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活动较活跃。

()④地震多发生在地壳破碎,地球内能易于释放的构造带。

)⑤板块“漂浮”在地壳的软流层上,移动方向取决于海底扩张的方向。

()⑥板块生长边界多为板块张裂作用,形成海沟;板块消亡边界多为板块碰撞作用,(可形成较高的海岭。

汶川地震:发生地震时人们先感到左右摇晃,后感到上下颠簸;离汶)⑦关于5.12(川地震震中较远的纽约测得的震级要比离较近的伤害测得的要小。

2.读图分析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①有人认为南极大陆从低纬度漂移过来,观点?②读全球板块示意图:科学家认为东非大裂谷的将来会演变成红海这样的海洋,红海的将来可能演变成大西洋这样的大洋,太平洋的将来会演变成地中海一样小,你能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这种说法吗?年,青2010级地震,8.0年,四川汶川发生2008级地震,7.8年,河北唐山发生1976③.级地震。

我国是多震的国家,你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吗?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玉树发生7.1 海口,经历的地震较少震级较小,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吗?三、实战演练(2014年高考)(四)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坚硬岩石是地球固体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会产生高压环境,能够形成某些种类的变质岩。

下列能够广泛出露这类变质岩的区域是()A.喜马拉雅山区B.日本太平洋岩区C.新西兰南北岛屿D.冰岛火山带年高考)(三)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2013 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2 )(B .③A.②.⑤D .④C年高考)(七)下图表示某地区多次地震的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2013(表示的是海岸线位置,系。

图中纵坐标为震源深度,横坐标表示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其中0图中的点表示各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东200800km-8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西,,200km 次地震的震源位置。

3.总体上看,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是()①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②在海岸线的东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③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内④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到海岸线距离与震源深度关系不明确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对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合理解释是()A.大洋板块发生了张裂运动B.大陆板块内部发生了张裂运动D .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C.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5.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①太平洋西部岛弧②北美大陆西海岸③北美大陆东海岸④南美大陆东海岸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2年高考)(四)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6.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地震使海底抬升B.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C.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D.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7.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A.岛弧和海沟B.海岭和海沟C.海岭和裂谷D.岛弧和裂谷(11年高考)(四)近年来,大地震频繁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而,目前地震预防与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

8.地震多发生在板块的消亡边界。

在下列板块中,与相邻板块形成消亡边界最多的是()A.南极洲板块B.美洲板块C.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9.下列我国省区中,属于地震重点预防区的是()A.湖南、内蒙古B.内蒙古、云南C.台湾、云南D.台湾、湖南(10年高考)(十七)读下列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闸、地点和震级。

材料2: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到日本,导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破坏,海水养殖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材料3:海地多年来政冶经济不稳定。

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

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将不合规范的房压拆除。

11.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板块、板块、板块的交界处。

从材料1和材料2可知,这些地震体现的自然灾害具有的主要特点是。

12.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