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
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才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
在美国,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
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过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
从整个世界看,1900年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13.6%,1950年为28.2%,1960年为33%,1970年为38.6%,1980年为41.3%。
所以,城市化过程是随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
1、英国和美国哪个城市化更早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
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18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
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在经历着城市化的浪潮,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风景和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城市化进程。
美国的城市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影响,下面将会详细介绍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
一、美国的城市化历史美国的城市化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新英格兰地区。
当时,欧洲移民和当地原住民开始在新英格兰地区进行交易和农业生产,并在附近建起了村庄和城镇,这是美国城市化的开端。
18世纪,印第安人被迫被驱逐到更远的地方,美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纽约市等城市开始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庞大和繁荣。
19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开始转向工业化,这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芝加哥等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工业中心。
同时,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也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吸引了更多的移民来到美国,这又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二、美国城市化的发展与演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美国的城市不断地发展与演变。
下面是美国城市化的发展与演变的几个方面。
1、城市规模的增大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美国城市的规模不断增大。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100万,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到了20世纪后期,美国的城市已经成为了全球有影响力的巨型城市,其中纽约市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2、城市人口的多样化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它的早期历史时期开始,这个国家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移民。
这对于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美国的城市里,不同的族裔聚集在不同的社区中,如意大利裔、华人等等,丰富了城市文化并形成了各自的聚居区,经济的和文化的联结也得以加强和扩大。
3、城市的经济结构变化美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19世纪时期,美国城市的经济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而到了20世纪,美国城市经济不断地向服务业转移,成为了一个以金融、体育、艺术等为主的城市经济。
美国城镇化给我们的几点启示_王玉武
表 1:美国城区、郊区人口、就业岗位比例变化( 1950 年 -1990 年)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人口(% ) 57 49 43 40 37
城区
就业岗位(% ) 70 63 55 50 45
人口(% ) 43 51 57 60 63
郊区
就业岗位(% ) 30 37 45 50 55
四是城市向多中心结构发展。 高楼大厦 分布在市中心,市中心又划分为金融、零售、 法律及其他产业相对集中的多个功能区,居 住区向外发展,城市呈多中心发展态势。
五是以集中型城镇化模式为主导。 由于 原材料的可获得性、运输费用、交易成本、规 模经济等因素,大量的人口和产业活动集中 在市中心, 并且通过不断的竞争和兼并,产 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市转移, 并最终超 过农业人口。 国内学术界
把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10%以上看 作城镇化的起点,由此美国城镇化的历史可 分为 3 个时期。
1.城镇化初期(早期起步阶段:1830 年1865 年)。
这一时期是美国工业化的早期,也是城 镇化的关键时期。 工业和相关产业在空间上 的集聚促进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又推动了工 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主要特征是:
1.实施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内生型城镇 化发展模式。 美国的城镇化进程源于经济发 展和产业结构动态变化的内生动力,较少受 到行政干预等外生因素的干扰。 19 世纪初 期,商业贸易作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促进 了东北部的繁荣。 内战结束至 20 世纪 20 年 代,工业化进入鼎盛时期,中西部成为新的 重工业区和城镇化重心。 20 世纪 60 年代以 后,高科技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太平洋沿 岸后来居上成为高科技聚集区,落后的南部 也异军突起。 在整个过程中,城市规模由小 到大,逐步形成城市体系,进而大规模郊区 化,直到大都市区的不断扩展,城市空间形 态逐步由点状到线状再到面状,无不体现出 内生性特点。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人文教育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城市化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表现。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要受到社会经济、自然资源、政治、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促进尤为重要。
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
综观美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结合美国的实际,以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为标准,一般把美国城市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初步城市化阶段( 1790—1870年) 、基本城市化阶段( 1870—1940年)和高度城市化阶段(1940 - 现在)。
19 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城市化道路,就是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紧密相联系。
本文试从美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的特点这方面的研究作一探讨。
本人认为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城市化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美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并进一步的完善和进步,速度快,程度高,成就也是极为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
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国第一部城市发展报告是《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以约100万字的篇幅,首次对中国城市化问题进行了一次全景式描述。
首先我们的城市化率偏低,在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下,城市化率偏低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巨大瓶颈”,成为限制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巨大瓶颈”,也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集聚中的“巨大瓶颈”。
再者结构规模与人口、经济规模不协调,中国大城市的规模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导致了像上海、北京这样全国最大的城市,所产出的国民财富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水平,可以说中国的城市表现出城市结构规模大,但城市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都偏小的不协调现象。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的背景、特点及影响【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人文教育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一、材料来源笔者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通过数据库查找相关研究成果来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并在图书馆找到了许多相关的著作,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
另外,笔者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著作和论文,详细书目可参见“参考文献”一节。
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比较和分析,对这一课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历史及现状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就其定义而言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美国城市化的研究领域中,我们可以通过王旭的《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一文及其它的一些著作了解目前国内外对于美国城市化研究的状况。
综观期刊网上的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城市化的研究由来已久。
而随着材料的积累和认识角度的不断更新,对于城市化的研究也变的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体而微。
由于国外城市化的发展比较早,所以对于城市化的研究相对的起步较早。
关于城市化的研究在60年代以前有Archie Binns在 1941年出版的《西北部大门:西雅图史话》(Northwest Gateway:The story of the port of Seattle);Auther M.Schlesinger(阿瑟.施莱辛格) 在1941年出版《1878-1898年间美国城市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City,1878-1898)等。
在60年代有Blake Mckelvey(布莱克.麦克尔维)在1962年出版的《1860至1915年美国的城市化》(The Urbanization of America,1860-1915)及1968年版《1915至1960年间大都市美国的崛起》(The Emergence of Metropolitan America,1915-1960);Charles N.Glaab(查尔斯.格莱布)1963年出版的《美国城市史文献》;David Lavender 1965年出版的《伟大的西部》(The Great West)。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历史分析及启示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历史分析及启示姓名:欧阳世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历史指导教师:郑祖铤20080519摘要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美国由初步城市化向基本实现城市化的过渡,既上承南北战争前初步城市化的成果,又下启大都市区化、郊区化新阶段。
城市化总体上由东北部开启,逐渐向中西部、南部扩展。
各区的城市化并非是平衡发展的,相反,各区带有很大的地区差异性而呈现不同的特色。
本文首先对城市化内涵以及城市化标准进行了界定。
定义明晰后,笔者对各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由于此时期美国的中西部、西部地区的发展更为明显和迅速,因此,对于这两个地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在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时,笔者分小节探讨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移民等诸多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
在肯定工业化巨大作用的同时,笔者着力对城市化观念、城市政策进行了重点分析,以期将无形因素引入城市化评价体系,较为全面地探讨美国城市化。
最后,笔者扼要地从科技、工业、政策等几方面探讨了美国城市化的影响并把对美国的分析归结到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上来,以期达到本文撰写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城市化;工业化;观念;政策AbstractFrom the mid-19th century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achieved the transition from initial urbanization to basically urbanization. On the whole of the course, it started from the northeast, and gradually expanded to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 All of the region were not balanced development, on the contrary, they have their own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In this paper, clear definition and standards was given at first.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ourse of the urbanization of different regions. As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 had rapid development in this time, the two areas was studied in detail.In analyz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transportation, immigration, and many other factors impact on urbanization in section. While affirming the role of the great industrialization, the author focu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city and urban policy. The author tried to introduce intangible factors into urbaniz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to give American urbanization a more comprehensive study.Finally,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United States was discussed. All of the analyses were attributed to inspiration for Chinese city. That was the ultimate aim of this article to achieve.Key Words:urba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policy; concept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美国城市化的发展
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在1970年的时候还没有什么迹象表明大多数的美国人将住在城市地区,截止到1800年,伦敦拥有100万人,巴黎拥有50万人口的时候,纽约只有6万人口。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走上快速城市化的道路呢?美国有自然资源和辽阔的土地,城市发展中,技术和人口的注入以及开发位知识界的先锋精神,而促进城市发展有三种因素是相当重要的,它们是:有利的环境、高度发达的科技和一种合适的社会组织。
这种组织所提倡的小型家庭体制和新教徒道德准则非常适合城市工业化的发展。
美国人口统计中的大都市概念:1950年以前的人口统计中,城市人口是指住在超过2500个混合地区的人口。
1950年的时候,城市人口是指所有住在城市化地区的人口。
这些地区以外,所有的混合和非混合地区有将将超过2500的人口,这些变化在1960年的人口统计中仍然存在。
1960年的时候,在新英格兰州的一些小镇子、新泽西和宾西法尼亚的一些镇区以及其他乡村已由城市化的迹象。
2000年的人口统计特别说明了城市人口指的是居住在城市地区(人口密度≥5万)和郊区城镇地区(2500≤人口密度<5万)的人口。
大都市的标准概念是由预算委员会(OMB的前身)在1949年首次提出,原名称是“标准大都市地区”(SMA)。
这种说法在1959年改为“标准大都市统计地区”(SMSA)。
在1983年改为“统一大都市统计地区”(CMSAS)和“主要大都市统计地区”(PMSAS)。
在2000年,“核心统计地区”(CBSA)的说法开始流行,指的是“大都会统计地区”。
MSAS一般是少于1百万人口的小都会,CMSAS是超过1百万人口的大都会,如:纽约介于CMSAS 和MSAS之间是PMSAS,华盛顿、巴尔的摩和哈格斯坦—它们属于华盛顿—是CMSAS,CBSAS必须包含大雨或等于1万人口的城市,每个MSAS必须有至少1个超过5万居民的城市和地区。
每个MSAS 地区必须有至少一个人口在1万至5万之间的城市带。
美国城镇化-1修改
萌芽阶段 形成阶段 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 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 娱乐; 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 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1790-2007年美国城市化进程表
美国城镇化进程
1.城市初始化阶段(1790-1830年) 2.城市加速阶段(1830-1930年) 3.高度城市化阶段(1930年至今)
1、美国早期的城市数量少,当时 有95%美国人在乡村。随着贸易 的繁荣,港口城市控制的腹地越来 越大, 2、1825年伊利运河通过哈得逊 河(HudsonRiver)将纽约和五大 湖地区连接起来,联系五大湖、哈 得逊河、俄亥俄河与密西西比河 的运河网络开通以后,布法罗、克 利夫兰、芝加哥、底特律、米尔 沃基等城市作为重要的批发中心 出现了。 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 8%,一个独立的城市体系在美国 初步形成。
位于布里奇维尔站台街,建于 1898年。从前门廊可以看到诺 伍德旅馆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规划研究所
位于博伊斯路
位于麦克默里路,1961年被 圣·路易斯·马里兰克教堂买 下
美国城镇化案例
美国小城镇诺伍德的社区发展
小镇建立之后的头50年,是诺伍德经济基础发生重大变化的50年,小镇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从建镇初期的 不足2000人剧增至约12600人。工业在这一时期完全取代了农业,原有的社区小型家庭手.工业也逐渐为规模 较大的Y-业企业所替代,印刷、皮革、油墨、纺织、建材等企业在当地建立起来并迅速发展,.制革业是小镇 历史最为悠久的产业之一,可以一直追溯到18世纪晚期。经过近150年的发展演化,诺伍德制革业由仅雇佣少 数制革师傅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为拥有多家生产工厂的大型公司,成为‘-3时镇上吸纳工人数量最多的行业之 一。科技进步及新技术的应用,是小镇工业化的另一个明显特征。这一时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革新 和设备改进纷纷涌现,并且以国家专利的形式得到保护并应用于生产。此外,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在 这一时期陆续设立,工业小镇已初具规模。
美国城市化过程及其经验借鉴
美国城市化过程及其经验借鉴[ 摘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城市化的历程,从动力机制、空间组织和要素流动等方面阐述了美国城市化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 关键词] 城市化动力机制空间组织一、美国城市化历程简要回顾美国城市化的基本脉络清晰,城市化历程基本上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美国基本城市化时期,这个时期到1920年为止,美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2%,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第二时期为美国大都市区时期,这时期从1920年始直到现在,美国的城市数量和质量都有大的提升,尤其是大都市区发展空前。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大都市连绵区,这种空间组织形式是美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呈现出“S”形曲线,这是美国与其他国家城市化的共性,其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区域产业布局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美国城市化的特征1.工业化是美国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同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相对应。
美国的城市化主要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而其郊区化则是20世纪交通、通讯发展和后工业革命的结果,郊区化是城市功能和城市建成环境在空间上的延伸和继续。
2.城市化空间形态呈现“分散—集聚—分散”的特点城市化初期,社会经济活动以聚集为主,当进入郊区化阶段时,空间组织又趋向分散状态,而美国有利于郊区化政策尤其是住房政策和发达的交通和通讯则加快了这一分散进程。
3.要素自由流动以及人口分布的均衡性美国城市化的典型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尤其是人口的流动最为明显。
在集中城市化阶段,人口主要从农村迁向城市,而在郊区化阶段,人口又从大都市区内的市区迁往郊区。
从区域间迁移来讲,美国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多从东北部和南部地区迁往中北部和西部,美国一百多年来的人口迁移使得人口在地区分布上趋于平衡。
4.大都市区或者大都市带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美国大都市区产业发展代表了产业转型的方向,由工业经济形态向服务业经济形态转变,同时,高科技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应用文-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启示美国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它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从农村向城市社会的转变。
工业化的启动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大使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凑和密集结构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
如今,美国的城市化又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新趋势,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特点对我国的城市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城市化的历史并不等同于城市发展的历史。
城市出现于早期社会,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
美国城市发展始于1609年的欧洲移民,由于地缘因素以及自然优势,早期城市主要是港口城市,集中于美国东海岸,如纽约(1625)、波士顿(1630)、查尔斯顿(1680)、费城(1682)。
城市化则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促使城市手坊转变为工厂,城市由原来的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工业生产集中地,非农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并最终超过人口,这是初步的城市化。
若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看作城市化的开始,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0%以上看作初步城市化的完成,那么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1.城市化酝酿时期(1690年—1830年)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状况对后期的城市化进程有重要影响,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数量少,城市人口增长不稳定。
1690年,人口超过2500人的城市只有4座,其中波士顿拥有人口7000人,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在1690年至1820年这一百多年间里,城市数量从4座增加到61座,但城市人口的比例由1690年的8.3%降到5.1%,后又升至1820年的7.2%(见表1)。
1690年至1790年这一百年是美国历史上农村人口增长超过城市人口增长的时期。
第二,农业占国民的主导地位,但城市中从事商业、制造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人口比例高。
1974年,普赖斯研究波士顿、费城和纽约三大城市的结果表明,当时平均23%的人口受雇于商业,24%的人口受雇于制造业,50%的人口从事服务业,4%的人口在政府部门工作。
美国城市化历程回顾及经验启示
美国城市化历程回顾及经验启示作者:马先标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4期摘要:通过回顾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中的三大阶段,即城市化初步兴起或起步阶段、加速与基本完成、从基本实现到完全实现,阐述并主要分析了经济活动、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政府法律法规等对促进其各大区域有差异的城市化,乃至整个国家层面城市化的作用。
最后,就其作为已经成功实现城市化的大国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经验借鉴性,给予政策启示层面的解读。
关键词:美国城市化;经济活动;交通运输体系;政府法律法规;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F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19)04-0040-07Retrospect and Experience of 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MA Xianbiao(School of Economic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By reviewing the three major stages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namely, the initial rise or start stage of urbanization, acceleration and basic completion, and from basic realization to full realization,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role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three-dimension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govern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etc.; in promoting differentiated urbanization in all major regions, and even urbanization at the national level. Finally, it gives interpretation of policy implications as a reference to the experience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as a major country that has successfully achieved urbanization.Key words: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activities; transportation system; govern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 and revelation雖然英国是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而享有城市化故乡的美誉,然而曾经作为英国殖民地的美国,也在其后稳健地走出一条健康城市化的道路,并长期保持世界经济中心乃至头号强国的地位。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2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2相比较而言,1945年以后美国的郊区化更值得探讨。
二战后,美国大都市区的郊区化加速,有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市中心日益凸显的劣势所致,如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等。
这种观点认为郊区化的实质是逆城市化,强调市区与郊区的分离与对立。
但笔者认为,郊区化是由于美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产业结构、交通运输技术、通讯技术、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郊区优势日益凸显的条件下,城市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重新分布的必然结果,郊区化的实质是城市功能在地域上的横向延伸或大都市区化,其强调市区与郊区的联系与合作,符合美国郊区化发展现状。
这一时期城市化的特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城市人口密度下降明显如表2所示。
平均人口密度由1950年的6536人/平方英里,减少,到1990年的3783人/平方英里。
第二,从人口和就业岗位的比例变化看见表3,1950年到1990年,城区人口比例以及就业岗位比例一直下降,而郊区人口以及就业比例却持续上升,这反映了人口郊区化以及产业郊区化的趋势。
第三,从都市区的数量以及人口分布变化看见表4,1940年,美国有138个都市区,占美国人口的51%。
但在1990年,美国都市区的数量上升到335个,其人口份额升至77.5%。
可见,郊区化加速导致都市区数量以及规模不断扩大,郊区化过程与都市区化过程是一致的。
这一阶段美国郊区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汽车的普及,促进了人口的郊区化。
郊区化初期,迁往郊区的人口仅限于富人和部分中产阶级,他们的工作地点仍然在城市,因此与中心城市保持着较高的通勤率,此时的郊区只有居住功能,没有就业和商业功能。
二战后,由于州际高速公路建设以及私人汽车的普及,人们的活动空间迅速扩大,美国人口大规模郊区化成为可能。
据统计,早在1930年,美国就已拥有汽车2700万辆,达到每千人拥有211辆汽车;二战后,汽车量逐年上升,由1960年的6200万辆上升到1990年的15700万辆,每千人拥有的汽车量增加至631辆。
美国城市化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城市化历程对我国的启示一、城市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城市的基础,只有产业发展到了一定高度,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才会吸引人口在城市的集聚,促进城市化的进程。
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特别重视产业的升级换代与配套服务业的发展。
其第三产业就业从工业化较早阶段开始就呈现出与第二产业同步增长或比第二产业就业优先增长的趋势,农业劳动力一开始就较多地流入了第三产业。
中国必须在符合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尽早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服务型经济与服务型城市。
中国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尽快转型,加快服务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主导制造业,一个地区有多高的服务业水平,就能够形成多高的制造业水平。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上海制造业水平较高,即缘于较高水平的教育、科技、信息、金融、商贸、物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
拥有了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就有可能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产品的技术改造与升级换代,并有可能进行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生产出新的产品,催生出新产业,提高区域竞争力。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服务型经济、服务型社会与服务型城市。
二、城市土地利用美国国土辽阔,人均土地面积是中国的4倍多,人均耕地比中国更是高很多,所以美国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非常充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多采取低密度空间蔓延的方式,城市居民的房子都是低密度分开的单体住房(detachedsingle?鄄house),占地很多,城市建筑物都不高,体量也不大。
因为美国城市建设密度低,所以尽管城市人口不多,但是城市面积很大。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基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必须植根于中国的资源与环境基础,走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
我国的经济、社会现实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土地资源少,人均耕地更少。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二、美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征三、美国城市化的启示四、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五、City-on-Hill理念的影响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自20世纪初,美国逐渐进入城市化的进程中。
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化的规模相对较小,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足30%。
但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人口比重迅速提高,196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了60%。
1980年代,美国城市化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城市人口占比达到了75%。
此后,尽管城市人口比重没有继续增长,但美国城市化进程并没有停止,仍然在不断发展。
二、美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征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具有多个特点,其中一些典型特征如下: 1. 城市规模大:美国大城市数量众多,紧随日本、印度排在世界第二位。
其中,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其他大城市人口也在数百万至一千万之间。
2. 城市密度低:美国城市人口密度较低,居民房屋宽敞,散布于广阔的城市地区。
3. 城市交通便捷:美国有发达的高速公路,公交车运营规模也很大,可连接城市和郊区,方便通达。
4. 人口的多样性:美国城市涵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具有很强的多元文化特征。
5. 经济高度发达:美国大城市经济发达,如纽约是全球第一大金融中心之一,硅谷则是全球最具活力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地之一。
三、美国城市化的启示美国城市化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借鉴意义,具体如下:1. 城市规划要有长远目光:美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数十年,与美国的长远规划有关,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都有所考虑,城市规划需要考虑长远发展。
2. 鼓励多种生活方式:美国城市中有不同的居住方式和工作方式,如在城市中心居住和远程办公等。
鼓励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城市拥堵,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3. 投资基础设施:美国的城市化是基于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会花费大量资金投入到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例如公共交通和公共空间等。
赴美国学习考察城市化进程的心得与启示
赴美国学习考察城市化进程的心得与启示赴美国学习考察城市化进程的心得与启示去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专题研修班”在美国为期二个月的考察,对美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有了粗略的了解。
美国150多年来城市化发展的历程,有着许多有资借鉴的经验,也不乏令人反思的教训。
本文试就这次学习考察中感悟到的美国城市建设理念,结合三明城市化发展的实际,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坚持工业强市,促进城市化发展。
美国的城市化过程非常明显地说明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可以说,没有工业化的发展,也就没有今日美国城市的辉煌。
美国东部城市芝加哥、西部著名的“硅谷”城市——圣何塞,它们的建城和发展,就是分别依靠近代工业产业和新兴电子产业的兴起,迅速形成产业集群规模,集聚了大量的就业人员,随之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才有了它今日的风彩。
三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也充分说明了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大量的工业企业的引入,使三明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山区小县,发展成为福建省的重要工业基地,人口也从原先的3万多人发展到今天的28万人,成为福建中部的一座重要城市。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三明城市区位和体制上的弊端阻碍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据统计,2017年三明全市生产总值为392.08亿元,城镇化水平为42.1%,比全省平均水平47.3%低了5.2个百分点。
由此看来,我市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对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还不够强。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未来三明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要围绕永安—三明—沙县城市主轴线,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建设成为我省的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生态胜地,成为连接沿海、辐射内地、联动周边经济协作区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
”因此,三明市要加快城市化发展,必须强调做强做大产业基础,进一步提升城市集聚资源和辐射带动功能。
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城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战略»
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城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马晓河 ∗
摘 要: 纵观美国经济崛起历程ꎬ 经济快速增长期与城市化加快推进期同步ꎬ 即城市化
与工业化高度协调ꎬ 城市化从早期发展小城镇到大城市进而再向城市群 ( 带) 、 城市精
增长ꎬ 1820 ~ 1870 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 4 2% ꎬ 英国为 2 05% ꎻ 1870 ~ 1913 年美国
国内生 产 总 值 年 均 增 长 3 94% ꎬ 英 国 为 1 9% ꎻ 1913 ~ 1950 年 美 国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年 均 增 长
2 84% ꎬ 英国为 1 19% ꎮ 1940 ~ 2000 年ꎬ 美 国 每 十 年 GDP 平 均 增 长 率 都 在 3% 以 上ꎬ 其 中
明增长” 计划ꎮ
关键词: 城市化 公共服务 精明增长
1860 ~ 1913 年ꎬ 美国经济规模和人均 GDP 先后超过英国后ꎬ 在 100 多年时间里经济发展一
直位居世界第一ꎮ 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视角观察和研究美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ꎬ 力图寻找对中
国有益的启示ꎮ
∗ 作者简介: 马晓河ꎬ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ꎮ
世界崛起的 100 年ꎮ 而真正使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关键时期ꎬ 是 1870 ~ 1920 年的 50 年ꎮ 这
一时期世界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ꎬ 以电力发明和大规模应用为代表ꎬ 美国的纺织、 农产品加
工、 采掘业、 石油电力、 化工、 钢铁、 建筑、 电器、 汽车、 机械制造等工业飞速发展ꎬ 工业化得
制造业ꎮ 1860 年美国工业产量在世界排位还是第四ꎬ 到 1894 年已跃居世界第一ꎮ 1913 年ꎬ 美国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_王海燕
为美国城镇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工业的发展是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在工业化的带动下美国一座座城市逐渐建立并得以发展。
美国早期的城镇主要集中在东北部,19世纪中期以前东北部是全国的制造业中心,该区域也集中了全国制造业的80%和城镇人口的60%。
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带动了美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深深改变了美国的动力结构,蒸汽、电力依次代替牲畜力量和水力动力成为新的动力源,进而大大拓展了工业的发展空间。
中西部潜在丰富的煤、石油以及铁、铝等矿产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如钢铁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等得以建立和迅速发展,美国的工业化开始向中西部、西部推进。
美国内战后,中西部、西部逐渐成为全国工业化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防、航天、计算机等产业的带动下,美国南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起来,带动南部休士顿等城市崛起。
在工业化和新兴产业的带动下,人口开始大量向中西部、西部和南部迁移,中西部、西部和南部的城镇开始兴盛。
到1910年中西部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比率由16%增至23%。
就整个西部而言,到1910年,城市人口总数达到4200万人,城镇化比率达到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6%)。
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丹佛等西部大城市开始崛起。
(三)交通体系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城镇化的发展。
交通对美国城镇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每一次重要的交通发展都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美国早期主要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一个重要原因是海上交通。
美国早期移民主要来自欧洲大陆,而东部是欧洲经大西洋登陆美国最近的地方,这也是东部早期发展最快的原因。
蒸汽船发明后,美国迎来了运输业的第一次革命。
美国水系发达,有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等诸多大河,同时也有五大淡水湖,水域广阔。
这些湖河都是分散的,由于水运成本较低而且能够运输大量的货物,美国开始开凿运河将湖河联结起来。
19世纪30年代后,美国开始大规模开凿运河,到19世纪50年代已新开凿近4000公里运河。
美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
! ! ! ! ! ! ! ! !"#$% &’#()*+,*#世界农业
! 编者按 "
目前 !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 面临的突出问题
是农业效益不高 " 农民增收困难 ! 这是长期积累和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囿于 农业内部很难真正解决 # 只有减少农民 ! 才能富裕农民 $ 从国际经验看 ! 加快农村城 市化是由落后农业国走向发达工业国的必由之路 ! 也是农业 % 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研究发达国家农村城市化历程 " 特征 " 速度 " 规模 " 政策等可以 为 推 动 我 国 城 市 化 ! 促进农业 " 农村 " 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借鉴 $
小 % 信息和人 的 运 动 速 度 一 样 % 城 市 半 径 一 般 不 超 过
60.1;< % 否 则 就 难 以 管 理 & 64 世 纪 中 期 % 美 国 广 泛 引
进欧洲的先进 技 术 和 设 备 % 大 大 加 快 了 工 业 革 命 的 步
3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批准号 # 24456/64"
从 ?81? % ?5?5 年 平 均 每 年 迁 入 的 移 民 为 >5 万 人 # 而 同 期美国人 口 自 然 增 长 的 年 平 均 数 为 :5 万 人 # 从 欧 洲 迁 入 人 口 与 其 自 然 增 长 人 口 之 比 为 1:01A?// $ 在 这 些 国 际 移 民 中 # 工 人 占 近 1/B # 专 业 技 术 人 员 占 近 .17 # 来自英& 德& 法国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冶铁& 纺织& 炼油和其 他 工 业 部 门 的 知 识 和 技 术 # 对 正 处 于 关 键 时 期的美国 工 业 化 起 到 了 无 可 估 量 的 意 义 $ 外 来 人 口 也 是城镇人 口 增 长 的 主 要 来 源 # 外 来 人 口 中 从 事 农 业 的 只占 ?:7 左右 # 绝大部分转移到了城市 $
美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推荐)
美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推荐)第一篇:美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推荐)美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简介: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尽管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同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其他因素息息相关,但仔细考察美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认真吸取其城市化过程的经验教训,借鉴其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先进的理念与做法,对加快推进我省的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依然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字:美国,城市化,思考•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尽管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同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其他因素息息相关,但仔细考察美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认真吸取其城市化过程的经验教训,借鉴其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先进的理念与做法,对加快推进我省的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依然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美国城市化的三个主要特征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具有良好的互动机制。
在1870年以前,由于美国工业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这时的城市多是为了商品的交易而建立,城市是区域贸易中心。
1870年以后一直到1940年,美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铁路的建设与使用改变了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制造业、采矿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而且工业化也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减轻了农业劳动的强度,解放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为工业化的劳动力需求提供了源泉。
这一时期美国形成了大量的新城市,城市的规模也不断增大。
1940年到1970年,美国进入后工业化社会,高速公路网的建设与完善,轿车的普及与使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新通讯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导致了城市的快速郊区化。
1970年以后,美国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其主导产业,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同时,美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国外。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城市规划联系的解读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城市规划联系的解读一、城市化与现代城市规划的关系二、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三、现代城市规划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四、美国城市化的现状与挑战五、未来的城市化与现代城市规划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已成为全球的趋势。
其中,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城市化程度高,城市规划也得到了较大的关注。
本论文将对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城市规划进行解读,并列举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
一、城市化与现代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规划显得十分重要。
城市规划能够在城市化进程中保证城市的规模、构造、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合理性,尽量避免过度拥挤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
同时,现代城市规划能够使城市更具竞争力和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美国是世界上早期城市化国家之一,其城市化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
在19世纪,美国很快成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大量的工业化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速度快。
同时,因为美国的土地面积较大,建立城市的空间很大,这种机会制度也带动了城市化进程。
三、现代城市规划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现代城市规划进入美国,改变了美国城市发展的面貌。
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放缓,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拥堵、污染、贫民窟等。
同时,城市居民需要快速、准确、清晰的指路方式和公车运行时刻表等,城市规划帮助解决了这些问题。
同时,现代城市规划中的新设计理念,如单用途、集中用户名、分形的排列和交通设计等,也带来了科技化的城市空间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美国城市化的现状与挑战近年来,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化的普及,美国的公共交通网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在城市移动的重要选择之一,这增加了美国城市规划的难度。
同时,由于大量的城市居民仍然生活在劣质的公共交通节点附近,该地区的治安和环境质量都受到了影响,这也对美国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更新时间:2010-1-14 14:31:33摘要:美国的城市化始于1690年,随后经历了酝酿期、初步完成期、郊区化时期三个发展阶段,每个时期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内生的自我发展性、跳越性、流动性;总结了美国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启示美国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它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
工业化的启动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大使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凑和密集结构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
如今,美国的城市化又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新趋势,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特点对我国的城市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的历史并不等同于城市发展的历史。
城市出现于早期社会,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
美国城市发展始于1609年的欧洲移民,由于地缘因素以及自然优势,早期城市主要是港口城市,集中于美国东海岸,如纽约(1625)、波士顿(1630)、查尔斯顿(1680)、费城(1682)。
城市化则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促使城市手工作坊转变为工厂,城市由原来的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工业生产集中地,非农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并最终超过农业人口,这是初步的城市化。
若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看作城市化的开始,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0%以上看作初步城市化的完成,那么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1.城市化酝酿时期(1690年—1830年)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状况对后期的城市化进程有重要影响,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数量少,城市人口增长不稳定。
1690年,人口超过2500人的城市只有4座,其中波士顿拥有人口7000人,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在1690年至1820年这一百多年间里,城市数量从4座增加到61座,但城市人口的比例由1690年的8.3%降到5.1%,后又升至1820年的7.2%(见表1)。
1690年至1790年这一百年是美国历史上农村人口增长超过城市人口增长的时期。
第二,农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但城市中从事商业、制造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人口比例高。
1974年,普赖斯研究波士顿、费城和纽约三大城市的结果表明,当时平均23%的人口受雇于商业,24%的人口受雇于制造业,50%的人口从事服务业,4%的人口在政府部门工作。
可见,尽管当时港口城市以商业中心闻名(主要与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进行贸易),但工业和服务部门仍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
第三,以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为主。
19世纪初,美国的城市主要分布于东海岸,由于城市人口流量较小,城市半径一般不超过一到二英里,畜力、风力、帆船是主要的动力和运输手段。
美国独立初期,基于天然河流、人工运河以及铁路的现代运输方式开始出现。
总体来说,尽管本时期城市化还未开始,但殖民地时期美国东海岸城市的迅速发展为后期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这些城市大多拥有优良的港口以及富饶的腹地,同时靠近适于航行的河流(如波士顿),不仅成为内陆大宗农产品出口到欧洲的中转站,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信息的外溢效应,这里成了商人的聚集地,商人按时聚集于这些城市中的咖啡馆和交易所,讨论欧洲和东印度的市场状况,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2.城市化开始、加速及初步完成时期(1830年—1920年)这一时期是美国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内战后,美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以南北战争为界,这一时期可分为内战前(1830年—1865年)和内战后(1865年—1920年)两阶段。
内战前(1830年—1865年)美国城市化的显著特征是:第一,工业化决定城市化,即先有了工业,有了相关产业和制造商在空间上的集聚才有了城市和产业带的发展,而城市化又反过来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美国工业化早期,城市集中于工业化开始的地方,即美国东北部。
城市人口比例由1820年的7%上升到1860年的20%,且在1820年—1860年间,城市人口以每十年平均57%的速度增长,城市规模相应增大。
1820年,10万人以上的城市仅有1座,而到1860年,增加到9座。
第二,交通运输技术的改进以及西进运动,带动了西部城市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和五大湖区。
西部贵重金属的发现和开采,使旧金山湾地区和科罗拉多州北部派克峰一带出现了很多矿业城镇。
第三,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分化。
美国早期的工业化导致美国区域经济的首次分化。
工业化之前,国内市场所需的工业晶由城市里的工匠生产,而19世纪上半期的工业化,使得制造业从工匠的作坊转移到非机械化或机械化的大工厂,这带来劳动生产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巨大增长。
随着制造业向东北部的集中,区域经济的分化出现。
1840年,新英格兰和中大西洋地区的非农产业就业,份额分别为38%和32%,而其他地区,这一份额为10%以及18%。
内战后(1865年—1920年)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且基本同步进行。
19世纪末,美国基本完成工业化。
1920年,美国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一阶段美国城市化呈现如下特征:第一,制造业带形成,城市化加速。
在此期间,美国的工业经济成熟,顺利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根据韦斯(1974)的研究,此阶段近50%的劳动力从事制造业,50%的劳动力从事服务业,从事农业的比例很小。
由于工业化向西部转移,在五大湖周围的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制造业带。
城市化速度在这一阶段也最为迅速,城市人口比例由1860年的19.8%上升至1920年的51.2%,标志着城市化基本完成。
第二,农奴制度废除,南部城市化启动。
农奴制度的废除使南部传统农业区开始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内战以后,南方黑人奴隶获得自由,人口开始流动,经济日渐活跃。
南部工业化启动以后,便遵循北方城市化的道路继续发展。
尽管美国南北两地千差万别,但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美国立国时的老区,农业人口相对集中。
由此可见,城市化的本质就是实现工业化,以先进的工业社会代替落后的农业社会。
第三,交通革命促使城市化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
铁路网的完善,尤其是横贯东西大铁路的修建,加强了东西之间的经济联系,人流、物流、资金流开始自东向西流动,促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向西推进。
第四,城市内部空间向多中心结构发展。
一战爆发时,美国的城市结构已经定型:高楼大厦分布在市中心,而市区中心又根据功能划分为金融、零售、法律以及其它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居住区向外发展,城市呈多中心发展态势。
由于东西以及南北联系加强,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区域不均衡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第五,以集中型城市化为主,郊区化开始出现。
由于原材料的可获得性,运输费用、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等原因,大量的人口和产业活动还是集中在市中心,并且通过不断的竞争和兼并,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3.城市化的新阶段——郊区化时期(1920年至今)1920年以后,美国城市化进入郊区化发展阶段。
不同于欧洲的郊区化,美国的郊区化是从城市核心向外自然扩展,其推动力是商业利益和消费偏好,即城市管辖范围随着微观个体包括各类企业、居民户、政府区位向郊区转移自然向郊区延伸。
另外,美国政府在此期间的洲际公路计划以及住房补贴政策也有力地推动了郊区化进程。
郊区化促进了美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同,缩小了城乡差别i也造成了老城中心的衰落。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中心的经济状况有所恢复。
以二战为界,这一时期可分为两阶段,即郊区化开始(1920年—1945年)和郊区化加速阶段(1945年至今)。
郊区化开始阶段(1920年—1945年)的特点可用图1说明:其中D x=D0e-bx代表密度梯度公式,表示距城市中心距离变化与产业或人口密度变化的关系。
事实表明,与城市中心距离每增加一单位,产业或人口密度曲线以固定的百分比下降。
公式中参数b表示密度曲线的斜率。
图1是Edmin Mills用上述密度公式去拟合历史数据,得出的1910年—1963年各个时期的密度曲线斜率的变化趋势,可见密度梯度曲线在1920年—1945年间是逐渐趋于平坦的,即在这一时期,人口以及制造业的区位在市中心附近的集中的态势已经发生改变,距离中心比较远的区位越来越受到人口和产业的青睐,出现郊区化趋势。
从图1还可以看出,人口郊区化时间比较早,至少在1880年就开始了,而制造业就业的郊区化速度,在1920年—1948年间比较慢,随后加快。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人口以及产业郊区化趋势并不很明显。
相比较而言,1945年以后美国的郊区化更值得探讨。
二战后,美国大都市区的郊区化加速,有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市中心日益凸显的劣势所致,如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等。
这种观点认为郊区化的实质是逆城市化,强调市区与郊区的分离与对立。
但笔者认为,郊区化是由于美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产业结构、交通运输技术、通讯技术、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郊区优势日益凸显的条件下,城市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重新分布的必然结果,郊区化的实质是城市功能在地域上的横向延伸或大都市区化,其强调市区与郊区的联系与合作,符合美国郊区化发展现状。
这一时期城市化的特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城市人口密度下降明显(如表2所示)。
平均人口密度由1950年的6536人/平方英里,减少,到1990年的3783人/平方英里。
第二,从人口和就业岗位的比例变化看(见表3),1950年到1990年,城区人口比例以及就业岗位比例一直下降,而郊区人口以及就业比例却持续上升,这反映了人口郊区化以及产业郊区化的趋势。
第三,从都市区的数量以及人口分布变化看(见表4),1940年,美国有138个都市区,占美国人口的51%。
但在1990年,美国都市区的数量上升到335个,其人口份额升至77.5%。
可见,郊区化加速导致都市区数量以及规模不断扩大,郊区化过程与都市区化过程是一致的。
这一阶段美国郊区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汽车的普及,促进了人口的郊区化。
郊区化初期,迁往郊区的人口仅限于富人和部分中产阶级,他们的工作地点仍然在城市,因此与中心城市保持着较高的通勤率,此时的郊区只有居住功能,没有就业和商业功能。
二战后,由于州际高速公路建设以及私人汽车的普及,人们的活动空间迅速扩大,美国人口大规模郊区化成为可能。
据统计,早在1930年,美国就已拥有汽车2700万辆,达到每千人拥有211辆汽车;二战后,汽车量逐年上升,由1960年的6200万辆上升到1990年的15700万辆,每千人拥有的汽车量增加至631辆。
自汽车普及后,城市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展至郊区,郊区逐渐成为就业和商业发展的次级中心。
二是交通运输技术改善,促进工业区位向郊区转移。
20世纪20年代以前,制造业的市内商品运输主要依赖马车,而区际大部分原材料和产品运输依靠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