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地理学PPT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05
CHAPTER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扩张 导致大量农业用地转变为 城市建设用地,改变了土 地利用结构。
水资源压力
城市化增加了对水资源的 需求,导致水资源的过度 开采和污染,对水环境造 成压力。
03
CHAPTER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与模 式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趋势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迁移的增加,城市化水平在不断上升, 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 量不断增加。
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空间布局也在不断优化,城市规划和建设 更加注重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01
02
03
城市化率
指一个地区常住人口中城 市人口所占的比重,是衡 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
城市人口规模
指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 是衡量城市规模的重要指 标。
城市地域范围
指城市的行政区域面积, 是衡量城市地域拓展的重 要指标。
02
CHAPTER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
城市地理学—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美索不达米亚 埃利都古城遗址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的遗址。位于伊拉 克境内,1946年发掘。自上而下堆积了一些文明中心,这对研究西亚文明 有重要意义。中心是南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宗教建筑——神庙
7488
3801
3521 3358
1940年 城市
纽约 伦敦 东京 巴黎 芝加哥
人口 (千人) 11660
8700
7358
6005 4825
1950年 城市
纽约-新泽西 伦敦 莱因-鲁尔 东京-横滨 巴黎
人口 (千人) 12300
10400
6906
6700 5900
6 巴黎
2907
7 费城
2714
8 大阪
序 1850年 位 城市
人口
(千人)
1875年 城市
1 伦敦
2320 伦敦
2 北京
1648 巴黎
3 巴黎
1314 纽约
4 广州
800 北京
5 君士坦丁堡 785
柏林
6 杭州
700 维也纳
7 纽约
682 广州
8 孟买
575 费城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
1.城市地理学
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市的本质特征:
1.密集性------物质的和精神的密集
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
3.多元性------特征多样、类型多样
4.非农性------非农人口、非农活动
5.区域性------区域中心
6.系统性------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
二.问答题
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d)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e)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a)是地理学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b)在我国,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则把城市地理
学归为社会科学。
c)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区别:1.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
2.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城市的理解: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的任务:○1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2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4.我国城市地理学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快城市理论建设
○2学习外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时,要考虑我国的国情
○3要有发展的观点
○4现代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式,其归纳范围主要是西方城市,没有经过世界上各地区
5.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化研究○b区域城市体系研究○c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b城市土地利用○c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安全等
◇5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
城市地理学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PPT课件
13
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
焦点四:“候鸟”在城乡之间迁 徙
1979年~1991年,人口流动管理由控制流动、 允许流动到控制盲目流动;
1992年之后, “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 下的有序流动”,改革了小城镇户籍制度。
2000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 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积极推进 就业、保障、户籍、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套改 革,农村劳动力就业进入“公平流动期”。
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二、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三、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 市移民为主
3
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史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二、封建社会前期城市的发展 三、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发展 四、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发展 五、近现代社会时期
4wk.baidu.com
问题
农产品的大量剩余 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
使农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也严重制约 了社会有效需求的扩张,影响了国民经济 的增长,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药方”: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
8
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
城市化是重要突破口
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人口 结构性的矛盾;
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高效益的第 二、三产业转移,是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不以人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
城市地理学PPT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二、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P91) 三、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P93)
四、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P94)
第五节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一、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
二、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
三、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
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
焦点一: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
转移的障碍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全国4亿 多青壮年农民中有近1/4是文盲和半文盲, 转移这部分劳动力的难度较大;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土地对农民的生 活保障功能甚至强过生产功能,农民向城 市转移的后顾之忧需要解除;
城市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增强 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
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二、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三、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 市移民为主
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史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二、封建社会前期城市的发展 三、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发展 四、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发展 五、近现代社会时期
第四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 程
第一节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
第二节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史 第四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第五节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
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在物质构成上
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
★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
1)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散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整理
城市地理学
乾乾乾er哥
第一章:绪论
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
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
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
第一章: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最早的居住地是洞穴和树林,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部分人类开始聚居并形成村落,这是城市形成的最初阶段。
第二章:城市的演进
随着农业的发展,部分村落逐渐发展为城市。农业生产的进步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人口逐渐增加,城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了支撑,城市逐渐成为商业和文化中心。
第三章:城市的兴衰
城市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市的兴盛和衰落交替出现。政治动荡、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城市的衰落,而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则有助于城市的兴盛。
第四章:城市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也在不断发展和改革。城市规划的科学化、交通运输的便捷化、环境保护的重视等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城市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城市的未来
城市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紧张等。但同时,城市也将成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结语: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它承载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城市的历史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也体现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保护城市的发展成果,共同建设美好的城市。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教案
课程内容
本课系统地讲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分三部分,共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教材:
《城市地理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主要参考书:
《城市地理学》周一星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
《中国城市地理》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
《城市地理概论》于洪俊、宁越敏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现代城市地理学》许学强、朱剑如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课程的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市职能分类.
◎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
◎学会运用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类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中国城市化特征及对策。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城市规模政策。
◎中心地理论、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3、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70%.
◎平时考核方式: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
第一章绪论
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
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
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
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
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
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
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2)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4)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0)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6)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18)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9)
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0)
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21)
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21)
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22)
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22)
第一章——绪论
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
定义城镇:
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为主);城镇人口集聚规模;城镇特征如:①职能(政治、经济、文化职能)、②物质形态(电灯、广场、街道、电话、影剧院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③文化价值观念等;行政地域划分(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
定义城镇人口:
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并且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①城市地域是城市或城镇作为大型的居民点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聚集区,从不同角度认识城市地域可以得到不同的城市地域概念。
②城市地域包括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城市经济活动:按照产业结构,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按服务对象,可分为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基本活动部分与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非基本活动部分。
2、城市首位度: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3、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达到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集聚经济;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6、再城市化:由于城市中国际移民增长较为迅速,并且这些城市为挽回发展的颓势而采取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使城市中心部分地区恢复了昔日的活力。此情况下,大都市人口又开始恢复增长,即再城市化现象。
7、同心环模式: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层次最高;越靠近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越高;越往城市外围,地租地价就越低。
8、扇形模式:考虑了交通作用对功能区的影响,其中心论点是城市住宅区由市中心沿交通线向外作扇形辐射。
9、多核心模式:多核心理论认为大城市不是围绕单一核心发展起来的,而是围绕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宅区和近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各种功能中心,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章绪论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长研究
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地利⽤、社会空间、⼈的⾏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在我国,地理学属⾃然科学,⽽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城镇和城镇的区别: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1)城市的⾏政地域;
2)城市的实体地域;
3)城市的职能地域;
三、⼤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特点:
(l)多核⼼。区域内有若⼲个⾼⼈⼝密度的⼤城市核⼼,每个⼤城市核⼼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连串的⼤都市区。各核⼼城市之间的低⼈⼝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这些⾮城市性⽤地提供城市⼈⼝的休憩场所和⾷品供应。
(2)交通⾛廊。这些⼤城市核⼼及⼤都市区沿⾼效率的交通⾛廊⽽发展,开始是铁路,进⽽是⾼速公路,它构成⼤都市带空间结构的⾻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特曼以2500万⼈⼝作为⼤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业职能、商业⾦融职能、⽂化先导职能于⼀⾝,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的地区,甚⾄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进程发展及评价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进程发展及评价
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者既研究区域中的城市,也研究城市中的区域。他们探求具体城市的发展规律,研究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研究城市在一定空间中的地域系统及其形成过程、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向。城市化作为当代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面,近年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关键字:城市化发展评价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进程,它是因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城镇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的物质文明与文化、生活方式扩散,导致地域空间的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因而城市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在一个国家的不同类型地区,又由于各区原有的基础不同,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各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与问题也不相同。因此,有必要根据各国、各类型区城市化进程的规律与出现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措施与政策。
基于以上思想,80年代初,城市地理学者最先在国内提出需要开展中国城市化的研究。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所属部门的重视。1983年起该部组织了“若干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途径”的研究,进行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性回顾与展望;对全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分布进行分析,确定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范围;同时选择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北、江苏三省的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上海、大连两个市与其所属的县作为类型地区进行类型区城市化研究与系统分析,建立城市化发展模型。这一课题还概括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五个动力即:国家有计划投资;大城市自身发展与扩散;乡村工业化;外资引进的刺激和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对我国城市化进程面临及相关的12个问题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已被社会广泛认可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史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二、封建社会前期城市的发展 三、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发展 四、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发展 五、近现代社会时期
第四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
焦点五:谁是城里人?
“城乡差别”并没有因为农民大量进城 而消失,对民工的偏见甚至歧视及各种 限制依然存在。
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市民 不能享受同样待遇;找不到安居乐业的 归属感;收入不稳定和各种不合理收费。 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体系之外,陷入与城 市的分离状态。
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 (P89) 二、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P91) 三、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P93) 四、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P94)
第五节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一、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 二、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 三、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
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
焦点一: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焦点二:中国城市化是驶入快车道的列车 焦点三:给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出路 焦点四:“候鸟”在城乡之间迁徙 焦点五:谁是城里人? 焦点六:拆除城乡之间的“柏林墙” 焦点七:城市的“吸纳力”有多大? 焦点八:小城镇——大战略
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人口 结构性的矛盾;
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可以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 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 一体化,推进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等。
使更多的土地可以恢复自然状态,生态环境 得到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
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
民工潮
1982年为3000万,到1997年已突破1亿大关。 权威部门估计,未来5~10年中流动人口数 量将以平均每年500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 将达到1.3亿,2010年将接近1.6亿!
城市化不单单是城市的发展过程,也是农村经 济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及理念现代化的过 程,民工无疑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者。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 第二节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史 第四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第五节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思考题
第一节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
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 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三、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
第二节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当代世界城市化四个特点
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
焦点七:城市的“吸纳力”有多大?
城市 “吸纳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城市就 业机会的多少,而就业机会的多少直接受制 于“制造”就业机会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及 转移劳动力的适应能力。
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达到785.7万人 。
产业升级总体上是以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为 方向,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 。
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
焦点一: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问题
农产品的大量剩余 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
使农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也严重制约 了社会有效需求的扩张,影响了国民经济 的增长,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药方”: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
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
城市化是重要突破口
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
焦点八:小城镇——大战略
1978年2176座小城镇,2000年20312座,年均 增设820多座。小城镇形成了相当于全国 37% 的城镇人口,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的压力。
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
焦点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
测算显示,目前农村绝对过剩的劳动力仍 至少有1.5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 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 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高效益的第 二、三产业转移,是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不以人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
转移的障碍
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全国4亿 多青壮年农民中有近1/4是文盲和半文盲, 转移这部分劳动力的难度较大;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土地对农民的生 活保障功能甚至强过生产功能,农民向城 市转移的后顾之忧需要解除;
城市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增强 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
焦点六:拆除城乡之间的“柏林墙”
户口,把城乡居民区分成了两个发展机会与社 会地位不同的阶层。一纸户口不仅限制了人口 的流动,它带来的城乡重大差别,成为中国城 乡差异最集中的体现。
1984年:《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 知》。近几年,小城镇户籍基本放开,各大中 城市改革的措施也纷纷出台。石家庄市户籍改 革全面实施。广东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 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现城乡户 籍管理一体化。
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促进城市化是解决我国目前许多社会经 济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城市化是伴随工 业化的自然发展过程。在一个实现了现代化 的国家,农村人口占多数是不可想象的,没 有城市化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世界各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无 一例外地经历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 转移的过程,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 化同样是绕不开的路。
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焦点
焦点二:中国城市化是驶入快车道的列车
从1978年到2000年,小城镇由2176个增加 到20312个,城市数量由190个增加到663 个, 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 93个,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城市 化率达到36.09%。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 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市 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不 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中国城百度文库化的十大焦点
焦点四:“候鸟”在城乡之间迁 徙
1979年~1991年,人口流动管理由控制流动、 允许流动到控制盲目流动;
1992年之后, “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 下的有序流动”,改革了小城镇户籍制度。
2000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 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积极推进 就业、保障、户籍、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套改 革,农村劳动力就业进入“公平流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