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重点、难点虚词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文言文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下面进行一次文言文阅读的总复习。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复习实词时,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例如,“走”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汉语中指“妻子和儿女”,这些都是古今异义的实词。

“兵”这个词有“兵器”“士兵”“战争”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意思。

“蚤”通“早”,“说”通“悦”,这些都是通假字。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乃”等。

“之”的用法有很多,如作助词“的”,作代词,作动词“到……去”等。

“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语气词。

“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以”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三)句式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判断句的标志有“……者,……也”“……,……也”等。

被动句有“为……所……”“见……于……”等形式。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语、宾语、谓语等都可能省略。

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二、文言文阅读技巧(一)结合上下文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不要急于查字典,要先结合上下文来推测其含义。

因为文言文的字词往往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特定的意思。

(二)注意语法结构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思。

比如,判断句子是主谓结构还是动宾结构,确定词语在句子中的成分。

(三)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对于理解文言文也很重要,比如官职、礼仪、历法、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文言文是语文高考必考的内容,文言虚词是高考语文中的难点,也是重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希望大家喜欢!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1.而例句: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词义:(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2.何例句:“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词义:(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3.乎例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分类: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举例分析:分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在课后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相似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文化背景。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提问,解答对文言虚词的疑问。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分享学习心得。

3. 示例演练:挑选学生上台演示文言虚词的用法,增强课堂互动性。

八、文言虚词在阅读中的应用1. 分析文章:选取含有文言虚词的文章,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2. 解读句子:让学生练习解读含有文言虚词的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九、文言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1. 讲解写作技巧:讲解如何在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使其文章更具古风。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

2.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难点:正确运用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总结实词、虚词的使用情况。

2. 讲解实词:(1)名词:举例说明名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山”、“水”、“人”、“事”等。

(2)动词:举例说明动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走”、“跑”、“看”、“写”等。

(3)形容词:举例说明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美”、“丑”、“高”、“低”等。

(4)数词:举例说明数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一”、“二”、“三”、“四”等。

(5)量词:举例说明量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个”、“只”、“匹”、“车”等。

(6)副词:举例说明副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也”、“乎”、“焉”、“哉”等。

3. 讲解虚词:(1)介词:举例说明介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于”、“从”、“自”、“以”等。

(2)连词:举例说明连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且”、“而”、“乃”、“则”等。

(3)助词:举例说明助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之”、“乎”、“焉”、“耳”等。

(4)叹词:举例说明叹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哉”、“矣”、“耶”、“乎”等。

(5)语气词:举例说明语气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也”、“矣”、“焉”、“哉”等。

4. 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已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用法。

(2)分组讨论,分析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词、虚词讲解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6. 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实词、虚词。

初中实词虚词教案

初中实词虚词教案

初中实词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它们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如“山”、“走”、“美丽”、“三”。

2.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等,如“的”、“和”、“吗”、“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难点:理解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语境,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和理解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掌握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实词和虚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实词:介绍常见的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并通过例句讲解它们的用法。

3. 讲解虚词:介绍常见的虚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并通过例句讲解它们的用法。

4. 语境练习:提供一些含有实词和虚词的句子,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疑惑,促进互动和合作。

6. 总结与复习:对本节课学习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实词和虚词,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阅读一篇文言文,注意其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程度。

3. 阅读测试:定期进行阅读测试,评估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中学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要点

中学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要点

(中学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要点)引言: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词虚词则是文言文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实词虚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实词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分析实词虚词的教学要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为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提供参考。

一、实词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实词是文言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则是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但语法上必须存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在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二、实词虚词的教学要点1.重视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的教学应该从基础开始,让学生掌握每个实词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可以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强化练习:实词虚词的学习需要不断的练习,可以通过翻译句子、填空、改错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对实词虚词的掌握。

3.理解语境:文言文的语境非常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会因上下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因此,要让学生理解语境,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4.总结归纳:通过对实词虚词的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对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5.激发兴趣:可以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故事、成语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实词虚词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建议1.精选教材:选择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言文教材,其中实词虚词的分布要合理,难度适中,逐步提高难度。

2.注重课堂互动: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实词虚词的理解。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加深对实词虚词的印象。

4.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5.定期检测:定期进行实词虚词的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实词虚词。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文言虚词教案范文

文言虚词教案范文

文言虚词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和应用,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运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新课内容: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和常见用法,举例说明。

3. 案例分析: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时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推荐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和实践。

八、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文言文阅读材料,包含不同类型的文言虚词。

3. 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

2. 第二课时: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第三课时: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第四课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5. 第五课时:课堂练习和总结。

十、课后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寻找更多适合教学的资源和材料,提高教学质量。

文言文阅读重点及难点突破

文言文阅读重点及难点突破

文言文阅读重点及难点突破一、文言文常见考点1.文言字词: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常考的文言实词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常考的文言虚词有:之、乎、者、也、于、而、以、其、为、乃、虽、然、焉、则等,它们在句子中做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2.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3.文言文断句、翻译及文意理解二、文言文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文言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

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

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实词的理解,将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1)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2)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3)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4)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5)换,即替换之意。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3动词,能够,可以;如:余因得遍观群书;4通“德”,动词,感激;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2.发:(1)名词,头发;如:可怜白发生;2动词,出发;如: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发出;如:野芳发而幽香;4动词,征发、征派;如:发闾左谪戍渔阳;13.负:1动词,背负;如:负者歌于途;2动词,依靠,依附;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4.感:1动词,感动;如:帝感其诚;2动词,伤感;如: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动词,感慨;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5.观:1名词,景观;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动词,观看,观赏;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动词,阅读;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二、初中常见文言虚词集录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泽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泽;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三)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泽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驱驰;出师表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西山宴游记三动词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世说新语>三则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乃一副词有四种情况: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3.表示出入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予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二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三)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子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竹“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冀“因为”;如:生于恸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二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 -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a.其一犬坐于前;狼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小学文言文必备重点词汇(实词、虚词常考精编)①

小学文言文必备重点词汇(实词、虚词常考精编)①

小学文言文必备重点词汇(常考)①(共五份)1.安: 本义: 安稳、平安、安定、平静。

①怎么。

例句: 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 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安逸。

例句:然后知, 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 就知道忧愁足以使人生存, 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卑: 本义: 低劣、卑微。

例: 卑鄙①(智力)低下。

例句: 非天质之卑。

翻译: 不是因为天资低下。

②身份卑微。

例句: 先帝不以臣卑鄙。

翻译: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3.备: 本义: 准备①详尽。

例句: 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②具备。

例句: 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

翻译: 同时响起, 各种绝妙的效果都具备了。

4、被: 本义: 被子。

①通假字, 同“披”, 穿。

例句:皆被绮绣。

翻译:都穿着华丽的绸缎。

5.鄙: 本义: 粗俗、浅薄①边境。

例句: 蜀之鄙有二僧。

翻译: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

②鄙陋、目光短浅。

例句:肉食者鄙。

翻译:大官们眼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

③出身鄙野。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翻译: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出身鄙野。

6.毕: 本义: 完成、终结。

例: 毕业①全部。

例句: 群响毕绝。

翻译: 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7、薄: 本义: 厚度小。

①贫瘠。

例: 薄田: 贫瘠的土地。

②轻视。

例句: 不宜妄自菲薄(bo二声)。

翻译: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

8、策: 本义: 计策、计谋①马鞭。

例句: 执策而临之。

翻译: 拿着鞭子面对它。

②鞭打、驱使。

例句: 策之不以其道。

翻译: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

③记录。

例句: 策勋十二传。

翻译: 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

④计谋。

例句:束手无策。

翻译:形容就像捆住了手, 没有一点办法。

9、长:本义:尺寸长, 与短相对。

头领、领导, 如:班长。

①永远。

例句: 死者长已矣。

翻译: 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②zhǎng, 排行最大。

例句:木兰无长兄。

翻译:木兰没有兄长10、称: 本义: 称量。

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一、内容提要本篇文档旨在总结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本文主要涵盖了高中阶段常见的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并针对不同文体进行了分类归纳。

二、重点字词归纳1. 常见实词(1)兵:武器;士兵;战争。

(2)走:逃跑;逃离;逃离人或事。

(3)故:事故;缘故;老朋友。

(4)焉:语气助词,无实意;于何处;他。

(5)谢:道歉;告知;感谢。

(6)亡:丢失;逃走;无。

(7)固:本来;固然;坚固。

(8)以:因为;用;认为。

(9)之:代词;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语气助词。

(10)为:被;替;做。

2. 常见虚词(1)以:和,跟;由于;以致于。

(2)其:他的;其中的;多么。

(3)于:在……里面;从……来;对……来说。

(4)而:并且;但是;而且。

(5)为:是;是……的原因;表示被动。

3. 特殊实词(1)则:就;那么;如果。

(2)乃:竟然;是。

(3)所:……的地方。

(4)夫:那。

4. 特殊虚词(1)也:用于陈述或疑问句,表判断或肯定回答。

(2)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感叹。

(3)其:表示选择或推测,相当于“或者……或者……”。

(4)且: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三、文体分类归纳1. 记叙类文章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用法较多,如“兵”、“走”、“故”、“焉”、“谢”、“亡”、“固”等,需要掌握其基本含义和用法。

同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如倒装句、省略句、比喻句等。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围郑”一句,“围”为使动用法,“郑”为代词,“晋侯、秦伯”为并列关系,“退”为动词作名词。

此外,还需要注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 议论类文章议论类文章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用法较少,但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固定搭配和表达方式,如“以”、“之”、“于”、“所”、“且”等。

同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论证方法和逻辑表达方式,如对比论证、归纳论证、因果论证等。

高考文言文积累重点介绍与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积累重点介绍与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积累重点介绍与文言文答题技巧对于高考学子来说,文言文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扎实的文言文积累和有效的答题技巧必不可少。

一、文言文积累重点1、实词积累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常见的实词数量众多。

我们可以通过课本、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以及专门的实词积累书籍来进行学习。

比如“爱”这个字,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意为“疼爱”;在“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中则是“吝惜”的意思。

像“走”“去”“假”“谢”等常见实词,都有多种含义,需要我们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理解。

2、虚词掌握虚词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用法灵活,理解难度较大。

常见的虚词有“而”“之”“以”“于”“其”等。

以“而”为例,它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也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还能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使用的别字,在理解时需要还原其本字。

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意思是“显现”;“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高兴”。

4、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差异也是文言文积累的重要部分。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则仅指“妻子”;“无论”在古文中是“更不用说”的意思,而今意为“不管,不论”。

5、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像“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使……变绿”。

6、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标志,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文意。

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被动句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省略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省略了“鼓”);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青,取之于蓝”是状语后置。

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一、之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部编版八上文言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

部编版八上文言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

部编版八上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完全归纳初中常用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共14个。

【之】(一)代词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③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一老河兵闻之3.这,此。

如: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名词、代词)+之+谓语(动、形容词)。

如: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处处志之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如:花之隐逸者也(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地点名词。

“(某人)去某地”。

如:①送孟浩然之广陵实战练习之: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春冬之时山川之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1. 可爱者甚蕃蕃,多《桃花源记》1. 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2. 中通外直通,贯通 2. 缘溪行缘,沿着3. 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庄重 3. 芳草鲜美鲜美,鲜嫩美丽4. 香远益清益,更加 4. 落英缤纷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 5. 不蔓不枝蔓,生藤蔓;枝,长得枝枝节节 5. 渔人甚异之异,以……为异; 6. 亭亭净植植,树立 6. 欲穷其林尽,穷尽,走到尽头 7.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7. 便得一山得,发现 8. 陶后鲜有闻鲜,少; 8. 既出,得其船既,已经;得,找到 9. 宜乎众矣宜,与乎连用,有当然之意 9. 便舍船舍,离开《核舟记》10. 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1. 明有奇巧人奇,特殊 11.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2. 为宫室为,雕刻 12.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3. 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因,根据;象,模拟 13. 悉如外人悉,全,都 4. 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14.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5. 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 15. 怡然自乐并,一齐;怡然,快乐的样子 6. 高可二黍许可,大约;许,上下 16. 乃大惊乃,竟 7. 石青糁之石青,用石青;糁,涂 17. 具答之具,俱,详细 8. 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8.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9. 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想像 19. 咸来问讯咸,都; 10. 东坡现右足现,露出20.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带领;妻子,妻子儿女;11. 矫首昂视矫,抬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12. 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类似 21. 无论魏晋无论,更不必说 13. 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22. 皆叹惋叹惋,惊叹;惋有惊的意思 14. 珠可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23. 延至其家延,邀请 15.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24. 停数日,辞去停,居住;辞,告辞;去,离开 17.其人视端容寂其,那;视,眼神;端,端真;容,25. 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为,向神色;寂,安详闲静26. 便扶向路扶,沿着;向,原来的,先前的 16. 其船背稍夷夷,平 27.处处志之志,做标志 17. 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28. 及郡下,诣太守乃,到;诣,拜见 18.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同又 29. 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 19.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还;盈,满 30. 并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寻,不久 20.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盖,原来;简,挑选 31. 后遂无问津者问津,探访;津,渡口《大道之行也》《陋室铭》 1. 大道之行也: 行,施行1. 有仙则名名,出名2. 选贤与能:与,通“举” 2. 斯是陋室斯,这3. 讲信修睦:修,培养 3. 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4.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因此。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实词虚词高频考点解析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实词虚词高频考点解析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实词虚词高频考点解析在专升本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部分的实词和虚词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掌握这些高频考点,对于提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在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频实词:1、爱“爱”在文言文中常有“喜爱”“爱护”“吝啬”等意思。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中的“爱”是“喜爱”的意思;“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爱”则是“吝啬”的意思。

2、安“安”有“安稳”“安全”“怎么”“哪里”等含义。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是“安稳”的意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是“怎么”的意思。

3、被“被”常见的意思有“遭受”“覆盖”“通‘披’,穿”。

“忠而被谤”(《屈原列传》)中的“被”是“遭受”之意;“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中的“被”通“披”,是“穿”的意思。

4、倍“倍”可表示“加倍”“通‘背’,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是“通‘背’,违背”的意思;“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则是“加倍”的意思。

5、本“本”有“草木的根”“根本”“本来”等意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本”指“根本”;“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中的“本”是“本来”的意思。

6、鄙“鄙”常见的意思是“边疆,边远的地方”“浅陋,鄙陋”。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中的“鄙”是“边疆,边远的地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中的“鄙”是“浅陋,鄙陋”的意思。

7、兵“兵”有“兵器”“军队”“战争”等含义。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中的“兵”指“兵器”;“沛公兵十万”(《鸿门宴》)中的“兵”是“军队”的意思。

8、病“病”可表示“疾病”“困苦,困乏”“毛病,缺点”。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重难点: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而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

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2、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3、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饰4、敢怒而不敢言表转折5、学而时习之表递进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表假设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表因果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四、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3、其一、代词二、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其孰能讥之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表揣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表选择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4、表商量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神乎其神微乎其微第二课时4、且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难点及解题思路

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难点及解题思路

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难点及解题思路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然而,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较远,其语言、语法、句式等特点都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

本文将对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难点进行梳理,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一、实词词义辨析文言文中的实词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词义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差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难以理解。

例如,“走”在现代汉语中意为“走路”,而在文言文中却可表示“跑”的意思。

解题思路:1.结合上下文:阅读文言文时,要结合句子或段落的上下文来推测实词的含义。

2.词义引申:掌握实词的本义,了解其在文言文中的引申义。

3.词义转移:注意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转移义,如“走”表示“跑”。

4.词义活用:掌握实词的活用现象,如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等。

二、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代词、介词、连词、助词等,其用法和意义对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有重要作用。

例如,“之”在文言文中既可以作为代词,也可以作为助词。

解题思路:1.熟悉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如“之”的代词和助词用法。

2.结合语境:根据句子结构和语义,判断虚词的具体用法。

3.注意虚词的搭配:虚词在文言文中有固定的搭配,掌握这些搭配有助于理解虚词的意义。

三、特殊句式的识别和翻译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这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给学生阅读带来困难。

解题思路:1.判断句:熟悉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结构,如“……也”表判断。

2.被动句:注意文言文中的被动句结构,如“被……所……”等。

3.倒装句:掌握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

4.翻译时调整语序:在翻译特殊句式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四、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是指根据文意和语法规则将文言文句子划分为合理的节奏。

断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重点、难点虚词
文言文虚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部分。

下面这些虚词中的代表,可要好好积累哦。


1 .疑问副词。

怎么,怎样。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 .疑问代词。

什么,哪里。

沛公安在?(《鸿门宴》)

代词。

(l )他,他们。

彼与彼年相若也。

(《师说》)
(2 )对方。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孙子·谋攻》)
(3 )那个,那些。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硕鼠》)

1 .副词。

(1 )只,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木兰诗》)
(2 )尽管,只管。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并序)]
2 .连词。

只是,不过。

公斡有逸气,但未遒耳。

(《与吴质书》).
3 .复音虚词“但使”。

放在分句开头,表假设关系。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副词。

(1 )只,仅仅,表范围。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2 )难道,表反问。

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
列传》)

1 .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l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赘。

(《劝学》).
2 )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3 )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4 )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5 )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 )表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7 )表示修饰关系。

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吾询询而起。

3 .复音虚词“而已气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语气词,用于句尾。

(l )表某一范围,可译为“罢了”或“只不过……罢了”。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寡人之于国也》)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1 .代词。

“夫”作代词常放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近指与远指。

l )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2 )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讨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2 助词。

1 )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于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赤壁之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晴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2 )用在句末,表示感叹。

相当于“啊”或“了”。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促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