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窃读记》的教学反思(7篇)
《窃读记》的教学反思(7篇)《窃读记》的教学反思1课文《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忙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挨次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冗杂味道,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和对学问的渴望。
一方面擅长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还擅长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为了让同学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起阅读的爱好。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同学自读自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然后让同学找出最能表达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欢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慈味。
”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绽开学习,如“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我的惧怕与欢乐?”让同学充分读书,抓住文中极为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让同学充分体会对读书的宠爱。
再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理解。
同学学得比较轻松。
例如:在教学“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留意。
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终于挤到里边了。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迫地查找,却找不到那本书”时,同学感悟比较到位,学习气氛也比较深厚。
最终,引导同学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认真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能够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美好。
此外,我在教学时一方面重视朗读,尽可能地引导同学绘声绘色地朗读。
文章虽没有什么情节冲突,大起大落,但的内心却因窃读而波澜起伏,引导同学入情入境地读出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欢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快乐,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意……另一方面,重视语言的积累,引导同学找出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课文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认真品尝这样写的好处感悟对读书的酷爱。
《窃读记》的教学反思2《窃读记》经过“我”放学后连忙跑到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之中偷偷看书时的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述,表达我对读书的喜爱与渴望。
《窃读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窃读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窃读记》,使学生了解并感悟到读书的重要性和乐趣。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诚信、勤奋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窃读记》的内容理解和感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通过窃读经历所传达的对读书的热爱和追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2. 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阅读方法应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内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窃读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窃读记》的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精讲细读: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和体验,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总结出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1)课文中,作者因为热爱读书,曾经____、____、____过。
(2)作者在窃读过程中,感受到了____、____、____等乐趣。
2.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说“窃读”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窃读记》语文课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3)了解作者林海音及其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感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乐于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的学习。
3. 感悟作者的读书情怀。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3.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作者的读书情怀。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窃读记》。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林海音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窃读记》,提问:“窃读”是什么意思?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读书情怀,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4. 朗读训练:(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点评,指导朗读技巧。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自己读书经历的小短文。
7.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关于读书经历的小短文,大家互相交流、学习。
2. 教师推荐林海音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
3. 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培养阅读兴趣。
七、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读书短文:评价学生写的关于读书经历的小短文,了解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窃读记”省级优秀教学设计4篇
“窃读记”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1、感受文中的“我”对知识的渴求,读书的艰辛以及“我”在读书过程中品尝到的人情冷暖。
2、学习运用心理活动、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解并学习“我”孜孜以求、勤于读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1、感受文中的“我”对知识的渴求,读书的艰辛以及“我”在读书过程中品尝到的人情冷暖。
2、学习运用心理活动、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我”在窃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渴望,学习“我”这种孜孜以求、勤于读书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揭示课题1、由文中的小诗导入诗歌是语言的皇冠。
翻阅不同时代、不同的国度的艺术史册,我们都能看到诗歌动人的身影。
不同于以往的唐诗宋词,也不同于上半学期我们曾经吟过的《童心是诗》,今天老师想吟诵一首一位外国女诗人写的小诗,不知你们听了会不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受。
教师吟诵文中小诗的第一片段,学生感知诗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情感。
学生自读文中诗歌,感受归纳是:诗中两个贫穷的小孩都表现出一种渴望,不同的是后者是肉体上的一种饥渴,而前者是精神上的追求,孩子想读书却又因为没钱而感到悲伤无奈。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窃读记3、明确“窃”字的几个义项,理解课题的含义。
①偷②偷偷的③谦指自己,本文指偷偷地读书。
(二)细读课文,把握内容1、诗中的小孩渴望读书,却又无钱买书,他痛苦而无奈。
文中“我”的遭遇与他几乎如出一辙,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段落,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这一段经历描写得具体生动的?引导学生从店员的态度、“我”的感受两方面着手,通过对窃读过程中具体语句的赏析,感受“我”对读书的渴望以及窃读过程中特有的惧怕的滋味,遭遇的屈辱、打击。
当中穿插朗读,通过个别生或集体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我”当时的内心的情感。
重点段落文章第③节、第④节、第⑥节等,感受“我”因受书的诱惑而前往书店窃读的心路过程以及店员的粗暴。
如:“下课从学校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窃读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窃读记教学设计与反思窃读记是一篇反映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特点的散文,通过讲述主人公在书店窃读书籍的故事,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书籍的热爱。
以下是对《窃读记》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培养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主人公窃读行为的心理动机分析。
- 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的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对知识渴望的深层次含义。
- 引导学生思考窃读行为背后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包含文章内容、问题讨论、思维导图等。
- 学生阅读材料,包括《窃读记》全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兴趣:“你们有没有在书店里读过书?你们是出于什么原因去读的呢?”阅读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窃读记》,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讲解新词- 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成语。
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主人公为何选择在书店窃读?这种行为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全班分享: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深入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讨论窃读行为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情感教育- 讨论窃读行为背后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 让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合法、合理地获取知识?课堂小结- 总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和获取知识的正当途径。
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窃读行为的看法,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合法获取知识。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学生在讨论交流环节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 情感教育部分成功地引导学生思考了道德和法律问题,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引导。
- 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的发言机会较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平衡发言机会。
窃读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窃读记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窃读”的含义,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2、让学生学习通过细致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模仿运用。
3、培养学生珍惜读书机会,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作者“窃读”时的复杂心理,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
体会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展现人物情感的写作手法。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窃读”过程中的快乐与惧怕交织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偷偷做一件事情的经历呀?比如说偷偷吃零食,偷偷看电视。
今天咱们要认识的这位作者呀,她偷偷做的事情可特别了,她偷偷地读书,这就是咱们要学习的《窃读记》。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窃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窃读?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交流“窃读”的含义和作者窃读的原因。
(三)精读课文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窃读时动作和心理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并在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互相分享自己找到的语句和感受。
3、全班交流汇报。
比如:“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 从“跨、踮、挤”这几个动词,我们能感受到作者为了能读到书,真是费了不少心思,她迫不及待地想要钻进书店里去。
再比如:“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 这里写出了作者窃读时的提心吊胆,害怕被发现,但又对读书充满了渴望。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情感。
(四)总结写法1、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分析的语句,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窃读时的感受写得这么生动的?2、总结: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和真实的心理描写,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窃读记教学反思
窃读记教学反思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窃读记教学反思(共含1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窃读记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扣题眼,顺势导入①查字游戏。
师板书“窃”字,看谁最快查到。
②指名读字音、记字形、说“窃”在字典中的所有解释。
③师接着板书“读”,过渡:在“窃读”这个词语中,“窃”应该选择哪个解释合适呢?先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去读读课文吧。
↘初感知,整体把握①自由读课文。
师:读课文后,你会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呢?请在课题旁边写上批注。
(或默读、或轻声读、或和同桌分段读等)②指名答。
③再次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④指名答。
⑤小结:原来课文记叙了(师板书:记)“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⑥齐读课题。
↘再读题,鼓励质疑① 再读课题,说说自己最想知道的内容或最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什么?②质疑。
③师将问题的大致意思板书于黑板上。
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偷偷的读书呢?“我”是怎样窃读的呢?“我”这样子读书又是怎样的感觉呢?难道不怕被发现吗?……④师:古人云:“学贵质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你们能提出这么多好问题,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懂这篇文章。
⑤师: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反复读通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品词句,积累内化①你最感兴趣的上哪个问题呢?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吗?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机动教学。
a.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窃读的呢?(1)指数名学生答。
(2)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课件展示)“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窃读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窃读记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窃读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爱,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窃读记》是一篇描写作者在艰苦环境下仍然坚持阅读的故事,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和阅读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大意。
2. 描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汇和句型。
四、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 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感悟。
五、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如:“你们喜欢阅读吗?阅读给你们带来了哪些乐趣?”2. 阅读课文(1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懂的词汇和句子。
3. 词汇讲解(10分钟)- 解释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
4. 课文内容梳理(15分钟)-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
5. 小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窃读?”“窃读给作者带来了什么影响?”6. 角色扮演(15分钟)-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7.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文章的主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5分钟)-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窃读记》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积极参与,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
-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2.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文章中的抽象概念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 个别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表现不够自信,需要鼓励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关于窃读记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
关于窃读记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窃读记》是以窃读为线索,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进程。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关于窃读记教学设计及反思,期望大家认真浏览!窃读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熟悉偷窃、腋窝等七个新单词。
写14个新单词,如偷窃和油炸。
正确写出支持、倾盆大雨、饥饿翻动等单词。
2. 正确、流畅、感性地浏览课文,掌控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浏览的酷爱。
3.强调对描写[我的行动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感知。
体会作者字句的奥妙之处。
教学重点:掌控主要内容,体验偷窃的复杂滋味,感受作者对读者的爱,对知识的期望,并被感染。
教学设计与偷读、偷录的反思。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观赏作者文字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掌控主要内容,体验作者对浏览的酷爱和对知识的期望;通过浏览中的行动和心理活动体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要受爱读书的影响,激发浏览的爱好。
为此,我通过对照、朗诵、感知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控关键词和句子课后,学生们被要求收集名人的浏览故事或名言,浏览林海音的作品等,让爱书的感觉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使用课本的理念:课本以偷为线索,放学后冲进书店,晚上不愿意地离开时间顺序,藏在许多顾客的心里。
《下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画了偷的特殊感受和复杂滋味,展现了我对浏览的热情。
爱和对知识的期望。
作者善于通过独白来描写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这样的氛围中,一方面我们应当享受浏览的乐趣,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这生动地表现了[I]情绪的变化,让人体会到它。
教学设计与偷读、偷录的反思。
另外,作者善于用细致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体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形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进程:一个节我热情的介绍。
孩子,书籍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感情。
《窃读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窃读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2)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学习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文。
(2)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分享。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总结文章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预习下节课文,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4. 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窃读记》语文课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育学生诚实守信,不做窃读行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2)教育学生诚实守信,不做窃读行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窃读记》的作者、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精讲细练:(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让学生学会运用。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教育学生诚实守信,不做窃读行为。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按照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写一篇小练笔。
五、教学反思: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感受作者的心情。
3. 对于窃读行为,要严肃教育,让学生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4.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窃读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窃读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窃读记》,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窃读记》的内容概述和主题思想。
2. 课文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3. 课文中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 难点: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讲解和分析。
3.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窃读记》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解析: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理解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词语讲解:讲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运用,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5. 句式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和创作练习。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等,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布置的写作作业,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窃读记》的文本。
2. 作者和背景的相关资料。
3. 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的案例分析材料。
4. 课堂讨论和分享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阅读理解,内容解析。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全面覆盖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窃读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窃读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窃读记》,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林海音的生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
2. 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深层次的含义。
2. 学会如何去欣赏文学作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向学生介绍作者林海音的生平,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词语解析: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4. 鉴赏讨论: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和感受,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六、教学准备:1. 搜集林海音的生平资料和《窃读记》的相关评论、解读文章。
2. 准备教学PPT,包括文章内容摘要、关键词汇、句式分析等。
3. 准备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和相关讨论材料。
4. 准备课后反思表格,用于学生对本次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
七、教学步骤:1. 导入:简述林海音的生平,介绍《窃读记》的成文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初读:学生自读文章,注意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3. 精读: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分析其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手法,每组选取一个主题进行分享。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八、课堂练习: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题:"__岁的林海音,为了读书,常常___。
窃读记教学反思 窃读记教学反思优秀7篇
窃读记教学反思窃读记教学反思优秀7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7篇窃读记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窃读记教学反思的写作思路。
窃读记教学反思篇一学习《窃读记》,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窃书不能算偷”的话来。
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本文的“窃”的则是读,情趣大相径庭。
品读课文时,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则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致腿酸腰痛、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
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首先在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窃读”给你留下了样的。
印象?学生交流时,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可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其中“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予以重点体会,然后,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方面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其次,这篇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采用各种各样的读来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用悟读、赏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
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在读中学生就体会到作者对读书的渴望。
通过读这些语句,学生也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品味出这样写的好处。
较后,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
窃读记教学反思篇二这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一篇记述童年经历的记叙文,又与本组单元“读书”的主题特别契合,学生学习起来比较亲切。
一,围绕课题,学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窃读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窃读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 课文理解: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信息。
3. 词语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分享学习心得。
4. 词语学习: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和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作业布置:1. 朗读课文,加强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 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看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学方法:思考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
4. 作业布置:检查作业布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 存在问题:总结本节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习体验。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窃读记教学反思(优秀15篇)
窃读记教学反思(优秀15篇)《窃读记》教学反思1《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
文章以小女孩的视角叙述,通过自悟式的独白,写出了作者儿时的读书嗜好。
儿时的林海音因为喜欢读书而又无钱买书,只能辗转于几家书店窃读。
那尴尬而又惊险的滋味,读来让人感动而又心酸。
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林海音窃读的百般滋味,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是关键。
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坚持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句,特别是能够表达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践,通过分析交流,去深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情感、意境,充分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为了读书,可以放弃同龄人快乐的游戏;为了读书,可以忍受书店老板的白眼甚至蔑视的驱逐;为了读书,想尽千方百计,藏于别人身边,冒充别人的孩子,“巧借下雨天留客天”的机会;为了读书,经常忍饥挨饿,饱受站立之苦……学生在课堂上能跟着老师的思维,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并受作者爱读书的感染,也萌生了“多读书,在书中寻找乐趣”的想法。
但本节课,也存在诸多不足:1、课堂上不够重视读,教室里缺乏琅琅书声。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学习本文,首先要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然后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的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而朗读,对于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人物的情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教学中如能重视朗读,重视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具体的朗读指导,将帮助学生更深入体味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理解文章主旨及写作意图。
2、本文在写作方面突出的特点是作者善于通过自悟式的独白及细致入微的`动作、心理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值得学生模仿借鉴。
教学中如能更好的关注这方面内容,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加以借鉴,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窃读记》教学反思【优秀7篇】
《窃读记》教学反思【优秀7篇】窃读记教学反思篇一一在《窃读记》的教学中,我从课题入手,以记字为线,串起课文,扣住窃读,体味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和窃读的滋味。
1、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
课堂上让学生直面文本,品读重点词句,充分感受小女孩在窃读过程中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
并结合文中语句,联系自身感受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
然后再次研读课文,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为散发点,从具体语句中咀嚼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的滋味,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2、关注学生言语现象,让学生学“语”习“文”。
语文教学的主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交流中充分体现了高段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在这过程中,训练了语感,培养语文素养。
二《窃读记》通过“我”放学后急忙跑到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之中偷偷看书时的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表达我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
在教学时,我抓文章的中心问“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学生都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但仅局限于快乐与惧怕。
为此,我引导学生除了书本上谈到的感受,在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窃读的滋味。
比如,长时间的站着会觉得怎样?一点拨学生都能联系自身的实际谈体会说窃读的滋味。
如一本书要换几个书店才能看完,看书时还要察颜观色,心累。
饿着肚子看书的滋味。
学生谈得都很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这篇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生动感人。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采用各种各样的读来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用悟读、赏读、品读等形式引导学生班情入境地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课《窃读记》
教材分析
1.让学生对读书有自己的认识,了解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有自己喜欢的作者和作品,有自己的读书经验。。在本章节有引导作用。
2.单元开始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给学生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能够看到学生已有的成果,也能看到学生在读书方面的欠缺,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起点,有利于调整教学思路,做到因材施教,顺学而导。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
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
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
五、四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三部曲:
1.教师进行评价。
2.小组互评。
3.学生自评。
教学反思
在《窃读记》的教学中,我从课题入手,以“品”字为线,串起课文扣住窃读,体味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和窃读的滋味。
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课堂上让学生直面文本,品读重点词句,充分感受窃读过程中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和满足的幸福,并结合文中词句,联系自身感受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有些只停留在表面,还需要对作者的心理活动做更深入的了解,才能理解透彻。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读书交流会。
2.品读书滋味,悟读书乐趣。
3.学读书故事,习读书方法。
4.汇报与展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能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
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2.抓住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 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3.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学生写阅读卡,全班交流。
让学生在多次品书的情况下,体会作者对感情的描写方法。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窃)
急切 (动作描写 跨 踮 钻 挤 找)
(第二课时)
做阅读卡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板书课题)
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关注学生的言语现象,让学生学习“语”和“文”。语文教学的主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教师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领着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课堂问题讨论焦点化,始终围绕“窃读的感受”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