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杨氏之子》表格教案

合集下载

21《杨氏之子》(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杨氏之子》(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杨氏之子》,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杨氏之子》,使学生懂得尊敬长辈,懂得礼貌待人的道理。

教学内容:1.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2. 理解文言文的大意,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 学习文章中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字词的学习,文言文的朗读与理解。

2. 难点: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尊敬长辈的?2. 引出本课《杨氏之子》,简介课文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文言文的大意,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生字词,解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

2. 教师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指导学生写作。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进行课堂练习。

2. 教师巡视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3分钟)1. 教师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

七、作业设计(5分钟)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课堂练习的内容,完成课后作业。

八、课后反思(2分钟)重点关注细节:教学过程补充说明: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课堂练习、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等环节,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学习《杨氏之子》。

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 杨氏之子》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男孩如何巧妙地应对别人对他的侮辱。

通过这个故事,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待问题的机智和冷静。

课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成问题。

但学生在理解文中一些深刻的道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

此外,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可能存在模糊之处,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其明确。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学会文中涉及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深刻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生字词的学习,课文情感的体会。

2.教学难点:文中深刻道理的理解,以及对人物情感态度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利用讨论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以便学生跟读、模仿。

2.课文课件,辅助教学。

3.与课文相关的情境道具,用于情境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录音带,播放课文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课文顺序,逐段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跟读、模仿。

在此过程中,对生字词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运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情境操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杨氏之子表格教案

杨氏之子表格教案
5.引导学生理解“禽”的意思。
6.看着老师的手势,跟老师读,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7.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如果读的时候,把这个小故事读到脸上,读到手上,它的意思真能自现,相信吗?
1.出示重点词句“杨氏子”、“其”、“儿”、“儿”、“儿”、“君”。
2.引导理解“为设果”。
课题
杨氏之子
课型
新授
第 1 课时
时间
教 学 过 程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3、运用品味语言、比较异同等阅读策略,体会语言的精妙,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二.导入课题,了解出处
三.品尝课文,感知大意
四.品读对话,感悟聪惠
五、走向课外,引向阅读
1.教师借助自己的姓名引出“之”的意思。
2.孩子们根据老师的点拨做自我介绍。
1.老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的意思。
2.《杨氏之子》出自哪呢?
3.老师借助孩子们阅读的资料引出“文言文”。
4.请大家翻开书到48页,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徐孺子赏月》偷梁换柱
《口中狗窦》击中要害




1.学生集体回答。
2.学生做自我介绍。
1.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读课件资料。
3.学生尝试自读课文。
4.学生自读课文注释,了解词意。
5.学生自由回答。
6.学生跟着老师的手势读读这个小故事。

21杨氏之子(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21杨氏之子(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21杨氏之子(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杨氏之子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古代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尊敬他人,善于应对。

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杨氏之子》课文全文。

2. 学习目标: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对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学习笔记、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杨氏之子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回顾上节课内容: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共同探讨。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2. 分享成果: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难点问题。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分析课文: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化背景。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练习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 回答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谈收获: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和感悟。

板书设计:1. 杨氏之子2. 课文内容摘要3. 生字词4. 文言文特点5. 古代文化背景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做到熟练朗读。

21杨氏之子(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杨氏之子(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杨氏之子(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课内外文学作品的兴趣,教育学生学会礼貌待人的道理。

教学内容:本课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讲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课文通过杨氏子和孔君平的对话,展示了杨氏子的机智和有礼貌的性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领悟杨氏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相关的语文知识。

2.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品质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思考课文中的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杨氏子和孔君平的对话,分析杨氏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讲解课文中的对话描写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对话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法。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5分钟)1.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板书,突出杨氏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2. 学生观察板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作业设计: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杨氏子的故事。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21《杨氏之子》表格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21《杨氏之子》表格教案(教学设计)

21.杨氏之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作者介绍】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刘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

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

他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

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

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 杨氏之子》教案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 杨氏之子》教案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 杨氏之子》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21 杨氏之子》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杨氏之子,在父亲的朋友孔君平面前,巧妙地避开了孔君平的追问,表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

本课的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有一定的把握。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寓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的寓意,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教学视频或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或图片,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视频或图片,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杨氏之子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初步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表格式教学设计教学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表格式教学设计教学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
二、再读课文,了解意思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4)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怎么说?
4.谁能完整地背诵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
5.谈话导题。(板书:杨氏之子)
学生齐读课题。
6.理解课题。
7.了解《世说新语》。【出示课件3】
8.简介作者【出示课件4】
9.教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出示节奏。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班汇报交流。
课题
21.杨氏之子
共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出示课件】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出示课件】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君平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君平与孩子很熟。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杨氏之子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杨氏之子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1、杨氏之子(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2)学会通过关键词语来概括段落大意。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明才智和幽默风趣。

(2)懂得尊重他人,善于思考和应对。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情节发展,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4. 文化背景了解:介绍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口语表达训练: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2)培养学生通过关键词语概括段落大意的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课文教材、生字词卡片、学习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杨氏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杨氏之子是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进行指导,纠正发音错误。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跟读,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并进行组词练习。

4.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杨氏之子》表格式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杨氏之子》表格式教案

2、挑战带着理解背一背。
六、小结回顾
总结: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 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 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也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恰当的把握 语言,远离粗俗的字眼,唇齿间流露魅力语言,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美丽与 精彩!
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么_________。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 _________。 小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小组讨论: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板书:
杨氏之子
杨氏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1、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 2、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 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也表达了“既然孔雀 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教学设计标题:《杨氏之子》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有一定的关注,并有自己的见解,独立思考的能力有 所增强,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因为之前已经有学习文 言文的基础,所以学习这篇文言文难度不大。重点在于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 的巧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熟读 成诵的程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 语言的巧妙。体会人物机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含义。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21杨氏之子》展开。

故事围绕杨兄弟在父亲买米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分享快乐的情节展开,体现了家庭和睦、团结互助的主题。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主旨。

2.难点:通过分角色朗读和情感表演,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案、角色卡片、分组卡片、录音设备。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阅读材料。

五、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相关小故事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依次进行师生互动,解答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3. 学习课文(20分钟)•分组卡片分发给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导师式点评,引导学生理解角色内心情感。

4. 课文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解释理解。

•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教育意义。

5. 情感体验(20分钟)•演绎课文片段,让学生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分组讨论,每组用表演形式呈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

六、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梳理学生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背诵课文中的关键段落。

•完成相关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自主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写读后感。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1杨氏之子》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加强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 杨氏之子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 杨氏之子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故事,讲述了梁国杨家的儿子孔君平聪明机智,善于应对的故事。

课文通过孔君平与杨氏之子之间的对话,展示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方面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理解文言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礼貌待人、聪明才智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文言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2.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精美教案(统编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精美教案(统编版)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重点难点时,部分学生对一些知识点仍存在理解困难。尤其是在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方面,一些学生还不太熟练。这说明我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加细致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对于重点难点内容,我将采用更多实例和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味和美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4.强化语言表达: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与人沟通交流的自信。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环节,主动探索姓氏文化,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杨氏之子》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比我想象的要浓厚。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生字词的学习和文言文的断句朗读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更有信心。
课堂上,我尝试通过提问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特点和古代文化背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韵味,对古代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甚、聪惠、应”等生字词和文言文的断句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运用文言文表达方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角色扮演。学生们模拟课文中的对话,体验文言文的表达特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 杨氏之子》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男孩如何巧妙地应对父亲的朋友的故事。

通过这个小故事,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学习到一些做人处世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古代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文言文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和句式。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4.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的学习。

2.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和句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字词和句式。

2.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

3.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教学参考书。

2.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分组讨论的准备,如分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文学作品,激发他们对《21 杨氏之子》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的字词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期间,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和讲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21杨氏之子(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杨氏之子(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21杨氏之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思考的品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杨氏之子孔君平诣其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一次,孔君平诣其父,恰逢其母不在,杨氏之子便独自接待孔君平。

孔君平指着杨梅问:“此是君家果?”杨氏之子机智地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句话既表明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又体现了他对孔子的尊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难点:分析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聪明才智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聪明才智的故事。

”2. 板书课题:21杨氏之子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故事中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东晋时期的社会环境。

2. 分析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练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板书设计:21杨氏之子孔君平诣其父杨氏之子接待孔君平指杨梅问:“此是君家果?” 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 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 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21 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掌握关键词汇和词语的理解;•能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和角色;•能够根据文中故事内容进行简单的写作和讨论。

2.能力目标•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和见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讨论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团结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表达看法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课文《21 杨氏之子》《21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教材,讲述了主人公杨毓之子的故事,以及他和韩非子之间的友情。

在文中,我们看到主人公在困难时期获得了韩非子的帮助,也看到了主人公积极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掌握关键词汇和词语的理解;•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和角色。

2.难点•理解故事背后所传递的深层含义;•分析主人公和韩非子之间的友情。

四、教学方法•阅读分析法: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文中的意义和主题,并展示讨论成果;•创设情境法:老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引言或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引入《21 杨氏之子》的教学内容。

第二步:学习课文1.听读课文,理解情节;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词语含义;3.学生齐读课文,理解故事主题。

第三步:深化理解1.师生讨论主人公与韩非子间的友情;2.学生展示对故事背后含义的理解和看法;3.分析主人公在困难时期奋斗的精神。

第四步:拓展学习1.学生小组讨论友情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小组展示讨论成果,互相交流意见;3.学生撰写个人感想或作文,表达对友情的看法。

六、教学评价•观察学生阅读情况、讨论表现和写作水平;•以班级讨论、个人表现和作业评分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七、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教学,总结教学方法和流程中存在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反馈和评价,持续改进教学方法。

21杨氏之子(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21杨氏之子(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21 杨氏之子(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孝道精神,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生字词的学习:杨、氏、子、甚、聪慧、孔君平、诣、拜、为、未、惠、未闻、夫子、家君、有、如何、为有、为无、故、不、固、知、其、也。

2. 课文的翻译:理解课文的大意,能够进行句子的翻译。

3. 课文的理解: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孝道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课文中的难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

2. 提问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生字词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确保正确发音。

3. 学生互相交流,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三、课文翻译与理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学生跟读,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学生进行翻译和理解。

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四、朗读与背诵(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2. 学生跟读,教师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朗读。

3. 学生进行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板书设计:1. 杨氏之子2. 聪明才智3. 孝道精神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对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翻译和理解。

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21 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汉语寓言故事,讲述了杨氏之子小明聪明机智,善于应变的故事。

通过小明与客人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对于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和句式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文言文知识的讲解和引导,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礼貌待人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字词。

2.难点:对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和字词的理解,以及文中寓意的深刻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教学PPT: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3.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杨氏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孩子才能被称为聪明机智呢?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适时进行解释和讲解。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 杨氏之子》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 杨氏之子》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 杨氏之子》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21 杨氏之子》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杨氏之子聪慧过人的故事,展示了古代儿童早熟、聪明、机智的品质。

课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品德。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古代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但课文中的成语和古诗词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学生对于品德教育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可以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成语;了解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聪明机智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成语;了解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体会品德教育;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古诗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教学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课文译文和注释4.教学卡片(重点词语和成语)5.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

操练(10分钟)1.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翻译课文,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杨氏之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作者介绍】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刘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

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

他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

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

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世说新语》内容简介:《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

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另有下卷23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

主要思想:《世说新语》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门。

其上卷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4门,这正是孔门四科,说明此书的思想倾向有崇儒的一面。

但综观全书多有谈玄论佛的内容,其思想倾向并不那么单纯。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

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说新语》艺术特色:《世说新语》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

《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小说发展影响尤其大。

后世影响:《世说新语》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

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梁国梁国,西汉时期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南部,占据河南开封至山东泰安之间的领地。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以秦东、砀两郡建立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后来皇子刘恢、吕后之弟吕产、汉文帝四子刘揖、窦太后次子刘武先后被封于此,经过多年经营,梁国成为西汉最强大的封国,珠宝玉器多于京师,面积最大时拥有四十八城,其皇家园林梁园(亦称睢园、兔园)规模宏大、景色秀丽。

梁国名人辈出,贾谊是梁怀王太傅、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曾是梁孝王门客,是为汉赋之源,在梁国主打梁园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小故事(一)《谢太傅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

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

”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二)《徐孺子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

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给句子中的“闻”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1)听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3)有名望的;(4)用鼻子嗅;(5)姓。

1.你好,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2.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 )3.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 )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 )5.闻家的人都搬到外省去了。

( )二、读读比比,在停顿恰当的句子后面画“√”。

1.(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2.(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三、读一读,填一填。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的《》,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闲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男孩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

阅读能力大提升四、整体感知。

1.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五、补充文章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_其父,父不在,_________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_________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课文补充完整。

2.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1)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2)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不是自己家的果子。

(3)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4)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还保留着对长辈的尊重。

3.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思维创新大拓展六、课堂上老师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姓氏歌》,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姓氏的印象,老师鼓励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准确地记住某个姓氏的。

杨晓同学说:“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些人用诈骗的手段骗取大量金钱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钱充满了铜臭。

我记住了‘钱’这个姓氏。

”班里一个叫钱军的同学不乐意了,他站起来接着杨晓同学的话说……假如你也姓钱,你会怎样说?能既风趣幽默,又不伤人感情。

参考答案:一、1.(1) 2.(3) 3.(2) 4.(4) 5.(5)二、1.(1)√ 2.(2)√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九岁四、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2.此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在考察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这一问一答是否真正理解,答案无论是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之子的话都可以,只要能说出为什么以及话的意思即可。

五、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 (1)(2)(4)3.孔君平一听,心中一惊,心想:这孩子反应机敏,能言善变,真聪明。

目前,我还没佩服过九岁的孩子,他是其中之一。

于是,孔君平开怀大笑,他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厉害,厉害,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呀!”六、示例:星期六下午,我看到杨晓同学用十元钱买了一大盘“杨”肉串,吃得津津有味,我当时感到原来“钱”和“杨”肉串一样都充满着诱人的香味,我不但加深了对“钱”姓的感情,也记住了香喷喷的“杨”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