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3
第一节 概述
第 二 章
.
4
第一节 概述
第
•
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的意义:
二 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规
章 律,对于阐明人类在环境中接触的是什么污染 物,接触的浓度、时间、途径、方式和条件等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毒理学意义。
.
5
第一节 概述
第 • 迁移和转化的相互联系: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往
章
缩是生物机体内某种物质的浓度和环境中的 浓度相比;生物积累是同一生物个体在不同
代谢活跃阶段机体内的浓度相比;生物放大
是同一食物链上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机体内某
种物质的浓度相比。
.
24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转化
第 ➢污染物的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
二 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种 物质的过程叫做污染物的转化。
第
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
二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 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系数
章 (BMF)表示生物放大的程度:
较 高 营 养 级 生 物 体 内 污 染 物 的 浓 度 B M F 较 低 营 养 级 生 物 体 内 污 染 物 的 浓 度
.
22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第二章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 迁移和转化
.
1
第二章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内 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提
第三节环境污染物的转化
要
.
2
第一节 概述
• 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第 二 章
外源性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由于其自身物理化
第二章 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特点是当底物浓度增加时 , 抑制作用减弱。竞争性抑制 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与底物浓度的相对比 例。这是因为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的正常底物在化学结 构上相似、 与酶活性中心结合部位相同 , 但竞争性抑 制 不被酶代 谢。 如5-氟尿嘧啶。
D 除上述抑制以外 , 有些污染物是通过生成中间代谢产物抑 制酶活性 , 造成生物化学损害。例如 , 有机氟代烷的毒性 。
E 还有些污染物可消耗辅酶或抑制辅酶的合成 , 导致酶活性 抑制 , 如铅可使体内烟酸量下降 。
F 此外有些金属 离子是酶的辅基或激活剂 , 污染物与这些金 属离子结合 , 抑制相应的酶。
举例说明污染物对酶的抑制作用:
1腺三磷酶(ATPase)
是生物体重要酶,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在细胞供能活动、 离子平衡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ATPase 抑制已作为 –项评 价污染应为的指标。
2 污染物可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 如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和DDT均可作用于细胞膜的Na+ 通道,干扰Na+通过细胞膜,影响神经传导。 3 污染物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干扰了受体正常的 生理功能。
(二)对细胞器的影响
1 线粒体
污染物不仅可以引起细胞线粒体膜和嵴的形态结构地改变 , 而且可以影响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和电子传递功能。
3 靶器官也不同于蓄积器官
蓄积器官是污染物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污染物在蓄积器官内的 浓度高于其他器官 , 但对蓄积器官并不一定显示毒作用。如DDT等 有机氯农药的靶器宫虽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 , 但这类农药主要 蓄积在脂肪组织中。
4 靶器官可以是接触、吸收毒物的器官,也可以是远离接触、吸 收部位的器官。如大气污染物中的铅经肺吸收后 , 却主要作用 于神经系统和造血器官。
吉大环境毒理学第二章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2020/11/7
吉大环境毒理学第二章污染物的迁移 和转化
第二章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 移和转化
吉大环境毒理学第二章污染物的迁移 和转化
2.1 概述
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由于自身物理化学性 质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将会在空间位置或 形态特征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
水的机械性迁移举例:污水灌溉与地下水污 染
污 染 物
吉大环境毒理学第二章污染物的迁移 和转化
毒大米与土壤重金属污染息息相关
吉大环境毒理学第二章污染物的迁移 和转化
中国地下水污染地图
地下水污染或是 造成癌症 村现象的 首因
吉大环境毒理学第二章污染物的迁移 和转化
2.2.1.3 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
吉大环境毒理学第二章污染物的迁移 和转化
b. 气流扩散: 污染物在垂直 方向上的迁移 扩散
吉大环境毒理学第二章污染物的迁移 和转化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
1. 大气稳定度 2. 地理地势
吉大环境毒理学第二章污染物的迁移 和转化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
大气稳定度: 表示空气中某大气团由于与 周围空气存在在密度,温度, 或流速等强度差而产生的浮 力使其产生加速度而上升或 下降的程度。
风化淋溶作用 溶解挥发作用 酸碱作用
生物性性迁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物浓缩 生物累积 生物放大
络合作用 吸附作用 氧化-还原作用
吉大环境毒理学第二章污染物的迁移 和转化
2.2.1 机械性迁移
污染物的机械性迁移现象处处可见:废 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丢弃,搬运以 及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 应用,均可使污染物发生不同程度的迁 移运动。
第二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很快由肾脏排出,是一种解毒反应。
结合反应的主要类型
结合反应类型 结合物 葡萄糖醛酸化 UDPGA
异物或一级代谢物
酚、醇、羧酸、胺、磺胺、 硫醇
硫酸化
PAPS
酚、芳香胺、醇
甲基化
SAM
多元酚、硫醇、胺、N-杂环
化合物
乙酰化
乙酰辅酶A 胺、芳香胺、氨基化合物
KBCF=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物质在环境 介质中的浓度
2. 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
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 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 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 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牡蛎在50µg/L氯化汞中,7d、14d、19d、 42d的浓缩系数 500、700、800、1200
一、生物转化
(一)概念biotransformation
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 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二)生物转化的过程
排出体外
外源性化合物
过程I (相I反应)
一级代谢物
毒害作用
过程II (相II反应)
结合产物 (二级代谢物)
图 生物转化过程示意图
相I过程(反应)
胞内转移
四、生物吸收的机制:跨膜运输
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1、扩散:不消耗能量
简单扩散:高—低,脂溶性 滤过:亲水性孔道(通道蛋白),水溶性 协助扩散:载体,高—低
2、主动运输:生物膜有主动选择性、载 体
低—高,消耗能量
3、胞吞(吞噬)和胞饮作用
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污染物的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汇总资料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汇总资料《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主要有三种:经呼吸道吸收,经消化管吸收,经皮肤及其他途径的吸收。
5.微生物细胞吸收污染物的机制是什么?三种:离子交换机制,沉淀作用,络合作用。
6.影响微生物吸收污染物的因素有哪些?培养液的PH、培养时间、污染物的浓度及培养温度等。
7.简述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因素。
第二章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三种迁移方式
机械迁移
(1)水的机械迁移作用 (2)气的机械迁移作用 (3)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
一般细胞膜由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主要是磷脂 类)组成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往往与生物膜结构直接有关;有些环境中 的专一受体就是生物膜上的某些特殊蛋白质:如有机磷农药 的专一受体就是乙酰胆碱酯酶。
细胞质膜结构图
亲水基 疏水基
生物膜的骨架是磷脂类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 嵌其中。细胞膜的表面还有糖类分子,形成糖脂、糖蛋白;共同 特征,即镶嵌性、蛋白质极性、流动性、相变性和更新态。
生物降解作用(第五节) 如汞的转化
土壤中的转化
土壤由固、液、气三相构成,所以土壤状况比 水、气中复杂。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行 为取决于污染物和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是环境中微生物最活跃的场所,故生物降 解起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固、液、气三相的分布是控制污染物 运动和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因素。
三、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
转化的定义 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 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转化的形式 物理转化:蒸发、渗透、吸附 化学转化:氧化还原、水解、光化学—最为普遍、 常见 生物转化:生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
转化的结果: 两种可能: 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或易降解结构 污染物的毒性增强或转化为难降解结构 有机磷农药中的对硫磷和马拉硫磷,可因水解 作用使其酰胺键和脂键断裂而失去毒性;芳香 环发生二聚化反应,生成更为复杂的多环芳烃 物质,使毒性增强。
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毒理学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和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毒理学的产生过程: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一些动植物的有毒作用就已有认识,并已有文献记载。
18世纪西班牙化学家和生理学家Bonaventura Orfila:现代毒理学的奠基人。
毒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快速发展。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什么?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 pollutant)。
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第2章 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由活性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反应功能的蛋白质分子。 特点:蛋白质、高效、专一性、在温和pH和温度范围内起作用
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1) 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性:
加快反应速度; 不改变平衡常数; 自身不参与反应。
(2) 酶催化作用特性:
条件温和:常温、常压、pH=7;
高效率:反应速度提高108-1020,与加普通催化剂相比可提高107~1013;
E+S E+I
ES EI
磺胺类抗生素对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抑制
二氢叶酸是细菌正常分裂和繁殖必不可少的物质,但细菌 不能直接利用外源的二氢叶酸,只能在二氢叶酸合成酶作用下, 利用对氨基苯甲酸合成二氢叶酸,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 结构相似,可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影响二氢叶酸的合 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乳糖操纵子——负调控模型
在乳糖存在下,乳糖作为诱导物, 与调节基因产生的阻遏 物结合,改变了阻遏物结构,不能再结合到操作基因上,使得 RNA多聚酶能够与启动子结合,启动。转录了分解乳糖的三个结 构基因。 当乳糖分解完以后,调节基因产生的阻遏物结合到操作基 因上,使得RNA多聚酶不能够与启动子结合,启动。停止转录分 解乳糖的结构基因。
3.非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是一种可逆性的抑制,污染物与酶分子的
结合位置不是底物的结合位置,因此增加底物浓度,不能使抑制作用逆 转。
ES+I EI+S
ESI ESI
1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l过程中的关键酶系排除体外外源性化合物毒害作用一级代谢物结合产物相反应相反应解毒细胞色素p450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磷脂组成药物诱导剂苯巴比妥型如有些药物杀虫剂等致癌物诱导剂3甲基胆蒽型淄族诱导剂螺王内酯mfo的诱导剂mfo存在于所有的脊椎动物和大部分的无脊椎动物中其作用是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包括内源性化合物和外源性化合物
《环境生物学》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1.概念解释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
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转

二、植物受污染的主要途径
1.表面附着 表面附着是指污染物以物理方式黏附在植物表
面的现象。例如,散逸到大气中的各种气态污染物、 施用的农药、大气中降落的粉尘及含大气污染物的 降水等,会有一部分黏附在植物的表面上,造成对 植物的污染和危害。
2.植物吸收
植物对大气、水体和土壤中污染物的吸收 方式可分为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染物的屏障作用差异较大:
– 低级种类(腔肠动物、节肢动物、两栖动物)的表 皮细胞防止外源污染物侵袭的能力较低:污染物渗 透体表后可以直接进去体液或组织细胞;
– 皮肤吸收对于哺乳类动物则较难:经过角质层、基 底层、真皮才能进入全身循环。
能透过的如: 四氯化碳、部分有机磷农药、叠氮化钠等致癌物。
– 例如,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种植的水稻,其根部的 镉含量远大于其他部位。
二、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1.吸收 污染物质进入人体被吸收后,一般通过
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血液循环把污染 物质输送到各器官(如肝、肾等),对 这些器官产生毒害作用;也有些毒害作 用如砷化氢气体引起的溶血作用,在血 液中就可以发生。
第五章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
本章重点
▪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过程 ▪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第一节 生物污染和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径
一、生物污染
两种含义: 其一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 原等污染水体、大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 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它是根据污染物 的性质而进行分类的。 其二是指大气、水环境以及土壤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污染物 质,包括施入土壤中的农药等,通过生物的表面附着、根 部吸收、叶片气孔的吸收以及表皮的渗透等方式进入生物 机体内,并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到人体健康。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
–
共价键组成的污染物易进行气迁移(如H2S、CH4等 )
离子键化合的污染物易进行水迁移(如NaCl、Na2SO4等)
–
低价离子的水迁移能力大于高价离子的迁移能力(如Na+>Ca2+>Al3+ )
–
离子半径差别大的离子构成的化合物迁移能力较大(如Ba2+、Pb2+、Sr2+与SO42-构
组成的化合物易于迁移。 )
用,在有些情况下起坏作用。
• 简单的需氧有机污染物和酚、氰等毒物在迁移过程中被水
流稀释扩散和被微生物分解、转化,终至消失,就是起好作
用;
• 重金属(汞、镉等)和稳定的有机有毒物质(DDT、六六六等)
在迁移过程中,或富集于底泥,成为具有长期潜在危害的污染
源,或通过食物链富集于动、植物体内,对人体产生慢性积累性
• 在强还原或酸性介质中,嫌气微生物可使氧化态硒
还原为Se0 和Se2- , 使硒的有效性降低。pH 和Eh
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影响硒的形态和含量。
第十六页,共36页。
三、污染物迁移的制约因素
配位体的种类及数量
•
无机配位体:Cl-、I-、F-、SO42-、S2-、PO43-等。
– 当环境中存在大量无机,特别是有大量Cl-、 SO42-时
锌、镉、二价铁、二价锰和二价镍的迁移。
– 碱性环境有利于硒、钼和五价钒的迁移。
第十四页,共36页。
三、污染物迁移的制约因素
氧化还原条件(Eh)
– 有些污染物在氧化环境中有较高的迁移能力,而有些
污染物在还原环境中有较高的迁移能力。
– 氧化环境有利于铬、钒、硫的迁移;
– 还原环境有利于铁、锰等的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 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 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位点 杨居荣等(1993)研究了镉、铅在植物细胞 内的分布,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镉以可 溶性成分所占比例最大,约为45-69%,而 铅则以沉积于细胞壁成分占绝大比例,可 达77-79%,可溶性成分仅占0.2-3.8%.
农药主要被喷洒在植物叶片上,叶片对农 药的吸收主要为角质层和气孔吸收。为了 提高药效,常常用表面活性剂来增加附着 能力。 例 草柑膦在蚕豆叶片上的气孔吸收 (刘支 前等,1998) 表面活性剂 吸收率 草柑膦 0.3(0.5) +0.5%MON0818 0.7(0.3) +0.5%TritionX-45 1.2(0.7) +0.5%silwetL-77 85.4(3.5)
彭鸣等(1989)用电镜与X射线显微分析的结果证 明不同的重金属在玉米根内的横向迁移方式不同
不同Pb,Cd处理玉米5d后X射线显微分析结果 相对含量(%) 处理浓度(mg/L) 根组织 Pb Cd 对照 0 0 100 皮层 24.5 7.02 中柱 11.43 15.03 导管 4.08 8.12 木质部薄壁组织 6.83 1.82 叶 0.86 500 皮层 31.51 4.24 中柱 13.49 13.92 导管 11.93 12.58 木质部薄壁组织 31.88 7.69 叶 2.28 1000 皮层 53.46 12.64 中柱 40.61 6.04 导管 39.79 14.5 木质部薄壁组织 39.79 9.75 叶 2.8
污染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污染物通过动物细胞膜的方式有两类:被动 运输与主动转运。被动运输包括简单的扩 散和滤过作用。特殊的运转可分为载体的 转运,主动运输,吞噬和胞饮作用
动物体对污染物的吸收 1)经呼吸道吸收:肺细胞的通透性很大, 吸收大颗粒沉积在肺里,使肺泡的功能破 坏,另外,气体分子可进入血液。例如, 低流量条件下,二氧化硫的进入量几乎 100%,而臭氧仅为72%。 2)经消化道吸收 消化道是动物吸收污染 物的主要途径,肠道黏膜是吸收污染物的 主要部位之一。肠道吸收量因污染物的化 学形态不同差异很大。例,甲基汞,95%, 乙基汞就小得多,无机态的汞吸收率在 20%以下。镉在呼吸道吸收为14-10%,消 化道吸收5-10%。 3)经皮肤吸收
张笑一等(1997)认为,在有机体对阳离 子的吸收中,一些重金属离子可以通过电 荷相同,电子构形相似,离子半径相近的 必须金属离子的吸收途径进入有机体内。 对于一些能迅速形成金属有机化合物的重 金属,由于对细胞膜的亲和性比二价离子 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有机体对这类化合物 的选择性就更低。例外,SH-,S2-等都可以 与重金属形成配位离子,这也是重金属进 入有机体的重要渠道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微生物吸收污染物的机理 污染物结合到微生物细胞壁上有3种作用机 制:离子交换反应,沉淀作用和络合作用。 影响微生物吸收的因素 培养液的温度,培养时间,pH值,污染物的 浓度都能影响到微生物吸收污染物。
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因素
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不同植物种对污染物的吸收,积累两差异很 大 生态型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 植物的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时期对污染物的 吸收亦不相同
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根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 主要器官,大量的重金属分布在根部,流 动性大的元素则可以向上运输到茎,叶, 果实中。杨居荣等(1994)对农作物的耐 镉性的种间差异研究,粮食作物对镉的耐 性普遍高于蔬菜类。在一般情况下,作物 吸收镉的量及自根部向地上部运转比律是 决定耐受性的重要机制
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2.2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1)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吸收 2)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
1)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吸收 随大气污染的加剧,大气中充斥着有害气体, 如:二氧化硫,氧化氮,光化学烟雾,飘 尘,降尘等 植物能黏附和吸收气态污染物 几种针阔叶树种截获粉尘的数量:山毛榉5.9%。 橡树7.15%,白桦10.59%,刺槐17.58% 松 2.32% 云杉5.42%
1.62
1.84
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 送入导管。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 部移动。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 到达内皮曾有两种通路:第一为非共质体 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 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 外空间,第二为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 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相联接的细 胞质通道。
氧化还原电位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的有机质 污染物间的不同的效应
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
有关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迁移的几个基 本概念 1)安全浓度(safe concentration):生物与 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 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安全浓 度
2)最高浓度 (maximum allow concentration):生物在 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 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 生明显影响的浓度,称为最高浓度。 例: 砷(As) 铅(Pb) 汞(Hg ) 铬(Cr)镉(Cd) 粮食 0.2 0.3 0.02 0.3 0.2 mg/kg 蔬菜 0.2 0.3 0.01 0.3 0.2 饮用水 0.04 0.1 0.001 0.05 0.01 大气 0.003 0.0017 0.003 mg/M3
有机农药经过气孔和角质层进入植物体后, 有些农药是可以降解的
烟嘧黄隆在玉米植株中的消解动态 年份 距施药时间 植株中的残留量 消解率 地点 d 0 7.77 1995 1 5.65 27.25 北京 3 2.14 72.43 5 0.64 91.75 7 0.46 94.05 0 9.80 1995 1 8.50 13.17 沈阳 3 3.94 59.88 5 0.38 96.13 7 0.19 98.1 回归方程 半衰期
污染物的分类 1)按来源: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2)按污染物影响环境的要素,分大气,水体 和土壤污染物。 3)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 态。 4)按污染物的性质,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 的污染物。 5)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 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另外,按污染物对人体(或动物)的影响又分 为致畸物,致癌物等
污染物的种类极其形态差异 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吸收系数差别很大 Cr3+,吸收系数0.032,Cr6+,0.056 CdS,CdSO4,CdI2,CdCl2灌溉水稻,糙米的积 累比率为1:1.9:3.7:3.9
Cr 微量摄取元素 Hg 中量摄取元素 As 强度积累元素 Cd 强度积累元素
pH值
3)效应浓度(effective concentration):超过了最高 允许浓度,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接触毒物时 间长,受害越重。这种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 浓度称为效应浓度。 E50,E70,E90分别代表在该浓度下有50%, 70%,90%的个体出现特殊效应,即开始有受害 症状。 4)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当污染浓度继 续上升到某一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 称为致死浓度,也称致死阈值。 L50,L70,L90分别代表在该浓度下有50%,70%, 90%的个体的致死阈值。如一周内甲级汞0.2mg/ 人,镉0.4-0.5mg/人
表 黄瓜,菠菜个细胞组分Cd, Pb的分配率 细胞壁等残渣 细胞核 线粒体 核蛋白 可溶性 % ug/gFW % Cd 黄瓜 茎,叶 515.74 64.4 35 6.1 6.7 6.3 45.8 根 285.25 35.6 37.6 4.8 3.9 0.1 53.6 菠菜 茎,叶 0.79 0.9 23.9 2.5 2 2.2 69.4 根 85.43 99.1 22.9 21 9.6 2.2 45.2 Pb 黄瓜 茎,叶 274 8.8 77 10.9 7.7 0.7 3.8 根 2842 91.2 87.3 7.1 4.4 0.6 0.7 菠菜 茎,叶 194.4 3.6 77.9 14.4 4.3 0.8 2.5 根 5217.3 96.4 99.9 4.5 5.8 0.6 0.2
氟化物是一种积累性的大气污染物,它可以 通过气孔和皮孔进入植物体。 二氧化硫进入气孔,被叶肉细胞吸收,使气 孔的开闭机能瘫痪。 光化学烟雾主要成分之一的臭氧都可以通过 气孔进入植物体,损害叶片的栅栏组织
2)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 a.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植物根的(或叶)表面: 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根表,有两个途径:质 1污染物的概念,性质及分类
污染物的概念 《辞海》的定义:进入环境后能直接或间 接危害人类的物质。 它改变了环境的原有组成,直接或间接的有 害于人类。如:重金属,火山灰等。这类 物质有自然排放的,也有人类活动造成的。
污染物的性质 1)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 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2)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土壤或培养液中离子浓度的高低,能直接影 响离子的运输速率。浓度过高时,离子向 地上部运输速率相应变小。并且还影响离 子的形态。环境中的重金属元素浓度低时, 以络合态的形态迁移,并以共质体通路迁 移,高浓度时,以游离的离子态存在,主 要以非共质体通路迁移。当离子进入内皮 层中柱周围的细胞内,就会在这里沉积, 是移动速度变慢。
细胞膜调节着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他与 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污染 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 认为有两种方式,即被动的扩散和主动的 传递过程。 生物膜是非极性的类脂双层膜,Park把细 胞膜透过机理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流动运输(8.4nm), 脂质层受控扩散 媒介输送 能动载体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