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科技成果——甾体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技术

合集下载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果蔬发酵及生物加工产品开发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果蔬发酵及生物加工产品开发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果蔬发酵及生物加工产品开发项目简介我国果蔬加工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需要果蔬加工进行创新。

生物加工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技术的新型、生态的加工技术体系和加工理念,可以增强产品的营养、改善产品的风味,延长货价期,而且适合多种果蔬原料,有成熟的工艺和成套设备,容易进行规模化生产。

农产品加工能够显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较好解决果蔬类农产品就地消化和货价期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顺应了目前市场的消费导向,发酵果蔬以健康、低糖、低脂的特点,符合市场的消费潮流。

项目产品强化了肠道调理、功能因子等健康属性,并通过个性化的菌种定制和联合发酵技术,提升了产品的风味属性,使其滋味丰富,香气浓郁,必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创新要点(1)课题组具备十分完善的发酵微生物菌种库,可以针对不同原料筛选出适宜的酿造微生物,改善发酵风味、提高发酵产品的营养价值。

以各类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为原料,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现代科学发酵工艺,获得兼具风味和营养的果蔬汁发酵产品。

(2)课题组有完善的风味物质分析、功能物质评价技术平台,能够开展与风味物质与功能因子相关的有机酸、短链脂肪酸、多酚、多肽、多糖、生物酶等功能成分的精确分析以及与肠道调理、免疫提升、抗自由基氧化、护肝等动物模型评价或细胞学评价研究。

(3)课题组具有长期从事农产品高效开发的实践经验,能够针对具体的原理属性,采用多菌协同加工方式,建立复杂的生物加工体系,科学调节原料中各类营养组分,优化产品功能。

(4)课题组能够承担产业化生产线的方案设计,提供全套的设备选型方案,参与产业化技术优化。

同时,可以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类型设计和人群定位,开发特色果蔬或中药材的复合发酵制品。

关键指标(1)个性化工艺课题组已从传统酿造食品中分离筛选得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酵性能优良的上百株菌种,包括乳酸菌、醋酸菌、酵母菌、米曲霉等,这些微生物有着良好的发酵性能和安全性。

甾体微生物转化C_11_羟基化的研究进展

甾体微生物转化C_11_羟基化的研究进展
物, 且 C11 羟基化产物占优势, 目标产物 C11 羟基
化物的含量较低。在这一过程中, 最有效的甾体 C11 羟基化菌是新月弯孢霉( Curvularia lunata) VKM F
644 和 VNICFI 两株菌, 它们对 RS 和 RSA 呈现了最 高的 C11 羟基化活性, 积累的转化产物量达到 50% ( RS 为底物) ; HC 与副产物 14 羟基 RS 的数量比在 2!1~ 2 5!1 的范围内; 对 RSA 的转化过程, 这两株 菌均 能 生 成 C11 羟 基 化 产 物 HC, 数 量 分 数 为
近年来, C11 羟基的研究发展较快[ 1] 。氢化可 的松( Hydrocortisone, HC) 是重要的皮质激素药物, 在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胶原性疾病, 如风湿热, 风湿性 关节炎, 红斑狼疮, 过敏性疾病及阿狄森氏病, 也用 于昏迷、休克、严重感染的抢救等。它也是重要的基 本骨干皮质甾体激素药物之一, 且又是出口创汇的 主要原料药和制备高档皮质激素的中间体, 在我国 甾体药业生产中占有较大的份额, 在国内外市场上 需求量也很大。1951 年 Wendler 等[ 2] 用合成法合成 HC, 但是步骤多, 得率低, 因而以后转用微生物转化
( 1. 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China;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 3. College of Pharmac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甾体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解析

甾体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解析
[2] 宋晓凯. 天然药物化学[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01. [3] Dam,H.,1934.The formation of coprosterol in the intestine:Possible
role of dihydrocholesterol,and a method of determining dihydrocholesterol in presence of cholesterol. Biochem J, 28, 815-819. [4] ARIMA K, NAGASAWA M. BAE M, et al.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Sterols Ⅰ:Decomposition of Cholester by Microorganisms[J]. Agri. Biol. Chem., 1969, 33: 1636. [5] NAGASAWA M, WATANABE N, Hashiba h. et al.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sterol Ⅲ Substrate Specificity for Cleaviong Steroid Side Chains by Arthrobacter Sinplex[J]. Agri. Biol. Chem. Soc. 1970,34, 798 [6]车成彬, 刘景春, 吴宝华. 大豆甾醇侧链的生物降解,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02(7): 93~95. [7] 陈騊声. 近代工业微生物学(下册)[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532. [8] J. Manosroi, P. Sripalakit, A. Manosroi. Biotransformation of chlormadinone acetate to delmadinone acetate by free and immobilized Arthrobacter simplex ATCC 6946 and Bacillus sphaericus ATCC 13805.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J]. 2003 (33): 320.

2024版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

2024版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

20XX 专业合同封面COUNTRACT COVER甲方:XXX乙方:XXX2024版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本合同目录一览1. 科技成果概述1.1 科技成果名称1.2 科技成果类别1.3 科技成果权属1.4 科技成果技术状态1.5 科技成果转化目的2. 合作双方的基本信息2.1 甲方信息2.2 乙方信息3. 科技成果转化方式3.1 技术转让3.2 技术许可3.3 技术开发3.4 其他转化方式4. 转化范围的确定4.1 地域范围4.2 时间范围4.3 技术领域范围5. 转化实施步骤5.1 科技成果评估5.2 签订保密协议5.3 技术转移协议谈判5.4 签署技术转移协议5.5 技术培训与技术支持5.6 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6. 知识产权保护6.1 知识产权归属6.2 知识产权保护措施6.3 侵权责任7. 合作期限7.1 起始时间7.2 终止时间8. 技术成果的验收与评估8.1 验收标准8.2 验收程序8.3 评估机制9. 经济报酬与支付方式9.1 报酬金额9.2 支付方式9.3 支付时间10. 保密义务10.1 保密内容10.2 保密期限10.3 泄密责任11. 合同的变更与终止11.1 变更条件11.2 终止条件11.3 合同解除程序12. 违约责任12.1 违约情形12.2 违约责任承担13. 争议解决方式13.1 协商解决13.2 调解解决13.3 仲裁解决13.4 法律诉讼14. 其他约定14.1 信息变更通知14.2 合同附件14.3 生效条件14.4 合同的签署与生效第一部分:合同如下:第一条科技成果概述1.1 科技成果名称:技术1.2 科技成果类别:技术1.3 科技成果权属:该科技成果归甲方所有。

1.4 科技成果技术状态:该科技成果已通过甲方实验室测试,并经甲方确认达到预期效果。

1.5 科技成果转化目的:通过与乙方合作,实现该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提升乙方产品竞争力。

第二条合作双方的基本信息2.1 甲方信息2.1.1 名称: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2.1.2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2.1.3 联系人:X2.1.4 联系方式:X2.2 乙方信息2.2.1 名称:公司2.2.2 地址:2.2.3 联系人:X2.2.4 联系方式:X第三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3.1 技术转让:甲方将科技成果的相关技术资料及使用权转让给乙方。

江南大学最新科技成果目录汇编

江南大学最新科技成果目录汇编

一、江南大学最新科技成果目录汇编(一) 、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类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透明质酸生产技术2.ALAO系统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3.好氧颗粒污泥SBR工艺废水处理新工艺4.表皮生长因子5.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6.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酶法合成生产技术7.大豆精华素生产技术8.发酵法生产L-缬氨酸9.发酵法生产L-异亮氨酸10.前体发酵法生产L-丝氨酸11.冰啤生产成套设备12.系列酿造型国酒、水果酒系列13.低温蒸煮生产酒精发酵新工艺14.发酵成套设备技术服务项目15.干法脱胚玉米粉生产啤酒专用糖浆16.甘蔗制糖联产酒精及综合利用17.高转化率谷氨酸发酵新技术18.黄原胶发酵生产技术19.结冷胶发酵生产技术20.唾液酸发酵生产技术21.降血脂他汀类药物22.酒精生产清洁工艺23.L-赖氨酸发酵新技术24.灵芝活性产品25.麦芽-异麦芽低聚糖(寡糖)浆(粉)生产技术26.酸性尿酶生产技术27.洗涤剂用复合酶28.系列发酵产品项目:A.液体发酵法生产高活力纤维素酶技术B.液体发酵法生产β-胡萝卜素C.药用桑黄菌液体发酵生产抗癌食品D.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E.微生物纤维素(高纤椰果)的生产F.功能性生物保健饮料G.工业废渣发酵转化生产生物活性饲料技术29.系列啤酒类产品项目:A.无甲醛酿造啤酒工艺B.啤酒专用糖浆的生产C.膳食纤维啤酒的研制D.无醇、低醇啤酒的生产E.高档低度黄酒的生产30.现代生物技术生产云芝多糖及虫草菌干粉31.絮凝性细菌Z. mobilis酒精连续发酵32.乙醇浓度监测仪33.优良啤酒酵母34.植酸酶35.工业生物催化关键技术及在食品添加剂制造中的应用36.益生制剂及其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37.发酵法生产谷氨酰胺转胺酶38.生物香料酯的研制39.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甘油及其转化为1,3丙二醇的研究40.微生物合成丁二酸高产菌株选育与代谢调控研究41.用于食品和石油工业的系列微生物多糖生产技术42.中性纤维素酶高产菌株选育及高效后提取技术研究43.益生制剂及其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二)、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虾头、虾壳生产热反应型虾味调料2.新型涂料稀释剂生产技术3.新型食品防腐剂生产技术4.AF型气氛保鲜纸生产技术5.麦绿素系列产品生产技术6.速溶水果、蔬菜粉生产技术7.纸菜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天然芒果粉生产技术9.速溶板栗粉生产技术10.血液深加工产品生产技术11.脱臭大蒜系列产品生产技术12.杨梅粉生产技术13.百香果粉生产技术14.易腐烂果蔬和河蟹的冰温高湿保鲜技术15.生理功能性青绿色蔬菜饮料生产技术16.园艺农产品的富硒及其加工技术17.区域农产品加工业战略研究及规划18.利用废蚕丝生产丝素蛋白和丝素肽19.无花果系列食品开发20.乳铁蛋白生产技术21.水产品深加工——水产动物蛋白提取物22.利用菊芋工业化生产菊粉及其它深加工产品23.兽药残留量快速酶联免疫(ELISA)检测试剂盒24.活性因子 -氨基丁酸的生物合成技术及制品25.丁酸梭状芽孢杆菌生产简介26.挤压法生产焦糖色素27.天然复合氨基酸胶囊保健食品28.冬瓜系列食品加工技术29.大蒜油胶丸及无臭大蒜粉的生产技术、30.新型有机吸附剂-----多孔淀粉31.固体蜂蜜(粉末)生产技术32.变性淀粉的开发及生产技术33.几丁质酶与几丁质寡糖34.班产4000kg冰淇淋项目35.生物工程技术生产新型乳制品36.甲壳素生产技术37.甲壳低聚糖的酶法生产技术38.蝇蛆蛋白质和甲壳素的深加工技术39.莲藕深加工40.淀粉吸水剂生产技术41.淀粉糖系列产品生产技术42.低值淡水鱼综合利用43.应用微胶囊技术开发厨房调味系列产品:A.微胶囊化粉末酱油B.微胶囊化粉末猪油、大豆色拉油C.微胶囊化食用菌44.超市易腐烂果蔬常温气调保鲜技术45.日处理800吨玉米干法脱胚技术46.日产15吨玉米胚芽奶粉47.系列果脯加工技术48.特种红花油料高价值产品的开发49.精制奶粉最佳的替代产品——活性花生蛋白粉50.蕃茄红素产业化项目简介51.蛋白质粉生产技术52.肉类黏合剂—Fibrimex(类似物)的工业化生产及猪血综合利用研究53.超临界流体萃取在食品生物工业中的应用54.鲜奶油产品55.水产品下脚料综合利用56.系列脱水蔬菜生产技术57.芦荟综合深加工系列产品生产技术58.系列速冻食品生产技术59.高能大豆皮颗粒制造技术60.无公害高效水产饲料制造技术61.水产专用全脂大豆制造技术62.贝壳类水产方便休闲食品加工63.贝壳类水产冷冻方便食品加工64.牡蛎的食品资源化开发利用65.即食调理虾方便食品66.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生产工艺和技术67.稻米及其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68.利用玉米芯酶法生产功能性低聚糖――低聚木糖69.一种新型无污染淀粉基木材用胶粘剂的生产技术70.秸秆阳离子吸附剂生产技术71.南瓜粉生产技术72.洗车污水循环处理装置简介73.冷冻大闸蟹系列调理食品的开发技术74.绿茶提取液的纳滤浓缩技术75.新型食品防腐剂生产技术76.AF型气氛保鲜纸生产技术77.速溶水果蔬菜粉及其系列产品生产技术78.速溶板栗、荞麦等栗粟粉生产技术79.麦绿素及其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0.大蒜脱臭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1.纸菜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2.血液深加工产品生产技术83.新型涂料稀释剂生产技术84.食品常温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开发项目85.鸡蛋粉及其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6.浓缩水果蔬菜汁及其饮品生产技术87.果醋及其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8.凹凸棒土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89.挤压法生产配合营养米技术研究90.壳聚糖酶法改性技术及应用91.氯霉素和盐酸克伦特罗酶免疫检测试剂盒的研制92.生物转化法生产香草醛93.新型微生物青贮添加剂的研究94.高品质大豆浓缩磷脂和酶法改性磷脂生产技术95.食用油脱色专用凹凸棒土吸附剂研究开发96.易腐烂果蔬和河蟹的冰温高湿保鲜技术97.生理功能性青绿色蔬菜饮料生产技术98.园艺农产品的富硒及其加工技术100.区域农产品加工业战略研究及规划101.凹凸棒土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102.壳聚糖酶法改性技术及应用103.预防酒精性脂肪肝樟芝菌粉胶囊104.D-塔格糖生产技术105.以鱼及小麦胚芽为主要原料的营养粉产品106.茶叶综合深度加工关键技术、装备及产业化实施(三)纺织工程与服装类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江南大学制浆造纸技术服务项目2.利用生物技术实现纺织产品的高档化和生产的清洁化3.数字喷墨印花用超细颜料墨水的研究与开发4.用于纺织工业清洁生产的高效生物催化剂的制备技术5.功能化非织造布可充电式电池隔膜材料6.纳米结构功能纺织材料加工技术7.差别化纤维气流免浆加工法项目8.WKCAD3.0经编针织物CAD系统9.全数字式智能竹节纱生产控制装置10.色织物CAD及仿真系统(软件)11.纺织企业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简介12.成布检验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13.涤棉阻燃多功能防护服装面料14.QDTH系列电脑提花控制系统及花型制备系统15.WS--1织机送经机构改造技术16.Z303经编机的技术改造技术17.三维纬编针织技术18.全自动绞纱丝光机制纱设备系统19.回归反光丝及织品技术20.新型刷花机制造技术21.智能防叠装置22.浆纱机浸浆方式的改造技术23.电脑提花针织物的计算机模拟系统24.缺压经编织物编织技术25.电脑横机程序文件转换系统26.全系列高精度金属探测器27.SU111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28.各行业的制服设计,以及生活类各种面料的服装服饰设计29.纺织浆料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A.酯化淀粉浆料:包括淀粉醋酸酯、淀粉磷酸酯、淀粉氨基甲酸酯(尿素淀粉)浆料;B.醚化淀粉浆料:包括羧甲基淀粉、羟乙基淀粉、羟丙基淀粉和阳离子淀粉浆料;C.各类交联淀粉浆料;D.氧化变性淀粉浆料;E.酸解变性淀粉浆料;F.各类复合变性淀粉浆料;G.高性能变性淀粉浆料;H.聚丙烯酸盐类浆料;I.聚丙烯酸酯类浆料:包括乳聚型聚丙烯酸酯和溶聚型聚丙烯酸酯浆料;J.聚丙烯酰胺类浆料:包括固态和液态聚丙烯酰胺浆料;K.组合浆料;L.辅助浆料30.利用生物技术实现纺织产品的高档化和生产的清洁化31.织物快速准确出样系统系列设备的制造及生产工艺研究32.国产碱性果胶酶棉织物生物酶前处理技术33.蓄光型多色夜光纤维的开发与产业化34.用于纺织工业清洁生产的高效生物催化剂的制备技术35.SU111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简介36.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纤维的开发37.玉米聚乳酸(PLA)短纤维系列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四)化学工程与材料类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绿茶提取液的纳滤浓缩技术2.镀镍漂洗废水槽边回收处理技术3.MES生产技术4.MZ-1型新型增塑剂5.三次采油用工业表面活性剂的开发6.以皂脚(或酸化油)为原料生产脂肪酸甲酯7.单碳脂肪酸分离技术8.新型叔胺合成技术9.脂肪醇制叔胺新工艺10.新型抗静电剂-CN生产技术11.无(低)磷洗衣粉生产技术12.晶体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13.椰子油脂肪酸单乙醇酰胺(CMEA)14.椰油酰胺甜菜碱生产技术15.椰油酰胺氧化胺生产技术16.热熔型道路标志漆17.皂脚脂肪酸生产二聚酸及聚酰胺树脂18.磺基甜菜碱19.结构型重垢液体洗涤剂生产技术20.羊毛防虫蛀剂生产技术21.聚醚消泡剂22.脂肪醇硫酸铵和脂肪醇醚硫酸铵23.高效驱油净生产技术24.新型食品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生产技术的研究25.新型织物柔软剂——双长链酯基季铵盐26.新型增塑剂偏苯三酸三辛酯生产技术27.增白型防晒剂巴松1789合成项目28.高温交联引发剂TMDPB29.系列精细化工产品介绍A.杀菌剂助剂——TCC(三氯苯基脲)B.高质量N-酰基肌氨酸盐表面活性剂C.烷基二苯醚二磺酸盐产品D.二甲苯磺酸盐生产技术E.N-烷基—丙氨酸盐及N-烷基醋酸盐F.防腐抗菌剂系列产品30.高分子涂料及助剂31.新型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生产技术32.医药中间体及产品介绍33.超细轻质碳酸钙的制备34.新型无机填料改性剂(ADDP)35.可转让的化工产品生产技术(五)机电、自动化控制与信息工程类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3LZ-B全自动三辊高速轧机自控系统2.FPC2000集散控制系统3.包装秤单秤称重控制器4.电机车馈电接触接触线自动停送电装置和自动分区开关5.混凝土搅拌站计算机控制系统6.耐火材料全自动配料计算机控制系统7.耐火材料移动配料称量车8.盘式开听器和杆式开听器9.散料秤计算机控制系统10.蒸汽养护窑温度计算机控制系统11.中波发射台计算机实时监控系统12.商务信息处理系统13.计算机控制材料特性测试系统14.智能化网络办公系统15.宽带网络计费系统16.主要矿山机电类技术合作内容及成果17.普永房地产行业项目管理系统18.多单元变频调速同步控制器19.通用型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控制器20.可控硅单、三相半控移相触发控制器21.染整联合机多电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22.双闭环三相全控移相触发控制器23.通用电压型多功能三相电器保护器24.管理信息系统:A.不锈钢销售管理系统B.房屋拆迁管理信息系统25.铝塑复合管一次成型生产线项目26.一种容积可变的包装容器27.一种用于大重型电子产品包装的全瓦楞纸板衬垫28.全自动纺织器材(梳理齿条)多功能生产线29.感应加热电源技术及应用领域简介30.LZ-600-8型直线拉丝机全自动控制系统31.数字化玻璃试管自动定量打标仪(六)机械工程学院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江南大学包装设计中心(多种型式的包装机械、自动生产线、食品与药品的包装工艺与设备、机电产品的运输包装设计)2.包装机械新产品介绍:A.DKH-25屋顶型纸盒成型/充填/封口机B.DGF10型工业炸药中包包装机C.盒式气调保鲜包装机3.高效节能分离技术的研究与产品开发4.先进批量表面光整加工技术。

甾体化合物的生物转化

甾体化合物的生物转化

3)、二羟基丙酮酸磷酸酯缩合
O X OH OH O OR OH OH D-1,6磷酸果糖 3S, 4R + OH O OP D-1,6磷酸果糖醛缩酶
OH OH CH3
栎精 (quercitin)
2.3.5. 酰胺的水解
微生物转化应用于酰胺水解在b-内酰胺环类抗生素 制药工业上非常重要;由于该催化条件温和,选择性 高,能把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水解获得合成各种新青霉 素和新头孢菌素的重要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7-氨基头孢烷酸(7-ACA)和7-氨基去乙酰 氧基头孢烷酸(7-ADCA)而不引起b -内酰胺环的开 裂。
2.1. 氧化反应
微生物能转化许多类型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是其中最常见 反应之一
2.1.1 单一氧化反应 CHO CH OH ( 1)
2
CH2OH
1. 产黄青霉Q176 2. 假单孢菌PL
CHO
(2)
CH2OH COOH
CH2OH N
牛结核分枝杆菌 N
COOH
烟酸
(3)
CHO COOH
乙酸杆菌属 O CHO O COOH
去乙酰基头孢菌素C
7-ADCA
2.3.6. 内酰胺的水解
NH2 NH 粪户碱杆菌 CH2 C(CH3)3 CH NH2 COOH L-赖氨酸
O NH2
2.3.7. 环氧水解开环
O O H3CO O HO O CH3 HO O 烟曲霉 H3CO H C OH H C OH O OH OH CH3
环氧烟曲霉醌
由于该催化条件温和选择性高能把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水解获得合成各种新青霉高能把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水解获得合成各种新青霉素和新头孢菌素的重要母核素和新头孢菌素的重要母核66氨基青霉烷酸氨基青霉烷酸66apaapa77氨基头孢烷酸氨基头孢烷酸77acaaca和和77氨基去乙酰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氧基头孢烷酸77adcaadca而不引起而不引起bb内酰胺环的开内酰胺环的开coohoh青霉素g无侧链青霉素去乙酰基头孢菌素c7adca大肠杆菌大肠杆菌nhnhchcoohnhl赖氨酸粪户碱杆菌ohohcohocohoohoh烟曲霉环氧烟曲霉醌12二羟基烟曲霉醌chnhchohcoohnhcoohoh杆菌属2羟基b4咪唑丙酸上述反应在水中进行光学活性氰醇收率上述反应在水中进行光学活性氰醇收率较低

甾体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甾体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s u mm a r i z e d t o 5 t yp e s ,hy d r ox yl a t i o n, c a r bo ny l a t i on, hy dr o g e na t i o n, d e hy d r og e n a t i o n,Ba e y e r — Vi l l i g e r o xi d a t i on a nd br o mi na t i o n.Re l e v a n t e x a mpl e s a n d r e s e a r c h p r og r e s s of hi o t r a n s f or ma t i on a r e e l a b or a t e d,whi c h p l a y s a n i mp or t a nt r o l e i n s t r uc t ur a l mod i f i c a t i o n o f s t e r oi ds a nd p r o vi d s
Thi s r e v i e w ma i nl y f o c us e s o n bi o t r a ns f o r ma t i on o f s t e r oi d s i n t he pa s t 5 y e a r s . On t he ba s i s of
第4 3卷 第 5期 2 0 1 5年 1 O月
浙 江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F Z HE J I ANG UNI VE RS I TY OF TE CHNOLOGY
Vo 1 . 43 No .5
0c t .2 O1 5
甾体类 化合 物生 物 转 化 的研 究 进 展
e nz y me s s ys t e ms i n o r g a n i s m a n d a c c o m pl i s h s om e r e a c t i o ns t ha t o r g a n i c s y nt h e s i s c a n no t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437 大豆精华素生产技术一、项目简介大豆精华素是一种从豆渣中提炼得到的无嗅无味,柔滑细腻的粉末状固体,富含大豆膳食纤维、大豆低聚糖、大豆卵磷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甙等多种功能保健因子,吸水膨胀和吸油持油性能优异,具有降三高、减肥和治疗便秘等功能,长期食用可有效地改善三高症状,控制体重,保证排便的正常和通畅。

二、经济技术指标功能保健因子总含量:〉80%;外观:白色粉末三、项目成熟程度采用生物技术加工生产,原料的转化率≥85%,产物的回收率(以大豆皂甙计) ≥8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四、应用范围及领域该产品可作为保健食品,以粉末、片剂、颗粒、丸剂、胶囊等形式进行销售,亦可辅以其他配料加工调配成陷料,用于保健型月饼、粽子、汤圆等大众化食品的加工。

五、市场前景及预测降三高、减肥、治便秘是当今保健品市场上的热门主题之一,作用明显,效果肯定的这类保健产品在中老年朋友中间很有市场,固定的消费群体上亿,消费潜力在每年2500万公斤以上。

本产品为国际首创,可作为全国唯一的大豆保健产品而独领风骚,在国内市场上的售价可达200元/公斤。

如能够将该产品出口,其在国际保健品市场上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六、投资规模及经济效益概算(假设生产能力)投资500万元人民币建设一套2000公斤/天规模的生产装置,可年产大豆精华素60万公斤,产值1亿元人民币。

七、合作方式转让生产技术。

八、生产所需条件:具有喷雾干燥条件的食品企业。

九、项目负责人:汤鲁宏生物工程学院电话:5862412手机:137****3160438酒精生产清洁工艺一、项目简介以玉米为原料经粉碎细粉通过60~80目,喷射液化,加高温淀粉酶使玉米中淀粉转化为糊精,经箱式板框滤去玉米渣(并洗涤)干燥为蛋白粉(产品)糖化,发酵,分出酒精酵母,发酵清液蒸馏为酒精,蒸馏经真空浓缩为含异麦芽糖浓缩液,热冷凝水返回锅炉。

分出酒精酵母,喷射干燥为酵母粉,分出酵母后蒸馏废液进入厌氧处理装置。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一种从大豆乳清废水中提纯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方法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一种从大豆乳清废水中提纯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方法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一种从大豆乳清废水中提纯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方法
成果简介
本发明属于农产品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领域。

本发明对大豆乳清蛋白废水综合利用,原料无需干燥,设备要求低,操作简单,无环境污染。

且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回收率高,纯度高,蛋白活性高。

低浓度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是广谱抗致癌因子,能预防结肠癌、肝癌、口腔癌、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还有降低胆固醇水平的作用;能增强胰脏生长和增加胰消化酶的活性,且对动物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具有活化作用;能控制肾小球肾炎或肾盂肾炎的一些炎症发展过程。

此外,微量胰蛋白酶抑制剂对于糖尿病治疗,调节胰岛素失调有一定效果。

医药上提取胰蛋白酶抑制剂(抑肽酶)治疗急性胰腺炎。

技术水平
本发明包括预处理、复凝聚、离心、除糖、二次离心和蛋白回收得到最终产品。

原料预处理后经复凝聚得到终蛋白多糖复合物,终蛋白多糖复合物经离心除糖,二次离心后即得含有纯化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蛋白溶液。

该蛋白溶液经过真空冷冻干燥得到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纯品。

该技术水平居国际先进水平。

授权专利
一种从大豆乳清废水中提纯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方法,201410193480.8。

2024年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成果分享合同

2024年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成果分享合同

20XX 专业合同封面COUNTRACT COVER甲方:XXX乙方:XXX2024年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成果分享合同本合同目录一览第一条技术成果概述1.1 技术成果的名称1.2 技术成果的类型1.3 技术成果的现状第二条技术成果的分享范围2.1 分享的技术成果内容2.2 分享的技术成果时间范围2.3 分享的技术成果地域范围第三条技术成果的分享方式3.1 技术成果的提供方式3.2 技术成果的使用方式3.3 技术成果的传授方式第四条技术成果的分享期限4.1 技术成果分享的开始时间4.2 技术成果分享的结束时间第五条技术成果的分享条件5.1 技术成果分享的前提条件5.2 技术成果分享的相关条件第六条技术成果的保密义务6.1 保密信息的范围6.2 保密信息的期限6.3 保密信息的违约责任第七条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7.1 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方7.2 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第八条技术成果的改进与衍生技术8.1 技术成果的改进8.2 技术成果的衍生技术第九条技术成果的变更与终止9.1 技术成果变更的条件9.2 技术成果终止的条件第十条技术成果分享的风险与责任10.1 技术成果分享的风险10.2 技术成果分享的责任第十一条技术成果分享的违约责任11.1 违约行为的界定11.2 违约责任的具体承担方式第十二条技术成果分享的争议解决方式12.1 争议的解决方式12.2 争议解决的地点与适用法律第十三条技术成果分享的附则13.1 合同的生效条件13.2 合同的终止条件第十四条技术成果分享的未尽事宜14.1 未尽事宜的处理方式14.2 未尽事宜的补充协议本合同目录一览第一条技术成果概述1.1 技术成果的名称1.2 技术成果的类型1.3 技术成果的现状第二条技术成果的分享范围2.1 分享的技术成果内容2.2 分享的技术成果时间范围2.3 分享的技术成果地域范围第三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3.1 使用权的内容3.2 使用权的期限3.3 使用权的限制第四条技术成果的保密义务4.1 保密信息的定义4.2 保密义务的期限4.3 保密义务的履行方式第五条技术成果的改进与共享5.1 技术成果的改进5.2 技术成果的共享第六条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6.1 知识产权的归属6.2 知识产权的保护第七条技术成果的转让7.1 转让的条件7.2 转让的方式7.3 转让的价格第八条技术成果的风险与责任8.1 技术成果的风险8.2 技术成果的责任第九条技术成果的争议解决9.1 争议的解决方式9.2 争议的解决机构第十条技术成果的违约责任10.1 违约的情形10.2 违约的责任第十一条技术成果的解除和终止11.1 解除和终止的情形11.2 解除和终止的后果第十二条技术成果的附件12.1 附件的名称12.2 附件的内容第十三条技术成果的签署13.1 签署的时间13.2 签署的地点13.3 签署的主体第十四条技术成果的生效与失效14.1 合同的生效条件14.2 合同的失效条件本合同目录一览第一条技术成果概述1.1 技术成果的名称1.2 技术成果的类型1.3 技术成果的现状第二条技术成果的分享范围2.1 分享的技术成果内容2.2 分享的技术成果时间范围2.3 分享的技术成果地域范围第三条技术成果的分享方式3.1 技术成果的提供方式3.2 技术成果的使用方式第四条技术成果的分享期限4.1 技术成果分享的开始时间4.2 技术成果分享的结束时间第五条技术成果的分享条件5.1 技术成果分享的前提条件5.2 技术成果分享的相关条件第六条技术成果的保密义务6.1 保密信息的范围6.2 保密信息的期限6.3 保密信息的违约责任第七条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7.1 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方7.2 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第八条技术成果的改进与衍生技术8.1 技术成果的改进8.2 技术成果的衍生技术第九条技术成果的变更与终止9.1 技术成果变更的条件9.2 技术成果终止的条件第十条技术成果分享的风险与责任10.1 技术成果分享的风险第十一条技术成果分享的违约责任11.1 违约行为的界定11.2 违约责任的具体承担方式第十二条技术成果分享的争议解决方式12.1 争议的解决方式12.2 争议解决的地点与适用法律第十三条技术成果分享的未尽事宜13.1 未尽事宜的处理方式13.2 未尽事宜的补充协议第一部分:合同如下:第一条技术成果概述1.1 技术成果的名称:2024年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成果1.2 技术成果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科研成果、技术发明、技术秘密等1.3 技术成果的现状:已成熟并具备分享条件第二条技术成果的分享范围2.1 分享的技术成果内容:根据技术成果名称所涉及的全部技术成果内容2.2 分享的技术成果时间范围: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技术成果完全公开之日止2.3 分享的技术成果地域范围:全球范围内第三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3.1 使用权的内容:分享方授予使用方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在规定地域范围内使用技术成果的权利3.2 使用权的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技术成果完全公开之日止3.3 使用权的限制:使用方不得将技术成果转让给第三方,不得将技术成果用于非法用途第四条技术成果的保密义务4.1 保密信息的定义:技术成果相关的所有未公开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研究数据、技术资料、实验报告等4.2 保密义务的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技术成果完全公开之日止4.3 保密义务的履行方式:使用方应采取适当措施保护技术成果的保密性,不得泄露给未经授权的第三方第五条技术成果的改进与共享5.1 技术成果的改进:使用方在使用权期限内对技术成果进行改进的,应及时通知分享方,并共享改进成果5.2 技术成果的共享:分享方应将技术成果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共享给使用方第六条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6.1 知识产权的归属: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归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所有6.2 知识产权的保护:分享方和使用方应共同维护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第八条技术成果的风险与责任8.1 技术成果的风险:技术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分享方和使用方应共同努力降低风险,并及时通报风险情况8.2 技术成果的责任:因技术成果本身原因导致的使用方损失,分享方不承担责任,但分享方应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以减少损失第九条技术成果的争议解决9.1 争议的解决方式: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争议,协商不成的,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9.2 争议的解决机构: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第十条技术成果的违约责任10.1 违约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未履行保密义务、未按约定使用技术成果、未共享改进成果等10.2 违约的责任:违约方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第十一条技术成果的解除和终止11.1 解除和终止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双方协商一致解除或终止、一方严重违约导致合同无法履行等11.2 解除和终止的后果: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分享方和使用方应按照约定处理与技术成果相关的后续事项第十二条技术成果的附件12.1 附件的名称: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成果的详细描述、技术成果的专利文件、技术成果的相关证明文件等12.2 附件的内容:附件应详细描述技术成果的技术特点、应用范围、实施方法等第十三条技术成果的签署13.1 签署的时间:合同签署时间为年月日13.2 签署的地点:合同签署地点为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13.3 签署的主体:分享方为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使用方为公司第十四条技术成果的生效与失效14.1 合同的生效条件:合同自双方签署之日起生效,至技术成果完全公开之日止14.2 合同的失效条件:合同失效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双方协商一致解除或终止、一方严重违约导致合同无法履行等第八条技术成果的改进与衍生技术8.1 技术成果的改进8.1.1 改进的技术成果定义8.1.2 改进技术成果的分享方式8.1.3 改进技术成果的归属方8.2 技术成果的衍生技术8.2.1 衍生技术成果定义8.2.2 衍生技术成果的分享方式8.2.3 衍生技术成果的归属方第九条技术成果的变更与终止9.1 技术成果变更的条件9.1.1 变更的条件之一9.1.2 变更的条件之二9.1.3 变更的条件之三9.2 技术成果终止的条件9.2.1 终止的条件之一9.2.2 终止的条件之二9.2.3 终止的条件之三第十条技术成果分享的风险与责任10.1 技术成果分享的风险10.1.1 风险之一10.1.2 风险之二10.1.3 风险之三10.2 技术成果分享的责任10.2.1 责任之一10.2.2 责任之二10.2.3 责任之三第十一条技术成果分享的违约责任11.1 违约行为的界定11.1.1 界定之一11.1.2 界定之二11.1.3 界定之三11.2 违约责任的具体承担方式11.2.1 承担方式之一11.2.2 承担方式之二11.2.3 承担方式之三第十二条技术成果分享的争议解决方式12.1 争议的解决方式12.1.1 解决方式之一12.1.2 解决方式之二12.1.3 解决方式之三12.2 争议解决的地点与适用法律12.2.1 地点之一12.2.2 地点之二12.2.3 适用法律第十三条技术成果分享的未尽事宜13.1 未尽事宜的处理方式13.1.1 处理方式之一13.1.2 处理方式之二13.1.3 处理方式之三13.2 未尽事宜的补充协议13.2.1 补充协议的签订方式13.2.2 补充协议的签订时间13.2.3 补充协议的生效条件第十四条技术成果分享的终止后义务14.1 终止后的义务之一14.1.1 具体内容14.1.2 履行方式14.1.3 履行期限14.2 终止后的义务之二14.2.1 具体内容14.2.2 履行方式14.2.3 履行期限14.3 终止后的义务之三14.3.1 具体内容14.3.2 履行方式14.3.3 履行期限第二部分:第三方介入后的修正第一条第三方介入的概念界定1.1 第三方:指非合同双方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包括但不限于中介机构、评估机构、审计机构等。

江南大学最新科技成果目录汇编

江南大学最新科技成果目录汇编

江南大学最新科技成果目录汇编(一) 、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类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透明质酸生产技术2.ALAO系统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3.好氧颗粒污泥SBR工艺废水处理新工艺4.表皮生长因子5.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6.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酶法合成生产技术7.大豆精华素生产技术8.发酵法生产L-缬氨酸9.发酵法生产L-异亮氨酸10.前体发酵法生产L-丝氨酸11.冰啤生产成套设备12.系列酿造型国酒、水果酒系列13.低温蒸煮生产酒精发酵新工艺14.发酵成套设备技术服务项目15.干法脱胚玉米粉生产啤酒专用糖浆16.甘蔗制糖联产酒精及综合利用17.高转化率谷氨酸发酵新技术18.黄原胶发酵生产技术19.结冷胶发酵生产技术20.唾液酸发酵生产技术21.降血脂他汀类药物22.酒精生产清洁工艺23.L-赖氨酸发酵新技术24.灵芝活性产品25.麦芽-异麦芽低聚糖(寡糖)浆(粉)生产技术26.酸性尿酶生产技术27.洗涤剂用复合酶28.系列发酵产品项目:A.液体发酵法生产高活力纤维素酶技术B.液体发酵法生产β-胡萝卜素C.药用桑黄菌液体发酵生产抗癌食品D.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E.微生物纤维素(高纤椰果)的生产F.功能性生物保健饮料G.工业废渣发酵转化生产生物活性饲料技术29.系列啤酒类产品项目:A.无甲醛酿造啤酒工艺B.啤酒专用糖浆的生产C.膳食纤维啤酒的研制D.无醇、低醇啤酒的生产E.高档低度黄酒的生产30.现代生物技术生产云芝多糖及虫草菌干粉31.絮凝性细菌Z. mobilis酒精连续发酵32.乙醇浓度监测仪33.优良啤酒酵母34.植酸酶35.工业生物催化关键技术及在食品添加剂制造中的应用36.益生制剂及其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37.发酵法生产谷氨酰胺转胺酶38.生物香料酯的研制39.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甘油及其转化为1,3丙二醇的研究40.微生物合成丁二酸高产菌株选育与代谢调控研究41.用于食品和石油工业的系列微生物多糖生产技术42.中性纤维素酶高产菌株选育及高效后提取技术研究43.益生制剂及其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二)、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虾头、虾壳生产热反应型虾味调料2.新型涂料稀释剂生产技术3.新型食品防腐剂生产技术4.AF型气氛保鲜纸生产技术5.麦绿素系列产品生产技术6.速溶水果、蔬菜粉生产技术7.纸菜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天然芒果粉生产技术9.速溶板栗粉生产技术10.血液深加工产品生产技术11.脱臭大蒜系列产品生产技术12.杨梅粉生产技术13.百香果粉生产技术14.易腐烂果蔬和河蟹的冰温高湿保鲜技术15.生理功能性青绿色蔬菜饮料生产技术16.园艺农产品的富硒及其加工技术17.区域农产品加工业战略研究及规划18.利用废蚕丝生产丝素蛋白和丝素肽19.无花果系列食品开发20.乳铁蛋白生产技术21.水产品深加工——水产动物蛋白提取物22.利用菊芋工业化生产菊粉及其它深加工产品23.兽药残留量快速酶联免疫(ELISA)检测试剂盒24.活性因子 -氨基丁酸的生物合成技术及制品25.丁酸梭状芽孢杆菌生产简介26.挤压法生产焦糖色素27.天然复合氨基酸胶囊保健食品28.冬瓜系列食品加工技术29.大蒜油胶丸及无臭大蒜粉的生产技术、30.新型有机吸附剂-----多孔淀粉31.固体蜂蜜(粉末)生产技术32.变性淀粉的开发及生产技术33.几丁质酶与几丁质寡糖34.班产4000kg冰淇淋项目35.生物工程技术生产新型乳制品36.甲壳素生产技术37.甲壳低聚糖的酶法生产技术38.蝇蛆蛋白质和甲壳素的深加工技术39.莲藕深加工40.淀粉吸水剂生产技术41.淀粉糖系列产品生产技术42.低值淡水鱼综合利用43.应用微胶囊技术开发厨房调味系列产品:A.微胶囊化粉末酱油B.微胶囊化粉末猪油、大豆色拉油C.微胶囊化食用菌44.超市易腐烂果蔬常温气调保鲜技术45.日处理800吨玉米干法脱胚技术46.日产15吨玉米胚芽奶粉47.系列果脯加工技术48.特种红花油料高价值产品的开发49.精制奶粉最佳的替代产品——活性花生蛋白粉50.蕃茄红素产业化项目简介51.蛋白质粉生产技术52.肉类黏合剂—Fibrimex(类似物)的工业化生产及猪血综合利用研究53.超临界流体萃取在食品生物工业中的应用54.鲜奶油产品55.水产品下脚料综合利用56.系列脱水蔬菜生产技术57.芦荟综合深加工系列产品生产技术58.系列速冻食品生产技术59.高能大豆皮颗粒制造技术60.无公害高效水产饲料制造技术61.水产专用全脂大豆制造技术62.贝壳类水产方便休闲食品加工63.贝壳类水产冷冻方便食品加工64.牡蛎的食品资源化开发利用65.即食调理虾方便食品66.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生产工艺和技术67.稻米及其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68.利用玉米芯酶法生产功能性低聚糖――低聚木糖69.一种新型无污染淀粉基木材用胶粘剂的生产技术70.秸秆阳离子吸附剂生产技术71.南瓜粉生产技术72.洗车污水循环处理装置简介73.冷冻大闸蟹系列调理食品的开发技术74.绿茶提取液的纳滤浓缩技术75.新型食品防腐剂生产技术76.AF型气氛保鲜纸生产技术77.速溶水果蔬菜粉及其系列产品生产技术78.速溶板栗、荞麦等栗粟粉生产技术79.麦绿素及其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0.大蒜脱臭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1.纸菜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2.血液深加工产品生产技术83.新型涂料稀释剂生产技术84.食品常温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开发项目85.鸡蛋粉及其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6.浓缩水果蔬菜汁及其饮品生产技术87.果醋及其系列产品生产技术88.凹凸棒土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89.挤压法生产配合营养米技术研究90.壳聚糖酶法改性技术及应用91.氯霉素和盐酸克伦特罗酶免疫检测试剂盒的研制92.生物转化法生产香草醛93.新型微生物青贮添加剂的研究94.高品质大豆浓缩磷脂和酶法改性磷脂生产技术95.食用油脱色专用凹凸棒土吸附剂研究开发96.易腐烂果蔬和河蟹的冰温高湿保鲜技术97.生理功能性青绿色蔬菜饮料生产技术98.园艺农产品的富硒及其加工技术100.区域农产品加工业战略研究及规划101.凹凸棒土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102.壳聚糖酶法改性技术及应用103.预防酒精性脂肪肝樟芝菌粉胶囊104.D-塔格糖生产技术105.以鱼及小麦胚芽为主要原料的营养粉产品106.茶叶综合深度加工关键技术、装备及产业化实施(三)纺织工程与服装类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江南大学制浆造纸技术服务项目2.利用生物技术实现纺织产品的高档化和生产的清洁化3.数字喷墨印花用超细颜料墨水的研究与开发4.用于纺织工业清洁生产的高效生物催化剂的制备技术5.功能化非织造布可充电式电池隔膜材料6.纳米结构功能纺织材料加工技术7.差别化纤维气流免浆加工法项目8.WKCAD3.0经编针织物CAD系统9.全数字式智能竹节纱生产控制装置10.色织物CAD及仿真系统(软件)11.纺织企业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简介12.成布检验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13.涤棉阻燃多功能防护服装面料14.QDTH系列电脑提花控制系统及花型制备系统15.WS--1织机送经机构改造技术16.Z303经编机的技术改造技术17.三维纬编针织技术18.全自动绞纱丝光机制纱设备系统19.回归反光丝及织品技术20.新型刷花机制造技术21.智能防叠装置22.浆纱机浸浆方式的改造技术23.电脑提花针织物的计算机模拟系统24.缺压经编织物编织技术25.电脑横机程序文件转换系统26.全系列高精度金属探测器27.SU111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28.各行业的制服设计,以及生活类各种面料的服装服饰设计29.纺织浆料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A.酯化淀粉浆料:包括淀粉醋酸酯、淀粉磷酸酯、淀粉氨基甲酸酯(尿素淀粉)浆料;B.醚化淀粉浆料:包括羧甲基淀粉、羟乙基淀粉、羟丙基淀粉和阳离子淀粉浆料;C.各类交联淀粉浆料;D.氧化变性淀粉浆料;E.酸解变性淀粉浆料;F.各类复合变性淀粉浆料;G.高性能变性淀粉浆料;H.聚丙烯酸盐类浆料;I.聚丙烯酸酯类浆料:包括乳聚型聚丙烯酸酯和溶聚型聚丙烯酸酯浆料;J.聚丙烯酰胺类浆料:包括固态和液态聚丙烯酰胺浆料;K.组合浆料;L.辅助浆料30.利用生物技术实现纺织产品的高档化和生产的清洁化31.织物快速准确出样系统系列设备的制造及生产工艺研究32.国产碱性果胶酶棉织物生物酶前处理技术33.蓄光型多色夜光纤维的开发与产业化34.用于纺织工业清洁生产的高效生物催化剂的制备技术35.SU111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简介36.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纤维的开发37.玉米聚乳酸(PLA)短纤维系列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四)化学工程与材料类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绿茶提取液的纳滤浓缩技术2.镀镍漂洗废水槽边回收处理技术3.MES生产技术4.MZ-1型新型增塑剂5.三次采油用工业表面活性剂的开发6.以皂脚(或酸化油)为原料生产脂肪酸甲酯7.单碳脂肪酸分离技术8.新型叔胺合成技术9.脂肪醇制叔胺新工艺10.新型抗静电剂-CN生产技术11.无(低)磷洗衣粉生产技术12.晶体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13.椰子油脂肪酸单乙醇酰胺(CMEA)14.椰油酰胺甜菜碱生产技术15.椰油酰胺氧化胺生产技术16.热熔型道路标志漆17.皂脚脂肪酸生产二聚酸及聚酰胺树脂18.磺基甜菜碱19.结构型重垢液体洗涤剂生产技术20.羊毛防虫蛀剂生产技术21.聚醚消泡剂22.脂肪醇硫酸铵和脂肪醇醚硫酸铵23.高效驱油净生产技术24.新型食品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生产技术的研究25.新型织物柔软剂——双长链酯基季铵盐26.新型增塑剂偏苯三酸三辛酯生产技术27.增白型防晒剂巴松1789合成项目28.高温交联引发剂 TMDPB29.系列精细化工产品介绍A.杀菌剂助剂——TCC(三氯苯基脲)B.高质量N-酰基肌氨酸盐表面活性剂C.烷基二苯醚二磺酸盐产品D.二甲苯磺酸盐生产技术E.N-烷基—丙氨酸盐及N-烷基醋酸盐F.防腐抗菌剂系列产品30.高分子涂料及助剂31.新型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生产技术32.医药中间体及产品介绍33.超细轻质碳酸钙的制备34.新型无机填料改性剂(ADDP)35.可转让的化工产品生产技术(五)机电、自动化控制与信息工程类科技成果目录汇编1.3LZ-B全自动三辊高速轧机自控系统2.FPC2000集散控制系统3.包装秤单秤称重控制器4.电机车馈电接触接触线自动停送电装置和自动分区开关5.混凝土搅拌站计算机控制系统6.耐火材料全自动配料计算机控制系统7.耐火材料移动配料称量车8.盘式开听器和杆式开听器9.散料秤计算机控制系统10.蒸汽养护窑温度计算机控制系统11.中波发射台计算机实时监控系统12.商务信息处理系统13.计算机控制材料特性测试系统14.智能化网络办公系统15.宽带网络计费系统16.主要矿山机电类技术合作内容及成果17.普永房地产行业项目管理系统18.多单元变频调速同步控制器19.通用型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控制器20.可控硅单、三相半控移相触发控制器21.染整联合机多电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22.双闭环三相全控移相触发控制器23.通用电压型多功能三相电器保护器24.管理信息系统:A.不锈钢销售管理系统B.房屋拆迁管理信息系统25.铝塑复合管一次成型生产线项目26.一种容积可变的包装容器27.一种用于大重型电子产品包装的全瓦楞纸板衬垫28.全自动纺织器材(梳理齿条)多功能生产线29.感应加热电源技术及应用领域简介30.LZ-600-8型直线拉丝机全自动控制系统31.数字化玻璃试管自动定量打标仪。

以甾醇为底物微生物法合成甾体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以甾醇为底物微生物法合成甾体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博士誉为“生命的钥匙”[1]。所有甾体化合物均由环戊 中以植物甾醇最为人所知,它同样以图 1 的母核为基
烷多氢菲核(如图 1 所示)为母核衍生而来,其中 A、B、 本结构,且资源丰富,被认为是工业化制备甾体类化
C 为六元环,D 为五元环,在 C3、C11、C17 位上可接羟 合物的理想原料。以米糠油为例,其碱炼后的皂渣(提
限公司,江苏 泰兴 225400)
摘 要:甾体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甾体类药物和甾体类保健食品(以甾醇酯为主),是食药领域的重要组成。目前,以油 脂加工副产物甾醇为底物,用微生物法合成甾体类化合物的研究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甾体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主 要种类及以甾醇单体或混合甾醇为底物的微生物合成法,分析工业化生产中存在的瓶颈,以期为油脂加工副产物的 高效利用提出新的途径。 关键词:甾醇;微生物合成;甾体类化合物;甾体类药物;甾醇酯
专题论述
食品研究与开发
云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OI:10.3969/j.issn.1005-6521.2018.10.038
圆园18 年 5 月
第 39 卷第 10 期 205
以甾醇为底物微生物法合成甾体类化合物的 研究进展
金俊1,卢梦瑶1,厉秋岳2,吴正章3,张鹏3,冯文欢1,常明1,金青哲1,* (1. 江南大学 食品学院,江苏省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 无锡 214122;2. 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3. 江苏科鼐生物制品有

基或酮基,在 C10、C13 位上可接角甲基,在 C17 位上 取谷维素后的皂脚)中植物甾醇含量可达 15 %~20 %,
可接烃基,在 A 或 B 环上可有部分双键,这些官能团 其中 茁-谷甾醇占 62 %~72 %,而其通过 4 步生物转化

甾体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技术

甾体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技术

知识产权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 □外观设计专利 □其他
形式

专利状况
1、申请专利 10 项
2、已授权专利 项

成果体现 □√新技术 □ √新工艺 □新产品 □新材料 □新装备

形式 □农业、生物新品种
□矿产新品种
□其他应用技术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新医药
2、创新要点 利用有高效转化能力的菌种,建立甾体的一步发酵或半合成技术,开
发绿色的产物萃取技术及原位随程提取新工艺。
3、效益分析 建立植物甾醇生物化工生产线,转化合成 4-AD、NAD 等产品,投入
建设资金 3000~5000 万元,预计年产值在 2.0 亿元以上。
4、推广情况 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仙居君业药业有限公司;河南利伟生物
甾体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技术
完成单位
药学院
通讯地址 联 系 成果完成人 方 联系人
式 手机
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 1800 号
许正宏 职称/职务 许正宏 职称/职务
教授 教授
0510-859182 传真
06
邮编 电话 电话
E-mail
214122 0510-85918206 0510-85918206 zhenghxu@jiang
科技有限公司。
合作需求
合作方式
□√自主开发生产产品 □√技术
□ 其它
情 所属领域
□新材料 □农业食品科技 □海洋技术 □其他

技术成熟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程度 □批量生产阶段 □其他
一、简要综述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酱油发酵过程微生物代谢危害物控制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酱油发酵过程微生物代谢危害物控制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酱油发酵过程微生物代谢危
害物控制技术
成果简介
传统发酵食品加工过程中生成的胺(氨)类物质,如氨基甲酸乙酯(EC)、生物胺类等是影响发酵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本成果在国内外率先进行了微生物干预减少发酵食品中EC及其前体的系统研发。

本项目获中国轻工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技术内容
(1)揭示了酱油发酵过程EC前体形成的微生物物质代谢机制;
(2)采用高通量筛选方法获得可在酱油发酵过程中显著减少EC 前体积累的菌株;
(3)采用非基因工程手段在工业规模将酱油中EC含量降至低于20ppb,且对酱油主要理化指标和风味物质未产生影响。

技术水平
本成果已获授权核心发明专利11项,形成了包括利用EC或其前体菌株的筛选与选育、微生物干预控制酱油中氨(胺)类有害物的专利群,发表论文29篇。

市场前景
本技术对于解决基于混菌发酵过程的传统发酵食品安全性的提升,具有普适性意义和推广前景;对于引领生物技术在传统发酵食品中的应用、提升传统发酵食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实现传统发酵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工业应用价值。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药食用真菌生物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药食用真菌生物技术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药食用真菌生物技术
项目简介
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猴头菌、虫草、灰树花、松口蘑、云芝和樟芝等30余种药食用真菌的深层液体发酵技术研究,形成了真菌多糖、真菌糖蛋白、三萜化合物等代谢产物提取、分离和高效制备技术体系,已建立多种菌物活性物质筛选和评价模型,筛选出一批降糖、降脂、抗炎、抑菌、抗氧化等真菌产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药食用真菌菌株库和代谢产物库。

项目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要点
建立针对真菌生物量、代谢产物生成水平的发酵优化技术体系。

菌物活性物质制备技术成熟,可进行产业化生产。

效益分析
建成5m3/批次发酵生产线,所需设备投入约60-80万元。

综合年产值预计在2000万元。

推广情况
(1)与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符合国家标准的云芝胞内糖肽的深层液态发酵制备工艺并实施产业化,目前已形成年产值8000万元的云芝胞内糖肽的生产和销售规模;
(2)与江苏神华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虫草、猴头菌、云芝、密环菌等品种的发酵优化和产品制备研究。

江南大学与繁峙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江南大学与繁峙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江南大学与繁峙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作者:郤少峰李永春
来源:《科学导报》2021年第84期
科学导报讯 11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一行来到繁峙县进行省校合作考察,双方共同为江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揭牌。

今年以来,繁峙县以建设“12大基地”为载体,集聚高层次人才,落地产业项目。

“与江南大学展开交流合作,就是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繁峙县委书记崔峥岭表示,要通過基地建设,促进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有机衔接,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科技化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走深走实。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氧化还原酶的发现及其在生物催化中的应用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氧化还原酶的发现及其在生物催化中的应用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氧化还原酶的发现及其在生物催化中的应用创新要点(1)针对氧化还原酶在对映选择性和催化活性等方面的适用局限性问题,建立分子改造与基因组挖掘技术平台。

通过理性设计改造野生型酶,改善和强化酶的催化特性与功能,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活性、高立体选择性制备芳基手性醇的重组氧化还原酶及新基因,拓展了酶的适用性,并为进一步认识酶分子催化机制奠定基础;(2)建立了高效稳定全细胞催化的(S)-苯基乙二醇公斤级制备体系,在100L罐中,将底物浓度从15g/L提高到25g/L,获得了生产规模放大和产物的高效提取与精制等重要研究成果。

产物光学纯度和产率分别达到99%和93%。

最终产物收率为85%;(3)以数种手性醇酸化合物(R)-苯基乙二醇、(S)-间氯苯基乙二醇、(R)-扁桃酸、(R)-2-辛醇为模型产物,通过生物催化剂筛选、理性设计催化过程、合理修饰底物和采用原位分离策略等,大大提高微生物不对称还原潜手性化合物的效率,为手性化合物的制备提供了高效、安全的生物途径;(4)获得多种新型立体选择性羰基还原酶,并发现其特殊的anti-prelog不对称催化规律。

这三种酶基因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已申请美国发明专利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5)该项目将现代基因工程及蛋白质工程技术与生物加工下游工程技术相结合,形成基于生物氧化还原酶蛋白空间结构和催化机理之上的分子平台,以及全细胞催化不对称氧化还原反应制备芳基手性醇的关键技术,建立高效低成本的公斤级芳基手性醇生产与精制工艺。

项目在一锅法催化、树脂分离耦合公斤级制备(S)-苯基乙二醇核心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应用情况主要应用于手性化学品的生物制造领域。

针对手性药物和功能材料等合成前体的手性醇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生物催化不对称氧化还原反应因其高选择性、条件温和、绿色环保的特点,已成为制备手性化合物的重要途径。

成果应用案例已完成公斤级苯基乙二醇光学纯对映体产物的中试规模制备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甾体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技术
成果简介
主要针对我国甾体药物原料来源单一、初加工污染严重、甾体药物合成路线长等问题,重点开展薯蓣皂苷元清洁生产、植物甾醇生物转化以及屈螺酮重要中间体三羟基雄甾烯酮化学合成路线的生物替代等技术研究,旨在大幅度降低原料、能耗及生产成本。

创新要点
利用有高效转化能力的菌种,建立甾体的一步发酵或半合成技术,开发绿色的产物萃取技术及原位随程提取新工艺。

效益分析
建立植物甾醇生物化工生产线,转化合成4-AD、9-OH-AD等产品,投入建设资金3000-5000万元,预计年产值在2.0亿元以上。

推广情况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仙居君业药业有限公司、河南利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授权专利
一株高效转化黄姜中皂苷生产薯蓣皂苷元的菌株及其应用,201210167132.4;
一株高效转化去氢表雄酮菌株及其应用,201110438752.2;
一种利用亚麻刺盘孢霉羟化去氢表雄酮的方法,201210416740.6;
一种基于酶法辅提和微波酸解的黄姜薯蓣皂苷元清洁生产工艺,201110285328.9;
一株高效转化黄姜皂苷的菌株及其应用,2013100406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